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萬年文明史 3

(續)少昊顓頊時代是一個歷史轉折點。少昊之前,天下之號象其德(政績),顓頊以來,天下之號因其名(以部族國族聯盟,稱雄天下的名號),象其事(部族聯盟宗主領袖及其臣屬的社會分工或官職分屬之性質),因此只能記載眼前發生的事,無法追記以往之事。

少昊朝:7世261年公元前4050年--公元前3790年.(少昊金天氏登臨帝位立國後,為團結各族,免於紛爭,採取寬鬆治理政策,不斷立族分氏,以族為國,支庶迅速繁衍,遍布山東、遼東半島,國族上百。允許各氏族重立各自文化體系,導致城邦林立,各自為政。各部因水患頻繁相自獨立,渙散了少昊巫政集權)

少昊時,保留了鳥官制,又實行金星曆,日月陰陽合曆。鳳鳥氏為曆法之總正;玄鳥氏主管春分秋分節令,名司分;伯趙氏主管夏至冬至節令,名司至;青鳥氏主管立春、立夏、名司啟;丹鳥氏主管立秋、立冬,名司閉,祝鳩氏為司徙,睢鳩氏為司馬,鴻鳩氏為司空,爽鳩氏為司寇、鶻鳩氏為同事,這五鳩教化管理百姓,五雉氏管理百工,改良器物用具,統一度量衡,使百姓遵循農時不亂耕作。

少昊氏族(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70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清洧 61 26 35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4019年

2 犬 62 27 35公元前4018年公元前3984年

3 豕 57 21 36公元前3983年公元前3948年

4 煬艮 55 26 29公元前3947年公元前3919年

5 璟 57 24 33公元前3918年公元前3886年

6 暢葵 76 16 60公元前3885年公元前3826年

7 匠敬 78 23 55公元前3825年公元前3771年

注:

1.公元前4053年少昊清職能帝位,取代黃帝氏號。為金天氏。

2.少昊清陽帝鷙支:黃帝於公元前4510年封為東夷司馬鳥師。

3.少昊末世巫政亂德,匠敬實際在位35年,公元前3790年禪位於顓頊。

顓頊朝:16世411年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顓頊朝進行曆法改革,將祭天地之神權收歸中央王族,用重,黎二氏族祭天地,統一曆法,宗伏羲、建寅,頒顓頊歷。取消各城邦,各氏族的本來曆法,文化及祭天地的神權,以絕天地通,加強中央王族政權的統治力量。引起其他氏族不滿,使夷夏聯盟開始趨於解體)。

顓頊任命少昊四裔叔重為木正、該為金正、以修熙為水正、黎為火正、四叔世不失職。重和黎族獨司天地鬼神以來又被稱為「祝融」。不僅顓頊用之,其後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時,程伯、休父為其後。其疆土北至漠北,東至黑龍江東北,西至崑崙流沙弱水,南至交趾,皆為顓頊之天下。

顓頊氏族因水患及與共工爭天下之緣故,此時的共工氏首領帝江,稱涅(涅為共工自立的天表之地名涅丘)。確立了十日一旬的四季(四時)紀曆法並確立了四年置閏法。末代顓頊被迫率部眾北遷黑龍江及其以北地區,建都北維,領有遼河??干戈、尚武,又名玄武,北方玄武大帝。後因陷於洪水,半身癱瘓,死後與九嬪同葬於扶余山(今吉林省境內)。帝俊承襲帝位,成為與中原王族統治地區並立與北方的政權。

顓頊氏族(公元前3903年---公元前3348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芒 52 27 25公元前3903年公元前3879年

2 相 69 31 38公元前3878年公元前3841年

3 魁槍 39 26 13公元前3840年公元前3828年

4 魁岳 52 29 23公元前3827年公元前3791年

5 顓岳 62 20 42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728年

6 有個 71 39 32公元前3727年公元前3696年

7 培央 66 30 36公元前3695年公元前3660年

8 上強 57 29 28公元前3659年公元前3632年

9 昌螽 60 25 35公元前3631年公元前3597年

10 住面 54 31 23公元前3596年公元前3574年

11 肖會 60 24 36公元前3573年公元前3538年

12 美勾 63 26 37公元前3537年公元前3501年

13 卜習 56 24 32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469年

14 貴尤 69 30 39公元前3468年公元前3430年

15 祥象 66 22 44公元前3429年公元前3386年

16 佳炬 70 26 37公元前3385年公元前3349年

注:

1.顓頊氏族在公元前3790年承少昊帝位,國號高陽。

2.到第一代顓頊帝名芒,顓頊氏族已有300多年。

  帝嚳朝:21世579年公元前3377年--公元前2799年.(顓頊氏族北遷後,居住在伊洛地區的高辛氏攝政王嚳舉兵伐共工,嚳使吳回復居「火正」,仍為祝融之官。共工氏被徹底打敗,向北逃亡,中原無主,嚳於是代顓頊稱帝,始稱帝嚳,號高辛氏。期間洪水泛濫,天災不斷,使帝嚳朝統治不穩,各部爭鬥較多。)。

帝嚳氏族(公元前3431年—公元前2799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祖1 姜岌 37 32 5公元前3431年公元前3427年

祖2 姜夏 61 37 24公元前3426年公元前3403年

祖3 姜未 52 30 22公元前3402年公元前3378年

1 嚳美 52 29 23公元前3377年公元前3355年

2 沙美 44 30 14公元前3354年公元前3341年

3 歌 60 27 33公元前3340年公元前3308年

4 香莫 65 24 41公元前3307年公元前3267年

5 長晝 70 44 26公元前3266年公元前3241年

6 散 68 37 31公元前3240年公元前3210年

7 千 71 40 31公元前3209年公元前3179年

8 桑甘 66 29 37公元前3178年公元前3142年

9 沒 51 27 24公元前3141年公元前3118年

10 杜里 40 29 11公元前3117年公元前3107年

11 牡 69 30 39公元前3106年公元前3068年

12 姍先 64 42 22公元前3067年公元前3046年

13 森浸 57 37 20公元前3045年公元前3026年

14 謠 41 19 22公元前3025年公元前3004年

15 親義 62 30 32公元前3003年公元前2972年

16 上施 59 40 19公元前3971年公元前2953年

17 森輩 59 30 29公元前2952年公元前2924年

18 山回 61 37 14公元前2923年公元前2900年

19 立庫 66 32 34公元前2899年公元前2866年

20 蔣戍 70 41 29公元前2865年公元前2837年

21 巴加 74 37 27公元前2836年公元前2800年

注:

1.嚳美於公元前3380年接顓頊帝位,都大辛店,為第一代帝嚳.國號高辛。

2.末代帝嚳年間天災人禍,時在位帝嚳之君命羿下國.司衡羿之愛妻為嫦娥。

帝摯朝:17世443年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帝嚳東遷濮陽時,封弟摯於其領地辛(伊川大辛),後承帝嚳王位。末代帝摯禪位以後,堯封摯於此仍稱高辛氏。時防王作亂,數侵邊境,帝摯起用共工治水,盤瓠氏帶領獒犬定邊,吳回平叛,並先後與蚩尤﹑夸父、神農九黎結盟,後天下大治,再次出現了九族共和的安定局面。

帝摯氏族(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結束時間

1 角 63 32 31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767年

2 繼 70 40 30公元前2768年公元前2739年

3 求 67 32 35公元前2738年公元前2704年

4 嗆 66 40 26公元前2703年公元前2678年

5 凱 68 29 39公元前2677年公元前2639年

6 光良 72 31 41公元前2638年公元前2598年

7 向妹 64 50 14公元前2597年公元前2584年

8 山叭 69 44 25公元前2583年公元前2559年

9 孤 65 30 35公元前2558年公元前2524年

10 溝次 50 27 23公元前2523年公元前2501年

11 控卯 56 35 21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480年

12 川旨 40 27 13公元前2479年公元前2467年

13 長嚙 61 39 22公元前2466年公元前2445年

14 美 68 40 28公元前2444年公元前2417年

15 能其 57 41 16公元前2416年公元前2401年

16 斯遂 73 39 34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2370年

17 匡二 57 37 20公元前2369年公元前2358年

注:公元前2799年首任帝摯職能帝位,末代帝摯實際在位九年,因政微弱,禪位於其同父異母之弟伊祁放勛即唐堯。

唐堯朝:6世230年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166年--公元前2157年鯀治水(堯私傳位於女婿舜,引起三苗族及禹父族鯰的不滿,堯即親自領兵對其兩部大加討伐,誅鯰並驅逐三苗部於湘水上游的蠻荒之地,此舉導致帝堯失德,夷夏聯盟徹底解體,道為天下裂。)。

公元前二三五七年,堯稱帝,國號陶唐,都平陽,在河北靈山之西,阜平之東,平水之北。封禪泰山。封羲和氏伯叔六人為四岳,封契為司馬,后稷為田疇農正,夔為樂正,皋陶(要)為大理,共工為工正,垂為工師,伯夷為秩序,伯益掌鷗禽。鯀為水正,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兗、青、徐、荊、豫、雍、梁,各置州牧,統管州內各氏族。

 堯又設諫木於十字路口稱誹謗之木,設欲諫之鼓於宮門,廣開言路。

唐堯時代有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堯典》,比西方最早的成文法典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漢莫拉比法》早了600年。因年代久遠,多已散失,有部分條文尚存於《尚書》等古籍之中。

陶唐疆域: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從。

《虞書·堯典》:「若稽古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註:帝堯的時間斷代根據堯即位有四仲星現的天象記錄得來,並參考相關文獻及最新考古發現定義的。

堯(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堯 61 25 36 公元前2357年 公元前2322年

2 鮪 71 19 52 公元前2321年 公元前2270年

3 江 57 15 42公元前2269年公元前2217年

4 起 53 26 36 公元前2216年 公元前2190年

5 求 59 38 21 公元前2189年 公元前2180年

6 密 61 32 29 公元前2179年 公元前2129年

注:

1.公元前2357年唐侯堯稱帝,國號陶唐,遭十日。

2.公元前2208年遇洪水。

  虞舜朝:2世44年公元前2136年--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208年--公元前2120年共工﹑大禹治水88年.(舜趁帝堯病重,封鎖消息,偃塞太子丹朱,奪取帝位,太子丹朱不服,依靠其親族,以原三苗九夷地及降眾為基礎,登基為帝,與舜朝抗禮。丹朱,鸛兜領導苗民建起三苗國。丹朱死後,葬長沙零陵蒼梧山北麓。帝舜二世為鞏固統治,加強權利,遂親率軍征伐丹朱,得勝。帝舜駕崩於湘水軍中。)

舜分天下九州為十二州,新增幽,並、營三州。

 舜制五刑,刻畫在器物上,使人民有所儆戒,並用流放之法以代五刑,表示寬大。依刑法,除流工於幽陵,殛鯀予羽山外,還放鸛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四族受懲,天下皆服舜。

舜時命大禹和皞陶等趁治水之機對全國進行地理大普查,將其成果收取《五藏山經》,《禹貢》等書中,這樣全國範圍內的地理大普查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註:另有一些學者根據《韓非子·顯學》,《國語》,《左傳》等書虞夏二千年的記載,認為虞決不是只有二代50(加攝政時間)年,而是歷至少15代王長達1500餘年的朝代,有: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個名號。既然有明確世系,就不能不被認為是一個時代或朝代。由於有虞氏為共主的時間本來很長,舜只是其中最後的一個,故從屬於五帝時期亦無不可。這樣看來,有虞氏的歷史地位是較為特殊的,既不同於後世一系相傳的朝代,亦不同於惟有名號傳於後世的五帝時期。這是古代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一個時代,而且是很長的時代。其時可能已經有了瞽史。

舜(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085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舜 80 59 21 公元前2128年 公元前2108年

2 美叔 51 29 22公元前2107年公元前2086年

注:1.公元前2128年舜59歲即帝位.國號有虞。

2.公元前2133年-公元前2120年禹治水.

3.公元前2103年禹攝政.

  帝禹:31年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73年.(舜突崩,天下慌亂,眾人不服舜太子商均,遂皆赴禹封地陽城朝拜,於是禹以治水大功被各族推舉為帝,建國號夏,都於城陽。後在會稽山會盟,執帛者萬國,殺遲到之防風氏,以示天下皆屬禹。禹用德化天下,舞以干戈等恩威並用手段懾服復叛之三苗九夷諸部,鞏固統治。因天下私有之心產生所以禹一邊任命頗的人心的伯益為攝政,順應眾意,一邊吸取堯,舜不能傳國永久的教訓,受其子啟以重職,又教以治國之術,以收服人心。)。

圖1堯帝畫像。

圖2大禹治水畫像石。

圖3四川漢代伏羲女媧天地日月崇慶畫像磚。

禹作《禹貢》,制定五百里甸服,候服,綏服,要服,荒服賦稅納貢法。使四方遠近諸侯皆來朝禹。

大禹聯合各部族共同治水的歷史是不能忘記的。那時侯,只有棍棒木耒與極少數天然金屬工具的幾乎是赤手空拳的人們,一旦聯合行動,竟然在幾十年中疏通了橫貫數千里的滔滔大河,使遍地洪水東流入海!此等「喝令三山五嶽開道」的偉大功業,沒有任何一個大河流域的民族曾經擁有?尼羅河?多瑙河?密西西比河?恆河?伏爾加河?如此獨步寰宇的偉業,沒有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統一,大約連做夢也不敢想。某些清醒的西方人也看到了這一點,說大河流域民族的治水鬥爭,是統一專制的東方帝國的起源(見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魏特曼的《東方專制主義》)。

大禹領導的聯合治水,挽救了整個華夏民族。由此大禹建立了中國民族歷史上的第一代國家形式——統一聯邦制的夏。從大禹立國開始,反對分裂維護統一就成為中國民族生存歷史上的頭等大事。大禹在會稽山的開國大典上,無情的殺了遲到的東方部族首領共工,樹立起國家最高政權令行禁止的絕對權威。

註:

一﹑另據有些歷史學家考證禹夏不僅只有一代,而是有長達500餘年歷史的朝代,時間公元前2581年-公元前2073年間。禹攝帝位(前2581—前2536年,在位45年)建立夏朝。

二﹑還有一種說法禹攝政年限公元前2008年-公元前2000年,登臨帝位時間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968年。建立夏朝。

三﹑根據《春秋緯命序》禹的執政時間又為公元前22世紀左右時間。

禹(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73年)

帝序 帝號 壽數 即位年齡 在位時間 即位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1 大禹 100 88 13 公元前2085年 公元前2073年

注:公元前2103年-公元前2085年為禹攝政期,公元前2085年舜崩,禹接帝位,為先帝舜守孝三年後,正式登基為帝,建立禹夏朝.國號夏後。姒姓。

帝禹十年崩,葬於會稽(今有禹穴在)益讓啟於箕山之陽,啟與其支黨謀奪益位,為益察覺,將啟拘捕入獄並施巫術,以後啟被支黨救出,攻益而得天下。對群臣曰:「吾乃帝子也」。諸侯皆來朝啟。《韓非子》曰:「禹明傳位於伯益,實令啟自取之也。」公天下終,私天下始。啟在守孝三年後登基為帝,國號為大夏(此夏為父子兄弟世襲王國政體,實行王權專制與禹所立之夏實為兩朝。)。家天下時代開始。

禹子啟奪伯益位自立,家天下開始,家天下的出現,實為生產力提高,氏族財富急劇增加,氏族聯盟領袖擁有大量私有財產,必然出現階級分化之結果。

  三皇、五帝始於燧人氏、終於禹,三皇是燧人、伏羲(女媧)、炎帝(神農);五帝是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堯(舜、禹)。

  燧人氏時代是上古文明發軔時代,伏羲時代是上古文明奠基時代;炎帝神農時代是上古文明繁榮時代,彩陶文明時代;黃帝時代是上古文明進一步繁榮時代,中國玉器時代早期;顓頊時代;上古文明鼎盛時代;帝嚳(摯)時代,是上古文明進入玉器顛峰時代,堯、舜、禹時代是進入玉器文明晚期,青銅時代早期,金玉並用時代。

第三節:輝煌夏商周

  夏朝:13世(16王)453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18年,公元前1930年統一巴蜀.(夏朝結束了天下共治,實行一姓專制,損害了其他各氏族的利益,特別是有實力治理天下的部族,如伯益所在的西戎氏族有扈氏就公開反抗夏王朝統治,被啟發兵剿滅。這場戰爭鞏固了夏王朝的專制統治,樹立了夏王朝的權威,也最終造成了已經決裂的夷夏聯盟,從此涇渭分明,中夏與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長期對立,混戰。)。

夏朝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人口普查,且是全國範圍內進行的。結果表明時有人口13553923人。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美籍華裔人口學家段紀憲卻有獨特的「不可知人口數量倒推法」:史學界公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較準確的人口普查開展於公元2年,當時全國人口為5960萬,以此為邏輯原點,以世界每百年人口增長率約6.6%(適用5000年前—2000年前)為推理參數,倒推出夏禹時的中國人口應為1500萬左右,與古籍所之一!

禹陵村的姒氏家族紹興守陵已不再是他們的惟一職業,但他們仍然要為禹陵盡各種義務。禹第141代孫姒紹品今年已經83歲,他每天仍要在禹陵前走來走去,嘴裡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古越方言。這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家族。

註:

1.中夏既我們所講的原來位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或稱諸夏,諸華。是現在漢民族的主體。

2.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等部的主體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邊疆少數民族(如匈奴,百越,西羌,肅慎等。),後又逐漸發展成為我國今天的56個少數民族,也有一部分融入漢族。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18年)

帝序 帝號 在位時間 即位時間 結束時間

1 啟 55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016年

2 太康 29 公元前2015年 公元前1987年

3 仲康 13 公元前1986年 公元前1974年

4 相 28 公元前1973年 公元前1946年

① 后羿 2 公元前1945年 公元前1944年

② 寒促 38公元前1943年公元前1906年

5 少康 21 公元前1905年 公元前1885年

6 杼 17 公元前1884年公元前1868年

7 槐 26 公元前1867年公元前1842年

8 芒 18 公元前1841年 公元前1824年

9 泄 16 公元前1823年公元前1808年

10 不降 59公元前1807年公元前1749年

11 扃 21公元前1748年公元前1728年

12 廑 21公元前1727年公元前1707年

13 孔甲 31公元前1706年公元前1676年

14 皋 11公元前1675年公元前1665年

15 發 11公元前1664年公元前1654年

16 桀 35公元前1653年公元前1619年

注:

1.關於夏的開國之君是禹是啟尚有爭議!

2.后羿、寒促篡位,夏朝中斷40年。(待續)


推薦閱讀:

陶器串起世界文明史
從大便姿勢,看中西廁所文明史
古希臘文明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為什麼歷朝歷代普遍存在「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的情況?
(轉)中華萬年文明史

TAG:文明 | 中華 | 文明史 | 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