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誌 - [中醫護病]

[中醫護病]臟腑經絡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余臟准此。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痙"原作"痓"),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問曰:經雲"厥陽獨行",何謂也?   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 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知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溫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耳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臟腑是人體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活動基礎,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臟腑肢節的聯繫、上下表裡溝通之通路。二者互相配合以行氣血,調陰陽,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聯結成為一個整體。由於臟腑不同的生理功能,經絡循行不同的途徑,使耳與不同臟腑發生不同程度的關係,在耳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中,與腎、心、膽、肝、脾等臟腑關係較為密切。   耳為腎之外竅,耳的生理功能是由腎所主持,《素問陰陽應腎大論》說:「腎主耳……在竅為耳。」《靈樞·五閱五使篇》又說:「耳者腎之官也」,指出了耳與腎的關係。腎為藏精之臟,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氣充沛,上通於耳竅,則聽力聰敏。正如《靈樞·五閱五使篇》指出:「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能聞五音矣。」若腎臟失職,精氣虧損,則如《濟生·耳門》所說:「腎氣不平,則耳為受病也。」例如臨床上所見,頭暈、耳鳴,多因腎精虧損,腦髓不足所致。《靈樞·海論篇》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某些耳的疾患,由於外邪所犯,引起腎臟發生病變所致,故《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說:「凡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往往通過觀察耳的色澤形態來診察腎的病變,在《醫學心悟》首卷說:「察耳之枯潤,知腎之強弱。」可見腎與耳在生理和病理上是密切相互聯繫。   心 《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素問·繆刺論》指出:「手少陰之脈絡於耳中。」在《醫貫》卷五又有「心為耳竅之客。」《證治準繩·雜病》第八冊又說:「心在竅為舌,以舌非孔竅,因寄竅於耳,則是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又謂:「耳屬二臟之竅也。」二臟者心與腎也,心火、腎水相互調和,則「清凈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耳受之而聽斯聰矣。」這都說明心與耳的生理關係。若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慮血耗,必致耳聾耳鳴,心腎不交,皆能使聽聞之亂。   肝 肝氣通於耳,故肝受損,氣上逆而沖兩耳,多種耳病,常由於肝臟失調所引起。《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又說:「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亦說:「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指出了肝與耳病理變化的關係。
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眼為人體視覺器官,是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經絡與臟腑和其他組織器官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如果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以及氣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於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臟腑,以致氣血、津液失常,出現全身性反應。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診治眼病時,必須具有整體觀念,應該聯繫眼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關係而全面地觀察。 (文章出處:上海科技出版社)   膽 膽附於肝,互為表裡,經脈相互絡屬,其生理、病理變化,關係非常緊密,膽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膽主升發,喜條達,若肝膽失調,膽經有熱,易上逆於耳而為病。在《醫學心悟·傷寒六經見證法》說:「足少陽膽經,上絡於耳,邪在少陽,則耳聾也。」   脾 主運化水谷精微及運化水濕,脾的功能正常,則耳得濡養而健旺,《素問·玉機真藏/論》說:「脾為孤臟其不及則令九竅不通。」說明了脾與耳的病理關係。若脾氣虛,不能化生氣血上奉於耳,則耳的功能失常而易為病;若脾受傷,濕困於脾,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蒙蔽耳竅,以致耳部發生病變。   此外耳與肺亦有一定關係,《溫熱經緯·外感溫熱篇》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在《素問·氣交變大論》有「肺金受邪嗌  燥,耳聾」的記述。在臨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現邪在表的肺經癥狀。   耳為宗脈之所聚。在《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彆氣走於耳而為  聽。」其中直接循行於耳的經脈有:   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均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   足陽明胃經,從頰車上耳前。   手太陽小腸經,由目銳眥入耳中。   足太陽膀胱經,從巔至耳上角。   耳通過經脈與臟腑和全身廣泛地聯繫,因此有將耳殼分區分別隸屬於人體各部,並以此作為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依據。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醫護這麼好欺負?
關愛自閉症,尙技&醫護之家啟動「點亮星光 暖星有你」公益活動
患病男子撩起上衣 腰間一「神物」讓在場醫護蒙圈
醫護可視對講系統
醫護須知

TAG:中醫 | 醫護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