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用「入門機」就拍不出好看的風光片?
最近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日子,這些日子找筆者諮詢攝影文提的人也多了起來,有時候很多朋友,不管是剛入門還是有一定基礎,都是會被帶入一個「器材」的怪圈,很多問題都會是諸如「這張照片是不是需要全畫幅才能拍」,「我用我的入門機肯定不拍不出這樣的照片」,「我的相機寬容度不行,這樣的場景肯定沒法拍」之類的話題。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說一下對於苛刻的風光片拍攝來說,畫幅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如何才能克服小畫幅、老相機、入門機、套機頭這些不利條件,拍攝出滿意的照片。
·不是全畫幅 有哪些不利因素?
首先,就畫幅而言,現階段大一級壓死人的道理是毋庸置疑的;就鏡頭而言,牛頭相對於狗頭的優勢也是巨大的。不過雖然這些差異一直存在,但是只有在環境複雜條件苛刻的拍攝場景下才會被集中體現。實際拍攝中,實際上真正需要特別高寬容度的時候,需要特彆強調高感的時候,其實只佔實際拍攝內容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拍攝環境下,相機的差異體現不會大到影響拍攝的地步。
不可否認,畫幅大小是影響拍攝質量的最重要因素
不管怎麼樣,要想克服器材劣勢,就必須要明白我們的器材有哪些劣勢。通常,大家認為不好進行風光創作的原因一般包括:M43或者APS-C畫幅在高感下噪點多、低感下畫質純凈度不夠;相機的寬容度不夠高無法進行大光比拍攝;鏡頭解析度不夠或者廣角不夠廣;鏡頭是狗頭色彩不夠好。
顯示拍攝中的苛刻場景並不多,99%情況下都可以用適合的技術方式克服
其實,器材上的優勢可以通過拍攝的技法和後期的技巧來克服,筆者承認小相機在應對很多場景時的確力不從心,所以我們需要更好的拍攝技術,運用更複雜的拍攝手段,才能夠完成拍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場景就不能進行拍攝。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就主要來說一下小畫幅拍攝時,怎樣才能通過攝影技術的提升,來克服器材上的缺陷。
·噪點問題 擅長使用疊加與後期降噪
首先看一下最惱人的問題就是噪點問題,很多時候由於相機畫幅尺寸小、或者入門級相機的處理器性能不夠、再或者是型號老舊本身控噪較差,相機在高感、長曝下都產生大量的噪點,或者在後期時,畫面的低感顆粒感重,稍加調整就會出現大量噪點。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前期到後期多方面入手,但是處理恰當,並不會過於影響拍攝的質量。
·前期應對 更好使用低感,正確選擇機身降噪
首先,越是小底相機,在拍攝時越應該儘可能使用較低的感光度,特別是在長曝時。有時,我們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或者較高的感光度,這時就應該合理選擇機身降噪選擇。機身降噪分為高感光度降噪和長時間曝光降噪,這兩者的用途不相同,高感降噪屬於演算法降噪,這個可以通過後期運算進行,而且通常只作用於JPG,因此正常拍攝選擇自動或者標準即可。而對於長時間曝光降噪,主要針對相機的熱噪,相機通過拍攝一張相同時常的純黑照片,從而運算去除照片中的彩色熱噪,因此拍攝時常是正常曝光時間的兩倍。
機身有兩種曝光設置,建議使用高感光度長曝時開啟長時間曝光降噪
筆者建議,如果是使用低感光度進行長曝,長時間曝光降噪的意義通常不大,可以關閉。但是如果是畫幅較小(例如M43),又要進行星空拍攝,建議開啟長時間曝光降噪,這種降噪的效果會作用於RAW文件,為後期提升更多的操作空間。(下載RAW文件對比)
降噪關閉
降噪開啟
·降噪不好用 拍攝多張利用後期堆棧
這種情況通常用於高感光度下的風光拍攝,如果高感光度下拍攝星空,單純通過機身的長時間曝光降噪已經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後期處理時依靠軟體降噪效果也不一定明顯,就需要在前期拍攝時進行多幀降噪。所謂多幀降噪,就是拍攝時拍攝多張照片,通過合適的圖層疊加方式,從而去除中間的噪點。
在文件一欄里,選擇腳本-統計
使用時堆棧模式調整為平均值
這種方式需要前期與後期的結合操作,前期拍攝時,就需要多張拍攝從而為後期提供更多的素材,後期合成時,如果是不涉及星空,可以是用PS中的堆棧-圖層-中值疊加進行。而如果涉及星空,應當使用合適的星空軟體,筆者在這裡為大家推薦DeepSkyStacker(下載地址)。
合成軟體的界面
合成時,分為暗電流和平場兩類,所謂暗電流就是同場景下蓋上鏡頭蓋拍攝的黑場圖片,而平場則是正常拍攝。載入後,選擇疊加就可以自動生成TIFF文件。不過由於軟體對高解析度支持不好,所以建議處理為稍低解析度再進行疊加。
四張疊加降噪前(JPG疊加)
四張疊加降噪前(JPG疊加)
·畫面臟怎麼辦 善用RAW文件的自帶降噪
大家都會有感覺,很多入門級相機的RAW文件有個特點,就是後期調整特別容易出噪點。本來畫面較為乾淨,但是稍加複雜調整,畫面就會出現很多顆粒。
小底相機本身基礎差,處理後很多地方容易出現色塊
應對這種狀況,首先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拍攝時拍攝多組曝光組合,已避免後期調整時出現大幅度調整曝光的情況出現,如果光比較大,應使用RAW文件下的HDR合成。另一方面,出現顆粒時,可以考慮進行區域降噪處理,對天空雲彩、暗部進行局部降噪處理。
·寬容度 從前期HDR方式入手
寬容度是相機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其實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遇到的光比都到不了相機的寬容度上限,畢竟直接對著日落進行拍攝也拍攝不出什麼好看的風光片吧。但是不是更高端的全畫幅或者中畫幅,或者是APS-C或者更小畫幅,在應對大光比環境時,都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大光比環境怎麼辦,我們來看一下應對策略
·前期應對 養成包圍曝光的習慣
首先,一般情況下正對太陽拍攝不是一個好選擇,除非太陽被雲層或者岩石等有所遮擋。但是,在日出日落環境下,如果陽光強烈,養成包圍曝光是一個風光攝影非常必要的習慣。包圍曝光,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原始素材,在後期調整時進行HDR合成;另一方面就算不需要多張HDR,也可以選擇更合適的曝光組合,從而提升後期的操作空間。
不管是入門相機還是高端機,都有曝光補償,而且手動M檔曝光時設置更容易
·善用濾鏡 學會使用濾鏡是風光攝影必修課
另外一點,善用濾鏡是風光攝影的必備內容。風光攝影中,常見濾鏡包括偏振鏡(CPL)、減光鏡(ND鏡)、漸變鏡(GND鏡),漸變鏡的分類比較複雜,不僅有檔位區分(從減光區域到正常區域曝光差異,通常有0.3、0.6和0.9,分別對應1檔,2檔和3檔),還可以分為軟邊漸變和硬邊漸變,而且還具有RGND,也就是反向漸變。我們這裡主要來說一下漸變的區分。
漸變鏡是風光拍攝中應對光比的重要道具
對於大家來說,漸變鏡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圓形漸變鏡,很多入門濾鏡套裝都有,這種一般都是軟邊,而且漸變區域位於鏡片1/2處,並不適合作為風光漸變鏡,筆者更推薦使用方形濾鏡。對於方鏡來說,軟邊漸變通常適用於廣角鏡頭,通常70mm以下都可以使用軟邊,而超過70mm,由於鏡頭焦距長,軟邊的漸變效果就會變得很差,所以必須使用硬漸變。
左為軟邊,適合70mm以下鏡頭,右側為硬邊,適合70mm以上鏡頭
長焦鏡頭需要硬漸變
另外一個濾鏡是RGND,是漸變鏡中較為另類,但是筆者認為用處比較大的一類。這類濾鏡通常適用於具有規則邊緣的情況,例如城市天際線、海邊;而適用於太陽尚未落山處於地平線的環境。這種環境下,光線會從中心區域向兩側降低,因此傳統漸變鏡並不適合,需要反向漸變鏡。
RGND反向漸變是應對日出日落的好鏡片
分界線較為明顯,太陽沒有完全落山的情況下,RGND更實用
·後期HDR方法 使用RAW文件配合軟體使用
最後,剛才說過養成包圍曝光是前期拍攝的重要習慣,那麼如果不使用濾鏡,包圍曝光的圖片如何處理呢,當然是使用後期軟體進行HDR合成了。
合成HDR有很多方式,最直接的就是將包圍曝光的raw文件在ACR中合成
HDR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功能,大家不要對於HDR功能談虎色變,特別對於寬容度不好的相機,HDR功能是處理大光比時非常重要的工具。使用HDR,一定要前期採集到足夠多的拍攝數據,也就是我們說的第一項,要採用包圍曝光模式進行拍攝。更多的HDR方式,可以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動態範圍大作戰 三款HDR軟體效果對比》
·鏡頭問題 善於選擇鏡頭搭配
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就是鏡頭,所謂牛頭色彩好,牛頭有德味等等。這裡我們就來著重討論一下不同相機系統的鏡頭選擇問題。
首先,鏡頭肯定是貴的好,毋庸置疑。24-70mm f/2.8不管是銳度,還是色彩,都要比18-55mm好。另外一點,相機系統上,全幅系統通常擁有更高的像素,而APS-C系統最高也只有2800萬(三星NX1和NX500,如今還絕跡江湖了)。但是,同為2400萬像素,其實APS-C和全畫幅的細節呈現理論上是相同的,所以大家也不用為APS-C的素質所擔心。
入門級搭配18-55mm這類套機絕對沒辦法和頂級機身和牛頭拼素質
·焦距問題 廣角不夠廣怎麼辦
第一個器材方面困惑,我用入門相機,焦距需要乘以係數,因此廣角不夠廣怎麼辦。首先,各個廠商都有針對APS-C畫幅或者M43畫幅推出的超廣角鏡頭,例如佳能10-18mm、尼康10-24mm、松下7-14mm,副廠鏡頭亦是有很多選擇,而且其中很多鏡頭,例如佳能10-18mm、圖麗11-16mm、騰龍10-24mm都是素質出色,而且價格非常低廉的鏡頭。
像10-18mm這類鏡頭就是為APS-C準備的,M43也有很多超廣角
一般廠商都有很多專門的廣角鏡頭可以選擇,不夠廣時也可以選擇接片
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是套機鏡頭,也可以利用接片營造廣角的效果。接片時,如果想要得到畫幅比例比較正常的圖像,盡量使用豎排進行接片。接片時應當使用手動對焦,同時使用M檔手動曝光,保證光圈和快門一致。
·對焦問題 儘可能提前對焦和掌握預對焦
對於入門鏡頭,另外一個大問題是對焦方面的。風光拍攝時,經常需要用到超焦距對焦,很多入門鏡頭並沒有景深標尺,因此對焦時,特別是夜晚對焦時很可能遇到問題。
入門鏡頭沒有景深標尺,夜晚對焦需要更多技巧
夜間對焦的方式有很多種,筆者比較推薦在嚴謹的拍攝時,在日落前設置好超焦距,可以使用對遠處對焦點對焦後調整為手動對焦。另外一方面,很多機身的對焦設定帶有電子景深標尺,可以作為參考,而且利用放大對焦,我們可以選擇夜晚最明亮的物體(月亮、星星、帶有燈光的建築等)作為參照物進行手動對焦。
·色彩問題 如何提升狗頭的色彩表現
色彩問題看似是個「玄學」,但其實是個大問題,比如筆者使用蔡司鏡頭拍攝,顏色純凈度和 還原度就非常高,幾乎不用後期進行校色;使用佳能5DSR+11-24mm拍攝風光,色彩非常真實,也幾乎不用校色。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我用的是一個D5500+18-55mm,怎麼進行後期的色彩管理呢。
調色時,我們盡量使用ACR中的HSL調色
後期處理色彩,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色彩的純度。首先我們要學會善用機身的色彩管理方案,另外,利用Camera Raw的HSL調色機制,可以直接控制色彩的區塊,我們要了解畫面中有哪些色彩,儘可能提升色彩的純凈度,而不要讓顏色混雜,才能讓照片看上去更通透,色彩更出色。究竟HSL怎麼調色,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每一種顏色的亮度和飽和度更接近於實際效果。具體的調整方式,筆者日後會專門進行詳細的介紹。
·後期調整 學會合理的照片銳化
狗頭銳度表現和專業鏡頭必然存在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後期銳化來減少差異。通常,我們大部分的用途是網路分享,分享時一般都會有壓縮,為了更好適應網路壓縮,我們可以使用多次USM銳化來抵消壓縮的影響。
首先調整到需要尺寸,然後複製一個圖層,使用其他-高反差保留,將圖層模式調整為疊加
如果需要網路傳輸,完成後合併圖層,使用USM銳化,小半徑,低數量進行兩到三次銳化
原始圖片
處理後
後期銳化,筆者喜歡的方式是藉助高反差保留-疊加,以及小尺度多次數的USM銳化來進行。首先將照片調整到需要的尺寸在進行銳化,比如網路分享筆者喜歡使用2000寬,然後選擇高反差保留,半徑為0.2-0.4之間,圖層混合模式為疊加,然後使用圖層蒙版擦出需要銳化的部分。然後合併圖層後,選擇USM銳化,半徑為0.2-0.3,數量為15-30,進行三次銳化,就可以得到適合網路分享的銳利圖像了。
·拍攝實例一 M43畫幅拍攝的自然風光
說了這麼多理論,很多朋友肯定會說我這是光說不練假把式。下面我們就實際拿出來一些照片來看一下使用非全幅相機,或者入門級,拍攝的效果究竟怎麼樣。我們就從畫幅最小的相機說起,看一下筆者使用M43拍攝的風光照片實例。
M43畫幅相機拍攝
M43畫幅相機拍攝
M43畫幅相機拍攝
M43畫幅相機拍攝
M43畫幅相機拍攝
M43畫幅雖然底小,用來做大尺寸輸出雖然不現實,小尺寸輸出下還是有很不錯的畫質的,而且色彩表現和寬容度都足夠使用。
·拍攝實例二 佳能入門相機的城市風光
很多朋友說尼康拍風光寬容度優勢比佳能更大,第二組我們就看一下佳能相機拍攝照片表現如何,相機分別是EOS 760D和EOS M5。
佳能EOS 760D拍攝
佳能EOS 760D拍攝
佳能EOS 760D拍攝
佳能EOS M5拍攝
佳能EOS M5拍攝
其實,使用760D或者EOS M5拍攝都比較輕鬆容易,佳能的直出色彩更加真實,所以後期處理上變得更加容易。
推薦閱讀:
※陰宅風水基礎入門知識
※相機的自動測光與自動曝光入門問答
※八字入門·也談納音
※五線譜入門基礎樂理常識教學視頻
※財氣能否入門,就看開門的「三見」與「三不見」
TAG: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