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清代金文著錄概述(下)
經過元、明兩代的衰落,到了清乾隆、嘉慶時期,青銅器研究進入了復興時期。在清王朝大興「文字獄」的文化背景下,清代的學者將精力集中在對古代經籍與文字考證的學術上。此外,這一時期在陝西等地陸續有青銅重器出土,這也爲金文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因此,在宋代即已用作證經補史之用的金石學,到此時又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清代學者的主要貢獻在於詳盡地將當時所見傳世與新出土的青銅器加以著錄,並且在文字考釋、器物分類和定名、辨僞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清人的青銅器著作主要包括圖像著錄和款識考辨兩類,本期將介紹款識考辨類,現撮述如下:
《商周文拾遺》三卷
吳東發 釋注
中國書店1924年石印本
此書卷上商器七,卷中周器八,卷下周器六,共釋注二十一器。見於宋代著錄的二十器,見於清代著錄的一器。此書著於嘉慶八年以前,當時不爲人所重視,沒有刻本。以校薛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銘文傳鈔,很多僞舛。其考訂年代、釋字多臆說,但也有些創見,如釋「內公」爲「芮公」等。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
阮元 編錄
嘉慶九年(1804)自刻本(後收入《文選樓叢書》中)、光緒五年(1879)崇文書局翻刻本、光緖八年(1882)常熟抱芳閣翻刻本(後收入《後知不足齋叢書》中)、《皇清經解》二卷本
阮元,江蘇儀徵人,官至兩廣、雲貴總督,拜體仁閣大學士。平生收藏青銅器及銘文拓本甚多。此書是阮元集本人與其他多家藏拓本及宋人所著器銘,仿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之體例編纂而成。共錄款識五百五十器,每器銘後均有釋文和考釋。此書是研究清代所見古銅器銘文的第一部書,起了引領的作用。其優點在於繼《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之後,銘文據拓本和摹本錄入,並根據經史來考釋。缺點有:商周之分漫無標準,鑒別不嚴、僞器銘較多,器類定名有誤,蓋器分合有誤,摹本失真等。孫詒讓著《古籀拾遺》,校正此書凡三十器。
《清愛堂家藏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一卷
劉喜海 著
道光十八年(1838)木刻本、光緒三年(1877)尹彭壽補刻本
此書用篆書題帖名,仿薛尙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之例,刻木拓本。著錄劉氏一家所藏三十五器。用隸書標器名,摹刻銘文而無釋文。每器記載大小尺寸,重量,銘文字數及所在方位。出於何地,得於何時、何人、何地,見於何書等也間有記載。摹刻銘文頗工,但偶有小失。考釋簡略,所定器名間有失誤。
《筠清館金文》五卷
吳榮光 著
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刻本、宜都楊氏重刻本
此書自序和總目題作《筠清館金石錄》,正文則題作《筠清館金石文字》。但石文未刻,故楊守敬翻刻本增加首頁,題作《筠清館金文》。所收商周秦漢唐器凡二百六十七。中有漢印
一器,凡六種,乃封泥,非銅器。
此書錯誤之處,如商、周不辨,器名之誤,和《積古齋》大略相同。有四家校本,吳式芬用硃筆,楊鐸用綠筆,許瀚用紫筆,吳雲蒸用墨筆,其中以許瀚批評爲最善。此書的釋文和考證被許氏等四人指正錯誤的,在器的總數一半以上。雖四人所說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可以說大部分正確。又有孫詒讓著《古籀拾遺》,校正此書凡二十三器。
《從古堂款識學》十六卷
徐同柏釋文 徐士燕橅錄
光緒十二年(1886)同文書局石印本、光緒三十二年(1906)蒙學報館石印本、《仰視一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刻本一卷
此書約成於咸豐四年(1854),以收藏者爲次序,與《續考古圖》大致相同。錄雪浪齋、海雲堂、清儀閣、錢塘張氏、清吟閣、汀州伊氏、壺雲閣、寶簠齋等所藏三百六十五器,除重見十四器,實得三百五十一器。此書無重大發見,並且難免有附會的毛病。然舉證經史,用力甚勤,故陳介祺給他的手札有云:「審釋精詳,徵引典墳,尤欽好學深思,精博爲今所未有。」
《敬吾心室彝器款識》二冊
朱善旂 輯
光緖三十四年(1908)朱之溱石印本
朱善旂爲朱爲弼之子,道光十一年(1831)舉人,官國子監助教,升主事。侍京逰師,搜羅彝器拓本,積久成帙,朱之溱爲之印行。全書計三百六十四器。原冊分十九類,改編次序略有異同。器蓋分列者多,實不足三百六十四器之數。器名亦有誤題。陝刻僞器約居十分之一。善旂考釋或有或無,可知尙未編纂成書。
《商周彝器釋銘》六卷
呂調陽 輯
光緖二十年(1894)觀象廬叢書刻本
呂調陽,字竹廬,號晴笠,四川彭縣人。此書著錄四百六十八器。銘文均採自《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和《筠清館金文》兩書,重加考釋。兩書之外,只得《金石索》本徐王子鐘和吳大澂所藏微子鼎兩器。校以阮、吳兩書,爵、斝、觚、觶、角,則各類器均缺,此書乃未完成之書,初印只得四卷,其後續刊兩卷。
《攈古錄金文》三卷九冊
吳式芬 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家刻本、民國二年西泠印社翻刻本
吳式芬,字子苾,廣東海豐人,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此書以銘文字數的多少爲先後次序,乃屬創例,便於檢査。但計算字數,往往不能一致。此書所收三代器自一字至四百九十七字共一千三百三十四器,阮書未收之新出器多收錄於其中。器各有釋文,間有吳氏考證。采錄他人之說,以許瀚、徐同柏兩人爲最多。翁同書、朱善旂、陳介祺、翁大年、吳儁、張開福、何紹業、呂佺孫、張穆等人也間有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孫詒讓著《古籀餘論》二卷,校訂此書一百零五器。1926年,容庚據王國維所示鈔本校補錯字,並將孫氏原書分爲三卷(與《攈古錄金文》相應),由燕京大學於1929年8月刻板印行。後戴家祥得見原稿本,復爲補正缺誤一千餘字。
《愙齋集古錄》二十六冊
(附錄:《窸齋集古錄釋文賸稿》二冊)
吳大澂 輯
商務印書館1918年石印本、《賸稿》1919年石印本
推薦閱讀:
※第七十四講 補血藥、補陰葯概述
※玄空飛星概述
※概述:何謂民主?
※最近,鄰家便利店特別火啊,有沒有人知道這家店背後有什麼背景?
※紅樓夢主要事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