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胡亂華中心地

五胡亂華中心地

2013-04-15 22:55:25|分類: 山西文化 |字型大小訂閱

作者:范富解讀: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漢,總稱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 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蕩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十六國」時期,晉陽是少數民族覬覦中原所爭奪的重鎮。史載,西晉并州刺史劉琨死後至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八十餘年(316~396),晉陽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等小政權國家輪流佔據,深受戰亂之苦。 公元316年,西晉并州刺史劉琨在匈奴劉漢政權和羯族石勒夾攻中身亡,晉陽被石勒佔領。公元319年11月,石勒自稱趙王,建都襄國(今河北邢台),改并州為太原國,治地晉陽,下轄陽曲、榆次等13縣。後趙據晉陽共42年。 公元358年,鮮卑族慕容氏所建前燕攻晉陽,後趙太原國守將張平棄城南逃平陽(今山西臨汾)。前燕在晉陽設置并州,下轄太原國、上黨郡、雁門郡等7個郡國。前燕據晉陽共12年。 公元370年,前秦遣大將楊安攻晉陽,後又調王猛自壺關引兵助戰,王猛在晉陽城外暗挖地道,讓虎牙將軍張蚝率領數百名壯士潛入晉陽城中,裡應外合俘虜前燕并州刺史東海王慕容庄。前秦皇帝符堅將并州治所從蒲坂(今山西永濟)徙遷晉陽城,轄地除前燕7郡國外,又添轄五原郡(今山西忻州)。前秦據晉陽16年。 公元385年,符堅被部屬羌族姚萇縊死,堅子符丕於晉陽繼皇位,改元太安,繼續維持前秦帝系。次年,符丕從晉陽出兵準備去平陽討伐叛臣姚萇,不料被另一支鮮卑族慕容永乘虛而入,佔據了晉陽。慕容永於同年在長子(今山西長子)稱帝(史稱西燕)。西燕據晉陽8年。 公元394年,建都於中山(今河北定縣)的後燕國又攻佔了晉陽,但僅僅時隔二年,晉陽就被北魏拓拔珪奪走了。北魏逐漸統一中國北方,戰亂局面開始緩和,人民生活趨向安定。 所以,諳熟太原歷史的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宋建國先生在《太原建城兩千五百周年的意義》中講,太原這座城市彷彿就是專為打仗而修的,「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得晉陽者得中原,失晉陽者失天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太原其實是一座戰爭之都、軍事之城,太原的軍事文化底蘊應當很好地發掘並發揚光大。 發掘並光大太原的軍事文化,有一個人我們應該銘記,他就是劉琨。劉琨,字越石,西晉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生於泰始六年(270年),卒於大興元年(318年),官至大將軍并州刺史、都督並冀幽三州軍事,是捍衛晉陽的千古英雄。「劉琨堅守晉陽,以彈丸之地,孤軍力拒前趙萬馬千軍,與劉淵、劉聰、石勒等一世豪傑,先後對壘9年有餘。在這9年中,劉淵所建前趙之軍,橫掃西晉,席捲北中國大地,陷洛陽、下長安,取鄴城,虜掠懷、愍二帝,鐵蹄肆虐,所向披靡。黃河、淮河、漢水廣大地區,無不狼煙四起。但是,深踞其腹心,近在其國都平陽數百里之地的晉陽,卻屢圍不破,屢攻不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劉琨之才、之能、之方略、之堅定,足見其一斑。」(王繼祖先生《劉琨——捍衛晉陽的英雄》)。所以史書說他是「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他也說自己「枕戈待旦,志梟逆虜」,此言不虛。 漢族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和珠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進一步增進了南方的百越、三苗族裔與中原漢族的文化和經濟聯繫。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開始算起,一直延續到北魏拓跋珪建立政權。 東晉(十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開欄語近四百五十萬字的《太原歷史文獻——輯本》(以下簡稱《太原歷史文獻》)於2011年年底面世後,激發了廣大市民熱愛太原,建設太原,發展太原,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的信心和決心。從本期開始,我們特約請市委黨校市情與發展研究室主任范富撰寫系列文章,為讀者解讀《太原歷史文獻》,以獨特視角,探知紛繁歷史中的智慧。重溫歷史,並不是簡單的複述。我們會在「廉政篇」、「人物篇」、「事件篇」等篇章中跟隨作者的引領,感受他獨闢蹊徑的註解,從歷史的後院走到現實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共撞人間醒世鍾。漢文帝劉恆廉政實錄一 躬行節儉勵精圖治原文: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漢書?文帝紀》解讀: 漢文帝劉恆是漢朝(西漢)的第五個皇帝,是從代國太原走出去的一代聖君。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學家將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奉為賢明帝王的典範。漢文帝勵精圖治,富有天下卻勤政廉潔,享年僅僅55周歲(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而他治理下的西漢社會,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海內殷富」。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文帝「即位23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這是最為難能可貴的。宮室就是宮殿建築,苑囿就是皇家園林以及供皇室打獵遊玩的場所,狗馬即供皇帝娛樂使用的動物、設施等,服御即為皇帝服務的服飾車輛儀仗等。這些都是皇帝們講排場、顯威嚴、享樂遊玩必不可少的,皇帝們大都十分重視。有幾個皇帝不大修宮殿園林、不大顯威風擺闊氣的?然而文帝當皇帝23年,居然沒有一點「增益」。沒有蓋宮殿,沒有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沒有增添。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皇帝,能做到這樣,並且堅持一生,實在是很可貴的。 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召來匠人計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文帝就說:「百金相當於中等富裕的百姓十家的產業,我住著先帝留下來的宮殿,就常常感到惶恐,還建露台幹什麼?」 文帝經常穿的衣服是「綈衣」,綈是一種很粗糙的色彩暗淡的絲織品。皇帝穿這樣的衣服,是非常樸素的。當時長衣拖地是很時髦的,而他寵幸的夫人穿的衣服也不準長得拖到地上。 皇帝都在生前為自己修陵墓。漢文帝為自己修的陵墓規定「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以至於後來一支農民起義軍竟然因為文帝的舉措沒有挖他的墳,真是積德的大報應啊。 在他死前,最後安排了一次節儉的活動——他的喪事。他在遺詔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為自己從簡辦喪事,「霸陵(漢文帝的陵墓)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原來簡陋的設置,不準改動。他還詳細規定了喪事的規格、細節。如不讓人到宮殿中哭泣,宮殿中應當哭泣的人,只在早晨和晚上各「十五舉聲」,其他時間不得擅哭,即是哭也憐惜如此。又如規定「絰帶不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即喪服上的麻帶不要長過三寸,車及兵器上都不要懸掛布料。為體恤百姓,令天下吏民三日皆釋服,脫掉喪衣,不要禁止娶婦嫁女等活動。其部署詳細,簡省至此,便民至此。作為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特別是在「海內殷富」的「文景盛世」能做到如此儉省,如此克己,如此體恤百姓,實在是可貴的。 客觀而言,文帝這樣的心繫百姓,儉樸勤政,並不斷改進政策,孜孜以求強國富民的皇帝,歷史上實不多見。正是由於漢文帝這種廉潔愛民和勵精圖治的實踐,才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為漢王朝走向漢武帝的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石。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說:「德至盛焉」,「豈不仁哉」! 對照胡錦濤總書記今年1月9日在中紀委全會發表講話的七次提到「純潔性」的呼喚,對照總書記講的「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學習漢文帝劉恆這位從并州大地走出來的皇帝的治國實踐,學習他「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中蘊含的大氣象、大氣度、大境界,更需要我們銘記文帝「有不便,輒弛以利民」的醇正愛民情懷,進一步夯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基石。
推薦閱讀:

姜維把五胡亂華推遲了十年|文史宴
五胡亂華,中原十室九空,為什麼到了隋、唐時期,漢族依然能占多數?反而五胡不見了?
五胡亂華系列四:劉聰滅晉之三:和劉琨相持與殺害晉懷帝
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為何只是曇花一現?

TAG:五胡亂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