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軍國主義本質的再認識 2
從本性上講,日本軍國主義歷來對中國有一種強烈的「征服慾望」。日本是一個野心大、膽子大的國家,為達到目的敢以小搏大。近在咫尺的中國如同巨大的獵物,早就是日本人垂涎對象。日本統一後,豐臣秀吉提出「天皇居北京,秀吉留寧波府,佔領天竺」,先後三次出兵朝鮮,雖然以慘敗告終,但其思想及慾念被日本右翼傳承下來。日本上至天皇,下至思想者、武士和一些平民,都認為開疆拓土必先吞併中國。19世紀70年代,日本明治維新後,便走上了工業化和軍事化並重的道路,軍工產業迅速發展起來,為對外擴張提供物質資源。日本明確提出,「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赤裸裸地表明了吞併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
從體制上講,日本近代天皇制是保護和滋生軍國主義的溫床。從明治政府成立到1877年,日本確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天皇制可以說是集中體現了日本濃厚封建制度文化。日本提出日本是皇國,皇國就是神國,神國就應該統治全世界,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並把這些思想灌輸給日本國民,無形之中起到了保護和滋生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作用。植根於島國文化的「大和民族優越論」導致日本民族精神畸形發展,成為近代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主要精神支撐,加上資本主義改革極不徹底的明治維新,促成天皇制與日本畸形民族精神緊密結合,以軍國主義的文化形態直接推動日本走上侵略擴張之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形成了以利為本、開疆擴土、祟尚功利、以力服人、強而不安、富而不足、耀威海外、謀求霸權的擴張自我和以鄰為壑的傳統思想,進一步導致了日本對外擴張的強烈需求,變成了日本軍國主義最強大的精神武器。
戰後美國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清算和鬥爭的不徹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社會對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審判和清算。但美國保留了大批對戰爭負有責任的舊日本政府機構和人員。冷戰時期,美國改變了曾一度推行的實行非軍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防止敵對勢力東山再起的對日方針,轉而「化舊敵為盟友」,還讓許多對戰爭負有罪責的人在政府中擔任重要職務,使清算日本軍國主義的問題被擱置起來,戰爭責任問題被「歷史地」封存起來。冷戰結束後,國際格局變化和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起到了某種「解封」作用,如同潘多拉盒子被打了一樣,日本國內錯誤的、反動的歷史認識不斷冒出來。
歷史是一面鏡子,現實也是一面鏡子。面對日本這個曾經是戰爭策源地的軍國主義國家,這個至今不肯為侵略歷史道歉和反省的國家,這個一次又一次為尋找武裝理由和戰爭借口的國家,國際社會應該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決不能讓戰爭歷史悲劇再次重演。
推薦閱讀: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轉]日本軍國主義本性難改【日本考察記】
※安倍頻繁就二戰史觀挑釁鄰國 以軍國主義者自居
※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千年美夢
※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魂:神道教極端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