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各朝代帝王——宋(一)

本文編輯:南京師範大學 葉夢怡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唐楊

北宋(上)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

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公元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嘩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致力於統一全國。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復滅亡吳越、漳泉及北漢後,方才完成統一全國大業。趙匡胤於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及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陳橋兵變

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八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光義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

杯酒釋兵權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

重視文化

趙匡胤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同時,趙匡胤重視圖書建設。建國之初,注意收集各國遺留圖書,用以充實官府藏書。建國初,三館(史館、昭文館、集賢院)僅有書12000餘卷。通過徵集和獻書,於開寶中,官府藏書增至8萬卷。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

武學宗師

太祖長拳應源於趙匡胤祖訓練士卒的遺法真傳,綜合士卒在戰場上真拼實殺的格鬥經驗編製成三十二勢長拳。趙匡胤登基後成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猶覺此拳的珍貴,乃名之為「宋太祖三十二式長拳」。自古太祖長拳以實戰性著稱於世,號稱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對太祖長拳另眼相看,公開承認太祖長拳為少林武功最大的別支。中國流傳至今的武術中,以太祖長拳命名的拳系流派,從山東,河北滄州,河南嵩山,雲南,福建、台灣,由南到北不在暇而。趙匡胤對中國武術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創的,伴隨他打遍天下,開山立國的「太祖盤龍棍」。太祖盤龍棍亦稱哨子棍,以其結構獨特,簡練實用難防,演練威猛霸氣聞名。其練法至今仍然為各大門派密珍保留,鮮有得見真容。

誓碑遺訓

趙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說為鐵塊上)刻下留給子孫的遺言,宋朝歷任皇帝在即位時,都必須拜讀這份遺訓;不過,這份遺訓至為機密,除了特定宮中人士之外,甚至連宰相都不知道。後來金朝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這份文件的存在。遺訓記載的內容有下列三點:

(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遺訓,從柴家子孫與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舊黨爭當中失勢的官員並沒有被殺,還可能會隨著政局的演變由罷黜而回到中央這兩點就可以證明。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王朝的政治上。

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39年-公元997年)

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後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對此事件史料記載不一,爭論一直存在。一說光義謀害太祖篡位;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為收復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四路伐遼。最初,四路大軍進軍順利,收復了不少失地。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將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四路大軍撤退,並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楊業一部孤軍奮戰,最後負傷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

開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

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一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誤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重視佛教

趙光義即位的第一年,就剃度僧尼17萬餘人。趙光義在位期間,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為數不少的寺院。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趙光義敕令內侍張廷訓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等10所佛寺,並鑄造金銅文殊像,安置於真容院。同年,趙光義詔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雲、卧雲、歸雲、黑水、白水諸寺,又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達62噸,供奉於白水寺。還積極贊助佛經翻譯事業。太平興國五年(980),他在東京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以來中斷了170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由於宋太宗奉佛,西域、天竺僧人攜帶經文來到漢地者絡繹不絕。

宋真宗趙恆(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恆即位。

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朝入侵,宋遼訂立「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趙恆好文學,善書法。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

咸平之治

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他也能注意節儉,因此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其時,鐵制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朝承天太后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趙恆親征,雙方會戰距都城東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使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北宋在邊境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年-公元1063年)

宋朝第四位皇帝,初名趙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公元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公元1023年改元天聖。公元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張堯佐的職務,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張堯佐是仁宗寵妃的伯父,仁宗有點為難,想了辦法,讓張堯佐去當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7名言官與仁宗理論,仁宗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張堯佐最終沒能當成節度使,仁宗回到後宮後,對張貴妃說:「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交子出現

仁宗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宋朝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出現的交子,曾作為官方法定的貨幣流通,稱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內流通近80年。交子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比美國(公元1692年)、法國(公元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

仁政寬容

宋仁宗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沒有興過文字獄。嘉佑年間,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里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生活勤儉

趙楨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他的生活也較檢點。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趙楨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趙楨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辦?」趙禎說:「我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我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生母之謎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有一種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事實也大體如此。李氏本是劉後做妃子時的侍女,莊重寡言,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後宮嬪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經生過5個男孩,都先後夭折。此時真宗正憂心如焚,

處於無人繼承皇位的難堪之中。李氏後來產下一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仁宗趙禎還未來得及睜開眼睛記住自己親生母親的容顏,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許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劉氏據為己子,由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生母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奪去,卻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則不僅會危害自身,也會給親生兒子帶來災難。


推薦閱讀:

做一個講衛生的中國人
中國式養老
淺談中國百位帝王(二)——漢高祖
去古畫里了解歷史——怎樣讀一幅古代中國畫
中國第一批法拉利、勞斯萊斯、邁巴赫車主,現在怎麼樣了?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