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頓悟黃梅東山??不立文字見性成佛_西門吹雪_

六祖頓悟黃梅東山不立文字見性成佛(2010-04-17 11:26:41)

嶺南禪宗法脈

禪宗是一個源自印度,又高度中國化的佛教派別,漢傳佛教中的禪宗與佛門各派的禪和禪法又有所區別。現在論禪說宗的書委實不少,可稱汗牛充棟,可真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概括禪宗大意又著實不易,故在介紹禪宗源流之前,先對禪和禪宗略作說明。(一)禪與禪宗  說起禪,世人都知道出家人要參禪悟道,但他們究竟參的什麼「禪」,悟的什麼「道」,也都不甚瞭然,總覺得有幾分神秘。其實,禪並不神秘,「禪」是古印度語,即梵語Dhyana的譯音,全譯為「禪那」,簡譯為「禪」,意為靜慮或靜心思維,即通過靜心思慮使自己的心緒安寧下來。在中國漢地佛教中「禪」又常常與「定」連用,合稱「禪定」。定,是梵文Samadhi的譯音,全譯作「三摩地」,簡譯為「三昧」,意指專註一境而不散亂的精神狀態。我們常說的「誰解其中三昧」就來源於此。  禪定就是通過身心調整,使自己的精神和心靈處於高度放鬆、寧靜的狀態。佛教中有三學,稱為戒、定、慧,禪定就是三學中的定學。晉代高僧道安說,「禪者,絕分散之利器。」也就是說它是集中精神,安心定神的最佳途徑。為什麼要使心定下來呢?因為只有心靈安寧了才能產生大智慧,只有具有大智慧才能勘破宇宙人生之真相而證悟成佛。俗語說「五心不定,輸個乾淨。」心不定,世間俗事都做不成,更不用說開悟成佛了。因此,禪定可以說是每一個佛教宗派都重視的基本工夫之一。  但我們通常所講的禪宗又不僅僅是禪定的意思,它是一個以印心為主的心靈溝通法門。禪宗認為凡人與佛並無本質的差別,只是覺悟與不覺悟之分,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每個人都具有與佛一樣沒有差別的清靜、智慧之心,這種清靜之心不因為你是凡夫俗子而減少,不因為你是聖賢豪傑而增加。只是凡夫的清靜之心為各種慾望和煩惱所掩蓋,而不能識別自己的本心,只要識得本心,也就發現了自身的佛性而頓悟成佛了。佛的心靈猶如一汪清澈明凈的湖水,照見天光雲影,照徹宇宙人生;而眾生的心湖則為欲風所吹,濁浪排空,幻象四起。只要息滅各種因聲色名利而產生的慾望之風,自己的心湖也會頓時浪息波止,平凈如鏡,照澈天地萬物,如佛一樣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證入佛境。因此,禪宗,不僅是修習禪定、專註一境,使心不散亂,而且講究的是心與心的印證,心靈與心靈的溝通。這印證、溝通超越語言文字,超越邏輯思維,因為心靈的東西,通過思維,已經走樣了,再由思維到語言,由語言至文字,或許已經大異其趣了。故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道理就在這裡。(二)禪宗的印度源流  禪宗雖然最後形成於中國,但與其他所有佛教流派一樣又與印度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話說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天,四方諸國數不清的四眾弟子,羅漢菩薩來到靈山,準備聆聽佛陀的說法。佛陀如往常一樣,趺坐在獅子座上,如入禪定,安然不動,大家靜心屏氣,如饑似渴地仰望著世尊,等待他開口說法。佛陀從定中睜開雙眼,右手拈起一枝鮮花,面帶微笑,慈悲地望著大家,不發一言。大家一時愕然,不解其意。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大迦葉(音涉shè)望著世尊,會心地破顏一笑,如來知道他已印證心法。便對大眾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摩訶,梵語Maha,大之意)。迦葉得如來印證,被視為禪宗西天初祖。  迦葉臨滅,傳法於多聞第一的阿難,阿難傳商那和修,商那傳優波毱多,如是祖祖相傳,傳至第28代祖師菩提達摩,他知道中華乃東方大國,佛法興隆,決心將禪宗法門傳入東土。(三)禪宗入華與中土法脈  一天,達摩祖師囑咐弟子不若蜜多羅住天竺(印度)傳法,而他自己則辭別親友故舊,搭附商船,備嘗艱苦,歷時三年,抵達南海,於公元520年在廣州珠江登岸(其登岸處即今廣州華林寺,後人名之為「西來初地」),駐錫於廣州光孝寺。後廣州刺史蕭昂將他送往南京,面見梁武帝。達摩祖師與武帝交談而不契合,遂渡長江北上,至洛陽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莫之測。  當時,有僧人名神光,博覽群書,各種學問無不刻苦鑽研,但總覺得無法得到心靈的解脫,聞達摩東來,面壁於少林,知是得道高人,決心前往求教。立於達摩面壁之洞外數年之久,未得達摩祖師一言之教。一日,大雪不止,深達數尺,神光立於雪中一動不動,幾為大雪所埋,祖師問神光立於雪中,所求何事?神光答道:「惟願祖師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師回答道:「無上妙道,非小德小智所能求得,無需徒勞勤苦。」神光遂取出利刀,自斷左臂,置於祖師面前,以表誓死求道之決心。達摩祖師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弟子,改名為慧可,授其《楞伽經》四卷,囑其以之印心。達摩臨滅,讓隨學眾弟子各述所得,幾位弟子各自述說心得,達摩祖師或曰:「你得我之皮」;或曰:「你得我之肉」;或曰:「你得我之骨」。只有慧可再三禮拜,依位而立,不發一言,達摩祖師說:「你得我之髓。」遂傳衣缽予慧可,並囑咐道:「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並留下偈語:「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後人稱達摩祖師為東土初祖,慧可則為二祖。  慧可臨滅,傳衣缽於三祖僧璨,僧璨行化於北方時,正值北魏武帝滅佛,三祖遂南下嶺南,隱於博羅羅浮山達三年之久,後隋文帝統一天下,佛教復興,三祖返回北方。三祖後傳法於四祖道信,道信傳衣缽於五祖弘忍。(四)六祖惠能與頓教法門  五祖弘法授徒於湖北黃梅之東山寺,人稱東山法門。除達摩所授之《楞伽經》外,五祖還特別推崇《金剛經》,認為它是印心之寶典。五祖座下弟子眾多,而以神秀上座最為博學聰慧,眾弟子都認為五祖之繼承人非其莫屬。這時廣東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有一個姓盧名惠能的青年,因聽人讀誦《金剛經》而心有感悟,又聽說弘忍大師在黃梅弘法,乃得道高僧,決心前往求法。於是安置好老母之後,翻越大庚嶺趕往黃梅,參見五祖。  五祖見他相貌平平,又是嶺南的化外之民(當時北方視廣東為落後的蠻荒之地),就問道:「你遠道而來,欲求何事?」  惠能答道「欲求作佛。」  五祖道:「你是嶺南的野蠻人,怎麼還想成佛?」  惠能答道:「人有貴賤、南北之分,可佛性是一樣的,我雖是嶺南野蠻人,與大和尚不同,可佛性卻並無半點差別?怎麼就不能成佛?」  五祖一聽,知道這是一個根機極好的佛門種子,就讓他留下來,派他到碓房舂米。後來,五祖要眾弟子們各寫一首偈(音計jì),表達自己學佛心得,以確定衣缽的傳人。眾弟子都認為衣缽非神秀上座莫屬,遂公推他代大家寫一首偈,神秀遂寫了一偈貼於牆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惠能聽人讀誦之後,知道神秀尚未印心,因此,也請人將他的一首偈寫在牆上(惠能是文盲,不會寫字),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看,知道惠能已了悟心法,遂至榷房,囑其半夜至方丈室內,給他講解《金剛經》之微言大義,並授以衣缽,立為禪宗六祖,並親自操槳送他渡長江南歸,讓他連夜離開黃梅返回廣東,告誡說「遇會則止,逢懷則藏,」即先隱藏起來,不要急於傳法,待機緣成熟後再出示衣缽,傳道弘法,在他之後,只傳法而不再傳衣缽。惠能遂趕回廣東,隱藏四會、懷集一帶的深山之中,與一幫獵戶為伍。嶺南的佛門四眾大多聽說五祖衣缽已南來,但都不知道六祖為何人,身處何處。  十多年後,神秀在北方弘傳漸修成佛的法門,名聲大振,被當時的女皇武則天請入宮中說法,奉為國師。惠能覺得機緣已熟,準備出山傳法。一天,惠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即今光孝寺),出示衣缽,住持僧印宗法師為其落髮授戒。遂在寺內開壇說法,宣說頓悟法門,一時轟動羊城,聽其說法者日以千計。半年後,六祖受韶州刺史韋璩之請,赴曹溪寶林寺(今韶關曲江南華寺)說法,開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主張不必死扣經義,為解一經疏一義而消磨終生;不必整天離世索居,坐禪參悟;也不必出家住廟,在家照樣可以修行;生活之中,行住坐卧都是道場,只要你放下執著,不為各種慾望所困擾,一花一草都可成為觸發你認識本心,見性成佛的機緣。由於他的頓教法門,貼近生活,淺顯易懂,簡便易行,因此,深受四眾弟子的喜愛。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無不喜歡聽其講法,無不從其說教中獲得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滋潤。聽其說法者越來越多,有的不遠千里,南下曹溪參拜求法,曹溪法門一時名聲大振,連遠在東都洛陽的武則天也派遣專使,持聖旨南下韶州禮請六祖赴洛陽傳法,六祖以老病婉辭。  惠能的禪學與神秀的禪學大不相同。在覺悟方式上,惠能強調「頓悟」,神秀主張「漸修」;在印證方法上惠能主張「見性成佛」,神秀則主張「籍教悟宗」。惠能禪學初時主要流行於南方,稱「南宗」;流行於北方的神秀禪學,則稱「北宗」。開元十二年(724)正月15日,惠能的弟子神會在滑台(今河南滑縣)大雲寺設無遮大會,批評北宗最有聲望的神秀門人普寂,編造禪宗法統,「盪其漸修之道」,大弘南宗宗旨,取得決定性勝利。天寶以後,神會以及惠能的其他門人大力弘揚「頓」教,使曹溪頓悟法門流行天下,「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  六祖圓寂後,其弟子將其真身安置於寶林寺內,其弟子法海將其平日說法,整理成《六祖壇經》,這是中國僧人言行錄或著作中唯一被稱為「經」的作品,成為禪宗宗經。六祖惠能弟子眾多,其中著名者43人,有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兩大支系,此後,又由兩大系分成五宗七派,即從青原行思分化出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南嶽懷讓一系分出溈仰宗、臨濟宗。至宋代,又從臨濟宗演生出黃龍、楊歧兩派,合稱「一花五葉」或五宗七派。晚唐以後,隨著時代的變化,禪宗宗風也幾經改易:晚唐五代,禪師啟人開悟,往往強調「機鋒」和「棒喝」,用話語刺激或當頭棒打激發人的思維與解悟,我們通常所說的「當頭棒喝」就源於此;至北宋,儒士、文僧向禪者多,喜用語錄形式講述開悟之道,「語錄」、「燈錄」大批問世,使不立文字的禪宗變成「不離文字」,同時,禪師們又好用研究各種「公案(即著名禪師的言行)」來指導開悟;到了南宋,宗杲等禪師又以「參話頭」的方式教人開悟;元明清代,禪宗仍然不斷發展,雖然沒有了初期那種簡潔的風格和鮮活的生命力,但卻一直延續到現代。禪宗不僅在中國佛教界最具影響力,且傳出國門,傳入日本、朝鮮、越南、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成為一個國際性佛教派別。


推薦閱讀:

中國人,請熱愛我們的漢字! <<漢語漢字是高度發達的語言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十八集(國語) 視頻、文字
太上感應篇彙編 第015集 定弘法師 文字版
致父親節,名家文字里的父愛瞬間
《太上感應篇彙編》文字版 027集黃柏霖警官

TAG:文字 | 頓悟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