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銀牌的沒有拿銅牌的快樂
又到奧運會了。第一天比賽,杜麗和孫楊都拿了銀牌。結果兩人不約而同地哭了。然後,網上又開始了四年一度的「你不需要背負這些壓力」、「不要再提『痛失』」、「還體育以快樂」、「堅持!你最棒!」之類的言論大集結,還有許多延伸討論「舉國體制好不好」、「該不該感謝國家」話題的。
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儘管競技體育前三名的成績好壞是按照金→銀→銅牌這個順序排列的,可似乎得獎者的高興程度不是這樣的。
獲得金牌的選手當然最高興,世界之巔嘛,但獲得銀牌的選手呢?往往給人感覺還不如獲得銅牌的選手高興。看看中國奧運代表隊第一天出戰、最終獲得銀牌的選手杜麗、孫楊。這些哭鼻子的(喜極而泣不算),往往都是拿銀牌的。
咋會這樣呢?
心理學家們也注意到了這個情況。他們發現,在奧運會獲獎的選手中,金牌得主幸福感最強,其次是銅牌獲得者,而拿到銀牌的選手往往顯得不那麼高興。這和人們的直覺——幸福感:金牌>銀牌>銅牌——有些不一樣。
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一幫陰暗的研究人員錄下了每一個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在剛得知自己名次時的表情,以及他們在隨後的頒獎儀式上的表情。然後找人對這些表情所代表的幸福指數進行評估。結果表明,無論是當場知道自己名次時,還是在隨後的頒獎儀式上。獲得銅牌的選手都比獲得銀牌的選手幸福感更強、更開心。
2006年,舊金山大學心理學家 Matsumoto通過對2004年雅典奧運會柔道選手的表情進行分析,發現在14個獲得金牌的選手中有13個會微笑或者大笑;26個獲得銅牌的選手中也有18人笑了;而獲得銀牌的選手沒一個笑的!
不僅如此,那些銀牌得主,43%的人流露出了悲傷的情緒、14%的人流露出了蔑視的情緒,還有29%的人面無表情。(此處請自行腦補雷帝嘎嘎的撲撲撲撲撲撲克費斯)
這就是說,得了銀牌反而會感到不爽!
儘管在頒獎儀式上96%的獎牌得主都會笑,包括銀牌得主,可是經過評估,金牌和銅牌獲得者的笑容更自然、更真誠、更發自肺腑——杜鄉式微笑。而銀牌獲得者的笑容則更像是迎合氣氛或者表現風度的假笑。
「拿銀牌的沒有拿銅牌的快樂」,心理學家們通常運用「框架效應」或「心理賬戶」理論來解釋這個現象,在這裡大廚就不展開說了,用大白話的解釋就是,當所有的選手都以獲得獎牌為目標時,最終獲得銀牌的選手想到的是「靠唄!勞資再用力一點點就得金牌了,真tm遺憾!好糾結~心塞!」,而獲得銅牌的選手想到的是「哇噢!好懸!險些空手而歸,真走運!噢耶~」
就是這看問題的角度決定了他們的心境,就是「痛失」和「喜得」的區別。
當然,人的心裡活動還受到個性、認知、文化、環境等許多因素影響,但「拿銀牌的沒有拿銅牌的快樂」這樣的事實也足以讓我們反省:
幸福感到底是跟別人比較出來的呢?還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滿足呢?
—END—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不獨自快樂呢?
※提前祝新年快樂,幹了這杯範文~
※捨得是快樂,放下是幸福!
※在松江,「咬」住文學夢的那些快樂日子
※面子讓快樂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