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中國電影追求大腕名導的時代過去了
中國電影追求大腕名導的時代過去了
文 | 韓浩月
中國電影市場永遠追求大腕名導的時代過去了。新導演群體的崛起,喻示著觀眾追隨名導的觀影習慣,已經徹底得到糾正,影片類型、故事特徵、表現手法、市場口碑等等,由這些信息構成的評價體系,真正成為觀眾決定是否去觀看這部電影的決定性因素。
以前人們常會模糊一部電影的成功標誌,導致一段時間內,高票房成為成功的唯一標準,在這一觀點的引導下,追求高票房、以高票房來遮掩創作蒼白,成為許多電影人自欺欺人的辦法。觀眾某種程度上也會被好奇心驅使,去圍觀那些高票房電影,甚至為爛片的高票房作貢獻。而暑期檔三部作品的表現,充分說明原創力量才是國產片的成功標誌,原創的威力,有效地把電影創作推回到它們早已偏離的軌道,原創的勝利,也給那些迷戀快速生產的山寨電影製造者注入了強心針,激勵更多電影人從跟風潮流中走出來,創作帶有鮮明原創標籤的優秀之作。
外部環境的良好,卻沒有緩解熱愛電影的人們的焦慮情緒。
銀幕數量的龐大,觀眾消費熱情的高漲,刺激更多企業與個人投身於電影業。經常到影院的人會發現,電影的製作單位一欄,經常會出現數個甚至十數個公司名字,其中有許多聞所未聞。而此前電影業內創作陣容,也在不斷被重組,作家、演員、攝影師等,紛紛化身為導演,在市場上興風作浪,衝擊著電影市場格局,他們為電影業帶來了新生力量,雖常有批評聲音發出,但對加快整個電影市場的變革,的確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外部環境的良好,卻沒有緩解熱愛電影的人們的焦慮情緒,在電影快速發展的這五年時間裡,國產片卻陷在爛片的泥淖里無法脫離,經常在一整年的時間裡,一個十佳電影的名單都湊不齊,想要評選爛片,卻發現候選者太多。這次三部暑期電影,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萬事俱備只差佳片的說法是成立的,只有好的電影,才能與如此好的市場匹配,也只有好的電影,才對得起這麼好的觀眾。好電影與好觀眾與好市場一拍即合,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不是即將而來,而是已經跨過了門檻。
中國電影需要一個史無前例的繁榮期。
當然,也不排除有這樣一個可能,佳片出現只是曇花一現,是種種偶然因素導致的一次短暫爆發,在接下來的十一檔、賀歲檔,如果沒有足夠優質的電影上映,來滿足觀眾被吊起的胃口,那麼即便到了黃金時代,也不是進了發展的快車道,而是在慢車道上前行。
中國電影需要一個史無前例的繁榮期。這個繁榮期決定著中國電影市場會不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也決定著能不能從被好萊塢左右的全球電影話語權那裡爭奪到屬於自己的發聲權力。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不是三部五部、十部八部作品所能支撐得起的,它需要一個龐大的電影作品矩陣。
想要貨真價實地走進黃金時代,中國電影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首當其衝的是,電影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狀況不能再重演。如果說以前好作品沒有好票房的魔咒沒法打破的話,我們還可以忍耐爛片來勉強娛樂一下,那麼現在暑期檔三部作品,已經把這個魔咒打破,爛片也因此失去了最大的存在理由,尤其是有能力生產出好片的製作者與創作者,也就失去了批量生產爛片的借口——創作好片一樣可以賺大錢的話,還有什麼必要拴在爛片身上?
第二,觀眾的審美水平進一步提升,對電影的盲目消費開始變得理性。以前有個說法,認為中國觀眾活該看爛片,誰讓他們一次次甘願為爛片埋單?這是一個錯誤的說法,觀眾不是願意為爛片埋單,而是他們在影院里沒有好片可看,可電影作為一種相對廉價的娛樂方式,又對觀眾存在強烈的吸引,這為爛片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電影的可選擇餘地變得更大之後,觀眾的盲目消費行為會產生變化,理性地去選擇一部電影,會成為更多觀眾的自覺行為,用腳投票把爛片趕出市場,將有可能成為觀眾們的統一行動。
接過前輩們的棒,來加速中國電影的國際化。
第三,優秀的電影人成為電影業的中流砥柱。現在在電影界擁有話語權的人,還是「前輩們」,他們掌握著最好的資源,擁有圈內影響巨大的話語權,同時對於電影的解釋權,也還在他們手裡。年輕導演雖然能夠獲得公正的市場回報,但短時間內卻無法在電影界擁有更大的能量。今後的電影市場,應該以創作能力為主要的衡量標準,讓真正懂得電影又懂得觀眾的優秀電影人,接過前輩們的棒,來加速中國電影的國際化。
第四,要真正地講中國故事。電影在技術層面上、在視野上要國際化,但在內容上,卻要更認真地講本土故事,從傳統文化中,挖掘出被現代人所欣賞的元素,並運用獨特的電影手法,讓這些元素重新娛樂中國人的生活,豐富中國人的精神。以前的國產片總是急切地想要走出去,現在看來,走出去可以放慢一點,先把電影拍得讓本土觀眾喜歡是最重要的。本土觀眾不喜歡,走出去也沒太大意義。
推薦閱讀:
※《一步之遙》:中國電影的高級「口香糖」
※國產「硬氣」電影太少?《終極代碼》早已殺青待命!
※健忘村_秋蓉的存在始於刻板印象
※中國電影人最喜愛的100部電影丨收藏
※對不起,「閃光少女」我們誤解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