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悟大和尚:引領眾生同行「人間佛教」成佛
南普陀寺方丈、閩南佛學院院長則悟大和尚致辭(圖片來源:鳳凰佛教攝影:南普陀寺弘法部)編者按:3月19日,為紀念一代高僧太虛大師圓寂70周年,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和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在廈門舉行了《太虛大師全集》編修項目啟動儀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普陀寺方丈、閩南佛學院院長則悟大和尚在啟動儀式上發表致辭,則悟大和尚在致辭中表示,千年古剎南普陀寺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發祥地、實踐地與輸出地。南普陀寺與閩南佛學院舉行《太虛大師全集》的編修,不但是深切緬懷大師為佛教所做出的功德事業,更重要的是傳承大師的精神和理念,效法他的悲願和深行,引領眾生同行「人間佛教」成佛大道。以下是則悟大和尚致辭全文: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學者、各位法師、同學、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1933年,太虛大師在五老峰題詞:「雲影波光天上下,濤音松籟海中邊。」今天,勝緣成就,諸方博學宏才的大德高賢共聚一堂深切緬懷圓寂七十周年的太虛大師。同時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共同發起的「《太虛大師全集》編修啟動儀式」在這裡隆重開幕。這是高舉太虛大師煌煌智炬,化解冥暗和頑愚,成就甘露普潤的大好因緣,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衷心祝願《太虛大師全集》編修研討會暨項目啟動儀式圓滿成功,並向與會大德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良好祝願!太虛大師是中國現代佛教偉大的改革家、教育家、思想家。20世紀初國家、民族、佛教瀕臨危亡的大背景下,以慈悲不舍眾生髮起佛教革新的大願,在教理、教制、教產三個方面倡導改革,孜孜不倦為民族、佛教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大師一生致力於佛教事業的發展,興教育,樹人才,辦刊物,宣妙理,聚賢哲,布仁德。尤其是大師在二十多年間融通內學外學,建構了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為中國佛教當代的轉向和推動尋求了一個契理契機的切入點,為中國佛教國際化的發展和弘傳建立了具有全球角度的制高點,成為現代中國佛教的指導思想。千年古剎南普陀寺是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發祥地、實踐地與輸出地。南普陀寺在大師的銳意改革中,以建立教場弘法利生為宗旨,推動戒法修持,培育寺僧才智,由此迎來了重輝的氣象。閩南佛學院也在大師的主持下,對辦學方針、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革新,從此閩院的院譽鵲起,聲名遠播,成為國內外著名佛教高等學府和近代中國佛教教育的重鎮,在僧伽教育的探索中,引領了中國僧教育的發展方向,為中國佛教培育出了一大批出色的佛教僧才。當前,人間佛教思想的推行與實踐已經形成了時代潮流,但是在入世的過程中,也出現「過於注重人天善法而忽視解脫本質」的現象尤其為人所關注,並逐漸形成了「只有人間而沒有佛教」的質疑。還有人認為,「人間佛教不過是政治性的口號,是佛教世俗化的產物,不能使人獲得清凈、解脫。」這種認知與行為上的偏頗,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思考。其實,對於上述問題,大師早有預見,他在《人間佛教導論》中指出,「人間佛教是佛教而非世學,應符契佛陀教法、佛法理趣,有根源性的經典依據;應保持佛法出世間的主旨和了生死的主題,具超越性、神聖性。若片面強調順應時機而取消、掩蓋了佛法出世間的超越性、神聖性,世俗化、庸俗化為一般的世學,這種佛教便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故大師重視僧教育,以造就住持僧寶展現佛教超越性、神聖性的一面。以菩提心為根本,在菩薩萬行中不忘初心對治世俗化、庸俗化的傾向。大師曾經在1930年春天對閩南佛學院學僧的開示中說,「這個佛學院不是一般所謂學校。閩南佛學院的宗旨,是要將佛學院精神實現為人間社會建設的——由理想達之事實。這點精神和宗旨,你們須十分確切認清。然後方不負教者學者的初願。」並提出了學製為十二年的「佛教辦學系統案」,從社會學歷的初級、高級小學到初級、高級中學,到出世間的律儀院、普通、高等教理院、參學處的學修歷程,從僧格的養成、教理的通達、修證的成就,一切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都是為了培養出對內能夠住持佛法的僧寶,對外能夠利國利民的精神導師。大師提出的這些理念針對當代的發展與需求,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指導意義。今天我們舉行《太虛大師全集》的編修,不但是深切緬懷大師為佛教所做出的功德事業,更重要的是從大師的文字般若中,感受大德的典範,傳承大師的精神和理念,效法他的悲願和深行,努力地引領眾生同行「人間佛教」成佛大道。良辰盛事,大好因緣。在此,我謹祝願《太虛大師全集》項目編修,廣思集益,圓滿順利;祝願與會大眾身心怡悅,六時吉祥。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