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貝多芬逝世180周年】貝多芬九大交響曲通俗演講稿
即使你不是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我也建議你了解一下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曲,至少全部聽一遍,哪怕沒有完全聽明白,也是完成了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去做的一件終身大事。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並不難聽懂和感受,它們是古典音樂史上的瑰寶,如果你因此而喜歡上了古典音樂,那真是好事成雙了。貝多芬創作的九部交響曲,折射了貝多芬曲折的一生,從中我們可以聽到對愛情的渴望,對英雄的讚美,對自由的呼喚,描繪著他心中的理想。以下,我逐一介紹貝多芬的九個交響曲,並為每部交響曲都配上一段作品錄音錄像。
C大調第一交響曲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C大調第一交響曲》是貝多芬第一部交響曲體裁的作品,作品21號。早在1788至1789年間,也就是貝多芬20歲不到的時候,他就曾經試圖創作交響樂,但沒能成功。第一交響曲真正首演已是十年以後的事了,貝多芬當時已經三十歲。這部交響曲貝多芬作於1794至1796年間,首演於1800年4月2日的維也納霍夫堡劇院。不過可惜的是,由於首演樂團的素質有點差,這部作品在第一次亮相時並沒有獲得成功。但是其旋律中表現出來的樂思,還是讓人感受到了來自貝多芬的與眾不同。據說這部作品是應斯維頓男爵的建議而作,斯維頓男爵是莫扎特和海頓的保護人。
這是一部充滿了海頓和莫扎特那一代古典樂派作曲家特有音調的交響曲,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海頓交響曲的傳統。有些評論家指出有些節奏是莫扎特在某部作品中使用過的,如第一樂章的開頭有一段仿效了海頓的緩慢引子;第二主題是雙簧管和長笛的對答,感覺有點莫扎特;第四樂章也有模仿海頓的痕迹。
其實,作為莫扎特、海頓的晚輩,模仿先人是學習創作的必由之路,後世也並沒有因為這些模仿而貶損貝多芬這部作品的地位。這部作品的突出部分是第三、四樂章輕鬆、詼諧、活潑的旋律,首演時那些正統的評論家曾認為「這種大量使用粗俗的不諧和音,及所有樂器發出的吵鬧」,損害了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規矩。總體來說,貝多芬的《第一交響曲》給人幽默通俗的第一印象,聽來通俗易懂,但與貝多芬以後的那些交響曲又有著較大的區別。
下面這個錄音是上世紀30年代演奏的《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是鋼絲錄音製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
《D大調第二交響曲》,作品第36號,作於1802年,1803年4月5日首次公演。1802年4月份,貝多芬因耳疾和嚴重的腹瀉接受了醫生的勸告,離開了鬧市來到位於維也納郊區的海利根施塔特休養。雖然腹瀉得到了控制,但耳疾越發加重。在來到海利根施塔特半年後,貝多芬感到寂寞與絕望,寫下了一份遺書,這份遺書後來被稱之為《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但這份遺書貝多芬當時並沒有交給親友,他也沒有自殺,他本人一直保存著這份東西,直到他去世之後才被人們發現。
從死亡陰影中走出來的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維也納,並投入創作了《D大調第二交響曲》。這首樂曲是貝多芬走出死亡陰影,重拾生活信心的一首讚歌,同時也可以將其看成是對《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精神內涵音樂化的提煉和總結。這段時間貝多芬還創作了一大批重要作品,包括鋼琴奏鳴曲《月光》、《暴風雨》,以及小提琴奏鳴曲《春天》。
貝多芬的這部《第二交響曲》是他所有九部交響樂作品中最不起眼的,對這部作品不同的評論家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整部作品洋溢著樂觀向上的「青春氣息」以及對生活的渴望。但也有人認為,《第二交響曲》的前兩個樂章比較黯淡,直到第三、第四樂章才是真正的屬於歡樂、勝利的旋律,稱這部作品走了兩個極端。無論如何應該肯定的是,在思想性上,《第二交響曲》已經超越了《第一交響曲》,更富有內涵和哲理。而在藝術性上,則依然稍稍帶有莫扎特、海頓時期的影子,但屬於貝多芬自己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多。
以下是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滿滿的堅強和信念。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
《第三交響曲》完成於1804年春,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原稿上貝多芬寫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當時正逢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對於貝多芬來說是一個理想、是現代普羅米修斯、是英雄。但後來拿破崙稱帝了,貝多芬有些憤怒,也有些覺得原標題對拿破崙所表現的景仰不合適,就改成了「《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作」這樣的話。
據記載,《第三交響曲》是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一個葡萄園的農舍里寫的,寧靜的田園幾乎與世隔絕,一部大作悄然問世。《第三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交響曲,最終長度僅次於《第九交響曲》,是超長作品,在藝術成就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次公演,指揮是貝多芬自己。
貝多芬曾說,《第三交響曲》是他自己最鍾愛的作品之一。但最初公演時,它並沒有受到聽眾和當時同仁們的廣泛認可。因為這部交響樂與眾不同,無論在樂章的編排還是旋律的構造,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頓所開創的維也納交響曲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也從這部作品開始,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於成熟,走入了屬於他自己的軌道。
以下欣賞到的是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第一樂章,描繪了貝多芬心中的英雄形象。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
《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對生命、對青春給予無限讚美的頌歌,作品充滿著明朗、詩意、情趣和柔和,其中很多微妙、豐富的細部。作品完成於1806年秋,是因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委託創作的。這部作品於1807年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夫諾斯基宮。
深受病痛折磨的貝多芬,怎麼突然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明朗色彩的作品呢,答案是貝多芬當時正在戀愛。
貝多芬終生未婚,但他的愛情生活是豐富多彩,並略帶悲劇色彩的。貝多芬喜愛和追求過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貴族的小姐,有些則是自己的學生,也有女作家。在諸多次戀愛中,曾經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與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的一段感情,雙方曾經訂婚過,但是最終婚約被毀。此前,他熱戀過特雷澤的姐姐朱麗葉,而後又與特雷澤的妹妹約瑟芬發生了愛情,可悲的是都沒有結果。
《第四交響曲》正是處於戀愛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其主題是讚美生命和愛情的。這時的戀人是特雷澤,那是貝多芬最幸福的一段時光。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也是這個時期寫成的。
《第四交響曲》是用「降B大調」寫成的,德國人將「降B大調」比擬為「最和諧的音調」,足可見這部作品的總體風格。美好的愛情賦予了這部充滿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溫馨、愉悅和讚美,《第四交響曲》無愧於「青春讚歌」的美譽。這是貝多芬《第四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Fate Symphony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高的知名度和接受度,《第五交響曲」命運「》代表了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類永不向自身妥協的精神。恩格斯說過:「要是沒有聽過這部壯麗的作品,那麼你這一生可以說是什麼音樂也沒聽過。」
《命運交響曲》的創作周期是比較漫長的,據文獻記載,貝多芬最早是從1803年開始有意寫作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是在《第四交響曲》創作以前就已經寫好的,後面三個樂章則是在1807-1808年之間完成的,那時,《第六交響曲》已經公演。
貝多芬的生活一直不太走運,作為一個音樂家,他耳朵是聾的,聾到完全聽不見。他的一生愛過很多女生,卻一個也沒有與他走到成家的那一步。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第五交響曲》一開場那四聲令人恐懼的有力音符,是貝多芬發出的關於」命運「的吶喊。但貝多芬本人對這四個音符並沒有直接解釋過,交響曲的標題」命運「也是別人加的。但這部作品所表現出的對立、掙扎情緒,以及力量和勇氣的交錯感是明顯的。打破黑暗、征服命運,讓陽光重新照耀大地是大家對這部作品的普遍感受。
這部交響曲是貝多芬作品中最富有哲理的一部,也是貝多芬富於勝利精神、擁有堅強內心的真實寫照。以下是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Pastoral Symphony《第六交響曲》的副標題「田園交響曲」,是貝多芬自己加的。在這部交響曲中,可以非常明顯感覺到作曲家對於幸福的愛情生活、對於純樸的民風、對於美妙的大自然是如此的熱愛。在貝多芬創作隨筆中,對這部作品有非常明確的記載——這就是一部反映鄉村、田園生活風貌及其風情場景的作品。通過描寫景色反映出對理想生活的期待。
貝多芬在維也納多次搬家,在貝多芬生活遺迹中,有一處叫「貝多芬小路」,這條小道之所以著名,是因為《第六交響曲》是在這裡產生靈感並構思的。「貝多芬小路」位於維也納郊外的海利根斯泰特,1808年貝多芬再次在這裡隱居,寫下了他的這部交響曲。這部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非常美麗,無論是初入門的古典樂迷,還是在交響樂海洋中徜徉已久的愛樂人,都無法抗拒這個美妙樂章。
《田園交響曲》有五個樂章,後三個樂章是連續演奏的,這是與其他作品的不同點。此外,貝多芬為每個樂章都寫了一個小標題,它們是: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在溪邊、鄉村嘉年華、暴風雨、牧人的歌。
柏遼茲說:「 那些偉大、崇高而美麗的古代詩篇,在這一音樂的奇蹟面前已變得蒼白!」以下是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A大調第七交響曲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這部交響曲首次公演於1813年12月8日。
《A大調第七交響曲》雖然是無副標題的作品,但是人們通常喜歡把它稱之為「舞蹈交響曲」。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在這部交響曲首演時.第二樂章被聽眾要求再演一遍,對慢板樂章來說,這是少有的榮譽。第三樂章會讓人不由得跟著手舞足蹈,跳躍的熱情一輪高於一輪,十分精彩。
以下是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中著名的快板樂章。F大調第八交響曲Symphony No.8 in F major, Op.93貝多芬《第八交響曲》完成於1812年的10月,於1814年2月17日在維也納的舞會劇院首次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由於反應強烈,幾天後又重演。創作這部交響曲,貝多芬花了四個月時間。在林茨完成作品後,他將它題獻給莫里茲·弗萊斯伯爵,後者據說一直給予貝多芬以資助。
作品在維也納首演時,貝多芬聽力每況愈下,但依然堅持指揮。但由於他不能聽到樂隊的聲音,只能揣摩,所以指揮的動作誇張怪誕,據說樂隊也沒有按照他的指示演奏,而是跟從首席小提琴。但首演後,聽眾與評論家的評價都很良好。
以下是貝多芬《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這部作品在貝多芬九部交響曲中,是最為短小的一部,到處洋溢著一種復古氣息,從中可以感覺到早期莫扎特、海頓交響樂作品中蘊含的古典韻味,缺少了貝多芬一貫以來突出的個性風格,很多樂評人因此評價這是貝多芬的倒退。但貝多芬本人對它則十分喜愛,甚至稱它比第七交響曲「強得多」。該作品其規模雖然短小,但精悍緊湊,音色輝煌,充分體現了貝多芬高超的作曲技藝。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Choral Symphony貝多芬寫完《第八交響曲》後,過了十年之後的1822年才開始構思、譜寫《第九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是於1822年秋天開始進入創作階段的。但貝多芬卻幾乎花了大半生的時間來醞釀、來籌劃。一直到完成了《莊嚴彌撒》之後,作曲家才開始動筆譜寫這部凝聚其一生力量和信念的宏篇巨作。其中《歡樂頌》是該作品的第四樂章,採用了加入人聲合唱的音響效果,氣勢磅礴、意境恢宏。
《歡樂頌》是德國詩人席勒的一首詩作,而貝多芬本人正是席勒的忠實崇拜者,席勒在詩中所表達出來的對自由、平等生活的渴望,其實也正是貝多芬的最高理想。所以作曲家從年輕時就開始計劃著把這部詩作變成聲樂作品,根據專家的研究和史料的調查,在貝多芬早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就已經有了後來《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樂章不完整、不成熟的雛形。貝多芬曾經說過:「把席勒的《歡樂頌》譜成歌曲,是我20年來的願望。」
1823年的年底,這部凝聚著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響曲》完成了,按照合同,這部作品原本應該放到英國的倫敦去首演,但是貝多芬依然覺得音樂之都維也納才是最好的選擇。在排練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貝多芬的這部作品,確實是對樂團樂手的嚴峻考驗,有不少段落演奏起來頗具難度,而且《第九交響曲》是引入人聲的交響曲作品,當時參加首演排練的歌唱家表現不夠完美,貝多芬很惱怒。綜合這些因素,第一次合練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議貝多芬改動某些段落,以減小表現上的難度。但樂聖堅持不改動一個音符。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凱倫特納托爾劇院,《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首演,盛況空前,久違的歡呼重新回到貝多芬身上,很多人流下激動的淚水,人群朝著舞台的方向擁去。而作曲家本人雖然因為耳聾,已經聽不到任何歡呼聲和掌聲,卻依舊被這超乎尋常的熱情場面激動得暈厥過去,一度不省人事……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這部作品,走進貝多芬的理想王國,走進《歡樂頌》的吟唱!
推薦閱讀:
※(8)李清照與李清照紀念館
※H5來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中國首次落月成功紀念》郵票
※鄉愁——斯人已杳,詩情猶在!紀念余光中先生
※邵林先生八十大壽紀念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