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可以幸福

通往幸福的心靈運動:你可以幸福

作者:威爾·鮑溫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s/233288.html

你的命運,就是要幸福―――――――――――――2

練習一 你究竟有多幸福?―――――――――――10

練習二 「幸福」對你究竟意味著什麼?―――――13

快樂的第一步――――――――――――――――-18

掌控你的心靈空間―――――――――――――――23

沉思練習―――――――――――――――――――28

讓小丑進場――――――――――――――――――31

不過是一場遊戲――――――――――――――――39

言語的能量――――――――――――――――――45

說個故事給我聽――――――――――――――――51

至高無上的觀點――――――――――――――――55

選擇「我是」頻道―――――――――――――――59

另一種神奇言語――――――――――――――――69

你的命運,就是要幸福

在你內心深處,你明白這點,知道這千真萬確。

人類之所以想要行動、追求成就、擁有一切,背後的原因其實是一個無法訴諸言語,甚至沒有被知覺到的信念:人們認為這樣做必然能提升幸福指數。然而我們卻永遠無法擁有持久而充沛的幸福。

今年,你會擁有更多的幸福,持續的時間也能夠更長久。本書就是要啟發你,讓你在人生的細沙上畫下界限,切切實實地宣布:在未來的12個月中,你會體驗到更幸福的人生。

要想變得更幸福,需要努力,但你可能還不明白,你已經費了很大的力氣追求幸福,卻並未得到你所追求的結果。

在本書中,你會收穫擁有幸福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你會學到如何放下那些阻礙你進步、讓你執迷不悟的事物。

我常常把成為更幸福的人和擁有更健康的身體相類比,兩者其實是相通的。

決定你健康指數的兩個成分:營養(你攝入體內的成分)和運動(你如何對待你的身體)就和決定幸福指數的兩個成分相同。攝入心靈的成分,以及你如何對待自己的心靈,兩者能幫你找尋更高層次的幸福。

我們把追求幸福的努力,放在新年的架構之下,但不必拘泥於此。不論一月一日、二月十日或七月十四日,不論你是在哪一天拿到這本書,讓它的「養分」融入你的意識。這本書代表了新年的開始,以及更幸福的新人生。

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新年的到來都不免和幸福息息相關。

·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新年都會伴隨著「新年快樂!」的祝福。

·在華人地區,人們趁著新年之始,在家裡貼上「福」字,而孩子在收象徵幸福快樂的紅包之前,都要恭祝父母「身體健康,幸福和滿」。

·在日本,慶祝新年的習俗也包括吃紅白魚糕——紅色就象徵著幸福。

·墨西哥人在除夕夜,會穿著彩色內衣喻示幸福。

·巴西人在除夕的午夜時分,會穿上黃色的內衣,他們認為這能讓自己來年更幸福。

·厄瓜多人慶祝新年的習俗之一,是把前一年不快時刻的照片燒掉,作為洗除霉運的方法,而且也讓他們自己開運,以期來年有更幸福的生活。

·土耳其人以善行義舉開始新年,他們認為,行善可以為未來的十二個月帶來更大的幸福。

全世界的新年儀式以幸福快樂為中心,是因全球人一致追求幸福的期望,讓大家在新年許下新願望。雖然我們很少承認,但在我們心中深信,只要來年在行為和習慣上做正面的改變,最終必將收穫更多的幸福。

根據美國政府網站()的資料,美國人最普遍的新年願望是:

· 少喝酒

· 吃有益健康的食物

· 接受更好的教育

· 找到更好的工作

· 健身

· 減肥

· 清償債務

· 處理壓力

· 戒煙

· 環保

· 儲蓄

· 旅行

· 幫助他人

是否注意到「生活更幸福」並未在這張表中?那是因為,更幸福是眾所周知、無須言明的渴望。

問問自己,為何人們會許下這些願望?例如:「為什麼有人會下定決心要少喝酒?」每個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或許答案是:要使心靈更澄澈,身體更健康。

於是問題變成:「為什麼有人期望能有更澄澈的心靈和更健康的身體?」

答案是:要有更美好的感受,要更享受人生。

更享受人生 = 更幸福

讓我們再思考另一個美國政府網站上的議題:環保。

為什麼有人願意減少消費、重複利用手頭的物品?把不能再用的物品循環再造?每個人的動機不盡相同,但追根究底,都是希望能為環境盡幾分心力,感覺自己有所貢獻——簡而言之,就是要有良好的感受。

良好的感受 = 幸福

如果再深思,新年願望全都會聚焦到提升幸福指數上來。

有人開玩笑說,新年願望就是一月頭一周的待辦事項,然而不論立意多麼良好,大部分的新年願望很快就會被遺忘,直到來年才會再度被提及。

每個新年到來,我們總熱切地期盼能夠改善健康、人際、財務和事業,以為只要能做到這些,就能得到幸福。只可惜隨著歲月流轉,大部分人的生活仍是止步不前,覺得改變實在太困難,只能接受自己的命運。

改變的決心之所以會碰到障礙,是因為我們在下決心時,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認定我們得改變天生的個人缺點,以達到更幸福的境界。這就像用望遠鏡看東西,卻選錯了方向,我們看到的是結果,而非原因。其實我們必須先了解幸福是個因果循環的過程,它源自我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最後呈現在我們的習慣、品性和命運上。一旦了解這個過程的本質,學會適度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

幸福是個內在的過程。

我們常於外在尋找改變,以為這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實際上,這與研究發現的結果正好相反。第四章我們會談到,作為更幸福的人會對我們的健康、人際、財務、事業,以及其他各個層面有正面的影響。只要每天汲取適當的精神養分,進行心智錘鍊,幸福指數可以逐漸增加,不論你的人生面臨什麼樣的遭遇,你都可以成為幸福的人。

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接納你已然幸福的事實。幸福實際上就像健康一樣,人們總說希望自己健康,但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已經算健康。

我們可以設定健身目標,並以量體重、檢查體脂比、檢測體能等來檢視我們的進步程度。

然而幸福卻和健康不一樣,個人的幸福指數非常主觀,許多科學家更喜歡用「主觀的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這個術語來描述幸福。

雖然許多學者想要把幸福量化,但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努力還沒有結果。經濟史學家黛爾德拉·邁克洛斯基(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經濟、歷史、英文與傳播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在其發表的文章《幸福主義》中有所解釋,他把人們對幸福的感受比喻為對顏色的知覺:「不論做多少次腦部掃描,我們都無法得知你對紅色的體驗是否與我相同。」同理,一個人對幸福的感受永遠不會和另一個人的感受相同。

幸福指數非但主觀,而且也並非和每個人的人生經驗密切關聯。

對我來說,寫作本書的前一年非常艱難。除了母親去世,我還接二連三地遭逢其他重大的挑戰和挫敗。即使有這些事發生,有一天晚上我準備上床就寢時,突然覺察到那一整天我感覺很幸福。我不禁問自己:「如果在由一到十的指數上,我能有多幸福?」我覺得應該有八點五。於是我拿起一支可以在玻璃上寫字的彩筆,在浴室的鏡子上寫下「幸福指數:八點五」,並且標註了日期。

第二天一早,我看到鏡子上昨天留下的數字,決心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要盡我所能,在這一天保持同樣的愉悅心情。當天晚上,我真心覺得自己再度達到了八點五的幸福指數,並在鏡子上留下了這個記錄。

我一連兩周都重複同樣的試驗,發現即使人生變幻莫測、充滿挑戰,我每天依舊能維持八至十分的幸福指數。從中我發現林肯所說的真理:「人就像他們所決心的那般幸福。」

尚未進入本書前,請先想想你覺得自己有多幸福,然後下定決心——是的,在應用本書所學的內容之後,下定你自己要幸福到何種程度的決心。

把你選擇的幸福指數當作你必然要實現的願望,只要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指數,就能有許多時間讓你減肥、戒煙、找到真心相愛的人。

《馬太福音》曾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不論各位的理解如何,你們都明白所謂「上帝的國」,也就是「天堂」,必然是由幸福主宰之地。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告訴我們這個幸福之地究竟在哪裡,他說:「上帝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在你心中有著更高層次的幸福,我們要一起召喚它。

在經典童話《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中,愛麗絲與柴郡貓有一段對話。

愛麗斯問:「你可以告訴我,我該走哪條路嗎?」

「這得看你想往哪裡去?」貓回答說。

在思索我們該走哪條路之前,要先確定我們想要到哪裡去。如果我們想要幸福,得先思索幸福究竟是什麼。

幸福是什麼,對此人們有許多臆想和誤解。

我讀了許多有關幸福的著作,發現對幸福最好的定義,是《今日心理學》上的一篇文章給出的:

幸福是什麼?最實用的定義——也是神經學家、精神病專家、行為經濟學家、積極心理學家,以及佛教僧侶所共同認定的定義──比較像滿足或滿意,而非歡天喜地這樣的感受。

高興、歡喜、得意都是人生交響樂的華彩部分,雖然它們很精彩,也應該盡情享受,但若想活在永不止息的興奮之中,並不切實際。

幸福是一種遍布在生命之中——滿足和幸福的感受,而喜悅則像五光十色的煙火,迅速地爆炸,然後很快地消失。

作家塞林格(著有《麥田守望者》)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幸福和喜悅之間的不同,他曾寫道:「幸福和喜悅之間最奇特的差異就在於,幸福是固體,而喜悅是液體。」

幸福是海灘,喜悅是浪花;幸福是人生的情感基石,而喜悅則依賴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起落漲跌。

許多心理學家相信我們有個幸福的設定點——一個不論我們的生活發生什麼,都會回到的幸福原點。

如果在以十為度的量尺上,我們的幸福設定點是六點五,那麼在遭遇美好的事情(例如心儀的對象邀我們出遊、找到很棒的新工作、發現一家很好的新餐廳)時的興奮欣喜一過,我們就會回到原先設定的狀態。

幸福原點的正負兩極都可以正常運作。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大多數人的幸福指數會大幅下降,然而一段時間後,會恢復到原本的水平。

本書的目的是協助你提升幸福指數,讓你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能夠維持最理想的幸福狀態。

在我十三歲時,當時只有十七歲的哥哥查克擔任校車司機,校方很清楚青少年都有可能會開快車。為了要保障乘車學生的安全,校方在每一輛校車的引擎上都加裝了調速器,這個裝置限定了校車的最高時速,雖然校車可以開到時速一百一十二公里以上,調速器卻限速七十二公里。

因此,不論你想開多快,校車的時速都不會超過七十二公里。

這就像你的幸福指數,在人生平順之時,會維持一個對你來說相對恆定的水平。

校車上險坡時,本身的重量和傾斜的程度,往往連時速七十二公里都無法達到。

在人生遭逢困境時,你的幸福指數可能遠低於你的設定點;不過幸好校車不會永遠都在上坡,人生也不會永遠都有艱難險阻。

一旦校車攀上坡頂,開始往下行駛,重力就會使它加速到超過時速七十二公里,說不定會更快;但很快它就會回到平坦的地面,速度也就恢復為七十二公里以內。

不論你覺察與否,你都有個情感的調速器:一個幸福原點。這讓你不致持續停留在亢奮與狂喜之中,多半時候只體驗到轉瞬即逝的喜悅;就算我們試圖找出你的幸福調速器,恐怕也無能為力,因為它和校車上的機械式調速器不同,你的調速器安放在你心靈的最深處。

我們可以先從兩個練習開始,第一個練習需要每天花幾分鐘,第二個練習只需要做一次,耗時約十至二十分鐘。

不要跳過這些練習,它們是通往幸福的必經步驟。

練習一 你究竟有多幸福?

才華洋溢的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說:「人只喜歡數他自己的煩惱,卻不計算他的幸福。」

大部分的人都只計算自己的煩惱,常常身處幸福卻不自知。要想更幸福,你得先學會發現和計算自己的幸福。

在由一至十的刻度上,你會說自己目前有多幸福?不要思考,只要估計一下就好;而且要記住,這叫「主觀的幸福」,因為唯有你才能估量自己有多幸福。

接下來,在未來這一周,每天都省思幾次,每一次都寫下你的幸福指數。最理想的狀況是,你每天在相同的時刻進行三次反省。

為了讓你記得,不妨在「胡椒博士時間」(Dr. Pepper times)進行省思。「胡椒博士」是我小時候很愛的飲料,在它的商標上印有十、二和四幾個大紅字。

這些數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胡椒博士」的員工歐哈拉發現許多人在上午十點、下午兩點和四點都會精神不濟,由於「胡椒博士」含有糖和咖啡因,能提神醒腦,因此歐哈拉建議公司採取營銷手法,向消費者鼓吹在這幾個時間點飲用「胡椒博士」,就能驅散疲勞,因此它是炙手可熱的提神「利器」。

在你的日曆上做記號,或在計算機或手機上設提醒標識,到了「胡椒博士」時間——上午十點、下午兩點和四點,或任何你想設定的時間,就會提醒你反省。每天三次,問問你自己在由一(非常不幸福)至十(極其幸福)的刻度上,究竟有多幸福,然後寫下你的答案。

每周結束時算出平均值,了解自己當周的幸福指數。例如,假設你當周總共記了二十一次幸福指數(每天三次,一周七天),把它們全部相加,除以二十一,就是你當周的平均幸福指數。

接下來,制訂下一周的幸福目標,重複你的練習。

或許你會疑惑:「我每周都要這樣做嗎?」

沒錯,持續地做這個練習,每周耗時不到五分鐘,卻能大幅提升你的幸福感受。

一項針對「主觀幸福」的研究顯示,光是注意自己的幸福指數,就能提升對幸福的覺知。為你的幸福指數制訂目標,並且檢查自己的執行成效,就像設定一個目標體重,然後站上浴室體重秤,檢視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

我進行了一個小範圍的調查,給親友們發送了電子郵件,問他們是否願意參加幸福實驗,有數十人報了名。

每周一開始,我就向這些受測者發出電郵,請他們在由一(非常不幸福)到十(極其幸福)的刻度之間,設定他們期望即將到來的這一周他們會有多幸福。接著我又一天三次,向每一位受測者發信息,請他們衡量當時的幸福指數。

到那周結束之時,我發電郵給每一位受測者,說明他們的幸福指數,例如:「你本周的幸福指數目標是九,而平均值達到了八點五。」接著我請每一個人為下一周設定幸福指數目標,然後重複上一周的過程。

結果如下:三周結束之時,受訪者的平均幸福指數,比一開始測試時提升了將近19%。

這並不能算是正式的科學實驗,我也知道種種提問會使受測者開始注意所問的內容,因此讓他們對答案有更高的覺知。也就是說,鼓勵某人設定幸福目標,然後一再地重複問他有多幸福,會使這人覺得自己幸福指數提升了,因為他全身心都在關注幸福,而這就是最重要的答案!

幸與不幸不只是心理狀態,也是心理評量。如果闡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那就是只要你著眼於自己的幸福,而非計算種種困難和煩惱,你就會開始覺得自己更幸福。

這全取決於你把自己的想法聚焦於何處。

試想:如果我每天傳三次簡訊給你,要你告訴我當時的視線中有多少紅色的物體,那麼你不僅會在接到我的簡訊時關注紅色,而且整天都會如此。由於我一再地問你這個顏色,因此它會出現在你腦海的最上方。

暢銷作家、思想領袖狄巴克·喬布拉(主張身心調和、心靈至上的醫學博士)說明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有更高的覺知,你就會在潛意識中去改變,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做什麼,只要提升你內在的覺察力。」

設定一個幸福的目標,然後時時檢視自己有多麼幸福,讓你保持對幸福的覺知,使你關注更多引發幸福的體驗。

因此每一個參與我的幸福實驗的人都訂下一周的幸福目標,我每天記錄他的幸福指數三次,結果他們幸福的平均指數都提升了20%。

這些答覆,會不會只是迫於情面?後來,我又做了在線不記名的追蹤調查,近80%的參與者表示,他們覺得這樣的做法確實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指數。

2012年4月的《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報道稱:「研究人員把人的感覺細分為『情感的幸福』(日常情緒的起伏)和 『評價的幸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總評估)。你必然會體驗到人生的高低起伏,但花時間評估自己的幸福指數,會讓你把重心放在幸福上,有助於你感覺更加幸福。」

你願意做什麼來提升20%的幸福指數?每周只需要投入五分鐘,就能讓奇蹟發生。

練習二 「幸福」對你究竟意味著什麼?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幸福不是理性的理想,而是想像的理想。」你讀本書,是因為你希望成為更幸福的人,但你可曾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去設想「你」更幸福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

要更幸福,你得先在腦海里有個印象:在你的幸福設定點持續地保持很好的狀態時,你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這回,我們再度以幸福和健康相比,如果你想減重,想保持身材,就得先決定所謂的「身材」是什麼。要這樣做,你得先想像體形勻稱的自己,並思索:「這個比較健康的我,體重是多少?」「我看起來是什麼模樣?」還可能自問:「我會有什麼感覺?」你甚至能在心裡想像完美的自己在服飾店裡試穿新衣,或者驕傲地穿著泳裝沿著海灘走過的景象。你會運用想像力來勾畫自身的慾望,並啟發自己,讓自己保持苗條。

少年時期的我非常肥胖。

我在高三減重逾四十五公斤,只可惜隨著時光流轉,我的體重又慢慢地反彈;我開始覺得不舒服,衣服太緊,而且只要彎腰系鞋帶,我就會因為費力而嘆息。

我決心要減掉一些體重,恢復此前的身材,因此我運用想像力來達到目標。

首先,我站上浴室的體重秤上量體重——我一直拖延這件事,因為我真的不想承認自己的身材走樣得多麼厲害。一旦我面對真相,就可以決定自己的標準體重該是多少。

為了激發我的想像力,我又站回體重秤上,但這次我拿了一台相機。我把鏡頭對準自己的腳,拍下體重秤顯示的重量,然後把相片上傳到計算機,再用修圖軟體把目標體重放在電子數字的圖像上,再列印照片,貼在計算機旁,讓我每天工作時都能看見。

因為我很清楚我所謂的「減重」是什麼意思,並且想像了正面的成果,因此最後達到了目標。

說到健美,很少有人能像施瓦辛格那樣專註。他共奪得二十四個健美先生頭銜,其中包括七次奧林匹亞健美先生(Mr. Olympia)桂冠。在健美生涯中,他養成每個月拍照片的習慣,他會拿一支紅筆,在他覺得身體需要改進的部位做上標記,然後依此改變自己的飲食和運動計劃,以雕塑出他認為完美的身材。

對施瓦辛格而言,「健美」是已經量化的事物,在他進健身房前,就已經對它有了堅定不移的主見,他的想像力引導自己的每一個行動。

「我要減重」,或者「我要塑身」。這樣的言語太模糊,無法吸引注意力,讓人保持動力。同樣的,光說「我想要幸福」沒有用,而且人人都能對這模糊的想法做各種各樣的闡釋。

這個練習,能協助你在心中描繪出自己更幸福後的模樣,而這樣的印象也能引導並啟發你前進。

現在最重要的是,你該花十至二十分鐘回答這些問題。作為較幸福的人,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模糊不清,就會發現自己好像蒙著眼睛瞄準目標一樣。

首先,閉上眼睛,想像未來六個月的自己。想像你的幸福設定點比目前要高。然後回答下面這些問題:

· 更高的幸福指數讓你的人生有何不同?

· 你的婚姻關係、情感關係能有哪些改進?

· 碰到困難障礙時,你如何維持這種較高的幸福感?

· 你的家庭生活有何改進?

· 工作上有何改進?

· 幸福感比較強的你,會如何對待他人?

· 其他人如何對待你?

· 想像你找到一台相機,上面有數十張更幸福的你的新照,你看起來是什麼模樣?你有什麼樣的表情?你望著自己的眼睛時,看到的是什麼?仔細描述你有什麼感受?

· 提高幸福指數之後,你的人生最大的改善是什麼?

回答這些問題後,把這一頁的書角折起來,每天早上花一分鐘讀讀你的答案,這樣做不僅能讓你繼續感覺幸福,也能在你的人生道路上激發靈感。

如果要把這兩個練習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妨去找一位幸福夥伴——?一個朋友或家人,他不僅能在你追尋幸福時支持你,也願意持續提升他自己的幸福指數。

把第二個練習的答案和你的幸福夥伴分享,然後你們可以互相提醒初始的動機,並且互相支持。

周日下午,不妨和你的幸福夥伴分享下周的幸福目標,接著每天用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其他方法聯繫三次,和他人分享你目前的幸福指數。更幸福意味著你要發展新的幸福習慣,研究發現,在你創造新習慣時若有人陪伴你,會增加你成功的機會。

在暢銷書《習慣的力量》中,作者查爾斯·都希格解釋:在做重大轉變時,能擁有支持架構,正是「慧儷輕體」(Weight Watchers,減肥連鎖中心)和嗜酒者互誡協會(Alcoholics Anonymous,戒酒志願團體)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和你共享幸福旅程的夥伴,意味著是鼓舞你、讓你負起責任的人;不論你要減肥、戒掉酒癮,或者是下決心成為更幸福的人,都沒有比和人分享你的經歷更好的方法。

在我決心要恢復身材之時,我向一位住在四百多公里外的朋友求助。我們每天互發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告知對方自己當天吃了什麼,以及當天運動計劃的概要。

這竟有扭轉乾坤之效!在極短的時間內,我們都達到了理想的體重。

下定決心,你要追求的是幸福,接著就會發現你追求的其他目標,也會自然而然地因你的幸福感增加而降臨。此外,更重要的是,你將能徹底地享受你在人生中的其他進步,這將增加它們持續下去的機會。

英文單詞「resolution」(決心),來自於拉丁文的「resolvere」,其本意是:解開、鬆開、放鬆、解放。你或許會覺得自己受到先前幸福指數的束縛,遭到先前嘗試失敗的桎梏;若是如此,那麼這是你放開胸懷擺脫以往、放下不確定告別過去的最佳時機。

祝人「新年幸福」很好,但更好的是把即將來到的這一年當作你自己更高、更持久幸福旅程的開始。現在你就該決心今年要幸福!

本書是以一個意義深遠的箴言為基礎,其出處已不可考,有人說它來自於道家的老子。雖然真正的作者已經無法查證,但這段話卻是培養和維持更高幸福指數的理想架構。

「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

控制我們思想、言語和行動的,唯有我們自己,因此我們的習慣、品性和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變得更幸福,你目前的幸福指數是隨時可以改變的。

想想current這個英文單詞的兩個意思,它既喻示當下(例如「the current situation」是指當前情況),卻也有水流之意(例如「a river current」是指河水的水流)。未來的生活就等在下游,仔細選擇你傾瀉入水中的思想、言語和行動,就可以調整那段生活的幸福指數。

想要借著累積財富獲得幸福,就像在身上貼滿三明治以止飢一樣徒然。

——喬治·卡林(美國脫口秀創始人)

快樂的第一步

幸福的生活所需不多;它存在你自身,在於你的思維。

——馬可·奧勒留(古羅馬皇帝)

大腦其實很小,重僅約一點三五公斤,但大腦的思維卻掌控全身的動作,導引人生的旅途。大腦和身體的關係,可以比喻為體重僅八十公斤的飛行員駕駛重達十萬公斤的噴射機;飛機雖然沉重,力量強大,但卻只會按飛行員導引的方向飛行。

要想有安全和平順的飛行,離不開傑出的飛行員。同理,要想擁有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思維方法不可或缺。

沒有幸福的心態就不會幸福,要想幸福指數更高且更持久,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法,讓它和幸福的人有一致的想法。

幸福是相對、主觀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改變思維,通過心靈的覺醒,提升我們的幸福設定點。

我以前住在南卡羅來納州,以挨家挨戶推銷保險為生。我常往返康威和瑟夫賽德海灘之間的五四四號公路拜訪客戶。

一天我看到這條忙碌的公路旁插了一塊紙板,上面草草地寫了幾個字:「要是你感覺幸福,就按喇叭。」我發現只要我駛過這個地方,按幾聲喇叭,我的幸福指數就會增加 。

難道這塊牌子能神奇地賜予我更多的幸福?不。我的幸福指數之所以提升,是因為我開始關注自身的幸福。

這個改變發生在我心裡。幸福與否並不只是心理狀態,而是心理評估。佛教《法句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說明心智和覺察之間的關係:「諸法意先導。」也就是說,思維置於所有的想法前,而幸福的思維就會帶來幸福的想法。

思維的力量朝兩個方向流動,向外流出,並且向內接受。你的心靈送出你期望體驗的事物,然後再回報究竟發生的是什麼。

通往永續的幸福之路在於刻意地掌控我們的思想,並且更著重流出去的思維,而非流進來的想法。也就是說,送出象徵你想要過幸福生活的想法,而非安於你現在所體驗的事物。

到頭來,現實會趕上你的幸福思維——你會活在你所想像的正面世界之中。你的想法會由正面的輸入啟發,和你的正面輸出混合,理想的生活成了習慣,而這一過程則會自動自發,永久持續。

回到你有預設幸福指數的觀念,這個幸福指數就是整體幸福的平均值,通過思維,可以一方面增加幸福的平均值,一方面縮短你人生失意低潮的時間,提高並且延長你較高幸福指數的時間,激發幸福在人生中的蝴蝶效應。

幸福是最好的維他命

著作等身的古羅馬哲人普布利柳斯·西魯斯曾寫道:「認為自己不幸福的人,就一定不會幸福。」一如先前所述:「幸福與否並不只是心理狀態,而是心理評估。」

和幸福的人談話,我發現毫無例外的,他們都認定自己幸福。

幸福是有意識的選擇,是描述自己的方式,而當你說自己幸福時,就會開始找到自己幸福的證據。

我最近在中國演講的旅途中,住進一間酒店,附屬的健身俱樂部正在整修。我下樓去問前台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運動,前台告訴我,酒店已經和附近的健身中心做了安排,酒店健身俱樂部的員工會陪我過去。

對於陪我過去的這名年輕人,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燦爛的笑容。我在中國見到許多幸福的人,但這人卻全身都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由於常常需要與外商接洽,因此許多中國人為了溝通順暢,取了歐美名字。我在中國就碰到過幾個「喬治」,幾個「布蘭達」,還有一些人叫「約翰」等,他們在工作或生意上,採用了歐美人常用的名字。

有時候,或許為求與眾不同,或因為對西方名字缺乏了解,有些中國人會採用一些不尋常的名字;例如幫我頭兩本中文版書籍設計封面的才女叫自己為「蘋果」(apple),我在美國從沒見過有人用蘋果為名,不過她驚人的才華、美麗的笑容和充沛的活力,讓我難忘。

這名健身俱樂部的年輕人選了一個歐美常用詞當名字,但就像蘋果一樣,我也從未碰到以其為名的人。他的姓是塗(Tu),而他選的英文名是「幸福」(Happy),因此合起來就是塗幸福(Happy Tu)。

在西方,我們問人是否願意做某事時,對方可能會回答,「我很樂意(I』m Happy to)」來表達熱切的意願,因此這人在不知不覺拼湊出「樂於服務」的名字(I』m happy to和I』m happy Tu發音一致),每當有來自英語國家的人見到他,他們就會認定塗幸福這個人應該會快樂、親切、友善。因此,他周身散發著這些正向的能量。

這個人給自己取名為幸福,因此也名副其實地展現出幸福的特質,而其他人又以這樣的態度回應他。

你是幸福的人嗎?你是否會說自己是幸福的人?如果你名叫「幸福」,是否名副其實?

如果你現在說:「我是個幸福的人。」會有什麼感覺?試試看。大聲說:「我很幸福。」如果你覺得很自然,十分符合,那麼你已經有個很好的開始,因為你具備了穩固的幸福基礎。但如果你像大部分人一樣,感到有一些阻力,那麼我們就要消除這些阻力。因為,你越能說服自己幸福,你就越幸福。

只要在心裡一遍又一遍地想:「我幸福。」「我幸福。」「我幸福。」就能讓你開始感覺幸福。這種做法能產生效果的一個原因,是借著一再重複肯定你幸福,你的心終究會想:「所以我幸福對吧?為什麼我幸福?」這個問題接著會讓你想到在你生活中順利進行的事物,而非經常盤踞心頭的一堆挑戰,因此你覺得自己比較幸福。

小心別說「我想要幸福」。在你說「我想要幸福」的時候,就等於已經肯定自己並不幸福。不妨這樣想,如果你想要什麼,就表示你沒有什麼。因為幸福是一種心理的評估,這樣想就等於把它驅逐出你的領地。

記得幸福指數是由一到十連續不絕的,雖然我們全都會有一路降到一的時候(非常不幸福),但我們總會走出低潮期;當你評估幸福指數時,可以選擇因自己遠低於十而心懷怨恨,抑或遠高於一而心存感激。承認你自己多麼幸福,而非責難自己深陷困境,將會提升你對幸福的覺知和感受。

「且慢!」你或許會想,「我以為你要教我如何獲得幸福,但現在卻教我自欺欺人,以為自己已經很幸福。」

對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別急,它們殊途同歸,並不矛盾。」

自欺欺人的定義是「全心全意地聽從一個明知是錯誤的信念,把它當作真理」。而幸或不幸在很多時候都是心理慰藉——我們的心靈跟隨它、接受它,並把它當作真實的。

你對自己幸福指數的衡量,在許多方面都是由你自己決定,和你的境況無多少關聯。處在相同境況的兩人可以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幸或不幸。其實兩人處境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他們的想法。

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景中,哈姆雷特對羅森·格蘭茲說:「世上的事情本來沒有善惡,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們分別出來的。」你的思想是有能量的,最終會形塑你的命運,如果你認為自己幸福,你就幸福。

如果你說:「我很幸福。」你就會開始感受到幸福,並且表現出幸福,世界就會把它反映給你,而這將更增加你的幸福感。但若你說:「我想要幸福。」那麼你就是表明自己在幸福這方面有所匱乏,幸福就會逃避你。

盡量堅定地告訴自己:「我很幸福。」在你開車、整理家務或淋浴時都這樣冥想,尤其在你睡意漸濃準備上床時,更要一再地與內心對話。潛意識從不休息,只可惜大部分人夜裡躺在床上,腦海里想的都是這一天的不快,甚至更糟的是,想像次日可能發生的悲慘或可怕的景象。

我們夜復一夜地這樣做,然後疑惑為什麼自己不幸福。這就像把已經腐壞的食物放進燉鍋,讓它細火慢燉八小時,然後疑惑做出來的餐點怎麼這麼難以下咽。

世界級的激勵大師韋恩·戴爾在《美夢成真》(Wishes Fulfilled)一書中,引用了二十世紀形而上學學者納維爾·高達德的話:「不論你入睡時意識里想的是什麼,它都是衡量你在三分之二人世生命所表達的尺度。」若你在身體休息但心靈繼續「小火慢燉」的三分之一人生睡眠時間,肯定自己的幸福,你必然可以體驗到更大的幸福。

戴爾寫道:「在入睡前,你可以設定潛意識自動呈現美夢成真的狀態。」如果你的願望是要更幸福,那麼設定潛意識相信你已經幸福,並且在一天中時時提醒自己這個念頭,告訴自己「我很幸福!」「我是個幸福的人!」

當你和人打招呼,對方問:「你好嗎?」時,不要用那習以為常的反應「我很好!」而改用「我很幸福!」注意這會如何增加你的幸福指數,並且注意其他人聽到你的回答時,會回應你以多麼燦爛的微笑。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之一戴爾·卡耐基寫道:「記住,幸福並不是看你是誰或者你擁有什麼,它完全取決於你怎麼想。」要是你覺得自己幸福,要是你定義自己幸福,你就幸福。

掌控你的心靈空間

內在小孩、自我(ego)、獨立的我、內心的聲音——不論你怎麼稱呼,感受到的都是內在的喋喋不休,它們在質疑你的能力和價值。這聲音可能不懷好意地告訴你,你不值得幸福,你沒有成功的本事,你缺少魅力,你天生就是壞坯子,還有其他種種傷害你的負面想法。這殘酷的批評聲音在你腦海里不受阻礙、銷蝕你的意志之際,你就不能真正地擁抱幸福。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這種負面的聲音,而它可能非常殘酷;它尤其擅長限制你的幸福,因為:

· 它知道你所有的缺點,以及你曾經有過的失敗。

· 它來自你自己的腦海,聽起來就像你自己的口氣,因此你會相信它。

你所聽到的這個負面聲音其實不是你,而是來自於他人和外界所灌輸的;你所相信的、關於自己的負面想法,其力量會因你的深信而變得越來越強。

由於幸福是思想的結晶,因此如果有負面的聲音在你的腦海里像蜜蜂一樣不斷地反覆「蠱惑」,很難讓你覺得幸福,更何況你誤以為它是你自己的聲音,所以很難不理睬。

把你的腦海想像成一個家,你並不是一個人獨居,你和一個叫作「自我」的魯莽室友共享這個空間,它總會發出一些關於你和其他人的評斷和負面言論。

每當我想到內在自我,總愛把它想像成一個影像。

約翰尼·諾克斯維爾在《黑衣人2》中,扮演名叫史奎德(Scrad)的角色。史奎德是個年輕人,成天都得忍受在他肩膀多出來的如長蛇頸般的第二個頭——發出的無休無止的評論。不論史奎德在做什麼,那第二個頭都有話要說,而且通常是諷刺和負面的言語。兩個頭所說的永遠意見相悖,但又都很有道理,可見,面對內在自我的挑戰就是——它聽來就像無法分割的「另一個我」。

要驅除這個惡魔,你必須把它和你分離,讓它露出真面目。當負面或限制自己的想法一出現,你就回應以最真實的想法和決策,並在腦海中重述,這能讓你輕而易舉地駁斥它。

你可以選用任何一種與眾不同的聲音——越惹人討厭越好。你可考慮採用米老鼠或唐老鴨、巴特·辛普森(動畫片《辛普森一家》中的男孩角色)或超人、怪物史瑞克,誰的聲音都好,只要選一種確定不是你的聲音,讓你能輕易地驅散負面情緒。每當你對自己產生負面想法時,就用你所選擇的聲音在腦海中播放一遍;更好的做法是,用你所選擇的聲音,大聲地說出來。

在《征服你愛挑剔的內在聲音》(Conquer your Critical Inner Voice)這本精彩之作中,作者們表示,要克服糾纏你心靈的負面「野獸」,關鍵在於當它提出不滿、悲觀、傷害和局限的想法時,就駁斥它。

當挑剔你的內心聲音開始攻擊你、讓你變得驚慌失措時,就提出證據予以反擊。例如當你做好準備要出門赴宴,覺得有點焦慮之時,你的內在自我可能會說些不中聽的話:「你會感到緊張是因為你很笨拙,不擅長交際。」

把這個自我的聲音辨識出來,想像這段話出自於巴特·辛普森之口,大聲地以他的聲音和口氣說出這個想法。

用你最像辛普森的聲音大聲說:「兄弟!你在宴會上是個怪物。」

沉著、清楚並且權威地回應:「任何人剛和其他人聚會時,都會覺得不自在;因此大家才會喝酒,好讓自己放鬆。我不是怪物,和其他人一樣,只要花點時間,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很快就會感受到樂趣。」

這個技巧不但能立刻見效,而且影響深遠,久而久之,你內心裡的批評聲音就會被辨識、分離,並且駁斥,因此它對你的攻擊會越來越少。你已經覺知到它,因此它的攻擊次數和嚴重性都會降低,就算它不會完全消失,也會大幅減弱。

庫林·何濤爾(美國箴言警句作家)曾寫道:「自我是我們沉默的伴侶……它常常有掌控一切的興趣。」自我的力量來自於它隱藏在我們腦海的陰影,在那裡,它顯得更大更重要,而且也對我們的幸福產生了影響。意識到你的負面自我的存在,就能使我們將它掃到一旁,並藉此提升幸福的指數。

馴服你的想法

到目前為止,你受到鼓勵,要承認自己是個幸福的人,並且主動擺脫舊的自我。然而你可能會發現,引導想法比你想像的更難;其實馴服你的心靈,讓它朝你選擇的方向前進,而非失控地四處亂跑,是有可能的。

舉世知名的馴馬師蒙蒂·羅伯茨曾協助成千上萬的馬主馴服他們桀驁不馴的馬,讓它們成為溫馴而訓練精良的馬術夥伴,他的方法就是用馬的語言進入馬的世界。

首先,羅伯茨把「青澀」的未經訓練的馬兒關進大的圓形馬欄,然後接近它,如果馬兒擺出威脅不聽話的姿態,例如轉過身來準備踢人,羅伯茨就把負重繩索中較重的那端拋向馬兒的臀部,把它趕開;朝體重達五百多公斤的馬兒拋一圈繩索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但足以驚嚇馬兒奔逃。

接著羅伯茨把繩子收起,再朝馬兒的臀部拋去,逼得馬兒在圓柵欄之間繞圈。等馬兒低下頭來開始舔嘴唇、擺出屈服和尊敬的姿態時,羅伯茨就伸出手臂,邀請馬兒過來,如果馬兒畏縮不前,或是擺出侵略姿態,羅伯茨就再丟繩子,重複這個過程,直到馬兒擺出情願馴服的姿態。

目前,你的大腦可能就像一匹未馴服甚至狂暴的馬,沒辦法讓你的思緒朝你想要的方向前進。其實這並不難,只要你願意付出一點努力,就能駕馭你的內在情緒。

讓我們想想本書前言中所提的《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報告中說:「在物質和精神發展齊頭並進、相輔相成時,人類社會的幸福發展才會發生。」

若你去研究那些偉大的精神導師,就會明白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喜歡沉思冥想。耶穌經常到曠野之中靜坐沉思,我們也很難找到佛陀不是在靜坐沉思的像。

如今,就連企業也接納沉思冥想的力量,Google(谷歌)為旗下三萬名員工提供免費的沉思課程,並在公司里提供冥想室。

接下來的冥想練習不僅能讓你掌控你的思想,也能啟發你的靈性覺醒,兩者都可以造成更高且更持久的幸福感。

找一段至少十分鐘不會被打擾的時間,最好是起床時,可以沉思的時間越長越好,這一行為會對幸福感有非常強烈的影響。

沉思練習

· 舒服地挺直腰桿坐好,把手放在膝上,掌心向上,把右手的拇指和食指靠攏,左手保持張開。

· 緩緩深呼吸三次,在第三次吐氣時,輕輕閉上眼睛。

· 專註、深沉、有韻律地用鼻子吸氣和呼氣,把全身心專註在呼吸上。注意呼與吸時所發出的聲音,體會空氣在上唇移動的感受,感覺腹部隨呼吸上下起伏。把焦點放在呼吸上。

· 在專註思索呼吸的過程時,用手指頭記錄呼吸了幾次。如果你能在只思索呼吸的時候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就把右手拇指移到中指上,如果在只思索呼吸的過程中,完成第二次呼吸,就把右手拇指移到無名指上,接下來則移到小指上。這樣的做法能記錄成功的次數,也讓你能在自己想專註的地方停留更久。

在你的心思完全專註於呼吸之時,如果連續完成四次呼吸,就把你的右手張開,換成由左手記錄你的呼吸次數,把左手大拇指依次搭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上,然後再回到用右手記錄進展,這回跳過右食指,用拇指碰觸中指,然後無名指,以此類推,然後再換左手。

任何時候,只要你的心思飄走,就得重頭開始,用右拇指碰觸食指,開始計算呼吸次數。

· 當其他的思緒飄進腦海,把它們放到你所選擇的分類格,你可以看到腦海是如何運作的,而也會看到你所想的一切只會落進某些分類格中。

例如你專註於呼吸時,突然湧現了這樣的念頭:「今天要買色拉。」這是「待辦事項」的念頭,你只要默默地說:「這是『待辦事項』。」然後放下這個念頭。接著捕捉你的其他念頭,把它分門別類,然後專心於呼吸上。

你的心思可能會像野馬開始躁動,把一些念頭串在一起,例如,我去商店裡買色拉的時候,也該買幾個刀片……不知道為什麼刀片會這麼貴……說到錢,我不知道戶頭裡還有多少錢……

這種情況發生時,把每一個念頭都分門別類,然後重新開始,用右手拇指碰觸食指來記錄呼吸次數。

要控制大腦,首先得讓大腦平靜。自我知道這一點,而它會盡一切可能阻撓你的努力。自我就像野馬一樣,想要讓你知道它才是主導者,因此它會把任何它可以支配的一切拋向你,讓你從沉思冥想中分心。

我每天做這樣的沉思,已經三年了,我發現在我沉思時想要讓我分心的思緒,有九成以上都逃不脫這三個範疇:

· 待辦事項的思緒

· 自我批評的思緒

· 意圖教導的思緒——經由寫作和演講和大家分享的想法

我發現「待辦事項」的思緒,往往是我的自我最先想要阻止我停止沉思、將我推入焦慮中的大敵。

如果我不肯聽從,繼續我的沉思,自我就會開始人身攻擊,說些負面甚至中傷的言語。這些思緒同樣也是想要讓我中斷沉思,而開始對這些內心的辯論展開自我防衛。

如果這兩個伎倆都發揮不了作用,自我就會用我所謂的「意圖教導的思緒」來引誘我——我試圖用來協助其他人的想法。這些想法雖然看起來有益,但其實依舊是讓我中斷沉思的圈套。自我知道我們經由沉思,能培養出請它「走路」的能力,因此它十分冷酷無情地阻止我們運用這有力的技巧來掌控內心世界。

就像蒙蒂·羅伯茨驅趕重達五百公斤的馬兒,直到它準備聽話為止,我們也可以通過沉思冥想來驅趕看似兇猛而龐大的自我,直到它聽從我們的指揮為止。

你的大腦喜歡一心多用,而這正是「不專心」的同義詞。靜靜地長時間坐著,只專心呼吸,需要莫大的耐心和不斷的練習。自我會告訴你這很無聊而且冗長,的確這無法避免——但這不是重點!你在訓練大腦借著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做你要它做的事,也就是說,你要把注意力由其他的事物上移開。你在和你的自我角力,爭取控制權。你在把自我往後推,以便能夠掌控你的大腦。

當你開始練習沉思冥想之時,要想到抵抗的力量。知名的靈性大師帕拉瑪罕撒·尤迦南達(瑜伽之父)曾寫道:「靈魂喜愛沉思,因為它最大的歡喜來自於和精神的接觸。因此若你在沉思冥想時,感覺到心理上的抗拒,就該記住,你之所以不情願沉思,是由於你的自我阻礙;它和你的靈魂無關。」

如果你能讓自己保持每天如此,最理想的情況是將每一次冥想的時間延長到三十分鐘,你就能體驗到,一整天你的思緒將充盈新的力量。在你的自我不請自來不斷批評時,你能不理會它所說的話,專註於你想要專註的事物。

當你頭一次以這種方式驅散你的負面自我時,會有不可置信的感受,就彷彿你終於在負面的內心雜訊中,找到了「靜音」的按鍵。這個做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大幅提升你的幸福指數。由於你一再地練習接受思想,並把它分門別類,因此你的專註力會大幅提高。

例如,想像你的子女走來,興奮地和你談論今天學校發生的事。過去你的思緒可能飄往你等一下要做的事,但現在你的心智已經得到錘鍊,讓你輕而易舉地挪開待辦事項的思緒,專心在你的孩子身上。

除了掌握你的思緒,學會把它們分門別類,光是沉思冥想這個動作就能提升你的幸福指數。各式各樣的研究發現,沉思冥想能把內啡肽釋入血流,而內啡肽就是人體天然製造的嗎啡——由腦下垂體分泌,能大幅提升愉悅的情緒。

精神方面的真實自我永遠處於幸福的領域,沉思冥想的精神練習將協助你把以自我為基礎的人類生活和你本質的精神生活區分開來。作家兼靈性導師拉姆·達斯曾說:「靈性的練習讓我們由認同自我改為認同靈魂。」

自我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恐懼會否定幸福。要選擇幸福的思維,首先必須培養使負面自我保持靜默、選擇你要想什麼的能力,而這個日常的沉思練習就能給你這股力量。

讓小丑進場

有時候其他人——尤其是你最親近的人,彷彿刻意要想辦法和你作對。

我們常常原本很幸福,直到碰上某些無理取鬧的人,結果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我們發現自己在疑惑這個人是否一早起來就故意和我們搗蛋,惹惱我們,讓我們的幸福指數劇降。當你下決心要做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讓你的思維超越其他人和他們的愚蠢行為,而要培養這樣的技巧,不妨向北美原住民學習。

根據最早期的口述歷史,大部分的北美原住民都有,而且許多到現在還繼續擁有稱為「神聖小丑」(Sacred Clowns)的人。拉科塔(Lakota)印地安人稱之為「嘿優卡」(Heyoka),而在西南的普韋布洛(Pueblo)部落,祖尼族(Zunis)稱之為「泥頭」(Mudheads ),霍皮族(Hopis)則稱之為「哈諾」(Hano),阿帕切族(Apache)稱之為「利巴耶」(Libaye),夏延族(Cheyenne)稱之為「對立面」(Contraries)。

「神聖小丑」類似討人厭的牛虻──他的任務是想方設法,故意製造混亂。

美洲原住民學者吉爾·尼可拉斯向我解釋「神聖小丑」的角色:「神聖小丑的任務是和人搗蛋,他們每天早上起床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要破壞其他部族成員的生活,惹惱他們。在部族中,這是受人敬重的工作。」

在酷熱難當的夏天,「神聖小丑」很可能穿上厚重的冬衣,一再向人抱怨這嚴寒的氣溫。

如果蒸汗屋儀式(美洲印地安人一種具有宗教意義的桑拿浴儀式)即將舉行,而其內已經擠滿了人,小丑可能會到部落里說,蒸汗屋還空空的,需要更多的人過去。印地安人一聽,紛紛趕到蒸汗屋,結果屋裡被大家擠得像沙丁魚罐頭。

「他們會使出渾身解數激怒人,藉此讓人們擺脫自滿。」尼可拉斯說。

即使在今天,一年一度的日舞(Sun Dance)在南達科他州的聖地黑山舉行之際,「神聖小丑」也會列席。在四天里,舞者在炙熱的夏陽下表演祖先的舞步,不能進食或飲水;有些舞者用麋鹿的骨頭刺穿自己的胸部,以這種古老的儀式來表達奉獻,然後用繩子把自己緊緊綁在樹上,骨頭都由他們受傷的皮膚刺出。

正當觀眾滿懷敬意地看舞者的奉獻、隱忍之際,「神聖小丑」也開始準備進行他們在儀式中的角色。

第三天,當舞者都已經筋疲力盡、脫水、質疑自己對這儀式的誠意、打算放棄之際,穿著黑白兩色的「神聖小丑」出現了,一心一意要搗亂。他們打扮的顏色類似中國的「陰陽」,象徵在陰暗中存在光明,而在璀璨之中也存在陰影。就在舞者儘力維持他們的莊重平靜時,小丑在一旁亂跳、騷擾,有些小丑故意麵朝後方騎馬繞圈,高聲吶喊,讓舞者分心。

有一年,幾名「神聖小丑」在一次日舞儀式上跑來跑去,用大水槍噴得群眾一身濕,他們竭盡所能地搗亂,任何事都可以被當作目標。

或許你以為「神聖小丑」不登大雅之堂的惡作劇,讓已經筋疲力盡的舞者士氣低落,削弱他們鼓起勇氣和精力繼續下去的決心,其實卻正好相反。幾年前,南達科他州松嶺原住民保留區舉行了一場日舞儀式,「神聖小丑」頭一次不在場,而那一年也是頭一次有幾名舞者因熱衰竭而被送醫。

小丑不在場反而削弱了舞者的耐力。

美洲原住民認為,混亂的代理人「神聖小丑」是大神(the Great Spirit,印地安人之主神)最先創造的生物,而混沌是最先創造的事物,因為混沌是人類成長和發展所必要的元素。印度教和希臘神話兩者都有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在所有其他的創造之前,必然先有混沌。

「神聖小丑」是美洲原住民「聖三一」(Holy Trinity)中頗受尊重的要素,酋長是聖父,巫醫是療愈的神靈,而小丑則代表世俗的兒子,他傲慢的奇想和渴盼都不值一哂。

如果我們想到光是在生活條件惡劣的偏遠疆土存活數千年需要多少毅力,就不免無法理解原住民部落特別指派某些成員,什麼正事也不做,唯一的任務就是「和人搗蛋」的做法。更難解釋的是,小丑古怪可笑的動作卻被大家認為是神聖且必要的。

其實,「神聖小丑」有幾個功能,包括:

· 讓大家把重點放在當下。大腦總喜歡神遊四海,但當挑戰出現時,心靈就會回到此時此地,才能想出該採取什麼行動,解決問題。

· 挑釁並強迫人們澄清自己的觀點。再沒有比有人向你提出挑戰,更能讓你發現並且全心接納你所相信的事物。有些佛教僧侶有辯經的傳統,和小和尚爭論辯解佛教的基本教義;借著辯經,小和尚不得不探究教義的內在本質,更深入地了解它。

· 提醒人們挑戰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成長的必要過程。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而能克服越多的挑戰,就能培養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喜劇演員克里斯多福·提圖斯曾經歷痛苦的童年,父親酗酒且愛動粗,母親則有心理疾病,他曾說,像他這樣經歷艱苦歲月的人,更能面對問題和挑戰,而受盡保護的人,則可能碰到小挫折就會受到傷害。

· 啟發人們自我解嘲。越重靈性的人,就越少會受到外界的干擾。角度一改變,原本叫人煩惱氣憤的事就會變得幽默有趣,負面能量被清除乾淨。

· 讓人們不再以為其他人的行動是針對個人。「神聖小丑」按照傳統的儀式,召喚出部落成員心中的魔鬼,他們騷擾人們,為的是要讓人們看到自己的舊傷,以及可能一觸即發的引爆點,提醒他們努力化解。

歷史學者吉爾·尼可拉斯解釋:「神聖小丑向你展現了你自己。」當「神聖小丑」惹惱你時,他不是針對你個人,而只是告訴你,你還需要更進一步培養自己靜定平和的心態。「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小丑叫『神聖』,」尼可拉斯說,「 因為他們在做神靈的工作,要澄清並治癒你的靈魂。」

2011年的感恩節,我應瑞德和安妮塔·布朗夫婦之邀,到松嶺原住民保留區做客。這對夫婦是原住民拉科塔族人,兩人都擔任「神聖小丑」,或者按他們在部落中的稱呼,是「嘿優卡」(Heyoka)。

瑞德平時輕聲細語,活潑愛玩,他的身材很高壯,年約六十齣頭,有一雙淘氣的眼睛,以及因日晒顯得黑紅的臉龐。松嶺保留區是全美最貧困的地區,平均收入不到美國政府貧窮標準的一半,但「嘿優卡」瑞德卻顯得無比平靜,即便生活中面臨著諸多挑戰,他依舊感覺非常幸福。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理解瑞德所扮演的「無賴」角色,和「神聖小丑」幕後的人建立起聯結。在我待在布朗家的隔天,我按照儀式向瑞德奉上煙草,並問我能不能就「神聖小丑」的角色訪問他,他接受我的禮物時,深深凝視我的眼睛,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有神聖的盟約。我們要公開、誠實地對待彼此。

那天下午,我們坐在一起,面前的火炙烤著待會兒要移到蒸汗屋內、準備晚上蒸汗的石頭。隨著火勢漸弱,太陽下沉之時,瑞德眺望著大草原說:「 其實我們在某個時刻都是神聖小丑。那些表面的瘋狂,只是為了提醒我們,喚醒我們內在的靈性。」我倆靜靜地坐著,我用心地思索著他的話語。

一隻郊狼在遠方嗥叫,瑞德吸了一口氣,繼續說:「白人圍著餐桌而坐,抱怨當天發生在他們身上不公平的事,我們印地安人千百年來卻一直坐在夜晚的營火之前,分享因為神聖小丑的嘲笑奚落,而讓我們當天所學到的關於自己的教訓。」

我們靜靜地坐著,我反覆思索著瑞德的話,這讓我對這些常常挑釁他人的擾亂者,有了新的體認。

「如果這些人只不過是想要喚醒我潛意識中需要療愈的部分呢?」我疑惑地想,「要是這些人非但不是魔鬼,反而是天使,他們神聖的使命是協助我更有靈性呢?」

回到家後,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一位朋友,十多年來,她一直不停地向我抱怨同一位同事,一再地說她認為這位女同事做的一切都是故意針對她,要讓她的生命更加可悲。我告訴她,這位同事說不定就是她的「神聖小丑」,如果她能以這個觀點來看待,那麼這同事所做的事就不再那麼惹人厭。

「你覺得她哪一點討厭?」我問她,「你需要在哪一方面努力、化解並且痊癒?」

當我的朋友思索同事對她造成的傷害,並且了解她煩惱的本質後,開始在工作上體驗到新的平和和幸福。

要成為比較幸福的人,必須先明白你覺得其他人討厭的部分,其實是你自己身上必須面對、解決和療愈的事物。折磨你最厲害的人其實是你的導師,他們是你的「神聖小丑」。

把帶給你麻煩的人當成「神聖小丑」,就能讓你的態度由非難變為感謝。它解放你的心靈,讓你感到自由而幸福。

一位朋友最近送我一個真正的美洲原住民「神聖小丑」克奇納神(Kachina)木偶,它長了黑白色的角,一隻腳站著,彷彿在跳舞,手裡拿著響板,臉上則擺出露齒咆哮的神情,既有趣又嚇人。「神聖小丑」木偶坐在書桌上,就在計算機顯示器旁,在我和人說話時提醒我,例如當我和客服人員說話,而他們的態度讓我不快時,我就會想到他們其實是我的「神聖小丑」,目的是要喚醒我。我的目標不是要和他們吵架,而是要感謝他們讓我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且盡我所能讓我的幸福感保持在最高的水平。

在結束這一章前,我想要和大家分享「嘿優卡」瑞德和我在蒸汗屋前談話時,他的另一段珠璣之語。他說:「白人所謂的自我,其實不過就是內在的『嘿優卡』,那是一個永不走開的神聖小丑,它時時向我們挑戰,讓我們能改進自己,和我們的『大神』有更深的聯結。 」

在十九世紀初,西方各國擴張之際,美國政府經常送禮物給原住民,當作賄賂,以便拓荒者能安全通過。鏡子就是經常送給印地安人做禮物的小飾品,而這些鏡子最後往往落在部落的「神聖小丑」手中。

部落成員把他們收到的鏡子送給「神聖小丑」,這有兩個原因:

· 「神聖小丑」的角色反映了部落整體的狀態,他可以讓人們清楚地看到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 鏡子反映出反面的影像。如果寫下一些字,放在鏡子前,就會看到它們倒了過來。「神聖小丑」經常以做或說和真相相反的事,來證明他們的觀點。

自我就是「神聖小丑」,我們經常聽見它告訴我們有關其他人和我們自己的負面事物,我們要麼接受它的說法,要麼反駁它,和它辯論。然而,要是我們記住自我就是「嘿優卡」或者鏡中倒映的真相,我們就能改變它的評論,從而找到平和與幸福。

要是你的自我說「你不能做那個」,不妨把它推到一邊,大聲說:「你說得對,我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要是它說「你很笨」,你要了解它其實在說這句話的鏡中倒影,因此你可以回答說:「謝謝,你說得對,我很聰明。」

你有外在的「神聖小丑」,可以在不同時候。以不同面貌顯現在你面前,作為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公路上的其他駕駛人,甚至只是經過的路人。你同樣也有內在的「神聖小丑」(你的自我),它會永遠地嘗試喚醒你。你會發現你越努力和你的內在「神聖小丑」合作,學會沉思冥想,那麼你所遭遇的外在「神聖小丑」就會越少。

不過是一場遊戲

去年我赴亞洲巡迴演講時,時時注意為智能手機充電,並不是因為在等重要的電話、做研究或發電子郵件。不,這是橫掃全世界的一場「瘟疫」,而我也受到嚴重感染,康復無望。只要一有片刻閑暇,我就焦急地找手機,迫不及待地敲打屏幕。

不論我是在計程車或飛機上,甚至獨自一人在餐廳用餐,都忙著用手機來解遊戲之癢。

在一次特別長的演講活動中,我注意到聽眾開始煩躁不安,因此我要他們全都站起來舒展片刻,然後回到座位上,和坐在附近的人分享他們在前兩個小時所學到的東西。在他們這麼做之際,我悄悄地溜回後台,摸索外套口袋,繼續玩讓我魂牽夢縈、消耗我許多時光的遊戲。

我和舉世逾一千一百萬人一樣,沉迷在一個新的闖關遊戲中。朋友剛告訴我這個遊戲時,我覺得它沒什麼吸引力,但等我忍不住下載之後,卻完完全全沉迷其中。

這遊戲就是《憤怒的小鳥》。

它玩起來非常簡單,拉開彈弓,對著不懷好意的綠色卡通豬,射出一隻鳥,而這就是這個遊戲吸引人之處:玩起來雖然簡單,卻又複雜得叫人眼花繚亂。

在啟動應用程序之後,歡迎畫面就出現,玩家看到一些方格,每一個方格都代表一道關卡。玩家可以選擇重玩先前的關卡,但除非完成目前所在的關卡,否則無法晉級。

在我剛到巡迴演講的第一站——中國時,我漫不經心地玩著這款遊戲,等著過關。我過了一關又一關,但既可怕又叫人興奮的事發生了。我來到了第十二關,完全無法想出方法晉級。

我試了所有前幾關有效的方法,這遊戲已經由打發時間的消遣,變成放不下的迷戀。就算我暫時停止遊戲,大腦依舊在嘗試想出破解之道,以便衝過這道難關。

晚上我躺在床上,發現自己總抑制不住地想去拿手機,準備「再試最後一次」,結果卻再也無法停止。我之前生活很有規律,睡眠充足,但《憤怒的小鳥》讓我如醉如痴,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

我一心一意只想要通過第十二關。我的夥伴和翻譯都笑我的這種痴迷。有一次我在旅館大廳,聽到有人問:「威爾在哪裡?」一個聲音回答說:「可能躲在沙發里瞪著手機屏幕,想用爆炸的知更鳥宰掉綠色的豬。」

她說得沒錯,當時我正是這樣。

當我的巡迴演講快要結束時,一天晚上我躺在旅館床上——時間已經很晚了,我還拚命地在玩這遊戲,想過艱難的第十二關。

我重複了先前已經試過好幾百次的策略,不過這回我發射的彈弓角度一定有點不同,屏幕上最後一隻小綠豬像汽球一樣爆炸了。

「我成功了!」我對著空蕩蕩的房間大喊,「我終於做到了!」我興奮莫名,禁不住想撥電話給遠在美國的親友,甚至還想跳起床,四處敲門告訴旅館裡的其他住客:「我終於過了煎熬的第十二關!」

幸好我及時停止,如果我真的這樣做,別人可能會認為我徹底瘋了,因此我把手機連上充電器,在溫暖的光芒中沉沉入睡。

各位覺得我次日一早醒來,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猜對了,我憑直覺伸手拿手機,當遊戲的歡迎屏幕消失,我看到自己可以重訪的關卡,不由得非常不屑地看著第十二關的按鈕,因為我已經知道了通關的秘密。

我重新開始闖關,原本花了兩星期還過不了的關卡,現在不到一分鐘就輕而易舉地通關。

遊戲界面問我接下來想要玩哪一關,我自然毫不猶豫地選了第十三關,於是沉迷和狂熱再度開始。

那天稍後,我沿著旅館旁的河邊漫步,思索自己為何對這個遊戲如此沉迷,更重要的是,我對自己感到困惑,為什麼我會因為過了難關而興奮異常,卻無法從我已經掌握技巧的關卡中獲得一絲滿足。

當我想要征服更難的新關卡時,我很興奮、投入、渴望,即使我為這些挑戰而掙扎,依舊感到幸福和滿足。然而當我重新玩不再有任何難度的已通關卡時,卻沒有絲毫滿足。

我明白這就是人生的本質。人總有個錯誤的信念,以為他們永遠不想再面對下一個挑戰,但幸福卻大半來自面對並且征服挑戰。

各位手中的這本書,早在我著手寫作之前就已列好大綱、擬定架構,但我每天望著閃動的游標,它似乎在嘲弄我:「好,到現在為止一切順利,但接下來呢?」在寫作本書時,我感到幸福莫名,因為我有極高的熱忱,和不斷地牽引著我向前走的靈感。

在我寫好一章又一章時,我由工作中得到極大的滿足。每一個新的章節都讓我有衝動望著游標,開始打字,我每晚躺在床上,因自己當天的寫作成績而自豪。我覺得無比滿足,各位或許記得,我們對幸福的定義更接近於滿足,而非喜悅。

我有個朋友,他工作生涯唯一的慾望,就是:「賺足夠的錢,讓餘生能躺在海灘上,什麼也不做。」這個人才華洋溢,到目前為止,他努力致富,以便讓餘生能像浮木一樣漂在海上。不過他這個「什麼也不用做」的夢想尚未實現,而我也希望它永遠不要實現。

每一次我們聊起來,他總熱切地告訴我他又面對了什麼樣的新挑戰。他認為如果不必征服這樣的挑戰,他的人生會更美好、更幸福。然而如果他真的什麼也不用做,就會失去為他帶來熱忱和喜悅、榨出他每一點精力的創意力,而這一過程讓他明白自己多麼富有才華和能力。

有「激勵之父」之稱的演說家厄爾·南丁格爾曾說:「追兔子的狗,比躺在門廊上昏昏欲睡的狗更幸福。」這正是為什麼我們不論收入高低和成功與否,總渴望得到更多的原因;得到更多,意味著施與更多,而施與更多,意味著會找出更多可給予的事物。

為某件事物努力的行為讓我們幸福,我們為了某個目標忙碌,能更深入發掘我們內在的能量。並不是捉到兔子讓我們幸福,而是因為追逐的過程讓我們感到滿足。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大部分不再創造新點子,也不再征服新挑戰的富人,往往感覺不到幸福和滿足。

蓋伊·漢德瑞克在《大跳躍》中寫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所謂的「天才區」(Zone of Genius),這是讓我們在人生中發揮才華和能力的區域。漢德瑞克說,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置身於他所稱的「卓越區」(Zone of Excellence)——一個能滿足別人的區域,我們在這個區域里雖然有良好的表現,但卻永遠不能把自己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而幸福只存在於「天才區」。

就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說的:「幸福是從事聯結我所有幸福點的工作。」也就是說,能夠徹底讓我們發揮技巧和才能的工作,最讓人著迷。

在我想到天才一詞之時,蘋果計算機的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立刻浮現腦海。我數十年前就讀過喬布斯的傳記,教我深深感動的是,不論多富有,他依舊不斷地構思新創意,讓科技能融入我們的生活。當然,在這過程中,他賺了不少錢,但那本書的書名《旅途本身就是收穫》(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卻彰顯了他產品更崇高的目的。

喬布斯早在數十年前,就可以不用再工作,買個屬於自己的小島,舒舒服服地躺在海灘上,但他卻依舊忙碌地生活,工作到人生盡頭,這個世界因此變得更美好,而他的人生,也同樣變得豐盛而圓滿!

英文的 enthusiasm(熱忱)一詞來自於希臘辭彙entheos,意思是「內在的神」。面對新的難關,可以喚醒我們內在的神,而我們也因發掘自己先前蟄伏的資質而感到驚奇歡喜。

幸福並不是來自於逃避挑戰,而是來自於面對並克服挑戰。擁有幸福思維的一個關鍵,就在於拋開人生有朝一日終會達到圓滿、不再有困難出現的念頭。幸福來自於每天早上起床,期待要借著克服挑戰,發現自己多麼有才華,接著在晚上入睡時,因我們已經竭盡所能而感到滿足。

幸福的人對人生艱難險阻的看法,與不幸福的人截然不同。

不幸福的人認為人生中的種種障礙,是宇宙在與他們作對,他們以為唯有在人生的困難止息後,他們才會幸福。當然這永遠不可能發生,因此他們捨棄了幸福。

幸福的人用他們的思想重新架構,視困難為挑戰。他們找出在困境中可以學習的地方,探究如何經歷困難成長。

在本書的序論中,我談到阿諾·施瓦辛格清楚地界定他想要的體格,而結果他也連獲七次奧林匹亞先生的頭銜,創下當時的世界紀錄。

你靈魂的慾望就是成長,因此它提供機會給你,但機會的名字叫作挑戰,為的是你可以征服它們。當你一個接一個地面對它們時,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堅強,於是你能迎接更大的新挑戰;那些克服了的老問題,無法激起你的任何興趣,就像已經打過的遊戲關卡。正如精神病醫師西奧多·魯賓(著有《30天重整你的人際關係》)所說:「幸福並不是來自做簡單的工作,而是來自我們發揮最高能力完成困難的工作後,所獲得的愉悅和滿足。」

不妨這樣想:人生之所以如此建構,是要引出你的幸福。

我的意思是:每一天不是都有新的挑戰嗎?在你克服挑戰後,不是會體驗到幸福嗎?因此,如果你改變自己的思維,期待能夠「發揮自我」的挑戰,就能享受人生這遊戲的樂趣,從容面對越來越困難的關卡。

在困難冒出來時,不妨想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要怎麼應付這個難題!」也就是說,與其因新挑戰而生氣、煩惱,不如把它當成由一關到另一關的必經之路,這才是人生的自然通途。如果你花些時間回顧人生,就會明白你一路走來都是如此,可以設想剩餘的人生依然如此,最好能享受這個過程。

要做個真正幸福的人,你必須控制自己的想法,我說的是你的想法,因為它們屬於你。除了你之外,沒有人能掌控你的想法。

你的心是你生命的震中,一切都由你的思想開始,由這裡發射震波到你稱為「現實」之處。

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索尼亞·柳博米爾斯基在《幸福又如何》一書中寫道:「你對自己、對世界和對其他人的想法,遠比你人生的客觀條件,更能影響你的幸福,這是不辯自明的真理。」

· 當你認為自己幸福之時,你就幸福。

· 當你把自己的思維和你的自我分離之後,你就解放了自己,獲得幸福。.

· 當你掌控自己的思維之時,你就能選擇想要幸福的念頭。

· 當你不再責怪他人,而把他們當成 「神聖小丑」,你就能釋放怨恨,獲得幸福。

· 當你接受自己永遠得面對挑戰的想法,了解它們之所以存在,是要讓你能有所為、能夠成長,你就找到了保持更高程度幸福的秘訣。

言語的能量

我們所有的言語,不過是心靈宴席上不經意掉落的碎屑。

——卡里·紀伯倫

你不可能沒有思想而有言語。

言語其實是有聲的思想,具有神奇的能量。

想想說話的過程。你有個想法要表達,因此你讓空氣通過聲帶,它們得以振動。你聲帶的振動創造了聲音的語調和頻率,以言語的形式配合你的思想。你發出了這個能量,由別人接收,而他們也響應你所說的,並且表達出來。

思想先於言語,但你可能不明白,這其實是雙向的過程。你觀察別人怎麼接受自己所說的,注意他們的評論和臉部表情,而這又會影響你的思想,接著這又會改變你所說的言語。這是持續循環的過程。

思想 > 言語 > 反應和回答 > 思想 > 言語……以此類推。

一旦你開始像幸福的人般思考,就會自動改變說話和描述自己經驗的方式。你會開始用能表現更多喜悅、同情和感謝的言語,而不再抱怨或懊悔。你的腦電波以更高的頻率振動,而言語則反映你更幸福的思想。

不過,在你展開改變之時,一定會有人對這樣的變化感到不安。你可能會因其他人的反應和回答感覺不悅,導致幸福指數降低。

讓我們再度把幸福和健身相類比。人們維持身材的意願,是自己做出的選擇,由於合適的身材和幸福需要心甘情願的努力,因此許多人既不在乎自己的身材,也忽略自己的幸福指數;可悲的是,在其他人突破成規、變得幸福或健康之際,這些人會覺得焦慮不安,因為比較之下,這凸顯他們欠缺努力。

嫉妒會造成自己不如人的感受,這種感受會攻擊它覺得更優秀的人。當你變得更幸福後,不願努力追求幸福的人,就感受到一種迫切的需要,想要縮小你和他們之間的鴻溝。他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數,一個是竭盡所能讓你降到和他們一樣的水準。

美國有一首流行歌道出,嫉妒往往會蒙蔽我們的心智。這首歌的女歌手在歌曲中嫉妒另一個女人的窈窕美麗,在合唱的段落她唱:「我真恨她!完全不需要去想理由!」

嫉妒是效力強大的藥物,是使尷尬困窘變得合情合理的麻醉劑。嫉妒是我們在超市結賬櫃檯前,看到多種「名流」雜誌的出版動機。知名演員班·金斯利爵士接受全美公共廣播電台的一個節目訪問時,被問到他對「名流」雜誌的看法,他回答,這類型的雜誌名稱都錯了。

「它們不是『名流』雜誌。」他說,「他們不讚美名流,而是攻擊。」

攻擊我們覺得自己比不上的人,會模糊焦點,讓我們忘記是自己不夠努力,並且讓我們較低的成就有合理解釋。

而不幸的是,當你變得更幸福之際,你可能會發現有些人並不怎麼贊同你的正面轉變。記得那句俗語:「槍打出頭鳥。」不幸福的人可能會說幸福的人幼稚、與現實脫節,甚至說他們是騙子。

此外,人生中有些人可能剛開始會支持你追求幸福,但後來卻想要破壞你的努力;這是因為幸福的人很難掌控,而不幸的是,有些關係的本質就是掌控。

像這樣的「神聖小丑」很有可能現身來阻礙你,因此最好能有個支持你的「幸福夥伴」,能時時鼓勵你。要保持警惕,並且加強你維持更高幸福指數的決心。到頭來,詆毀、批評你的人,非但不會再阻礙你,還會開始仿效你,他們自己也會更幸福。聖雄甘地曾談到這種人們攻擊正面改變者的傾向,他說:「起先他們忽視你,然後他們取笑你,然後他們攻擊你,最後你才能獲勝。」

如果有人因為你想要更幸福而干擾你,那麼你的回應是讚賞這「神聖小丑」成功地騷擾你,因此啟發你更堅定自己的決心,最終獲勝。

偉大的英國記者霍布克·傑克森說得好:「幸福是勇氣的一種形式。」要達到並維持更高更幸福的狀態,你必須始終如一地把自己當成幸福的人,將此感覺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

對幸福說「是」

「空談」一詞本身充滿矛盾。

「談」永遠不會「空」。「談」就是我們向其他人宣告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創造了我們的生活;以正面的方式說話,消除負面的言辭,能使你感到更幸福。

許多參加「不抱怨的挑戰」(Complaint Free Challenge)的人,都證明了這一點。「不抱怨」計劃始於2006年,當時我鼓勵人們嘗試連續二十一天都不抱怨。這個想法在全世界造成了熱烈的迴響,在寫作本書之際,已經有一百零六個國家逾一千萬人參加。讀者可以在網站上,看到更多詳情。

我最常從「不抱怨的挑戰」參與者中聽到的反饋就是他們覺得比以前更幸福了。當人們不再抱怨其他人和困難的情況時,幸福指數就會自動提升。

言語源自我們的想法,但我們的想法卻會受言語的影響,如果刻意把言語由負面轉化為正面,就等於讓想法也由負面轉化為正面。幸福的想法會帶來幸福的言語,而幸福的言語也會激發更多幸福的想法,兩者相互促進。

舞台上的魔術師常邊表演邊念咒語,例如:「阿布拉卡答布拉(Abracadabra)!」大部分的人都以為這句咒語只是胡扯,就像「天靈靈地靈靈」或是「說變就變」之類的胡言亂語。其實「阿布拉卡答布拉」是一個具有魔力的詞。

Abracadabra 這個詞來自於阿拉姆語(是耶穌及其弟子使用的母語 ),結合了Ibra(意思是「我已經創造」)和k"dibra(意思是「通過我的言語」)。所以「Abracadabra」的意思是:「我已經通過我言語的力量創造!」我們所說的事物有魔力,因為它創造了現實。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說:「如果你一直說事情會變糟,那麼你很有可能一語成讖。」當然,這也是雙向通道,如果你不斷地說事情會變好,它就會真的變好,讓你有更多值得快樂的理由。

人生是音叉,它會響應你思想的能量。在你說話時,你的思想就會具體地化為現實,改變你所說的話,就會改變你的體驗。

幸福的人不會說出造成自己或其他人負面情緒的事物,因為這樣的能量會迴向他們自身。其他人和生命本身,都會響應你所說的話。佛陀說:「莫向任何人粗言惡語,受辱罵者將會反擊。」人生也一樣,粗言惡語會創造粗暴的現實,而在這樣的現實中,很難維持高水準的幸福。

不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人談起他們的生活時,總是用截然不同的話語,因此他們也體驗到截然不同的現實:

不幸福的人談的是嚴重的問題。

幸福的人談的卻是精彩的挑戰。

不幸福的人說,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幸福的人卻表達出對理想結果的信心。

不幸福的人談的是別人的粗魯無禮。

幸福的人卻同情地談道,這人必然經歷了莫大的創傷,才造成他粗魯無禮的言行。

不幸福的人因其他人的行為而受冒犯。

幸福的人卻因「神聖小丑」在他們的人生中出現,讓他們能學到功課,因而表示感謝。

請開始用肯定的方式談論你的生活,與其負面批評你所發現的自己和他人的缺點,不如多談論看到的優點和美好,要不然就什麼也不要說。

為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快發泄怒氣,並不會使你更幸福,這是一種思維誤區。如果把問題發泄出來能讓你比較幸福,那麼最會抱怨的應該就是最幸福的人,然而我們全都知道實際上並非如此。抱怨只是一種較低劣的響應方式,只會使你更不幸福。

當你為某事而抱怨時,你的焦點就集中在錯的事物上,而非你希望事情進展的方向。於是,「阿布拉卡答布拉」!你通過使用言語的力量,讓這種負面事物持續湧現。

用負面方式說話的習慣,可以通過重複的糾正去改掉。盡你所能地把你所說的話由負面轉化為正面,在你發現自己抱怨時,提醒自己。念出「阿布拉卡答布拉」這個咒語,你就知道自己陷入了思維的死胡同。接著,你該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讓它變成你希望的結果,並且再念一次「阿布拉卡答布拉」!

不論你說什麼,你的言語都有神奇的魔力,因為它要不就是讓你的人生變得美好圓滿,要不就是讓你的人生陷於悲慘的泥沼。

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寫過一首詩,談言語的創造力量。

有人說,文字

在說出之時,

便已死寂。

而我卻說,

那時,

文字才開始有了生命。

「阿布拉卡答布拉!」

說個故事給我聽

你怎麼為你的經歷措辭,會對你的人生訂出框架。

我們生活在中性世界,以思想和言語的力量為它充電。我們試著對萬事萬物創造故事,為經歷帶來意義。借著言語的力量,界定生命的背景,而這也啟動心靈的震動,和我們創造的故事相互呼應。接著我們檢視自己的情況,並且為故事尋找確證,而在尋覓之後,也得到想要尋覓的結果。

我女兒莉亞現年十六歲,正和不同校的男孩交往。雖然他們不常見面,但卻整天發簡訊,互通信息。

一天下午,我問莉亞她的男友近況如何,她說:「我不知道,我已經一天沒有他的消息。」

「這有點奇怪。」我想道。

莉亞繼續發了幾次簡訊給她的男友,中間也撥了幾次電話,但都沒有迴音。中午在學校午餐時,她把男友沒回簡訊和電話的事告訴幾個朋友,有些人立刻沉重地嘆息,非常關切地望著她。

「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吧?」一個同學說。

「不知道,」莉亞說,「什麼意思?」

那女孩在座位上不自在地動一下,接著意味深長地看著其他人。「那表示你們已經分手了。」她說。「你到底是什麼意思?」莉亞忍不住地問。

那女孩把身體向前傾,低聲說:「莉亞,你們倆一向都隨時發簡訊和通話。如果他突然切換成靜音模式,那就表示他不想再當你的男朋友,但卻沒有勇氣當面告訴你。」

莉亞環顧四方,看到其他在座的女孩中,有些人點頭稱是。

「或許……」莉亞開朗地說,「說不定他手機掉了。」

其他女孩同情的表情開始消失,變成不可置信的搖頭。

莉亞不為所動。

「說不定……他的手機壞了,或者充電器不見了。」她更有信心地說。

她們的表情變成憐憫。

「或許……他爸媽不准他用手機。」莉亞微笑著說道。

所有女孩都不相信莉亞的推測。其中一個女孩帶著不屑的表情收拾餐桌,站起來咕噥:「隨你怎麼安慰自己。」並且搖著頭,這是少女表現倔強態度的招牌動作。

那天晚上,莉亞把她們中午的談話告訴我,並且說她依舊沒有男友的消息。

我得承認,心中頗有不祥之感。年輕時我也交過一些女朋友,她們似乎很喜歡我,但總會突然改變心意。我還記得被拒絕時的心痛,雖然我知道女兒可能即將體驗到挫折、挑戰,甚至心碎,我還是很想為她減輕一些痛苦。

「你覺得真相應該是什麼?」我溫和地對她微笑。

「我真的不知道。」她說,「但我知道他喜歡我,因此我猜他的手機可能丟了或壞了,或者被他父母沒收了。」

我盡量附和她,認可這些原因,然後不再討論。

幾天之後,我問她:「你有男朋友的消息了嗎?」

「有啊。」莉亞說,「他昨天晚上撥電話過來,他終於可以用手機了。因為他成績下滑,所以他父母親不准他打電話。」

整整五天,莉亞都沒有他的消息,但她的幸福指數並沒有因此下降。這段時間她雖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回電話和簡訊,但她告訴自己,他們的關係幸福而堅強。在我寫作本書時,他們已經交往了六個月。

你很難把未知的情況想成正面的情境,這有其道理。研究發現,如果我們為某件事物擔憂,而它後來雖然成真,那麼往往因為我們已經預想到最糟的狀況,痛苦的程度會稍微減輕。此外,最重要的是,由於想法會反映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告訴自己可能會發生的負面情境,結果往往容易一語成讖。

萬一莉亞錯了怎麼辦?要是她的男友真是決定要和她分手,卻怯懦得不敢告訴她,怎麼辦?等她最後發現之時,就會感到痛苦。但由於她的選擇,因此幾乎一周都沒有感到憂慮或恐懼。要是他們真的分手,她只需要面對分手的痛苦,而不必因為擔心分手而度過好幾個無眠夜晚。

你不可能同時既憂慮又幸福。

不妨試試:努力想一件你既憂慮同時卻又幸福的事?你辦不到。這就像一邊聞著烤箱里美味食物的香氣,一邊卻又在鼻子里塞了兩隻剛穿過的運動襪,不可能做到。

英文單詞worry(憂慮)來自於原始印歐語系的wring,意思是扭住某人的脖子,使他窒息。憂慮扼殺我們感受幸福的能力,我們告訴別人和自己的話語可以增加或減少憂慮,它們永遠不會保持中立。

愛因斯坦說:「想像即是一切。它能預覽人生即將來臨的美景。」你腦里想像的事物就像電影的預告片,預演了即將到來的未來。試問自己:「我未來的人生風景,是溫暖抑或傷心的故事?我的人生電影預告片是喜劇抑或悲劇?預告片預言的是英雄的凱旋抑或痛苦的失敗?」

接著,回到你腦海中的剪接室,把你想要的預告剪接在一起,並且對你自己和其他人談這個故事。預告片就像它們所概述的電影一樣,有限制級、保護級等分級,你該一直剪接,直到你可以把它列為精彩(awesome)的A級。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發現,幸福和不幸福者的區別,在於他所謂的「解釋形態」(explanatory style)。幸福的人往往會以讓他們覺得安心自在的方式,向自己和他人解釋事物,而不幸福的人則會以讓他們覺得不安焦慮的方式解釋事物。人在闡釋自己的想法時選擇的觀點,就是他們幸福指數最主要的決定因素。

闡釋你的故事時,發揮創意,寧可精彩地錯。《麥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曾說:「我是反向的偏執狂。我總疑心別人合謀要讓我幸福。」我們可以養成反向偏執狂的習慣,說出事情現在變得多好,未來又會如何變得更好。

獨自一人之時,練習對自己說出正面的想法。當你在沐浴、開車、走路或任何獨處之時和自己說話,說出即將發生的神奇美好的事物,運用言語的力量,擴散信念,讓你聽到自己所說的話。

我曾聽說林肯總會大聲讀出任何重要的事物。如今,大家可能會說林肯是「聽覺型」(auditory) 學習者,但他解釋說,他借著這樣做,才能真正去吸收學習的事物。當你談起幸福的想法,大聲描述美好的情境時,你就會聽到自己肯定它們,讓你更深入地吸收它們,啟發你的心靈接受更幸福的想法。此外,最重要的是,你開始為你的故事尋找輔助的證據,會發現它無所不在。

至高無上的觀點

你所運用最有力量的言語,是正面祈禱的言語。

正面祈禱並不是列出一長串希望上天能滿足你的要求,而是宣告人生中有許多值得幸福的事物,並且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面對現實。記住你的心靈會聽到你所說的每一個字,而你的心靈正是你經驗的火花塞。

哲人愛默生說:「祈禱是由至高無上的觀點思索人生的真相。」祈禱是肯定不論我們經歷什麼,都有神性的存在,我們因那個存在找到舒適、啟發和平靜。

正如莉亞告訴自己和朋友關於她與男友關係最理想的情況,我們也該借著禱告,向神訴說我們生活的理想情況。

丹麥哲人索倫·克爾凱郭爾說:「祈禱並不會改變上帝,但會改變祈禱的人。」說出肯定理想結果的言語就能創造希望的環境,根除恐懼和憂慮,讓幸福宛若泉水,潺潺湧現。

我的朋友查克·史丹福喇嘛在堪薩斯市創辦萊姆佛教中心,一天我和他談起由佛教徒觀點來看祈禱的想法,他所說的話和齊克果的話互相呼應。他莊重地說:「祈禱是為了要改變你自己的想法。」神並不需要你的祈禱——你才需要,在各種情況下,祈禱都肯定了更高力量的存在,它也肯定你聯繫並運用那個力量的能力。要提升你的幸福指數,你該早早祈禱,並且經常祈禱。

祈禱使你更幸福,並不是神因你的奉獻而感到滿意,因此賜予你幸福,而是因為祈禱加深了你與靈性的溝通,提升了你對於人生的洞察力,這讓你感到自在和滿足。

甘地說:「祈禱並不是老太太用來打發時間的娛樂。如果能適當地了解和運用,它就是最有力的行動工具。」

許多人小時總受教向上帝祈禱,要求各種事物。結果正面祈禱的觀念聽起來就很陌生,甚至笨拙。記得甘地的話,祈禱是行動的工具,讓你的祈禱跟隨這簡單的字母縮寫:。

A代表的是承認神的存在。只要簡單地說:「神,我知道你存在於此。」或「無限的愛,你置身在這一切之間。」

不論你用什麼言語來傳達這個想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承認神的存在。在我們面臨困難的挑戰時,恐怕很難做到。而若我們覺得神並不存在,我們就限制了自己和他的聯繫,正面祈禱意味著我們必須先肯定神的確存在!

我在牆上掛了一塊銅牌,上面刻著因心理學家兼精神病醫師卡爾·榮格而聞名遐邇的拉丁文座右銘,上面寫道:「Vocatus atque non vocatus, Deus aderit.」意思是:「無論信或不信,神確存在。」

肯定神的存在並不是信不信神的問題,而是轉變你的心靈,了解你沉浸在神聖的完滿之中。

要求(Claim)正面的結果。

聖日耳曼伯爵曾說:「我誠心誠意地向學生說,如果不提出要求,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正面祈禱是說出理想的結果,並要求它達到你所追求的目標,目標原本是超自然的存在,但當你提出要求之後,它就由超自然化為實體。它原是已經存在宇宙之間的商品,而當你對你所想要的事物提出要求後,就會進入你的購物車。

對你想要的事物提出要求,聽來傲慢,但請記住耶穌說的:「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信心一詞的定義是:你已經決定是真的事物。要求正面的結果,就是說出你的慾望是真的,這是信仰的真義,也是實現信仰的催化劑。

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所要求的正面結果不該放在未來。其實在精神上,只有現在沒有未來。與其說:「我可以想見有朝一日我有工作。」不如說:「我現在就有我所喜愛的工作。」

對於你所要求的結果,越詳細越好。下面是個承認神的存在,然後要求正面結果的例子:

「神聖之愛,我知道你使我得以療愈。我感到自己的身體沒有痛苦,我原本疼痛的雙腿如今都感到安適,可以不需要協助行走。我可以不需要扶手,就爬樓梯回到家門,我能夠不用雙手支撐,就由沙發椅上站起身來,我感覺無比舒適。」

你添加的細節越多,敘述的要求就越適合你,它越真實,就越能啟動信仰的力量。

下面是一些要求正面結果的實例:

「我看到我兒子,並且和他有良好的關係。」

「我有個我樂在其中的工作,而且年薪五萬六千美元。」

「我今天比昨天更幸福。」

「我有個愛我的親密伴侶。」

說出你的要求,並且儘可能詳細地描述。

你的自我可能會覺得受到威脅,因此繼續向你挑釁,想要知道你所要求的事物如何實現。引用我好友喬·維托(著有《相信就可以做到》)的話來說:「怎麼做是宇宙的事情!」提出你心之所欲,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成真,其他的細節就留給上天助你達成。

感謝(Thanks)。

韋恩·戴爾在《美夢成真》中引述高達德的話說:「不論是否看到結果顯現,我們的感謝都承認——在宇宙之中,我們的祈禱已經應驗。」

以表達感謝來結束正面祈禱,這樣做能使信仰的力量越來越強。原因如下。如果我送禮物給你,你會說「謝謝你」。為什麼?因為你擁有了這個禮物,我把禮物給你,你因為接受它而表達謝意。

然而如果我說,也許有朝一日我會送你一個禮物,你可能不會因此感謝我,因為這禮物只是個模糊而遙遠的可能。

表達感謝,能夠再次肯定你的要求,知道我們所想要的已經出現。當你說:「謝謝你。」其實就是向你自己證實你希冀的事物已經成為你的,它已經現身。

要是你請朋友幫忙,她說好,你一定會說:「謝謝。」並不是因為她已經幫了你,而是因為你相信朋友可靠,答應你就會做到;感謝是在表達你的確定,而確定正是信仰的真義。

運用言語的力量來承認神的存在,要求正面的結果,並且以感謝來維持這些結果,這樣做能夠消除恐懼和憂慮,讓你維持更高指數的幸福。

選擇「我是」頻道

我演講的時候常會問聽眾:「誰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拳王?」而十之八九,聽眾都會大喊:「阿里!」

如果你的答案也是阿里,那麼我要告訴你一個讓人吃驚的消息。由各種不同重量級別的比賽次數和贏得冠軍腰帶的次數等客觀的標準衡量,歷史最偉大的拳手其實是小羅伊瓊斯。

那麼為什麼大部分人都認為最偉大的拳手是阿里?

誰說阿里最偉大?

是誰起頭「造謠」?

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一樣:阿里!

大多數人都以為阿里最偉大,因為他告訴每一個人他最偉大。

誰說阿里最偉大?阿里。

是誰起頭「造謠」?阿里。

他是拳王的錯誤信息,一直流傳到今天。其實,若你用Google搜尋一下:「拳手阿里的綽號是什麼?」你就會看到答案:「最偉大的拳手!」

難怪這個觀點持續至今。

我記得幼時我母親常載我和搭便車的幾個鄰居同學上學,有一天,我母親在聽車載電台,裡邊的體育報道每小時都會播放。那天早上,我頭一次聽到阿里的聲音。

記者訪問阿里即將和弗雷澤展開的拳賽,阿里說他會一面倒地獲得勝利。

「你怎麼知道?」記者問。

阿里並沒有談他作為拳手的技巧,只是說:「因為我就是最偉大的拳王!」

「是,但……」記者說。

「我是最偉大的拳王!」阿里重複。

「但弗雷澤……」記者插嘴說。

「我是最偉大的拳王!」 阿里說。

記者切斷了這段轉播,只聽見阿里還在重複,每一次都強調相同的話。「我是最偉大的拳王!我是最偉大的拳王!我是最偉大的拳王!我是最偉大的拳王!」

我母親咂了一下舌頭,然後關上收音機。「那個人倒是挺自戀的。」她批評。我點頭同意,幾個朋友也同意。

母親的評語滲入我的腦海,讓我有一種印象,彷彿只要說自己不論在任何方面特別、傑出、有能力,就是負面的特性。我們發現,原來說自己好,是件不好的事。

許多人都受教,說自己傑出是自吹自擂,不過到現在,各位應該已經明白自我其實正好作用相反。自我貶低我們,而非讚揚我們。

當自我貶抑了個人的自尊,此人反而可能變得傲慢自大,自吹自擂,以便向其他人證明他們並不是像自我所說服他們的那樣糟,但這其實是自卑,而非自傲。

塔迪亞斯·戈拉在《懶人開悟法》中解釋:「愛你自己並不是建立自我的方法,自我中心其實是你陷入恨自己的誤區後、證明自己還有價值的方式,愛你自己則能夠溶解你的自我:你會發現沒有必要去證明自己比他人優越。」

阿里並不是在自吹自擂,而是在肯定自己。他身處野蠻而競爭激烈的運動,如果他不相信自己最傑出,就不可能成功。在許多方面,阿里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宣言都會啟動體育評論員、其他拳手和社會大眾的「神聖小丑」功能,他們對他的攻擊,使阿里更努力要證明他才是最偉大的拳手。阿里一腳踩入了讓社會大眾審視的火焰,再沒有比步入火堆中,更能讓他激烈舞動的事。

阿里首先得說服自己他值得獲勝,為什麼?因為他是最偉大的拳王!

你已經承諾要變得更幸福,但若你不覺得自己值得幸福,那麼你就幸福不起來。只可惜大部分人總不免自我懷疑,擁有不安全感。這種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感受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克服?

在《克服你內心批判的聲音》一書中,幾位作者提到他們所謂的「想像的束縛」(Fantasy Bond)。在孩子年幼之時,父母會為他提供一切,父母是這孩子福祉和安全的源泉。

由於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在天真而不成熟的孩子心中,父母就被當作神一樣崇拜。

孩子年紀太小,無法了解他的父母也是人,也有人的錯誤、缺點和困難。因此如果父母之中有一位,甚或兩人都以不慈愛、粗暴、批評的方式來對待孩子,這孩子就面臨一個困境。

如果這孩子要感覺安全,懷抱希望,他的神必然不能傾倒。神永遠不會錯,如果神(在孩子眼中,就是他的父母)以不慈愛的方式對待孩子,而神又不可能會錯,那麼這孩子的推理就是他自己一定不值得被愛,這孩子就會向外尋求印證,以確定他們的信念是正確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做法被稱為「自我驗證理論」(self-verification theory)。孩子會做出證明他很壞、不值得愛的行為。他這麼做,卻不明白自己是試圖印證象徵神的父母不會出錯。因為這孩子的行為,其他孩子甚至成人也會對他產生同樣的印象,也以他很壞、不值得愛的方式來對待他,而這又加強了他的信念,鞏固了這樣的行為。

不值得愛的感受是自我印證的預言,會持續到成年,最後顯現在生意失敗、關係破裂、健康不良等諸多方面。這孩子現在長大成人,只覺得滿心憎恨憤怒,結果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幸福!

做父母的都愛子女,那麼為什麼他們對子女這麼嚴酷,好像他們不值得愛?因為父母幼時也被他們自己的父母以同樣的態度對待,而他們的父母也遭父母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幼時遭到這種待遇,被當成不值得愛的壞孩子的人,潛意識中會抱持一個信念,那就是他們自己的孩子一定也會像他們自認為的那樣有瑕疵和差錯。

多年來我一直為自尊的問題所苦,直到我明白自己陷入了這種「想像的束縛」。這是阻礙我幸福的一大障礙,因為我內心以為自己不值得幸福。我相信我天生就該有種種問題,難怪人們粗暴地對待我,因此我生活在問題重重而殘酷的世界。每當我快要持續保持幸福感之時,我就會做些破壞一切的事,因為我受自己的信念所限,即使我並不明白自己有這種信念。

在我了解「想像的束縛」這種概念後,就明白自己的童年深受它之苦,而且它還影響到我的成年。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自己成長的歲月,父親憤怒粗暴的對待方式,讓我相信自己就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

如今,我父親卻是舉世最慈祥和藹的人,八十二歲的他每一次和我通電話,都會告訴我他愛我,他發電子郵件說他以我為榮。他不僅是我父親,還是我親密的朋友。

果真如此,為什麼我會覺得不安,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為現在的他,並非我幼時的他。我認為自己壞,以及因這種想法而來的各種羞憤,在我一生中,被自己不斷重複了數千次。

我父親和我曾經長談過我倆的童年,他的童年比我更坎坷。我把此書獻給他,因為他耗費無限心血,才由受折磨的靈魂轉變成慈愛的人。他的蛻變漫長而困苦,但他卻印證了愛和鍥而不捨的毅力能戰勝逆境。

要成為幸福的人,得先知道你值得幸福。幸福是你的天賦權利,是你命中注定該擁有的事物,它是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你值得愛,值得幸福。

要知道你值得幸福,首先得了解你可能抱持著你不值得、不可愛的錯誤想法。承認這個信念是錯的,要了解你的父母就像你一樣也是凡人,他們常常無法做到理想狀態,未能給你原本該有的無條件的愛,這並不是你的錯。

我曾看過一些人落入這方面的邏輯陷阱:

「我很壞,我不值得愛。」

「不對,並不是我很壞,或者我不值得愛。而是我父母不慈愛。」

「我並不壞,他們不愛我才壞!」

「他們壞,但我是他們的孩子。」

「因為我是他們的孩子,所以我也壞。」

了解「想像的束縛」,就是了解你為什麼會抱著自己沒有價值的錯誤信念,這不是為了指責他人。把責任由自己推到父母身上,只會又把它帶回自己身上。

不要責備,責備是自我想要讓你由轉變中分心。只要了解你可能帶著某種核心信念,覺得自己不夠好,結果你的人生就反映並加強這種想法。

現在,讓我們改變這種核心信念。用言語的力量來改變對自己的想法,創造豐饒的土地,讓幸福生根成長。我要協助你克服在腦海中不斷播放的錄音帶,讓你能夠做到並且喜歡真正可愛的你。

科學家認為,人每天會產生並思考約七萬個念頭,這就相當於除去睡覺之外,清醒的每一小時要想令人咋舌的四千三百七十五個念頭,或者每分鐘約七十二個念頭!

你腦海里不斷地有思想流過,它們反映出你對自己信念的基調。你看到的自己,會反映在你的世界裡。你不能改變自己所有的想法,但你可以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

我在第一章提到,對自己和其他人肯定「你已經是幸福的人」的重要性。「我很幸福」就是這種正面描述的一個例子,你可以用這個描述,開始轉變你腦海中對自己的想法,同時盡量大聲重複,次數越多越好。

你的核心信念就像堅實的石頭,然而,只要時間夠長,滴水也能穿石。每一次你對自己做出正面的描述,就是在滴水穿過信念的石頭。堅石遲早會滴穿,你終會感到自己可愛、有價值,而且最重要的是,你會覺得幸福!

你要做的這種描述有四個特性,每個特性都是由字母P開始。你的敘述應該 :

· 個人(Personal)

· 當下(Present)

· 有力(Powerful)

· 正面(Positive)

個人。用第一人稱說話,永遠用「我」這個字。我在第一章說明了如何給「自我」它自己的聲音,把它分離出來。在自我發聲之時,應該以第二人稱發言,對你稱呼「你」。然而我們現在談的是真正的自我,因此你應該用「我」這個字。

當下。肯定你就是此時此地在發聲的你。拳王阿里並沒有說:「有朝一日我會打敗弗雷澤和其他好手,然後我就會是最偉大的拳王。」他說的是:「我就是最偉大的拳王!」此時,此地,眼前,現在式。如我們先前所提的,在精神的領域,沒有過去或未來,只有現在。在這些描述中,你激勵自己的精神,大膽地說你認為自己具有的特性早已存在。

有力。命令式的言語讓你抱持熱忱,專註一致。如果某個事物精彩刺激,往往就容易得到你的注意,讓觀念能更深入你的潛意識。

正面。言語必須積極樂觀,肯定最理想的狀況。言語越正面,就越能消融悄悄藏在心裡的負面能量。

下面是一些例子:

· 我現在非常幸福。

我(個人)現在 (當下)非常 (有力)幸福 (正面)。

· 我現在深受大家喜愛 。

我(個人)現在 (當下)深受 (有力)喜愛 (正面)。

· 我相信這個經驗必然帶來一些益處。

我(個人)相信(當下)這個經驗必然(有力)帶來一些益處(正面)。

指定某段時間,大聲說出正面宣言,設定自己的時刻表,把儀式養成習慣。例如可以在刷牙時這麼做,當你望著浴室中的鏡子時,一邊刷牙,一邊造十個對你自己有正面效果的句子,每天早晚都這麼做。

我自己是在淋浴刮鬍子時說出宣言,我有五至七分鐘,可以重複上百句頌揚我自己的事物。

任何讓你更完整欣賞自己的事物,都會提升「你值得享有幸福」的感受。

下面還有另外一些例子: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為我謀利。」

「家人都愛我,並且希望我幸福。」

「我愛我的人生!」

「今天會有幸運的事降臨在我身上。」

「我有寶貴的才華可以分享,而這個世界也因我所提供的努力給我報償!」

「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我很聰明!」

認定自己好,並不會貶抑別人;你的評語並不是拿你和別人相比,而是肯定你對自己天生的好和有價值的信念。你越常做這樣的描述,就越能改變想法的基調。每當你想到時,就對自己說些好話,因為你很可能已經對自己說了數十年的負面言語,需要徹底消弭。

我認識一個人,不論他犯了什麼樣的小錯,總是嚴厲地批評自己。一天我和他一起坐在會議桌上,正當他伸手去拿筆記本時,不小心把筆掉在地上。他伸手去撿筆時,口中喃喃自語:「再伸長一點,笨蛋!」我聽到他稱呼自己傻瓜、渾球,還有其他許多自貶的話。

當然,說這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自我,但讓自我一有機會就批評他自己,已變成他的習慣,這人並不幸福。

今天,你腦海里會有七萬個念頭,其中有許多會讓你恐懼,它們是要批判你,是要讓你自我批評。如果你對自己說些正面的言語,就能削弱這種負面態度,改變你對自己的核心信念。隨著你的核心信念的改變,也會增強自己值得幸福的信念。

在基督徒和希伯來人所謂的十誡中,大家常對第三誡有所誤解。這條誡命是:「不可妄稱耶和華你上帝的名。」

任何事如果說「妄」,就表示它沒有價值。妄稱上帝的名意思是用上帝的名,好像它沒有意義一樣。

那麼上帝的名有什麼意義?

在《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十三節:「摩西對上帝說:我到以色列人那裡,對他們說:『你們祖宗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他們若問我說:『他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

根據《舊約聖經》的故事,神回答摩西說他的名字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希伯來文直譯為「我是」)

每當你說「我是」,然後跟著一個有關自己的負面評語時,你就是妄稱上帝的名。說「我是」,然後跟著一個正面的描述,是視你天賦價值為神意之表達的證詞。這不是傲慢,而是真正的謙卑,因為它表示你和靈魂融為一體,並不分離。

規劃一點時間,讓你能正面地和自己談話,並且正面地談你自己,儘可能重複這個過程。偉大的演說家丹尼斯·威特利就提出極好的建言:「每當你向自己說話時,都要注意你的言語。」

另一種神奇言語

幾年前我上過一堂課,教課的是一位偉大的心靈導師,她要我們做一個聽上去十分困難的作業:「每當有人讚美你時,不要推辭,只要回答說:『謝謝你,我接受你的讚美。』」

恭維讚美是一項禮物,推辭不受非但粗魯,而且也減損了禮物的價值。

最近我上了一堂瑜伽課,上課的是一位代課女教師,她才剛開始教課而已。課後我上前誠懇地說:「這堂課很精彩!」

她有點局促不安地說:「喔,我不知道,我想應該還可以吧。我犯了一點錯誤,我只是想以自己有限的經驗試試,讓正課老師回來時不會太失望。」

她一邊說,我一邊覺得我剛由這堂課得到的精力和熱忱——就像空氣由氣球中泄了出來。由於我和這位女教師很熟,把她當成朋友,因此我溫和地微笑著說:「你的意思是『謝謝』對吧?」

她思索了一下,然後回答:「是的,我想是的,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值得你的讚美。」

「要是你能大方地接受,你就會覺得自己值得。」我說。

幾天前,我又上了一次她的課,課後我告訴她我從中得到多少樂趣。這回她微笑著說:「謝謝你。」我們倆都因此感到非常快樂,而我也看得出她因為接受我的真心讚美,並且容許自己覺得當得起這樣的讚美而備感開心。

當有人送你恭維讚美的禮物,盡你所能地說:「謝謝,我接受你的讚美。」如果做不到,至少說:「謝謝你。」

讓我們再引述甘地的話:「幸福是當你所思、所言和所做達到和諧一致的時候。」下一章,我們將探索該如何把幸福的思維和言語融入行動。

· 思想來自於言語,但言語會影響思想。

· 記得那神奇的句子:「阿布拉卡答布拉!」「我已經通過我的言語創造!」

· 用三個縮寫字母代表的方法,正面祈禱:承認神的存在,要求正面的結果和表達感謝。

· 向你自己展開個人、當下、有力和正面的積極描述。

· 當有人恭維讚美你時,欣然接受他們的這個禮物,回答:「謝謝你。」

摘錄:

幸福的第一步就是接納你已然幸福的事實。

在你心中有著更高層次的幸福,我們要一起召喚它。

光是注意自己的幸福指數,就能提升對幸福的覺知。

幸福不是理性的理想,而是想像的理想。

幸福與否並不只是心理狀態,而是心理評估。

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景中,哈姆雷特對羅森·格蘭茲說:「世上的事情本來沒有善惡,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們分別出來的。」你的思想是有能量的,最終會形塑你的命運,如果你認為自己幸福,你就幸福。

記住,幸福並不是看你是誰或者你擁有什麼,它完全取決於你怎麼想。

你的大腦喜歡一心多用,而這正是「不專心」的同義詞。

當你下決心要做個幸福的人,必須要讓你的思維超越其他人和他們的愚蠢行為,

挑戰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是成長的必要過程。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出現,而能克服越多的挑戰,就能培養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成為比較幸福的人,必須先明白你覺得其他人討厭的部分,其實是你自己身上必須面對、解決和療愈的事物。折磨你最厲害的人其實是你的導師,他們是你的「神聖小丑」。

我的目標不是要和他們吵架,而是要感謝他們讓我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且盡我所能讓我的幸福感保持在最高的水平。

晚上我躺在床上,發現自己總抑制不住地想去拿手機,準備「再試最後一次」,結果卻再也無法停止。

追兔子的狗,比躺在門廊上昏昏欲睡的狗更幸福。

為某件事物努力的行為讓我們幸福,我們為了某個目標忙碌,能更深入發掘我們內在的能量。並不是捉到兔子讓我們幸福,而是因為追逐的過程讓我們感到滿足。

能夠徹底讓我們發揮技巧和才能的工作,最讓人著迷。

幸福並不是來自於逃避挑戰,而是來自於面對並克服挑戰。擁有幸福思維的一個關鍵,就在於拋開人生有朝一日終會達到圓滿、不再有困難出現的念頭。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要怎麼應付這個難題!

也就是說,與其因新挑戰而生氣、煩惱,不如把它當成由一關到另一關的必經之路,這才是人生的自然通途。

當你接受自己永遠得面對挑戰的想法,了解它們之所以存在,是要讓你能有所為、能夠成長,你就找到了保持更高程度幸福的秘訣。

「幸福是勇氣的一種形式。」要達到並維持更高更幸福的狀態,你必須始終如一地把自己當成幸福的人,將此感覺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

言語源自我們的想法,但我們的想法卻會受言語的影響,如果刻意把言語由負面轉化為正面,就等於讓想法也由負面轉化為正面。幸福的想法會帶來幸福的言語,而幸福的言語也會激發更多幸福的想法,兩者相互促進。

幸福的人不會說出造成自己或其他人負面情緒的事物,因為這樣的能量會迴向他們自身。

為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快發泄怒氣,並不會使你更幸福。抱怨只是一種較低劣的響應方式,只會使你更不幸福。

當你為某事而抱怨時,你的焦點就集中在錯的事物上,而非你希望事情進展的方向。

我們生活在中性世界,以思想和言語的力量為它充電。

幸福和不幸福者的區別,在於他所謂的「解釋形態」(explanatory style)。幸福的人往往會以讓他們覺得安心自在的方式,向自己和他人解釋事物,而不幸福的人則會以讓他們覺得不安焦慮的方式解釋事物。

獨自一人之時,練習對自己說出正面的想法。和自己說話,說出即將發生的神奇美好的事物,運用言語的力量,擴散信念,讓你聽到自己所說的話。

祈禱是由至高無上的觀點思索人生的真相。

祈禱並不會改變上帝,但會改變祈禱的人。

在各種情況下,祈禱都肯定了更高力量的存在,它也肯定你聯繫並運用那個力量的能力。要提升你的幸福指數,你該早早祈禱,並且經常祈禱。

肯定神的存在並不是信不信神的問題,而是轉變你的心靈,了解你沉浸在神聖的完滿之中。

你不能改變自己所有的想法,但你可以改變你對自己的看法。

你要做的這種描述有四個特性,每個特性都是由字母P開始。你的敘述應該 :· 個人(Personal)· 當下(Present)· 有力(Powerful)

· 正面(Positive)

指定某段時間,大聲說出正面宣言,設定自己的時刻表,把儀式養成習慣。

當有人送你恭維讚美的禮物,盡你所能地說:「謝謝,我接受你的讚美。」如果做不到,至少說:「謝謝你。」

靜靜地長時間坐著,只專心呼吸,需要莫大的耐心和不斷的練習。自我會告訴你這很無聊而且冗長,的確這無法避免——但這不是重點!你在訓練大腦借著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做你要它做的事,也就是說,你要把注意力由其他的事物上移開。你在和你的自我角力,爭取控制權。你在把自我往後推,以便能夠掌控你的大腦。

當你開始練習沉思冥想之時,要想到抵抗的力量。知名的靈性大師帕拉瑪罕撒·尤迦南達(瑜伽之父)曾寫道:「靈魂喜愛沉思,因為它最大的歡喜來自於和精神的接觸。因此若你在沉思冥想時,感覺到心理上的抗拒,就該記住,你之所以不情願沉思,是由於你的自我阻礙;它和你的靈魂無關。」

如果你能讓自己保持每天如此,最理想的情況是將每一次冥想的時間延長到三十分鐘,你就能體驗到,一整天你的思緒將充盈新的力量。在你的自我不請自來不斷批評時,你能不理會它所說的話,專註於你想要專註的事物。

當你頭一次以這種方式驅散你的負面自我時,會有不可置信的感受,就彷彿你終於在負面的內心雜訊中,找到了「靜音」的按鍵。這個做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大幅提升你的幸福指數。由於你一再地練習接受思想,並把它分門別類,因此你的專註力會大幅提高。

沉思冥想的精神練習將協助你把以自我為基礎的人類生活和你本質的精神生活區分開來。作家兼靈性導師拉姆·達斯曾說:「靈性的練習讓我們由認同自我改為認同靈魂。」

自我是以恐懼為基礎,而恐懼會否定幸福。要選擇幸福的思維,首先必須培養使負面自我保持靜默、選擇你要想什麼的能力,而這個日常的沉思練習就能給你這股力量。


推薦閱讀:

8種心理偷走女人的幸福感
全球情侶最幸福的姿勢
12星女想要哪種幸福
左手幸福,右手孤獨
夫妻年齡相差幾歲最不幸福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