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寫作素材資料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 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其帝國國祚,因自稱奉天承運,被日耳曼人追溯為承繼羅馬帝國而來,而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

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與後來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史稱為第二帝國)與希特勒執政時期(1933年-1945年,史稱為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編輯] 從羅馬帝國到法蘭克王國

前509年,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49年,軍事將領凱撒奪取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期。

前1世紀,就有凱爾特人在萊茵河流域西部居住,也被羅馬人稱為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在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一帶,被稱為高盧。公元前58年到公元前51年,克拉蘇之後、羅馬共和國後來的國家元首愷撒率軍征服高盧,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3世紀後,羅馬帝國勢力開始衰退。

前5世紀,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人。後來,大部分日耳曼人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

從370年左右,羅馬就已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梅蒂奧拉努(今米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但耐人尋味的是,東、西羅馬帝國彼此並非敵對關係,反而在很多方面密切合作,同聲共氣。此後100年間,羅馬城多次被外族攻佔和血洗,西羅馬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一落千丈。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解體,末任羅馬皇帝自己發出退位詔,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東羅馬帝國卻得以保留,即後來的「拜占庭帝國」。

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日耳曼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壯大,到800年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達到鼎盛,統一了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奧地利西部、西班牙東北角的領土,史稱查理曼帝國。

[編輯] 凡爾登條約與三分帝國

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全國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而他的弟弟路易(804年—876年),被稱為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除此之外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這些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

基本上在差不多時候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人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編輯] 薩克森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

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到973年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哈布斯堡王朝時的帝國徽章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德意志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在薩克森與法蘭克尼亞兩朝,皇帝擁有實際的權力,並時常因主教敘任權問題與教皇發生衝突。然而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黃金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選侯選舉產生,形同虛設。16世紀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重振皇權的努力,也因歐洲各國的聯合反對而作罷。

[編輯] 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拜占庭帝國,乃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將羅馬帝國劃為東、西兩部分,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稱為拜占庭帝國。從歷史上看,繼承羅馬正統的理應是拜占庭帝國而不是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

[編輯] 神聖羅馬帝國的衰弱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中央政府的勢力逐漸衰弱;由於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義大利地區北部城市,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帝國的權力落入王公貴族手中。此外,帝國又欠缺公認的王室繼承法,因此一旦國王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擁有大一統的「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神聖羅馬帝國相對於拜占庭來說是一個可笑的國家。

[編輯] 法國大革命與神聖羅馬帝國覆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後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不過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奧斯特利茨(Austerlitz)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推薦閱讀:

神聖羅馬帝國與羅馬帝國有什麼關聯?原來第三帝國也與之有關!
查理四世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
神聖羅馬帝國的故事(7)屈辱!卡諾莎的裸奔
12世紀末諾曼西西里王國歐特維爾王朝的八卦和腦洞
「奧地利」曾經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者!

TAG:寫作 | 羅馬帝國 | 羅馬 | 素材 | 神聖羅馬帝國 | 帝國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