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八家 龔賢作品欣賞(二)
金陵八家 龔賢作品欣賞(二)
老樹幽軒 立軸 水墨紙本 1664年作
深山煙樹 立軸 水墨綾本
山溪村居 水墨紙本
款識:半畝龔賢畫。鈐印:半千(朱文方印)
龔賢山水作品多寫金陵山水,主張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要兼而有之。在龔賢這幅《山水》中,從整體結構看,龔賢的山川溝壑接近深遠與平遠,恰如郭熙所言:「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沖融而縹縹緲緲。」該實在之處皆實實在在,該空靈的地方又坦蕩無涯,有如元初趙孟頫的江南山水,逶逸而又流暢。他的山水畫長於用墨,用積墨法作反覆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徵。其用筆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同時,其山水畫造型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表達出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
柳林茅屋圖 水墨紙本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沙柳為薪不採樵,菱蓮蝦蟹水鄉饒。遙聞酒熟誰家瓮,夜靜支筇踏板橋。印鑒:龔賢之印(白文)、半千(朱文)
龔賢的畫多取材於金陵實景。他的早期作品空靈、淡遠,以線勾出輪廓,稍加皴擦即止,至中晚期之後則採用多遍反覆皴染之畫法,謂之「積墨」筆法。賢自謂曰:「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
展開畫卷,水村舟橋,柳林茅屋,一一映入眼帘。畫面近處為坡石叢林,遠景柳樹森森,中間圍繞河岸的是一座板橋,數間茅屋。幽谷之間,方塘之濱,古木參天,竹草葳蕤,小橋流水,景色蒼鬱,一派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景象。此圖下部濃黑,漸上漸亮。作者通過對山石多次皴染,形成光感強烈的對比筆法,使山石更加鮮潤、透明。而樹榦則採用了潤染樹葉而留白樹榦的表現手法,從而使畫面顯得充實有力,對比分明。《柳林茅屋圖》潤而不濕,層次豐富,為龔賢之開門之作。
龔賢所居金陵清涼山地區,其地貌特徵為丘陵小山,作品中的山石是低矮的山鏈,謂之石灰岩小山石。龔賢之畫風,傳有「白龔」與「黑龔」之說。所謂「白龔」指其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此類作品又可分為二類:一類筆帶枯拙,且有生澀感,為初期作品;一類多用複線重勾,為中後階段的作品。而「黑龔」即為晚期作品也。《柳林茅屋圖》採用了簡單而重複潤染的筆法,按其畫風推斷當為龔賢之中年作品。細審此畫筆法同《隔溪山色圖》、《柳溪夕陽圖》、《漁村夕照圖》、《千山夕照圖》等。
北苑夏山圖 立軸 1668年作
溪橋策仗 立軸 設色紙本 己酉(1669年)作
山水 立軸
山水 立軸紙本
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山水 手卷
寒山圖 立軸 水墨絹本 (352萬元,2005年7月中貿聖佳)
題識:子山手植重逢日,江北江南大十圍。西半山。 鈐印:臣賢私印(白文)
《寒山圖》是龔賢中晚期由「白龔」變法為「黑龔」的典型作品。他十三歲時便從一代宗師、禮部尚書董其昌習畫。經過了近三十個春秋的含荼茹苦,於北苑、巨然中變化出簡筆無皴或少皴的「白龔」之後,從四十歲開始,則向「黑龔」進軍。這種由簡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的變法,在當時是一種大膽革新、反潮流的創舉。所謂「黑龔」即是常說的「積墨法」。這種畫正如他自己在「課徒稿」中說的:一遍點,二遍淡加,三遍染;墨氣猶淡,再加濃墨一層,恐濃墨顯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渾之;望之蓊蔚,燥濕得宜也。點燥而染濕,濕不掩燥;點濃而染淡,淡以活濃。所以,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相得,而畫之能事畢矣!龔賢的積墨法,源於宋人米芾,在米氏雲山的基礎上,創造出干積、濕積和乾濕並用的方法,樹立起獨樹一幟的「黑龔」山水。《寒山圖》與其六十四歲所繪、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山居圖》和無錫博物館的《秋村夕照圖》,筆法相近,亦應是晚年作品:林木茂密,屋舍儼然,坡石雄渾、用筆細膩、豐潤、堅實、厚重,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茂林幽居 立軸 水墨紙本
題識:石頭草閣開空窗,夕照寒煙印大江。鼓罷瑤琴抱琴睡,愛聽天外遠鍾撞。半畝賢。印鑒:半千
龔賢的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然而,他從米氏雲山得到啟發,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體會,逐步改造舊法,由白到灰,再到黑,把積墨之法用到了極致,形成了自我獨創的風貌。
此圖用墨層層積染,煙潤淋漓,正是龔賢採用積墨法的精心佳構。圖中前景樹木茂盛,表現手法株株有別,或作橫劃,或為圓點,或作松針,或為夾葉,夾雜其中,高低橫斜,參差錯落,疏密得當。運筆方中見圓,且時有波折,老而秀,蒼而潤,是典型的龔氏筆墨。山坡上各種各樣的樹木層層推遠,一石頭草閣藏於其中,用筆和構圖合著前賢的傳統,含著文氣和書格,又備著自我的風神,這是龔賢成功的標誌。
南山春景 手卷 水墨紙本 (308萬元,2007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畫者詩之餘,詩者文之餘,文者道之餘;不能詩,畫無理,因知書畫皆士人之餘技,非工匠之專業也。如何忽有山河大地?答云:如何忽有山河大地,此造物之權輿,畫家之無極也,不可不知。今天地升沈,山川位置,是誰手為之者乎?見畫而不見手,遂謂無手。烏乎,可欲得生天生地之手。畫之妙處在筆圓氣厚。丘壑者,非先事也。今人惟事丘壑,付筆墨於不講,猶之乎陳列鼎俎。畫有三遠:曰平遠,曰深遠,曰高遠。平遠水景,深遠煙雲,高遠大幅。畫固多類也,山水為上,山水無聲之詩也,可以托意深遠。半畝柴丈龔賢。鈐印:龔賢、鍾山野老、半山賢(三次)、龔賢(二次)、鍾山
引首:南山春景。承稦題。鈐印:臣劉承稦
龔賢好作長卷,有七、八米甚至十緇米者,重巒疊嶂,斷岸淺嶼,荒村漁舍,江流映帶,寫的大都是金陵一帶山川景色。此卷亦是如此,只是在卷中嶺麓之間又多了一個鐘乳石的溶洞,其它畫中並不多見,估計是游屐所至記於筆端的。全卷重皴復染,墨色黝黑,已是其中年以後成熟期風格。後書畫語數則,自云:「畫之妙處在筆圓氣厚,丘壑者非先事也。今人惟事丘壑,付筆墨於不講,猶之乎陳列鼎俎。」其實龔賢在重視筆墨之外,並不疏於章法結構,此卷即是明證。
靜林帆影 水墨紙本
秋窗圖 水墨紙本
疏林秋深 立軸 綾本
款識:石田取法宋元而得力於大米者居多,故墨豐筆健,開後來鄒董一派也。此縑學沈,得無笑邯鄲之步耶。半畝龔賢。印鑒:龔賢
在「金陵八家」之中,龔賢的藝術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龔賢在當時畫家如林的強手中獨樹一幟,能成為「金陵八家」之首,一方面在實踐中總結了古人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則提出了系統的山水畫論,有創新與發展。龔賢把山水畫的創作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丘壑宜穩,三者得而氣韻在其中矣。」(《虛齋名畫續錄》卷三)說明他對山水畫論有創新,並體現了他對宋人藝術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
《疏林秋色》是龔賢學沈周之作,筆墨間卻毫無南田面目,全用家法,從用墨上看,潤而不濕;完全是水法的靈活運用。層次分明,講求大空和小空穿插。《疏林秋色》在表現技巧上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其中以丘壑營造為重點。用筆渾厚蒼秀沉鬱,用墨潤而不濕;丘壑平穩中見奇特,氣韻生動。此幀圖畫突出「墨」氣,用筆沉鬱挺拔,用墨濃重而濕潤。他的這件山水畫構圖上穩健中求奇特,於險絕中見平整。畫面視野開闊,氣象萬千。尺幅之中,山河無盡。畫面下端填的很「滿」,但「滿」而不堵,通過樹枝的疏影橫斜,自然交錯後透出的空白透氣,使得整個畫面空靈、通透,極富氣韻。
月輝如霜 立軸
汀樹草閣圖 水墨紙本
春江晚霽 水墨絹本 1671年作
踈林寒色圖 立軸 紙本
款識:不見倪迂二百年,相思每在研池邊。踈林寫就饒寒色,要與先生一倂傳。半畝龔賢。印鑒:半千
「金陵八家」並不是一個有共同作風的畫派,而是各有不同的專長和面貌,各行其是,互不相牟,但亦有相似之處。首先,皆為遺民之思想志趣發於繪畫,有較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其次,在藝術上屬於文人畫系統;與「婁東派」和「虞山派」畫學不同的是,「金陵八家」的山水畫繼承董源、巨然和宋人;再就是重視師造化,多畫南京一帶的真山真水,有較強的創作個性。龔賢的用墨最具特色,他主張墨氣要厚、要潤。為表現江南山水的滋潤景象,他繼承和發揚了宋人的積墨法,山石樹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極為濃重,但濃重中又有細微的深淺變化和巧妙的明暗對比。大部分輪廓線與皴染渾為一體,又適當留出高光和堅實的輪廓。發展了墨豐筆健的畫法,形成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畫風。他把山水畫藝術的表現技巧概括為四個根本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並以創造丘壑為重。用筆「禿而老」,在描寫澗壑溪橋、茅亭古樹時,不著暈染而氣勢自然,蒼勁深厚。畫山石皴擦多至十餘次,而常以濃淡不同的厚重顏色,相當真實地刻划出濕潤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種厚重濃淡、沉雄郁茂的獨特風格。
明清畫家無人不學倪雲林,但能真正上窺堂奧的,不過漸江和龔半千而已。本圖在構圖、取勢上皆規模雲林,半千本人對比臨本也頗多自矜,故其題詩稱「要與先生一併傳」,且故意將雲林書風融入題款中,以求神似。不過,半千終究不是雲林,他早年參加復社、後來為興復朱明江山奔走呼號,而雲林終身都「不染塵火色」,故龔氏臨本在很多方面還是出以自身面目,雖得雲林天真平淡、蕭索寂寞之表,但細讀之下,自可發見其中隱藏的堅持和隱忍。
白描山水
山水手卷 水墨綾卷
千岩萬壑 手卷 水墨絹本
山水 立軸
霧嶂飛泉 立軸紙本
墨筆山水 立軸絹本 (470.4萬元,2010年6月北京長風)
款識:荒江白月飄天去,竹樹無風也自涼。道院空聞吹玉簫,雲中鳳台是仙家。畫為風超三弟,半畝龔賢並題。印鑒:龔賢、鐘山野老
記龔賢的山水畫,如不食煙火的人長嘯於千仞之岡,濯足於萬里之流,其境界是難得的渾厚蒼秀,獨步於藝林。本幅畫作為龔賢畫贈「風超三弟」的,即為他的好友華允誠所畫。此卷,給人以空靈靜穆之感,全卷近景三組枯樹、小橋、茅屋,其後「S」型雲煙將近中景院落包圍,瀰漫著縹緲仙境般的氛圍,並延伸至遠景數座高峻奇峭的山峰,嶙峋向上沖拔的氣勢,營造了孤高空靜之感。近景的山石緩慢低矮的形態組織,與遠景山峰突出的陡勢,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今年的天工獎為何和田籽玉作品大幅減少(組圖)
※張科民作品:《孫子》(獻給姥爺李德倫)
※#黑色白日夢-王音攝影作品
※王乃壯 繪畫作品(下)
※文天祥【衣帶贊】是三行先生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