外用藥物使用原則:從5歲小孩手、足起丘皰疹,伴瘙癢的外用藥講起
一、新浪微博(皮膚科賴梅生中醫)上的問題
孩子五周半 從小皮膚愛起亂七八糟的東西。6月底全身起了一次大規模的疙瘩 跟這種有點像 但又不完全一樣 !擦了藥膏慢慢好了。這次是八月十號左右起的,好像先是腳後來全身起,會癢!腳上像腳氣一樣,泡大了有的破了。。去醫院有的說過敏有的說腳氣還有說真菌感染,擦了一些藥膏。吃了阿莫西林。請問醫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長的什麼東西?怎麼根治呢?
二、簡答
1、這樣的病情,最好不要在微博等公眾平台諮詢,應該找專業的醫生面診,至少應該預約醫生的線上圖文諮詢。醫生的知識是有價值的。本次通過微信公眾號來發布,主要的目的是科普,而不是解決患者的問題。解決問題需要了解更多詳細的內容。
2、從上面兩張足背的照片來看,主要見到的是密集的丘疹、丘皰疹,伴有瘙癢,是皮炎類的表現。此處根據外用藥物使用原則,可以用洗劑,如爐甘石洗劑,或用一些軟膏,如膚痔清軟膏。還可以用清熱燥濕收斂的中藥濕敷,如除濕止癢洗液(具體使用方法,請關注微信公眾號lmsys2013,然後輸入「除濕止癢洗液」查看文章)。
3、從足底照片來看,有水皰、糜爛,滲出明顯,除了濕疹,還可能與真菌感染有關。此處忌用軟膏、洗劑類藥物,而首選溶液濕敷。治療原則是:清熱燥濕收斂,殺蟲止癢。方用苦參湯加地榆、椿皮、枯礬等濕敷治療。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手足、股部瘙癢難忍,很可能是癬。怎麼辦?
4、從手掌上的大量丘皰疹來看,有汗皰疹的表現,也是濕疹的一種。治療參考第3點。
三、拓展學 習
外用藥物是我們在生活中要經常接觸並使用的,而作為皮膚科醫生,臨床經常看到因錯誤使用藥物而產生的問題,甚至一些醫生在使用外用藥物時常常出現原則性錯誤。藉此,與大家分享外用藥物的使用基本知識。
1.外用藥物的常用劑型及代表葯
常用劑型主要有溶液、粉劑、混懸劑、酊劑、油劑、軟膏等,各種劑型有不同特點、作用與功效,因而有適應症不同,臨床上根據外用藥物的使用原則合理選擇使用顯得非常重要,否則會適得其反而加重病情!
(1)溶液(solution) 將單味中藥或復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濃度,濾過藥渣所得的溶液。如10%~20%黃柏溶液、除濕止癢洗液等。可用於浸漬(濕敷)和熏洗,適用於多種皮損。紅腫滲出糜爛或膿性分泌物多的皮損,或伴輕度痂皮性損害,可分次濕敷。對於慢性皮損也可先用溶液浸泡或濕敷,然後再用其它外用劑型,如油劑、軟膏等治療。濕敷時將5~6層消毒紗布置於藥液中浸透,稍擰至不滴水為度,敷於患處,一般每1~2小時換1次即可;如滲液不多,可4~5小時換1次。熱性、急性皮膚病多冷敷,慢性皮膚病多熱敷。
(2)粉劑/散劑(powders) 即將單味葯或復方研成極細粉末的製劑。如青黛散、六一散、滑石粉、止癢撲粉等。用法為每天3~5次,撲患部。適用於無明顯滲液的急性或亞急性的皮炎類皮膚病。
(3)混懸劑/洗劑(lotions) 是水和粉劑混合在一起的製劑,久置後有不溶於水的藥粉沉澱,使用時需振蕩搖勻。適應證同粉劑。如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顛倒散洗劑等。特別應注意交待患者這些洗劑不是用來清洗患處的!
(4)酊劑(tinctures) 將藥物浸泡於50%~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後濾過成的酒浸劑(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劑)。常用藥物如復方土槿皮酊、l號癬藥水等。使用時用棉棒醮藥液,直接外塗皮損區,每天1~3次。凡急性炎症性皮膚病破皮糜爛者,頭面、會陰部及嬰幼兒因皮膚薄嫩應禁用,用後易引起皮膚燒灼及劇痛。
(5)油劑(oils) 包括將藥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去渣而成的油劑和與藥粉調和而成糊狀的油調劑。如蛋黃油、紫草油、青黛散油等。適用於亞急性皮膚病有糜爛、少量滲出、鱗屑、膿皰、潰瘍的皮損,也可用於皮膚乾燥粗糙的皮膚病。常用的植物油為麻油、茶油等。每天外搽2~3次。
(6)軟膏(ointments) 將藥物細粉或提取後,用凡士林、羊毛脂、豬脂或蜂蜜、蜂蠟等作為基質製成均勻、細膩半固體狀的劑型。如青黛膏、瘋油膏、5%硫磺軟膏、膚痔清軟膏、冰黃膚樂軟膏、復方蛇脂軟膏、糠酸莫米鬆軟膏等。膏劑除了所加藥物本身的作用外,還具有保護、潤滑、止癢、去痂的作用。適用於皮損乾燥、脫屑、肥厚、結痂、皸裂、苔蘚樣變等皮損。每天外塗2~3次,或塗於紗布上敷貼於患部再加包紮。用於皸裂、苔蘚樣變、肥厚皮損時,如加用熱烘療法或封包療法,可促進葯葯的吸收,效果更好。凡滲液較多、糜爛較重的皮損,不宜使用。
其它還有乳劑、霜劑、硬膏、凝膠、氣霧劑、噴霧劑等。
2.皮膚病外用藥物的使用原則
為有效治療皮膚病,在準確識別皮疹類型和診斷的基礎上,還要根據疾病不同病因、病機或自覺癥狀來選擇合適的藥物,並根據皮膚損害的表現來選擇適當的劑型。具體注意事項如下:
(1)合理選擇藥物
①根據病因選擇:如疥瘡選用能殺蟲止癢的硫磺軟膏;慢性濕疹常選擇能清熱止癢的膚痔清軟膏;真菌感染選擇抗真菌劑。
②根據病機選擇:如血虛風燥所致慢性濕疹等,可選擇當歸、黃精、生地等具養血潤燥的藥物來外用;濕熱蘊膚所致的急性濕疹,可選擇苦參、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及地榆、五味子、烏梅、椿根皮等具收斂的藥物來外用;結節性紅斑,多因寒凝血瘀而見疼痛,常加當歸、桂枝等養血溫經散寒藥物。
③根據自覺癥狀來選擇:如瘙癢性皮膚病,常加荊芥、薄荷、冰片等來疏風清涼止癢。
(2)根據皮損特點正確選擇劑型
在急性階段,若僅有紅斑、丘疹、水皰而無滲液,宜用洗劑、粉劑、乳劑;若有大量滲液或明顯紅腫,則用溶液濕敷為宜。在亞急性階段,滲液與糜爛很少,紅腫減輕,有鱗屑和結痂,則用油劑為宜。在慢性階段,有浸潤肥厚,角化過度時,則用軟膏為主。可參照表7-1選擇劑型。
外用藥物劑型選擇應用表
皮損 |
最適宜選用的劑型 |
皮損 |
最適宜選用的劑型 |
斑疹 |
洗劑、軟膏 |
痂、 |
油劑、軟膏 |
丘疹 |
洗劑 |
抓痕 |
洗劑 |
皰疹 |
粉劑、洗劑 |
水腫 |
溶液濕敷 |
結節 |
軟膏 |
皸裂 |
軟膏 |
風團 |
洗劑 |
鱗屑 |
油劑、軟膏 |
苔蘚樣變 |
軟膏 溶液浸泡或濕敷,再外塗軟膏 |
糜爛、浸漬 |
溶液濕敷(用於滲液多); 油劑(用於滲液少) |
(3)外用藥注意事項
①注意藥物濃度:一般從低濃度開始,再根據病情需要提高濃度。一般急性皮膚病用藥宜溫和安撫,如急性濕疹;頑固性慢性皮損可用刺激性較強和濃度較高的藥物,神經性皮炎、慢性濕疹。
②注意個體反應:注意年齡、性別和部位的差異。先用性質比較溫和的藥物,尤其是兒童、女性患者不宜採用刺激性強、濃度高的藥物。面部、陰部、腋窩等皮膚薄嫩部位皮膚慎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如酊劑。
③注意用藥方法:如外用軟膏時,表淺或薄的皮損,可單純塗搽;皮膚浸潤肥厚,苔蘚樣變,可厚塗並加塑料封包治療,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疥瘡治療時,需要頸以下全身塗抹藥膏,而不單單是有皮疹的部位。必要時聯合用藥,如慢性皮膚病,肥厚粗糙脫屑,可先用溶液濕敷或浸泡,再塗相應的藥膏,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有感染時先用清熱解毒、抗感染製劑控制感染,然後再針對原來皮損選用藥物。
④隨時注意不良反應:注意外用藥物所致的皮膚過敏、刺激或中毒的現象,用藥前應交待患者一旦出現過敏(紅腫癢痛等不適)、剌痛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及時複診,並給以抗過敏等相應處理。
使用不當藥膏,可產生問題,小心!
看一看,不後悔:慎用激素,一但成癮,要像戒毒一樣來治療激素依賴性皮炎!
用好大夫醫生諮詢、預約、評價賴梅生副主任醫師
推薦閱讀:
※春季驅蟲藥物專題
※這些腫瘤患者都可以用靶向藥物,涵蓋二十餘類癌種
※有什麼預防腦血栓的藥物
※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及分級管理實施細則
※骨科門診慢性疼痛疾病藥物治療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