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法語問答錄

凈慧法師法語問答錄

前言根據吾師二零一一年九月至十二月與諸參訪者交流知見的記錄,選編整理出此《凈慧法師法

語問答錄》,法供養諸位仁德。問答錄中,請法者為四眾弟子;以時間順序排列,未作調整

。如有教誨匡正,頂禮感恩助緣功德。南無阿彌陀佛智慈愧拜佛歷二五五六年二月十五日西曆二零一二年三月七日

第一問:為什麼末法時代後五百歲時眾生稱念四字洪名得度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末法時代後五百歲時,眾生業習加重,世俗世論高於一切宗教信仰,佛教也不能例外,絕大

多數人不信。在信仰者中,有受持者能稱念四字洪名得度。如此講法的依據,是佛所說經律

論三藏十二部毀滅殆盡,唯以《阿彌陀經》為代表的一部諸佛大願力經住世。依佛願力功德

,可分三種狀況;一是佛教只以文化形式存在,有信仰者少,能受持者更少,能實修者甚少

;若有信受者,能至心稱念阿彌陀佛等諸佛名號,為身皈依三寶,心入凈土法門。二是信仰

者不求戒、法,只求名聞利養與時尚學問研究;若有信受者,能依法持戒修行,為身心清凈

,諸佛護念。三是得度者多為乘願再來人;一為人天善道與一果二果阿羅漢,信受佛法願心

不失;二為發菩提心的大阿羅漢、辟支佛與菩薩,示現世間。取枝為根又為樹,誦經念佛都是法;智者明了解義理,愚執名相經是經。莫將後世作當下,南無皈入須用心;凈土法門普利鈍,末法時代最對根。一句彌陀大願力,稱念名號福不輕;諸佛功德不思議,手捧蓮台接往生。清凈戒行化業力,證悟智慧破無明;心識不昧十凈念,極樂世界佛道成。

第二問:您有無弟子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既有又沒有;若說沒有,只有佛弟子,沒有人弟子。若說有,一切心尊師者,都是有緣人。

為師之道,不以名相為師自居,不以徒眾多少自喜,不以盛名浮世自得;一切有緣人,都是

與佛法緣殊勝,都為皈依佛性、法性、僧性三寶;借佛光明因緣,傳佛法緣心燈,授戒法、

解疑惑、明路徑、培德本,只為善緣同修共渡;若執名相為師,人我弟子,師徒同墮。為徒

之行,不以名相為師自誤,不以好樂為師自認,不以利養為師自足;一切修行人,都應依戒

為師,都應依四依法為師;尊人師只為重道,受戒法明宗門教義,感恩戴德不忘人生根本;

若不破人師名相,我執、法執加深於心,辜負師恩。師徒同道共勉,才如法利益修行身心,

師自渡、徒自渡、人人自渡自家身。有父子二人去關帝廟禮拜,父告子說,「禮拜關老爺;

」 子問父說,「你我同稱關老爺不是差輩份了嗎?」父回答說,「關老爺面前不分大小輩,

都這麼稱呼。」我們學佛人也是如此,依自性三寶為師,世只有本師釋迦牟尼佛;其他皆名

相,人師無常身。像是生善最強緣,深入經藏靠語言;事項具足為典範,文化符號百義連。名相為師有間斷,究竟法性了義禪;投師拜德受法戒,超凡入聖過難關。依師受教歸導化,迷途知返問路人;世代重複離人我,人我為師入黑門。古德告誡銘刻心,涅槃路上無朋伴;證入中道離二執,十方諸佛儘是師。

第三問:依何標準評價法師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您出家修行幾十年,親近過數位大師,才有如此一問。當著您與您弟子的面,只能依實回答

,共同交流參詳。佛滅度後,一切法師弘法利生,應依三法則;一是入如來室,即為利益一

切眾生的大慈悲心;二是著如來衣,即為具有不為順逆因緣所動的柔和忍辱心;三是坐如來

座,即為證悟人法空相。還應安住四法處;一是安住菩薩行處,即為觀諸法實相,遇一切非

法不行亦不分別;二是安住菩薩親近處,即為遠離一切名聞利養,遠離一切外道及典籍,嚴

持戒律,常好坐禪;三是安住菩薩法空處,即為觀一切法如虛空,無有障礙;四是安住菩薩

安樂處,即為不輕慢其他法師,不講他人過失,以方便義引了義法。多年來,我一直奉行證

悟不同,知見不同。若須辨明義理時,只堅持二條準則;一為依三法印或實相印,觀察有無

傳承、有無印證,事項圓缺。傳承;戒法師傳授受。印證;觀察證悟境界、根基因緣。事項

圓缺;圓為身口意法清凈;缺為身口意雜染。二為只講法理曲直,不講人我是非;只講戒相

清凈,不講個人得失;只講教義莊嚴,不講人相毀言;只講證悟知見,不講人名邪正,依法

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法師講法依因緣,人法二空理當然;承佛家業責任重,菩薩行處住心安。他人過失我不見,言行缺欠難圓滿;清凈戒相不加毀,交流同參互借鑒。

第四問:何為佛一日一食,天人早食,餓鬼晚食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你我都是苦行人,都受益於頭陀行;您為教化弟子,才有此一問。佛住世時,一日一食,過

午不食,為頭陀行;又為舍天人早食習氣,舍人三食習氣,舍餓鬼晚食習氣,有益修行;又

益於度脫天人、人、餓鬼道眾生;是以身口意示現慈悲喜舍心,住世間不染世間。修行人節

量食,易於久坐,減少麻煩;若過飽時,身易懶惰,心生散亂,不便專一禪行;但頭陀行只

為助緣,不為修行根本。相遇說法非偶然,一飲啄食有前緣;頭陀苦行人難解,習氣慣力大如天。舍習除障身心起,禪悅為食法喜滿;戒行清凈得自在,苦海無邊回頭岸。

第五問:為什麼不準說與您在一起有如心見佛的感覺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有一弟子對我說:「與您在一起有如心見佛的感覺。」我當即喝止,停!你不許這麼說,如再

這麼說,就不要再叫我師父!從此緣斷義絕!我就是一凡夫,不是佛。另外,此頭一開,他

人無所認同,必起爭議!況且,我聞此語,如同邪見,承受不起。若不喝止,如同邪師!以

此緣故,終生不願再聽這樣的話!只願為心師,心永不妄想為相佛,何況稱名等同佛乎! 世

有一人成佛,當今已滅度;還有一人成佛,彌勒尚未來。同世無有二佛,只一音說法;法師

皆凡夫相,弘法利眾生。尊師傳法如佛,承名號功德;授受大戒為師,戒存如佛在。 佛道由證得, 不由妄想成;福德慧德滿, 佛性自具足。未得未證時,師徒同墮落;邪師邪徒眾,污辱一凡夫。如此非贊師,皆為名相行;心存清凈念,修行才依真。亂給安佛名,恐懼別用心;尊師應正道,不混世間聽。

第六問:您證悟法理義境甚深,是何果位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您是一位長老,如此問是印證我所行正邪;實話對您講,既有又沒有;有者,自性是佛,尚

未證得!沒有,飢來吃飯困來眠,凡夫一個!長老又問,我三年不食,只飲用大悲咒加持的水,六年來走路不穿鞋子,冬夏一身單衣;又

長期夜不倒單;您印證一下,可否見道?您這是修行方法,是修頭陀行的一種。用苦行的方法,破人對身體諸有的執著;但這不是道

,只為行道,不為見道。您夜不倒單可入禪定否?念佛可達凈念否?長老回答說,都沒有。夜不倒單都為睡,一眠入夢不念佛。我修學凈土,只是求禪不得禪行

法門,能否傳授呢?我親近印久法師時,印久法師傳授於我,一體三觀禪行法門,可傳授於您。何為一體三觀呢

?一體為身心一體;三觀,一為靜觀一佛像,二為思觀心念佛,三為心觀誰念佛。當禪行入

定後,心觀諸相非相,覺觀誰在念佛,心識凈念佛號。在修行過程中,不離一部《大佛頂首

楞嚴經》,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破五蘊魔事。長老又問,若修行凈土法門,還須破五蘊魔事嗎?破五蘊魔事,不分法門,可為遍教。靜坐念佛時,有禪不覺禪,有魔不知魔,魔事自消;如

同有遠方人過虎狼充滿的險路,經由此地,知行不知險罷了。長老又問,念佛不就是凈土法門嗎?我反問您,哪個法門不念佛?不能用念佛代替凈土法門,須依《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大勢至

菩薩圓通章確認凈土法門。禪密法門都念佛,又都是修行凈土法門嗎?只能講禪密法門中不

離心識凈念佛號。長老又問,禪密法門不是修止觀嗎?我反問,修凈土法門不修止觀嗎?那「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什麼法義?在佛理認識上,

與修行止觀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實則一理。長老又問,密宗法門不是持咒嗎?我反問,修行凈土法門不持咒嗎?您每日早晚課誦《楞嚴咒》、《十小咒》、《大悲咒》等

,不是持咒嗎?再則,您與誰見面,合十稱念阿彌陀佛,您合十不是密宗法門的施吉祥印嗎

?您持咒、結手印,能說是修行密宗法門嗎?不能!那我告訴您,密宗法門中,有持咒、結

手印,也有念佛。而我們絕不能憑法相去臆想修行法門;更不能憑念佛就認知是凈土法門。

古代高僧傳承的凈土法門,都是靜坐念佛、了業、發菩提心後,求得往生。境與邪通成戲論,應感化度正道功;高僧有食無便溺,行滿禪師天台宗。法圓身首異重生,頸留痕迹活見鬼;再生是實不為奇,緣由在讀大藏經。引怪好奇傳新聞,熱議人物探迷津;三城覓寶尋路徑,導引八萬四千門。觸物了心皆境界,象鼻卷舒力九牛;龍天侍給欽功德,喧囂智開方便輪。

附:聞知一代高僧釋印九法師圓寂,懷其德、念其慧、敬其行、感其恩,特賦偈二首。其一:禪心寂然極樂土,菩提願行留世間;大德高僧證實慧,凈念彌陀再來人。其二:福慧德遍琵琶城,松江浩瀚玉臨風;虛空不老願常住,寂滅為樂真從容。

第七問:《大日經》為何統領一切佛教經典,能不能用通俗語言解說一下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我反覆誦持《大日經》,從中感悟《大日經》於法理上通三藏,於法義上達十二部;如一切

寺廟與道場的如法建立、一切行人與外道的戒律禮儀、一切顯教與密宗的法門原理、一切眾

生與行菩薩道人的證悟境界等,無不通達,無所不攝。於統攝華嚴等方等經上,除佛菩薩高

深境界外,從佛法性藏中流出三身及示現身之間相互功用關係與各自智慧神通自在妙理,從

諸經一切解脫四禪門缺失中有所持手印心印等妙義,從諸經一切顯密法門中顯示了諸佛秘密

加持力含於法門等義理,還有諸經中沒有宣說的諸多妙法;若修行人能通達此經義理,諸多

疑惑迎刃而解,速得成就道業。《大日經》統領一切佛教經典,不是法師於理論上的空講,

而是具足真實,依佛說無量法理為依據。部分法師於弘法中,由於不能通達此經義理,所講

法理、戒義、事項不具足,雖轟動一時而由熱變冷,都是於未覺知的證悟境界中存系障礙。余經虧欠為師說,人智不足皆不能;仁者切莫生疑惑,極重因果擔不得。余經雖有不說者,眾生智障方便多;禪門次第為秩序,顯密修行依法則。寂災降伏攝召處,密法心印持咒時;增長福慧威德力,智者應當悉知解。吉祥悅樂增益事,凈障益福皆圓滿;能令眾心生喜樂,先當一緣觀本尊。

第八問:禪密法門中有凈土,凈土法門中有禪密法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修行凈土法門的人在靜坐念佛時,有觀佛像、觀鼻端氣息不是禪觀嗎!念佛功德中的秘密加

持力不是密義嗎!還有禮拜、供養、法事道場中一切手印、儀軌等,不是密法嗎!諸佛法門

都是依一而立,相互融通;一入百開,一門超出。有的人不明究竟法理,當講凈土法門利鈍

全收時,就認為禪有枯木易墮落、密破蘊魔多為邪;就如同身坐牛車說安穩,笑指享樂快車

有事故,愚聽文明飛機存風險;不知法法平等,各依因緣。當然,凈土法門中還含無量禪機

密義,如十法界眾生存在原理、佛法界依何安立、諸佛接引眾生所依法則等,都應參學,增

益德本。禪門有凈帶角虎,密法修凈似飛熊;即生成就明白走,坐脫往生不糊塗。凈有禪機與密義,一心不亂應至專;騎驢不羨乘馬快,笑看擔漢我知足。靜坐念佛加禪觀,事半功倍可體驗;凈中不加密法參,無師不修缺指點。密法真言嚴把關,心志如同磐石堅;否則顯密如凈土,萬法歸一大道寬。

第九問:善心助人費力不討好時,應如何對待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善心助人是好事,學佛人又多是善心。但是,如法行善時,應依六法;一是幫而不添亂;即

找准位置,把握時機,恰到好處。二是到位不越禮;即分清時間、場所、人物、事由,適可

而止。三是遇困須救難;即不為善而善,有飯送飢人,有理說知者,因事適宜。四是救助不

居功;即施恩不圖報,一忙記終生,人前賣弄巧,逞能充英雄,萬事適度。五是重效不輕舉

;即注重效果時,不輕視過程,不忽視小節,不簡化程序,諸行適理。六是依法不是非;即

作事有準則,依法不違紀,依規不逆理,依道不縱情,一切適律。若運用不妥,方法簡單粗

暴,所為陋鄙低級等,越幫越忙,越助越亂,效果不佳,何處討好。若已發生不當,應自省

過失處,找到彌補處,今後避免處,警示他人處,理智去對待,不因噎廢食。價值觀是金錢又不是金錢,道德觀不是富貴又是富貴。救急幫難體現的是價值觀,扶危濟貧蘊含的是道德觀。

第十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義與無神論是否相吻合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義是修行人定空中無相,無神論為人身心中的神識斷滅;二者義理

截然不同,如何能相吻合呢?《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境無相,一切法無掛礙;一切法相

為世間,相對變化是無常;一切無住不可依,有為如露亦如電。定空中無相,是修行人依戒

法證悟境界,證空不執空,覺空性不空;真空存妙有,心緣法又生。神識斷滅,為言行造作

無因果,了盡種性無輪迴,相失一切識不存,思維精神是根本。若混淆二者真實義理,將佛

教法義歸於精神存在,將佛法真理歸於思維主觀,將佛說法藏世界歸於客觀自然,將佛救度

眾生願行歸於思想因緣等;改佛教為人教,無佛無出世間,一切存在唯物,唯心謬誤偽誕。有神無神各有論,唯物唯心存爭端;明辨真偽若依念,永無休止文言間。止念定觀方為禪,甚深智慧覺性觀;心物一體同時現,漆色難分功用然。探尋真理莫阻攔,各人有志順因緣;天地運轉多奧妙,身心大疑為什麼。船師往返此彼岸,依緣度人須本錢;身心解脫依福德,諸漏盡時破迷頑。

第十一問:當頭棒喝為什麼易引發開悟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教公案中,有一中年和尚閉關修行,由一在家老嫗護關,一閉三年。出關時,老嫗問一句

話,和尚見道了嗎?中年和尚回答說,未見道!我還想閉關修行三年。老嫗說,那我就再護

關三年。中年和尚連續四次閉關修行十二年,又要到出關時,仍未見道;心想老嫗還要問,

和尚見道了嗎?我可怎麼回答呀!越想越慚愧,慚愧到了絕望的程度,處於無心吃飯、睡覺

、洗漱和整理衣服、也不知白日和黑夜的狀態,自然也忘記出關那麼一回事!老嫗早已觀知

中年和尚的心思,便舉起一木棒砸向閉關的窗戶,並大喊道,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還不敢

出關啦?中年和尚突然間聽到一聲巨響,又見老嫗手舉木棒,一下子驚呆了!過了一段時間

,大哭一場,出關了!老嫗說,和尚吉祥,您終於見道了!和尚說,一聲打破虛空寂,方知

坐在大夢裡。從中應知什麼是閉關,絕不是為躲清凈才閉關;而是將自己活人當死人,以斷絕世間一切因

緣,專一其心修道,身心處於絕望狀態才找到轉身處;或身心長期處於極靜狀態,突然的巨

響使心神出現短時間的凝滯,引發開悟;如黑夜走路時,身心處於緊張狀態,突然出來一個

人或者聽到一聲響,人受驚嚇時,神魂出竅。歧路攸攸總是關,茫茫生死兩相連;順情易走陽關道,逆意難行獨木橋。止水澄心可棒喝,馬識鞭鞘道未生;圓光在頂天休日,三昧現前地安然。身心清凈離道近,離戒無師別途長;知身是幻容易舍,幻從心起偽隨現。財施容易捨身難,捨身容易弘道艱;言出因果萬人命,慧命正邪隔一線。

第十二問:為什麼修行須依次第,不能以因為果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依因緣說次第,次第為秩序;依自然說秩序,秩序為法則。因緣次第,順行不逆,逆則不立

;修證由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法而成就佛道;不見一佛未證聲聞、緣覺、菩薩道果,由凡

夫直接成佛道果;也不見一菩薩未證聲聞、緣覺道果,由凡夫直接證菩薩道果。諸佛菩薩可

示現聲聞、緣覺道果,但因地不可越過聲聞、緣覺道果;即使人道修證有超越,超越也須依

次第,而不是隨意無秩序。自然法則,法界遊戲,遵循規律,解脫束縛;欲界、色界、無色

界為法則安立,修證出離須依秩序去除漏習,拔出漏根三界無引力;不見一凡夫諸漏未盡而

出離三界,也不見漏根引力未除而解脫三界法則束縛;帶業往生佛接引,蓮台漏盡福慧契,

三界引力為業習,願力不及眾業力。修行若不按次第,次第就要顛倒,必然使真理變成謬誤;如一老頭,在家裡對老伴說,「瞧

你,一天嘴不閑著,總愛嘮叨,做菜不好吃,穿衣服也不整潔,屋裡也不幹凈……」老伴反

駁說,「你這是心不順,雞蛋裡挑骨頭!」老頭說,「雞蛋里有骨頭啊,否則,小雞的骨頭

哪裡來的!」老伴說,老母雞若不抱窩,雞蛋里能有骨頭嗎!」 母雞抱窩因緣法,雞蛋骨頭法自然;業習和合法界性,隨意有情那是魔。自貴輕他亂秩序,己多彼少逆法則;平等如一依次第,弄巧敗露不如拙。戲披袈裟浮緣起,酒著法服會遇緣;後世因緣和合日,次第修證道果成。不能說蛋就是雞,強將雞身就是蛋;過程次第捨不得,聽風是雨因為果。

第十三問:一切眾生平等,都能念佛成佛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眾生非眾生,一切相無常;故不能以因為果說念佛成佛;如一居士教一隻鸚鵡念「阿彌陀佛

」,這隻鸚鵡至死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這隻鸚鵡即生能成佛嗎?答案是,即生不能。

只能說,念佛種下了善根,定業了去後,轉生人天善道,依次第修行證道後,才能成佛!若

轉生人天道後不知修行,作惡造新業,還墮入三惡道,怎麼能即生成佛呢?一切眾生平等,

為一切眾生心性平等;而一切眾生業習身相不平等,所具福報因緣不平等,所具功德道次不

平等;這種事實存在不平等,怎麼能即生成佛呢?念佛成佛,一切成佛的眾生決定是念佛人

;而一切念佛人不一定都能成佛,須依法持戒修行無漏學,遠離業習諸漏次第證道後,發菩

提心,行菩薩道,證菩薩果,才能念佛成佛;相反,毀破戒律、業習諸漏未盡的念佛人,不

但不能成佛,還要墮入三惡道中受報,或墮入魔道、行入外道中受報等,怎麼能即生成佛呢

?以此緣故,一切念佛人應知法義、明法理,自知如何去念佛修行,自明如何念佛才能成佛

。讀經不貴多貴專,專解義理為至誠;不專日誦三千遍,不如一偈解其義。日誦千遍為積福,解義一偈是證慧;誦經解義應如法,離水登岸棄船去。孔雀惜羽是妄想,麝護香臍意命里;一門深入清凈戒,捨去業習如脫履。一世念佛有往生,十劫念佛有不去;各就因緣自把握,轉身何處無人替。

第十四問:您遇詆毀時是怎麼對待的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我所講法是依佛法義理,結合修行證悟所釋解。個人證悟的境界不同,對佛法義理的認知也

不同,當然也有不同人的認知;如有人向我問路,指路後不管他人怎麼走路;他人怎麼按所

指方向路徑走,是他人的權利;指路人不可能去責難問路人的不同認知。他人途中的毀贊,

是他人的權利,對指路人都不重要;重要的他人順達目的地,盡了指路人的良心責任與道德

義務。否則,就不是遇詆毀那回事,浪費了他人的時間行程、資財大事等,指路人的不負責

任,失去了道德義務,如何補償他人?若依因果律,無解作師何等罪,指路人應無怨無悔自

承擔,承擔無量貽誤他人後果為補償;他人妄自詆毀指路人的後果,也亦如此。所謂證悟境界不同,如不同人而同一種病,同一醫生診治,服同一種葯,療效不同。療效不

同的原因很多,個人的身體素質區別很大,不能因某個人的療效不佳而否定醫生的醫德醫術

與藥理作用。醫生也是治病不治命,也不能包治百病、全部治癒。口海波濤順逆涌,喧囂教化不同根;美曲流音千古唱,伯牙一曲遇知音。眾生各業有不同,樂師同曲不同功;唯佛一音無二語,仍有無盡無緣人。他人問路求行程,指示正道破迷津;知者知之為知之,不知老實告不知。切忌不懂楞裝懂,故弄玄虛耍聰明;以文解義大道理,實際踐行空對空。

第十五問:佛平等慈悲,為什麼同一道場中不同人感應的加持力不一樣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十方諸佛,具足平等慈悲,護念眾生的加持力也具足平等慈悲,對同一道場中不同人的加持

力更是具足平等慈悲;不因不同人而加持力有強弱差別。不同人感應到的加持力不一樣不是

佛加持力不平等,而是不同人的根基不同,即功德不同所產生的差別。佛加持力遍周法界,

遍至一切處,遍含一切法門中;於正法道場,感召諸佛降臨,加持力也不會發生強弱變化。

佛力加持或佛光照觸人身心,不同人能接收到的多少差別取決於各人的根基深淺與功德大小

。感應佛加持力的法理是,佛平等護念加持人的身心,並通過身心達至自性;再由自性反作

用於身心,使心識明知、清凈欣然,身體局部或全部發熱或清涼,以及見花、見光等多種不

同感應;如天空中的太陽,平等照耀大地,而大樹和小草所接收的陽光不同,又因有位置的

不同,背蔭處還不能受到陽光照耀。人的自性也同樣平等,但又有修與不修、證與未證的不

同,所產生垢凈不同,進而產生接收能力的差別;故不同人感應佛力加持自然有所差別。平等慈悲人不同,同等是人業不同;信與不信有差別,修與不修更不同。佛法平等人不等,不等功德道不同;證與不證天與地,得戒無漏是全功。正等法界身心受,正覺具足為佛性;覺了一切眾生同,此是佛同非眾生。眾生覺悟須修證,等覺法界為正等;大樹小草理平等,狂風暴雨立現形。

第十六問: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似男似女像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極樂世界的菩薩皆是男身,具足大丈夫像,絕不是似男似女像。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

,完全可以證明,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生,皆是男身。有人見世間菩薩有女身像,而

菩薩實又是男身;從而誤解極樂世界的菩薩為似男似女像。其實則不然,世間菩薩有女身像

,是示現菩薩入清凈三昧相;世間菩薩有男身像,是示現菩薩功德威嚴相。我們不能用世間

菩薩示現的三昧像,去推論極樂世界的菩薩是似男似女像。極樂世界的菩薩,具足菩薩智慧

,不需示現清凈三昧像,也沒有世間菩薩的女身像。我們應切記,不要為勝人而去強辯,或

用推論的虛幻相去代替實法相。極樂世界皆男身,似男似女是推論;模稜兩可認不清,眾生無法去鑒定。法義不準東西替,東西是啥隨人意;是男是女能叫准,聞經解法人除疑。世間三昧女人像,禪觀境深心清凈;功德威嚴像男人,方便示現依因緣。窮源盡理為了義,不為勝人強辯奇;菩提正法無虛偽,究竟實相悟真諦。

第十七問:無神論者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無神論者的理論依據,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是用意識存在代替心識存在,存在決定意識;是

用唯物辯證法代替善惡因果律,物質決定精神;是用哲學理念代替有神信仰,知識(運用)

等於智慧;是用身體階段生死代替自性不生不滅,感知作用事物。無神論者依此理論,似乎

是與有神論者在思想上、精神上、是非上認知標準的不同;而實質上是思維感觸上的知見,

自閉心識智慧之門,自塞佛性功德之道。很多哲學家,最終導致或歸依於宗教信仰,以求得

心靈的解脫,突破思維意識感知的束縛。佛不與世爭,法不與人爭;信仰沒有強迫性,一切

人都有各自信仰的自由。

第十八問:您有神通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神通自在,是自性智慧的顯用;證悟智慧境界,是探求自性智慧的覺知。諸佛菩薩有神通自

在,修行人只有證悟境界的知見覺;而對一個凡夫,不求得神通自在,只修證心性智慧。世

間人的神通自在是處於生滅法中,證悟的心性智慧是處於苦樂法中;生滅法於人是暫時的,

苦樂法於智是永恆的。以此緣故,只修證悟境界,沒有神通自在。三乘法源義,諸佛有神通;十八不共法,十種大自在。世間修行人,處於生滅中;神安則長壽,少欲便知足。貪求作聖解,蘊識自生邪;諸多天魔路,還有外道歧。道唯本心成,心智無不通;達理為境觀,金石響天音。

第十九問:為什麼說佛有三身四智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化身示現身,相對的有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為什麼只說佛有三身四智,不說佛有四身四智呢?因為化身示現身仍屬於化身的妙用,化

身不生不滅;而化身示現身示現有生有滅,法相無常,法性真常。若將佛化身示現身說為佛

有四身四智,眾生會將處於生滅法中的化身示現身,誤混為佛有生有滅不真常,故以實相說

或方便說,都應說佛有三身四智,不應說四身四智。三身四智無生滅,化身示現身不真;生滅法相世無常,化身妙用有不同。示現身像於人道,說法立教傳法音;示範功用知見覺,故以方便顯實相。大圓鏡智法性身,平等性智報應身;妙觀察智意生身,成所作智示現身。諸佛世界無差別,業感眾生習不同;方便示現依別願,一合法相是真如。

第廿問:小乘與大乘對佛教宗旨的理解有什麼不同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小乘人對佛教宗旨的理解,為證悟智慧,離苦得樂;即以個人身修戒行,證悟了解宇宙人生

真相的智慧,遠離生死輪迴苦所產生的煩惱,入常樂我凈的有餘涅槃境界。大乘人對佛教宗

旨的理解,為證悟智慧,慈悲眾生;即以自利利他心身修戒行,證悟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的智

慧,出離世間又入世間,不舍眾生,覺悟眾生共同出離世間,入常樂我凈的無餘涅槃境界。

小乘人對佛教宗旨的認知,存在法界局限性。大乘人對佛教宗旨的認知,是依小乘佛法的修

行為基礎,再發菩提心而升華境界,通達佛理,圓融法義,明了自性,成就佛道。小乘大乘化三城,聲聞緣覺入佛乘;小乘依法自修道,大乘自利利他行。佛教宗旨涅槃性,有餘無餘境不同;有餘世間八萬劫,無餘出世永無生。延小向大菩提心,開權顯實菩薩行;法華離席五千眾,我法二執難除根。堅固大行菩薩道,授記成佛為導引;往來三界無彼此,覺悟有情感眾恩。

第廿一問:如何認知修行人的壽命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依法持戒的修行人,一坐幾十年,了除無量劫來無量業,一世如同無量壽。與此相反,不知

修行的人,一生幾十年,造作了未來劫來無量業,一世積下無量苦。修行人與不知修行的人

,雖一生幾十年相上相同,而心識凈染不同,故樂苦因果也不同。這麼講不是語言文字戲論

,而是證悟認知的法理。若不能如此認知法理,就是顛倒知見,顛倒人生。同是人生同壽不同命,有修無修同世不同業;一世了業如同無量壽,一生心染積下無量苦。苦樂同是命長無量壽,受報體相不同無量劫;極樂世界不聞苦惡名,三途受報何處聽樂聲。

第廿二問:為什麼人與人心平氣和的交流那麼難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古代,人與人不但心平氣和的交流,還可推心置腹。究其緣由,是人心中淡化慾望,淡泊

名利,以純樸平和的心態與人交往,以與人為善的良知做人處世,以吃虧讓人的善心對待他

人,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標準誠信與人等;雖沒有當代科技發達帶來的物質文明與享樂,

但身心安穩,生活沒有那麼多危機感,幸福指數很高。緣由的根本來源於古人心中崇高信仰

所產生的道德文明,又以文化形式世代傳承所形成的人生理念。當今時代,日益增長的私慾惡劣膨脹,物慾橫流的功利惡性漫延,不擇手段的爭鬥搶奪習以

為常,弱肉強食的森林法則成為機略權謀,笑裡藏刀的禍心奉為處世哲學,冷漠殘酷與血腥

暴力變為常態,背信棄義與鮮廉寡恥崇為高明才敏等;人的善良成為愚蠢的代名詞,人的誠

信被巧取豪奪所取代,人與人爭鬥,心與心設防,一切失去安全感,一切不敢相信於人,戾

氣充泄世間,哪裡還有心平氣和與推心置腹,只有利益相同與氣味相近等。雖然如此,人力

不能回天;但天道循環,人間自有正道。人心本自善良住世,天道大公而不藏奸;善惡有報絲毫不爽,矯枉過正自受業愆。因果律法警示世人,自利利他慈濟眾生;天災人禍自然遠離,幸福安康當即降臨。

第廿三問:您如此講法,有多少信眾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除體內十萬眾生外,無一信眾。凡是聽我釋經解法者,都是佛教四眾弟子,是佛的信眾,不

是哪個人的信眾;我與諸位一樣,也是四眾弟子之一。凡我所講,只不過是依法持戒修行過

程中的一些理悟、體悟、證悟知見而已。若我認為有一信眾,是心中有四相;若有人認為我

有信眾,也是以四相心認知,都不真實,是行邪法。凡是親近我或聽聞我釋經解法者,都是

結法緣、結善緣。緣由是人不能度人,只有佛、法、願、緣度人,與人自度。

第廿四問:破自心中五蘊魔事後,還有魔事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修行人自破證悟境界中的五蘊魔事後,不是魔事永除,而是心自轉境,魔事自除。依聲聞法

修行過程中,於證悟境界上必有魔事。但在正心、正行、正定、正戒、正見的引領下,自破

五蘊魔事。五蘊魔事破除後,境界上再遇五蘊魔事時,心立知見是魔境界,不被蘊魔所轉,

魔事自除;如人打預防針,體內已有抵抗病毒的能力,瘟疫來臨時,不再受病毒傳染而致病

。菩薩行人,在世間時時處處無不與四魔為眷屬,一時一處都不能離開;只不過將四魔轉化為

順逆二緣,遇順緣不喜,遇逆緣不嗔,都是助道的善因緣。有智慧的人,依法則又解脫於法

則,有慈悲心又了苦於親情。

第廿五問:據說某法師是阿彌陀佛的化現,如何判定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您也是一位法師,也知如何判定,只不過三人成虎,心中所疑未能盡除,才有此問決之。過去有一位知府大人,到寺廟問拾得和尚,經常有佛菩薩化現世間,不知當今誰是佛菩薩化

現,懇請和尚開示!拾得和尚說,有啊!當今有寒山大師是文殊師利菩薩化現世間,知府大

人可去親近供養!這位知府就速去另一處寺廟尋寒山大師,見到寒山大師說明來意後,寒山

大師說,知府大人你放著阿彌陀佛化現的和尚不拜,你卻求見菩薩,世間哪有這樣道理!這

位知府又跑回來求見拾得和尚,可拾得和尚的弟子告訴知府,拾得和尚三天前已經圓寂!這

位知府又回來求見寒山大師,寒山大師的弟子告訴知府,寒山大師從你走後就圓寂啦!這一

公案可以說明,當世人知誰是某佛或某菩薩化現世間時,誰就立即離開世間,斷除世人的攀

緣心。而當今世間您所說這位法師,說他是阿彌陀佛化現世間已三年多時間了,他還健康住

世,可見他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也可從他所講法義上印證,他所講法義上存在著法不了義

、戒不究竟、事項不具足,不能認知為具足大智慧的阿彌陀佛化身。還可從證悟上講,我於

定中觀察過這位法師,確實不是阿彌陀佛化現身。古往今來,總會有些人喜歡給某法師隨意說為某佛、某菩薩應化世間,名為讚歎法師功德,

實為傷害法師清譽。

第廿六問:某法師弘法五十餘年,建廟、建學多處,信眾多達數百萬人,其功德可與釋迦牟

尼佛相同或超過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梁武帝建廟千處,供養僧眾十萬人,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這位法師也是如此,不但不能與

佛相比,更沒有功德,只能是人間善行而已。有人只講佛教世間法相,不知佛教出世間法義,以四相心的有為善行認知佛法義理。建廟多

,是信眾供養三寶多;建學多,是信眾創辦道場多;信眾多,是古今弘法者多。菩薩降世示

現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一尊,十名號功德無以倫比,三身四智法界無處不現身,根本不能用建

廟、建學等有為事項來衡量。無論什麼人,都是佛教的四眾弟子,不能以名相混淆佛與眾生

的次第關係;佛雖與眾生平等,但佛是覺悟眾生,眾生是迷而未覺。若以有為法相認知某人或某法師功德,可與釋迦牟尼佛相同或超過,是強人標準,

不是聖人功德;不僅傷害法師清譽,還會損害佛教信眾自心菩提;後人還會效仿先例,對佛

法久住世間無益。

第廿七問:有的法師講,只要與其結緣,就能往生極樂世界,果真如此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住世時,無量眾生與佛結緣,佛說無一眾生可度,未見聞佛說所結緣弟子都即生往生極樂

世界;只見聞佛說,某弟子於過去世在無量佛所種植善根等,也未見聞過去佛說與其結緣者

即生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以明確的講,皈依佛法僧三寶者,都是與佛結緣,不是與人結

緣。依法持戒修行人,是以次第成就自度,不是人度。凡以人相度人者,都自稱是某佛菩薩

化現世間,只誇大某一法門功用,不講依法持戒次第修行,用以因為果法欺騙眾生。佛教依

法門修行度眾生,法門平等,都是佛方便智慧。依法不依人,人無常相,法有常性,故不可

輕信與人結緣就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說法。滿紙文章盡廢話,文化符號記述傳;字裡行間藏心印,識行智慧擇法眼。起心動念皆表現,人間百態各依緣;生計活動劇演繹,歷史現實創新篇。無字經書無人解,掖著明白找麻煩;善惡顛倒執名相,法界選身任逍遙。知識舉棒當頭喝,喚醒夢中主人翁;生死渡海堵船漏,乘法戒幡奔彼岸。

第廿八問:如何去除散亂心清凈念佛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你是一位念佛二十幾年的人啦,為什麼心常生散亂,不能清凈念佛呢?從人身而言,享受七

情所困為因,又有貪慾助緣,導致六根、六塵、六入,十八界混雜染行,故五蘊熾盛,心常

散亂。再詳細一點講,當人遇順緣或慾望得以滿足時,心生歡喜情;當人遇逆緣或受諸苦煩

惱時,心生嗔怒情;當人自我寂寞或感空虛無助時,心生戚憂情;當人見是非或強弱貧富差

別時,心生冥思情;當人失財或遭惡罹難時,心生苦悲情;當人苦逼或見重大變故刺激時,

心生懼恐情;當人感受突然受害或歡喜與害怕時,心生惑驚情。七情所擾,眼、耳、鼻、舌

、身、意、欲求色、聲、香、味、觸、法偶立因緣,使六入苦樂相雜、悲喜相伴、善惡相隨

,心意受如此業習相牽,一定是身心散亂。若去除身心散亂,一應靜坐念佛,增強定力,舍情為悲;以空轉境,少欲止足。二應嚴持戒

律,以戒為師,戒護身心;一切行戒,所行是戒。三應事項清凈,不受染污,不著諸相,放

下得失,淡化榮辱。心求完美話長短,言行缺欠不反觀;窺測放大他過失,反將己丑百般藏。塗脂抹粉巧粉飾,遮蔽疤痕俊眉眼;無情時光揭面具,皮垂褶皺現形像。經營人生滿足欲,難達百歲心千年;圍繞酒色財氣轉,薄命無常呼吸間。業習因緣牽神識,轉身換像異空間;四大還去無一物,此方唱罷彼登場。

第廿九問:依佛法應如何認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同時,傳統文化中還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意為所行作對自己都毫無利益的人,就會自損損他,天地都不能容其長久存於世間,必

被所損害的法則或人與物等所誅殺損滅。故對自己都毫無利益的事,就不應行作於他人。這

里的為己,不應消極的理解為自私自利的為己,只顧自己私利而不為他人公益的為己;應是

大公之己,無我之己。修行人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僅是認知上,而是在一切心行造

作上,都以自利利他為為己,不以自利損他為為己;都以戒利法益供養他人為為己,不以自

利自了為為己;都以財物供養一切眾生為為己,不以自我享樂為為己;否則,不為行菩薩道

的人。

第卅問:如何理解經律論一體三藏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經律論為佛說法的法藏、戒藏、論藏。法藏為一切法相與法性內在聯繫變化的規律,依自然

又離自然,依因緣又離因緣,普遍存在周至一切時與一切處,既作用於一切法界眾生,又存

在於個體眾生生滅法則中。戒藏為一切法相與法性內在聯繫變化規律的準則,依一切相又離

一切相,不離一切性又差別一切性,圓通無礙一切時與一切處,既規範於一切法界眾生的心

行造作,又不被一切眾生意志所壞掉。論藏為一切法相與法性內在聯繫變化規律及準則的方

便示現言說,依一切慧德又離一切隨意,依一切福德又能壞一切惡行。經律論具體展示於十

二部中,為法寶一體。於世間法中,一體三藏法相生滅如幻,法性常住不壞。

第卅一問:如何應用佛法處理好家庭和睦等事務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家庭是人類社會單元福祉,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間關係與事務,自古以來就是古聖先賢廣議

的一個大課題。家庭雖以夫妻關係、父子(女)關係、母子(女)關係、兄弟姐妹關係等重

疊延續而維繫,卻又受社會大家庭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制約,故家庭成員的關係出現了錯綜復

雜的矛盾及各種差別;又由於地域、民族、信仰、習俗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很難有一個統一

的標準來衡量。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集儒釋道於大成的名言有《治家格言》、《弟子規》、

《灶王經》等;就佛教單一而言,又有《三世因果經》、《金光明經》、《優婆塞戒經》、

《菩薩戒經》等。在佛教經典中,如何處理好家庭和睦等法義,都夾雜在諸法句中,沒有單

一立題專門表述;諸位法師只能根據各自修為證悟與對法理的認知,於弘法利生中,隨因緣

而講方便。若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表述,儒教是仁義禮智信行忠良;道教是積德行善,順其

自然;佛教是修心養性,隨順因緣。若就佛教綜合表述,必依法如法、依戒如戒、依事項如

方便。依法如法,為揚善立德,平等慈護;即包含仁心、誠心、公心、大心、耐心、信心、

真心、熱心、和心、順心,真誠待人,寬容過失,禮儀教化,救治急難,規避風險,節治欲

望,棄轉習氣,傳統家風,夫良妻賢,倫理綱常等。依戒如戒,為增福延壽,恆守孝道;即

包含以舍心止貪心,以悲心止嗔心,以智心止痴心,以喜心止惱心,以清心止妄心,以正心

止邪心,以勤心止惰心等,廣行十善業,棄捨十惡業。依事項如方便,為明理依智,安穩身

心;即包含明辨是非離是非染污,明辨理相離理相局限,明辨關係離關係錯位,明辨責任離

責任執著,明辨義務離義務放棄,明辨身體離身體無常,明辨心理離心理暗昧,明辨利益離

利益貪慾,明辨名聞離名聞虛妄,明辨世間離世間諸苦。總之,因人施教,因家利導,自知

止足,自各慚愧;制止簡單粗暴,不應相殘惡行,棄捨疑心欺侮,盡除忤逆害理。

第卅二問:您於弘法中,為什麼不專講一宗,而講密、禪、凈、律、論五宗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對初行人,入門千條路,須選一門專修;一門專修時不離心地法門,嚴持律儀;又不離師論

開示解惑,尊師重教;故名為一門非一門,而是突出宗門,將律代師論歸入宗門。對行入的

人,出世無二路,唯一佛乘出離三界;行入中道,於定空境界中只明心見性,不見宗門差別

;故無量法門誓願學,圓通教義法理,方便隨緣而已。各宗雖依法門不同,但法義法理相通。密法中有禪、有凈、有戒、有論,其它宗門亦然;即

法門含密義,心行通法理;一體融三藏,凡夫自不識。我於講法中,不但講通宗通教法義,還講儒教、道教中暗含的法理。將一切法義法理開示於

一切眾生,使之自行悟入佛平等性海,打破門戶之見,打開教門偏見,共同認知正見。千百年來,不同宗門之間出現過相互排斥、相互爭名等;排斥儒教、道教等其它宗教義理,

爭名於高低大小等。這些行為觀念,違逆了佛慈悲一切眾生的本懷,也與佛法義理不符;既

損害了佛教信眾自心菩提,又阻礙了其它宗教信眾皈依佛法僧三寶的心靈門路;既不利於佛

法於世間的普及,又容易形成佛教信眾與其它宗教信眾的對立情緒,故每一位佛教信眾都應

發菩提心,平等悲憫行於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相雖不同,心有外道邪見差別,而自性平等無

二;同時,也具有辨明義理的智慧。佛教信眾依正法行於世間,必然受到儒教、道教等其它宗教信眾的敬仰;自然心愿接收佛法

義理的教化,當然使佛日增輝普被於有情,定然同證菩提道果。

第卅三問:修行人常講證悟,如何理解證的含義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證為自得,聲聞緣覺人得於四諦十二因緣,成就阿羅漢道、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的人,得於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成就菩薩道。證為心境,境緣於身心定空,境現於

禪入法味,境同於法界佛性,境別於習氣因緣。證得法義無盡,不離法界自性;時時處處明心,涅槃常樂我凈。初始依法持戒,修行身心次第;增長福德慧命,得成菩提道果。一個證字義理多,二十五有住娑婆,善惡自證通凡聖,不能善證便為惡。無量眾生不離證,無量劫來證無明,含識自證自身相,地階天梯自召感。如有一信奉基督教的人問,我有兩位親人有重病,信教後痊癒,信仰佛教也能除病嗎?我回

答講,信仰佛教,依法持戒修行,證得心解性空時,自治身心八萬四千種病,還能了去無始

劫來業習病因,了脫生死大病,獲身心清凈無業。於佛法中,多病由業習因緣果報,故有菩

薩畏因,凡夫畏果之說。身心有病為相,自性無病為常,三界無常大苦,生死煩惱綁縛。基

督教義中,轉身心重病為健康是神博愛世人,人離世入天堂永生。耶穌死後可復活,拯救世

人有聖經。於信眾相互尊重各自教義的基礎上,可相互探究各自法理,可相互升華各自智慧。信眾會根

據各自認知,各自棄捨自見、偏見、邪見,各自證入心觀、大觀、正觀,明辨宇宙人生真相

。切忌相互攻擊、相互排斥、相互輕慢,損他自損。

第卅四問:依佛法如何認知黨派理國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作為佛教信眾,不談政治;我又很讚歎依佛教理念忠孝於國家,服務於社會,造福於眾生的

生存環境。這麼講的主要緣故有三:一是黨派理國是依眾生因緣而生滅,處於不斷更新變化

之中;而佛教的法門戒律依眾生因緣又離眾生因緣,於世間有生滅又於出世間無生滅,處於

長期存在不變狀態。二是不同黨派不同理念、不同時期、不同時代利益標準有所改變、有所

差別、有所發展、有所揚棄,隨歷史而定論,永遠處於相對法中,無入中道而離相對法;而

佛教的傳承方式、存在方式、行持方式、利樂方式,可以超越歷史新舊而廣播,法相處於有

生滅,法理常住世間與法界。三是黨派理念造福於民,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

及文化、安全等方面滿足需求,從出發點與落腳點至追求終極目標上都在人根塵識入的身心

享樂中,處於苦樂參半的憂煩狀態;而佛教的廣種福田為積福,滿足眾生願求為慈悲,禪悅

為食法喜充滿於身心修行中,解脫於生死大苦的輪迴狀態。總之,佛教活動應獨立於黨派存在之外,避免信眾的誤解誤判,在擁護國政、遵從法度中,

以身行道德文明利樂有情,以運用慈悲喜舍心大善世間。佛教理念不應參與政治,故應正心

、正語、正法而行。借用《高僧傳》中一句偈,「渾儀之外,別有釋天;法海之中,多生僧

寶。」

第卅五問:以下是什麼境界?(之一)有一位居士,於清晨靜坐念佛時,突然覺得自己在一個陰暗的房子里,走出房子後,被父母

、妻子、兒子、親屬、鄰里上前攔住,經過左突右闖奔跑一段路不見有人追趕,見到天色特

別清亮,一個人在空曠無人的地方。——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這是長期靜坐念佛的善境界,不可聖解。陰暗的房子是自己的身體,陰暗的天氣是自己居住

的欲界,清亮的天是色界,空曠無人的地方是一禪天,親人們的阻攔是欲界魔類幻化為眷屬

將自己留在欲界,左突右闖的奔跑是身心定力所致。遇到如此善境時,應堅持專心念佛,不去留戀執著,更不可去聖解;否則,將受群邪襲擾,

停止禪行,退回欲界。特別是在身心修行中,預防慾火。群邪可幻化美色引誘,心生邪念當

即被慾火燒毀清凈定力,有無數修行人可為前車之鑒。還應詳解《大佛頂首楞嚴經》中,有

關保持禪行定力與轉化身心習氣的章句,以明法義理的智慧,化掉習氣中的欲習。

第卅六問:以下是什麼境界?(之二)一次靜坐禪行中,覺得自己在一條浪花翻滾的大河邊,非常想過河到對岸去,焦急時來了一

條小船,可船沒有底,也沒有人撐船,艙內只能乘坐一人;自己不顧這一切便登船,船頃刻

到達彼岸並出現種種美好景象。——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這是久坐禪行的人,達到清心無欲時,相應出現的善境界。這樣的善境界是突破四禪天后升

入更好色界天的境界。證得如此境界的人,很值得讚歎,不但身有清凈定力,還有身心功德

。但是,據我所觀告之行人,此時切莫自喜、心有所著;應知我法二執未破盡,仍處於五蘊

中的想蘊中,若作聖解時將有魔事相隨,自傷聲聞道力。緣故是於三界中還有很長一段路,

雖身心中的欲習破除,愛河已過;但捨身我法相的獨木橋未過,遠未達諸漏已盡、諸事已辦

及發菩提心成就大阿羅漢道等,須以平等心、清凈心破除蘊想,再以福德、慧德破除行蘊、

識蘊魔事,進入中道,行菩薩道。我曾講過,修行人一生離不開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須經常誦持,心解法理,自知境界

,自破魔事。否則,身邊若無善知識及時點撥,又不解定空法理,易自誤於中途的喜樂善美

境界中,浪費行程時日。西域尼拘律陀樹,東方稱名為楊柳;方言不同根同種,境界相異道同宗。法源不離佛性海,自語難捨自身心,一字咒王金剛智,百福莊嚴陀羅尼。

第卅七問:有時在晚間靜坐禪行中,覺得胸部脹悶,不能清凈念佛,如何對治?——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這是修行人胃上不空所致;即食用晚飯或晚飯過飽,靜坐時消化系統功能作用減緩,食物在

胃內產生大量氣體,自然產生胸部脹悶的狀況,不利於靜坐禪行。對治的方法很簡單,晚間少食或不食,遇到飢餓感特彆強時再堅持一下,經過一段時間繼續

禪行,不但不能產生胸部脹悶的狀況,身心還會處於輕盈氣爽的狀態,有利於久坐凈行。如果身體生病,趕快去醫院診治,病患痊癒後,再繼續靜坐禪行。切莫將修行狀況與病患混

淆在一起,出現誤判。日誦萬言身終忘,開悟佛理傳心長;出家去染難為道,喜樂禪悅得法食。風生雲崩天藍淡,澄清無埃舒目明;冥數早定身壽命,何必多貪一口食。

第卅八問:在修行凈土法門中,如何選擇自己所誦持的佛名號才為對根基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依凈土法門修行中,選擇自己所誦持的佛名號,應依據當下自己身心所處狀態進行選擇。

若身心清凈的人,當選擇誦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若貧窮、多病、橫禍、多災、習重、破戒

、鬼穢附體等諸事不順的人,應選擇《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中的一尊佛名號。若遇

三災八難、牢獄苦厄等,應選擇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若遇病苦短壽等,應選擇南無地藏王

菩薩名號。若人愚鈍無智、記憶力差等,應選擇南無虛空藏菩薩名號……還可選擇持咒等,

不逐一而論。選擇自己所誦持佛名號的標準是依諸佛願力,使個人身心所處狀態與諸佛願力相適應。諸佛

國土是依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願力所成就,諸佛救度眾生是依因地所發願力而有因緣差別,

諸佛滿足眾生不同願求是依不同眾生業習差別,諸佛護持眾生是依眾生善行差別。這裡的差

別,不是諸佛心不平等,是願力不同,所成就的國土不同;是眾生的業習不同,也是眾生因

緣不同。而諸佛名號功德力相同,加持力相同,國土清凈力相同,三身四智力相同。如此講是依對法理的認知,也是依很多人實際修行所驗證;如一人貧窮多病,誦持南無消災

延壽藥師佛名號,幾年後貧窮轉衣食無憂,身體恢復健康;還有其它狀況的人,誦持各自已

選擇的佛名號一定時期後,也獲福甚大。青史載千年應證,人間演無盡法音;觀照運慈行真智,義理合融入菩提。賢劫長諸佛同願,釋尊授法利無疆;天時轉含靈中動,教興法弘傳流布。知寶為傳家富貴,悟境悉法界性海;六和開四眾勤勇,慧日照明凈清心。濟度須張顯義理,出世應慧命立身;檀筵供法食百味,聖賢續周至佛風。

第卅九問:三惡道眾生可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法師講法,是將體現在一切法相上的法義及暗含法義中法理的內在聯繫,根據證悟知見開示

給大眾;而不是以文解義,以因為果;否則會自欺欺人,自誤誤人。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曾發四十八大願,於不墮惡趣願中說,「所有一切眾生,以及

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

如何理解佛願義理呢?一方面確切有從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直接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

;其中緣故,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可化種種相、入種種界救度一切眾生;這種示現

於三惡道的眾生,決定無疑可直接往生極樂凈土。這麼講的依據,是《大般涅槃經》中說,

因地行菩薩道時,示現大鬼身、餓鬼身、魚身等種種身,依方便智慧度脫眾生。另一方面,

三惡道中苦受眾生,可轉生而不能直接往生極樂凈土;只能仗佛願力功德轉生人天善道後,

繼續依法持戒修行,去除身心業習染污,諸漏已盡時帶業往生極樂凈土。其中緣故,是受惡

報眾生業習尚在,身心染垢不凈,五蘊熾盛感召的五濁未破,四諦十二因緣、識入十八界的

我法二執猶存,自然受三界法則約束,決定無疑不能直接往生極樂凈土。這麼講的依據,是

佛於《金光明經》中,因地為流水長者子行菩薩道時,只能將放生魚類亡識救度到忉利天為

天子;還有佛於《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地藏王菩薩示現光目女時,只能將墮落為鬼的母

親的罪識,救度到世間轉為人,再轉生天人;還有佛於《盂蘭盆經》中說,目犍連的母親因

業習罪識墮為餓鬼道,只能仗佛威神轉生人天。如此從三惡道轉生人天善道的眾生,須依法

持戒修行,證悟身心清凈時,發菩提心,可往生極樂凈土。佛說《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

經》中,七佛本願也是如此。故有千百年來,行菩薩道的人,舉辦放生、放焰口、於佛歡喜日救度七世父母等水陸法會,

救度三惡道眾生轉生人天善道,踐行自己所發菩提心。菩提速疾無畏輪,吉祥解脫依法性;虎狼掠食攻中守,豬羊爭食守中攻。三世佛日一燈傳,總攝諸定一根性;微塵三昧百億跡,破疑解惑自心門。舍迷津勇赴覺路,息外道九六崢嶸;施梵宴行於道場,巍法門契之鬼神。上承諸佛真實意,下傳眾生利根緣; 縱維遍周甘露泉,廣潤心田然覺明。

第四十問:我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如準確地講,我們自性中的識心與阿彌陀佛的心相同,等同於十方諸佛心。我們身中之心,

是眾生的染污心、蘊識心、因緣心、凡夫心,不是清凈心、自性心、慈悲心、佛心;即便是

清凈的聲聞心、緣覺心、菩薩心,僅為有情覺心、生滅識心、苦樂行心,不是十方諸佛具足

功德的自性心。心識十法界,自性無二別;輪迴六道心,超凡四聖心。吾心即佛為心中有佛性,離心無佛為

離佛性無菩提。不能用世間法解出世間法第一義諦,可修行世間法入出世間中道。若人心是

佛心,佛心為人心,何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差,何有凡聖之別。六根奧義十八界,雙林遺教正法聲;清暢三乘莊嚴藏,假身真形利群生。懷道觀方隨緣濟,轉化了義大佛頂;修證密因方行度,戒儀真俗無等論。

第四十一問:為什麼不能依人相度眾生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唐朝時期,有一位北印度僧人,名佛陀波利;在國內「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聽聞文殊

師利菩薩坐道場於五台山,便「遠涉流沙,躬來禮謁」;來到五台山後,「虔誠禮拜,悲泣

雨淚,」願求目觀菩薩聖容;突然間見一老者從山上走下來,對佛陀波利說,「師何所求耶

?」佛陀波利回答說,「聞文殊大士隱跡此山,從印度來,欲求瞻禮。」老者說,「師從彼

國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否,此土眾生多造諸罪,出家之輩亦多所犯,佛頂神咒除罪秘

方,若不齎經,徒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能識?師可還西國,取彼經來,流傳此土,即是

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接幽冥,報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弟子當示文殊居處。」當佛陀

波利禮拜菩薩時,老者忽然不見。佛陀波利便回國取經,又返東土譯經流傳後,再至五台山

禮拜文殊師利菩薩,今存佛陀波利金剛窟。從傳記中得以明示,文殊師利菩薩仍以佛法度眾生,佛陀波利高僧也不依人相度眾生;都是

依願力因緣弘傳佛法,化度眾生。有的人以文解義講幾句佛法,便依人相、法相度眾生,實為名聞利養,自誤誤人,不知所犯

將淪入因果。只有流傳佛經,依佛法義理開示大眾,使眾生聞法後各修自度,方為信行正道

。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高僧道尊德貴行弘法誦經,無漏海中潮音總持最上法,目見相生咫尺千里心難通。法印義同彼岸無極理不二,金玉良言難為雅直宣真諦,街巷俗說亦傳聞法界音聲,傳心輪以心印心三心寂然。義凈開芳平常話眾善見聞,般若境界辭樸實人樂信受,證悟本立則道生心法同源,仁智見者莫裝像切忌玄虛。物質扶貧濟溫飽求身富貴,精神救困須道德文明傳承,二者偏頗時皆離人間正道,多布施勤精進積無量福慧。

第四十二問:您是如何認知某些毀佛滅教言論的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從佛示現世間到當代,一些外道徒眾與斷滅善根的人,毀佛滅教的言論從沒有中斷過。在歷

史發展過程中,還產生了幾次毀佛滅教的活動及事件。這種言論及事件至末法時代結束前,

將長期伏現存在。言論存在是長期的,事件突發是暫時的。這種存在與伏現是由自然法則與

因緣法則決定的,不可避免,不可迴避。若不如此,此世界則不名娑婆世界。這裡的自然法

則,可理解為三界火宅生滅法。這裡的因緣法則,可理解為眾生業習因果。只有依佛法修行

,身心證悟空、苦、無常、諸法無我的境界,才能逃離三界火宅,解脫根、塵、識入十八界

生死苦惱的蘊濁綁縛,入佛清凈國土,以性識變易常住法界。毀佛滅教的言論,從無知無智開始至害人害己告終。無知者為身愚心暗,一切止於意識思維

的見聞覺知上。無智者為心執邪見,一切止於自然法與因緣法上。害人者為誤人正聽、正信

、正行、正心,將人心識淪為斷滅善根種性;害己者為自入邪見、自行邪道、自以為是、自

遭報應。綜合起來不外乎四種:一是從佛身像上毀佛滅教。在言論根源上認為,釋迦牟尼是人身,不是佛身;所謂佛身,只

不過是人稱名而已,覺與不覺都有生有滅,至於覺性明心是虛無,不能被人見聞覺知,只有

世間運轉法則,根本不存在出世間那回事。將人稱名為佛身,是使人入於迷信名相,產生崇

拜偶像的愚蠢行為,達到個人享樂的目的。至於佛身舍利,還不是物質屬性所成。所謂功德

,還不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至於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只不過是冥想臆造罷了,世人

無法見證,實相上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欺世盜名等。二是從佛法上毀佛滅教。以時間階段性否定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慧命三世連續說,現

在世所行與過去世無關,過去世我未生;未來世狀態與現在世無關,未見來世我已滅。只見

人生人,不見人生羊,羊生雞等,不承認有六道輪迴,也不承認善惡因果等;以科學哲理性

否認修行戒定慧證悟說,只見科學的自然規律性,不覺法中無我的離自然性;只知精神的心

理因緣性,不覺高智慧、高能量生命體的離因緣性;以眾僧結集經典的文化性否定佛法真實

說,眾僧結集經典不是阿難尊者如是我聞,不是眾僧證明真實,而是用眾僧論集說代替佛說

;世間一切繼承與發展都是文化現象,佛法也不能例外;人的語言有字意無密義,經律論是

文字,亦如此。 三是從佛戒上毀佛滅教。用滿足欲習需要性否定身心善行止惡說;慾望無限,習氣種種,酒

色財氣,恩怨情仇,是伴隨人生而自然存在;佛戒中少欲去貪、止漏禁慾、慈憫不殺等,都

與欲習相異,故對戒行以泯滅人性相攻擊,以博愛世人而滅除。用人類創造幸福的享樂性否

定福益源於布施說;人類生產創造了物質財富,人類生活創造了精神財富,供人類活動中享

樂;創造性依靠人類自己,布施天恩神賜,不見前世因緣善惡,更不信後世因果報應,故以

利益得失為標準,以是非榮辱為解判。用團體紀律法規通令性否定身心受持說;世間人制定

的行為規範準則,利於身心健康、安穩快樂等,一切手段、措施、方法服從於利益;佛戒行

於世間得出世間法益戒福的常住性、公正性、通達性與世間利益的階段性、無常性、過失性

相背,故制約著人類的放縱性、貪婪性、業習性。四是從佛事上毀佛滅教。用文物價值的存在性否定寺廟法財利生說;寺廟內外一切與佛教信

眾活動有關的一切法物,都存在著古往今來的文化物性,其價值性、探究性、時空性是人類

的共同財富;替代了法物傳遞道德文明的信息,遮蓋了身心證悟智慧的境界,抹殺了法界龍

神慈護的真相。用團體生活的普遍性否定僧團清修殊勝說;僧團修行的特殊性不離團體生活

的普遍性,以社會公眾關注的普遍性強制特殊性服從於普遍性,以政治需要衡量佛教理念,

以理政的方式處理僧團事務。用世俗世論的合理性否定佛事活動利樂人天眾生說;世俗世論

隨人類存亡始終存在,一切動物、微生物、鬼神等都是為人類存在而服務的,所謂善待有取

舍,所謂救度是形式,所謂鬼神是迷信,所謂善惡是相對,只管今生享樂,不問來世苦受;

利己不怕傷天損壞環境,為我不問忠孝廉恥損害他人。對於上述四種言論,於佛說《大日經》、《大般涅槃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佛頂

首楞嚴經》中都有詳義法理,若人能誦持心解,一切邪見言論不爭自息、不攻自破;且佛說

法不與世爭,不與人爭,只明義理,眾生自覺自悟、自知自見。眾生有身障、業障、智障,

不能知見覺法界眾生真相,又以我法二執染著身心,以生死無明遮蔽心性,實為可憐憫者。若結合當下實際狀況而講,佛教正法盛行於世時,必然有魔法隨之而來,此為天數循環之法

,又為眾生業報因緣所致。於末法時代有正法中興,不可人為阻攔,不能被魔法破壞殆盡,

必然被眾生福慧力所衝破,必然被法界護法金剛依天地法則力所摧毀。當下雖為末法時代,

但不是法末時期,故魔法魔眾只能橫行一時一地,造下萬劫不復的罪業,乃至震碎神識為片

片殘靈,漸入草木器世間;不能橫行於法界,終將被佛功德力所降伏。佛教信眾有智慧不為所惑,一定能自護身心清凈,自修身心功德,自行身心正法,自證身心

大道。立破縱橫命章義,慈濟之心自天然;廣開人天眾眼目,融明實相於上乘。雅句佳辭描意境,才高闊論舒情懷;世有人我莫及處,識量禪苑藏玄機。海外獨步道日新,了義教法含深慧;曲士難可同論道,英秀逞雄不入流。三界唯心外無法,萬法唯識內自求;高下共均心平等,貴賤同階化疑滯。樹茂枝條根植深,義開竅門理且直;閑雲野鶴唱自在,談笑風生話歡欣。恆沙法界佛為先,毗盧性海我歸後;浪跡天涯山水禪,隱身忘歲何許人。閉目不覺微細客,止思觀盡識界塵;奇穎殊境清凈慧,嘉祥仰德福樂行。交光互映六和相,如來降跡感震動;一聞信受菩提種,風度正倫贊沙門。

第四十三問:您能否具體的解釋一下智慧的含義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智慧有很多種,若具體來理解,可以分三大類:一類是平常人的智慧。平常人的智慧由智謀、智力所組成,再由明辨力、自控力體現於言行

上。所謂智謀,是在一定相對的範疇內,運用機辯權衡、巧施妙策獲取全局或局部利益的目

的。所謂智力,是對人與物各自內在的及相互聯繫的需求關係、變化規律等記憶觀察、認識

理解、抽象推理、思量判斷、綜合知識、累積經驗、處理矛盾的能力。智謀體現於人言行的

自控力上,自控力是對己、對人、對事、對物的把握程度、承受忍耐、心量眼界、運用調解

的能力;如心中有數,才遇變不驚、進退有度、不失常態、得體無過。智力體現於人言行的

明辨力上,明辨力是對比分析、文理技能、心靈溝通、爭計較量的能力;如發明創造,源於

個體與群體合作的智力。平常人的智慧,可以分為順應人性、道德、公理的智慧與泯滅人倫

、良知、正義的智慧。平常的智慧,既可利己利他為善,又可損己損他為惡;如何運用智慧

為善,制止利用智慧為惡,才是人應具有的大智慧。二類是修行人的智慧。修行人的智慧由蘊心、道力所組成,再由業習力、戒定力體現於證悟

上。所謂蘊心,是覺知階段生滅法中魔蘊、邪見、疑惑、觀照差別力。所謂道力,是次第覺

知聲聞、緣覺、菩薩、佛不同功德力。蘊心體現於人身口意業習力上;業習力是潛藏於心識

中五十種五蘊魔力,又是平常人無法觀照覺知的能力;如定空中觀照覺知的殊勝境界,由定

力不同而定境不同。道力體現於人身口意戒定力上;戒定力是身心清凈住於定空、入於三昧

觀照覺知力,又是平常人不可思議的能力;如童心神話世界,虛幻而不能及。三類是證悟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由具足、不具足組成,再由見性力、功德力體現於

覺者道果上。所謂具足功德力,唯有佛證得,有大自在神通妙力,安立法界,救度眾生。所

謂不具足見性力,是菩薩證得,有覺有情的自在妙力,上報佛恩,下報眾生恩,依菩提願力

於十方世界行菩薩道。人不同、心不同、道不同,所具智慧不同;若依法界不同來理解,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

智慧;就人道而言,既可獲世間智慧,又可證得出世間智慧。世間智意理無窮,若推論出世真諦;以冰堅欲斷金石,用凡思測度聖心。先哲思文通大道,清流百川入性海;等照一相如俱明,演唱法音示迷津。良玉怡然光異土,乾坤厚德眾心歸;世間一日善行事,勝過千秋無義身。識智盡淘愚庸淺,靈境契心性相融;真詮天際貫三世,維止虛凝三昧生。

第四十四問:如何理解人間福樂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人間福樂是人身心對物質與精神財富的願求滿足程度。不同人的願求不同,身心福樂的標準

也不同,滿足程度也千差萬別;凡夫之人願求無有止足,只能少欲為足;菩薩行人願眾生得

福,求眾生得樂,以布施為福,以禪悅為樂,也無止足,只能隨緣而足。凡夫人身心有願求福、祿、壽、康、財五福之福,也有滿足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

五福少一為福報有缺失,五欲少一為樂受不具足。人人追求幸福快樂,而有時又得而復失或

失而復得;在循環往複中,產生了貪嗔痴慢、恩怨情仇;在無常力的作用下,生出了福禍相

依、苦樂參半;在無始劫中,生滅於六道輪迴,因果自受。菩薩行人,於己身心無願求之福

,又無欲受之樂。轉五福之福為施、轉祿為喜、轉壽為常、轉康為勤、轉財為智。轉五欲之

才為舍、轉色為空、轉名為喜、轉食為禪、轉睡為靜。人相相同,凡聖不同;心性相同,習氣不同。差別在於身心修行證悟上,在於身心得失善惡

上,在於身心應受因果上。凡夫人福樂無常,苦受真常。聖人身相無常,樂受真常。凡夫人

只有世間福樂;無出世間福樂;聖人既有世間喜樂,又有出世間喜樂。凡夫人只知自我身心

福樂,不知聖人身心喜樂;聖人既知凡夫人身心福樂為苦,又知自我身心喜樂為空。根塵偶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生滅中;千劫綁縛不知苦,執著欲習自為樂。身心離欲常清凈,解脫煩惱無垢染;慈悲喜舍菩提願,自在常樂蓮台前。人人可享受福樂,又有苦厄相伴隨;人人可證得喜樂,又隨因緣行苦樂。享福了福真知福,積福惜福利他福;你善我善大家善,人間大善方為福。

第四十五問:儒教倡導忠孝文化,佛教也行化忠孝義理,二者有什麼不同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儒教倡導的忠孝文化,是忠君主以愛國,孝父母以和家。愛國以疆為界,和家以血為親。愛

國正義之舉,和家天地良心。若有違逆者,人心相背斥責,千夫所指卑惡;既有牢獄法度,

又有道義懲罰。古有大忠忘家捨命,又有行孝捨身報恩;今存愛崗敬業忠誠,延續奉養順意孝親。將軍以勇

為忠衛國,大眾以勤為忠擁戴;遵法安身以德立國,睦鄰和諧以法理政。切莫妄自菲薄草根

,無畏身力眾志成城;各安身命運有差別,工農商學不同分工。不孝父母難忠家國,貪利狼

子賣主求榮;自保身命棄捨一切,假象於人騙取信任。見風使舵投機取巧,讒言獻媚鑽營偷

奸;罵名千古天良喪盡,侮辱祖宗警示後人。儒教文化華章精論,篇篇論述義理難窮;認真

作事先求做人,乾淨清白代代傳頌。 故佛教信眾,應尊重儒教文化,不違因緣;隨順世理,不染世俗;和敬平等,不做另類;奉

公守正,不輕他人。佛教行化忠孝義理,與儒教文化相融相通,也有別異不同。忠君主為遵天意,天之驕子民意

推薦;孝父母為報恩行,一切眾生皆三世父母。忠君主於言行如一,道德典範正法治世;孝

父母承歡心順,安身之本立命善根。忠君主在起心動念處,救危濟困愛護眾民;孝父母禮佛

菩薩神明,慈悲救度眾生慧命。忠君主非愚忠於相,策令國泰民安善政;孝父母以小延大孝

,開權顯實自救自身。若有違逆者,三世因果經;自作自受報,法則不留情。輪迴習氣轉,

六道常換身;天地不可昧,善惡決分明。佛教行化忠孝義理,以忍辱行化暴政,以慈悲行化害民;以喜舍行化爭鬥,以公正行化酷刑

。以清凈行化貪腐,以勇健行化無能;以無畏行化墮惡,以利他行化損人。用布施行化貪吝

,用謙恭行化剛強;用隨喜行化憂怨,用智慧行化頑愚。用和順行化戾氣,用欣然行化質疑

;用禪悅行化慾望,用十善行化不善。總之,行一切善為忠,止一切惡為孝;忠不離當下,孝不離身心。忠孝代代傳承,形成傳統

家風;展示國度形像,享樂道德文明。佛法萬門入一門出,唯心地法門通凈土;無至大道千流同源,大雄一音無二語句。綱領教乘深義妙理,三城比喻寶藏無盡;德宇大慧方寸道用,身心證悟靜觀動應。道無方所圓通具足,性無體相遍含虛空;灌頂歸仁等覺自證,法界合運真如不共。明理征言無緣不解,衣中寶珠面見難識;平坦無丘慈悲普渡,妙峰無語覺者常住。

第四十六問:現代科學證明,素食不宜身體健康;有的修行人還一日一食,是不是自殘身體

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現代科學所依相對法則,吃用什麼食物,都有宜或不宜身體健康的一面。去醫院治病的人,

不以吃什麼食物為標準,也不以在家人與出家人為分別;只能說身體有病的人,各有業習,

各依因緣,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戒慈悲不殺,喜舍不貪;即眾生平等,恩同父母,故不食不穿,又行放

生救贖。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法棄轉習氣,去除心垢;即眾生相互吞食,染法相加,故愛護眾生身命

,濟度眾生慧命。修行人素食,是依佛性與之相應,保持凈行;即眾生體相不同,心性相通,故殺食者等於自

殺自身,自食自肉,與道相背。十方眾生,以食而住;民以食為天,人以力為健。修行人以禪悅為食,以食物為葯;借假身

命,自救慧命。且又氣飽不思食,攝入光和能量,身體輕盈常定,心識開悟生慧。早已超越

了身體健康的界線,達到了身心清凈的境界;根本不是自殘身體的凡夫知見,而確切是自護

身心的法葯良方。早已超越了科學證明的範疇,進入了物質唯心的境界;根本是自圓法身慧

體的妙食百味,確切是誰修誰得、誰行誰證的善法因緣。故修行人相信科學,又離執著科學

;不以科學唯科學,又以法性為法性。修行人雖證悟不同,知見不同;但對佛法義理的認知相同,遵從佛戒上,止惡的善益相同,

所作事項如法的心智相同。如此所述法理與境界,平常人很難聽明弄懂,一般的修行人也很

難證得如此境界;但只要人人能依法持戒精進修行,遲早都能深明開智,證知如此境界。證

知如此境界的人行於世間,不離世間。若問一位平常人,「您怕死嗎?」他可能會反問,「世界上有不怕死的人嗎?」以掩飾對生

命死亡的畏懼心理。再問一位修行人,「您怕死嗎?」這位修行人會坦然地回答您,「我每

時每刻都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以表明對生命由階段生滅轉變為變易生滅的認知境界。再問

一位證悟的人,「您怕死嗎?」他可能愉快地告訴你,「我的識心早已死亡。」以證明生命

的肉體與識體可以分離存在的實相。同一問題不同的回答,是人心的差別,不是人身的差別

。「修持當下活死人,存世色相亦非真」的生命現象,一定存在,只是人中存在的少數。井魚冥海土石障,龍帶涓滴雲雨風;相似法執墮輪迴,實相法義化人心。所知成障無立破,深山大澤龍蛇生;人形菩薩正說正,正遍知僧玄語玄。溫故知新解斷障,勵精弗懈勤去染;寧為師子吼一次,不為野干長夜鳴。悟者剎那覺自性,不悟恆沙迷自身;形起影隨學近智,聲來響至力近仁。

第四十七問:如何理解「仁者愛山,智者愛水」的含義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仁心厚德載物,道風素高大廣;氣度沖霄瞻遠,檀那清凈忘憂。仁者以平等心仰慕德行,隨

順道行,崇尚智行,讚歎凈行。故而以山賦志,借物暢懷;比喻化眾,自安身心。智心慧德方便,柔和隨順水靜;源泉出處高澈,匯流百川入海。智者善於友、交於心、服於理、敬於德、隨於義,智者善於行、觀於靜、修於身、念於常、

定於住,智者樂於慈、喜於舍、濟於苦、克於剛、成於明;與愚者別於道、交於斯、服於術

、敬於勢、隨於利,形成鮮明的對照。人不聽勸難為善,鼓不敲打自無聲;育嬰過嬌成人晚,一葉知秋顯於林。以智火燃實相香,升起戒定慧熏煙;雲蓋莊嚴益增進,仁智一體名符實。若嘆鶴脊傾危事,又見騰雲龍背滑;未必求仙便得仙,知難而退毀根芽。精勤不為有所求,默化潤物導無形;雅士懷仁正聞處,傑友真智留正聽。

第四十八問:出家人有道,在家人無道,依您知見,是這樣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厭舍品中說「智光長者言,我今欲酬報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

勤精進希證菩提。佛言:汝今在家成就正見,不謗三寶,以孝養心恭敬尊親,起大慈悲心給

施孤獨,乃至螻蟻尚不加害,忍辱為衣,慈悲為室,尊敬有德,心無驕慢,憐憫一切猶如赤

子,不貪財力常修喜舍,供養三寶心無厭足,為法捨身而不吝惜。如是白衣雖不出家,已具

無量無邊功德。汝於來世萬行圓滿,超過三界證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門,是真比丘,是

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則名為在家出家。」道由身心修行證得,既不是出家人出得,也不是在家人不得。只能講出家人住清凈地,有依

法持戒修行的良好環境氛圍,宜於證悟得道;況且,千百年來得道高僧頗多。在家人住於污

染地,世俗世論干擾惑亂修行,障礙多多,難以專心清修,不宜於證悟得道;但是千百年來

得道大德也層出不窮。以此緣故,不應以相判道,以因為果。如唐朝武宗皇帝偏好道術,排

斥佛教,赦令「焚燒經卷,毀拆佛像,趕出僧眾,各歸本土。」毀寺四千六百多座,逐僧二

十六萬餘人。當時有位慧忠禪師躲進深山,三十年修行,鬚髮皆長,不能穿僧服。後來有弟

子問是否與道有礙?慧忠禪師說,「仙去者未必受籙, 成佛者未必須僧。」有如此說出家人有道,在家人無道者,多是不明佛法義理的初學人,或是未修證悟的愚痴僧

。佛教四眾弟子具足,出家二眾以清凈相導化眾生,在家二眾以清凈心信行佛法,相得益彰

,互尊共進,保持佛事活動正常有序。否則,相互輕慢,相互詆毀,有意無意幫了魔王的忙

,起到了破壞佛法的作用。涅槃路上無朋伴,佛性真實無故人;請將法師還人間,作眾生的真善友。難以佛法為己務,不染俗語論世間;堅信正法明法眼,實行正修道必成。滿樹紅花一夜空,萬枝綠葉喜隨風;熟果不爭自露笑,自然長歲守枯榮。若以相能定道果,何須持戒依法行;當知此是娑婆界,無相道果必修證。

第四十九問:一切物體由化學元素組成,是佛法中的法性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化學元素是一切物體構成的來源性質,仍為用科技手段可測知的法相,不是佛法中的法性。佛法中的法性,是依自然又離自然;依因緣又離因緣;用一切科技手段不可測知的主持一切

法相存在、變化、生滅的識體能量與智慧,人的身心可知見覺。法性由佛力總持,又由神力

分持。總持為依法性安立法界中一切法相,分持為一切法相中各有所主。平常人不能知見覺法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突破身體根塵識入的十八種界限,受身障、

智障、業障所局限,困於見聞覺知的相有中,惑於五蘊五濁的生滅中。修行人能知見覺法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依法門修行增長智慧,持戒律修行增長能量,去除

身心業習染垢,突破相有局限,性識進入周遍圓通、自在無礙的生命狀態。如此佛法義理,

是修行人真實證悟覺知的,不是哪個人憑空臆想猜知的;但是,能證悟覺知的是少數人。人

們不能用多數人的無知來否定少數人的覺知;用一切法相的真實存在,否定一切法性的真實

存在。否則,一切眾生將永遠輪迴於生滅法則的煩惱中,不能回歸自性無為中道的清凈中。了義驚警盲莽擾,究竟立破禁錮憂;相存實有性更真,解脫三昧一剎那。思維界限法相塵,相對有極蘊識中;窮劫數沙分階段,當下醒悟入變易。

第五十問:佛教信眾如何愛護國家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與佛教義理結合起來,主要有立德

、立威、立業三個方面;即塑造形象、維護尊嚴、總理經濟。佛教信眾應圍繞著立德、立威、立業,於國內採取以法愛護國家,於國際採取以策愛護國家

。以法愛護國家主要表現在,擁護正義,正法治世,政得人心,懲惡揚善,明察不邪。以策

愛護國家主要表現在,正策、策略扶危濟困,平等相待,不畏強權。強國興邦,雖出家二眾

有「不為官走使」、「不入軍陣」的戒律;但愛國護家確有責任與義務。要將護國理念落實

在言行上,就應人人有責,積極支持、參與、獻身於國家各項事業的建設,時時處處體現佛

法光明,言以德入心,行以智適世,讓眾生普受甘露。立德於國體,立威於政體,立業於民

體,三者相融一體,萬眾歸心一國,國家昌盛,大眾安樂。若一騙子,雖言無人伏其德;或

一惡棍,民怨而遠其行。國運蒼生因緣立,族民因果福禍依;古今王朝更迭事,睦鄰興衰天數奇。德廣道通海內外,揚威志磐武不屈;經濟繁榮人間好,善惡利損一局棋。以德立國紫雲蓋,正法威世海底金;昌盛大業願無礙,星斗不移盡隨心。依教修身不易俗,人和政通宜不易;天機內發殊月圓,識海外澄俱映明。

第五十一問:佛法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法即相離相,不能由人掌握,只能由人修行而證悟覺知。佛法若能由人掌握,天王人王即

佛,所出號令即法,眾生從之而得,何來身心修行之說。「即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三十二

相是佛,轉輪王具三十二相。佛無一法可說,若佛有法可說,即為謗佛。」佛不依相見,法

不依言說,怎麼能由人掌握呢?淺而易見,若有人說能掌握佛法,必是邪師邪見,惑亂世人

。佛法在世間,離世無菩提;人人可聞知,信受憑根基。在信受的人中,能禪入證悟的人是少

數;在聞知的人中,能承載弘傳的是少數。能證悟承傳佛法的人,是明心見性、覺知真諦、

得法得戒、行菩薩道的人;卻不能掌握佛法、隨心所欲、信口開河、虛偽留礙。在當今世間,確實有人依相自謚是某佛降世,說相似法,以因為果法,行淫傳法,災難恐嚇

法等。名為掌握佛法,實則離經叛道;包藏魔法禍心,破壞身心正行。一些初行人,以邪曲

心貪求善果,不辨真偽法義,隨波逐流名人名相,墮入深坑而不覺知;若遇善友相憐勸告智

語,如犬隨主則善惡不分,反唇相譏且大言不慚,師徒似鳥獸斷腸哀咽。明佛法義理,是為

擇法眼。擇法辨理明自心,以防誤身命損慧命。東山法門達摩傳,貪寺取道無惠能;為法重人擇法眼,雪山醍醐明心性。明師捐世法身空,破衣遮體素食命;恆常知我法無我,空中妙有性具足。法水沐德身心凈,法葯開智眼光明;定根不移執自壞,著相立破空客塵。滄海添胸展法懷,青山措背挺脊樑;頓悟心源平等性,盛傳道化法利人。極意研尋無證悟,尋章摘句犬喪家;掌握佛法山石墮,依人為法源泉枯。名相即佛可調控,衚衕抓驢兩頭蒙;鴨吃秫稈自直脖,裝象鼻子插大蔥。真妄同源難明辨,遲速異曲不同工;荷寄污泥蓮種性,棲傾巨樹根亦深。謙恭請教下風輕,其貌不揚心法重;苦海無涯法船渡,自做無底掌舵人。

第五十二問:為什麼說法不了義因果不昧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法以了義為究竟,弘法以了義達空相。究竟為法理具足圓通無礙,空相為修行證悟人法二

空。證悟人法二空的弘法者,離相生心,物我雙亡,冥合法要,契入中道,依因緣方便智而

觀基逗教,言出離名聞之因,行作離利養之果,因之不立,果從何來;故無世間生因滅果,

得出世間善因道果。若未證悟人法二空的弘法者,境相生心,執著相有,貌合神離,非此即

彼,以因緣言辭智而辯巧論教,言出心有蘊想成因,行作識落蘊田成果,因明不爽,果入法

則;故不昧世間生滅輪迴,受因報果,得世間有為因果。弘法者應對自我言行負因果責任,證悟到哪裡講哪裡話,指明境界中不同路徑,願求聞法受

教的人依法持戒正修,得以解脫生死綁縛,往生諸佛凈土,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若因我所弘

法義有謬,誤導眾生,願承擔一切謬誤因果,善功德歸於眾生,負得起責任。言行念起因緣立,因果相隨皆不昧;達人大觀通三世,體道無心寂照境。天地氣序有盈虧,合奏大樂無全功;應感必存人莫及,心印承德含靈真。真理妙相彌際廣,法無不可難思議;百千燈傳一脈言,江河湖海混魚龍。入室著衣如來座,人法雙亡相自空;開示悟入正知見,自利利他菩薩行。

第五十三問:如何理解玷污佛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法清凈無為,圓通遍至;真如無礙虛空,一切染法不能玷污。所謂的玷污,是人身心貪著

邪行邪見的染法,通過語言文字的傳播,形成法相上的詆毀,造成自損損他的惡果;即邪見

者自身心染法對自性三寶的玷污。世間一切染法,是相對法。相對法反映在法相上為有生有滅,一切無常,處於不斷變化中。

變化的法相,不變的法性,永遠存在。平常人只見變化的法相,不見不變的法性,受根塵蘊

識的支配,順從無明,苦受煩惱,輪迴生死。在這種堅固業習力的作用下,排斥一切清凈法

,懷疑一切無為法,不信一切自性法,斷滅一切常住法。還有外道人,心外求法,只見法相

變化有常,即知有規律可循;不見法性不變真常,即不知有法則總持。故無法覺悟佛法性身

安立法界,佛報身主宰法界,佛化身遍周法界的實相。若佛法能被染法所玷污,法界中就不存在佛法。況且,於出世間法中,不存在一切染法。一

切染法,只存在於三界世間。故一切依法持戒的修行人,身心處於染法中,又逆世而行離染

法,隨順因緣而因緣不變,入中道而出世間。於此世界中,一切行菩薩道的人,離一切染法又入染法中,即無世間可入,又無出世間可出

,自身心凈則佛國土凈。故有十方諸佛菩薩,以不同眾生相示現世間,濟度眾生。如此法理雖難信難解,但確實可信可解。既為佛一大因緣如語開示悟入,又為歷代無數聖人

證悟驗證。宇宙人生真相大多數人不能一時悟見,而少數人卻無時無處真實的知見覺。只能

依少數人認知力的智慧,導化多數人轉化業習去修證智慧。眾生須漸離一切染法,也可頓悟

清凈佛法。故佛教化行人修忍辱,憐憫一切玷污佛法的人,法供養一切不懂佛法妙理的人。玷污佛法為自損,法則因果不饒人;不需人為去懲罰,自嘗苦受任由他。絕相難思藏珍寶,即心是佛體大道;一朝拉開無明幕,方見流浪苦凄憐。

第五十四問: 二零一二年將至,這一年是世界末日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道教有句話,「天機不可泄露」!用佛教的話講,「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說則眾生

難信生疑、論爭不休,況無實義!而於當下,幾乎全世界人的目光都盯住此事,關心著世界

末日是否降臨?為釋疑解惑,安寧人心,依法方便,答覆求問。 世界歷史上,有很多宗教哲人根據各自悟知的有限智慧,預先測知自然界將於何時何地發生

異動失常,對人類社會產生何種何度的影響,並非空穴來風、憑空臆想。對某一具體事件,

可能準確;但對世界大局的變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知其然上,又只見其壞滅現

象而悲觀失望,不見其常存新生而妄言末日。結果令人感到妄言不準,末日未至;如預測的

一九九九年恐怖大王降臨,人類毀滅等。 那麼,二零一二年即將來臨,世界末日能否隨之而來呢?準確地告訴諸位,地球照常運轉,人

類照常生存,世界末日不會降臨;只是一些眾生個體生命的末日每時每刻都在不同處所、以

不同方式發生。 是什麼導致天地自然異動失常呢?曰,天地萬物主持神神位的變化。神位新舊交替過程中,

由眾生業習召感,時而產生地水火風運轉過度,有失常態,造成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

風災、火災頻生,瘟疫、疾病、饑荒、人禍伴生。災難頻生又使經濟蕭條,資源短缺,人的

暴怒戾氣上升、貪婪慾望猛增、身心言行失度、自控理智下降、惶恐絕望集中、暴力行為升

級,易用極端手段解決矛盾等;給人類歷史上,留下記憶深刻、影響巨大的事件;如萬教收

緣,十年普度結束,以一九九九年為界限象徵;佛教中興,十年正法出世以二零零九年為界

限象徵;轉折清場,三年開元創新,以二零一二年為界限象徵。二零一零至二零一二三年間

,世界上發生了什麼重大影響的災難與事件,當下人類受者是,有目共睹。待神位安穩後,

天地自然恢復常態。宗教哲人預先悟知的是萬物主持神的退位,測知不到萬物主持神的到位;悟知的是天地自然

的失度,測知不到失度中的限度;即地水火風自然主體失度中有限度,有失常態又不離常態

,有左右過之又不離本體。至於什麼緣故,導致神位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天機,不可說,只

能是有證悟的人心觀覺知。故信仰佛教的人,應依心觀覺知的實相,否認世界末日的到來,

並有責任揭穿世界末日的假象,有義務告之真相,以安寧民心。 人類對天災人禍的心理恐慌,是對自然法則的敬畏與無知無奈,僅憑良知提醒,利用科技,

須防其害。當人類以可知自然的心態,坦然面對一切順逆因緣時,善心終究趨吉,善行必然

成祥。信仰佛教的人,有智慧應對自然變化為安穩,有能力化解一切災難為吉祥。不盲認一

切似知半解的知見,不盲從一切不了義究竟之論。保持正信正見的人生常態,保持正言正行

的社會秩序。 主葯主稼主樹神,山神土地水龍神; 主福主祿主壽神,二十八宿執曜神。 神位神力如電力,主持萬物依法則; 法界循環有秩序,令入公正因果律。 世界末日不可信,成住壞空有劫數; 天災人禍常發生,自然因緣難迴避。 覺自性心即是佛,論辯邪正魔似聖; 若不現身明心境,言語智慧拜哲人。

第五十五問:如何理解有的人所做「禽獸不如」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當人見聞社會上發生一些遺棄子女、不孝父母、暴力兇殺等有悖人性的事件後,出於同類相

憐的人倫道德心,對相關人事發出感嘆,「怎麼禽獸不如呢!」更有甚者,「請不要侮辱禽

獸。」俗語有「貓養貓親,狗養狗近,雞孵小雞一群群。」還有人觀察動物,雖常見同類為爭奪食

物、配偶等相互爭鬥,卻罕見同類爭鬥中致對方於死地的兇殘;而且,於猿猴類種群中,尊

卑有序等。故於民間有羊羔跪乳、烏鴉反哺之說;還有一些民族,以禽獸為圖騰象徵。人類的思維能力、言行規範、文化道德等方面,都是禽獸所不能及。人類處於自然界的頂端

,必然有高端的人倫道德規範一切言行,才能保持社會文明的依序發展;否則,人類的破壞

力,也是禽獸所不能及,最終將受到自然法則、社會規則的相應懲罰。古今中外,族群中野蠻行徑、險惡殘殺等駭人聽聞的事件,每時每刻都以不同方式不斷發生

。這些現象形成的緣由很多,是宗教、社會各界人士永遠的話題。依佛法因緣而言,六道眾

生生滅輪迴中,人道處於核心位置,依據各自業習命終可善生天道,也可生入地獄、餓鬼、

畜生、修羅道;即個人身心善惡言行形成的業習,通達六道;可升可墮,升到神天,墮則可

突破畜生道直入地獄。而畜生道處於定報了業後,可生入修羅,人天道中的上升位置,又依

各自業習生為不同業報的人。在人與畜生不同的業習中,人的惡毒心有時可能超過畜生;而

畜生的惡毒心無論如何也不能超過人。相反,人的善護心永遠超過畜生;而畜生的善護心遠

不及人。以此法理,就不難理解有的人所行作之事禽獸不如的道理了。當然,在人道中,有依佛法修行的人,還可證入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四聖道;四聖道

超過天道眾生,不在六道眾生中。還有,極少數畜生道眾生有意無意的傷害證入四聖道的人時,沒有相互報應機會,其惡業增

大,還將墮入地獄受報;但僅是個別因緣,不是普遍因緣。根塵相異各形體,人畜業習心不同;眾生含靈有佛性,因緣受報存無明。人間正道在人心,利益養身道護心;得失利益為權宜,盈虧道義才是真。得道多助失道寡,禽獸不如失人倫;人道英明德貴重,道隨證悟自清凈。玉石出山方為秀,雕琢琳琅品質純;老實做人善護德,切莫惡毒動心機。

第五十六問:地獄內外的鬼類有什麼不同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從總體上講,地獄內外的鬼類名稱不同、相貌不同、應報不同、苦受不同。地獄內的鬼類主要有鬼王鬼卒類、報到轉生類、罪惡苦受類。鬼王鬼卒類,有神通力,善使法器,各司其職,行使冥令。主要分工有看護守衛、傳遞信息

、逮捕勾招、受理銜接、掌管簿冊、判罰量刑、執行劇烈、察驗核准、善行教化、轉輪超生

等。其中,個人的福禍生死由鬼王掌管,由天王實施,由人王現報。鬼王鬼卒類與天王天民

類福報相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報到轉生類,從人間死亡到地獄報到驗明正身後,經一至九殿閻君審判受報,到十殿閻君轉

輪處,這一系列過程中,每個鬼沿用人間的名字相貌。罪惡苦受類,在一至九殿所轄各種地獄受刑罰鬼,知人間所造作罪業,苦受驚恐與苦惱明白

,屬於惡鬼罪識,失去自由,慘烈劇痛,無以言表。地獄外的鬼類,主要有奔赴黃泉類、枉死未超類、有形鬼道類。奔赴黃泉類,世間人命終後,無善業生入天道,罪惡深重的鬼識由地獄黑白無常直接勾捕,

其餘鬼識由城隍勾捕。由城隍勾捕的鬼識由不同地方統入黃泉路,由大力鬼卒押送地獄。黃

泉路上的鬼類,綿綿不盡的排隊行走,從剛生的孩童至百歲老人,不分男女、民族、國界;

有的如盲如痴;個個垂頭喪氣,普遍心懷怨屈;有的面黃肌瘦、殘肢不全、血污裸體、凄苦

百態;見有依佛法修行人心識定觀時,眾鬼大呼求救,欲圍且退,恐陽傷神,無住自悔。而

大力鬼卒揚鞭抽打、呼喝所歸、各由天命。枉死未超類,有因戰爭、自殺、他殺、災禍死亡的鬼,由命終時一念執著心所系,依情戀系

世間,妄行遊動不止。這部分鬼類須由佛教四眾誦經超度,破解心形妄念妄執,再依善惡業

習生天或入輪迴。若無人為其超度,鬼識有形無力,有心無神,將受有形鬼道驅使苦役、損

害污穢、無處申訴、積怨難忍。仍然沿用人名,保持人世相貌,具有人世才能,可擇業附身

入體,追加報復仇對。有形鬼道類,由地獄十殿轉輪處超生的一道眾生,對前世人生的一切名相失去記憶,只有業

習相隨。以形體區分,可有三十六種,遊走世間各地,有力、有求、有食、有財與無勢、飢

餓、疲勞、困苦並存,命同劫數,業盡方終。地獄外的鬼類,主要以三十六種有形鬼道類為主;其它兩類,從時間上流轉過快,從數量上

仍是不多;且又有入輪迴與未入輪迴的本質區別,還有形體、相貌差異等。依佛法禪定心觀,覺知如是,粗略表述作答,無法詳盡細論。世人不修智慧,難信存在鬼神

,難解實相法理,身行迷本妄心。瞬間無常降臨,陰陽二世相隔,悔之晚矣悠悠,定報無人

再理。唯有善心人,信仰佛教法義,止惡行善世間,族群相親、和敬、憐憫一切眾生。救度

衛國將士,超度遇難亡靈,迴向怨親債主,速生人天道享樂。蓮不植高原習種性,巨浪起深海隨機湧;人與鬼有三習相通,早察覺轉化掉自醒。一莫多愁善感悶憂,二忌投機巧鬼主意,三不遮掩過失欺瞞,善行喜舍鬼道易斷。

第五十七問:如何理解佛教正法中興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教興於世間,分為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佛法住世的階段性,各有標誌。佛法

住世階段的不同,明示著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正法時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至高至上。

像法時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重弘重修。末法時代,佛教在人心中的位置可有可無。歷史

證明,佛住世時所預知法流趨勢完全準確無誤。法流趨勢,是依佛教在人心中位置的優先、

持中、末後來認知;不是依寺廟與僧人的數量去認知。在認知法流趨勢時,還應明示階段差

別是相對存在,不是絕對存在;即正法、像法、末法,像法時代存在正法、末法,末法時代

存在正法、像法。法流趨勢被多數人認知,形成群體共識,佔據道德發展主流,就是末法中

有正法;佔據道德發展的支流,就是末法中有像法;佔據道德發展的細流,就是末法中的末

法。當佛教進入末法時代後,像法發展勢頭逐漸減弱;特別是一百多年來,又劇烈銳減,形成實

際意義上的末法時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末法勢頭達到了頂峰。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開始至當下的三十多年間,又逐漸為佛教中興拉開了序幕。序幕的拉開仍以天災人禍接踵而

至伴隨著心靈扭曲的道德滑坡,相互交織為動力。佛教正法活動又重現於歷史舞台。回顧佛

教銳減的一百多年至二零一二年,人類所發生的天災人災史無前例,失去道德規範控制的科

技手段猶如脫韁的野馬,在滿足各種慾望的同時,也帶來了毀滅福祉的種種危害。從二零一三年開始佛教中興,將維護一千八百年;其中,一千年為相對鼎盛時期,六百五十

年為相對平穩期,一百五十年為相對減弱期。一千八百年後,佛教又恢復到實際末法時代的

常態。所謂的佛教中興,是人類從慘烈的天災人禍中走過來,知其因果報應,反省心行過失後,不

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願意接受佛法義理,並依此建立道德文明的社會秩序;相應的正法

住世、像法復興、抑制末法。佛教中興後,依《金光明經》法義,正法治世,轉人天互損為人敬天、天益民,人與自然和

諧,各種災厄相對減少、減輕,物富糧豐;轉人與人互損為同類相憐和睦,人與社會和諧,

各種人禍減少、減弱,國泰民安。依《大般涅槃經》法義,四眾弟子自我約束言行,正心正

行於世,相互尊重,正戒修行。轉化習氣,棄捨邪見,利樂有情。末法常態後,人天互損,同類爭鬥,過於當下一百多年來的狀況,天災人禍相對加重,只有

局部地域的人信受佛法及少數人依法修行;並逐漸以佛教文化代替正法住世,外表像法存在

,實際末法身心。正法住世高山先照月,像法時代通宵炬成晝;末法降臨雲起寸間空,中興隨緣妙獨盡經史。是二俱離時假何為乘,知定於真空相我是誰;聖無方所待隨機化導,在凡之境機變如幻形。法流趨勢銳減災立生,人心貪婪物色禍同現;絕相難思奧密在何處,神目如電法則不藏奸。明依戒法幽則鬼神護,身心內德自醒益後人;夕雨萬滴興衰一場夢,聆風慕景離念體現真。

第五十八問:如何理解公開詆毀佛教的言論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若有正法出世於先,必有魔子干擾於後,皆眾生因緣。部分眾生業習之因,召至相應之緣,

墮入魔法羅網之果。業習之因,既有前世所積,又有今世所累。相應之緣,既是當世邪見,

又是後世魔緣。羅網之果,既是今世心因,又是後世身果。行菩薩道的人,寧願千劫用利刀剜挖雙目,不願見世人詆毀佛教文字!寧願千劫用利斧砍斷

耳根,不願聞世人詆毀佛教音聲。並非懼怕佛教毀滅,而是憐憫罪重眾生,一時圖強快意,

萬劫不復深坑,醫王難醫該死,甘露不潤無根。如有人以言論公開詆毀佛教,請不予辯理,

機緣成熟時必遭厄運,自消自滅。飯送飢人,理達知人,辯理無益,白費氣力。況佛教中興大勢已成,勢不可擋,不因幾句言

論可毀,不因幾段文字可滅,只是入海數沙、以掌擊空、枉費氣力而已。垢凈共住法,水波同體生;本來離塵覺,觸境迷無明。背覺合塵妄,愛染大慢成;性海無風寂,心念起洶湧。象不參蟻斗,人得成於忍;隨緣不隨便,慈悲憫眾生。弘法利生住,受磨才成功;眾生皆平等,逆緣恩義重。

第五十九問:現在有人說四道輪迴是怎麼回事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六道輪迴中,修羅為五道共有;在佛經中也常說五道。五道輪迴中,人道須間隔五百世再有

機緣轉生為人;每世三十年,乘以五百世為一萬五千年;故現在世人再沒有機緣轉世為人,

見聞佛法;需五十七億年後,見聞佛法。有的法師見現在世人不知珍惜人身、見聞佛法的因

緣,以此勸化世人警醒,「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實際還是六道輪迴,四道

輪迴為方便說。六道輪迴中,唯人道難得。人道中見聞佛法難,值佛住世更難。見聞佛法信受難,依法修行

難上難。故佛教四眾,是幸運中的幸運者,又是萬幸中的大幸人。金銀財寶不為貴,高位顯赫不為尊;天邊浮雲眼前過,不知後世得何身。見聞佛法進寶山,證得四聖天中天;永世福樂享無盡,勝似人間億萬千!在人道中失人身易,一旦無常時至,片刻不能停留,奈何橋下無奈何。人在世間,心易染污

,積業成習,一失人身隨業流轉,萬劫不復。四眾弟子心不痴,各個明白大智慧;佛門若無真實義,誰肯苦行舍富貴。古今中外諸大德,國王王子離其位;榮華富貴又是誰,神通自在方為最。

第六十問:如何理解魔法法理的本質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若用一個字來回答,魔法法理本質為染;相應佛法法理本質為凈。識染則無明,心染則蘊業

,身染則為習;識凈則功德,心凈則道業,身凈則善習。染法法理,依自然而唯自然,依因緣而唯因緣;如依科學而唯科學,依人性而唯人性。表現

形式為非此即彼,利害並存。魔王依此相對存在法理,識染一切蘊習,心染一切法相,身染一切樂受,暫住於大自在天宮

殿,干擾破壞一切影響利益魔業的清凈道業;其手段來無方所、去無蹤跡、無時不在、無處

不在、無所不用其極,護衛宮殿安穩與子民不絕。凈法法理,依自然而離自然,依因緣而離因緣;如依一切法離一切法,依一切相離一切相。

表現形式為有此有彼,又空此空彼;存利存害,又舍利舍害。諸佛依此中道法理,識凈一切

蘊習,心凈一切法相,身凈一切樂受,常住於極樂世界大寶蓮花中,教化一切眾生修行一切

清凈道業,壞掉一切內外魔法道業;其智慧加持力遍周法界、通達徹至、圓融無礙、如影隨

形、慈悲一切眾生,護念諸佛種性不斷,主持法性清凈。於地水火風空識性七大法性中,地水火風空為自然法,識性為因緣法。自然法依空而立,因

緣法依識而立。而於世間自然法依相而立,因緣法依業而立。染相則為魔法,凈相則為佛法

;染業則為魔法,凈業則為佛法。又於自然法中有因緣法,因緣法中存在自然法;如人身為

自然法,心識為因緣法,一體七大法性俱全。身根執著自然法,心識沉迷因緣法,便受魔法

攝受。身根定空自然法,心識覺知因緣法,便受佛法加持。由此法性、法相所生法理無盡,

十法界眾生各有所依。總之,一切常住不變總持法則為佛力,一切無常變化分別主持法相生

滅為神力,一切執著生滅染污法相為魔力,一切欲求善噁心念為自力。佛力最大,如宇宙虛

空。神力最准,如規律科技。魔力最強,如誘惑煩惱。自力最弱;如欲漏業習。依皈佛力,

可修證四聖道。依止神力,可修外道或習儒學。依從魔力,可通惡道精靈。依靠自力,可以

善升惡墮。修行人應皈依佛力,運用神力,棄轉魔力,增強自力。法筵常開僧俗客,遊方順命心隨緣;佛法方便禪三昧,魔求外法自在天。無緣大慈同體悲,諸佛清凈住涅槃;魔王喜慢差別念,法執我相心有染。

第六十一問:諸染法中為什麼貪習為最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貪嗔痴慢疑,為染污身心法。貪習處於中心,其它業習圍繞貪習運行,貪心不能滿足則生嗔

,嗔心需要發泄則生痴,痴心失智妄行則生慢,慢心自我關頭則生疑,疑心見思煩惱則生惑

等。貪習是眼耳鼻舌身意對應色聲香味觸法根塵所生起,意根以求得財色名食睡欲樂享受滿足,

再為滿足欲求而行殺盜淫妄酒等十不善業。由此因緣立、業習成,導致輪迴相報、命債難清

、自召惡果、煩惱哀鳴!如貪心於戰場,殺人放火,爭城掠地,秧及無辜。如貪心於官場,

潛規則賄,污法亂政,民怨則生。如貪心於市場,投機鑽營,假冒偽劣,謀取暴利。如貪心

於人場,爾虞我詐,逢迎諂曲,口蜜腹劍。最可怕人人如此金錢至上,形成社會潛規則,一

切活動唯利益關係,假公濟私,置社會公正規則為虛設,禍國殃民。如貪心於道場,名聞利

養,人我是非,邪見污行。最可怕破佛戒律,壞佛形像,誤導信眾等,形成魔法氛圍,排斥

正法久住,自墮又拉墊背。故菩薩行人見貪,如見大流猛火,如見毒蟲猛獸,如見斷崖深坑

。在日常行作中,抑貪節慾,治貪清心,除貪布施。小貪財色大貪國,欲壑難平無限多;侵佔掠奪還不夠,霸道欺壓不準說。貪慾橫行燃怒火,作惡到頭毀家國;天怒人怨報仇恨,因果循環自招禍。千勸萬勸人不醒,莫嫌老叟太羅嗦;財主富翁今誰在,秦吞六國又如何。少欲知足貪可抑,利益他人福壽德;正修正行身心穩,清凈向善大道闊。

第六十二問:您參生活禪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行住坐卧一切處,生存活動一切時,無非是禪;禪味十足定空可參,禪機無限智慧方便。所

認知的生活禪,不是名詞上區分的生產禪、工作禪、學習禪等;而是身禪於定中、心禪於空

中,參離於塵中,轉境於蘊中,舍有於相中。一切禪行不離六根、六塵、六入十八界。於十八界中,易造作不善者不離身語意。為保持身

語意清凈,不染業習,須依戒定慧,參修無漏學。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中,有文殊

師利菩薩所說一段法句,應是一切修行人蔘生活禪應具有的智慧。其法義告知如何觸景生智

,遇事轉境,棄執舍愚,自養己德。法句選摘如下,與諸位共參。「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鬀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著下帬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著僧伽梨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若見湧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若見城廓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若見空鉢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若見滿鉢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得麁澁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從捨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右遶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遶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第六十三問:何為乖諍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由同一事物引發的一切偏離真相的非正常辯論,為乖諍法。從對象上,可區分為說法者與聞

法者。從方式上,可區分為強硬毀贊與曲直諂媚。從效果上,只有一個事與願違的結論。對說法者而言,應「演說種種,無乖諍法。」切忌言辭粗橫或隨意大小背離原義的不和合知

見,切忌造作放逸或舍犯戒法有悖原理的行為。對聞法者而言,應「見真實理,永無乖諍。」切忌情感義氣或肆意褒貶遮佛實相的不公正語

句,切忌逢迎做戲或自專己見毀贊實義的心行。無論什麼人採用什麼方式非正常辯理論義,無論以何種目的利用何種言行非正大詆毀張揚,

最終效果總要還原事物實相。緣由是偷換概念章義的小聰明,難欺證悟明見實相的大智慧;

混淆戒法義理的小伎倆,難逃具足正見實相的大法眼。在乖諍中,以名聞利養利己損他開始

,以逐漸顯露原形自害告終。自作自受因果,法則造化認真;金剛護法察查,鬼神通達人心。說法者與聞法者,除諸佛菩薩外,難全其義,難圓其理;對存有過失處,常自懺悔增益,謙

下修學更正;相互包容提醒,交流知見光明。即使對謬說邪解的知見,也只能是正說義理、

正人視聽,不攻擊其身,給予人格尊重。不怕存在過失,只怕執著過失;若固執不開竅,難

進善言法味。

第六十四問:如何理解「入無生智,到無依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依法修行正定,證入如來智印三昧智慧境界,得見佛性無依又總持萬法的實相;唯佛證得。

受善知識教,依法修行正定,證入自在無礙三昧智慧境界,得見一切法空性無生滅的中道真

諦;唯菩薩證得。受善知識教,依法修行正定,證入斷三界見思二惑盡極智慧境界,得見我

生已盡梵行清凈的聖道真諦;唯阿羅漢證得。若再詳細一點講,「入」為法入;證入準則,為修行人證得正定智慧,具足相應功德;否則

,為門外漢。「無生智」為佛性自然具足無生無滅的智慧;所具足功德不同,故區分四聖道

諦;若於凡夫,有諦無義,不具功德,不能得見。「到」為通達無礙,自然成就。「無依處

」為無法可依、無相可依、無緣可依、無我可依;故佛是無為道人,無依人成道。而世人有

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故為有學或凡夫。修行人於世間,雖現凡夫相,但可證入四聖道不同境界,通達法界實相;故人不可貌相而相

輕,心行平等;應有志不在年高而相重,眾生平等。

第六十五問:為什麼正法修行人極其重視靜坐禪行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雲,「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修行於定,當願眾生,以

定伏心,究竟無餘。苦行於觀,當願眾生,見真實理,永無乖諍。舍跏趺坐,當願眾生,觀

諸行法,息皆散滅。」可見靜坐念佛,是一切禪行的基礎。唯有禪行,才能定觀真理實相,

攝根伏心入於正知見。若離開或捨棄靜坐禪行,身心易於散亂,難以專一其心,念佛的念頭

或禪機易於滅失;特別是在生死攸關時,念佛的念頭更易散亂滅失掉,不能生起凈念及達到

相繼不斷,只能隨業習流轉;待生後世,忘記前世修行或不能修行,空過無限時光。若一個人不能靜坐禪行,命終時欲界天都很難出離,色界天都不能證入,怎麼能往生極樂世

界呢?簡直是痴人說夢!以此緣故,這樣的人只能是修善,不是合格的修行人。合格的修行

人,當依佛法經律論為根本,入佛法門,受佛戒律,精進禪行,證悟智慧,自做駛向彼岸法

船的掌舵人。宴坐如請食美餐,禪悅百味身心安;饑渴至極赴法宴,座上客時方滿願。和悅相應忘軀幹,日夜功倍法喜間;梵雄慧炬善潛化,冷暖自知境殊凡。

第六十六問:若有人願求出家,見父母不允時,便自削髮斷指,酬答父母重恩,這麼做如法

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唐代有位慧寂禪師,十五歲時,向父母懇請出家為僧,父母不允;至十七歲時,又向父母

懇請出家為僧,父母猶而不決。這時,便自斷左手無名與小指二指,置於器中跪舉懇請出家

!待傷愈十八歲時,父母允而出家為僧。現在也有採用各種方式,私自出家為僧的事例。必須明確的是,一切削髮斷指等自毀自殘的行為,只能表明願求出家決心堅定,不能酬答父

母重恩。佛教典籍中,記述如此事項,只是告知世人俗家難出,唯意志堅定的丈夫(女人如

丈夫)所為;又告知僧人珍惜法緣,若不修行證悟難酬答四恩三有。在家人切莫為出家而出

家,僧人切莫認出家為真出家;而離欲染之家為出家,出三界火宅之家為真出家。在家人以孝順奉事父母為酬答養育恩情,出家人以佛事、法事、僧事功德迴向法界、濟度七

世父母及一切眾生出離苦海為酬答養育重恩。相比之下,孝順奉事為小孝,濟度出離為大孝

。舍小孝取大孝為丈夫所為,棄俗理得凈義非信心不可。但是,表明個人願求決心,不必用

自毀自殘的方式,還有千萬種不同方式可以表達;用過急過激的方式達到個人願求目的,與

用適機適宜的方式達到的個人願求目的相比,前者易自傷身體又易傷他人心靈,後者自益身

體又益他人心靈。以此緣故,對如此事項,不能用如法不如法來認知,只能用適宜不適宜來

判定。認知如法與不如法,是判定四眾弟子言行事項是否契合教義法理;如佛往昔行菩薩道時以身

飼虎,適宜喚醒當時人過於惜身、享樂,不知幻身修行的緣機,不是世世如此,更不是佛佛

如此。適宜與不適宜,是認知四眾弟子言行事項是否違逆因緣機遇;如《梵網經菩薩戒本》

傳入中國時,眾生無福報因緣,人有機遇上船而船沉不能行;待眾生福報因緣成熟,人無機

遇可創造機遇能行。在某一具體事項中,如法可能不適宜因緣,適宜因緣可能不如法,沒有

辦法用一個絕對標準去判定,只能具體事項具體辨明,具體因緣具體認知。如何把握事態變

化趨勢,應以如法為度,適宜為機,使如法與適宜方便巧妙的一致同一,達到自利利他的效

果。有為行作觀無為,兩邊言說空言說;縱然談天擲地聲,馳奔四方盡學人。依師訪道尋游路,智見事項知天殊;離染出家清凈地,願求目的又回家。

第六十七問:法空為什麼不能壞因緣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因緣存識心性,法空不壞因緣。修行人證悟法空境界時,應先證悟四大假合如幻的身空,再

次第證悟常覺不昧、不隨業轉的心空,再次第證悟寂然不動、明了自知的性空,才能證悟諸

法無我、方便智慧的法空。修行人證悟法空境界後,能棄轉自身心業習因緣,一切惡念令不生,一切噁心令不行,一切

惡習皆可棄,一切惡境皆可轉。不能壞掉與他人身心所結善惡因緣,因緣和合時,緣果還自

受;如佛無緣大慈,仍依一大因緣故示現世間,有因緣的一切眾生也隨之生於世間,禮佛敬

法修道,為自身心善願因緣不可壞,也為與他人身心所結善因緣不可壞;同時,也有謗佛毀

佛的人事存在,為佛因地是眾生時,與他人身心所結惡因緣不可壞,也稱為餘業未盡,提婆

達多為明證;即於往昔佛與提婆達多同為兄弟,為爭奪遺產將提婆達多推下山崖,故有提婆

達多毀佛等。法空雖不壞因緣,卻也不續因緣。證悟法空的修行人,知善因緣而不喜,遇惡因緣而無畏;

不意求善因緣,不迴避惡因緣。知而不意求善因緣,為眾生善根自增長;遇而不迴避惡因緣

,為眾生惡習自斷滅。善根增長為可遇無量佛法修道,惡習斷滅為惡報無量劫後重獲新生。

增長道業為漸修,斷滅新生為階段。不續為自善因緣有限,限盡而不再相續;但不礙他善因

緣無限,善善無量而相續不斷。不續也為自惡因緣有限,限盡而不再相續;但不礙他惡因緣

無限,惡惡無量而相繼不絕。故佛慈悲普度,不度無緣之人。修行人知法空不壞因緣,是知自因自果與緣因緣果,從而勤修懺悔法,廣結善緣,不結惡緣

,恆住凈戒,贊佛功德,普度眾生。觀知善惡因緣來臨時,泰然面對,毀贊不驚,損害願受

,利養願舍,感眾生恩惡緣已了,感眾生恩善緣布施。眾生念佛禮佛等滅罪,是仗佛功德回

心向善,一慚二愧三改正,自棄轉身心業習因緣,自增長身心善行因緣,自空自滅無量劫來

無量罪。瞭然遍徹達法空,眾生形色類不同;因地所結善惡緣,正報有盡餘業生。法空不壞因緣業,眾生平等性相同;人身難得也易失,斷惡向善當覺醒。萬事心昧果不昧,諸行光明心自明;當見名利如桎梏,解鈴還須繫鈴人。因為緣時緣是果,果為緣時緣是因;惡逆善順不傷道,法空無我常樂凈。

第六十八問:弘法利生能得利益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世間,弘法利生有利益可得;得養育大恩,故稱一切眾生為施主;得成就大恩,故稱一切

因緣為助道。於定空境界無法可弘,無眾生可利,無有可得;有得為掛礙,未證法空。有得

為身相,無得為心性,二者同一體,功用有不同。在功用上,不能用有得否認無得,也不能

用無得否認有得,共同存在,各表法理。若只認知有得,得為有相,心外求法,了於斷滅,

義不究竟。若只認知無得,施主無恩,助緣無義,何覺有情,自了為道。辨明有得法理,才有佛法在世間一切善行,才有行菩薩道普度一切眾生。佛於世間有得於菩

提樹下示現成道,說法五十年三百餘會,稱一切眾生供養為施主,依因緣酬答養育恩。又於

定空境界無一法可說,無一眾生可度,以無得故有得世尊十名號,功德圓滿。辨明無得法理,才有人依法持戒修證定空智慧,才有覺知見十法界不同形相眾生。佛於法性

無得而不以相見,三身圓滿而自性具足,安立法界而周流遍至,故無得為妙有,真得常樂我

凈。再明確一點講,於世間只強調有得,修行人易淪為著相邪見;只強調無得,修行人易淪為虛

幻無住。證悟有得與無得同一為入中道,認知有得與無得相對為兩邊。辨明中道法義為清凈

法,辯論兩邊法理為乖諍法。著相生邪見,執空蘊邪心;心性本同一,無二真法門。無得平等智,離世無菩提;法空無人我,正等性識覺。

第六十九問:末法時代有可度之人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所問之題有些含混,需分清所問之義,自然明確所問之疑。一是佛法度人不是時代度人;佛

法度人雖劃分時代,但時代只是時間期限,人心隨時代發展而有變化,而佛於法門中的加持

力不因時間期限有限度,或因人心變化有改變;若有人反問,正法時代都是可度之人嗎?如

何回答呢?二是佛法度人,不能以因為果;人不論所處什麼時代,都受善惡法度之中;無佛

時代有外道、辟支佛等以善法度人,有佛時代才依佛教善法度人;有緣見聞佛法的人,止惡

從善,善生人天;於人天道中,還有人依法持戒修行,次第成就道果,往生佛凈土;人天善

道是次第成就道果的基礎,人天善道也是佛法度人的方便;若有人反問,見聞佛法的人都能

往生佛凈土嗎?又如何回答呢?三是佛法度人不能離開自性;佛法度人又實無眾生可度,是

人依因緣見聞佛法自度;只見佛所示現肉身滅度於世,不見人肉身往生凈土而離世;度人只

能去身染凈心,自性具足功德不須佛度;若有人反問,人的自性有時代劃分嗎?又如何回答

。解析含混,明所問義,答覆當然是末法時代仍有可度之人。人雖處末法,心可行正法;人心

向法力減弱,佛法加持力不弱;順行染法可染身心,逆行染法可凈自性。末法時代的人,貪

求慾望增強,殺盜業習加重;身心荒迷享樂,我法執著功利。雖難受佛法導化,或進一退二

,但仍有可度之人;保持清心寡欲,轉化身心業習,覺知無常是苦,依法持戒修行。若只見

人心末法,不見正法住世,則會悲觀失望,心生掛礙憂戚,失去弘法利生的機緣,菩提心發

而又止,處於自了自足狀態。以此緣故,修行人應發大勇猛心,增大堅固力,撥亮正法心燈

,傳照佛法久住。末法時代,雖有可度之人,但應依因緣方便度而不可強度,應依佛法擇基度而不可人度,應

依願心自濟度而不可相度。如此行作才能自利利他;否則,自損損他。世無常世世世住,法無定法法法存;空門不空空空在,人不度人人人心。苦中有苦苦苦執,我不知我我我迷;凈土心凈凈凈樂,性之自性性性真。第七十問:如何誦經有功德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一曰如法,二曰如願,三曰如是。如法,即禮敬、供養(香、花、果、水等)功德迴向,程

序圓滿不缺失。如願,即身心愿求表達清楚,誦持音聲清晰,過程圓滿不缺失。如是,即身

口意合一,解義領會,言行真實,律儀圓滿不缺失。於如法誦經中,當然包括凈手、漱口、潔衣、凈器等,使道場莊嚴,護法歡欣;若程序缺失

,佛心平等而護法不悅,如人不懂禮貌,不按規矩辦事。於如願誦經中,當然包括長期誦持、某一願求誦持、誦持遍數與期限等,言出必行,不能中

途變化,隨意更改時間數量。還有,道場僅自己誦經時,應以自己聽清音聲為標準;因實非

一人,無量天人龍神鬼類於側聞法,護法歡顏,天龍感恩;讀經為求解義理者除外。誦經最

如願的是,解其義理,開啟智慧。若過程有失,佛心平等而護法不悅,天人龍神鬼類不快;

如人失去誠信,言不由衷,不按常理做事。於如是誦經中,當然包括清凈持戒、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願求合理等,表裡如一,智慧如

海;不能舍犯律儀、半信半疑、言行不一、願求邪偽,護法冊記錄存、察查因緣、判定功德

。若律儀有失,偽心藏奸,佛心平等而護法不悅;如人遇騙子,路遇毒蟲,不按正法行事。當然,於程序、過程、律儀缺失中,存在有意與無意、疏漏與不懂、條件與環境限制等,有

開有遮,因人而異,因緣而定。如法、如願、如是誦經,不求功德,迴向法界,最有功德。於《優婆塞戒經》、《金光明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中,都有詳義,可參學正誦。

第七十一問:您如何隱修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天天見人人不知見其誰,日日入世不順世間俗緣,時時顯愚隱密行菩薩道,處處禪行一切不

離定空。身隱修離名聞利養,心隱行舍我執法著。世間因緣,顯隱無非表相,不能依此判定

修行人有無證悟智慧。顯修有大智慧者不乏其例,隱行之人多默默自安其心。顯修證道者歷

代高僧輩出,隱行無道者泛泛不乏其人。有無智慧不能用顯隱去界定,是否得道不能用顯隱

來認知。不應用顯詆隱悲觀於世,不能以隱毀顯利養名聞。顯隱修行相得益彰,交流知見互

為表裡;同為佛教四眾弟子,各自適宜因緣安排。古有六祖惠能隱於獵人中修行十五年,今

有深山茅棚閉關修行人。顯隱修行是身不是心,入世離世證悟才是心。以隱修方式於世,不以法師名相與人交流知見,相見禮儀簡單隨便,交流言辭直截了當不避

諱,交流內容廣泛深邃不受限,交流氛圍濃烈友好辯爭,交流時間可山水間自由暢談。所問

可單刀直入,所答可言簡意賅;所辯可互不相讓,所疑可追根溯源。言下了心契法理,一言

道合結法緣;恬淡寧靜無受縛,根空塵入離欲纏。當然,隱修節省了很多時間,能夠精進專

心;又減少了很多煩惱,罵辱毀贊與我何干;還保持了身心禪悅,活的自在、行的坦然;更

增添了定慧空間,身無四向、心無方所。總之,我適宜隱修,隱修也適宜我;因緣賦予隱修

,隱修也隨因緣。往來請益言若納,寂處如愚聞教音;篤求調息禪終日,大志小道不拘泥。參訊勤恪謙下處,夜光寶器眾藏韜;妙法深重遵中學,決了生死究根源。

第七十二問:您知前世因緣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言語道斷唯一笑,匯意無言問刁鑽;此地無言為置答,囫圇推心如方便。故曰:知而不知!

知為觀知,無量劫來心性識處常於生滅無生滅,煩惱菩提匯聚一體時刻難離分,有幸常隨佛

學累世種善根,願心不老相繼,可今人不是,物異人非又隨新因緣,當下空心三世悠悠一念

間。不知為難知,輪迴六道難知生死相,屍骨如山難知塵高量;喜生何處由落幕,業習牽引

去誰家。以苦求樂樂是苦,以情忘情情纏綿;以修為修修我相,以道求道道法著。迷戀我法難知病,誤入外道難知塹;三惡道苦難說盡,不見天日長夜漫。知而非猜想,不唯意識愚痴知。不知存可知,性無生滅只唯心。如此說因,無明為因又是緣

;如此說緣,業習結緣又是因。修行人與佛結緣,因是菩提心,與法結緣因是智慧心,與僧

結緣因是清凈心。菩提因上心緣成願,智慧因上心緣悲行,清凈因上心緣平等。不求知而覺

知,不愚知而心觀;以知求知,為入海數沙,徒勞空費力;心觀覺知,為法海遊戲無心自得

道。觀日高山頂,望水松波亭;今福前世作,後應今世心。愚夫繩縛日,空開道法門;大方通性海,萬里啟足行。一位讀書人不能理解討飯的人的活法,便對一討飯的人說,「討飯果腹為活命,果腹活命還

討飯。」討飯人對讀書人說,「為了活命去討飯,一日飽暖身不寒;高低風水輪流轉,活法

不同都討飯。」讀書人聽後心想,「這人拿道理當飯吃怎的?」路人聽了兩人的對話,觀察

二人的表情心想,「這世上愛瞎操心的人真多,是非也隨因緣。」不知諸位如何去品評。是

非心,因緣世、無奈命、路人情……但人人獨自受三世因果,皆匆匆過客;你我皆早回頭向

彼岸離煩惱,極樂安身。

第七十三問:您如何預知佛法中興的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十幾年前的一時定中,半空中紫氣升騰,祥雲靄翠,籠罩一座入霄大殿;大殿匾額上書「

神州殿堂」四字;殿門大開,堂上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堂兩側供養三十六羅漢像;爐香

重燃,香煙繚繞,金碧輝煌,無限莊嚴;殿堂前白玉石台,欄楯圍繞,欄楯石柱上龍雕鳳畫

,台階三層,每層九級;迎門台中央有一大鼎,色黑黃字,上書「佛法久住,盛世中興」八

字;突然地涌金蓮,一世一金蓮(一世為三十年),連續六十朵。觀見如此祥瑞勝境,心暢

神怡,便來到忉利天天主殿,有二童子捧書一卷,口稱「請閱覽因緣」;天書無字心自明,

閱頭看尾一瞬間。出定後,勝境清楚,揮之不去,久難空忘;今日憶知,如同眼見。觀見如此因緣勝境,無法講與人知,如同人間神話,世人難以置信。今日問之,為釋疑解惑

,增進敬仰佛法信心,堅固修行道業,喜迎佛法中興於世;故而講述。這是修行人實入境界

,雖幻如實,不加虛構,緣於實相,不昧因果。諸位可疑不可謗,疑則無過失,謗必生因果

。不為防人口,提醒莫失墮;若不明示人,落緣有關聯。只能略講於此,已達圍線,非泄天

機,眾生善緣。古德偈雲,「與人子言依於存,與人臣言依於忠,與人上言依於仁,與人下

言依於禮,」再加一句,與有緣人言依於真。還應說明一點,這只是定境,不是神通。不昧因果戒珠潔,八定心融通實相;教法傳芳靈台影,瓊閣丹青顯中興。荷茂天澤中華地,仰山依海迎佛風;日月空跡非應感,幽明正覺化霄雲。

第七十四問:做人的道德底線在哪裡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是人做事心有道德底線,做人身遵道德規範。一切世人與外道眾生,共同遵從的道德規範是

修行十善業。人做一切事項時,心中道德底線不能突破,這應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十善業是一切眾生得人天身體的勝因,也是保持人天身體不失的殊緣。一切修行人,各自受

持具足戒,仍以十善業為基本,遵從不舍。若人天做事行十不善業,後世便失去得人天之身的資本,隨業習墮入三惡道,或入修羅道;

一失人天身,萬劫不得復。世人做事行業百千,各有職業道德維繫,將心比心,約定俗成,善利他人。十善業若有虧損

,虧人一兩,還人千斤;損人一分,償還萬倍;自虧良心虧福壽,自損己德損本錢。世人修行十善業,龍天歡喜,風雨調和,國泰民安,物富糧豐;家庭和順,身安事成,避凶

趨吉,人親互助。道德文明在世間,佛法不離世間覺;古今大德盡勸善,傳統文化印心田。泱泱華夏,禮儀古

邦,孕育出高尚的道德情操,盛開著璀璨的文明花朵,必為夷族矚目,自然後世景仰。道德通人性,文明興家邦;佛教儒道行,善合為一昌。山川異地域,風月共同天;佛子入於世,隨善結法緣。慈舍不貪吝,男女守節田;少嗔離邪見,善口隨喜歡。法棟崢嶸峙,佛日照世間;百家擁贊佛,融通盛世現。

第七十五問:修行人與平常人的素食有什麼區別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日常生活中,修行人與普通人的素食,在飲食文化上有相同之處;在法義內含上也有不同

差別。一是發心不同;修行人發菩提心,珍愛眾生身命,慈悲不殺,平等普度,故而素食。普通人

只生身體健康心,食物易於消化,減少疾病,多利少害,故而素食。二是境界不同;修行人為法忘軀,以食為葯,療身病患,利於修行,故而素食。普通人只為

身體飽暖,或以此為習慣,講究養生,吸收營養,故而素食。三是受業不同;出家人所食受十方供養,在家人雖勞作得食,卻與出家人一樣修行身心,感

一切眾生恩,包括天地水火風空物種主持神及為食物生長生產而死的各種生物等,深結善緣

,轉業為智,救度慧命,故而素食。普通人只勞作得食,一切眾生生滅各依規律,天地自然

各依法則,結業成習,間接結緣,維持身樂,得福心安,故而素食。四是戒儀不同;修行人受戒儀軌,不食五辛葷物,不飲酒類醉迷用物,不吸煙類癮習害物等

,保持身心清凈威儀,混濁氣息不生,馨香氣息爽神,藥用避讓開遮,故而素食。普通人不

受物品約束,隨好食用,不忌葷物,吸煙飲酒,故而素食。五是效應不同;修行人保持身心清凈,身可少欲知足,心可常覺不迷,感應道交,證悟智慧

,故而素食。普通人不以修為行,不以道為業,隨意而安,只為生存,故而素食。當然,還有很多不同處;但是,主要有此五種。修行人是素食文化的倡導者,也是素食主義

的踐行者,擁護讚歎大眾喜歡素食。

第七十六問:儒釋道文化融通處在哪裡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釋道文化交融彙集無處不在,從生活習俗、節日祭祀、地理天相、風

水醫學、交際文章等等。儒教、道教為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佛教為外來傳入文化;通過兩

千多年的磨合貫通,形成了今日相依共存、各表義理的局面。最為典型的文學作品如《西遊

記》等,婦幼皆知,流傳海外。最深影響的典籍,如《灶王經》等。特別是在《灶王經》中

,內容上充分體現儒教、道教接受、擁護、讚歎佛教的觀念;如農曆二十三過小年送灶,大

年除夕迎灶,及祭祖先、辦年貨、貼春聯等民俗文化,並以家庭團聚、歡慶氛圍、生活幸福

等,為儒教容納了道教、佛教文化;又如司命真君、一家之主、五祀(門、戶、井、灶、地

)之神、司喉北斗、察查善惡、減災增福、安宅定國等,形成敬畏因果、人人自律的準則,

為道教容納了儒教、佛教文化;再如遵十善諸惡莫作,持佛法眾善奉行;火光菩薩來下界,

救苦救難觀世音等,使佛教隨儒教、道教深入生活,普及人心;不信佛教者得聞法音,不受

佛法者自然受化,為佛教容納了儒教、道教文化。古德稱灶王經「善書」「寶卷」,三教合

一內容。最具傳奇的典範人物,如關羽等,儒教人士尊稱為道義武聖,道教真人尊稱為關帝

聖君,佛教信眾尊稱為伽藍護法。總之,三教相互借力,大眾各增法益。當然,在義理上三

教各有宗旨、各有取捨、各有所依、各有其道,文化同源而法不同流,教義相融又傳承相異

,相異不斥且相互轉化。但是,三教眾人中也有相互攻擊謗毀之聲,喧然紙上也有爭議明辯

之意;雖不能影響主流、不能佔據主體,仍需對歷史負責、俯觀全局、緘言培德;歷史上儒

人謗佛、道人滅教的慘例深刻,互損無益、殺伐相爭的教訓深省,海印殘寺今猶在,唐武禁

經留跡痕。同時,還需理解,眾業因緣,能堵住天大的一窟窿,不能堵住人的一張嘴,三教

磨合取捨中,辨理爭義也屬自然,不必驚怪。唐代法慎法師曾雲,「以文字度人,故工於翰

墨;以法皆佛法,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故自負衣缽;以規矩為任,故綱正錙林;以發

揮道宗,故上行恭禮。」 在傳統文化傳承中,佛教信眾應觀,「音樂樹下,長流福慧之泉;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可論史記朝堂之上,可問易學道義山村之中,親近儒道、調御人天皆為佛事、法事、僧

事。切莫以繩縛日、窺天挹海、自專己見、爭強為大等,保持和諧安寧;如兩位一生未婚的

老嫗,在一起交談,一位問,「您怎麼終身未嫁呢?」另一位回答,「我從懂事起常聽別人

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不是書獃子,就是賭徒、酒鬼、色狼、強盜等混子;為自我保持

心靈的完美,錯過很多美好姻緣;現在回想起來,幼稚可笑,追悔莫及。」同時反問,「您

怎麼也終身未嫁呢?」那位回答,「我於大學讀書時,見到一位老師才華出眾,品貌超群,

印象深刻;別人幫我介紹對象時,總用這位老師的標準去衡量,結果無一中意;現在回想起

來,天真無知,遺憾終身。」如此比喻,不見得恰當,但話俗理不俗,因緣在世間。溫言善巧皆方便,虛利實歸三教同;道高寰宇心若谷,德重須彌仁平等。山平海滿無高下,草木覆路低垂身;鳥鳴高音一演法,星月共光大日明。

第七十七問:依佛法應如何認知戰爭是為爭奪利益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世界上戰爭種類很多,但是一切戰爭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爭奪利益;如此歸結違背天倫法理、

人性善緣、道德規範,是純粹的強盜邏輯、野蠻獸行,為天地神明所不容,人類良知所不許

。以殺戮同類掠財,以滅絕族群爭利,何等殘忍惡暴、血腥驚魂。況且,戰爭沒有贏家,也

沒輸盡,只是車輪轉動,互為高下;用中國一句古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

時戰爭勝利的贏得,為他日失敗埋下禍因,輸掉了後代的安寧;一時戰爭失敗的輸失,為他

日勝利種下恨緣,贏得了後代的強盛。還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團體,無論擁有任何戰爭利器

,以毀滅其他國家或團體為開始,必將成為被毀滅國家或團體而終結。以此緣故,人類和平

相處,世界祥泰安寧,才符合天意人心;從而取得共同生存、發展、和睦的良好社會空間,

守護真誠、善良、美好心靈的秩序環境。學會並運用道德文明與科技文明相結合的方式方法

,解決一切族群矛盾,化解一切心理衝突,收斂貪婪的物慾,堅持仁愛的理念,利樂人天的

道義,共建美好的家園。古今戰爭引發的誘因,皆為種族文化的衝撞、信仰教義的不同,產生價值觀的錯位、行為理

智的失常,體現在強弱得失的經濟利益爭奪上。種族文化背景淵源複雜,認知事物標準別異

,言行表達方式紛亂,習俗心理願求不同等,難以交織融匯,自然磨合撞擊。信仰教義宗旨

理念差別,理解表述各異,法理定位執著,心靈化導局限,難以相互融入升華,當然障礙叢

生。價值觀唯心唯物爭論,自然自在制衡,相同相異變幻,功德功利交融,難以確立維繫同

一,顯然新舊立破。行為理智易動難靜,謀劃心機聰明,準則綱常旁落,無所不用其極,難

以覺醒自律,欣然爭霸先鋒。經濟利益資源佔有欠均,地域差別不平,發展快慢相異,貧窮

貴賤懸殊,難以公平配置,而然強弱鬥爭。雖諸多因素可引發戰爭,但人類有智慧應變也可避免戰爭。戰爭是生靈的悲劇,戰爭是心靈

的扭曲,戰爭是失靈的列車,戰爭是魂靈的墳墓。唯依佛法智慧能化解種族文化衝撞為融合

,能化導信仰教義不同為祥和,能化引價值觀錯位為過正,能化統行為理智失常為自控,能

化分經濟利益爭奪為秩序。佛法有方便智慧包容一切民族文化,不失本土品味,不丟高雅習

俗,不毀心靈自尊,不強自由信受。佛法有自律能力彰顯不同信仰教義法理,自持戒儀求大

同,感眾恩德生懺悔,擴充心量體大道,升華智慧得法益。佛法有慈悲一切眾生憐憫心引領

不同價值觀珍惜生命,不殺生和平共處,不暴力正法除弊,不恐怖身心安寧,不殘忍廣施無

畏。佛法有正大光明公開公平性,調控行為理智合於天理民意,轉貪嗔為喜舍,化怒痴於忍

讓,棄邪見揚善德,除障礙得自在。佛法有同一心性淡定名利調節經濟利益佔有慾,依存消

除天災,共同避免人禍,人道主義至上,文明和諧社會。信受佛法智慧,可以去其文化糟粕

,可以解除種族歧視,可以化解宗派紛爭,可以觀念求同存異,可以剋制處理事項,可以資

源合理利用。只要人類肯想辦法,就總會有辦法,不採用戰爭形式,用協商法制、遵從公決

的方式解決一切生存矛盾,還世界以和平。雲龍同行不同物,聰黠智慧義不同;向日趨風順民意,安分守道敬畏心。臣伏威德遵法令,利益事項應公正;得道多助失則寡,人心向善自太平。

第七十八問:念佛往生的修行人有果位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念佛往生的人一定成就果位,發菩提心的人一定往生。為什麼佛於《大日經》中說,修行人不能「以因為果」呢?就是修行人以得入傳承法門為因

,必然成就往生凈土為果。法門是諸佛願力成就的功德,往生凈土是所依法門修行證得大阿

羅漢或菩薩品位的道果;即修行人念佛不一定都能往生佛凈土,但往生佛凈土一定都是依法

修行的念佛人。皈依三寶,念佛功德,禪行定觀,增長智慧,才能次第覺知宇宙人生真相;

還須嚴格遵循戒儀軌則,去除業習,凈化心靈,增長福德,才能次第成就道果;如同世間官

民平等,人人有機遇、有能力、有資格成為官員;但官員只是少數,不能人人都是官員,只

有因緣具足的人,才能成為官員一樣的道理。諸佛的加持力於法門之中,諸佛的接引力於戒儀之中。自力必須依佛加持力才能降伏蘊心內

外魔力,順從神力並擺脫束縛才能得入佛接引力,成就往生凈土的果位。若自力與五十蘊魔

業習力和合,只能成就天人或外道。若自力與魔法邪行力和合,只能成就魔民或靈鬼類。若

自力與神力自然法則力和合,只能成就龍神或聲聞緣覺。若自力與佛願接引力和合,必然成

就出世間道果,往生佛凈土。現代有人只提倡念佛往生,不提倡靜坐禪行,不提倡嚴持戒儀,不提倡受持大乘法義;只依

人不依法,只依佛願力接引不依自力凈念,只依識不依智,只依佛法力護念,不依自心功德

;應和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貪求心,以念佛往生為捷徑,以往生善道為凈土;導致所依法不

了義,所持戒不究竟,其知見次第混淆不清,其結果因緣貽誤眾生。如此講的依據是《大佛

頂首楞嚴經》等大乘法義理,稍加用心,顯而易見,自明宗法。而恰恰有人公開宣稱,「依

我說法,念佛就能往生」;「與什麼人結緣,念佛就能往生」;「不用誦持大乘經典,不合

根基,一本經書,一句佛號足矣」。欺瞞初學無智眾生,以文解義、與佛結怨而不自醒。於

一時定中,觀地獄門前亡人隊伍時,有一人高呼「冤枉,我要到地藏王菩薩那裡辯理」。來

到近前,鬼卒攔住我說,「請勿靠近,恐您陽氣傷其中陰鬼體。」我便站於五步之外,問喊

冤之人有何冤情。他說,「在世間,我是念佛之人,有法師說念佛能往生佛凈土,而我卻被

無常鬼抓來地獄。是什麼道理!我不明白,故而要到地藏王那裡辯白。」我問,你平時怎麼

念佛?他回答說,「阿彌陀佛,四字洪名!」我講,諸佛加持力於法門中,南無阿彌陀佛六

字洪名是法門,四字洪名只是念佛功德;你只念佛名號,未皈入法門得佛加持力護念。我又

問,你平日里持戒嗎?他回答說,「我不清楚什麼是持戒。」我又問,你殺生嗎?他答,「

小兒時抓過魚,捕過鳥,成人後殺過雞;皈依佛門後沒有殺過生。」我又問,「你吃肉嗎?

」他又答,「什麼肉都吃,沒忌過口。」我講,食眾生肉等於殺生;你已犯殺戒!我又問,

你偷盜過他人財物嗎?他答,「沒有。」我又問,你是什麼職業呢?「我是做生意的。」我

又問,缺斤少兩過嗎?「這事常有!」我講,缺斤少兩等於偷盜,你已犯盜戒!我又問,你

邪淫過嗎?「沒有」。我又問,看見美色動過心嗎?「總愛見美色,見了美色有意淫。」我

講,意淫雖未成已,但等於邪淫,你已犯淫戒。我又問,你撒過謊嗎?「我愛吹牛,也說過

假話。」我講,謊話等於妄語,你已犯妄語戒!我又問,你飲過酒嗎?「不但飲酒,還賣過

酒!」我講,你已犯酤酒戒。犯戒之人,有何功德談念佛往生。你不知懺悔,到誰那裡辯白

也是白費時間!這時,鬼卒揚鞭抽打,並喝斥說,「到這裡來的,一個冤的都沒有!」身中有性我,性外有我身;欲明解脫義,同受戒律儀。功缺德不全,德欠道不成;行喪緣凋謝,宅毀傷主人。了義究真諦,浮囊不舍手;正智修身心,言行如是真。量根施方便,誠心破迷津;慚愧謝供養,感禮施主恩。

第七十九問:如何印證他人證悟境界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住世時,依自性法親自認證弟子證悟境界。佛弟子依佛法性於定觀中印證他人證悟境界。

心法為印信,悟佛法性為證明,故為印證。修行人持戒依法得入定空境界後,若印證他人證悟境界,如池塘印月,觀照立見。見分二種

:一為觀見,二為義見。觀見,為觀照其人業習因緣,見知所處殊勝境界;密宗還有觀察心

念,觀照身外氣罩顏色,印證他人證悟境界。能於定空中觀照他人證悟境界的修行人,是從

自心流出,非外力加持;自心流出為正定,外力加持為邪觀,妖魔鬼怪報通作祟。印證他人

證悟境界時,認知正定,符佛法理,勝境現前,次第品位;有人不及印證人,有人超越印證

人,依實相法而判定;非久禪行定觀之人所不能,須慎重如是。印證他人證悟境界後,不可

輕泄於人,只能方便點化,激勵精進修行;否則,行人易於自喜過度,或人以攀緣心偏頗宣

揚,順逆毀贊皆生,成為法行障礙;也為印證人過失,泄佛法旨。等待被印證人離世後,方

可公開道果因緣;如某佛菩薩示現某修行人,弘法利生大善因緣。義見,為觀其言,見其行

所現心靈境界;如五祖印證六祖言行偈義,義見所尋傳法之人,千真不假,萬實不虛。能義

見所顯心靈境界的修行人,是依法持戒久修正定,證得開悟智慧,通達佛法義理,明斷知見

正邪,以心印心契合。印證他人言行偈義所顯心靈境界時,怨親平等,四依法不偏,三法印

圓融,實相印自心,了義於真諦,究竟達彼岸;反觀舍業習,轉棄見思惑,順逆因緣心,得

失轉境力,載荷所承重,度量及懺悔;見其德重能敬伏,見其智高能卑請,非人法二相空所

不能,當知離戲論。義見範圍廣泛,言行間自有試探,見仁見智機遇火花間,有緣無緣憑心

念;善結法緣不空過,善利法益說不完。錯過法緣不知間,一慢增上後悔難;百千萬劫難遭

遇,善知識可能在身邊;卑微貧賤都是假相示人,真富貴大智慧隱於笨拙之中。義見印證人

藏拙常被人輕慢疑毀,又示弱讓人目見心不見,自知止足無求無貪不攀緣。修行人不得入禪定,不求印證;若遇義見印證人受化,當結法緣。一世修行應自珍惜機遇,

切莫腳高言大白忙活。道高智深淡默然,寂心無物意空觀;觀照境義貫古今,不動根塵可立見。知真諦言語道斷,見俗諦佛法世間;得入中道無邪正,契機合道法要宣。

第八十問:為什麼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口號不符實相!實相是地獄門前少僧道,黃泉路上盡罪人!道士

暫且不論,只講僧尼事項。據我觀察,墮入地獄的僧尼,約百萬人中偶見一人,是極少數中

的少數;墮入地獄的在家人,包括假冒僧尼在內,約萬人中偶見一人,是極少數。絕大多數

人往生欲界、色界天道,少數人往生佛凈土。墮入地獄的佛教四眾人中,在如何判定罪惡時,有三種不同;一為假冒僧尼的人,由各殿閻

君直接判罪惡定刑期;二為在家人,由各殿閻君呈報地藏王菩薩判罪惡定刑期;三為僧尼,

由地藏王菩薩親自審理,由天道護法監察組舉證罪惡,由地府鬼王紀查組核對罪惡,由當事

僧尼辯白認領罪惡;由三頭對案後,核准無誤,再由地藏王菩薩親自判罪惡定刑期。判罪惡

,為確認種類性質。定刑期,為懲罰刑具與期限時間。審理程序極其嚴格,絕無紕漏;判罪

惡定刑期極其嚴格,絕無差錯,無冤假案例,無不心伏認罪。墮入地獄僧尼的罪惡,可分五種類型;一種為破毀戒律;毀犯重戒,踐踏輕戒,無懺無愧,

愚痴剛強等。二種為破佛形像;僧俗不分,言行乖諍,偽善實惡,毀壞儀軌等。三種為破法

弘傳;詆毀聖賢,混淆法義,強霸是非,邪見惑眾等。四種為破天地法;褻瀆神明,慢毀護

法,損壞天綱,毀壞地常等。五種為破國家法;禍國殃民,謠傳災禍,非法亂教,刑事犯罪

等。墮入地獄僧尼的因緣,可分五種狀況;一種為業習召感,無量劫來及前世造作惡業,墮落惡

道時間過久,未來得及懺悔。二種為魔子魔民;受魔指派,遵從魔法行事,破壞清凈禪行,

冥頑不加懺悔。三種為貪求名聞利養;迷戀塵事諸相,追求自由享樂,職業出家心未出家,

剛強不知懺悔。四種為退道毀法;難以忍受清貧寂寞,不能承受毀辱苦行,經受不住世俗引

誘,愚痴不去懺悔。五種為心外求法;蘊心魔事遭受群邪,裝神弄鬼身受眾邪,以邪求邪法

欺瞞眾生,惑亂無法懺悔。墮入地獄僧尼的懲罰,依緣由可分五種;一種為明知故犯,苦刑期限加重一等。二種為心存

僥倖,不以為然,苦刑期限正常接受。三種為欺瞞護法,不與人知,苦刑期限正常接受。四

種為犯後生悔,遺憾不已,苦刑減輕,刑期縮短。五種為無知毀犯,不是故意,苦刑減輕,

刑期縮短。於定觀中,既觀見幾個僧尼同時受審,也觀見僧尼單獨受審;只講一宗案例,望能引以為戒

。有一僧人,常以老僧自居,自恃有道大德,妄習狂慢隨意,輕則詆毀他人外道邪法,重則

罵辱白衣魔法魔民,不聽勸警還變本加厲,墮入地獄狡辯強詞,三頭對案才垂首認罪,流淚

哽咽。一世出家為僧,不能禪行證悟,不能嚴持戒律謙卑,不能辨明凡聖因緣實相,終為好

自可憐。雖是極少極少數人,仍不能杜絕不墮;僧像莊嚴應為人師楷模,一失足成千古恨,

不該不該!話還要講回來,我很贊成台灣聖嚴法師所說法;即「所指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既非佛家

語,也非道家語,而是明朝之後,從一些齋教的乩壇、靈媒的口中傳出。齋教徒眾都是在家

人,他們剽竊儒釋道三家的若干名詞和觀念……目的是為了侮辱佛、道二教。」以此緣故,

世人切莫以訛傳訛,囫圇吞棗式的輕信聞傳,不分青紅皂白的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應讚歎清

凈出家,頂禮尊敬人師僧人,供養常住伽藍二眾,擁護正法道場僧事。出家二眾也應願求僧

團和合、四眾和合、大眾和合、社會和合、佛法興隆、佛教延續、佛光普照、佛風常存。時至今日,為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口號還廣為流傳,大有甚囂塵上之勢呢?這就應

該引發四眾弟子深省,僅是為了侮辱佛教嗎?僧尼本身就占社會總人口的極少數,墮入地獄

的僧尼又是極少數中的少數,若與假冒僧尼混在一起,從相上難以分辨真假僧尼時,就是極

少數中的多數。假冒僧尼的人,命終墮入地獄時,仍穿著僧尼服飾。假冒僧尼行騙的人命終

後,又必墮地獄,幾倍的增加了地獄門前身著袈裟的人。有人向我介紹說,「有資料顯示,

國內約有八十萬僧尼,只有約二十萬是真正出家人,其餘約六十萬為假冒僧尼。這些假冒僧

尼遊街過市行騙、承包寺廟職業出家、招聘和尚,抽籤問卜等。」雖未考證,但可知這些假

冒僧尼的形像,在世人眼中就是殺盜淫妄樣樣佔全,枉法亂戒處處不落。為維護佛教形象,

四眾弟子中有識開士大聲疾呼,昭彰因果,祈盼恢復佛教活動秩序,每位僧尼都成為漫漫黑

夜中指路明燈。當然,也不能排除有的世人藉機侮辱佛教,使四眾弟子蒙羞,又衍生因果。

如此不是講出家菩薩、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而是教化惡人輩棄捨假冒偽善,讓世

人明白非法非律不是佛法中人所為。 諸位從多種角度明教義、知法理後,應生正心,所言正語,造作正行,活命正業,修依正法

,受持正戒,做清凈合格佛弟子。說火不燃口,言食不充饑;空慧離道遠,玄理怎多得。見山借路過,遇水借舟行;智竟化雌黃,義盡判曲直。

第八十一問:如何理解業習因緣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由身心作業形成蘊識習慣力,進入法則循環為因,獲得法界身像為緣。於十法界業習因緣中

,以濟度眾生為道業,以菩薩願心為習,以功德圓滿為因,以證得佛身相好莊嚴為緣。以修

苦樂法為道業,以出世入世心為習,以六度萬行為因,以證得十地菩薩身等覺為緣。以修獨

覺為道業,以清凈念心為習,以十二因緣法為因,以證得辟支佛身無染為緣。以修生滅法為

道業,以自了生死願心為習,以苦集滅道法為因,以證得阿羅漢身無生為緣。以修善行法為

道業,以願求享樂心為習,以十善業道法為因,以獲得修羅、人、天三善道身生滅為緣。以

修惡行法為道業,以淫、貪、慢、嗔、作、誑、怨、見、枉、訟十種願心為習,以十不善業

道法為因,以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苦受為緣。十法界眾生,身心作業形成的業習

不同,感召所入法界、身像、環境等因緣也不同。於人道眾生中,有諸佛、菩薩、辟支佛、大阿羅漢,以發菩提心為因,以行菩薩道為緣,示

現身像業習因緣,利樂有緣一切眾生。還有外道、天人、鬼神、龍類,以發十善業道心為因

,以行人天善法為緣,隨業習生入人道,隨因緣修行身心;有的受佛法教化,有的依外道法

演繹,有的尊儒術科技,有的權勢富貴等。還有修羅、魔類及三惡道眾生,以往昔世或前世

善心為因,以行善業為緣,隨業習輪轉人道,隨因緣生計為命;少有信仰佛教,多聞外道法

音,自入百行千業,以生活快樂為精神等。無論哪道眾生,都是無量劫來及前世業習因緣,得以進入人道循環這局棋,善惡業習為入場

卷,善惡因緣體現走棋路數、禍福命運、結局時間。今世為人所積善惡業習、所結善惡因緣

,又為進入下一局棋填寫了報到單。皈依三寶,要有善法因緣;承載佛法,應具善根因緣;

修行身心,棄捨業習因緣;弘法利生,隨順順逆因緣;發菩提心,自結慈悲因緣;行菩薩道

,當結成佛因緣。誰今生填寫了進入四聖道的報到單,自然有成就的那一天。否則,六道輪

回,業習循環。千年醉眠一朝醒,累劫迷糊一時驚;心交塵外業習立,滿目文雄因緣成。妙高山上慧日明,娑竭宮頂固雷風;佛法經論皆了義,訪賢問聖依師承。儒墨風騷生滅客,成敗得失一局棋;天標雷電滅跋扈,地貌山川埋強臣。唯一無上菩提路,釋門法乘戒為根;慈悲喜舍是梵行,業習因緣三昧空。

第八十二問:以網捕屠宰加工為業的信佛人,怎樣做才如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一切與殺生有關的人,都應知如何如法去做,對自己減輕或了除業習,對被殺眾生減輕傷害

或離苦得樂;既不影響自己生計來源,又於被殺眾生了除定業的同時獲得濟度慧命;既解除

了今生與後世怨怨相報的後顧之憂,又破解了相互仇恨的惡逆因緣。如法行做,存在善法利

益,應廣為宣說,化干戈為玉帛,趨吉而避凶,入佛法中受教。一切與殺生有關的人,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包括生活在水邊以捕魚為生的人,還包括居住山

林之中以捕獵為生的人,以動物屠宰、毛皮加工、肉食加工為職業的人,還包括參與戰爭的

軍人、為女人墮胎的醫生,還包括種田、栽果、噴洒農藥的人,還包括城鎮、居家投餌滅鼠

、滅蚊蠅的人,還包括以垂釣、獵捕娛樂的人,還包括食用動物肉、穿動物毛皮的人,還包

括見殺不能救命的人等。於這些人中,多數人不了解佛法,不知畏懼因果,更不知如何如法

去做;只知以殺為業,只知維護利益,只知娛樂口福等;既有生活無奈的逼迫,又有貪歡取

樂的願求。還有見殺不能救命,被殺眾生心生恨怨,結下惡緣。被殺的一切動物,包括被殺的人,都是前世業習因緣感召,定業循環相報已成;只不過是有

的欠債不欠命,有的欠命不欠債,相食相殺不平均;故而不欠命的討命,不欠債的索債,前

世欠債欠命為因,今世被殺被食為緣;又有償還命債不平均為因,自有下世追討命債之緣,

因果循環,輪迴生死。如法行做,主要採取七種方式,可根據各自實際狀況,各適其宜。一種為供養三寶;以財物恭請出家人,於寺廟舉辦法會;以供養佛法僧三寶功德及誦經功德

,迴向將被殺的一切眾生,化解怨恨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二種為舉辦法會;恭請出

家人親臨現場,以財物供養三寶,再誦持經典,以此功德迴向將被殺的一切眾生,化解怨恨

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三種為各自供養三寶、誦持經典;可以在現場或居家,以香、

花、果、水等供養三寶,專門誦持《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光明

經》等,以此功德迴向將被殺的一切眾生,化解怨恨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四種為專

一念誦佛菩薩名號;於現場或居家及行路途中,專門念誦所持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名號,見殺

或食肉者誦持七遍以上,職業殺生者誦持千遍以上,心念或口念,以此功德迴向將被殺的一

切眾生,化解怨恨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五種為專一誦咒;於現場、居家、餐桌等方

便處,誦持《往生咒》、《大悲咒》、《准提咒》等,見殺或食肉者誦持七遍以上,職業殺

生者誦持千遍以上,心念或口念,以此功德迴向將被殺的一切眾生,化解怨恨戾氣,願早生

人天善道享樂。六種為於佛前懺悔;對不知如何如法行做前所作業,應於諸佛菩薩形像前,

供養禮拜,誦經誦咒等,發露懺悔心,以此功德迴向所殺、所食、所見的有緣眾生,以追加

福報超度亡識,化解怨恨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七種為靈前、碑前、墳前、牌位前或

戰場及殺人發生地懺悔;對當時不知懺悔,更不知如何如法行做的人,信仰佛教後,應依方

便親自到事故發生地,發露懺悔心,以念佛誦咒的功德迴向當事人神識,祈求諒解,化解怨

恨戾氣,願早生人天善道享樂。如此如法行做的人,仗佛威神之力,使身心得以恢復安然,使亡識得以福慧安慰,使鬼神得

以善法歡喜。佛威神之力為人力所不能見,有為心力所不能及,於冥冥中已化解一切眾生各

自的業習因緣,可獲得福報無量;於未來世中,若生人道時,生在和平年代,遠離戰爭殘殺

,身體健康無病,長壽富貴幸福,眷屬和睦親近等。農夫種植要防蟲,漁獵採珠殺業生;軍人衛國殺伐動,見殺都為有緣人。血腥結怨存命債,你殺我食如車輪;互為高下因緣會,築造定業堅固城。如法行冥合律范,眾生恩理所當然;無奈迴向行方便,污泥滋潤蓮花馨。讀經誦咒心慈悲,法會莊嚴仗佛威;懺悔功德人不覺,化解惡緣千古碑。

第八十三問:您走路時怎麼總靠邊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路上有人行走時,靠邊行走或合理避讓,是正常現象。而在路上獨自行走,或與人同行時

,還是靠邊行走,不走在路中間;而且長期習慣如此,就耐人尋味,是不是另有玄妙呢?如

此請問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人。平常的回答是,做人應長期保持謙下心,習慣如此!可

是,你今日反覆幾次請問,似乎對此回答仍有不解,只好詳加說明。主要緣故有三:一是方便來往行人提前避讓;做人應保持禮儀,於內保持謙下心態,於外保持和善風度,於

中保持喜悅氣質;他人易生平常心,不起反感心;他人易生友善心,不起惡狠心;他人易生

吉祥心,不起煩惱心。修行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弘法利生,弘法不僅靠言詞義理巧妙,應靠行

為品德端正,表裡如一,心若止水。一切時、一切處予人方便,不以他人知覺感謝為準則;

而是在他人不知不覺中,保持原有心態,不因知覺我的行為中有所改變;同時,也保持了自

我身心中的一片凈土與安寧。二是不礙自我身心禪行;修行人應於行住坐卧中,保持禪境,空身不覺行,意空不覺念,心

空不覺塵,法空不覺境;只覺身似輕風飄動,止意清凈自聞佛聲,無心問道誰游山水,寂法

悅喜旁若無人。若就走路而言,走路時覺知凈心念佛太過專註,目不遠視,眼不觀不見對方

來人,走在路中間易發生合理碰撞或影響他人正常行走。還有意靜不思,耳凈不聞,不知後

方來人,易給他人帶來不方便或心生煩惱。同時,來往行人不知你心中念佛,身於禪行,發

生碰撞或心生一惡念時,護法生嗔,因果成立,晦運不順,難得後身。以此緣故,修行人應

常懷慈悲心,一切時、一切處法施於人,不因我行不當或我為有失而釀成他人大過,於不知

不覺中或合理碰撞中生因落果;倘若如此,自心不安,後世逆緣。三是有利鬼神同行;一切人行路上,都有鬼神通過,送信鬼類、報事鬼類、巡察神類、值時

神類等,也有怨魂野鬼於路間等候有緣人出現。修行人念佛通過時,鬼神都能合理避讓,快

如疾風;若遇高僧大德,遠瞻禮拜,遠避繞過;若遇平常人,來不及躲避,鬼神撞身,人覺

身體不適,精神萎靡,睏乏無力等;俗話說,「今天出門撞鬼啦!」鬼神各司其職,各依天

命,離地三尺飛行,快如閃電,人不能目見;只有修行人心觀能知,體諒鬼神使命自然;不

因人身念佛而尊大,不因心暗無智而盲動,障礙鬼神通行而不知,耽誤鬼神信報而不明;還

自為快意,遊走自在,隨心所欲,其實增上慢心已成,業習因緣已立,諸事不順百端,還怨

天恨地尤人。鬼神嗔恨心重於善人,見人痴行不喜生嗔,當即給予顏色報復,或後世機遇心

生逆反;不伏所為德行,不信所言音聲;只圖整治一下有趣,只見倒霉一下歡欣。以此緣故

,修行人不僅慈悲世人,還應慈悲鬼神等一切眾生,於神不知鬼不覺中方便來往,增長鬼神

法事利益,使鬼神歡欣助道,自懺業習,更新理念,互為利益,人天不損。修行人於世間無小事,處處在在無非佛事、法事、僧事,稍不如法便有過失,生因落緣自當

承受。不因我有過失讓一人不快,不因品行不檢讓一鬼神生嗔;但世間還會有人因我而不快

,有鬼神因我而生嗔,那是他們的業習因緣,與我未結法緣。我只能隨順自然、隨順因緣,

不能隨便自然、隨便因緣。和合四方平,永願多門靜;法義歸總會,一戒貫始終。言行寓法理,重名含斯文;個個自保節,細微無戲論。

第八十四問:如何理解三法印義理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宇宙的根本準則為自然法則與因緣法則,由地水火風空識性七大法理和合而形成。佛教所依

的根本法則,為依自然法則離自然法則,依因緣法則離因緣法則,依佛性總攝地水火風空識

性,而形成法界性:即法藏世界。其中義理,可參學《大佛頂首楞嚴經》與《大日經》。依

佛教根本法,佛於《雜阿含經》中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

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為因緣法則,世間集滅為自然法則。佛為教化聲聞人入道

,所依據的法理宗旨;一為認清宇宙法界萬物變化規律的真相,認清人生與一切生命現象變

化規律的真相;即「諸行無常」。二為遠離宇宙法界萬物變化規律的生滅懲罰,解脫人生與

一切生命現象變化規律的煩惱束縛,修行戒定慧,轉化業習因緣,去除我法二種執著;即「

諸法無我」。三為生命體證入宇宙無為恆常的法則空間,證得神通自在的常樂我凈境界,以

高能量高智慧的形態存在;即「涅槃寂靜」。法理為法性運轉的規律,宗旨為因緣依附的權

柄;次第為之,故為三法印。三法印,是聲聞人印證自我修行路徑及證悟境界是否符合佛教的根本法則;也是辨別一切法

師講法義理及知見覺是否契合佛教根本法則的印信憑據。如同世間認識事物、行動規則、達

到目標的系統工程原理。一切聲聞人所修行法門,不離佛教根本法則,並受統攝;離開佛教

根本法則總持則無特殊法門,離開佛教根本法則統攝則為外道邪行法門。在此世界,大乘佛法義理不離小乘法義理,承載佛乘的菩薩行人是依聲聞緣覺法義理為基礎

,三乘教法義理有別而根本法則相同,出離世界唯一門中道。先有無常、無我、涅槃的法印

次第,後有出世、入世、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緣起性空」、「諸法實相」的一實相印。

有餘涅槃為聲聞緣覺的世間證悟境界,無餘涅槃為佛菩薩出世間證悟境界。緣起性空為一切

生滅的自然法則與因緣法則,不能束縛與支配自性空寂的生命體;入世隨順世間自然因緣生

滅而不礙自性本空不生不滅,一切緣起緣落的物體無常與生命體無常不壞自性識體的真常存

在。諸法實相為知見覺宇宙中存在無為恆常法則空間,妙有報身、法身、化身常樂我凈的境

界實相。一實相印為諸佛菩薩知見覺宇宙人生真相,報身出離世間又化身示現入世間,為引

領聲聞、緣覺人出離世間所演說佛乘法理宗旨,唯一的出離路途,無二法門。一實相印,是

菩薩行人自我印證與辨別一切外道法理的印信憑據。一實相印不離根本法則,以三法印為基

礎;否則,一實相印於世間則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空中樓閣。三法印與一實相印,都是知見覺宇宙根本法則的智慧,並依法門持戒律修行證悟,達到成就

世間道果與出離世間的目的。聲聞、緣覺、菩薩所處道果境界不同,證悟智慧當然也不同,

故有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區別。只有諸佛功德圓滿,福慧具足,智慧如海,平等流出,體性

一如,界一合相。依正避邪三法印,法理宗旨一實相;高頂印信是憑據,世與出世無二門。自凈心法知無常,緣起性空離法我;涅槃境中真如性,「雲在青山水在瓶。」

第八十五問:能詳細釋解一下十二因緣的法義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十二因緣法,是一切有情眾生生滅輪迴的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緣起法為

順觀法理,逆斷因緣則清凈解脫;順觀法理為悟道,逆斷因緣則證道。順觀逆斷十二因緣法

,為佛在菩提樹下憶念觀察因地受生宿命,自我身心與一切眾生生命現象流轉程序中的原理

;並觀察修行緣覺逆斷生命現象流轉程序的原理。當下部分修行人,採取深山閉關、清凈閉

關、生死閉關的修行方法,都是順觀逆斷的緣覺法。證得緣覺果位的辟支佛,發菩提心後,

常於佛示現世間前,來此世界弘法利生,為眾生能接受佛教做前期鋪墊;然後根據菩提願心

住世或往生極樂世界;住世的辟支佛,最長時間不超過一萬大劫,即往生極樂世界。順觀,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六識入思維,形成十二種業習循

環的因緣,含藏於色受想行識五蘊心中,隨生命現象在時間上三世生死相續;即「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病死。」無明,為無始劫來身心對我法產生執著的業習,表現在行為上是惑亂顛倒

;這種無明力的產生,是以生命的存在與延續為動力。行,為有形體生命的言行活動,表現

在形式上是追求新奇美好;這種活動力的產生,是以意識支配控制為動力。識,為思維、辨

別、記憶、選擇的存在能力,表現在形像上是知識、智慧的生存本能;這種本能力的產生,

是以理念事物變幻為動力。名色,為精神觀念與物質享樂的存在,表現在價值上是內在與外

在結合的人生觀;這種價值力的產生,是以六種塵相識入為動力。六入,為不同根器對應不

同塵相進入意識的方式,表現在身體上是器官功能的界線;這種功能力的產生,是以傳導刺

激信息為動力。觸,為感知實際發生信息的根源,表現在部位上,是有無多少的差別;這種

差別力的產生,是以感受信息的苦樂為動力。受,為六根對應六塵識入的反映,表現在身心

上是同化異化;這種異同力的產生,是以生存需要的悲喜選擇為動力。愛,為適者生存時對

善惡苦樂的選擇,表現在理智上是恩怨情仇;這種選擇力的產生,是以不同方式、途徑得到

慾望滿足為動力。取,為身口意各有所需的獲得,表現在名利上是強弱貴賤;這種利益力的

產生,是以存在及存在差別為動力。有,為主觀與客觀存在的事實,表現在質量上是優劣多

少的可用程度;這種實踐力的產生,是以事物生滅變化為動力。生,為新舊交替相續的組合

,表現在規律上是成長發展;這種發展力的產生,是以過程達到目標為動力。老病死,為人

生過程中苦樂善惡的終結,表現在功過上是舍離是非成敗得失;這種結局力的產生,又是以

業習因緣的無明為動力。逆斷,在順觀十二因緣循環的基礎上,逆業習因緣而修行戒法因緣,靜坐禪行而都攝六根,

去除世俗塵垢染污而清凈身心,了斷蘊心無明煩惱而離苦得樂,通達不生不滅自性智慧而濟

度眾生;即「無明斷則行斷,行斷則識斷,識斷則名色斷,名色斷則六入斷,六入斷則觸、

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斷。」十二因緣以緣起成立因果,以緣生具體顯現因果,以斷

滅俗緣又緣起性空成立法緣,以斷滅惡緣又緣生轉識成智與佛結善緣。在順逆緣起緣滅過程中,因是業習,主導牽引助緣為果;緣又生因,循環顯象助因為果;因

斷緣滅,自然沒有無緣之果;緣斷無因,當然也沒有無因之果。因是條件,緣是地點時間與

環境空間的巧合;緣又是條件,因隨地點時間與環境空間而轉換;因斷緣滅,自然失去巧合

的條件;緣斷無因,當然也失去轉換的時間與空間。依因緣而順逆,離因緣而空寂;空寂則

證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則因緣根本未盡。依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應以緣覺順觀逆斷十二因緣的智慧,利用清凈身心的法理,融入六度

萬行法義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早登彼岸。千劫無明心豁然,無始因緣瞬息斷;了生脫死離塵染,順逆空觀一念間。須彌因成納芥子,緣境芥子現彌山;頓了緣覺權宜法,顯實平湖出高源。梵網界有孔無門,觀法幢如珠非洞;三乘理相互融入,日月光照涉輝映。繼法脈弘傳義理,承大智明辨微細;真教體三城化現,空無相護持如真。

第八十六問:三乘教義中的基本法理規則是什麼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於三乘教義中,聲聞乘以苦、集、滅、道為基本法理規則,緣覺乘以十二因緣為基本法理規

則,佛乘以六度萬行為基本法理規則。三乘共同所依最基本的法理規則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法義又貫通於一切法門法理之中

,是一切修行人所依法門、所持戒律超越輪迴的路徑,不可偏離,不可逾越。若有人不依三

十七道品法義修行,所修不真,所行不實;只能是畫餅充饑,有腿無行;故三十七道品法義

非常重要,一切修行人應銘刻於心,實踐於行。三十七道品法義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依法修行可

次第成就菩提;故又稱為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為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念無常、觀法無我;即色身充滿習氣垢染,又九孔常流

污穢之物,內外遍滿細菌病毒,時刻散發臭氣味熏等,故曰不凈;身心所感受是苦,苦集相

依,苦苦伴隨,無常苦厄,不期而至,福禍不離,樂極生悲,故曰是苦;意識心念生念滅,

隨物流轉,見景生情,所執假相,所住如幻,故曰無常;諸法相因生緣滅,依法則規律變化

,於法界中無我自主,受自然力控制無我自在,必依色相生存無我獨立,故曰無我。四正勤,為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即自覺斷除身心

惡法,主動增長身心善法,從起心動念處精進修行,從表裡如一處勤護正法,從而轉化妄念

,斷除惡習,正身善行,正心無邪,護持身口意四法。四如意足,為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即身心愿求思維為欲想,欲想依

法受戒修行,得以如意成就道業的內在力,故曰欲如意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

、念舍處,得以如意清凈的內在力,故曰念如意足;精勤道業不懈怠,增長道心不放逸,專

於一心不間雜,專於凈行不染污,得以如意增長法益的內在力,故曰進如意足;智者修定增

長慧力,智慧體用觀察宇宙實相法,通達無邊無際,圓融無有缺失,得以如意自在的內在力

,故曰慧如意足。五根,為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即「信為道源功德母」,身根受法化,心根受

戒益,以根器信受善法為根本,故曰信根;身精進於戒定,心精進于慧空,住定不散亂,住

慧不惑亂,以根器精進戒法為根本,故曰精進根;心念正不邪見,心念善不惡行,自念力成

就凈念力,凈念力和合佛願力,以根器意念善行為根本,故曰念根;靜坐禪行,都攝身心,

止思維生定觀,觀以心見覺知非感知,以根器定觀法空為根本,故曰定根;利智者為大器,

大器者慧力遍十方,方便善巧為妙用,明了諸法究竟義,以根器智慧了義為根本,故曰慧根

。五力,為信堅固力、精進堅固力、念堅固力、定堅固力、慧堅固力;即信心堅如磐石不可摧

,固如泰山不可移,能破一切疑慮感,能破一切見思惑,信心十足行於道業,故曰堅固;勇

往直前靜坐禪行,大行無畏一切障礙,大山壓頂挺腰不彎,地裂於側膽壯無懼,精進百倍真

修實幹,故曰堅固;病苦劇烈念頭不失,大難臨頭念力不散,孤獨寂寞念心不邪,貧寒毀辱

念想不改,念念不忘諸佛功德,故曰堅固;常行正定不貪勝境,定根增長不執法我,海枯石

爛不改定心,順逆因緣不破定力,禪定止觀思惑消亡,故曰堅固;慧觀十方遠離俗見,慧力

勇猛破世俗論,慧心正大無邪無曲,慧根增長利益法身,平等性海慧炬常明,故曰堅固。七覺支,為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舍覺支、定覺支、慧覺支;即覺悟心要

擇法眼,擇法適根辨偽真,擇善從之順眾生,擇選善友得知音,正確選擇覺心支撐道業,故

曰擇法;精進心法內找尋,心外盲修非精進,精勤護法護自身,精勤護戒護自心,身心不怠

覺察放逸支撐道業,故曰精進;喜見佛身自莊嚴,喜聞法音得欣歡,喜悟法性契根基,喜得

戒益福慧長,慈悲喜舍梵行支撐道業,故曰大喜;除疑解惑明了義,除惑見真問究竟,斷除

業習少煩惱,轉境化緣覺正心,大覺除障於無形支撐道業,故曰斷除;舍名舍利不舍法,舍

業舍習不舍戒,捨身舍福不舍道,舍凈舍樂不舍眾,無畏布施覺憫舍支撐道業,故曰大舍;

定覺無上境,定觀無邊心,定得禪行樂,定空大利益,禪深定覺了義支撐道業,故曰正覺;

慧覺大智道無涯,大慧大日大光明,慧光遍照三昧境,慧力十方覺自性,念修慧行離邪見支

撐道業,故曰智慧。八正道,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即正見應直心,直心

無邪曲;正思主心念,心念平等慈;正語表善法,諸法離戲論;正業行清凈,清凈方入道;

正命依法食,行道立身命;正精進修道,業行無間雜;正念專心持,禪行觀念起;正定身心

寂,住於真空中;悟入聖人道,自能離輪迴。佛贊三十七道品,趨入無上正等覺;證得解脫方便慧,成就菩提覺大道。觀身不凈受是苦,觀念無常法無我;斷除惡法令不生,增益善法令增長。信進念定慧五根,破除惡法五種力;覺悟心要七覺支,擇法施捨喜定慧。正見還須正思維,正語不離正業行;正命當依正精進,正念禪行得正定。

第八十七問:於禪定中,自覺身體裂開後無比暢然,唯心念佛,這是什麼境界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這是初禪境界!即修行人清凈心中諸漏不動,一切欲界煩惱所不能逼迫,長期靜坐禪行證入

的一禪三天境界。一禪三天,為色界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住一禪三天的天人,稱為梵侶,具有梵德,庄

嚴威儀;即人皆化生,顏似童子,皮膚白色,男相無女,身體高大,壽命劫記,安然自在,

喜樂無量;但是,心急行道,難免劫火。世間修行身心證入梵眾天境界的人,當有二種梵德。一是精勤念佛;長期堅持靜坐禪行,心

中念佛力堅固,不愛戀欲界俗事,棄捨欲界習氣,都攝六根不放逸,日夜精進不懈怠。二是

身不行淫;長期堅持身不行淫慾,心不喜欲樂,行住坐卧不思美色、不生淫想,保持身心清

凈。世間修行身心證入梵輔天境界的人,還須具有二種梵德。一是持戒清凈;身心喜樂受戒,守

護清凈戒律,時刻保持戒儀於身、戒行於心;在依法修行過程中,將戒律銘刻在腦門上,六

根若動先觀戒儀,一切言行如法如戒;厭煩欲界人身,喜歡出家身或喜見梵行戒儀身。二是

隨順善行;對一切眾生惡習造作不生嗔恨,只是心生憐憫無智痴行,不為悲喜情感所動搖清

凈念佛心,理智護持戒法,不毀、不犯、不舍,隨喜一切眾生善行造作,讚歎皈依受戒、禮

拜供養、布施眾生等一切善行,讚歎諸佛功德,保持身無逆行、口無逆語、意無逆心。世間修行身心證入大梵天境界的人,還須具有二種梵德。一是身心威儀;身行、語言、意想

微妙自然的契入法理,達到圓融無過失,人見則生歡喜心,氣質脫俗不凡,威儀正直不屈,

言行超群服眾。二是明悟法理;聞法重真實義理,不喜文辭華麗膚義淺理;身具理智,心具

慧解,理悟初明法義,體悟初知法理,願為人說十善業道離欲法,用智慧的醒悟之語說清凈

法,喜為人師,願領眾人,聞法修行,同作善事。世間修行身心證入初禪境界的人,雖然未得入正定境界,未證得正定智慧;但是,證入了色

界天天人最基本的智慧,證得了色界天天人最基本的天德,超越了欲界天無量凡夫及天人的

境界,超越了欲界天無量凡夫及天人的福報。在正常修行狀況下,為只能身口意念佛,不能

靜坐禪行的人所遠遠不及。初禪天既為佛願力所成就功德接引不同根基、不同福報眾生的處

地,又是眾生自力不同、福慧不同所召感的去處。靜坐禪行的修行人,都能精進念佛,精勤

護戒,只是自力中定力不足,心力中慧力不夠,適宜得入諸天;即證一分智慧,得一分法身

。世間修行身心證入初禪境界的人,應乘風揚帆再進,順水推舟前行,利用現世身心壽命,爭

分奪秒與生死搏鬥,刻不容緩以清凈心念佛,不空過人世一生時光,不得少為足現有境界,

不為名聞利養諸漏所動,不被蘊心所現勝境所轉,快速通過天途路徑,證入更高的禪定境界

。愚智乍分證初禪,離欲清凈欲界天;念佛修道梵行侶,開化物成妙高台。同力相應佛願成,次第修證法界音;信解行證四明法,佛滅印證入道人。二三四禪有八定,靜坐念佛入禪門;無相轉明念誦門,變身三昧調息門。定境止觀智慧生,日積月累長久功;利根頓入稀世有,平等普被法味熏。

第八十八問:是好人無長壽、壞人活不夠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好人無長壽、壞人活不夠,這句話是民間傳說。是眾人見到中青年人夭折、命運悲苦、親人

傷痛時,對死者哀思所發出的唉嘆,對親友的安慰,也是自我心靈的撫平。所謂好人,是死

者生前對周圍的人做過什麼好事或帶來什麼利益,從眾人口中給予的綜合評價;好事與利益

,包含精神與物質兩個方面。反之,就是壞人;壞事與損害。當死者被眾人綜合評價為壞人

時,哀思的唉嘆轉變為快意的感慨,死的好!死的該!老天有眼,人群中少了一個禍害!好

壞截然相反,心態截然不同,都來源於眾人習慣的認知力;由習慣的認知力自然形成了傳統

文化中的傳說形式。傳說就非常普遍,又有古老歷史,影響自然深遠。依佛法如何認知這句話似乎很簡單,只不過是一問一答而已。實際則不然,其中關係到傳統

文化與佛教文化相互的融入與撞擊。如此發問,表現為相互影響中融入;不同認知的回答,

表現為相互影響中撞擊。如果依佛法中因緣法理,認知這句話中定義之不準確、含義之有缺

失,非常容易;但是,撞擊中的否認,否認不了這句話生命力的存在,也否認不了這句話普

遍性的存在;在不懂不明佛法義理的眾人心中,佛教與人情不合,佛法與傳統不合,產生不

信不受情緒;若長期如此發展下去,佛教信眾永遠是少數人,佛教不能廣為全世界不同民族

所普遍信受,弘法利生只是一句口號,實際上只是傳法延續,起伏於維護狀態。如果依佛法

中因緣法理,寄宿於傳統文化生命力之上存在,借用於傳統文化普遍存在的形式,融入於義

,結合於理;既不影響義理的獨立存在,又為傳統文化中注入了新的內容與活力,也為佛教

文化傳播拓展了途徑與空間。實際上古德早已如此實踐,創建並發展儒釋道中華傳統文化。

今天所講只不過重新認知一下傳統文化形成過程中同異化理,提醒一切熱衷於弘法利生為己

願己任的人,注意到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恆順眾生不排斥,融入新意圖生存,增長活力

為發展,形成榮辱與共、興衰一體的共同存在方式;否則,當否定了傳統文化存在時,佛教

文化自己也被否定,無量史實早已證明,記取教訓與記取成功同等重要。若一切弘法人都能

如此認知與努力,佛教一定被全世界各族民眾所信受,法在世間,真正利益眾生。依佛法認知的好人為善人,壞人為惡人;善惡所含義理廣泛,善惡標準容易界定;既易於量

化到局部與全局利益,又易於確認出發點與落腳點人的功過心態。每個人命運中的長壽與短

壽,由前世因緣決定;前世因緣中決定因素佔七,今世因緣中決定因素佔三;即七分天命,

三分造化。七分天命為不可更改部分,三分造化為可以增減部分。七分天命表現在每個人身

上時,壽命長短與所積福報相等。三分造化表現在每個人身上時,造作善惡,於命運增減中

形成福盡壽不盡、壽盡福不盡、欠命不欠債、欠債不欠命的不平衡狀態。以此緣故,人的生

死壽命是活的,人的貧富福報也是活的,只要能依佛法修善,什麼樣的人間奇蹟都有可能發

生;若皆離佛法作惡,什麼樣的人間災禍也都有可能發生。故今世夭亡的好人,於前世因緣

中,所作好人好事並非盡善盡美,不能排除壞人壞事懺悔後的良心發現。今世壽長的壞人,

於前世因緣中,所做壞人壞事只是暫時的或某一事件,不能排除好人好事悔意後的用心顯露

。這裡屬於七分天命註定部分,是人於前世因緣中不殺、放生等積福或反之積怨,因果律義

平等獎罰一切眾生,眾生所作善惡業,雖經千劫不消亡,後世因緣和合時,苦樂果報還自受

。於三分增減部分中,大善可增福增壽,大惡可減福減壽;當世人福盡壽不盡時,以福盡為

准,行惡損德了福可減壽;故有的人雖財富如山,卻無福享受。當世人壽盡福不盡時,以福

不盡為準,行善積德惜福可增壽,故有的人雖自給自足,卻有壽享受。當世人欠命不欠債時

,以欠命為準;故有的人在無徵兆情況下突然死亡或非正常死亡。當世人欠債不欠命時,以

不欠命為準;故有的人長期有病久治不愈或厄難傷財不斷。依佛法義理,隨順世間法傳統,講明前世因、今世果;既彰顯了佛教博大法理精深,又不礙

不壞傳統文化的存在,於眾人習慣心理與喜聞樂見中,接受了佛法信息,信受了善惡義理熏

陶,起到了佛教化影無形的功用。良善好事不出門,奇聞壞事傳千里;風土人情事故語,含藏佛法寓義深。食乳稚童玩尿屎,輩代相傳不改動;功名不笑食乳日,利祿不誹稚童時。山不厭高添新義,水不厭深增活力;傳統融入大智慧,如膠似膝一體出。文化助緣表義理,語言傳頌本土風;伽藍三寶論結點,大善法化顯功用。

第八十九問:怎麼常說惡人墮地獄,不說惡獸墮地獄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法中所說的惡人,是身心污染不善業習的人;不善為惡,積業成習,造作因果,識由業牽

;即說惡行罪識墮地獄。佛法中所說的惡獸,是一切能傷害人身命的動物,以蠍子、毒蛇、

虎、狼、鯊魚等為代表;是以人道時結業成因,果報成緣,輪迴轉相,入畜生界。人與動物雖都屬業習召感之身,但人與動物存在著根本差別;即人有道德文明與科技文明,

動物依自然生存不存在文明;這裡只講普遍存在的動物界,不講特殊存在的動物界,如井龍

、海龍類。人惡行之所以墮地獄,緣由是依自然法則與因緣法則,十法界眾生存在於法藏戒藏中,各法

界眾生道德界線非常清楚,除四聖道外,積德則升,損德則墮。人道的道德準則是十善業,

修行十善業積德可升入天道,不修十善業損德可墮入修羅道與三惡道。動物惡行之所以不墮地獄,緣由是動物界沒有十善業的道德準則,又是人天眾生行十不善業

受懲罰之身,除特殊因緣外,業報期滿,只升不墮,轉入修羅、人、天人三善道。這裡的特

殊因緣,是惡獸傷害依佛法修行的四眾身命,或有些動物年久成妖(民間稱黃仙、狐仙、蛇

仙等)干擾惱害依佛法修行的四眾善行;未受戒或破戒者除外,雖有前世因緣,但修行人善

行今非昔比;前世因緣為怨怨相報,今世因緣為以惡報善;這類惡行動物傷害天德,為天理

不容,定受法則因果懲罰,故仍墮回地獄,以前世因緣當事人名相苦受。於地獄中苦受眾生,只有兩類,一是天道眾生,包含魔道、修羅道眾生;二是人道。地獄中

的火蛇、鐵狗、木驢等動物均為化現,專門用來懲治罪識業習。人天兩道眾生,均以生前名

相受刑苦受,受報明白,驚恐萬狀,各有刑期。餓鬼類、動物類(包括昆蟲類),只有業報

期滿後回地獄輪轉處超生時,才被吸入地獄;否則,不墮入地獄,以魚為魚、以鳥為鳥、以

蟲為蟲……各自循環往生,各尋本體,業消為止。地獄只依罰期,自動輪轉,除有善人依《

金光明經》法義放生、舉辦水陸法會,仗佛威神力,業報停止,提前業消超出本類,生往人

天善道,只此一路,別無它途。如地獄超生的餓鬼類、動物類眾生,殘靈不全,經妙風一吹,恢復前世人形,全靈狀態,飲

完迷魂湯,忘掉前世人事,冥冥中又隨業習因緣輪迴受生而去。如蚊蛾類眾生,入地獄超生

時,黑壓壓的成團飛動,經妙風一吹,恢復酒醉熏熏的人態,迷茫昏識,全然不知懺悔。生死幻身識循環,緣起滅時業不失;聰明浮世成妄想,春秋大夢不覺醒。野火自焚巧因緣,作繭自縛依自然;因果律義天雷震,依然痴迷難召喚。峰迴路轉生人間,聞法善行德感天;保住人身德底線,再修聖道菩提選。布施貧賤不加慢,貪嗔不恭默清閑;殺盜淫妄多積怨,馬至懸崖收韁晚。

第九十問:不知者神不怪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不知者不怪,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句見諒語;不知者神不怪,為民間祭祀儀式中有人言語唐突

、行為失常時的一句寬諒語。於佛教四眾中不用此語,諸佛菩薩無分別心,對一切眾生平等

加被。在實際生活中,不知者不怪,應視其事由、環節、結果而論,於民一切違法言論活動並造成

後果,不知者只能是法盲,怪與不怪都須接受法律懲罰;法律有規定者除外。於官一切瀆職

行為、濫用職權行為、不作為行為並造成嚴重後果,不知者只能是不稱職,怪與不怪都須接

受法紀審查。在民間祭祀活動中,不知者神不怪,只能是不知者人不怪,所祭鬼神怪與不怪無從得知,也

無法考究。若大型、規範、有組織、有尊神的祭祀活動,一切違軌亂制的言行造次並造成嚴

重後果,不知者只能是一種掩飾,怪與不怪都須受到公眾的責難,冥冥中尊神生嗔而適機報

應。在佛教四眾一切佛事、法事、僧事活動中,一切言行都應如戒、如法、如事理,保持道場庄

嚴,保持儀軌有序,保持人心祥和。對一切違戒、違法、違事理的言行,諸佛菩薩決定不怪

;但是,道場護法神生嗔,龍天神眾憤怒,因果成立,懲命罰運,有損福壽;不知者只能為

自欺,冥中受罰而不知,後世報應而不覺;不知者只能為愚痴,愚蠢而不解法理,痴行而不

受戒儀,無智而不明事理;不知者只能為因果,輕慢毀辱業習生,邪見誹謗作業成,身口意

識落心田,因緣成熟果自受;怪與不怪應懺悔,身口懺悔從心懺,眾前悔過警後人,懺悔功

德福齊天,龍神護法改笑顏;怪與不怪應修善,謙下多聞受義理,信受善行身心安,忠孝本

是分內事,敬畏因果禍災免;怪與不怪應受教,誦持經典開心智,接近善友得知音,一切痴

行自避過,言行戒儀自莊嚴。如此講不是小題大做,而是明辨:一言一行無小事,關鍵之處定命運,神知鬼覺良心賬,時時處處合事理。人合事理眾心順,家合事理四鄰安,寺合事理僧團和,國合事理太平年。一切事正理當然,公認善法就是天,明白事理一切順,艱難險阻都好辦。天理法理入事理,佛事法事益僧事,生存之道合於善,修行大善利世間。民間還有信神有神在,不信神不怪等俗語,同此一理。街言巷議體民心,寓義化導培善根;有教無類解疑惑,事理深山藏麒麟。彷徨無智形怪異,凡夫懼果聖畏因;惡業皆為愚痴作,明了災厄化為塵。佛法義深不可測,理廣智高無涯際;池魚飛鳥跡相遠,萬法歸一證菩提。世俗世論壞佛法,防患未然莫等輪;營造中興大環境,如明除暗自消遁。

第九十一問:菩提心是怎麼退失的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什麼是菩提心?《大智度論》中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即願求利益一切眾生的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發菩提心?《優婆塞戒經》中說,「以無量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即願

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成就無上佛道。什麼因緣引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一是修行外道法,見外道典論不究竟;二是修行人住寂

靜處,內善因緣成熟;三是禪行定空,觀眾生生死煩惱過患;四是勤行善法,見聞惡人惡行

;五是自省自身,貪慾痴行常受呵責;六是道心堅固,見外道智慧不足;七是智慧增長,欲

見宇宙人生真相;八是見聞諸佛,相好莊嚴的功德不可思議;九是憐憫眾生,欲救度出離生

死苦;十是慈悲眾生,濟度有緣報恩。為什麼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二十四種緣由;一是增長壽命;即願求佛壽無量。二是增長財

物;即願求法財寶藏智慧無量。三是續佛慧命;即紹隆佛種相續不斷。四是度脫眾生;即感

恩不舍有情。五是自觀解脫;即真正出離三界唯一路徑。六是自度慧命;即精進修道,自度

自身。七是眾善奉行;即一切不善皆不為。八是不為自己;即捨棄名聞利養,修道為眾生脫

離苦海。九是超越人天;即人天福報於三界火宅中。十是超越小乘;即聲聞緣覺道智慧不足

。十一是為證菩提;即以苦為樂,修苦樂法。十二是如同諸佛;即化度無量眾生。十三是禮

過去佛;即修行因地發心。十四是實相般若;即注重實修,證悟智慧。十五是觀察所住;即

新發意應依六度萬行而住。十六是勇獨精進;即勤護身心,修無上道。十七是代受眾苦;即

願眾生往生佛凈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十八是超越外道;即願眾生修善得福超過諸天

與外道。十九是直至成佛;即無緣大慈眾生。二十是清凈離染;即去除我法名相執著。二十

一是眾生歡喜;即恆順眾生,永斷苦惱。二十二是積極入世;即心無差別,怨親平等,不舍

一切眾生。二十三是警世明燈;即引導眾生自斷見思惑亂。二十四是依法修行;即以戒為師

,禪行定慧,引領眾生解除諸障。發菩提心應具足哪些功德?應具足的功德有十種;一是能親近善友;二是能斷嗔恚心;三是

能隨師教誨;四是能對眾生苦生起憐憫心;五是能勤護身心,精進道業;六是能不見他過,

遠離乖諍;七是能見他過而自心不悔;八是能得善法而不生驕慢心;九是能見他善業不生妒

心;十是能觀一切眾生如一子想。什麼樣是假髮菩提心?假髮菩提心有二十四種表現;一是喜樂外道邪術與典籍;二是以外道

法教化眾生;三是為自己身命時殺害眾生命;四是不喜歡修諸慈悲,喜生懼死;五是對三寶

信心不堅固,常生疑惑心;六是護惜名聞利養,不能修行忍辱;七是言語粗俗低劣,常懷悔

心怨恨,身心放逸不勤;八是自輕自身,向我這樣的人還能修行成佛,還能成就無上菩提?

九是恐怖煩惱,遇事畏懼,不能勤修苦行;十是常生貪慾心、慳吝心、嫉妒心、嗔恨心,六

根難以都攝;十一是親近惡友,心懷懈怠散亂,不能專一其心;十二是總愛胡思亂想,不能

信持六度萬行;十三是不喜布施修福,不觀生死無常;十四是常樂信受流言蜚語,說人是非

;十五是聞知苦行修道無量劫,才能證得菩提,常生悔意;十六是裝模作樣似在修行,而身

不真行、道心不實;十七是我行我素,從無慚愧,對他人辛苦不生憐憫;十八是利用外道,

殺生祭祀天地鬼神;十九是忽冷忽熱,心血來潮時道不可擋,心不如意時又如泄氣皮囊;二

十是難捨五欲之樂,不斷惡業習氣;二十一是依身強財壯,心常驕慢,輕蔑一切眾生;二十

二是身心顛倒行作,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二十三是為得善名福報,而行布施;二十四是為生

天享樂,受戒不嚴持。什麼樣是真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有四十種表現;一是喜親近善友,信受深義知見;二是喜

供養佛、師、父母、善友,不加慳吝;三是喜聞佛十二部經義,廣學多聞要理;四是喜弘揚

佛法,探究實義;五是為法忘軀,能舍內財外財;六是道心堅固不迂,憐憫一切眾生;七是

言語柔和儒雅,誠實可信;八是無惡語中傷他人,不兩舌說他人是非;九是自身自重,難行

能行,久禪必定,久修證道;十是親手惠施眾生,難捨能舍財物,仗大義施無畏;十一是常

修利智,磨鍊慧力,明辨法義;十二是雖習外道法,為破邪見,超邪見,教化外道歸於正心

;十三是善知佛法方便智慧,以大乘了義法調伏眾生;十四是於公眾場所保持威儀,心無畏

懼,處變不驚,處事坦然;十五是常教化眾生,正修戒定慧易得菩提,正行菩薩道決定成就

菩提;十六是能安樂眾生身心,保持正常常住狀態,保持正常修行心態;十七是勤護身心,

精進修行,提得起佛號,放得下煩惱;十八是能轉化身心煩惱障礙,保持清凈而不為諸漏所

動;十九是常修忍辱,身精進行道,心不放逸圖安樂;二十是嚴持戒律,護持身心不毀不犯

;二十一是願為利益眾生善行一切,令眾生身心歡喜;二十二是一切言行利於他人安穩快樂

,一切惡事向自己;二十三是利益他人時自苦身心不生悔,只為心安理得,不為名利回報;

二十四是見有人退失菩提心時心生憐憫,能引以為戒,自護身心;二十五是盡自己一切所能

,濟度一切苦惱眾生;二十六是能觀生死大過為罪,自醒無常法,自悟心地法;二十七是能

具足受持六度萬行菩薩法,利樂一切有情眾生;二十八是行為端正,心正無邪,能為世間楷

模;二十九是信心堅固,修行慈悲喜舍,不求人天福報;三十是怨親平等捨身,其心無二差

別;三十一是自知身命無常,利益眾生不惜身命;三十二是常以四攝法攝受眾生,同修共度

;三十三是知世俗世論不真實,恆順眾生破世諦;三十四是為眾生受苦難時,身堅心固不為

一切擠壓所動;三十五是心見眾生少善而始終銘記不忘,所作諸惡失而不憶;三十六是身處

何時何地,對三寶不起疑惑心,能做一切佛事;三十七是有財物先施貧窮人,後施富貴者;

三十八是讚歎他人道業成功,鼓勵他人弘法利生;三十九是教人技藝不加隱瞞,超越自己心

生歡喜;四十是不念自利,常念利他,保持身口意善法,永不為自利損他人。什麼時知菩提心堅固不退呢?所發菩提堅固,所行菩薩道真,於身心所處八時中可立見;一

是為破眾生一切煩惱時,能不惜身命;二是為令眾生得受安樂時,能不惜身命;三是為自破

業習執著時,能不惜身命;四是為報父母養育恩時,能不惜身命;五是為護戒法身心受大苦

時,能不惜身命;六是為證得身心自在智慧受大毀辱時,能不惜身命;七是為樂善好施身處

大貧窮時,能不惜身命;八是青壯年得志而放下出家時,能不惜身命。什麼是發菩提心的功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有十種不可思議功德;一是所喜愛重物能惠施

於人;二是身心處諸煩惱擾害中能忍惡事;三是化解眾生仇怨爭殺為友好和談;四是見一切

命終人噁心能說法轉善;五是不遷就原諒自身過失或不顧情面直諫他人改過;六是身心雖處

諸煩惱中不舍修行清凈道業;七是身心受諸煩惱擾害仍能精進而不放逸;八是布施一切眾生

時心生喜樂;九是不惜身命惠施於人不求回報;十是難施能施施後永不悔恨。什麼因緣引發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因緣諸多,主要有十種;一是有解無行;即以文解義

頭頭是道,實行見硬就回。二是悲心不固;即慈悲心常發,享樂心常有。三是好求過罪;即

說法師是非而不見所講義理,見世間過隨意評判而不能保持清凈。四是常處樂處;即長期安

逸成習,見苦生怨。五是不誦經典;即不能經常誦持大乘經典,僅憑己見臆斷知見。六是見

思二惑;即無明煩惱生起時,不能轉化反而胡亂猜忌。七是以道修道;即一切以我修道為中

心,執著諸法為道。八是我執十足;即以小乘之心度大乘人之腹,不知慚愧反而自為得意。

九是身心畏懼;即於一切事項顧慮重重,不敢承擔責任履行義務,不能代受他人過失。十是

慢心生起;即我智高明無人能勝,自道成就誰奈我何。於佛經典中,對菩提心有更翔實、系統 、規範、完整的法義,我只依法略見一斑;並常覺自

心智慧不足,深感慚愧,無以為報眾生恩,難酬佛恩、師恩。所講義理,與眾共勉,勸發菩

提心,堅固菩薩行,成就菩薩道。發起堅固菩提心,萬劫六度菩薩行;利益眾生不加悔,無上佛道誓願成。萬里之行足下始,花中受記緣上因;諸佛因地都如是,自證自說圓融通。退失菩提一念間,順理成章難覺知;大言不慚著安樂,似是向前實退步。語言文字菩提斷,道在證悟覺知間;一切名相皆為障,體悟菩提大道寬。

第九十二問:觀察根基中,什麼是根本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觀察根基中的根本,是菩提心。眾生根基雖千差萬別,但不離聲聞、緣覺、菩薩三種菩提。

適宜根基,方便教化。根本菩提不離福慧,一觀福報因緣,二觀智慧利鈍。觀福報因緣不離七事;一是喜樂化解怨仇,能忍一時風平浪靜,能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容一

下坦然自若,可消災免難;二是化解怨仇不厭,能耐心平等商討,體諒對方過惡,自檢過失

罪處,可平安是福;三是保持心智成熟,所作事項安穩,解脫於煩惱糾纏,生死大事明白,

可增福修慧;四是盡己所能,幫助一切有困難的人,舍財舍物捨身力,還有大難無畏施,無

貪自避禍;五是能忍一切惡事,惡緣能助道,轉惡境界為善法,法緣化俗諦,轉噁心惡行向

善道,舍掉苦受因;六是隨順眾生因緣,不宜說他人不喜之事、揭人傷疤、抓人把柄、攻擊

短處,能避是非爭鬥;七是見到破戒人及言行卑劣的人時,能保持心態平和,平等對待不生

嗔恚,常生憐憫給予幫助,適宜教化改過自新,能免受暗算無常。觀福報因緣,不是觀當下

富貴,更不是觀財物多少;而是身心安穩真富貴,平安是福道業興;長壽健康無量財,和睦

環境值萬金。如有一位在家人,信佛多年,家財富貴一隅;但因私慾與丈夫結怨,不能化解

,離婚後又難忍惡事,常有災禍相逼,身心煩惱不斷,難以專心修行;結果家散富貴盡,人

散苦纏身;錢財流淌物,有來卻還無。失道生死事,淪落可憐人;病體思法葯,身邊惡友鄰

。善友自遠離,難續菩提根;善惡間雜故,福報不可真。無福難修慧,一世如浮雲;苦海任

掙扎,輪迴任折騰。觀智慧利鈍不離七事;一是能自知所作罪業過失,知後當眾懺悔,祈求諒解或引以為戒,改

過自新並後不復造,可斷苦受業習因緣;二是能緘言培德,不說他人過失,讚歎他人成功,

善行多做少說,可斷毀辱逆助道因緣;三是能關心他人疾苦,瞻慰病人身心,幫助眾人分憂

,增強痊癒信心,可增加法緣殊勝;四是能樂善好施,經常資助貧困之人,度過難關或擺脫

貧困,提高生存勇氣,樹立公眾良好風範,可增修道福報因緣;五是能善發菩提心,拓展自

我視野心量,知大乘法為了義,知小乘法為權宜,可成就道業因緣;六是能自覺精進修行,

以戒法護持身心清凈,一切時不放逸,一切處不懈怠,可速得成道因緣;七是能至心修行六

度法,身外所作與心內所念如菩薩所行,常覺觀對照自勵,證知自心凈則佛國土凈,可得自

利利他因緣。觀智慧利鈍,不是觀當下世智聰明,更不是學識學位高低;山野村夫能行得,

學者才子說不得;而是利根能信受奉行,以身心證悟為本;鈍根錯誤用心,以身心名相為本

。利根者能發菩提心,能堅固菩提心,能不退菩提心,能具發菩提心功德,能經受住發菩提

心的考驗,能證一分智慧增一分法身。鈍根者為聲聞緣覺菩提,須漸修證悟,增長智慧。智

慧在證悟境界中的高處,也在修行人當下行作的低處;既體現在弘法利生的大事項上,也體

現在言行微細的小事故中。如一位在家人,在師前信誓旦旦發菩提心,如何如何報佛恩,如

何如何大施眾生等;時過兩日,又來師前請法,說自己近日眼前常覺人影晃動,夜晚夢中常

有一女痛苦求助,找一狐仙附體的人看後得知,這位在家人有一親友之女,因夫妻不和而自

殺,死後不能超生,冥中苦受無處可依;親友中唯這位在家人信佛,唯他能救度其擺脫痛苦

。通過那個狐仙附體的人還得知,此女生前所修的功、練的法以及拜過的自稱是某佛的師父

統統不好使,唯有正修佛法的人才能如法救度。遇到如此難事,不知如何處理,請師開導。

師對他說,「一會兒有位僧人過來,你可請他為其寫三道超拔素,眾僧於大殿誦經作法事,

仗佛威神,亡人可得超度。」他於師前表示說,「太好了!完全可行。」過一會兒,那位僧

人到場,師提醒他說,「剛才說的事快辦吧。」他說,「我剛與老婆商量一下,先不辦啦,

等到七月十五再說吧。」事後有人在師前贊那位在家人,「你那位弟子真有智慧,說法多好

啊!」師淡然一笑的回答,「在師前把話說到天上,不敵妻子一句話在底下;十幾元錢的小

事都不能做主,還有什麼大事能自主,只是鈍根之人。」

第九十三問:如此講法不怕言多語失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所謂講法,在你們的見聞中是音聲、文字、名相、義理等;在我身心中則是修證境界,依法

利用音聲、文字、名相等表示義理。這種修證境界有失嗎?如此表示的義理有失嗎?都沒有

!若說有失,只能是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缺失,表示義理難以圓融的名相缺失;這種缺失,

在直至成佛前都不能圓滿。若怕缺失,不能弘揚佛法,保住的只能是名相;失去的則是所發

菩提心、堅固的菩薩行;即如此心行不可能失言,不如此講法則會失德。聲聞人我法二執堅

固,怕弘法中個人名相受損時失我尊嚴,怕弘法中所表示義理不圓融時失法善緣;既怕有人

毀辱,又怕承擔責任。如人身體有病,多與飲食習慣有關,難道怕得病就不吃不喝了嗎?人

走路不小心會摔跟頭,難道怕摔就一生不走路嗎?飯照吃,路照走。當有人說我是外道時,

我誠心地講,九十六種外道都是我也沒關係,只要保證你自己是正道就行,四聖道的帽子千

萬要戴牢,別讓八風吹掉!當有人說我講法應承擔因果時,我堅定地講,若謬說邪解法義,

墮地獄的事由我一人包攬,與聞法者無關;並願聞法者往生佛凈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

。我只怕嘴上說正道的人,心行外道;提醒別人承擔因果時,自身墮入地獄;尚須煩勞諸佛

救度,給地藏王菩薩又添麻煩,若天下就我一人是外道時,天下幸甚!若地獄就我一人時,

眾生幸甚!我願如此,求之不得!世間名高望重或地位顯赫的人得到名利艱辛,唯恐言多語失,失時殃及無辜,尚有必要。我

只是一名凡夫,沒有名望地位所失的顧慮;佛法所依平等、離對、自利、利他四義時,有失

的將是業習因緣。平等為眾生平等,戒法莊嚴;離對為心無差別,中道莊嚴;自利為增長福

德,增長慧德;利他為增長法利,增長戒益。總之,於名相上不求有得,於心性上則無失;

於功德上不求有得,於菩提道業上則無失。我只願一切弘法人,都能平等眾生、菩提莊嚴、

自利福慧、利他法益,不計個人得失。個人得失為名相,文字言說皆二門;證入中道離相對,諸法無我受體誰。計較得失入世諦,有解無行話菩提;執著我法難捨棄,嬉戲火宅妄心迷。功用自在境界中,胸有成竹畫寫生;似假還真存妙理,有為如幻似泡影。門內造車門外合,法理戒義統一轍;降心高遠當下地,十四無畏自利他。

第九十四問:什麼叫地獄無門自來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地獄有門真實存在,地獄無門也真實存在;而地獄的區域有所區別,故說有門,又說無門。

有門區域,為公辦區,是鬼神自由往來通道;從黃泉路通往酆都城大門;通道又連接十殿殿

門,殿門通道又連接各地獄監牢區牢門;如同人間監獄的辦公區域,通道與門供辦公人員自

由往來。無門區域,為監牢區,是亡人罪識苦受各種刑法的監牢;如同人間監獄關押犯人的

牢房,牢房無門。地獄無門,亡人罪識是怎麼進入各種監牢苦受刑法及期滿釋放的呢?這種地獄的管理機制與

人間監獄的管理機制完全不同。地獄的管理機制,是亡人罪識從踏上黃泉路至地獄報到,再

從一殿至九殿審罪判刑定期至墮入各種監牢受罰及期滿出離,再至十殿轉生投胎又進入六道

輪迴,完全是自動管理模式;人間監獄管理模式,無法做到。亡人罪識,從踏上黃泉路時,就是業習召感自去;罪大惡極的人被黑白無常勾捕罪識者除外

,但經審判後刑罰時與召感自去的亡人罪識相同。亡人罪識報到經核准無誤後,進入審判程

序;從一殿閻君審判開始至九殿刑罰期滿,閻君對每個亡人罪識審罪、量刑、判罰、定期後

,亡人罪識進入自動受罰通道,不對某個亡人罪識單獨看押入監牢;而是於通道眾亡人罪識

涌動中,根據各自在人間所犯的罪業,被各種監牢自動吸入,罪業不同,被吸入的監牢不同

;無此罪有彼業的亡人罪識,無法墮入此監牢;有此罪無彼業的亡人罪識,無法逃離此監牢

,無一例外,無一錯誤。鬼王監管監牢,鬼卒刑罰罪識,業消期滿自離去;又進入下殿的審

判受罰程序過程。從亡人罪識墮入監牢受罰至出離監牢,都是無門自墮入,無門自出離;只

有苦受,沒有自由。於一次定中,我觀察了三個各類官員受刑罰較多的監牢,簡單的描述一下。其一是曬眾生血

賬監牢,於監牢區鬼王觀察窗向監牢內瞭望,在亡人罪識涌動流中,不斷的有罪識被吸入監

牢;觀察為吸入,罪識感覺為墮入,忽悠一下便入其內;多數為各類官員,部分為商人、富

豪等有錢人,被鬼卒用牛耳尖刀剖心挖肝,五臟破碎;又將腹部剖開,胃腸開裂,暴露於外

,各種兇猛動物爭相殘食,恐怖之至,難以言表,經妙風一吹,又恢復人形,再進入刑罰循

環。鬼王介紹說,這些罪識於人間時,揮霍眾生財物無度,不以飽食為主,一餐所用金錢夠

百姓一生之用;一餐中各種動物血肉滿桌,只食用幾口,剩餘全部扔掉,故為曬眾生血賬監

牢。其二是斷手監牢;於監牢內有無數鬼卒手持利刀,長三尺有餘,每隔三米站立一位,前後左

右都如此;亡人罪識墮入監牢後,就見後邊有鬼卒追殺,便奔跑於各鬼卒之間,奔跑中先被

砍斷右手,當左手欲撫傷口時又被砍斷;無法停留,往來奔跑,無法躲避斷手之刑。鬼王介

紹說,這些罪識於人間時,有的是各類官員貪污受賄,巧取百姓財物無數;有的是各種偷盜

之人,以偷盜為生;有的是各種強搶之人,強搶財物時還傷人身命。我對鬼王講,我能不能

進入監牢中試一試,看鬼卒能不能斷我手?經鬼王同意後,便入監牢內,隨罪識一起往來跑

動,鬼卒既追趕不上,又無法斷手。便問鬼王為什麼會這樣?鬼王回答說,無此罪業,自然

如此。其三是大山壓頂碎身監牢;從遠處瞭望,只見地面有一圓桶形深坑,坑深約三米,直徑約一

千米,有無數亡人罪識於坑內望天,無法逃離;突然一座大山從空中落下,山體直徑與深坑

直徑相符,先滅頂後粉身碎骨;罪識無法逃走,驚恐萬狀,只能站立受罰。鬼王介紹說,這

些罪識於人間時,部分為各類官員,多是行賄之人;官員貪贓枉法,包庇犯罪,執法不公,

都是腦袋想出的壞主意,故專砸其頭,後碎身骨;行賄之人與受賄官員同罪。觀後多日揮之不去,此情此景,人間民怨沸騰,地獄刑罰慘烈,世人最好惜福守節,造福善

行,保住人天享樂之身。佛有七能三不能,一不能即滅定業;二不能化導無緣,三不能盡眾生界。定業未成可懺悔,一失人身定業成;懺悔能轉重為輕,定業萬劫難復人。無緣自心斷善根,朽木枯草難緣春;化為泥土重組合,再續因緣不知時。眾生無盡落凡塵,業習流轉身自尋;江水後浪推前浪,無增無減無終始。

第九十五問:如何尋找善知識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家人願求、出家人尋訪,都希望尋找到真善知識,喜結善緣法緣,見聞正法修行風範,受

其教化導引前行,明了佛法義理知見究竟,加速證悟智慧成就。這種身心精進的求法心非常

珍貴,值得尊重。可是有些人,自身缺乏修行功夫,自心缺少證悟智慧,以名相尋找善知識

,心有一把想當然的尺子,名為擇法,實則法障,蜂擁名師而去,以見聞名師為榮,求得名

相效應。幾經東奔西走折騰,人困財失白忙乎,所修所行仍然照舊,自嘆名師所說法義都差

不多,白白荒廢多年時光。如有一老嫗,平日以拾廢品為生,節衣縮食積攢下幾千元錢,便留老伴看家照料,與人結伴

去名山名寺,還去港台等地,拜見了多位名師名僧;途中為省錢不能住旅店,還拾廢舊換錢

維繫所需,辛苦奔波之身可憫,鑿鑿誠心可敬。她對我說,幾年時間過去啦。人老了,也走

不動了,還是在家老實念佛吧。我問她,所見法師都怎麼說法。她說,所見之人所聞法義與

佛教光碟所見聞沒啥區別;只是多了一句囑咐,回鄉去好好念佛吧!我又問她,你是怎麼尋

找善知識的呢?她說,聽別人說誰有道,就去尋誰;聽別人說誰有法,就去找誰,人云亦云

的誰,都是名師。我對她講,在家修行也很好,能不能靜坐念佛呀?她說,拾廢品跑的兩腿

發直,坐不了啦!我對她講,能不能貪黑起早邊拾廢品邊念佛呢?她說,有時念幾聲佛號,

可保持不住,眼睛四處尋找廢品,心裡算計哪有廢品,賣了廢品還算計吃穿用度,還惦念牽

掛兒孫瑣事,再加上身體多病疼痛,心不能靜下來專一念佛。還有一位長老,五年前見我時說,夜裡夢見自己來到一座殿堂,於西側端坐一位大和尚,身

衣金黃色,披紫紅袈裟,威嚴莊重;似曾相識,禮拜瞻視後,含笑似說無語。所夢蹊蹺,平

生從未有如此清晰夢境。於此夢過,遍走大江南北寺廟參訪,欲尋找有緣人,可至今不能如

願,請幫助辨析一下。我對她講,您夢中能清晰見僧相莊嚴為吉祥,確實與一位乘願再來的

人有緣;在您所參訪的人中,一定能遇見此人;究竟是誰,須您自己確認。這位長老反覆回

憶後說,於所見的幾十人中,瞧誰都不像;還是回寺修行,以後有機緣再參訪吧。於此三年

後的一天,這位長老又來到我這裡說,前日夜裡,夢中又有蹊蹺,景象似真,如同醒見一般

;即一路西行,至一高闊門樓前停下觀覽,有男女二童出門相迎,吾師請你作客;隨二童來

到院中,景物非凡,猶如仙境,幽雅芬芳,馨香無比;二童帶入大殿,殿中央坐一比丘尼,

雙目慈悲,面容祥和,熟而不知其名,近而不知其緣;禮拜瞻視後退出,見殿外參訪的人於

擁擠中丟失的鞋子堆積兩山;於地上拾到幾顆桃核裝入袋中;此夢境不知何兆,請再幫助辨

析一下。我對她講,如夢境所兆,您與一位乘願再來的人有緣;可惜您不知此人是誰,見聞

此人時,不能心見,不能慧知;只能聽聞此人所講幾句法語,還心中疑惑不決;只見他人棄

舍邪見如山,自己卻不舍鞋履;今世法緣如此,雖殊勝而如平常,雖相逢而如異路。這位長

老臨別時說,不見有緣人,心有不甘,待日後再訪。至今,不知是否找到。那麼,究竟如何尋找善知識呢?一應明了什麼是善知識。善知識有兩種,一是善知識;二是

大善知識。善知識有八種功德顯現於言行中;一能心性柔和,戒行精專;二能心無貪妒,物

無愛戀;三能心行平等,意無憎愛;四能有大方便,自度度人;五能量根施道,具大總持;

六能好心與人,不求果報;七能行門清凈,無諸過失;八能說法論義,皆合經義。大善知識

也有八種功德顯現於言行中;一能智慧出眾,福德超群;二能無法不善,無法不識;三能為

人天眼目,作佛法棟樑;四能替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五能開正道門,塞邪魔路;六能紹

隆佛種,續慧聯芳;七能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八能大機大用,大願大力。二應自具五種根

基智力。一能身持清凈齋戒;二能眼得正見觀察;三能鼻嗅明辨法義;四能口說謙下正知;

五能心意空諸法相。如同專家鑒別文物,於諸多真假中慧眼識珠;若靠撞大運去鑒別文物,

以名相聽聞文物價值簡介,何以辨明真假。三應自能真修實幹去除妄心。一能依法精進禪行

,謙心求醫對症下藥,放下邪見自專的高傲愚心;二能持戒勤護身心,道交會意間得大利益

,放下自誑自瞞的愚迷痴心;三能明辨諸法義理,去偽存真後離長夜見光明,放下語言文字

執著的虛假妄心;四能願成載法大器,於無名禪行人中參求明師,放下以少善根生大果望的

貪求痴心。如同伯牙覓知音,自有千里馬得遇伯樂;否則只能是廣結善緣,多植善根,種子

不真,難成正果。依此願求善知識不難,近則身邊可找,遠則天邊可尋,最起碼不能白費草

鞋錢,又搭幾年靜坐念佛功。若不能如此,尋遍天涯皆名相,找遍海角霧裡花,人不識真仁

識心,反向求你放過他。最可怕的是,走了一山見枯樹,遊了一水染身衣,高價香後假僧尼

,抽籤問卜於古寺。當初願求熱心變冷,念佛心未增進又退三分,有的乾脆改弦更張去了教

堂。以此緣故,多講了幾句,不知能否受益,還望自酌。三世諸佛一體同,皆在各自明心中;修有成就性具足,不受教化終難成。法脈相乘音同功,古聖先賢見自性;依佛戒法為基址,尋訪名師指功程。了明心性擇法眼,善行積福助苗生;廣結善緣增德本,明知因緣去妄為。破除邪見離外道,通達義理不執著;精勤護心加持力,法法精明速得證。

第九十六問:在家人修行如何面對親友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在家二眾信佛容易,實際修行很難,每日都須面對親人、情感、事業等諸多生活困難,並須

處理家庭、團體、社會等諸多複雜關係;若能如法如戒理順好,是銳根利智者,修行速度會

突飛猛進,一日如千日,很快成就道果;如用電動砂輪磨刀,分秒間千萬轉次的摩擦力,非

上等材質鋼刃不能承受,也不能成就鋒利;若造成家庭、團體、社會成員間的人際關係緊張

,事業廢敗,失去常態,修行路上會出現百千種障礙,根本無法繼續精進,有時還會出現舍

戒、犯戒、毀戒等狀況,造作重大因果,自毀菩提根芽;如乘坐沒有安全保障的高速運輸器

,一旦出現安全事故,則會造成器毀人傷的嚴重後果。以此緣故,出家二眾依戒法修持得解

脫容易;在家二眾依戒法修持難,得成就解脫道更難,有諸多惡因緣纏繞。若有在家二眾發

菩提心後保持不退,堅固行菩薩道,修證速度超過出家二眾,勝過一切阿羅漢、辟支佛;《

優婆塞戒經》中說,「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

,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在家二眾信佛者多,修行者少,能夠發得起、保持不退轉、堅固行菩薩道的人更稀少。信佛

,為能信受佛法義理,不能依法門靜坐禪行,不能依戒律儀護持身心;願求佑護家庭祥和、

人身平安、事業興旺、萬事如意、升官發財等,不願濟度眾生,不求生死解脫,只得人天福

報,只為逢凶化吉。修行,為在善知識引領下,皈依、受戒;能依法持戒,能得法得戒等,

標準的進入供養、禮拜、誦經念咒、靜坐念佛、禪行凈心、密修心法等系列規範的程序次第

,證悟定觀智慧,知教義、明法理、觀實相,成就菩提道果。發菩提心,為在修行證悟智慧

、成就道果的基礎上,從自心性中能自然流出慈悲、平等、救度一切眾生解脫生死煩惱的無

上正等正覺,自利利他。於在家二眾信受者中,有夫妻一信受一不信受,有父母與子女間能一信受多不信受,一人信

受多數親屬友人不信受,周圍人中少數信受多數不信受等,存在著千差萬別的不同狀況;從

古至今沒有統一理順的法制,只能各依戒法於信受中自行處置,如何適度自我掌控把握,自

我承擔因果責任、履行人世義務、並享有成就不同道果的修證法益。但是,在千差萬別不同

狀況的眾人中,總結出成功者的共同特點,提供給在家二眾參詳考量,既是應該,又是必要

。於信受中,言行應遵循五種理念;一是遵倫理;孝順父母長輩,愛護子女成長,禮敬夫妻如

賓等;忠於國家、事業,禮敬師僧官長,平等友善他人等。二是盡責任;承擔父母責任、夫

妻責任、子女責任等;承擔事業責任、社會責任、國家責任等。三是行義務;履行家庭義務

、生活義務、教化義務等;履行職業義務、法律義務、公德義務等。四是做好人;隨順風俗

人情、倫理道德、禮儀規範等;遵從團體規章、社會準則、科技知識等。五是表示範;和善

於親,友善於鄰,誠善於友等;善行儒雅風度,善作公益利他,善助病難諸苦等。於修行中,在遵此言行理念的同時,還應注重五種方式;一是擇入法門;佛法加持力於法門

中,須一門深入。二是善受戒律;諸佛護念力於戒行清凈中,須嚴持勤護身心。三是夫妻雙

修;建立佛化家庭,相互支持。四是親近善友;謙下受教同修,指點迷津共證,廣結法緣增

益,相互鼓勵精進。五是隱世密行;在家親友不知、在外眾人不識的狀態中,隱去修行之名

,密行真修之實,藏精顯拙於朝,裝愚施忍於市,精勤戒法銘刻於心;如啞巴吃餃子,只行

不說,心中有數。天經地義為人倫,孝忠家國禮世尊;恆順眾生不違逆,隨緣不變定盤星。在家修行優婆塞,清凈持戒丈夫行;佛化家庭人和睦,生天得道鬼神欽。信佛善根勤培植,利根修行自精進;菩提心起不思議,天王禮師拜世仁。赤幡曳而群魔降,天鼓響退修羅兵;在家出家相差別,證悟出世憑功德。

第九十七問:人間佛教與佛法在世間是一回事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人間佛教的理念表現在佛教文化弘傳上,表現在佛法義理普及認知上,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現實性、普遍性、廣泛性、融入性、包容性、化導性、平等性、正大性、通達性等特點。佛法在世間的法義體現在依法修行證悟智慧上,體現在依戒律行持清凈身心上,具有信受性

、傳承性、行持性、可證性、覺知性、實相性、入世性、出世性、因果性、因緣性等特點。佛教文化與戒法義理是佛統一法體、同一法性的真實展示及體現,其存在的核心內容、根本

宗旨、法則形態、功用原理以及認知宇宙人生真相、觀察法藏世界安立變化等一切領域完全

一致,一是外在形式的表現,一是內在核心價值的體現。但是,在本質特徵與自然功用上,

也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如同人的左右腿,一前一後可以進退,一直一曲可立可卧等,相

互作用,分工合作,統一協調,共同存在;互不排斥,不相干擾,異不矛盾,同則不爭。由

於近代有些人不能明辨這種差異關係,提倡人間佛教時,用人間佛教理念的特徵特性,代替

了佛法在世間義理的特徵特性;或用佛法在世間義理的特徵特性,來否定人間佛教理念的特

征特性。還有一些專家學者,以學術探討、法理考證、名相問究等形式,以依文解義、所須

取捨、價值判斷等方式,認定人間佛教的合理性,排斥佛法在世間的合法性,混淆了同異關

系。還有一些部門機構,以宗教管理、文化管理、信眾管理等形式,以服從經濟、服從社會

、服從發展等方式,確認佛教文化存在的合法性,無法確認佛法在世間的合理性。還有人間

佛教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結合人文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現象,與佛法

在世間的法義混同在一起,也很難明辨同異關係。由此種種,經常出現爭議辯論,片面的強

調人間佛教理念或佛法在世間義理,造成了認知標準、所依法理、功用對象等疑惑局面。若

佛教信眾,都明白這種同異關係,清楚這種功用原理,自然平息爭議,停止辯論;當聽聞人

間佛教理念時,即知是對多數人的普及弘傳;當聽聞佛法在世間義理時,即知是對修行人的

教化導引。佛法大範圍的普及,必然形成佛教興盛的良好氛圍環境,促進少數修行人的正心

正行;又促進正法弘傳,義理普及。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在人群中推行的佛法教育,增長智慧,提高自覺認識宇宙人

生真相的能力。根本宗旨是佛教是教育,是凈化心靈、凈化生活、凈化生命、凈化社會的教

育。核心內容是以智慧、客觀、真實、實相、究竟、了義、無為、無漏、實踐、實證、光明

、善行、功德等為價值觀。本質功用,是與社會相適應、與生活相適宜、與文明相和諧等,

以佛法智慧契入人身心性,以倡導道德文明濟世利民,以教化慈悲喜舍促使社會安定、繁榮

、進步,以明因果警示善行護衛世界和平,以正法治世的理念扶正去邪、懲惡揚善、破除愚

昧、愛國愛教,以菩薩法勸化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創建人間凈土。所具特徵,是論義

佛教思想觀點,解理佛法知識學問,以理論常識、喜樂趣味、學術研究等人文形態,提升人

的道德素質,發揚宗門優良傳統,活躍信眾法事活動,保證佛教事業發展。佛法在世間的法義,是大德教導行人,立足人道身心修證,依持戒定慧法,於定空三昧境界

中覺知十法界眾生心性實相,觀察一切法相與一切法性存在及變化的法則;即「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根本宗旨是依法持戒修行身心證悟智慧,解除

根塵業習因緣對心性的綁縛,凈化無明而遠離生死煩惱,證入不生不滅的常樂我凈涅槃境界

。核心內容是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的三乘教法;即「諸法因緣生,緣滅法亦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本質功用是慈悲一切眾生,濟度一切眾生,次第修證福慧功德

,出離三界火宅,渡過生死苦海,到達智慧彼岸,證得五眼六通大自在,共同成就佛道;即

脫離生滅相對法則控制,證入遠離名相無為中道,證得出世清凈自在,再積極入世救濟一切

眾生離苦得樂。所具特徵,是論義佛說經律論,解理空相知見覺了義究竟,以戒定慧法理、

靜坐禪行都攝身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等修證形態,開悟人生智慧,增長功德利益,廣結法

緣自利利他,舉辦種種法事活動顯現威神內含,利用釋疑解惑培德攝受信眾;即人身心凈則

佛國土凈,成就自性三寶菩提。如此明辨同異義理,只是簡而略要方便;若詳述細解需長篇大論,又引經據典及大師佐證等

,尚需功夫時日。說到底爭來論去的都是一家的事,目的都是為佛教興盛世間儘力;如一家

幾口人,妻子兒女於公眾前講宏圖大展、事業發達、資財億萬、富貴一方;父親又於公眾前

講誠實做人、老實做事、謙下有識、集思能力;在眾人的眼裡,只知這家人的名相地位、經

濟活動、住址財力等,至於家庭成員是如何讀書、成長、發展、成功等一系列內含底功及隱

秘事項,無法盡知明了。一家人所講同異知見,外表維護了家庭形象,內在突顯了人具能量

,合在一起形成了家族實力。各表義理用不同,文化修證內外功;文化傳播眾受教,修證智慧少數人。信受氛圍大環境,凈化人心得光明;道德文明興家國,眾人善行道法盛。金砂為渾不為砂,玉石為璞不為石;心法為道還是法,明光為炬還是光。乖諍無明見思惑,慧日破暗即止息;釋氏一家無二性,寒山拾得廚苦行。封干饒舌曰隨時,拾得牧牛點僧名;寒山白雲抱幽石,眾僧驅笑話癲瘋。童戲憍陳如小果,打我安護伽藍神;痴人說戒不知義,僧牛聚頭當愕驚。教法同異詞配曲,一展歌喉美妙音;五行為物七大性,害逆生順法理循。濟公酒肉奇文化,廣陵大師莫貌輕;先疑中觀悅後喜,承法傳燈悟上乘。

第九十八問:緣是如何建立的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一音一聞一歡欣,一瞻一禮一信受,一錢一物一供養,乃至聚沙童子戲;一念都為結善緣、

結法緣、種福田。一音一聞一歡欣;為聽聞有人念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大乘經名、一四句偈名,聽聞者心中

不逆,生起一念歡欣,隨喜一句讚歎,都為與佛結下善緣,得善根日益成熟時自然得護佑度

脫。反之,一音一聞一生嗔,則結下惡緣,得惡報日益成熟時,自然謗佛毀教,墮入三惡道

無量劫苦受。故善惡皆在一念之間,生歡生嗔入心田;他日成熟落因果,天梯地階自召感。一瞻一禮一信受;為見一佛形像、一菩薩形像、一部大乘經典、一位說了義法法師,能夠一

合十、一稽首、一禮拜,心中不逆,生起一念信受,隨喜讚歎,都為與佛結下法緣,智慧日

益增長,自皈佛門修行,求得生死解脫。反之,結下魔緣,得報極重苦果,一失人身,萬劫

不復。一錢一物一供養;為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部大乘經典前、一位說大乘法義法師前、一清凈

行僧人前,隨心愿、隨能力、隨方便,供養一文錢、一花一草、一水一香、一茶一果,心中

不逆,生起一念供養,隨喜一句讚歎,都為於佛前種下福田。福德日益增長,自有福報因緣

得佛接引,離生死苦海達彼岸。反之,生嗔慳吝,結下餓鬼緣,苦受萬劫才復還。這裡須特別指出的是,不是佛度有錢人,永久是佛度有緣人。今世的有錢人,必是前世廣種

福田人,施一得萬報。今世的有錢人,前世善因日益增長,再施又為後世種福田。今世的有

錢人,能施善舍自為緣,人間富貴不為計,還有天堂萬萬年。佛法平等度有緣,難捨能舍一

分錢,心存善念方為大,大心供養超有錢。錢多錢少差別念,真心供養三寶前,乞婆供佛燈

不滅,立現因果千古傳。乃至聚沙童子戲;為不會說話的幼童至學齡前兒童,能在戲樂玩耍時,有意無意用沙子、雪

、筆等物,堆聚為體或畫一圓一柱,戲說是佛菩薩形像,都為成就佛道的善因緣。諸佛菩薩形像與一切大乘經典及一句名號是諸佛功德成就,一切眾生,見聞、禮拜、供養皆

不空過,有記無記、有知無知都在日益增長,因緣和合時自然成功。故世人不應因善小而不

為,因惡小而為之,都為後世善惡因緣,因果還自受。還有,若能修塔造廟、塑畫諸佛菩薩形像、印刷大乘經典、弘傳大乘法義理、舉辦放生及賑

災法會等,都能結大善緣、結大法緣、種大福田。善惡結緣一念間,順逆因果落心田;隨喜讚歎功德事,小善積累成大善。小惡不為應自然,移走後世業障山;若為小惡積大惡,失身難復苦相連。菩提初心修即得,初心純善貴如金;一念凈心七寶塔,寶塔為塵心成覺。「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是真寶,無染無垢是真常。」

第九十九問:您為什麼倡議重新確定世界和平日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55/282號決議,決議從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為9月21日。從

那時開始,我對國際和平日的由來背景、宗旨及活動等內容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探討。於反覆

的探討中,發現國際和平日內容上有嚴重缺失處,不能變成民間的自發行動,只能停留在官

方宣傳的一句口號上,難以發揮真正實現世界和平的目的;故構思起草了《創建世界和平日

倡議書》。倡議書以佛教教義法理為因緣依據,以人類自愛生命、愛護動物、愛護環境、愛

護生活的慈悲心為宗旨內容,以民間發起、支持、遵守、實現的過程為生命力,以佛教聯合

一切宗教團體的認同為存在基礎,於二零零五年佛誕日開始公佈於眾,在網路傳媒上陸續發

展,至二零零六年佛誕日正式印刷成冊,在民間廣泛流通。在民間形成廣泛共識,並逐漸得

到各宗教團體的認同後,再滲入或影響到聯合國決議,商議有無必要重新確定世界和平日。

其實,重新確定世界和平日的時間已不重要,這個認知過程、商討過程才真正重要;哪怕是

激烈的爭議辯論過程也同樣重要。任何事物,若缺少艱難的過程,本身的價值存在就如同擺

設,失去存在維持的真實意義。任何紀念日都只是一種文化符號,大眾自覺行動才是活著的

真實文明。國際和平日的根本宗旨,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和各類組織及個人,「同聯合國合作,實現全

球停火。」主要內容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呼籲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

對活動。」主要活動為,聯合國秘書長敲響和平鍾,號召全世界人民於中午十二時靜默一分

鍾,聯合國機構組織舉辦活動。確定時間為1981年9月第三個星期二,與聯合國大會開會時間

一致。2001年9月7日決議,從2002年開始固定日期為每年的9月21日。聯合國決議國際和平日

以來,得到了成員國的廣泛響應,為和平發揮了積極作用,初見成效;也得到了各宗教團體

的支持,如本篤十六世於2008年和2010年兩次發表文告,呼籲世界人民愛護世界和平,共創

一個人類大家庭,維護社會安定環境,自然安全環境,共同遵守道德規範,克服衝突及裁減

軍備,珍惜人的生命、熱愛美好生活等。但是,國際和平日也存在嚴重缺失處;一是缺乏大

眾普遍認同的基礎;號召力與大眾的信仰脫離,只是國家政治宣傳的一句口號。二是缺乏宗

教組織普遍接受的配合;號召力與宗教組織的活動分開不能協調形成合力。三是缺乏教義法

理支撐;號召力與各教派能共同接受的教義法理聯繫不緊密,停留在口頭的說教上。四是缺

乏因果律的自我約束力;號召力與大眾日常生活的敬畏心沒有結合在一起;不能變成積極主

動的自我約束力。五是缺乏歷史重要人物標誌性的感染力;號召力與大眾普遍了解的重大人

物事件的歷史影響不相干,不是以人為本活生生的活動。當然,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不

加詳述。雖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也不能存在明顯缺失;況且,人人有責任義務

為維護世界和平儘力,憐憫一切眾生失去鮮活生命而痛苦;同時,也是保護每人自己的生命

與幸福等。佛教信眾所倡導的世界和平日有五大明顯特性,在彌足過失中彰顯和平理念的實現。一是大

眾願受的信行性;釋迦牟尼佛,為大眾公認的對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聖人之一,其事迹經論幾

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聖誕日傳統的慶祝活動,從民間家庭、團體組織到地區國家等,

都自覺自愿的以歡喜心參加;若能與和平日的宗旨內容相結合在一起,必然有自發的信行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各宗教組織協調行動的合作性;一切有宗教信仰的開明人士,

都有一顆慈愛生命、憐憫痛苦的仁德之心,放下不同知見,共同攜手並肩,在教義融通交流

、法理薈萃利益中,既保持本教特色不變,又合神力救世度人;若能與和平日的教育理念相

結合在一起,必然有巨大的合作性,達到點石成金的效果。三是教義法理如意性;佛教教義

慈悲一切人與動物等生命,愛護山水草木、藍天白雲美好的生活環境;佛教法理因果律,今

日戰爭的誘因就是前世殺戮的惡緣;今日相食的緣起又是後世暴力的惡因;故倡導停殺眾生

一日、吃素食一日,去掉戰爭成因,自無生靈塗炭緣果;若能與和平日活動程序相互融通,

必然有萬事吉祥的如意性,收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成效。四是智慧選擇的光明性;人類共有一

個生命的地球家園,人與動物共享有一片藍天的靈感世間,人類應自我省懺一次良心善性,

留給自己、留給動物一次身心安然;佛教還倡導素食文化,贈您身體健康,得到一次功德滿

天;若能與和平日偉大意義「達成共識」,必然有廣大胸襟正行的光明性,見到福音同慶的

局面。五是眾志成城的實踐性;佛教寺廟的鐘鼓合奏、四眾弟子誦經的梵音玉磬;和諧著天

主教堂優雅的聖音,伴隨著伊斯蘭教宮殿古蘭經的和鳴,人人心田都奉獻一點愛,放下族見

、棄捨國爭;若能與和平日時間點相一致,必然有和諧世界的實踐性,實現世界長久和平。當您能以清凈身心誦念《創建世界和平日倡議書》時,您所見到的不是文字,您所發出的不

是音聲,是佛慈悲心的閃光!是佛清凈心的流淌!是佛平等心的飛舞!是佛憐憫心的回蕩!

是佛喜舍心的激昂!您會感覺全身血流在發熱中奔騰!您會感覺肺腑心曲在澎湃中喜悅!那

不是血流,是釋迦牟尼佛加持力的護佑!那不是心曲,是釋迦牟尼佛護念力的天呈!一個人

心靈的火種,可以點亮盞盞慧燈,生生不息傳後世,光光常明貫古今!祈禱世界永遠和平!赤誠濟世佛子心,一體同悲憫眾生;無緣大慈世間覺,法性藏里願力成。身心清凈慾望輕,收斂貪婪明心性;人心無害自利他,刀槍入庫無血腥。眾教同音天開眼,天主國王光明行;萬眾一心山移動,自然和諧財物豐。畫龍點睛和平日,千秋偉業大德功;人天同慶吉祥意,同沐聖恩得大幸。

附:創建世界和平日倡議書

世界人民: 佛憫眾生,慈悲普度;聖教同音,人與人相親,人與動物相憐;仁政者同心,世界和平。各

界人民,共同攜手,放棄族見,放棄仇恨,放下屠刀,創建世界和平日,眾生同沐聖恩。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這一日多麼吉祥,為眾生帶來福音!這一日多麼如意!普天

同慶!倡議在這吉祥如意的一日里,戰爭的地方,停止戰爭一日;屠宰之人,停殺一日;網

捕之人,停捕一日;世界人民,素食一日。讓這吉祥如意日,成為世界和平日。 愛好和平,人民美好的願望。世界和平,人民才幸福安康。發動戰爭是靈魂的罪惡,停止戰

爭一日,是給人自我一次省懺。愛護動物,是愛護人的朋友。熱愛自然,是人留給自己性情

的空間。殺捕是人性慈悲的泯滅,停殺一日,給朋友一次良識醒悟!停捕一日,給自然一次

生息回歸!喜歡素食,人的身心安然,素食一日,給自己一次功德滿天! 人,同緣一個星球,同有一個家園,同是一個生命,同樣一個心愿。有責任選擇高尚,有義

務選擇和平,有能力選擇光明,有智慧選擇博愛。 人與動物同處一片藍天,同有喜生懼死的靈感。動物斑斕的聲色,把大自然裝典,用多種功

能為人奉獻。人有胸襟善待自己的朋友,讓悲憫像陽光一樣充滿世間。 創建世界和平日活動,在您的寺觀,在您的教堂,在您的宮殿,在您的心田。人人奉獻一點

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眾志成城。明天,世界和平日一定實現。 祈禱世界永遠和平!

倡議人: 釋凈慧 釋凈智

第一百問:您所發十二大願的根本宗旨是什麼?——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願為心志;心志為於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前,表露報佛恩、報眾生恩的菩提心;即為當下發

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標誌。其根本宗旨,對我心而言,覺知間就是兩個字,孝行!孝行,為

孝道能行!報佛慈悲救度恩,孝道能行!為報師僧父母恩,孝道能行!地水是我本體,火風

是我先身,生生無不從此受生,故眾生為父母,孝道能行!孝為一切善法根本,離孝無善行。順者為孝;隨喜讚歎諸佛功德,紹隆佛種發無上意為順,

順而不逆!隨順一切眾生、一切善行因緣,無礙為順,順而不逆!發菩提心的人,堅固行菩

薩道,所行孝道為大孝、大行、大善、大順世間,集世間一切小孝、小行、小善、小順於大

成;如此為論義。若論理大由小集;小不能行,何能集大;小孝為自利,大孝為利他。一個

人來此世間一回,若不能小孝利於父母,大孝利於一切眾生,只知自私自利,就是白來走一

遭,三途轉出又入三途苦,苦海登舟風吹船翻又落水。利於一切眾生,為利於國家、利於社

會、利於大眾、利於含靈。以孝治國、以孝治家、以孝治身,為安身之本,為立命之源,孝

為德也。若一個人失德時,雖聰明絕頂而為滿足私慾、貪生怕死可賣國,雖理財有術而不仁

不義、貪婪成性招禍可敗家,雖滿身本領而偷奸騙巧、耍滑使詐犯罪可喪命;如平常人所說

最根本的一句話,「老老實實常常在,吃虧讓人不算痴。」我修行的前十年間,見不到佛經,只是禪修密行。修行的第二個十年間,所誦持佛經聞則明

其義,便發願若有一人想聽經聞法,可為一人釋解法義、明辨法理。修行的第三個十年間,

誦持《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後,又加深了對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觀世音菩

薩、地藏王菩薩等諸佛菩薩因地所發大願法義的悟知,並觀知發大願因緣已成熟,開始發了

四大願為足;可觀知願不具足,又發四大願,以八大願為足;又觀知願不具足,又發二大願

,以十大願為足,再無大願可發;這時,虛空出大音聲,行人願心未盡,又於諸佛前再發二

大願,為十二大願,才覺具足。在發大願的七日里,深深覺悟到願不可輕出,願心難發,將

以生生世世乃至無量劫的時間,以身命財為代價踐行願力,無怨無悔固如山海,無退無礙大

如虛空;當願能發菩提心的人,往生清凈佛國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願心真實,絕不

虛妄;我母親從十六歲開始吃齋念佛,至七十二歲時,一日於我弟弟家,靜坐在床中間無端

掉落在地,雖重摔而無傷,從此便病卧不能靜坐念佛;這時,便於佛前願求,我母親的一切

業報由我承擔,一切怨親債主由我救度,讓我母親能修證即身成就道業,願舍我福為我母增

壽,壽至具足往生功德為止;不過十分鐘,我母起身病癒,至現在八十四歲從未大病,又白

發中重生黑髮;而我於當時,大病三日。我的同門同修,往昔業重有地獄之罪苦,壽不至五

十;便於佛前願求代受一切苦果,願舍我福為其增壽;當夜入於定中,來到地獄代吞火紅鐵

丸、代受大流猛火;雖於境界中明知代受地獄苦,但熱鐵丸入口化為清涼珠,猛火觸身化為

清涼風,有苦受之名,無苦受之實;而觀見其他苦受罪識,痛苦不堪,熱鐵丸入口嘴焦腸爛

,猛火觸身身如焦炭成灰,瞬間生滅,慘叫不停,真實苦受無奈;那時,同修四十多歲,患

嚴重心臟病,走路靠人背,現在近六十歲走十幾里路稀鬆平常,病情轉輕且偶發,不礙修行

。這樣的實際例證還有很多,不一而述;對此可以生疑不信,不可謗召因果。信佛念佛有理悟而無實證的人,發自己能兌現的善行願心可以,自己不能兌現的善行願心可

緩發,大善行願心暫可不發,以免發生向青苗要果實而自毀百千次也無法成熟果實的事。靜

坐禪行有體悟有實證而無大功德的人,所發善行願心不要超越自己功德,可摸著石頭過河試

著來,以免發生二十公斤的體格強背百公斤重的物品而傷身停道的事;如有一位修行人,見

一寵物狗對其跟隨不舍,圍繞不離;這位修行人便發了慈悲心,給這隻小狗做了皈依,願求

能度脫生死;兩個小時後,便見天降琉璃如瀑,祥瑞彩雲滿天,而感身體沉重頭暈,立即尋

師一問究竟;師問他都做了什麼,這位修行人將所作一五一十告之;師告知這位修行人,立

即於佛前表明,以所行功德迴向給這隻寵物狗,願求它自了生死!否則,你無功德、也無能

力度脫生死,只能捨身生天,後世再轉人修行。這位修行人照辦後,天道瑞相消失,身體恢

復如初,再不敢冒失貪求大願功德。禪行證悟有大功德的人,可以量己德發一二大善願心,

逐漸發起具足大善願心,如法方便導化眾生,待所教化眾生能具足發菩提心功德時,再發代

受一切苦果願,以度脫生死。行菩薩道的人,於當世發大善願心,不只是發菩提心;而是以發大善願心的形式,以善願內

容警示當世人,凈化身心向善,停止業習造作,宣佛慈悲功德;而不是以願為願,以心發心

,以道求道,嘩眾取寵。故而發願,應能發、會發、善發、大發,適宜而發。普賢法界十願行,地藏成佛地獄空;觀音救難求必應,諸佛願願度眾生。行人善願為孝行,警示因果利眾生;因地初發有多種,通願別願各不同。兌現願心不能空,說到做到方為誠;代受苦果頭拱地,粉身碎骨聲不吭。莫把善願當戲論,謗毀因果罪不輕;誓言願力不思議,字句大義泰山重。

附:發願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東方凈琉璃世界消災延壽藥師佛與

十方諸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王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未來佛彌勒

菩薩與十方諸菩薩:昔十方諸佛因地行菩薩道時,皆發大願,度脫眾生。弟子受持諸佛所發大願,並孝行諸佛行

菩薩道,再發大願,度脫末法眾生。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在朝為官吏之人,因貪贓罔法,揮霍無度以及濫施國政

,欺民害民,或指使他人毀佛塔像,禁教逐僧等,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爭

訟多病,被人輕賤,當命終時,將為橫生,酬還業債。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

有惡業,悉皆消滅,無訟無病,被人尊重,不受橫生,乃至菩提。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國王、將軍等人,為爭霸發動戰爭殺無量眾生,造做種

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短壽多病,常遭三災八難之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

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無病長壽,不遭諸難,乃至菩提。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製造各種武器之人,特別是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

器等,為統治者用來發動戰爭,殺無量眾生,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短壽多

病,或為三災所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無病長壽,不

遭諸災,乃至菩提。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造販毒品之人,以及為求暴利,嚴重污染環境者,傷人

慧命,毒人身命,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頑愚痴迷,吸毒遭災。若聞我名,

至心稱念,所有惡業,悉皆消滅,聰明勤慧,遠離毒難,乃至菩提。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造假販假以及廣稱無有因果,強霸人財,投毒、放火、

毀田燒山者,坑害眾生,禍國殃民,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五根殘疾不全。

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得健全身,乃至菩提。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以影像、書報、刊物等讚歎淫慾,以及唆使她人賣淫之

人,侵害青少年心靈,使之損身喪志或犯罪,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輕賤下

流,不得如意眷屬。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人身尊貴,得

如意眷屬,乃至菩提。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遺棄父母、子女(包括性別鑒定墮胎)以及販賣人口之

人,喪失天倫,壞世風氣,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鰥寡孤獨,貧窮下賤。若

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人和富貴,乃至菩提。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以賭或設騙局等詐財以及搶偷之人,使被騙搶之人傾家

蕩產,妻離子散以及喪命,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貧窮體殘,常被人求其長

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所有惡業,悉皆消滅,常得富貴,乃至菩提。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念佛之人,生在末法,因業報被邪魔鬼穢惑亂顛狂,無

證謂證,未得謂得,欺侮眾生,大妄語成,或現僧像行騙,以及讚歎淫慾,淫淫相傳,壞我

佛法者,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多生邪見之家,不信三寶。若聞我名,至心

稱念,所有惡業,悉皆消滅,信奉三寶,得法修行,乃至菩提。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住伽藍或外道白衣,為求供養故,專說邪法,自創邪教

,現假神通,自稱是某佛轉世,能知某方有災等人,迷惑眾生,誤人正信、正修、正行,毀

人慧命,讓人自毀家財等。造做種種惡業,當墮地獄。設得人身,邪見陰人,貌丑頑愚,常

背罵名。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所有惡業,悉皆消滅。正信三寶,乃至菩提。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願無量眾生聞我名者,見我像者,皆心生歡喜。樂持我名

,願生我土。乃至命終時,心生一凈念者,我即帶領百千菩薩前來接引,化生見佛,直至菩

提。若不爾者,弟子誓不得菩提。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願我國土功德莊嚴,正法久住,無有像法、末法。無有諸

天及聲聞、緣覺諸智慧不足之人。所有眾生皆具行菩薩道之人,具足菩薩智慧,具足菩薩種

性,具足菩薩明傑,具足菩薩妙音,具足菩薩清凈,具足菩薩勤行,具足菩薩願心,具足菩

薩法藏,具足菩薩安樂,具足菩薩無礙,直至菩提。若不爾者,弟子誓不得菩提。發願人:釋凈慧

第一零一問:佛教中興對信眾有什麼好處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教中興不但給信眾帶來法益,還為大眾帶來普遍利益。主要有六種;一是增長壽命;二是

增長財富;三是減少瘟疫;四是減少災厄;五是人皆親善;六是安定和平。增長壽命;為天運重開,佛法利益一切眾生;特別是法益人道,自然增壽。增壽的方法,是

按時、日、月、年計算,壽長者按一世計算,一世為三十年;壽短者,自然計加。增壽數量

,平均人壽每十年加三年,最多為三十年,增加九年;壽命不滿十年時,按時、日、月增加

。增長財富;為受佛法蒙熏,天地神佑歡欣,致使人皆勤奮智勇,山林物產豐富,田地肥沃糧

豐,水產資源豐厚,礦產資源重現,生產增加數量,生活增加幸福。人類衣食無憂,生存壓

力減輕,精神生活質量提高,喜愛山水自然。減少瘟疫;為主人疾病瘟疫的天神,受佛法利益歡欣,由損害人轉為利益人;人類惡性疾病

發病率明顯減少,各種流行瘟疫發生率明顯減少,益於人身體健康,人也自知講究衛生保健

,加強運動鍛煉。況且,水、空氣、食物中各種有害物質明顯減少,衣服、用具、物品中有

毒成分減少等,都為減少疾病創造了良好條件。減少災厄;為人類善行利益天道,使山川河水、風雨雪霜、雷電地火等少為災患,減少對人

類損害的頻率次數,風水調適,地火順應,輕受難厄;使自然環境改觀,荒山成綠,野谷流

泉,原野山花,飛鳥和鳴,人與自然和諧。人皆親善;為信受佛法教化,法水普潤心田,人皆一改人整人、人壞人、人害人、人殺人、

人騙人、人欺人、人辱人、人輕人、人怕人、人恨人的惡行局面,人見人親,官見民親,民

敬有德、民尊官長,家庭和睦、鄰里相近、兒女盡孝、夫妻守道,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安定和平;為奉行佛教正法治世,人心思安穩,祥和之氣上升;民族仇怨化減,宗教教義融

合,區域平衡協調,國家相互尊重;科技文明發達,資源合理流動,貧富差距減小,心理平

衡平等;使民族間和諧相處,宗教間人士教義交流,國家間友好往來,促進國內安定,促進

世界和平。當然,一切社會法則與自然法則都是相對存在,不是絕對不變;這幾種利益只是相對當下社

會與自然狀況而言,人間就是人間,人間永遠不是天堂。人益天,天利人,唯一的作法是依《金光明經》,人人修行十善法,國善政利民,僧眾弘法

齋天,龍神增氣力,保持人天和諧。唯以幻見為境界,以正去邪天靈感;佛教中興人得福,人皆善心壽命長。天移星斗地動盤,正法治世皆安然;風雨調時水火順,利益人間不為災。天災人禍均消減,水清草綠天空藍;人間環境為最美,自然和諧眾讚歎。天成好事人努力,人人善心做奉獻;眾善奉行集大成,民心天意求平安。

第一零二問:佛教中興以什麼為標誌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正法住世與佛教中興,是有明顯的標誌,很容易辨明;但是,標誌以特徵為代表,不以什麼

人為代表。正法住世的標誌;從二零零九年以後,正法重新現於世間,有三個明顯特徵;一是有三部大

乘經典流行於世;即明了佛教完整教義的《大般涅槃經》,規範了四眾弟子如何正行才是正

法;明了佛教基本法理的《大佛頂首楞嚴經》,了義四眾弟子如何修行正定才是正法;明了

佛教最高戒儀的《梵網經菩薩戒本》,教化四眾弟子如何清凈持戒才是正法。《大般涅槃經

》,經常被人說前不說後,說中不說前,說後不說中,無人全面系統完整宣講;同時,正行

的教義為正法代表。《大佛頂首楞嚴經》,很少有人誦持,理深難懂,須有實證人詳解通義

,一讀明了如何正修;同時,正定的法理為正法代表。《梵網經菩薩戒本》,世人無法讀誦

到,只為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專誦,在家二眾與部分出家人沒有機緣讀誦到最高戒律;同時

,正戒的法益為正法代表。其它大乘經典也相繼流傳於世,為信眾與部分大眾所歡迎,使世

人重新認識佛教形象,使大乘法義理重新深入人心。二是正法修行精神重新回歸;多數四眾

弟子從以文解義的名相中解脫出來,從狂熱追逐名相的潮流中解脫出來,從愚昧不明教義、

法理、戒益盲目的妄行中解脫出來,開始依法門、持戒律修行,回歸靜坐念佛、禪行定觀、

密修正定的正法時代才具足的千百年來真正傳承的正法所為,這種正法修行精神,必然形成

正法長久住世的法流,千古流傳,經久不衰。三是民心向善的願望強烈;民心從經歷長期爭

斗的傷痛中自我解救出來,民心從物慾橫流的染法中自我省悟出來,民心從無有敬畏的妄想

中自我分離出來,民心從道德缺失的不孝中自我逃逸出來,開始反省人生的真正價值,追求

存在的真正價值,渴望至上的真正價值,敬仰覺悟的真正價值。這種民心思善、大眾向善、

所言善願、所為善行的潮流,從歷史的長河中滾滾而來,又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傳承下去

。佛教中興的標誌;從二零一三年開始,佛教中興於世間,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佛教文化興

旺;於傳統文化中,佛教文化佔主導地位,從思想觀點、規律法則、道德規範、心靈智慧、

敬畏自省、知識趣味等方面,彌足了其它文化在民心中地位與品位的缺失;並應用佛教文化

,社會自我凈化、心靈自我凈化、生活自我凈化、生命自我凈化;倡導普及佛教文化,不再

是寺廟的專版,不再是僧人的專利,不再是信眾的專有,而是大眾於普遍社會存在中的應用

;同時,佛教的精神財富、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的資源將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對社會發

展進步、對經濟發達繁榮、對秩序通順安定、對家庭身心安穩等發揮積極作用。二是佛教形

象興隆;四眾弟子以佛教法門清凈、戒儀清凈、事項清凈的形象,展示依正法、持正戒、凈

事項修行的風範,展示放生、放焰口、賑災、齋天、超度、吉祥等金剛法會的莊嚴,展示淡

泊名利、超然自在、自養身心、自養己德、自覺善行等面貌,展示愛國愛教、扶危濟困、懲

惡揚善、破除愚昧、深信因果、以正去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等傳統,展示熱愛和平、安

定和諧、友好往來、交流商議、相互尊重、誠信於人、珍惜緣分、禮讓謙下、和睦相處等美

德,使佛教增輝,慧光增彩,形成對大眾的統攝力,也引起大眾興緻的高度關注,促進社會

文明進步,民心積極向善,世界和諧發展。三是佛教義理興盛;佛法經律論中蘊含著無盡的

智慧火種,四眾弟子中隱藏著無盡的智慧火花,各種法事活動中包含著無盡的智慧火光,眾

多道場中深藏著無盡的智慧火焰,莊嚴佛菩薩形像中暗含著無盡的智慧火炬;大慈、大智、

大願、大行、大喜等都在隱含中示現,觀定、觀空、觀止、觀照、觀察等都在境界中顯示,

實相、真相、性相、無相、妙相等都在妙有中顯象,菩提、智慧、功德、自在、神通等都在

法界中存在,因果、因緣、心體、性識、自然等都在性相中變幻;引導著大眾探尋真理的目

光,引領著大眾追求真理的意識,引起著大眾渴望真理的思維,引進著大眾得到真理的腳步

,引動著大眾行於真理的願望;大眾從好奇走向認知,再走向信受、再走向修證、再走向奉

行;使大眾在認知真實中覺醒,在信受中受益,在修證中得道,在奉行中利世,在智慧中光

明;形成身心善行為高尚、身心修行為高崇、身心清凈為高大、身心禪定為高境、身心自在

為高法的態勢,促進人類由自然王國向清凈佛國的文明升華。終生一餐法食飽,三世飲足清凈水;空理之人疑妙有,師子座上說異端。佛法盛衰因緣事,交替循環住世間;僧尼反俗法事滅,俗人毀教無僧尼。尊口正語莫冒險,魔法相攻生事端;證悟境界存高下,不識路途不欺天。木佛遇火成灰炭,寺廟遭毀瓦礫殘;恆順眾生息爭鬥,正法心愿人天眼。

第一零三問:為什麼說佛的加持力於法門中,護念力於凈戒中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大日經》中說,「想念於一切,心誦持真言,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

遍眾生界,諸念求義利,息皆饒益之,彼一切如理,所念皆成就。」《梵網經菩薩戒本》偈

贊法益中說,「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者,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憫念常

守護。」當然,於這兩部經中,還有多處如此法義。法門,是諸佛依福慧具足的功德力所成就,於一切法界中遍滿加持力;隨順眾生種類,開示

修行法門;依佛方便智慧,隨順眾生根基,有八萬四千法門;如南無佛,為皈入修行法門,

一切咒語中也密含皈入法義。修行人必須依師傳承法門;身心精進修行,才能次第成就道業

。修行人所依法門,是證入佛法三乘寶山取得自性三寶的軌制路徑;於路徑中有都攝六根的

靜坐禪行功程,結合南無佛之法理,獲得如來加持力,才能分別通達化喻三城。加持力,是諸佛功德力與自然因緣一切法界力和合,於冥冥中授予修行人的種種神秘力量。

這種神秘力量,無形無影、無聲無色,從呼吸中、從毛孔中、從夢寐中,以滲入皈入法門的

承載佛法的身心法體中。其功用可攝持六根、凈化五蘊心、去除習氣垢染、轉化無明煩惱,

成就自性慧命身。諸佛願力以加持力發揮作用,救度一切眾生,護佑一切清凈道場。諸佛加持力為遍周法界存在,法門以個體身心皈入修行成就功用;即加持力於法門中,法門

中有加持力;離加持力無法門,離法門無加持力。以此緣故,一切欲得佛法利益者,都應首

先皈入佛教法門,即皈依佛門。然後再誦念名號功德,深入經藏義理;即皈依法義。還有須

按師傳承都攝身心,靜坐禪行;即皈依僧理。一切皈依佛門的修行人,都能接受諸佛加持力

,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法益。末法時代,魔子魔民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壞一切修行人的法門;

離經一字,即為魔說。凈戒,是身心嚴持戒儀清凈,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依戒勤護身不習染、心不起惡念。戒有優

婆夷戒、優婆塞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護念,是諸佛依大願力,以自在神通力,時刻護佑清凈戒行心念的戒體。戒體為身心皈入法

門的法體受持戒律,戒體法體為一人體;可在實際修持中,存在法體不能嚴持凈戒,也存在

戒體不能依凈法,因人修持有差別;但是,真正能實修證悟的人,都是戒法一體。諸佛護念法體中的清凈戒體,身心嚴持凈戒中決定存在諸佛護念力。凈戒凈法如鳥雙翼,若

修行人依法不持戒或持戒不依法,則失一翼,難以飛行。一切能嚴持凈戒的修行人,於不知

不覺中,都能得到諸佛護念的戒益,加速道業成就。佛滅度後,出家人修行依戒為師;在家人修行也須依戒為師。在依戒為師中,應注意處理好

戒與修行的關係;即法門如船,戒如行船的操作規範。應注意處理好守戒與因果的關係;即

身不作、口不說、念不起,遠離因果。應注意處理好法則與戒律的關係;即法則生滅法,戒

律身心受,生死關頭不舍戒。應注意處理好以戒為師與師的關係;即戒律不可更改,一切依

法不依人。否則,舍戒為放逸,破戒為欲漏,毀戒為因果,自毀菩提路。末法時代,魔王魔

法破佛法菩提,就是破壞一切修行人的戒律;戒如渡海浮囊,魔搭一手都決不可以。唐朝法

江傳中記,有一道士李容見長安大興善寺火災後遺址時諷曰:道善何曾善,言興且不興;如

來燒赤盡,唯有一群僧。今復偈和之:道善何曾善執著,言興且不興名相;如來燒赤盡涅槃,唯有一群僧正法。

第一零四問:受戒的渠道有幾條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戒名為孝,對一切眾生行一切善;又為制止,制止對一切眾生行一切不善。受戒渠道有三條

;一為自求受戒;二為師前受戒;三為壇場受戒。自求受戒;為在佛形像前,禮拜供養,表露誓言,自己願求受戒。受戒種類有十善業道法、

菩薩戒。師前受戒;為師引領皈依佛的同時,授於五戒、八戒,稱名為三皈五戒或三皈八戒。若是密

宗上師,於傳承密法的同時,授於十四戒、大誓言戒。壇場受戒;為戒師專門授戒;受戒種類有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於授菩薩戒

中,在家人受六重二十八輕戒,出家人受十重四十八輕戒,為受具足戒。受戒渠道不同,表示所受戒律不同、對象不同。戒律不同,為五戒、八戒、十四戒為方便戒

,十善業道法為差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大誓言戒為具足戒;大誓言戒為三昧

耶戒,或稱佛性三昧耶戒,或稱金剛三昧耶戒,或稱佛平等智慧大誓願戒,是密宗修行人專

門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為修行戒。菩薩戒、大誓言戒,既為修行戒,又為自性戒。優婆

夷戒、優婆塞戒、沙彌戒、十四戒為別解脫戒,故稱方便戒。差別戒為眾生以心緣於法相,

受持不離生滅相,戒義為方便;也為一切受戒修行人所不舍,故為一切戒善的基礎。對象不

同,既分出家人與在家人不同,又分男眾女眾不同;既分差別受持、方便受持、具足受持、

自性受持的不同,又分所依法修行受持不同;既分具足受持不同,又分選擇受持不同。受持戒律不同,表示持戒修行難易程度不同,所得戒益也不同。受持差別戒、方便戒修行,

相對比較容易,易得人天殊勝解脫戒益。受持具足戒修行,相對比較困難,易得聲聞、緣覺

殊勝解脫戒益。受持究竟戒修行,為難上加難,易得究竟解脫戒益;究竟戒為菩薩戒、自性

戒。受戒渠道不同,持戒律儀不同,得戒凈行也不同。受戒、持戒不為得戒,只是身口意受持,

身滅轉生時易舍戒;得戒為心行無作戒,自性永不失戒。得無作戒,為清凈心通攝身口意三

世無礙智戒,以一切眾生本具清凈菩提心性為戒體,以十方法界諸佛功德為戒行,以一切眾

生與佛平等如一為戒相。有的人以戒場受戒得戒牒為得戒,認為未入戒場受戒的人,不得受

持具足戒、究竟戒、更不能得無作戒;特別是依密法修行的出家人及在家人,沒有得戒牒,

就不能得戒;實則不然。於佛形像前求受菩薩戒的人,須嚴持凈戒修行;並在供養禮拜的同時,反覆誦持菩薩戒律,

於三日、七日、二十一日、一年、三年等不同時間內,見得好相,才為得戒;否則,只為受

戒、持戒,不為得戒。師前受戒、壇場受戒時,戒師若是得戒之人,戒體清凈,不須見好相

,也為得戒;否則,只為受戒、持戒,不為得戒。眾生因緣、福報、根基不同,受戒渠道不同,受戒、持戒、得戒的戒益也不同。若對聲聞人

,戒以方便隨順不違法制威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對初行人,戒以方便隨順世間法制福

德,教命具足自持修行。若對發菩提心的人,戒以究竟一道法門為本,依法持戒修行離生死

一切無礙,直至成就佛道。總之,古德有雲,受戒容易持戒難,持戒容易得戒難。得戒益成

道,持戒宜修道,受戒易學道。化人以理不干涉,猶如夢中存知覺;法濟動物無是非,身形移動心內明。尖頂屋內住心性,四季變化常著衣;凈戒勤護疾步走,白雲盡處歸吾家。松柏長青寒暑日,金石相合誠為開;暗室無明點燈亮,黑夜雲開見月明。逆行化物作佛事,師子吼息野干鳴;鸚鵡學舌似人語,囚籠羽翼困終生。

第一零五問:究竟什麼是道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道的含義除自然釋解外,不同人有不同的釋解。主要有五種;一是字義之道,二是常人之道

,三是儒教之道,四是道教之道,五是佛教之道。字義之道;正義與合理的表示。社會上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終結的全過程,應符合正確

大義與合於法理,用道表示其意;如世道、天道、道理、道義等。常人之道;為品德與能力的證實。世界上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從生成、生長、滅亡的全過程

中,一切言行應符合歷史和現實眾人品評的公德規範與具備的各種生存能力,用道證實其義

;如人生之道、用人之道、經營之道、用兵之道等。儒教之道;為善德與文化的理念。將一切人類善行美德與知識內含升華到一種文明的文化,

形成道義理念;如道德文明、科技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人間正道。道教之道;為天德與法力的成功。道士通過對天人善行仙德與長生不老仙術的修鍊,得到了

仙德與仙術,為成仙得道義;如地行仙道、空行仙道、天行仙道、大羅仙道等。佛教之道;為福德與慧德的圓滿。聲聞、緣覺為自我圓滿;即自我解脫、自我無漏、自我無

生、自我成道。菩薩為大我圓滿;即慈悲喜舍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大施一切內財外財與

無畏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諸佛為無我圓滿;即緣起性空、自性本空、具足福德、慧德,

成就佛道。若詳解道義無盡,只能略講如此。人間說道為善道,天人論道十善道;聲聞修道羅漢道,行菩薩道成佛道。道義道理處處道,你道我道人人道;說道論道時時道,有道無道事事道。明道了義習禪定,悅食法喜三昧門;願海化身方便智,人理之外難測度。緣法察境通三世,龍華三會結要期;當下法華仍未罷,大道無際顯空理。

第一零六問:為什麼將佛所說經律論稱名為佛法呢?——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佛教教義依經律論為法理,具有三個顯著特徵;一是能自動調整信眾心理言行的準則;二是

由信眾信受、認知、覺悟生命實相,具有佛平等普遍的加持力和信眾自覺的約束力;三是由

皈依三寶、行入法門、所持戒律確立了信眾的責任義務;故簡稱為佛法。經律論為法理的主

要依據有三條;一是法藏世界,二是法界眾生,三是法則平等。法藏世界,為宇宙中一個星系的安立組合,是依一尊佛願力功德所成就;即一切物質存在的

法相與地、水、火、風、空、識、性變化形成自然法則,一切眾生存在的身相與識性變化形

成的因緣法則。充分體現了佛所說經律論,具足無盡義理的價值性。法界眾生,為法藏世界中存在十法界眾生,各依法相法性和合而存在,並依法則生滅與不生

不滅;即地獄界眾生、餓鬼界眾生、畜生界眾生、修羅界眾生、人界眾生、天界眾生、聲聞

界眾生、緣覺界眾生、菩薩界眾生、佛界眾生。充分體現了佛所說經律論,具足真實的主體

性。法則平等,為諸佛法理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即法門戒軌、因果規律、秩序規則等法法平等,

無二差別,正大光明。充分體現了佛所說經律論,具足真理的客觀性。若欲詳知佛法義理,可參學《大日經》與《大佛頂首楞嚴經》等大乘經典。法則公平如水,普遍同一規範;自然變化規律,因緣無常生滅。法藏法相法性,法界法則法度;一切如法存在,一切依法循環。諸佛說法論義,皆合世界法理;圓融通達遍至,神通自在無礙。修行諸法無我,證得法界四聖;不生不滅常住,涅槃常樂我凈。

第一零七問:發表如此問答有所依因緣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一時定中觀知與兩位大師同畫一副山河圖,我於左側執筆潑墨,陪補山水;中間一位大師主

畫,右側還有一位陪畫;頃刻間山青水美,秀景於卷。接著右側大師揮手山間,出無量秀玉

;中間大師賜予一把刻刀,刀起石落,鬼斧神工,半日之功將一山瑰寶雕刻為展現諸佛菩薩

形像與勝境的一座座玉雕苑,供世人閱覽。畫作於心,雕玉含靈,一切皆有所依因緣。值遇佛法住世為所依法因緣,共同交流知見為所

依善因緣。願依法因緣,為佛日中興增輝;願依善因緣,為剎海揚波儘力。

第一零八問:您於當下有什麼心愿嗎?——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合十)一部《宋高僧傳》上下冊,我讀了近十年時間,才讀了上冊,下冊還沒來得及讀。我當下的

心愿就是除禪行外,集中一段時間,將《宋高僧傳》下冊讀完。《宋高僧傳》記述的是宋代

及宋代以前諸高僧行跡,位位感人,個個超群,不愧為前輩先師,以身心凈行明德弘法利生

,名實相符,化導一方,福蔭後世。一本書讀了盡十年,讓人很難理解;對我而言,確實如此,已感萬幸。於這十年間,釋解了

十四部佛經義理,作了一部佛經法義札記;還隨緣講了幾個專輯,經常接待來訪交流知見。

並對所釋解佛經義理、札記及所講專輯進行了兩次校正;第一次是緣於幾位弟子根據錄音、

錄像和文字記錄所整理佛經淺釋等,存有疏漏處,外加打字過程中所出誤差,故專門進行了

一次認證;第二次是有人發心將所釋解佛經義理等印刷成書,為避免出現紕漏,又專門進行

了勘誤。由於數量過大,從頭至尾認真翻閱一遍,就需半年多的時間;況且,我每日禪行八

小時,還接待來訪,可以想像時間對我的寶貴。身心是人生無限的財富,時間是人生有限的

資源。在我釋解的佛經義理中,有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由於當時沒有文字及影像記錄,他人

無法整理。而我又沒抽出時間專門整理;眾人還要求儘力重新整理出《大方廣佛華嚴經》略

釋。以此緣故,心中不時地湧現出未盡事宜。在近日的一次定觀中,覺心清凈如虛空;又有

一清凈念於佛名號間冥動,喜樂住於清凈中而不願再受勞累;突見一道彩光猶如流星,擊中

冥動處,閃出朵朵金色蓮花。出定後憶念如此境界,可為重新整理《大方廣佛華嚴經》略釋

的殊勝因緣吧!故在我讀完《宋高僧傳》下冊後,儘力於二零一二年底重新整理出《大方廣

佛華嚴經》略釋,於二零一三年因緣和合時面世,法供養諸有緣人。今日,弟子將去年的參訪交流知見選編成輯,予以面世;並轉達諸位仁德開士的關心。謹以

此意禮拜諸位仁德,慰安諸位開士,願與諸位法緣殊勝,同修共渡,早登極樂彼岸;也為此

問答錄的結束語。仙道真人談空理,在家信士建浮屠;古今邪說相似道,西域諦中同法名。魔住伽藍存真偽,法義良莠理天殊;凈戒禪行明法眼,混珠魚目當辨清。絕慮無念修觀止,證道無人豁然明;無魔無佛不覺道,自性三寶方為尊。降魔伏仙導邪眾,俗棄異路歸正途;大道從簡一子想,釋門熔化平等心。

回 向

天仙不墜 國主清寧世界和平 人民安康法界有情 念佛同音智心圓成 同證佛境

隨緣流傳 吉祥如意 翻印流通 功德無量


推薦閱讀:

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 二十四:得救之法
《呼吸之間》連載之十五:第二部分 體會一個「靜」字——精彩問答(2)
卜筮正宗(42)十八問答附占驗A
讀者問答丨政見的博士們告訴你:什麼樣的學術期刊才算好期刊?
卡塔仁波切 | 三世噶瑪巴《甚深內義根本頌》(40)《問答錄四》

TAG:法語 | 法師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