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龍八部之龍

龍        中國傳說中的龍常常以這種威武而怪異的面目出現:「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王符《三停九似說》)。這和印度佛經中的龍大相徑庭。《善見論》就認為:「龍者長身無足。」很奇怪,印度人印象中的龍就是一條眼鏡蛇的形態。基本上可以認定,龍是在蛇的基礎上,經過漫長的神話演繹,而發展成的具有複雜身體構成的高級形態神話動物。在《山海經》中,龍的身體往往和其它動物有混雜,這可能是龍還處在文字進化的初級階段的緣故。比如說《山海經》上寫鵲山山系一共十座山,篇遇山到榮余山的十五座山,每個山神都是龍頭鳥身;又說從櫃山至於漆吳之山,一共十七座山,七千二百里,其山神和鵲山恰好相反,都是鳥頭龍身。天虞山東五百里是禱過之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犀牛和大象,山中有種禽鳥,白色的頭,長著三隻腳。泿水從此發源,水中有一種虎蛟,雖然是龍的一種,卻是魚的外形,另外拖著一條蛇的尾巴。腦袋像鴛鴦的頭,據說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癰腫,而且還能治癒痔瘡。而從天虞山起到南禺山的十四座山,首陽山到丙山的九座山,山神都是龍身而人面。這和鐘山山神的兒子鼓是一樣的,鼓的身體就是龍的身子加上人的頭顱,他曾經與欽負一起在昆崙山殺死天神葆江,因而被天帝誅殺在鐘山東面。光山上的山神正好與他們相反,是人身而龍首常常在深潭中暢遊,每次出現都會帶來暴風驟雨。而從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一共十六座山,山上的山神都是馬身龍首。還有在泰澤中,有一種動物叫龍龜。郝懿行注釋說:「龍、龜二物也;或是一物,疑即吉吊也,龍種龜身,故曰龍龜。」   顯密八宗的祖師、大乘中觀派的奠基者是大名鼎鼎的龍樹,我們在這裡不分析他那些搞腦子的空宗理論,讓我們注意一下到龍與樹之間的關係。鳩摩羅什譯譯的《龍樹菩薩傳》說他因生在阿周陀那樹下,又因為碰到龍而得道,所以叫龍樹。神話研究學者尹榮方認為,龍就是樹神。他所引用的證據是東漢王充的《論衡•龍虛篇》:「盛夏之時,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室屋,俗謂天取龍。謂龍藏於樹木之中,匿於屋室之間也。雷電未折樹木,發壞屋室內,則龍見於外。龍見,雷取以升天。世無愚智賢不肖,皆謂之然。」可惜的是,由於王充無神論鼻祖的名聲太過顯赫,王充之於龍藏於樹木中的論斷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就值得懷疑。   龍是天空之神,所以雲和龍的關係異常密切。《化書》卷二「術化」,第一篇寫的就是「雲龍」,作者五代的譚峭認為雲龍風虎,那是得神氣之道的體現。在《心理學和煉丹術》中,榮格發現龍這種幻想動物的雙重屬性:「龍本身是一個怪物,即它是蛇的地原理和鳥的氣原理合二為一的象徵。」龍具有卡爾維諾宣稱的「輕逸性」,它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同時它又能潛入海底,在秘密的角落興風作浪或者普降甘霖。但在印度創世紀史詩《梨俱吠陀》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龍是旱神而不是雨神。這個故事說的是天神因陀羅降生的時候,旱魔弗粟多巨龍正把印度的七大河流截斷,造成非常嚴重的旱災。此時,勇敢的因陀羅站了出來,他喝下神酒蘇摩酒,酒壯英雄膽,拿起工匠陀濕多為他鍛造的金剛杵,帶著暴風雨神摩錄多,一起坐金車駛往弗粟多巨龍的所在地。金車由兩匹栗色馬、兩頭斑鹿和一隻快步紅鹿牽引,一路上雷聲轟鳴,暴雨如注。弗粟多巨龍自以為神通廣大,像義和團一樣宣稱自己刀槍不入,結果因陀羅一箭射來,巨龍就當場斃命。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龍已經成為了司雨之神,葛洪《抱朴子內篇》稱「辰日稱雨師者,龍也」。據說釋迦牟尼誕生的時候,有難陀、跋難陀兩位龍王親自為其沐浴,這是天雨的洗禮。不僅成年的龍王能夠帶來豐沛的降雨,就是龍卵,它所帶來的降雨也會讓人叫苦不迭。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講到宋天聖年間,有人獻龍卵,被送到潤州金山寺。結果水漫金山寺,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龍卵。這龍卵顏色像雞蛋,但是很大,像裝五升的囊袋,而且很輕,好像只留下了空殼。   難陀、跋難陀、娑伽羅、修吉、德叉伽、阿那婆達多、摩那斯、優缽羅是佛經中的八大龍王,也是列名於法華會座上的護法善神。難陀,是摩竭陀國兩兄弟的大哥,難陀,是歡喜的意思,據說他和彌勒一樣容易給人帶來歡樂。他和弟弟跋難陀有七個頭,右手持刀,左手持罥索,乘雲而住。佛教歷史上叫難陀的並非龍王的專利。問佛陀放牛十一事的叫放牛難陀,佛陀的親弟弟,身長一丈五尺二寸的叫孫陀羅難陀,《宋高僧傳》中記述過一位高僧,名字也叫難陀。這個人為人詭異不倫恭慢無定,能入水不溺入火不傷,而且變化無窮。一天,不知怎麼的,他就來到了岷蜀,與三個年輕的尼姑一同外出行走,大醉狂歌,當地的守將覺得此舉實在有傷風化,急令手下將其抓捕到衙門,以正視聽。和尚和尼姑到案之後,和尚向這位好色的大老爺說,這三位尼姑皆能歌善舞,守將馬上來了精神,不僅不再追求風化問題,反而擺下夜宴,準備大飽眼福。三尼姑各施粉黛,「含睇調笑逸態絕世」。飲酒飲至半酣之時,和尚就讓尼姑一展舞技,果然是艷壓群芳。此時,和尚突然罵道:「有傷風化。」從守將處搶來軍刀,三刀砍下尼姑頭顱,三人都跌倒在地,血噴出數丈之遠。守將大吃一驚,呼喚左右,將和尚拿下。和尚笑著說:不要那麼著急。守將定睛再看,三個尼姑是筇竹杖所變,血是剛才所飲之酒。和尚落座繼續飲酒,讓人把他頭顱砍下,把耳朵釘在柱子上,可是卻沒有看到血流出。斷頭僧把酒倒入斷頭處,釘在柱子上的頭臉色也開始泛紅。雖然頭斷了,可是他還能唱歌,手足依然可以舞蹈。夜宴結束之後,他就從柱子上取下自己的頭顱,安在身子上,沒有任何疤痕。這個神通廣大的難陀和龍王難陀有什麼關係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龍王也有這樣的神通。    八大龍王各有各的脾氣稟性和本領。修吉龍王又稱寶有龍王、寶稱龍王、多頭龍王、九頭龍王,以小龍為食。娑伽羅意為鹼海,因他所居住的那片海而得名。德叉伽是多舌龍王、兩舌龍王、視毒龍王、現毒龍王,這種龍王脾氣火爆,怒目之下就可以讓人畜立刻死亡。阿那婆達多意為無熱,因為住在雪山頂上無熱池的五柱堂中而得名。摩那斯龍王體形龐大,摩那斯有大身的意思,《法華光宅疏》上說它能繞須彌山七遍,此外,它還有大力的意思,有一次鬼怪驅動海水,來淹喜見城,是摩那斯龍王遏制海水,讓魔鬼退卻。優缽羅本來是一種植物,是兩種顏色的蓮花,也就是青蓮花或紅蓮花,這種植物其葉狹長,近下小圓,向上漸尖,花莖似藕稍有刺。和阿那婆達多相仿,優缽羅龍王也以他所住的地方--蓮花池--而得名。    但在我們的印象中,龍王當然應該住在龍宮中。《海龍王經》說海龍王請佛陀到大海中講經說法,佛陀答應了。他就在大海之中變化出一座大殿,殿內有不可計數的珠寶,從海邊通海底有三道台階,恰似佛陀從忉利天下到閻摩天時的台階。    在中國的神話系統,龍宮雖然中國特色了不少,但基本上還是一個巨大的藏寶之地。日本《竹取物語》寫五位王子為了博得美人的芳心,去海龍王頭上取五色玉石,屬於太歲頭上動土的行為,這幾顆寶石還算不得什麼,龍宮中才是奇珍異寶無所不有。魯迅編《唐宋傳奇集》中有一名篇,就是李朝威所寫的《柳毅傳》。關於龍宮的描寫讓人目眩神迷:「毅如其言,遂至其宮。始見台閣相向,門戶萬千,奇草珍木,無所不有。夫乃止毅,停於大室之隅,曰:『客當居此以伺焉。』毅曰:『此何地也?』夫曰:『此靈虛殿也。』諦視之,則人間珍寶,畢盡於此。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於翠楣,飾琥珀於虹棟。奇秀深杳,不可殫言。」除了龍宮是美倫美奐的珍寶寶庫之外,龍全身上下也都是寶貝。比如龍珠。日本漫畫家鳥山明畫過一部風靡一時的漫畫《七龍珠》,講述孫悟空和龜仙人老爺爺一起尋覓七龍珠的故事,因其風趣幽默的表現手法而廣受歡迎。龍珠也就是龍頷下之珠,丹霞和尚寫過一首《驪龍珠吟》來歌頌這種寶物:「驪龍珠,驪龍珠,光明燦爛與人殊/十方世界無求處,縱然求得亦非珠。」丹霞和尚所謂的龍珠,除了讚美龍珠之美之外,還多有一些道家內丹禪宗真如的意味在裡面,更多地是借物喻人,以示佛法在內心而非外在,任何在物質而非精神上的尋求都可能是徒勞的。    龍是一種兇猛的動物。法顯急切地規勸那些魯莽的年輕人,不要重複他做的旅行--也許他這樣說其實只是在誇耀自己的成就。他在他的旅行記中不斷強調旅途的艱辛。他說,沙漠中滿是沒有走到終點的旅行者的累累白骨。他們不是被大風就是被大群惡魔殺死。最可怕的是帕米爾高原上居住著的惡龍,它能噴出毒藥,只有萬分之一命大的過路人能活下來。在《柳毅傳》中,龍王洞庭君的弟弟錢塘看來是洶湧的錢塘潮的人格化化身。這位龍王性格暴烈、勇猛過人,一怒令堯時洪水肆虐九年。柳毅正在和洞庭君交談,錢塘君突然飛身而出。動靜之大,幾乎令柳毅絕倒。當事時,「大聲忽發,天坼地裂,宮殿擺簸,雲煙沸涌。俄有赤龍長千餘尺,電目血舌,朱鱗火鬣,項掣金鎖,鎖牽玉柱,千雷萬霆,激繞其身,霰雪雨雹,一時皆下。乃擘青天而飛去。」龍好鬥,龍與龍之間也經常交手,自相殘殺。清無垢道人的《八仙得道傳》第六回「爭意氣二龍搶珠,鬧上界玉帝求賢」中,兩條龍因為稱呼的關係而大打出手,絲毫不顧及同類之誼,最後竟一直鬧到天庭上去,驚動了最高領袖玉皇大帝。但在與人或神仙的鬥爭中,龍卻往往處於下風。八仙過海的故事和《西遊記》、《封神演義》中的鬧龍宮幾乎如出一轍,也是一群神仙中的反叛者與正統階級之間的鬥爭。儘管像錢塘君這樣的龍王令人心驚膽戰,但在呂洞賓、鐵拐李、一個石頭中迸出來的猴子和一個肉蛋與蓮花的結合體面前,他們變得不堪一擊。應該注意到,各路地方神仙都是通過與龍王的搏鬥建立起自己的聲譽的。兩次擊敗龍的挑釁讓哪吒由一個孩童成長為一位猛將。肉身的哪吒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本領是殺死並抽取龍王三太子的龍筋這一戰役,第二次,則是蓮花骨架的哪吒大敗四海龍王,通過自殺,哪吒獲得了一副新的軀殼,並且迅速地成熟。    在無垢道人之前,由吳元泰撰寫的《東遊記》以八仙戰敗龍王達到戲劇的高潮。在此之前,這是一個《水滸》前70回式的故事,余象斗各自表述八仙的成長史。幫楊家將破青龍陣、白虎陣、玉皇陣、太陽陣時,曹國舅還未覺悟成仙。施展法寶東遊過海是他們第一次「組團旅遊」,也是他們第一次發揮團隊精神,將龍王的海軍殺得屁滾尿流。正是通過殺敗龍王,八仙才正式以集體亮相的方式出現在道教諸仙的陣營中。    在《與孫悟空的對話》一書中,中野美代子認為,孫悟空是通過和龍的置換來獲得一種超乎想像的神力的。中野美代子注意到,泉州開元寺西塔東北壁上的猴子與龍太子浮雕的怪異之處。猴子手持大刀,而龍太子手裡拿的卻是棍棒。至少在十三世紀,孫悟空手中還沒有如意金箍棒這一乘手的武器。不僅如此,孫悟空能騰雲駕霧,能夠七十二變,這種本事,原本都是龍這種妖怪才能具備的能力。現在孫悟空大鬧龍宮,搶走龍王的定海神針,已經成長為與天並駕齊驅的人物,本來不論是嘯聚山林還是精忠報國,在一個妖怪的世界,都不應該因為他並不英俊的容貌而遭到鄙視。可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卻是懷才不遇,給太白金星這個大忽悠忽悠去當了「弼馬溫」這一底層公務員。這一情節很值得玩味,如果聯想到之後白龍馬的前世今生,我們會發現,在孫悟空的歷史問題上,他還曾擔任過馬的保護者的角色,而堂堂玉龍三太子只能屈尊去當唐僧的坐騎,而且沒有幾句台詞,真是荒廢他那那不輸給好男兒的英俊外表。也許,只有龍的替身才能很好地照顧這一龍的嫡系子民。同時,由於搶走了龍的神力,所以龍在孫悟空面前才變得不堪一擊。至少在中國,龍與馬之間的關係是很曖昧的。龍是非常高級的交通工具。它的歷史還在馬之前。《山海經》中南方的火神祝融,出行就喜歡乘兩條龍。大禹之子、夏朝的開國皇帝啟出行看戲,也是乘兩條龍的待遇。他不僅乘著龍,而且飛行在三重雲霧之上,左手握著一把華蓋,右手拿著一隻玉環,腰間佩掛著一塊玉璜,雍容華貴,派頭不小。西方的金神蓐收、東方的句芒、河伯冰夷都是乘二龍。《山海經》的故事可能影響到屈原。他在《離騷》中也詠嘆到:「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龍行天下,這可是帝王的象徵,因為屈原在《雲中君》中還說:雲中君出現時,以龍為車,穿著帝王的服裝,在天上遨遊周遊四方。《周禮•夏官•庾人》:「馬八尺以上為龍」,龍是高大的馬的一種榮譽性稱謂。而且,龍馬又是河圖的背負者。孔穎達疏引《尚書中候•握河紀》寫:「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西遊記》中的白龍馬形象也深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因而從陸生動物變成了水陸兩棲動物。同時,白龍馬的身份是雙重的,它有時是馬,有時是龍,通常時間裡,他都任勞任怨,連句台詞都沒有,屬於真正的跑龍套角色。但在唐僧的土地全部缺席的時候,白龍馬就會恢復他的龍王太子的高貴身份,與妖怪展開殊死搏鬥,捍衛聖僧的肉體和名譽。在佛經中,有「那伽王護法佑佛」的故事類型,佛陀出生時,那伽王(龍王)護佑在佛陀左右。《西遊記》的故事看來也是這一遙遠譜系中的一員。    龍在《西遊記》的故事中還不僅僅是一個「運輸大隊長」--不論是從財物還是身體來看--的角色。中野美代子注意到,魏徵斬龍是「未曾斬龍」的諧音,而「斬龍」是道教「女丹」術語,意思是「女子絕經」。「未曾斬龍」可以解釋為「還未絕經」,「尚可生育」,正引出之後首先作為嬰兒登場的唐三藏。而這一段中,孫悟空恰恰是缺席的,在某種意義上,龍是孫悟空的化身嗎?抑或可以這樣問:龍才是《西遊記》的真正主角嗎?    此外,正如《西遊記》所記述的,龍往往是某種事物的守護者(《西遊記》中是金箍棒)。《夢溪筆談》還寫過一條彭蠡小龍,它是軍隊的保護神,可以保佑船隊一天行數百里都風平浪靜。冰島史詩《埃達》中,佛爾松家族的英雄西古爾德幫糾奇家族殺了怪龍,獲取了寶物;在希臘神話中,美狄亞幫助阿耳戈的英雄伊阿宋獲取金羊毛時,就遇到過一條毒龍。珀利阿斯要求伊阿宋去完成取金羊毛的使命,伊阿宋不知就裡,就答應下來了。金羊毛現在由一條巨龍守護,懸在埃亞的聖林里,這條龍永遠睜著眼睛,它噴出的氣息向燃燒的火焰。。英俊的外表總是惹人喜愛,伊阿宋得到了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的幫忙,她們讓國王的女兒美狄亞愛上了俊美的伊阿宋。會施魔法的美狄亞用杜松樹枝粘著芬芳的露水灑在它的眼睛上,毒龍就被奇蹟般的催眠了。歐里庇德斯的悲劇《腓尼基婦女》中寫過卡德摩斯殺死戰神阿瑞斯的一條巨龍的故事。這是一條兇猛蠻野的龍,用它轉動的眼珠監視著多水的峽谷和碧綠的水流。卡德摩斯用石頭殺死了它,但是他忘記了母親女神帕拉斯的忠告,他把龍牙拋在耕作的田地里,結果那田地就像母親的子宮一樣,有一群武士從地面上跳了出來(海涅寫過這樣的詩句:「我播下的是龍齒,收穫的卻是跳蚤」)。卡德摩斯扔了一塊石頭在他們中間,他們便自相殘殺,後來只剩下五個。他們和卡德摩斯一起建立了忒拜城,成為忒拜城最早的開創者。卡德摩斯則在希臘神話中變身成了伊阿宋。   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人戰勝龍的故事大概要追溯到東漢應劭所著的李冰大戰江龍的傳說。李冰為了擺脫暴虐好色的泯江江神的糾纏,化身為一頭雄牛跳入江中,李冰見不能佔得便宜,就退回岸上。第二天,他找來三百位勇士,每人發給一副弓箭,然後對他們說:「我在自己身上縛一根白綢子,這回江神也會變身為牛,只要他一露面,你們就朝著那頭沒有縛白綢子的牛射箭。」最終設計將龍射死。顯然,牛是陸地動物的象徵,它不善水戰,但卻顯示出人定勝天的大無畏精神。《太平廣記》中的許真君殺蜃精的故事可以看作是李冰屠龍故事的一個變體。在這個故事中,許真君所面對的,也是一頭龍所變化的牛,而且他也是好色之徒。    在印度佛教傳說中,佛教徒與龍的階級鬥爭更多地以智慧的形式表現出來。妙臂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妙弓治理國政,聖者末田底迦來到迦濕彌羅,住在龍王所棲止的湖岸,歐杜史吒龍王和他的手下子民為之憤怒,為了維持地區生態的平衡,他們降下狂風暴雨,但結果卻連聖者的法衣邊緣都沒有碰到。他們又降下雨點般的武器,結果都變成了花朵。歐杜史吒龍王開始害怕了,他親自來面見末田底迦,和他攤牌,問他究竟想怎麼樣?對方回答說,只是想要龍王施捨一點土地。龍王問:多少大?聖者回答:「滿一跏趺的土地。」跏趺是坐禪入定的姿式。就是盤膝交疊雙腿(結跏),用足背(趺)放在股腿上。龍王覺得,這位聖者倒也比較公道,不是來打劫的,乃慨然應允。不想聖者一跏趺把迦濕彌羅所有的土地全給佔了。故事的結局不難想像,龍王為聖者的神通所折服,信服了佛教。    英雄屠龍(金庸索性給自己小說中的一把寶刀取名屠龍刀,還創造了一種風靡一時的武功「降龍十八掌」)的故事表明,龍在逐漸衰退。《搜神記》中的龍已經開始呈現病態。《病龍雨》中,晉魏都亢陽,有農夫向龍洞祈禱求雨,結果天隨人願,頓時大雨傾盆。農夫正準備祭祀以謝龍王。有一個叫孫登的人卻來澆冷水,他說:「這是病龍下的雨,怎麼能灌溉莊稼呢?要是你不相信,請聞聞看它的味道。」農夫一嗅,果然,雨中有一股腥穢味。此時的龍背生大疽,聽說了孫登的話,知道是世外高人,就化身為一老翁,向他求治。他說只要能治好他的病,必會報答恩情。《搜神記》上並沒有說孫登有沒有妙手回春藥到病除。只是說幾天後,大雨之中,大石裂開現出一口井,井水清澈,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看來龍王的病已無大礙,但一個神仙卻需要凡人救治,仙界的情況也可以說是糟糕透頂了。    宋洪邁編的《夷堅志》中寫到過兩條冷山龍。冷山在燕山差不多三千里的地方,不毛之地。南宋紹興乙卯年,有人發現兩條龍,身長丈余,在相隔幾步的距離內死去。屍體發出的腥臭味令人作嘔,其中一條已經沒有角了,頭上留下三錢大小的洞,大概是被人鑿去了。另一篇《阿保機射龍》的主角應該就是遼國的首領耶律阿保機,龍雖然號稱神仙,居然連凡人的一箭都躲不開。這位草原上的名將一天睡在氊帳中,早上起床嚇了一跳,一條黑龍長千餘丈,蜿蜒其上。阿保機順手拉弓,弓開如滿月,一箭將黑龍射下,墜落在黃龍府以西五百里的地方,落到地上就縮水成了幾尺長,它的遺骸被收藏在金國的內庫之中。卡爾維諾編的《義大利童話》中也講過一種可怕的惡龍,每天中午都到橋上去索要一個女孩吃。它有七個頭,每砍掉一個馬上就會長出來。和惡龍搏鬥的小夥子立即意識到,想要殺死惡龍,必須一下子把它七個頭一起砍下來。這條惡龍看來很容易對付,他做到了,一口氣砍下七個頭,他還嫌它的頭太重,就把七條龍舌頭全部割下來。    到清代的《聊齋志異》中,龍的形象早已不堪。《龍無目》一條寫山東沂河一帶大雨,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一條龍,兩隻眼睛不知所蹤,奄奄一息,看上去命不久矣。縣令命人用八十張席子把龍蓋上,這八十張席子還不夠把龍全身都蓋上的。縣令為其在郊外設了祭祀,龍還掙扎著用尾巴拍打地面,據說其聲音像洶湧的波濤一般震耳欲聾。《龍肉》說在新疆白龍堆沙漠,掘開幾尺深的沙子,就會發現其中滿是龍肉,隨人割取。在《聊齋志異》中,人也能夠產下龍(《搜神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龍有時候還會躲到人的竹書箱中去(《蟄龍》),大概是犯了天條,雖然它飛向太空的時候還是動靜很大。另一篇《龍》中,蒲松齡記錄了另一條蟄龍。一條墮入村中,其行重拙,掉入一戶士紳家。因為它體形龐大,這戶士紳家只容得下它的軀體。家人嚇得四散奔逃,用土槍來轟它,龍給轟了出來,它想進入門口淺不盈尺的小積水中,結果全身都是爛泥。它極力騰躍,跳起尺余又掉了下來。就這樣在地上躺了三天,鱗甲上滿是蒼蠅。直到大雨傾盆,才弩空而去。    龍的子民在仙界要遇到天敵金翅鳥的襲擊,但一旦通過人體化身為人,它們的命運就是天子的命運。杜甫《哀王孫》:「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新唐書•太宗紀》上這樣描寫唐太宗李世民的容貌:「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周易》則有「飛龍在天」之句,註疏者認為這句話寫的是帝王之相。《飛龍全傳》就拿《周易》作為隱喻的根據,寫趙匡胤是「赤須火龍」下凡,降生人間成潛龍的傳奇。據說只有看相先生苗訓知道這個秘密。每次遇到緊急關頭,他頭頂就會出現張牙舞爪的赤須火龍(雖然在《說岳全傳》中,赤須龍金兀朮並沒能因為他的出身而得到九五之尊)。而元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前集卷一《龍章五色》中,宋武帝劉寄奴出生時,祥光燦爛、瑞彩千條,呈現出五色龍章,而且,他們居住地方的上空常有兩條小龍盤旋。龍被認為是祥兆,也往往在夢中與皇后性交,成為皇帝們種族意識的根源。這些傳說還可以追溯到漢武帝的出生。他像佛陀一樣,在他出生的時候,有赤龍如霧,來遮住門窗。很難證明,在漢武帝時期,印度的佛教已經對中國人的思維觀念產生影響,也許在所有民族的心目中,龍都永遠在充當一個保護神的角色。由於龍的身份的特殊性,皇家很早就開始壟斷龍的命名權和解釋權,以維護他們的迷信。這種禁忌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無從考證,但《容齋隨筆》「禁天高之稱」條寫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至少從他開始,民間就有了人名的避諱,禁止民間百姓私自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    除了皇帝這種龍子,李東陽《懷麓堂集》認為,龍有九子,各有所長,每個人的工作也是大不相同。老大是「囚牛」,是龍族中的音樂家,常常被刻在胡琴上;老二叫「睚眥」,心胸狹隘,魯迅所謂「睚眥必報」的就是它,快意恩仇,平生好打打殺殺,被人們刻在刀柄上;老三嘲風,喜歡冒險,古代建築物的屋頂的角上都有它們的身影;老四蒲牢,老是像公雞一樣打鳴,所以人們將它雕刻在鐘上,成了獸鈕;老五狻猊,好靜不好動,就被菩薩收為胯下坐騎,其實也就是獅子,《水滸傳》中有「火眼狻猊」鄧飛,這位草莽英雄的形象從其諢號也可見一斑;老六霸下,負重是它的宿命,所以成了石碑下的負重者;老七狴軒,喜歡訴訟,常常畫在牢獄上,以規訓那些不服管教的人,《法言•吾子》上寫:「狴犴使人多禮乎?」老八負屓,善於舞文弄墨,石碑兩邊的文龍就是它的尊容;老九嗤吻嘴讒肚大,現在能在大殿的殿脊上看到它。    龍女成佛的故事則突破了印度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但卻是以犧牲其性別為代價的。據《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龍女是娑婆竭羅龍王之女,年方八歲,智慧過人。不知道算不算賄賂,她獻給佛陀一粒寶珠,價值三千大世界,以此功德願力,忽然從女轉變為男,成就正等正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各路神仙見了龍女/龍男都要向她/他歡喜敬禮。    龍女的形象往往是賢淑的美女。西方的噴火龍和龍女、乃至東方的九不像龍之間在形象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它們往往具有揚子鱷的身體,卻肋生雙翅,口中動不動就烈火熊熊,就像我們在《怪物史萊克》中所看到的那樣。這種龍往往中看不中用,《義大利童話》中《龍和小神馬》的故事講龍和小母馬決鬥,雖然龍比小母馬身軀龐大,但是小母馬卻能揮起四蹄猛踢,最後將龍一腳踏扁在地上。    在西方的鍊金術中,龍是一種重要的象徵。在榮格看來,「生命之銀」(水銀)這種液態金屬,是充分體現賦予光輝和內在生命力本質上的奇蹟般的物質,正和龍以及龍的人格化象徵--墨丘利(赫爾墨斯)--相對應。在中世紀的墨丘利往往被畫成一個生有雙翅,手持纏繞著兩條蛇的手杖的青年,他是龍的一種變體。榮格指出,當鍊金術士使用墨丘利這個詞時,表面上來看他在說水銀,實際上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即它實際上所指的是隱藏在物質之中的、被封閉起來的天地創造之聖。而龍也許是最古老的鍊金術符號。鍊金術士們所要做的:「生於一之內,還於一之中」,其實就是尋找一個循環。而自古希臘以來一切鍊金術之書中都要露面的沃勒伯勒斯是一條自銜其尾的蛇,是「宇宙永恆性和循環性的象徵」(中野美代子注意到,在中國殷商時期的「虺龍斜雷紋白陶有蓋壺」上就飾有一種小蛇首尾相連的圖案)。墨丘利的情況與之相似。他具有雙重性別,分開時是兄妹二人,但在最後又結合成一體。於是,榮格得出結論:「墨丘利是金屬同時又是液體,是物質同時又是聖靈,它冰冷同時又燃燒如火,是毒同時又是妙藥,是將各種對立結合為一的對立物合一的象徵。    在道教煉丹術中,龍屬木,木生火,以龍為木;虎屬金,金生水,以虎為水,龍虎也就是鉛汞,也就是男女。《周易參同契考異》:「水火、龍虎、鉛汞之屬,只是互換其名,其實只是精氣二者而已。」北宋石泰寫《還源篇》中有詩一首:「奼女騎鉛虎,金翁跨汞龍,甲庚明正合,煉取一爐紅。」奼女和汞龍為水銀,表示女性;鉛虎和金翁為鉛,表示男性,用煉丹來比喻男性性交。尹真人《性命圭旨》中有《龍虎交媾圖》,有一白面郎君騎白虎,有一青衣女子跨青龍,青龍、白虎口中吐出白光射向一個鼎中。《丹經》上寫:「腎氣投心氣,氣極生液,液中正陽之氣,配合真一之水,名曰龍虎交媾。」龍從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龍虎交媾也就是水火之戰、陰陽之戰。到了動畫片《天書奇譚》(改編自羅貫中、馮夢龍的《平妖傳》),蛋生與三個狐狸之間的龍虎大戰,它們的戰爭不再是龍與虎之間廝殺,也不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戰爭,而是正義壓倒邪惡--毫無懸念的勝利。        河西    河西博客http://blog.sina.com.cn/hexi1976
推薦閱讀:

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有多強?是最強的嗎?
天龍八部佛法無邊 少林怎樣打造法?
《天龍八部》演員表?
天龍八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天龍八部是哪八部?

TAG:天龍八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