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國女性更需要獨立的,是中國父母

● 作者╳ 林宛央 ● 來源公號╳ 宛央女子

● 排版╳ SuA ● 編輯╳ 林宛央

____

愛自己100分。

這個月,陪爸媽去了三亞度假。

其實,最初的打算是給四個老人買好機票,訂好酒店,讓他們好好去享受一下。但,臨近啟程,卻不得不改變了計劃。

因為感受到了他們不同程度的恐慌。

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提及這些問題:大半個月都在外地,我們會不會對那裡的環境不適應?平時很少坐飛機,我們會不會暈機?異地他鄉,我們會不會迷路?

以及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如果你們不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最後我只好放下所有工作,陪同他們一起出去。

但整個度假過程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問題,集中表現為,他們四個一旦離開我和我老公,就或多或少會顯得有些焦慮,不願意去體驗新的環境,也沒什麼興趣嘗試新的事物。

結果,仍然和在家裡一樣,四個老人圍著我們兩個團團轉,複製他們一生的模式:為了兒女生活。

他們動不動會對我搬出這樣一句話:爸媽這一生,都是為了你們,只要你們好,我們怎麼樣都無所謂。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在提倡女性獨立的當下,比中國女性更需要獨立的,其實是中國父母。

中國女性尚且懂得為自己而活,只是過去因為社會環境的限制無法完全實現獨立。但中國父母「為兒女而活」的意識,卻根植於他們的思想體系,且被他們津津樂道,並將其奉行為「偉大」。

每一個父母都把「為兒女犧牲」視為天然正確,而把那些真正敢於活出自我的父母視為自私。

比如王菲。

基本上如果你不能為了孩子犧牲自我,那麼你就一定不是「好父母」。

在我們家的親戚中,我表嬸是一個被大家極其憎恨的人。

年輕的時候,她愛美,我記得那時去她家裡做客,走進客廳,一整面柜子里全是她各式各樣的衣服,我第一次見到高跟鞋,就是在她的柜子里,紅色漆皮的,白色細高跟的……對七八歲的小姑娘而言,她的衣櫃有一種華麗的吸引力。

那時我暗暗發誓,要活得像她一樣絢麗多彩。

可是,我每每從她家裡出來,得到的卻是大人們的耳提面命:你可別學她,你看她天天打扮成那個樣子,哪像一個當媽的。

然後他們會搬出一個非常「正面」的母親形象來引導我,而那個所謂的「正面形象」卻是黯淡的、隱忍的、犧牲的,只有一個影影綽綽的模糊剪影。

像是作家張曉風筆下那個永遠吃剩菜、穿粗布衣衫、守著家裡最後一盞燈,拴好所有門窗的母親。

這是人們對於中國式母親的印象:灰色調的,忍耐克制的,沒有自我的。

所以偶爾有一個像我表嬸這樣追求個性、注重自我的母親,便人人得以口誅筆伐。

事情發展到我表嬸離婚的那一天,她所面臨的羞辱更多了。

她和表叔離婚其實沒什麼惡俗的家庭劇橋段,只不過因為這兩個人一個是新式人物,一個比較傳統,長久相處下來,三觀不合以致怨懟漸生。

我表嬸提出離婚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剛上小學。

我記得非常清楚,那一天她婆婆將她所有的鞋和衣服扔了出去,說她不配做一個媽媽。

從此以後,我沒有再見過表嬸。因為大部分親戚都很透了她,所以漸漸地大家都不再來往。

當然還是會有人提起她,但那份提起里,全是鄙夷,而她所謂的「不配」做媽媽的理由,被他們翻來倒去說道的也不過是「愛美」和「不將就」。

在中國式育兒觀中,犧牲是永遠的關鍵詞,你那份被彰顯出來的獨立人格,會讓你變得格格不入。

最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都錯誤地認為,他們的犧牲能夠培養出來更獨立更優秀的孩子。

我見過這樣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節衣縮食,換了一套又一套房子,兒子在哪,自己就住在哪裡,為此失去了更好的工作機會,漸漸地和其他女性懂得距離越來越大,又開始整日抱天怨地。

我也見過這樣的父母:為了讓尚未滿歲的孩子睡個好覺,整晚整晚地抱著孩子晃來晃去。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睡覺習慣,自己也累得滿身是,。即使是有別人幫她照看孩子,她仍然不放心。

但事實是:前者的孩子成績最好的時候,是在媽媽尚積極工作之時;後者的孩子,在她不在身邊的時候,睡得反而更好。

所以,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對孩子的那種關懷,或者說他們潛意識裡享受那種被需要感。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辭彙叫「Co-dependency」,即「關懷強迫症」。說的就是,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喜歡關懷別人時那種感覺。在我看來大部分中國父母都有這種「關懷強迫症」。

他們總覺得孩子是離不開自己的,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爸爸去哪兒》里,為什麼那些明星孩子都會在離開家長獨立執行任務時,顯現出超乎尋常的潛力?是因為孩子本身的獨立人格在父母的過度關懷下會漸漸退化,但一旦離開父母,那種獨立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獨立,不如先做獨立的父母,有一種愛叫「放手」,不應該唱給失戀的人聽,而應該唱給每一個中國父母聽。

獨立,是每個成年人的功課。

過度依賴「付出感」也是一種不獨立,而且要警惕這種不獨立。當父母付出了自己的關懷,他們勢必渴望孩子實現某種期待,而當孩子實現不了那種期待,結果就變成雙方都失望。

越失望,越逃離,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父母和孩子在成年後越來越疏遠的原因。

心理學家叢非叢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愛的結果是連接,絕不是遠離。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需要自由,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的心理空間去感受世界。父母子女這一生,如果要避免漸行漸遠的宿命,那麼就都學會做獨立的個體。

越獨立,越自由,越自由,越親密。

愛自己100分,愛孩子及格就好,比起女性獨立,我更希望看到中國父母的獨立。

— 宛 央 女 子 —


推薦閱讀:

【國父
你在扼殺時,別人卻在養!美國父母用這「7招」來培養孩子想像力
養兒防老?中國父母該醒醒了!
國父命造

TAG:中國 | 女性 | 父母 | 獨立 | 中國父母 | 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