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城市小區」抹掉田園風光
07-08
鄉村整治中值得關注的現象——別讓「城市小區」抹掉田園風光中央一個廣場,四周兵營一樣的公寓,外圍一圈環路……這一城市設計師規劃鄉村的常見「範本」,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城市近郊、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複製」,在這樣的「新村」覆蓋之下,一個個江南水鄉、古樹村落消失了。南京14日舉行的村鎮建設幹部培訓班上,專家為此疾呼:城鄉一體化不等於城鄉一樣化,村莊改造不能丟掉農村固有的鄉土風情、空間風貌和生活特點,別讓「城市小區」覆蓋了江南水鄉。省建設廳村鎮處處長王暉說,村莊改造要立足農村的產業、功能和習俗,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套用城市小區模式改造鄉村,其手段是大拆大建、推倒重來,小區互相攀比,大而無當。這樣的「農村現代化」,其實是「鄉村城鎮化」,城不城、鄉不鄉,不但浪費驚人,也隔斷了農村的歷史和傳統,遮蔽了田園風光,去掉了農民「心裡的根」。專家認為,建設新農村需要城鄉一體化,利用城鎮的輻射功能,通過路、水、網路、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輸血」;但鄉村不是城市小區,它以服務集體經濟、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半徑為基礎,集聚上要有個度,因為自有上一級的鄉鎮配套為其服務。在鎮村布局中,「鄉村要更像鄉村」,除了延續農村自然風貌,建設標準和配套「管用就行」,不宜貪大求洋。當前鄉村整治最急迫的任務,是配建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農村,將「村村點火」的村辦企業搬遷到工業集中區,整治農村環境。那麼,鄉村改造「改」什麼,如何「改」?我省出台了「三句話、18個字」的指導意見:設施配套適宜、環境自然整潔、鄉村風情濃郁——配套滿足功能不需高檔化,環境自然而毋需人工雕琢,鄉村的風情風貌、民俗傳統不能丟。專家認為,為農民營造宜居環境和精神家園,鄉村整治不妨「土」一些。村莊綠化也不同於城市。城市綠化「樹在城中」;村莊綠化 「村在樹中」,綠化要將整個村子罩在樹林里,達到「曖曖遠人村」的意境和生態。因此,村莊房前屋後、田頭河邊儘可能種樹,多種樹,多種鄉土樹,甚至種點菜,形成農家「立體綠化」;少種草,不要種「客家樹」、洋樹。棕櫚、廣玉蘭等城市小區的洋玩意兒,在農村未必適用,香樟在蘇北、淮北就長不好。用「自然手法」改善村莊交通,村路要連貫、成系統,整出消防通道,但不宜太寬,不必裁彎取直,尤其不能建環路。專家稱,村落的邊界「模糊」一點,就越能融入自然。河道整治不宜護石駁岸,生態化的水岸「人水相親」,還能降解流入水中的氮磷。 村口的老樹,村前的小河,多少年還讓遊子魂牽夢縈——這不是矯情,而是老村彌足珍貴的記憶。專家認為,在村莊整治中,要建好有「記憶價值」的村口,這是村子的「第一形象」、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村口建設要利用自然形成的空間,有樹有水,如池塘、老樹,這比建什麼牌坊、雕塑或廣場,更能得到村民認同。村莊的主要污染源,是污水和垃圾,整治應區別對待。農村的污水量不大,但橫流漫溢,污染河流。南京市建委城鎮處副處長申偉寧說,污水處理應優先疏通管溝,距城鎮、開發區較近的納入污水處理廠,距鎮區較遠的,可建設微動力簡易污水廠,尾水通過栽種水生植物凈化,這樣的「土法治」成本低,同樣能達標排放。本報記者 顧巍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住了10年的小區外立面瓷磚開始脫落 錢江晚報
※外來土豪買走小區一半車位
※小區樓房哪些地方是財位
※陽台這樣種花,可以美上一整年,整個小區都會羨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