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陀羅網境界門(第四十四次──第四十八次修學)
因陀羅網境界門(第四十四次──第四十八次修學)
第四十四次修學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者。此約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為喻。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帝釋殿網為喻者。須先識此帝網之相。以何為相。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
師:大家要知道,不要忘記念佛。怎麽沒妄想?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慧甫講!
甫:阿彌陀佛!這邊是十玄約法以會理的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請大家看五百一十六頁中欄,這一門提到「此約譬以明」,就是約譬喻來講一乘的境界。我們知道十玄都是講一乘緣起,用各各不同角度來表顯,這邊是用因陀羅網這個比喻來表顯。因為每一門都具有教義等十門。這十門在前面已經修學過了,在五百一十五頁下欄那裡我們看過,就是第一教義、第二理事、第三解行、第四因果、第五人法、第六分齊境位、第七法智師弟、第八主伴依正、第九逆順體用、第十隨生根欲性,這十門。這邊因陀羅網境界門也是具有這十門,也就是說教義它也是因陀羅網境界,理事、解行、因果都是這樣。或者也可說,這十門像因陀羅網境界互攝互入。「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為喻。今言因陀羅陀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先解釋「因陀羅網」,它是比喻。像梵網經也是譬喻,它是用梵天宮的網比喻。我們曉得梵天宮是色界天宮,因陀羅網是用欲界天,也就是用忉利天宮帝釋殿的網來譬喻。網有千珠,以千珠互攝互入比喻一乘的境界。「帝釋殿網為喻者。須先識此帝網之相。」帝網的相是什麽情形?它是以何為相?「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這個「見」字,因為古字見字通「現」,這裡好像是講眾鏡之影「現」在一個鏡中。帝釋殿的帝網有千珠,千珠的相不好了解,因為珠子的光跟鏡子的光很相似,它就用鏡子表顯。好比有很多的鏡子,我們用十面為代表。這十面鏡子互相照,拿其中一面鏡子為主,其它的九面鏡子就會現在這一面鏡子當中。「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九面鏡子的影就入這一面鏡子當中,其實在入這一面鏡子當中,九面鏡子它的影子也會互相映照,所以他說「如是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鏡中的影會現其它鏡子的影,另外九面鏡,隨便那一面鏡子也是一樣,都會現其它鏡子的影。一一鏡子都會現其它九面鏡子的影,這樣就是「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我們曉得這就是在表顯一乘的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這邊是用珠子,以前師父跟我們講過燈光的例子可以更清楚,因為鏡子有隔礙的感覺,用光比較容易了解。一室中有十盞燈,每一盞燈會攝其它九盞燈的燈光,就是一中具多的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可以講一切即一切,因為任何一燈光都會攝其它的燈光。而且所有的燈光也會入任何一個燈光中,每一燈光也會攝其它的燈,這樣顯出重重無盡的道理。為什麽能夠這樣互攝互入呢?主要是講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無性,所以雖然緣起一切法,還歸無性,而無性隨緣現一切法。這個道理在講法界緣起,法界是自體法界,自體法界具有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說任何一法,它具有無量無邊的法,這不是凡情思議可以知道的。所以十玄緣起,叫做不思議緣起。自體法界所現,所以又叫法界緣起,這一門主要就是講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互攝互入的道理。阿彌陀佛!
師:大家對文的用意要清楚,義文要同時具足。我舉個例子解釋,大乘沒有無盡,這十玄門就是無盡,具足說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因陀羅網,「因陀羅」是天帝釋的名字。假使翻成華語,「因陀羅」應該翻為帝,「網」是華語,「因陀羅網」梵華並舉。因陀羅網實在說就是帝網。帝網以何為相?以珠光為相,所謂帝網天珠。梵網經也是譬喻,梵網也是用珠綴成的,因陀羅網也是珠子穿成的,大家注意。慧聞講!
聞:剛才師父將因陀羅網境界解釋清楚,我簡單重複一次。因陀羅是梵語,網是華語,梵華並舉。因陀羅翻譯為帝,就是帝網的境界。十玄是華嚴家究竟所指歸的宗趣,普通我們叫法界緣起或是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與大乘法有什麽差別?大乘法彰同時,大乘是入法界之理性,但不彰無盡。華嚴家之可貴處,任拈一個緣起皆是稱理周遍法界。我們來看因陀羅網境界門,這一門為了要解釋重重無盡的境界。這法非常深,凡夫、小乘乃至大乘都不能究竟的。前面是以理來合法,這裡舉譬喻來合法。所以「此約譬喻以明」是明法界緣起,明一真法界,明華嚴家的極果。「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第一門是教義,第二門是理事,第三門是解行,第四門是因果,第五門是人法,第六門是分齊境位,第七是法智師弟,第八是主伴依正,第九是逆順體用,第十是隨生根欲性。因陀羅網,前面講同時相應,一門裡面可以含攝十門,這因陀羅網境界門同樣要含攝這十門。我們來看,為什麽這一門叫因陀羅網境界門?「即取梵宮」,梵就是色界的天,他的宮殿上面有羅網來裝飾,梵網是取這個比喻的。「今言因陀羅網者」,十玄第二門用因陀羅網這個名字也是以帝釋殿網為喻。「天帝釋」,慧甫師講是欲界第二天的宮殿,上面有網裝飾。每一網目用珠子串成,有千珠,事實上不止千珠。以帝釋殿網為喻,作為這一門的名字。我們要了解所謂帝網天珠的相貌,才能入這法界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的境界。帝網之相好比眾多鏡相,就用十面鏡子也可以,百面鏡子也可以,千面鏡子也可以,無盡無盡的鏡子也可以。眾鏡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於無量的鏡子,眾鏡相照,它一切鏡的影可以入一鏡中,一切入一。怎樣彰無盡?一切法入於一法的一鏡之中,一切入一切亦然。十玄所說離凡、小乃至大乘之境界,是稱理周遍,一法周遍法界,法法周遍法界。所以它能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入一切法。這不是凡夫那種情見,這是要泯心,要無住心才可以契合無相法。因為法界緣起叫一真法界,法界就是無界,無界就是法界,所以你要泯心無住、要遣智,以無分別心才可以契合法界之理。所以復現眾影,這是一切入一,如是一影中復現眾影。剛才是第一重,下面講是第二重。「如是影中」,就是這一影中復現一切眾影,一切入一,一入一切。所以一一影中復現眾影。一重、二重乃至重重無盡,重重影現成其無盡復無盡。這是華嚴家談到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關鍵處,也就是稱理才可以周遍法界。一理周遍法界,法法一定周遍法界,就演成華嚴家的重重無盡的境界。阿彌陀佛!
師:這門講互攝互入。「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這是什麽意思?不可一語帶過,含煳籠統。他是怎麽講?教義,教和義互攝互入。理事,理和事互攝互入,解和行也是一樣。因果、人法、分齊境位,都是互攝互入,所以「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慧經講!
經:阿彌陀佛!這一門講因陀羅網境界門。為什麽用因陀羅網來作譬喻呢?因陀羅網是梵漢雙舉之名,漢語叫帝網,帝釋天的寶網。忉利天王的宮殿以網覆在上面,網都以寶珠為飾,光明顯赫,珠寶無量,所以各現珠影。在一珠當中又能現珠珠的影,珠珠都是這樣互相影現,了了分明,這是一重。可是在各各影現珠中又能夠現一切珠影,影現珠珠的影像,這是二重。如是各各影現,乃至一切所掛的珠影交映互攝,表顯出因陀羅網境界門的重重無盡境界。「此約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約譬明,就是用譬喻作說明。華嚴所要表顯的是一法能攝一切法,一切法也能攝一法,乃至一切法能攝一切法;一入一切法,一切法入一法,乃至一切法入一切法。就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所以在這裡用因陀羅網為譬,來顯華嚴宗法界不思議緣起。「復具有教義等十門」,師父剛剛跟我們提到的教義、理事、因果等這十門也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因為這樣才能夠開出十門、百門乃至千門,乃至無量無邊重重無盡,這就是不思議緣起。在這地方為什麽重新用這十門表顯呢?這有甚深涵義,就是要表顯華嚴家的無盡義。「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為喻」,這梵宮羅網是指色界天的寶網。這是說佛為大梵天王說了無量無邊的法,無量的戒,猶如網目,所以叫做梵網。現在所談到的因陀羅網即以帝釋殿網為喻,就是以忉利天的帝釋宮殿網為譬喻。「先識此帝網之相」,因陀羅網以何為相?他不直接用帝釋天的珠來講,他用我們比較容易會到的鏡子來提示。「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就像鏡子相照能現影像,為什麽呢?因為鏡無性的緣故,所以人來就照人,人走不留一絲痕迹。因為它無性的緣故,什麽東西照在裡面,它都能現出來。所以「如是影中復現眾影」,因為無性的緣故,所以在影的當下又能現一切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一一影中復現無量無邊的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也。這樣子來表顯因陀羅網所現的境界。阿彌陀佛!
師:第一個,我們就知道杜順和尚為什麽在第二門說因陀羅網境界門,主要是簡別大乘。一乘無盡,怎麽無盡?互攝互入。好比珠子,這個珠子照那個珠子,那個珠子照這個珠子,互照。這個珠子影子入那個珠子,那個珠子影子入這個珠子,這是重重無盡。他舉鏡子,鏡子的意思是互照。兩個鏡子對照,這個鏡子影子被那個照,那個鏡子影子又被這個照。這樣一個照一個,一個照一個,重重無盡──一乘無盡義。為什麽我們說不如舉光呢?因為光容易懂。房間十盞燈,一個燈光。這盞燈光入那盞燈,那盞燈又入這盞燈,這盞燈又入那盞燈。這等於自己入自己,這樣重重無盡。眾生智慧有限。兩盞燈,第一盞燈入第二盞燈能會到了,第二盞燈又入第一盞燈的時候,就麻煩一點!這道理等於是第一盞燈的燈光入自己嘛!同體相應嘛!鏡子舉的是對照。光,大家都明白是一個。慧襄講!
襄:阿彌陀佛!這一門前面講過,這個地方用帝網天珠作例子。用因陀羅網作例子,主要是要來詮釋一即一切,重重無盡的一乘法要。所以一開始就講「此約譬以明」,就是用譬喻來說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這一門所要表顯的跟前面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一樣,同樣具有教義等十門。前面「同時具足相應門」,在後面結論時說到:講十門主要不僅僅是限於這十門,這地方主要是要彰顯無盡義。上次師父跟大家開示過: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無盡。這地方「具有教義等十門」,意思就是重重無盡的道理。「如梵網經。即取梵宮羅網為喻。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所以下面講帝釋殿網的法相到底是怎麽樣?因為帝釋殿網,我們不熟悉沒看過,這裡才經過一個轉折,取鏡子作例子。事實上可以感覺得出來這地方,一影現一切影,一一影中復現眾影。到最後會成就出重重現影,成其無盡復無盡的境界相。剛才師父有提示,這一門主要在簡別大乘。因為這段文到後面會提到,所以說大乘宗,是講不二。如果以燈光作例子是不是可以這樣講:就大乘義來講,第一盞燈光等於是第二盞燈的燈光,第二盞燈的燈光就等於是第三盞的燈光。為什麽?不二的緣故,同一無性。可是如果是一乘,這個例子可能就要這樣來講,說第一盞燈燈光的時候,第二盞、第三盞乃至千萬盞的燈光都被第一盞燈的燈光所含攝,因為自體法界緣起力用的緣故。事實上,具足講起來這地方可以出四句:一攝一,一入一,這是一句。一攝一切,一入一切,這是第二句。第三句就是一切攝一,一切入一。最後一句是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這樣子就成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的境界相。
師:大家如果了解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義,你再舉個例子,還有!真正要舉就舉出來了。誰發揮?講吧!
廷:阿彌陀佛!我不再念文,我直接舉例。第二門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是以俗諦來圓顯真諦,以隨緣之無性,由無性之隨緣而來開展這甚深的一乘教義。如今「此約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是因為理隨緣而有事,事無性就是理。所以亦具有無量無盡法界虛空法門而成其無盡復無盡。「今言因陀羅網者。即以帝釋殿網為喻。」而以帝釋殿網為喻者,須先識此帝釋之網以何為相?答:以無性為相。因為無性隨緣才有相,能隨緣必無性,所以雖現有相,但它無性。因為以無性為體,隨緣為用,才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現有無量的差別相。何以故呢?例如一句阿彌陀佛,當「阿」無性時,「彌」隨緣;當「陀」隨緣時,「佛」無性。所以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才能圓滿一句萬德洪名;而能圓滿萬德洪名是以無性為自性,所以方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因此,如果阿彌陀佛不以無性為自性的話,將無法成就一句佛號,因為各有定性就無法互攝互入。為什麽呢?因為當念「阿」時或念「彌」或念「陀」或念「佛」時,都不互攝互入,將無法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念佛法門就是二諦法門。因為連一句阿彌陀佛都離不開二諦,所以師父慈悲教大眾老實念佛,就是教我們甚深的二諦理。因此現在我們用二諦理來簡別大乘與一乘之差別:大乘者如實知水即是浪,浪即是水,因為無性隨緣,水即浪;而隨緣無性,浪即水,因此離邊不住中是大乘者。然而一乘者,知水即浪,浪即水,是緣生無性,是依他起,是圓成實,所以也如實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如此。因此這樣方是華嚴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事事無礙境界。阿彌陀佛!
師:大家了解了吧?互攝互入,重重無盡。還有例子,我舉一個。大海起千萬重浪,都是一水。這一重浪,第一重浪還攝第二重浪,第二還攝第三,第三還攝第四浪,千萬重浪還攝千萬重浪,重重無盡。懂意思吧?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演繹開來以後,還有例子,你想一想。誰發揮?
策:阿彌陀佛!現在大眾都在研討淨土五經,上次看到無量壽經裡面一段關於重重無盡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那裡有眾寶蓮花充滿世界,一一蓮華百千種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黃色黃光,青黃赤白,光色赫然。這些光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在一一華中,能夠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這就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世界。各各諸佛又安立無量眾生於正道,這是在講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界緣起。還有在前面觀經裡面,阿彌陀佛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也就是這種境界。譬如大眾念佛的時候,大家都念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也都在念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第一個人念阿彌陀佛含攝一切眾生所念的阿彌陀佛,都是沒有差別。各各眾生念阿彌陀佛又互攝互入,你的佛號入我的心裡,我的佛號入你的心裡。講起來我們西蓮淨苑的每一個住眾都念阿彌陀佛,各各互攝互入。十方眾生也是一樣,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普遍十方,互攝互入了,阿彌陀佛功德無量。
師:先簡別。以海浪為例子,千萬重浪都是水,起則同時起,落則同時落,是不是?大乘義。千萬重浪互攝互入,剛才慧襄講: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切;一入一,一攝一;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切。這個是重重無盡,一乘義。大家想一想,虛空可以舉例子吧?會到了沒有?誰會到可以講,誰講?虛空也可舉例子,十方虛空皆是一個虛空,東方也是一個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也是一個虛空。這麽說起來,是不是東方攝盡一切十方?西方也是這樣,十方世界互攝互入。緣起法互攝互入,重重無盡,這種緣起就是一乘緣起。大家不相信,你看看,我手指頭尖的這點虛空是不是還是這十方虛空?十方虛空入這一點虛空,這一點虛空又入十方虛空。你會不會這個道理?你要能會這道理能講出來。誰講?你講吧!
悅:剛剛師父提到,如果舉鏡子是採取鏡子互照的功能,若舉光來比喻容易懂,是因為它是自體。到最後我們會感受到它是自己入自己,沒有所謂入與攝。正因為這樣子才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所以我們知道必須要會歸一真,會歸自體,會歸於無性,才能無量重重的緣起。我們知道無量重重緣起正是一真,它是自體,自體法界義,我對這一點有點法喜──自體義。當然大乘也會到自體義,可是不及一乘圓教圓融,沒有辦法重重無盡。任拈一切法都會到自體義。有一個例子是這樣:有一次世尊看到文殊師利在門外站著,佛就叫他:「文殊啊!文殊進來!」然後文殊就回答世尊說:「我不曾見到有一法在門外,為何世尊您叫我進來?」由這例子我們知道,最起碼文殊他也會到自體法界義,可是他還沒有真正的把重重無盡的義理表達出來。隨喜自體法界義。阿彌陀佛!
師:我再舉個例子。這茶杯,茶杯是不是緣起的?緣起是不是無性?茶杯無性不妨礙入一切法;一切法是不是也緣起?緣起是不是無性?一切法無性不妨礙入茶杯。一切法也不妨礙入一切法,這道理懂了吧?桌子是不是緣起的?緣起是不是無性?講堂是不是緣起的?緣起無性,是不是?桌子無性不妨礙有講堂同時,講堂無性不妨礙有十方世界同時。同時,大乘會到,無盡就會不到。一是緣起,緣起無性,無性不妨礙多,多無性不妨礙一,這個樣才眾生成佛。眾生無性不妨礙成佛,生死無性,不妨礙涅槃,這是一法。講到最後一真法界,你們會到就知道了。講吧!慧聞講。
聞:此法甚深,離言語相、心緣相、文字相,華嚴家用緣起來表達甚深法性。剛才提到,一法是緣起,生就是無生。無生法我們可從如幻來會,或是從無性來會。無生,換句話講無生即無盡,無盡就是法界。我們知道一法緣起,一法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圓滿法界。一法稱遍法界,法法稱遍法界。同理可知,一法稱遍法界,假名叫做一攝一切。事實上法界不入法界,所以叫做法界含攝法界。一法周遍法界,法法周遍法界,叫做互攝互入。師父跟我們談華嚴家甚深義,現前的一切諸法,眾生所迷就是在此,諸佛所覺亦是在此。好比師父曾說海浪,我們知道一浪是水,浪浪皆是水。一法即是一真法界,法法當然是一真法界,所以眾生皆是一真法界。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麽說眾生本來是佛呢?法本如此,眾生之所迷就是這個。三世諸佛所覺就是覺於此,證於此。我們所珍惜就是這個教義,我們會此甚深道理就是要看個人用功。感恩師父教我們念佛法門,不然這一真法界真是難信難入,因為凡情思議心在這無界當中落入遍計所執。在如幻緣起大海之中認為有生有滅,才不會入一真法界。以有性故,落入遍計所執故,所以流浪生死。阿彌陀佛!
師:這個法很難,要會到就叫圓融,又叫無礙。四土圓融,什麽圓融?就是這麽圓融。大乘會不到,一乘它會到,何止四土圓融,一切法界、無量法界同是一真法界,圓融無礙。會到了沒有?慧悅講!
悅:我記得慧聞師他講到:「一法是緣起」。這一法是緣起,我們當然放眼看去,任拈一切法也是緣起,也是空,也是無性的。這一法如是,法法亦如是。那我們知道任拈一法,必然產生剛才慧襄師所講的四句話:一攝一,一入一;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任何一個法必然會產生這四句,這是從法界緣起的方向來看的。會歸自體無性義必然同一無性,也就是大乘它有見到同性。就如我們上課的大乘同性經。同性就是一真法界性,也就是我們的心性。如果會通這個法,任何一切法都能夠無礙,都能夠圓融。為什麽我們不能夠會到一真法界性呢?從肉眼來看,會落入實在的質礙,所以不能會到一真法界性。再從天眼來看,只見細色,也是有礙;或者用慧眼、法眼都不夠圓融。唯有佛眼能夠會到一真法界性,開佛知見才能會到一真法界義。阿彌陀佛!
師:會到此法稱為大圓滿覺。大圓滿覺是什麽?佛是不是?佛有性沒性?佛性無性,所以佛不動,示現一切法,大家懂這道理了吧?這是什麽?(答:毛巾)佛!會到了吧?什麽毛巾?你取相。任拈一法無非是佛,是不是?就是禪宗說任拈一法無非是道,觸目皆道。這個經上說過,佛為什麽無性,誰知道?何處不是佛。時間超過了,最後一個講,講完我要休息。這是禪宗說的,這就是佛,無性嘛!對面不相識。講吧!
聞:師父剛剛開示,我們知道一切法皆無性,法無性隨緣而有。我們知道性相常住,佛種從緣起。剛才師父幫我們再作更深的解釋,眾生於依他起不落遍計執即入圓成實。
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休息!什麽是佛?打轉身,不是佛是什麽?十方世界皆是虛空,虛空無性。十方世界,不是佛是什麽?這樣才一佛一切佛啊!
第四十五次修學
「是故如第七地讚請經雲。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中而說法。此即智正覺。世間又雲。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此即據器世間。又雲。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據眾生世間。」
師:「是故第七地讚請經雲」,一直說到「此即據眾生世間」。慧悅講!
悅:上星期師父已開示過,本門在明一乘緣起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是以譬喻說明甚深一乘緣起。一切法都是如此,都能一攝一,一入一,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重重無盡。還記得師父拿起一條毛巾問我們說:「這是什麽?是佛!法身佛。」這裡就將一切法收成三個:就是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它也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圓融無礙。請看「是故如第七讚請經雲。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中而說法。此即智正覺世間。」這第七地讚請經下面有兩位法師他有查出來,等一下他們會補充。十玄門它一開始就說一乘緣起是無過不離,無法不同,之所以無過就是一異、大小、遠近、斷常等諸過皆離。而無法不同,是我們的情見認為有什麽世間之隔礙不能圓融,這裡就舉出,一微塵就是小,而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中而說法,這是多是大。可見是在明一攝一切,一能夠含攝一切法。正因為一攝一切法的當下就是一切入一的時候,圓融無礙重重無盡。在這一小小微塵裡面它可以示現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當中說法,這就是智正覺世間。正覺世間,字典寫說:這是具如來大智慧,覺了世間出世間之法者,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他為了教化一切眾生,然後示現出種種差別之智身,謂之智正覺世間。再來我們看「又雲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此即據器世間。」一樣的一小微塵也能夠攝一切,器世間它能夠圓融無礙,器世間其實就是國土世間。釋迦牟尼佛所化之境。再看:「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據眾生世間。」三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加上天、人、阿修羅是六道,其實應該是九道,皆為佛所教化。這裡是說一微塵中能夠現六道,各各受業報,即是眾生世間。眾生世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度化之機類。以上這三種世間都能夠圓融互攝互入,那我們就可看出它是大小、遠近、一異……無礙。什麽原因?因為一切法皆是無性緣成,緣成無性故。報告到這裡,下面有法師要補充。
師:「第七地讚請經」,大家看是不是十地經,菩薩境界?慧琛講!
琛:第七地讚請經,這個文出在八十華嚴卷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頁碼是在一九八頁下欄。為什麽說第七地讚請經呢?因為這個文出在已經把第七地的菩薩他所要修行的法門講完以後,接著他讚歎如來,所以叫「第七地讚」。再過來,「請」就是這個文是出在第八地之前,諸天人跟菩薩請問第八地的修行法門,所以叫做「請」。所以這段文叫「第七地讚請經」。在十玄門裡所引的文,用字不是很一樣。他是用長行來表達,原文是用偈頌,不過他把義理收攝了。「是故如第七地讚請經雲。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數佛於中而說法。」這是說智正覺世間。以下第二個是器世間,第三個是眾生世間。剛剛慧悅師把這三個世間介紹過了,所以我不再消文,直接從為什麽於一微塵當中,可以示現三種世間的義理試著講講看。微塵是色,這個色法是舉最小的色來講,其實微塵色空。裡面它舉出無量的佛,乃至無量的佛國土以及無量的眾生,這個無量是舉法界中極大的法,事實上無量法它也空。因為色即空,空即色,所以色空這二法無礙。因為色空不礙空色,所以極一微塵中它可以示現三種世間,這種無礙就是微塵這極小的法它不礙法界無量的法出現。所以叫色空不礙空色。但是這個義理是共通於大乘,就是大乘它可以由性空出無量無邊的緣起,緣起事實上皆歸畢竟空。那怎麽樣進入一乘?就是色空即是空色,這就進入一乘。因為一微塵即是三種世間,三種世間即是一微塵,所以於一微塵中可以示現三種世間,這個是一乘的教理。一個微塵既然這樣的話,任何一個微塵都是這樣子,所以才能成第二門因陀羅網境界門,互攝互入的重重無盡。
師:十地經是菩薩十地,華嚴所說的十地也是菩薩的十地。至於佛的十地不可思議。大乘同性經上說,佛的十地甚深不可思議,像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世界、阿鞞佛的世界、釋迦牟尼佛的無勝世界,皆是初地,示現給眾生看。二地以上,大菩薩不知道,不知不覺。在大乘同性經上面說大菩薩要求佛示現二地給大家看。佛說,不是你們境界。釋迦牟尼佛示現二地,諸大菩薩僅見光明無量,不見一物,這是二地。三地以上,那更不知道怎麽樣。極樂世界、阿鞞世界、藥師世界,僅僅是初地。那是佛的十地,華嚴經所說的十地是菩薩十地,他這個「第七地讚請經」,是說菩薩十地。慧庶講!
庶:這裡是接著上個禮拜因陀羅網境界前面下來的,接下去從「第七地讚請經」開始研討。這裡是引第七地讚請經裡面的三種世間(三世間就是智正覺世間、器世間、眾生世間)來表顯因陀羅網境界的無盡義。首先智正覺世間是具有如來大智慧,能了知世間及出世間法者。剛才有講到這是在一微塵中能夠示現那由他無量無邊化佛於中說法,此無量無邊化身是釋迦如來為教化一切眾生種種差別的智身,此智佛來顯無盡義。身猶如梵網經菩薩戒里所提到的「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其台周遍有千葉,一葉一世界,為千世界。「復現千釋迦」,就是在一蓮華葉上有一個釋迦牟尼佛,千葉蓮華上也就有一千尊釋迦牟尼佛。「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更進一步來說就是每一蓮華葉上復有百億國土,於每一國土當中,皆有一釋迦佛行化世間。「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是從盧舍那佛本身示現而來的。「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也就是千百億釋迦能分身於千百億國土教化微塵數的眾生。這是指智正覺世間以無量無邊的化身佛來成就因陀羅網境界。「於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世間不迫迮。此即據器世間。」這裡所謂器世間,佛學辭典說是釋迦如來所化的境,也就是眾生所依的境界。在這十法界中各各有差別,也就是於一微塵當中能現無量的佛國、無量的諸須彌山,金剛鐵圍等等境界。雖無量無邊卻不相妨礙,不但不相妨礙,同時於一佛國又能復現諸佛國,諸須彌山、金剛鐵圍,重重無盡的無礙法門境界出來。這是以器世間來顯因陀羅網境界。眾生世間是舉釋迦如來所化的機類。譬如說三惡道、天、人、阿修羅等等,此機類均假五陰和合而成,所以才稱眾生。無量無邊的眾生在一微塵當中,上至佛界下至地獄各各所受業報各各差別,同時也是各各無礙。這是由眾生世間所顯無盡義。總括起來,這三世間就像剛剛慧琛師講到的:於一微塵中同時示現,同時含賅,三世間在這一微塵當中能夠互攝互入,顯重重無盡義。
師:剛才慧庶提梵網經「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我問大家:以佛地講在什麽地位?梵網經所講的佛地是第幾地?初地,不過二地。二地諸大菩薩不知道,三地、四地、五地、六、七、八、九地更不要說了。千百億化身都是初地現的,這點大家要清楚。十地智正覺世間,這好像是說佛的正報吧?你想佛國、須彌、金剛圍,好像佛的依報吧?大家深入,確實認識。三惡道、天、人、阿修羅,有漏世間吧?所以它沒說聲聞緣覺、菩薩世間,那是無漏世間。大家看清楚!有漏有兩種:善道、惡道。你就看出來了,善道:天、人、阿修羅;惡道:地獄、惡鬼、畜生,有善有惡。慧襄講!
襄:阿彌陀佛!因陀羅網境界。這地方已經舉帝網為喻,接下來就舉微塵跟三種世間來作說明。就一乘來講,這些法都是自體法界緣起,也就是無性所緣起。所以說微塵的時候,三種世間:智正覺世間、器世間乃至於眾生世間,都被微塵所含攝。所以這裡就顯出了一乘教義一即一切的特色出來。一法為主的話,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
師:「那由他」是代表什麽含意?翻成華語是什麽?誰知道?
悅:「那由他」是一種數目名,翻成華語稱為「億」。而「億」有十萬、百萬、千萬三等的說法。
師:「無量佛國須彌金剛圍」,「佛國」三千大千世界,誰知道?
琛:這裡無量佛國,一個佛國是三千大千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怎麽來的?就是一個四天下有一日一月,中間有一座須彌山,須彌山旁邊圍繞著九山八海,這是一個四天下。如果是一百個小世界叫做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叫做一個佛國。須彌跟金剛圍是指九山八海而言。
師:一個佛國是三千大千世界。「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是什麽?慧庶講!
庶:盧舍那,從華嚴經上來講是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報身。
師:我不是問你那個。一個佛國是指盧舍那?是指千百億化身講?大家講!
庶:指盧舍那報身來說,然後也有盧舍那的化身千百億釋迦。
師:一個佛國土包括多少?僅僅代表化身佛嗎?
庶:那就是說一個佛國上有一個盧舍那,千百億佛國土就有千百億盧舍那化身。
師:你的意思是說佛國土就是盧舍那?大家計算計算,一個佛國土是百億須彌山,它是指極樂世界講,是指盧舍那講?搞清楚!大家算一算,要有根據。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三千世界計算計算!到底佛國土是盧舍那講?千釋迦講?百萬億佛講?這誰的數學好?三千大千世界是盧舍那佛為首?千釋迦為首?這裡面算起來有須彌,須彌在那裡有?慧襄講!
襄:須彌八百四萬由旬,須彌山旁邊的九山八海。如果是這樣,是小世界裡面的須彌山。
師:好像小世界是不是?「金剛圍」這個經上說的,須彌山也是金剛山,鐵圍山也是金剛山,這個金剛圍是指小世界講。小世界也有須彌山,一千個小世界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那麽我問大家:西方極樂淨土沒有須彌山,它怎麽會是世界?
琛:在經上這個是出在無量壽經,它有講說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沒有錯。但是如果以佛的願力故,眾生如果要見的話也是可以看到須彌山,因為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三界所攝。阿難問佛,西方不是三界攝的話,它的天界是依何而住?佛告訴他說:是依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而住。
師:極樂世界不是三界攝,這話好像是安樂集所說,不是三界攝。可是根據別人解釋,極樂世界好像是地居吧!這個叫甚深不思議佛法。眾生要見,他示現,那不思議嘛!思議者,有物可說,有物可想。不思議,它無物可說,無物可想,示現給你看。不思議,按佛地講,二地以上。初地,可思議,示現。如果是這個法不思議,你非要思議不可,那叫什麽?戲論!什麽是戲論?有言無實。大家看一看,誰有意見發表?你也可以趁這機會,提出一些問題來探討嘛!比如說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慧琛講眾生要見也可見,那是示現。示現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有沒有?如果示現給眾生看,不是真的,那是有法,一真法界,破了!
洵:剛才師父有提到我們三千大千世界以盧舍那為主,我覺得很不清楚,因為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化土。盧舍那是報身,報身佛的報土應該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麽三千大千世界以盧舍那為主?
師:這個問題,大家想一想!你這麽想:盧舍那報土,是不是包括一千個化土?一千個化土是不是包括百億小世界?這樣看起來,好像還是一個佛國土。大家不妨好好算算!
庶:師父!這個是說由法身來顯報化二身,是由這個論點來講三千大千世界,是由法身顯報化二身。
師:那法身不要談了,非身非土,諸佛法身非是身。三種世間,智正覺世間,佛的正報出來的,大家考慮考慮有問題沒有?國土、須彌、金剛圍是指佛的依報說,有問題沒有?這不能和法身講,法身非正非依嘛!也正也依嘛!因為也正也依,所以化佛就是報佛,因為非正非依,所以報佛就是化佛。天、人、阿修羅,這要分清楚。各各受業報,有漏世間,有漏善惡嘛!無漏世間是什麽?誰知道?慧經講,什麽是無漏世間?經:無漏世間是指出三界,斷煩惱而言。
師:無漏世間是指聲聞以上。聲聞,無漏業嘛!無漏業才構成聲聞世間。因為它也是業嘛!菩薩是二邊業──生死、涅槃。再往下數就是有漏世間,有漏世間有兩種,善有漏三善道,惡有漏三惡道。誰講?最後一個,時間到了!
經: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修學的部份是在講華嚴的三世間,這個地方用微塵來表顯三世間。雖然是一微塵,它所現的法卻是代表一切法,所以在華嚴的一切法裡面就用三世間來表顯,來收攝。這一門裡面所談到的是因陀羅網境界,但是我們不要忘掉這一門同樣具有前面的教義、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齊境位等總共十門。這樣才能夠一攝十,十攝百,百攝千,成重重無盡的境界。所以在華嚴的華藏世界海說出了諸佛的所行處,它是遍於法界的有情世間。也就是華嚴家的華藏世界,我們從他的眾生來講它圓攝一切的三世業境:過去、現在、未來業境,它是純雜無礙的。所以在這邊,華嚴莊嚴的境界能夠現諸佛乃至眾生三世所行的行業,行業因果都現在裡面,就像因陀羅網境界一樣百千的明鏡都能互相輝映,互相映照。阿彌陀佛!
師:三種世間,華嚴宗所說有兩種說法:國土世間、器世間,天台宗有天台宗的說法,都差不多。天台宗有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那總說起來,它以佛的正報、依報、有漏業來說。演繹起來天台也好,華嚴也好,不管怎麽說都是指三種。
洵:我再講一點好了,講說有三種世間,三種世間大家都已經知道了。其實這三種世間是互相攝入,互相莊嚴的。器世間來莊嚴智正覺世間,智正覺世間也可以莊嚴有情的世間。我們舉世尊他菩提樹下成正覺,證成智正覺世間。他說法音聲遍有情的世間叫器世間,世尊的身充滿一切世間。那我們舉智正覺世間來含攝有情跟器世間,主要說明這三個世間是互攝互入。在這一段裡面是以一微塵例子來說,在一微塵當中示現三種世間無礙,三種互攝互入而沒有障礙。
師:這裡三種世間,主要是說在一微塵。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一即無量,俗諦;無量即一,真諦。我們以俗諦、真諦來說,以我們智慧可能會到,可能是佛的初地,因為二地以上我們不知道嘛!不可思議!有誰知道何謂世間?
悅:「世」有遷流之義。「間」有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樣,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二種。
師:三世,有誰知道可以說。
洵:用世間的名詞來說就是包括時空。
師:佛經上好像沒有看到時空。時,大家知道它是生滅,生滅為時。間──間隔,受報各別。是不是這意思?智正覺世間它不是正報各別嗎?佛不生不滅現生現滅,智正覺世間。國土世間,國土危脆嘛!至於說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不要說了,各各受報嘛!我們休息了!
第四十六次研討
「又雲。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
師:「又雲如一微塵所示現」,講到「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慧常講!
常:阿彌陀佛!「又雲。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前文提到於一微塵中各示那由他無量無邊佛於中而說法,此即智正覺世間。一微塵中現無量佛國、須彌山、金剛圍,此即據器世間。一微塵中現三惡道、天、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此即據眾生世間。這三種世間,不離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無分別而分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分別而無分別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微塵就是一真法界,一切的微塵亦如是,所以一一微塵,也同樣現三種世間。下面的文說「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一微塵中現無量無邊的國土,國土有無量無邊的微塵。任取一微塵,每一微塵當中也同樣現無量無邊的國土,如此重重無盡。「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此即是法界緣起。」國土重重無盡就是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如智是講一微塵中現智正覺世間與眾生世間,此二世間約有情來講,就是佛性。如理是指器世間,此約無情來講就是法性。「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這是法界緣起,一真法界,非即變化,對緣方便故說,法爾如是。阿彌陀佛!
師:「又雲」,這是那裡又雲?又雲,那裡又說?你看經文,前面經文上有講。
常:是接著前面講三種世間所以講又雲。總名三種世間,所以又雲。
師:這個「又雲」也可能第七地經。前面所講的「是故如第七地讚請經雲」,後面「又雲」,可能第七地讚請經又說。一微塵現三種世間,一一微塵皆現三種世間。三種世間的微塵,又復現三種世間。這個意思懂了吧?國土,一般來說,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可能一個報佛的國土包括很多個三千大千世界。釋迦牟尼佛有華藏世界,是報佛。「周匝千華上」,有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又稱國土,又稱佛土,又稱佛國。那麽說起來,佛國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報佛所居。你們唱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類化身。釋迦牟尼佛,三類化身,那三類?化身有三類,誰知道?
秀:是不是法身、報身、化身?
師:法身就是化身。
甫:那就是大化身、小化身、千百億化身。
師:對!大化身是什麽?大化身,「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那麽說起來的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大化身就是這麽講。色究竟天,大化身,十地菩薩所居,就是佛。小化身,一個小世界。千百億化身,怎麽說?一千個化佛。億,百億的億,所以說千百億化身。這是一個佛土,就是報佛所居的佛國土。華藏世界,我們智慧不夠。很多的古德都不敢談,那不是凡夫的境界。慧秀講!
秀:阿彌陀佛!剛剛這一段文說一個微塵示現三種世間,每個微塵都示現世間。微塵是小,世間是大,每個國土當中又有無量微塵,每個微塵又示現。所以每一個小示現大,所以重重無盡。因為每一個微塵都有無量國土,好比一個房間有十盞燈,第一盞燈有無量國土,第二盞燈有無量國土。微塵是小,國土是大,每一個小都可以示現大的。就是等於每一個微塵都可以示現國土,而國土當中微塵又可以示現國土,所以就無盡復無盡。好比一個虛空,我們可以分十方,每一方又可以分十方,所以成無盡復無盡。那這裡並不單單指一方跟十方,因為國土有無量微塵。然後每一個微塵可以示現國土,重重無盡好比帝網天珠一樣。這個講法並不是我們凡情所見,而是法界緣起。就是「如智如理實德」來講。阿彌陀佛!
師:你要講清楚!慧秀舉虛空來講,虛空是不是一個?一個虛空分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虛空是不是還是一個虛空?東方是不是虛空?既然東方是虛空,東方又分十方。還有水的例子也可以舉。這樣子,就是重重無盡,互攝互入。
秀:阿彌陀佛!好比水起萬重波浪,第一重波浪是小能攝第二重波浪、第三重波浪,乃至無量重波浪,就是小攝大。好比微塵攝無量國土,每一個波浪都是這個樣子。就好比國土當中有許多微塵,一一微塵都現無量國土,這樣重重無盡。好比水沒有分別,可是現萬重浪,現無量差別,這就是法界緣起。
師:這個法沒有小沒有大,說小說大是你的見解。比方說虛空,我手指頭尖一點點虛空,小吧?你的所見。我手指頭尖一點點虛空,是不是就是十方虛空?你說有大有小,那你就沒辦法講通。不過,說大說小,因為我手指尖一點點虛空知道十方虛空。說大說小,就是被我見障住。拿水的例子,這一重浪是水,重重浪是水,是不是?這一重浪就包含了一切的浪。這一重浪的示現,一切浪的示現,一樣。浪是水,水是浪,重重無盡。慧甫講!
甫:阿彌陀佛!前面講到一微塵,這邊把它擴大來講。我們曉得在最開頭舉了因陀羅網,表顯一切法都是事事無礙,互攝互入的情形。前面的文提到「一微塵現三種世間」,而這邊講到說,一微塵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我們知道華嚴宗祖師大德的著作裡面,舉微塵為例子來例一切法,其實一切法就是這樣子。任拈一法無非如此,它就是這樣重重無盡,互攝互入。這邊講到「一切微塵亦復如是」,我想就是講一切法也如此。下面是舉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又復示現,這樣重重無盡,就是來合前面因陀羅網境界門的比喻。就是說事事無礙,在一中現無量,無量入一。剛才師父講到,無大無小,因為什麽?因為一切法無相啊!是假相,所以一切法它才能夠互攝互入。假如大實在是大,小實在是小,就不能互攝互入了。所以這一微塵能夠現一切法。其實我們知道並不是一微塵擴「大」才能夠攝一切法,而一切法入一微塵,它也不是縮小。法本來就如此,因為一切法無性、幻現、假有,所以能夠如此互攝互入。這邊講到為什麽能這樣呢?其實我們覺得很不可思議啊!為什麽?是因為我們凡情思議不能入。所以這邊講說「此即是其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這種世界是一乘的世界,就是佛的不可思議世界。它講「如智如理」,也就是說佛的心,這個智,約心來講。「如理」是約法來講。其實這裡主要在講說,佛他是稱法性,他的心稱法性,所以他所現的境界就是這樣。這個法性,就是我們所知道的無性。無性它遍十方,無所不是,任何一法皆是如此,所以佛如實知見。這樣叫做如實知見。「智」就是所謂的知,在眼叫做見,在心叫做知。這個智有所謂的三智。其實這個智就是佛最究竟,我們六凡沒有智,三乘人有三智。二乘人是一切智,菩薩是道種智,佛是究竟,是一切種智。這邊所講的就是佛的境界。「見」,我們曉得是講五眼,二乘人見空理叫做慧眼,菩薩見假有,叫做法眼,而佛五眼圓具,所以能夠這樣如實知見。這就是如智如理,是稱法性實德。這裡講實德是講本具足,才叫實德,因為本具足這種力用。剛剛慧常師有講過叫做法爾如是。那怎麽樣如是呢?就是法本來就是這樣的。就是上面所講到四句,一能夠入一,一切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切。就是一切法它就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知見不到那裡,所以所見就各個不同。所以它簡別說,這是實德而不是神通變化、對緣方便而起的一種作用,它是實德法性如此。阿彌陀佛!
師:這個法,如果再究竟講起來,一切法緣起。緣起法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皆是無性。無性成一切緣起法,無性攝盡一切法。緣起就是一切法,緣起的一切法入無性。這才能探討出互攝互入究竟處嘛!這樣無盡復無盡。好比兩盞日光燈,第一盞入第二盞日光燈的燈光,第二盞又入第一盞日光燈的燈光,這樣反覆無盡,所以互攝互入無盡嘛!探討到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就到深處了,如智如理實德如此。慧襄講。
襄:阿彌陀佛!這門在前面舉一微塵作例子,這個地方講到說「如一微塵所示現」。這個一微塵所示現,舉一微塵,三種世間都被一微塵所含攝。而今天要講的是說,一微塵所示現的是這樣,一切微塵所示現的亦如是。我想道理就是在剛剛師父提到的「如智如理實德如此」。為什麽會有這麽樣的一個重重無盡,互攝互入這種莊嚴相出來?他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如智如理實德如此。我想這句話,應該就是一開始標題出來的自體法界義。因為剛剛在前面有講過,自體法界義不同於大乘,但離斷常二邊見,它是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我想這個地方,這句話這個道理如果解開,我們來看前面這個境界相就了解。這裡講說,如一微塵所示現是這樣,那一切微塵亦如是。那我們就知道了,一即一切,無過不離,無法不同。所以任拈一法,體即法界。說一微塵的話,三種世間就被一微塵所攝,三種世間就是一微塵。一法為主,法法為伴。那下面一切微塵亦如是,就是法法為主的話,就是法法為伴。所以「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這樣子交錯成四句,就顯現出這種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這種無盡復無盡的境界相。我想舉一個例子,就是前面法師舉過的。我們舉波浪作例子,我們可以講,無性隨緣,一即一切的緣故。所以說第一重波浪,那麽第二重波浪、第三重波浪、乃至於千萬重波浪,都是第一重波浪。說第二重波浪,第一重波浪、第三重波浪、乃至於千萬重波浪,都是第一重波浪。這樣子一即一切,重重無盡,整個出來的境界相,就是法界緣起。也就是剛剛師父提的,就是無盡的緣起,就是性起。阿彌陀佛!
師:第一重波浪,為什麽就是第二重、第三重波浪?因為第一重波浪是水,一切波浪皆是水。「如智如理」,般若經講,如如智,法如如。智是能觀,法是所觀。怎麽說如如智如如理?「如」是不二不異,沒有差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們大家怎麽修如智是能觀?如理是法,是所觀?你怎麽修呢?誰知道?
悅:以無住心契無相法。
師:欸!對了!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如智」是無住心,「如理」是無相法。這個樣就是法界緣起。不是像大乘所說的神通。神通是幻化的,這個實在的。比方說一重浪是水,千萬重浪都是水,實在的,不是神通變化的。神通變化有大有小,這個沒有大沒有小。怎麽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嘛!如果大小是一切,一切即一,都是一真法界嘛!
廷:阿彌陀佛!我就不再念文,我直接舉例子。一切法以無性為性,以無性故,所以本來寂滅、無染、無取捨、無住著、無相、不可住、不可見聞覺知。因此方能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周遍法界。而今雲「如一微塵所示現。一切微塵亦如是。故於微塵現國土。國土微塵復示現。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答: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所以一微塵無相,一切微塵也無相。然而,以空無相故,所以無性隨緣現國土,隨緣無性國土微塵復示現。因此,以無相故,微塵納國土,國土入微塵。但是,雖然互攝互入,而山相卻依然高廣如故。因此,唯有應度者乃見微塵納國土,國土入微塵。何以故呢?因為一切諸相,皆如幻不實。所以,乃以國土入微塵中而不擴展,只因是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為什麽呢?因為「空」是有而空,「有」是空而有。並非「空」以外有「有」,「有」以外有「空」。是空即有,有即空。因為無性能隨緣,能隨緣定無性。例如,一水起萬重波浪,當海風起浪時,第一重浪攝萬重浪,而萬重浪紛紛都入第一重浪。然而,第一重浪與萬重浪,萬重浪與第一重浪,是無有分別,都同一水。雖都同是一水,卻不礙從第一浪起。而今雲,水能現波浪,而波浪是水所示現。為什麽呢?因為水隱浪顯,浪隱水顯,所以我們所見到的水與浪皆無相。然而以無相故,所以水能現浪,浪是水所示現。但是水雖能現浪,浪相卻如幻不實,因為浪是緣生無性,是眾因緣和合才有。所以一水雖能納萬浪,卻不迫窄,因為浪相如幻不實故,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阿彌陀佛!
師:這個法,一般人不入,錯在一點:他要以有相有住心,契合無住無相法,辦不到。講錯的,都是有住心。無相法智怎麽契理呢?以無住心。這個沒有分別,所以稱為無住。又有一個名字叫「境智、智境」。誰發揮?
聞:這段文講到一微塵里示現三種世間,怎麽能這樣?法本來就是這樣子,不是神通所變化的。法本如此,才提到說法非大非小、非有非無,這些問題。入華嚴境界,要契合無相法,還須以無相之心。這裡講微塵,微塵是有嗎?有的話就不入,當然就沒有重重無盡的境界啊!微塵是無嗎?無也沒有重重無盡的境界啊!因眾生的思議心,有有和無的差別。住有、住無,取其微塵之相。然而,以有一微塵復出三種世間,這根本就不可能的。一微塵既然是有的話,它怎能夠攝一切法?那如果微塵是無的話,又怎麽重重無盡呢?如果要會到如理如智,絕對不是取其名相可入的。換一句話說,名相就是真實,為什麽呢?這一定要會性緣的問題,也就是不入二諦,就不入佛道。譬如我們談到華嚴家的特色,你並不需要廣學一切法,才可以入一真法界,那也並不是說你不需要廣學一切法。一法通了,一切法就能夠通達。華嚴家講一即無量,佛於一中說無量。那麽如果一一俱說,就是重重無盡又無盡的境界。今天就性緣兩個字與大家來談一談。譬如說一法是性緣不二的,緣即性故等同虛空,等同虛空當下就是量周沙界,因為性即緣的緣故。一法如此,法法亦如是,因為性即緣的緣故。入這個法,要簡凡情才能入。譬如認為微塵是有的概念,去開演出華嚴經境界,根本還是落在有相裡頭,不是如理如智的境界。因為微塵是有的話,是相礙的。所以我發現,講到華嚴家的境界,若在名相上打轉,那會失去其意義。所以這不是神通變化的境界,這是什麽的境界?就是法本來就是如此,法的實德如此。阿彌陀佛!
師:你談到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那是般若說。那怎麽知道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呢?你要用因緣法會,徹底說就是緣起法。有是因緣有,因緣有沒有自性,有沒有自性就是空。空是因緣空,既然是因緣空,空沒有自性,空無自性就是有。所以心經講色即空,空即色。色是有,有即空,全空而全有。空無性,就是有嘛!空即有,全有而全空。這個法雖見於有而常空,雖見於空而常有。全有之空,稱為真空;全空之有,稱為妙有。真空妙有,心經所講的。那是開始,這是證到果位。這我們就知道,色即空,空即色,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你死於文下,格格不入。誰要講?快點發揮。
勤:阿彌陀佛!我用芥子、須彌來試著講講看。芥子入須彌,須彌納芥子。芥子雖小不礙須彌之大,就是華嚴一乘所講的大小無礙。所以大可以入小,小可以入大,大小可以互攝互入,以無性故。阿彌陀佛!
師:談到芥子納須彌,一般的錯誤錯在什麽地方?他認為有芥子,有須彌,完了!不能互攝互入。沒有芥子,沒有須彌。芥子是小,須彌是大,怎麽知道沒有呢?小是因緣小,無自性,沒有嘛!大是因緣大,無自性,沒有啊!這樣才能互攝互入。無住心契無相法。你如果認為有芥子,有須彌,有自性,不能契入。無住心就是如智,無相法就是如理,所以說都是實相。再說一句話,這句話就是一心。約境約理來講,一真法界。最後一個,誰講?
翰:剛才師父說一微塵示現三種世間,一一微塵也示現三種世間。那我想說一月是一微塵所示現的,那千江也是無限微塵所示現的,所以一月能印千江,千江就是一月,這樣子互攝互入。那為什麽能夠互攝互入呢?因為無性的緣故,所以一月印千江月。千江月能入千江月,這樣重重無盡。再來,他講到說「法界緣起如智如理實德如此」,那一月千江就是法界緣起,千江入一月就是緣起法界義。阿彌陀佛!
師:「一微塵示現三種世間。世間微塵復示現。」你要會到無住心契無相法。你要是會有一微塵,會不到。要是你會有三種世間,也不對。怎麽能對呢?一微塵因緣生,因緣所生無自性,無自性不妨礙三種世間。三種世間,因緣生無自性,無自性不妨礙一微塵。水是因緣生,不妨礙千重浪,因為它無性嘛!浪是因緣起,不妨礙水,無自性嘛!這樣才是互攝互入。如果你認為有一微塵,有三種世間──格格不入。會到因緣生無自性,就是中論所說的,諸法因緣生,我說即是空。「諸法因緣生」,當然是有。可是他知道是空。「亦為是假名」,菩薩。「也是中道義」,佛。你說有,我知道因緣有,因緣有就是空。你說空,我知道因緣空,因緣空就是有。你說大,我知道是因緣大,因緣大它不礙小啊!小得不能再小了,不妨礙,它空嘛!你說它小,我知道因緣生,不妨礙大。你想,那個小叫無自性,橫遍豎窮啊!是不是?下課了。
第四十七次修學
「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或雲菩薩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說。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眾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
師:今天我們修學告一個段落,修學長一點。「或雲菩薩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這是大乘所說的,不同一乘說,這一段和上面有關,今天從問開始。「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眾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是故前經舉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今天修學到這裡。慧觀講!
觀:本來應該接「若是大乘宗所明」。師父剛剛開示說,這段應該和前面連著告一個段落。所以我們今天從問跟答這邊來修學。「問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者。」假如照上面講下來的話,就是說這是大乘宗所明的,為什麽能夠相入呢?神力變化,所以大小得相入。有的講菩薩力所以大小能夠相入,有的又講大小不二,所以能相入。這跟一乘的說法還是有點不同,因為一乘它是究竟圓滿。接著下來就有人難問,假如照著一乘宗所明的來講,這種大小相入,不是用神力,不是用大乘來講的話,它是自體常如此。因為在一乘的相入就是一入一切入。就是說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就是一跟一切可以相入,就是一入一切入。假如它自體如此的話,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會渾無疆界,無始無終,要用什麽因緣來辨這個因果教義呢?因為我們提到用因果、教義、理事、解行、人法、分齊境位、法智師弟、主伴依正、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這十門來講這一乘,所以會有這樣問題。不知道要怎麽樣來辨這個因果教義等等呢?我們來看這個答:「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講到相入,我們要以相入為主的話,不管從因果上,或是從教義上,從十門來講的話,這都是用隨智差別來看,就是說它是以智慧差別來講的。因為一切法無性,是用緣起來講的。所以我們可以舉一為主,就是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我們在了解智慧差別的時候,我們可以舉一為主,以一為主的話,其餘為伴。有一個譬喻──帝網天珠。假如舉一珠為主,其它的眾珠都是為伴,現在這個一珠當中,而且顯出相攝互入,重重無盡。一珠是這個樣子,一切珠都可以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在經文裡面有提到,假如舉一個菩薩為主的話,其它的一切菩薩都是為伴,就是會有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都是這樣子。所以師父就跟我們講說,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我們就曉得說我們都是主伴圓融的關係。這就是一乘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它才能夠這樣相應。那以智慧差別,所以可以來辨因果教義等等這十門。阿彌陀佛!
師:這主要在講主伴圓融。華嚴宗講主伴圓融,它用珠網為譬喻。主伴圓融:一為主,一切為伴;一切為主,一切為伴。我用燈光的例子來講,這房間有十盞日光燈,燈光是一個。一盞燈的燈光都是其餘燈的燈光,其餘燈的燈光入一盞燈的燈光,這個時候燈光是一個。如果舉一盞燈為主,其餘的燈就為伴。舉一一燈,任何其餘的燈都為伴。最主要華嚴宗主伴圓融,就是因陀羅網門。「隨智差別」,什麽原因?慧洵講!
洵:阿彌陀佛!這邊的問答是講一乘的教義。如果說華嚴宗,不像大乘,緣起無性,緣起無自性,性空。性空無自性,緣起。既然性空的話就可以無礙,就可以互入。華嚴宗它不是這樣的次第,華嚴宗所謂的相入,它是因為自體的法界緣起。如果說自體的法界緣起,一起一切起,一入一切入。那麽以上所說的十門等於說是沒有分別啊!那如何辨別這十門呢?以下來討論這個隨智差別,隨智差別以華嚴宗教義來說,雖然無分別,不礙有分別。所以雖然圓融,不礙行布;雖然行布,不礙圓融。以下就舉因陀羅網來作這個例子,一珠為主,餘則為伴。就是我們常說的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帝網千珠以一珠為首,其它千珠現中。千珠就能夠攝千珠,千珠就可以入一珠。一珠如此,一切珠也是如此。舉一個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個菩薩入一切菩薩,一切菩薩入一個菩薩,每一個菩薩都是如此。這就是所謂的一入一切,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就攝一切。所以一與一切互攝互入──圓融。雖然圓融,可是不礙有行布,也就是雖然圓融而不落常見。可是不礙有差別,不礙行布。阿彌陀佛!
師:這個法,華嚴宗從某一個角度說主伴圓融。從另一個角度說,他說互攝互入,重重無盡。隨智差別到底什麽意思?原來智有慧,智是分別,慧是無分別,它相輔相成的。慧是根本智,智是差別智。也可以說慧是根本智,智是後得智。隨真諦而說慧,隨俗諦說智。禪宗的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分別一切法是智,不作分別想是慧。它上面說舉一為主,餘則為伴。你沒想想,水和波的例子也可舉。慧經講!
經:阿彌陀佛!這段問答當中,在明華嚴宗的重重無盡的境界不同於大乘的神力。所以他一開頭就問一個問題說,華嚴宗的相入不論神力,不論那種神通變化,他所說的是以自體法界義。前面我們已經有修學過自體法界義,就是在指它的寂滅圓果。講到它的寂滅圓果,是提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種「斯則渾無疆界。無始無終。何緣得辨因果教義等耶。」既然是自體法界義的話,無始無終,就是無量無邊的,那我們怎麽樣來分別它的十門,因果、教義等十門呢?回答說:「以隨智差別故」,就是隨眾生的智慧差別,所現的法不一樣。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所要表顯是華嚴宗它所提到的一種智慧。正好我們昨天有淨土修學小組,我舉華嚴宗所講的千珠這個例子來講,待會再用師父的例子來講。華嚴宗它所表明的是一種重重無盡的境界,從一微塵裡面它能夠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乃至一切入一切,這種重重無盡的境界。正好我們淨土修學到彌陀經,那我的條目是「蓮華」這個例子。蓮華其實它也具有重重無盡義的境界,我們約它的十種無礙來看。第一個,蓮華葉具有性相無礙義。蓮華的真性不礙它事相的宛然,就是說理跟事是無礙的,所以講到性相無礙。第二個,蓮華廣狹無礙,就是說蓮華它的葉一定能夠普遍十方。但是它不捨它的蓮華本界。所以分即無分,無分即分。這個是講到蓮華葉,它也能夠普遍一真法界。第三個,提到說蓮華它也具有一多無礙,就是說蓮華因為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不能講只有一個。因為蓮華所顯現的功德,據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有無量的功德,所以這種功德是一多無礙的。第四個,談到蓮華它能夠相入無礙,就是說蓮華葉它一展開來的話,它能夠遍入一切法裡面,而這一切法也能夠入這一法裡面。第五個,談到說蓮華相是無礙,就是說此一華葉必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恆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是故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同時顯現。第六個,談到隱顯無礙,蓮華能夠遍一切處,其它的一切法也都能夠遍一切處,如此互相遍,此跟彼顯隱並齊,這叫做隱顯無礙。第七個微細無礙,在蓮華葉裡面它能夠顯現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剎土。第八個,談到它具有帝網無礙,在這華葉裡面,一一塵中各有無邊諸世界海,可以從一塵當中看到它的無邊世界海。在世界海裡面,復有微塵,就是談到他那種重重無盡,不可窮盡。第九個談到華具有十世無礙,為什麽呢?因為它能夠橫遍十方,豎賅九世,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是。第十個它有主伴無礙義。就是說蓮華當它起的時候是定不孤起,一定有無量的其它蓮華眷屬圍繞。所以在經上有提到,蓮華有世界海,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這個就是它的主伴圓融的地方。所以從一個蓮華的例子里,可以看出它也具有這種重重無盡的法界緣起。昨天正好修學淨土,所以舉這個例子來看。任拈一法的話必有法界緣起義,不只這個蓮華,乃至其它一切法都是這樣子。所以說一法能夠入一切法,一切法也能夠入一法。這樣子一切法入一切法,這樣子互相遍入,互相攝入,重重無盡,這個才是真正的一乘義理。所以這裡華嚴宗另外舉一個例子講。「舉一為主。餘則為伴。猶如帝網舉一珠為首眾珠現中。如一珠即爾。一切珠現亦如是。」一法為主,其它一切法為伴。就像帝網千珠一樣,一珠能夠現其它珠,其它珠珠也都能夠互相攝入,都是這樣子重重無盡的。後面還有一段文說:「前經舉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一一菩薩皆悉如是。」義理還是一樣的。一法為主,我們還是以法法為伴;一菩薩為主的話,一切菩薩為伴;乃至一切菩薩為主,一切菩薩為伴。所以,這都是在跟我們提示華嚴宗它一乘的教義不同於大乘的說法,也不同於大乘的智慧。阿彌陀佛!
師:慧經所說的蓮華,這是華藏世界,「周匝千華上」,是那個道理。比方說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主伴圓融。那麽水也可以舉。大海起萬重浪,浪都是一水,自體嘛!雖然都是一水,可以起萬重浪,自體緣起嘛!這是所謂性起。一水起萬重浪,一切浪都是水。舉一重浪包括了一切浪,舉一切浪也包括一切浪。這個道理大家了解嗎?「以隨智差別」,當然可以說智慧高、智慧淺,智慧差別。也可說智是緣起,慧是無性,以緣起故,就有差別。無性是法界,就是蓮華──華藏,智是隨緣,還是講的法界緣起啊!它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依慧經剛才講蓮華,華藏世界。重點是在主伴圓融,待會兒大家從這發揮。慧襄講!
襄:阿彌陀佛!這裡會出現這個問題,主要是承續上面而來。上面談到大乘所提的思想,不二的緣故,或是菩薩神力變化的緣故,所以大小互攝互入。可是一乘講因為自體法界緣起,所以能夠成就出主伴圓融,互攝互入,重重無盡的境界相。所以在這裡它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此宗明相入是就自體義來講,而不是就實義來講。這樣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無界,無始無終,就應該沒有先後的差別相啊!如果沒有先後的差別相,前面講的因果、教義、理事乃至於逆順體用、隨生根欲性等等這十門,怎麽去安設呢?這裡提問題是這樣子來的。現在這回答是從無性緣起,隨緣無性,就是法界緣起來談。「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這裡我們就看出問題來了,我們說法隨緣無性,渾無疆界,就是一真法界性,無始無終。可是,這個法也正因為無性,所以它可以成就緣起,就是自體法界的緣起。自體法界緣起,就現有種種的差別相,這樣就能夠舉一為主,法法為伴。在文裡面是舉「帝網」,一珠為主,眾珠為伴。另外又舉一個菩薩為主,一切菩薩海會圍繞為伴。如果說我們舉水跟波作例子的話,可以講這千萬重波浪都是一水所現,都是水的自體法界所緣起的。如果舉第一重波為主、第二重波跟千萬重波就為伴。如果說舉第二重波為主,第一重波、第三重波,乃至千萬波就為伴。第一重波浪為主的話,千萬重波浪都是第一重波浪所含攝。第二重波浪為主的話,第一重波浪乃至於千萬重波浪,也都是第二重波浪所含攝。這樣子成就出來的情況就是互攝互入的圓滿境界相。阿彌陀佛!
師:菩薩乘,不二。和一乘有什麽差別?我以前說過,誰知道?一乘說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是無性,二是緣起。緣起和性空是什麽?我們都知道,不二是慧,二是分別智;不二是法身,二是報化身。一切法皆如是。比方說,我再舉禪宗說的一句話,吃了一輩子飯,沒咬破一粒米。沒咬破一粒米是不二,吃了一輩子飯是二;就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是圓教說。這主伴圓融,大家深深體會!你有例子可以說出來。誰發揮?
廷:阿彌陀佛!我就不再念文,直接舉例了。「非即變化」是對緣方便故說,何以故?因為雖現神通變化,而實非神通變化所現。為什麽呢?因為示現神通變化是方便緣說。何以故呢?因為大乘法甚深不可思議,雖說名相只在藉名相以顯理,雖理以名顯而名卻非理。因為名相是如來的權智,理是如來的實智。然而,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而如來成佛之理在於實智,而一代教化之妙用成於權智。而如今示現神力變化,故大小得相入,是如來善巧方便接引眾生之妙用,只在明諸法實相,所以有神力變化。但是雖有神力變化,卻是如幻如化。因為無性能隨緣,能隨緣必無性。因此,以空無自性故,所以本來無一物,這是如來的實智。然而,就因為本來無一物,所以可以隨緣現萬法,這是如來的權智。例如,一水起萬重浪,一水是主,萬重浪是伴。雖有主伴之分別,但是不礙水性湛然之不動。因此,主是伴之主,伴是主之伴,是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何以故呢?因為一水成千波,千波是一水。無有水外波,更無波外水。所以如實知諸法實相,實相無相,而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如幻不實。所以,以空無自性故而隨緣現萬法,而隨緣現萬法必空無自性,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阿彌陀佛!
師:我再舉個例子,大家深深體會,這個要點啊!對面的山,有沙石、樹木,是其分別法,你以分別智才知道有山啊!既然花草、樹木、沙石成山,到底有沒有山啊?沒有山。如果有山,沒有沙石、花草、樹木還有山。沒有山是什麽?無分別。你想想,是不是把智慧引申出來了。無分別,成一切法,一切法皆無分別。一切法,還是講宇宙之間的一切;皆無分別,是自體。既然自體都可為主,所以說舉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譬如說我這毛巾,舉毛巾為主,宇宙之間一切法為伴,這是一乘說的。什麽原因呢?毛巾是線的因緣起的,無性啊!宇宙之間一切法皆無性。所以舉它為主,是不是一切無性法皆為伴啊?任拈一法,無不如是。你們應該了解了吧?誰發揮?講吧!
悅:阿彌陀佛!我也試著學習。因為師父跟我們講「以隨智差別故」,這一句話講出來,我們就會把這文看得比較順一點。我先就這一點講。以前我常常會把智慧跟定慧搞錯,我以為慧都是一樣。其實如果就定慧來講,定是體,慧是用。如果就智慧來講的話,智是用,慧是體。慧,剛剛師父講到實智、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是分別、差別。師父跟我們點出隨智差別,才知道這個時候智是講差別。我現在講裡面的內容,其實我們講到圓融跟互攝互入,並不是我們肉眼所看到的互攝互入。現在我們當下也是在互攝互入,主伴圓融的。只是因為我們以取相見故,所以不能會到它主伴圓融,互攝互入。為什麽會這樣呢?就其性德來講,它是同一性,所以當下法爾如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只是我們會不到而已。這樣子講到性德,當然就會被外人所問,如你所說的自體常如此,是性德如此,這樣子渾無疆界,一切法皆沒有,不就溷成一團了?這裡就回答「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是就其無性隨緣這個角度,才說它差別歷然,重重無盡,主伴圓融。任舉一法為主,餘法為伴。剛剛師父有舉例,舉毛巾為主,一切法都為伴。所以師父以前有講過,說西方,這裡也是西方,一切法也是西方。就它的性德來講,就是同一法性,所以我們這邊也是西方。可是我們不妨礙說東南西北方,我們往生是求西方,這個就是從差別來講。所以如果從性德講,是從自體來講。從緣起邊,就是隨緣,就是法界,法界它必然會重重無盡。師父剛才有提到,既然每一法都是自體,所以任拈一法都可以為主,可以為伴。這個法如此,其它的法也是這樣子,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會到而已。所以它會舉到菩薩的境界,舉到「一菩薩為主。一切菩薩圍繞。」還有舉到帝網千珠這個例子。阿彌陀佛!
師:別人講的時候你仔細聽,仔細吸收,把他的東西變成你的血和肉,你一定進步。如果別人講,「你講你的,不干我的事」──毫無受用。或者你聽我念,只找他的毛病,不會進步。這是吸收的,你如果能吸收一切,便是佛。這個法怎麽能會到?一切法無性怎麽能會到?一切法無相,無相而相,相而無相。實相無相是理,實相無不相是緣起。你怎麽能會到?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如果取相,禪宗說,你修到驢年也不成功。怎麽修到驢年也不成功?子丑寅卯裡面沒有驢嘛!那怎麽會成功。誰發揮?慧聞講!
聞:跟大家隨喜。今天談到因陀羅網境界門。我從法上說,比喻的話,剛才師父講的非常清楚。我們知道說,一切法的法性就是以無性為性。無性本來無性,非是造作,非是修來的。如果約心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自性,它有幾句話可以形容,就是華嚴家的慣用語:無礙、周遍,或者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以無性的緣故,它就是法界的圓因;以無性的緣故,它能隨緣,周遍十方,是法界的滿果。自體它不在文字跟語言,藉言語跟文字,方便能契會。這裡提到「若此宗明相入不論神力。乃言自體常如此。」一切法本性以無性為性,即此無分別的自體性,若迷若覺本來不增不減,本來如此。譬如大海起萬重浪,不管它浪大、浪小、若遠若近,海水始終是不增不減的。眾生若迷若覺,這一真法界自性本是湛寂不動的,就是差在知道跟不知道。覺之者就為圓滿覺,如果迷者就是屬於不覺。一切法的法性是無自性,無自性是一切法的法性。如果說一切法無自性,就是二而不二;無自性是一切法的法性,就是不二而二。這個法就在目前,所以在華嚴經義海百門序談到是說:「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我們學習佛法很少能契合佛的心體。約佛講,無性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性能隨緣是光壽不二義。這自體本自如此,可是自體就是法界,因為我們講自體法界嘛!所以它就是一切的法。「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舉一為主,一法為主,一切法都是叫做伴。談到一法為主,法法為伴,猶如帝網天珠是一樣的。舉一珠為主,一切法為伴。所以我們講到說一浪攝一切的浪,那麽一切的浪就是所謂的伴,一浪就是為主。修學此法,深是深啊,可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眾生有多少力量,我也不知道。師父曾經講過說,有力量的話,自己破關斬將;沒有力量就念阿彌陀佛。我們知道一切法法性都是無性,你要契入法界也從這裡入。了解一切法的法性是無性為性,一切法都是入法界的圓因,也可以契合法界的滿果。因為師父講過,法界的圓因是無性。我們知道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華嚴家講的重重又重重,無盡又無盡的涵義。
師:鳩摩羅什大師他的弟子僧肇說的「江河競注而不流」,就是這個道理。後人不懂二諦,胡猜亂猜。江河競注,差別;不流,無分別。於法說起來,叫真諦、俗諦;於心而言,叫實智、權智。我今天告訴大家,一法為主,法法為伴。以我這個茶杯為主,怎麽法法為伴?誰知道?說!
悅:法界的任何一法都為伴,法界的任何一個緣起法都為伴。
師:茶杯無性啊!一切法無性當然可以為伴。這在華嚴另一個角度叫主伴圓融,就是互攝互入。這個法互攝互入,重重無盡,唯有佛智能知。今天時間到了,最後一個講。別人講的,仔細吸收。
策:這裡說「若此宗明相入者不論神力」,為什麽不論神力呢?因為一切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一切法本來無物,這是真諦邊來講。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始無終。那怎麽能夠來論因果、教義……這些呢?因為一切法本來如如,就是法界。法界緣起,緣起的話就有千差萬別,因果歷歷分別,所以隨智差別。我們舉一真法界來講,在一真法界裡面佛法界為主,九法界就為伴。在九法界裡面,因為佛法界佛無性,菩薩、一切眾生都是無性,所以能夠互攝互入。所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主,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至清淨大海眾菩薩皆為伴。阿彌陀佛!
師:我再問大家,我們說佛性無性,什麽道理?誰知道?無性就是佛性。經上說過,法華經……
悅:佛種從緣起。
師:對了!佛種從緣起,當然無性了,佛種就是佛性。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第四十八次修學
「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故經雲。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
師:這門講完,「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到完。
聞:這一門是因陀羅網境界,前面已用梵王的帝釋珠來比喻一乘教義重重無盡,相徹無礙的圓融法界。這裡舉人來表重重無盡。我們先來看「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它是談到一法界義,它說「成其無盡復無盡」。記得師父曾開示我們,緣起入於無性之中,就成其無盡復無盡。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法即無自性,那麽一一法遍緣法界,一一法交徹無礙,當下就是無盡復無盡。舉一個例子來講,「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好比我們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法界,是一真法界性。一切諸佛同一法界,所以稱念阿彌陀佛時,十方諸佛皆來證誠阿彌陀佛的名號。以海浪為比喻,大海起萬重浪,萬重波浪同是一海水。所以諸方證誠亦如是。因為同一法界的緣故,所以說「一切十方證誠亦如是」。一法如是,無量的法也如此,才成其無盡復無盡。這裡談到「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前面成其無盡復無盡,我們知道是法界圓融體性。不失因果先後次第,就是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因果次第。雖不失因果次第,可是它的體是無增減的,緣成無性的緣故。後面談到「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在一法界中,法性是湛然的。雖然森羅萬象,可是法性湛然。法性湛然,卻不礙森羅萬象。從諸法實相無相來講,眾生成佛,眾生不成佛,法界性都是湛寂的。從無性能隨緣來講的話,一湛寂的性不礙隨緣成各個差別的諸法。阿彌陀佛!
師:先把這個文給消了。「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這個意思先了解。諸方就是十方,怎麽稱為諸呢?比方他在東方成佛,其餘的各方叫諸方。證誠是什麽?證信,誠就是信。其餘的諸佛皆來護持,證明使眾生誠信。「同其名號」,同是一個名號,同是稱之為佛。意思就是說,十方皆來證明讓眾生生信,同稱其為佛。慧經講!
經:「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剛剛師父有提到說,佛要證明使眾生來誠信諸佛名號。這個我們都很熟,譬如晚課時,我們誦彌陀經,釋迦牟尼佛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可思議之功德,稱讚他的功德。那麽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乃至十方諸佛皆來讚歎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不可思議之功德,就是這個例子。為什麽?因為諸佛同一法性身,無性的緣故,所以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所以當一佛成就時,十方諸佛都會來讚歎他。後面提到「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雖然前面提到諸佛同一法性身,為什麽?我們知道在一真法界中,法界無界。既然法界無界,無界就無性,無性不失其隨緣。這就是法界緣起義,所以它能夠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體無增減。法界性仍然還是一真法界,還是如如不動,所以後面作個說明「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前面提到一真法界,法界無界,所以是湛然不動的。眾生、心、佛三無差別。既無差別,那有增減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方面來體會「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以前師父在佛藏經里說過不增不減經,大家可以參考這部經。可是不同的是,我們這次所修學的是以華嚴的無盡緣起來看,所以有關「不增不減」就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了。
師:不失先後次第,這個文他意思是什麽?就是一法為主,餘法為伴,重重無盡。不失因果先後次第,什麽意思?大家探討。慧悅講!
悅:師父已經跟我們解出「證誠」兩個字。本來看不懂,意思是令眾生起信。一佛如是,一切十方諸佛皆亦如是,一樣都可以稱為佛,令眾生起信,而且他能夠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為什麽呢?以隨智差別故,舉一為主,餘則為伴。隨智差別就是隨於緣起的萬差。無性能隨緣,所以有萬法,真如隨緣起萬法,所以會有因果先後次第。因為萬法差別無量,當然不失其因果先後次第。約界講,是一真法界,從性緣問題的性來講,都是一真法界而毫無差別。如果隨智差別來講,當然有彌陀經所講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就我們娑婆世界為主,那看過去,當然有遠近的差別,先後次第。再約生佛來講,假如從性邊來談,當然是同一法性身。為什麽有先後次第?隨智差別,緣起的差別的緣故。當然,念阿彌陀佛的因,必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有這樣的因果先後次第。雖有因果先後次第,可是他體性無增減,所以約身來講是同一法性身,約界來講是一真法界性。所以下面引一段文來證明說「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舉個例子來譬喻,假如我們把眾生跟佛譬喻為大海的波浪,那我們看大海起的萬重波浪,對於海水來講,它本無增減,乃至就其海浪來講,它也毫無增減。若無一眾生成佛,就好比海浪風平浪靜,其實也毫無增減。因為海浪之起,海浪之伏皆自體故,皆同一海水。就界來講,就是同一真法界性。我們再另外引華嚴經,他有提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知道眾生界、佛界就是心,所以可以講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所以在一心當中,本無眾生界增,眾生界減,佛界增,佛界減,因為增減皆是自體的緣故。阿彌陀佛!
師:我們這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不減;一切即一,不增。雖一而不減,雖一切而不增。為什麽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嘛!不生不滅怎麽會增減?怎麽不生不滅?一切法無性。慧襄講!
襄:這一門舉因陀羅網來作譬喻,主要是要彰顯一乘的無盡義,把華嚴一乘的精義舖述,最後再引一段經文作證明。這個地方首先舉了一個例子,十方如來證信同其名號。隨緣無性,說一,一切都是一;無性隨緣,說一切,一都是一切,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上次出現的一個問題,如果無盡復無盡的話,怎麽樣去辨他的因果、教義呢?這個問題慧悅師已經把它解開,隨智慧的差別。舉一為主,其它為伴。就是一法為主,法法為伴;法法為主,法法為伴。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有因果先後的次第。那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因陀羅網境界門舉這樣的一個譬喻,他主要彰顯的是一乘的教義不同大乘。大乘只能成就種種境界相,可是他不能彰顯無盡,因為他不是自體法界所出。另外一乘教義的精要,他除了無盡復無盡之外,他還能夠無性隨緣,不失因果的先後次第。這樣說明了以後,最後再引不增不減經的這段文作一個引證。阿彌陀佛!
師:看到這個地方,發現古德作書,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如果他這段文「故經雲」,他說出來「故不增不減經第幾章雲」,清楚了。這個是我們後來再補充的。以後引證經文的話,確實知道它的出處。
廷:華嚴經雲,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為什麽呢?因為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既清淨,則諸法皆空,故無取無捨。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而自然清淨。但是若謂其有呢?卻是十方遍覓,了不可得;若謂其無呢?卻是橫遍豎窮,平等如如。而今舉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所以成其無盡復無盡,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否?答: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雖有主伴之分別,卻不礙同是一真法界。為什麽?因為主是伴之主,伴是主之伴,是差別而無差別,無差別而差別。何以故?因為全因成果,全果成因。無非因之果,更無非果而名因,所以因賅果海,果徹因源。例如:對鏡形現,則全影是形,全形是影,無有形外影,更無影外之形。因此不礙一方十方皆來證誠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而成其無盡復無盡。然而體無增減,「故經雲。一切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若無一眾生成佛。眾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減也。」答:一切愚痴凡夫執著取相,謂眾生界增、佛界減,佛界增、眾生界減。所以起種種邪見,造諸惡業。何以故?因為不如實知一真法界故,不如實見一真法界故。為什麽呢?因為法界無界,無界法界。法界無界者,實相無相;無界法界者,實相無不相。所以實相無相者,真諦也;實相無不相者,俗諦也。因此,常隱而常顯,常顯而常隱。何以故呢?因為佛是主,眾生是伴。然而,主是伴之主,佛是已成佛之眾生;伴是主之伴,眾生是未成佛之眾生。因此,當主隱伴顯時,眾生是佛的因;當主顯伴隱時,佛是眾生的果,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何以故呢?因為眾生者乃因緣所生,以因緣所生法即是畢竟空,故佛界即是眾生界。因此無性隨緣,佛界是眾生界;隨緣無性,眾生界是佛界。為什麽呢?因為佛界與眾生界皆是空無自性,以空無自性故,所以無形無相。以無形無相怎能說有增有減呢?說增者,常邊;說減者,斷邊。因此諸法乃如幻不實故,智者應當離邊不住中。阿彌陀佛!
師:從這段文,發現我有個缺點。我寫書的時候,寫「據維摩詰經講」,這樣就麻煩了,往那裡找?他這個所引證「經雲」,什麽經雲?譬如短經,可以的。金剛經雲,也能找到,也麻煩!這就發現我們查藏辭典的妙用了。查藏辭典作成以後,具體引證:某某經,第幾卷,第幾章,第幾品,準確度高了。這個作風,現代的作風。古德往往引證「般舟三昧經雲」,向那找去?「華嚴經雲」,八十卷華嚴,你向那找去?所以大家要注意到。
秀:剛才經文提到「眾生盡成佛。佛界亦不增。眾生界亦不減。」「又如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好比我們說東方,一切諸方都是東方;說西方,一切諸方皆是西方。說東方,一切十方都是東方而不增,十方都是東方,一切十方都是東方,一切都不增不減。這是法性的緣故。所以愣伽經講說,無佛無眾生,無有涅槃佛。所以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攝一切,好比房間有十盞燈,第一盞燈的燈光能夠攝其餘九盞燈的燈光而不增;其餘九盞燈入第一盞燈的燈光而不減。所以我們說一法為增的時候,一切法都是增,說一法為主的時候,一切法都是主。好比一室有十盞燈,燈燈能互攝互入,而它也不增不減,好比燈是一為主。阿彌陀佛!
師:最後一個!因為今天弘教組有事情要宣布。
聞:師父剛才提的幾點都是我不懂的地方,比如:十方諸佛如來,都來證誠同其名號。那是屬於果。那這裡談一切十方證誠皆亦如是。佛是什麽?事實上就是一心。換句話說就是一法界,為什麽?因為一乘無盡義。事實上,就是性緣的問題,真正了達性緣問題的就是佛。那麽什麽是佛呢?如果用名相來說,就是法界,法界是無界。所以師父說,不見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見一切相,就是那個法界性。也就是說離遍計執性,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就圓滿一切的法,一切法都稱法界性,一切法就是佛啊!接下來談到「諸方皆來證誠同其名號」,依法來講,證二諦就對了,二諦圓滿,二諦融通。「十方證誠亦如是」,這是一乘的教義,所以一乘佛法圓成佛道,十方諸佛皆同證此法。一法圓遍法界,那麽法法圓遍法界,自體法爾如是。自體法界義,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入一切法,重重無礙。這個法從那裡演變出來的?就是師父開示我們的二諦「色就是空,空就是色。」這裡演出諸佛的妙法來,「成其無盡復無盡」,是從最根本的、最生澀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來開演出來的。「而不失因果先後次第」,如果不是一法界的話,那麽因外有果,果外有因。如果不是無性緣成,緣成無性的話,一切皆歸斷滅。「而體無增減」,這一句話呢,因果先後而體無增減,本來就是一句話,緣成無性,一切法無自性,收歸就是一法界義。一法界義,就是雖無分別而不礙一切分別,雖一切分別而不礙無分別。所以歸結起來,三藏十二部都是從俗諦邊來講的,事實上,俗就是真之俗。
師:這個法,如果會這個法,有幾種差別。比如慧聞剛才講什麽是佛?佛就是我們的心,這是一種差別。那麽佛就是我們的心,有比量界,心有沒有?愣嚴經七處徵心,沒有心。佛有沒有?愣伽經講:無佛無眾生。如果說佛就是我們的心,落入比量。直接會,什麽是佛?佛就是無性。這個境界還不夠,不圓滿。那麽佛就是無性,有沒有無性?有沒有佛?沒有佛,沒有無性,你說佛就是無性,等於說無性就是比量。所以古德有一句話,說有,將無來對;說無,將有來對。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地。
推薦閱讀:
※有趣的國境界線
※婚姻三境界你屬哪層?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偈頌 第二講⑧
※四種愛情境界
※精英「軟骨病」已達到了很高境界了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