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常用的葯對與葯串

中醫治病用藥講究組方配伍,不同的中藥同時使用,有時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療效。從經方、驗房中總結出來的葯對與葯串,體現著中醫復方配伍的精髓,對如今各種常見疾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民生開講特邀世界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大內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趙進喜教授,帶來「中醫常用的葯對與葯串」系列專題,精彩節目,不要錯過。【本期開講嘉賓】趙進喜,世界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大內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葯對大多出自古代經方,它不是兩個葯的簡單結合,而是力求達到「1加1大於2」的效果。施今墨先生非常重視葯對,曾提出著名的「降糖葯對」,其學派傳人也都比較重視葯對的運用,並在施今墨先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呂仁和先生的弟子在研究其用藥經驗時發現,呂先生不僅兩味葯一塊用,還經常三味葯甚至四味葯一塊用,遂提出「葯串」的概念。中醫認為枳實的行氣作用比較強,可以破積消痞,治療痞塞、腹部脹滿;枳殼的作用比較緩和,有行氣消脹的作用,枳殼跟枳實這兩味葯一塊用,既能治肚子脹,又能治胃脘痞悶不舒、上下不通,一般用量為枳殼枳實各6克。經方「四逆散」中將枳實枳殼一塊用,可以疏肝理氣,對治療胃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女性經前乳房脹痛、更年期綜合症等效果較好。香蘇散是宋代的局方,在其中加上枳實枳殼,可以疏肝理氣、和胃理氣,對治療慢性胃炎有很好的效果。荔枝核、橘核這個葯對有行氣散結的作用,且比較善於走小肚子,可以用於少腹脹滿、疝氣、乳腺增生等的治療。香櫞、佛手這個葯對是相須配伍,藥性平和,特別適合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有疏肝行氣、化痰和胃的作用。中醫治病特彆強調治胃氣,香櫞、佛手葯食兩用,在治療慢性病的方子中加入此葯對,可以行氣開胃,增強患者食慾。黃芪是最常用的補氣葯,生地是最常用的養陰葯,這兩味葯組成的葯對,可以滋腎養陰,是施今墨先生脾腎同治思想的體現。專家建議,冬季乾燥,容易勞倦傷氣,可以用黃芪生地燉雞或燉鴨,是不錯的葯膳處方。蒼朮健脾燥濕,玄參滋陰清熱,這兩味葯可組成藥對,經常用於有濕熱的糖尿病患者。黃連、黃芩葯對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是個苦寒葯,對於各種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甚至是大腸有火的患者有較好的效果。葛根、丹參這個對葯是由祝諶予先生提出來的,是活血對葯,現在廣泛應用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治療。突發性耳聾大多有血瘀的狀況,可隨方加入葛根、丹參這個對葯,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中醫治病強調整體觀念,在治療頸椎病時隨方加入葛根、丹參葯對,在滋補肝腎、強筋壯骨的同時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使身體得到整體調理,緩解頸椎病的癥狀。天花粉是指栝樓根,它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是治療口渴的首選藥物,也是現在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葛根、天花粉這個葯對適用於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內熱傷陰口渴癥狀比較突出者。若患者大便乾結,可加生地、麥冬、大黃等,増液行舟。丹參、丹皮藥性相近,是相須配伍,有活血化瘀和涼血的作用,主要用於腎炎血尿等有血熱血瘀癥狀的疾病治療。肌膚甲錯、顏面瘀斑或舌下青紫都是血熱血瘀的表現,女性月經量多、顏色鮮紅,或臉上長痘等情況,也多半是血熱,都可隨方加入丹參、丹皮。狗脊、木瓜、續斷和杜仲是呂仁和先生常用的葯串,有滋補肝腎、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的作用,尤其能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腰疼。狗脊、木瓜、續斷、杜仲這個葯串對治療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有比較好的效果,若患者有手腳麻木的,可隨方加入桑枝、雞血藤。中老年女性常見上半身心煩、失眠、頭暈,下半身腰腿酸沉、腿腳冷涼,可以用狗脊、木瓜、續斷和杜仲治療下身的寒症,用柴胡、黃芩、半夏治療上身的熱症。銀花、連翹和黃芩是中醫清熱解毒最常用的葯串,對於風熱感冒、急性扁桃體炎等外感熱症的疾病有很好的效果。柴胡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黃芩可以清肺火、肝火,兩味葯配合一方面可以解表,另一方面又可以清熱,在臨床上的適用範圍非常廣。劑量在中藥藥效的發揮中至關重要,柴胡和黃芩的劑量比例在原方中是8:3,現在用於治療耳鳴、頭暈、神經衰弱等癥狀時一般採用4:3的比例。達原飲是治療傳染病的名方,在達原飲的基礎上隨方加入柴胡、黃芩,對於外感熱症有很好的退燒作用。許多古代名方也都可以用於現代內傷雜病的治療,如達原飲可以用於乙型肝炎和癲癇的治療,小柴胡湯對於各種膽汁反流性胃炎也有很好的效果。陳皮和半夏是二陳湯的核心配伍,陳皮理氣和胃,半夏燥濕化痰,兩個葯結合起來能理氣化痰,又能和胃,可以用於治療中醫辨證有痰的病症。半夏有多種泡製方法,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可以用清半夏,治療胃病經常用姜半夏。腎衰的病人經常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癥狀的,可以用陳皮加姜半夏。蘇葉有解表散邪、化濕和胃的功效,還能解魚蟹之毒,可以作為海鮮的佐料使用;萆薢是清利濕熱的,能夠分清泌濁。兩味葯是互相配合的關係,主要用於慢性腎衰的治療。當歸、黃芪這個葯對取自金元名醫李東垣的「當歸補血湯」,強調在補氣的基礎上補血,一般黃芪的用量比當歸用量大。當歸既能養血又能活血,經常用於婦科疾病的治療。《金匱要略》里專門就有一個「當歸生薑羊肉湯」的方子,用於治療女性虛寒痛經比較好。蟬蛻又叫蟬衣,有祛風止驚的作用,與僵蠶組成藥對,可以治療抽風,也是古代名方「升降散」的核心配伍。傳染性疾病出現感冒發燒癥狀或高血壓出現頭疼的,可隨方加入蟬蛻、僵蠶葯對,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若病人出現「風嗽」癥狀,可將蟬衣、僵蠶加入到止嗽散方中,其輕清靈動的藥性能解咽喉部的痙攣,對咽癢咳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牛蒡子能疏風解表,鬼箭羽能活血通經和袪風散結,兩者組成的葯對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腎炎、風濕病、咽喉疼或者有血瘀的病症。鬼箭羽活血化淤散結作用比較強,如果月經量多的不能輕易用;牛蒡子有通大便的作用,假如大便乾的,用它正好,如果大便稀的就不能用量太大。百合是養陰的,能下心中積氣,藥性偏涼;烏葯是行氣的,藥性偏溫,組合成為葯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對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有很好的效果。赤芍、白芍、甘草藥串取自醫聖張仲景的經典方「芍藥甘草湯」,能治療胃疼、膽絞痛、腎結石的腎絞痛、婦女的通經、腰酸背疼腿抽筋等各種疼痛。中醫一般認為,半側的頭疼是少陽經的疼痛,往往與情緒有關係,可用「散偏湯」進行治療。蒼朮健脾燥濕,白朮健脾益氣,黃柏清熱燥濕,這三味葯組成藥串,可以治療由於濕熱導致的腰腿酸困、外陰瘙癢等癥狀。懷牛膝可以滋補肝腎,川牛膝活血利水,這兩味葯可組成藥對,用於治療肝腎虧虛引起的腰腿酸疼、腰腿麻木等下肢的病症。中藥處方貴在有針對性,對於骨質增生、骨質疏鬆或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引發的腰腿麻木等癥狀,都可以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蟲類葯、通絡葯或狗脊、續斷、寄生、木瓜、芍藥甘草湯等加減組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虎杖可以清利濕熱,能夠疏筋活絡,治療濕熱痹證;金錢草也有清利濕熱的功效,可以化結石、利尿通淋。兩味葯組成藥對,可以針對濕熱前後分消,對於高尿酸血症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專家提醒,痛風的治療非常強調飲食的配合,含嘌呤比較高的各種海鮮、菠菜、蠶豆、豆腐等食物都要嚴格控制,避免引發病情加重。荊芥、防風、山梔、蟬蛻這個葯串是呂仁和教授常用的藥物配伍,主要用於慢性腎炎的治療,對於北方地區冬天常見的「寒包火」感冒也有很好的療效。【飲食養生之道】在冬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既可舒展筋骨,流通血脈,又能增熱保暖防寒。對中老年人來說,冬季鍛煉以室內為主,天氣晴好時可到室外散步、打太極拳、做保健操。但遇到天氣不好,如大風、大寒、大霧時則應避免。【飲食養生之道】石榴、柑桔、柿子、梨、葡萄,均有生津止咳、潤肺止咳之功效,是冬季養肺的上好水果。【飲食養生之道】吃火鍋時喝點酸奶,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預防因火鍋的油膩以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腹瀉、腹痛等。【冬季飲食養生】冬天是滋補身體的季節,根據自身條件適當選用藥膳進補十分有益,可增加熱量抗寒,又能加強營養吸收,促進健康。【冬季飲食養生】清晨洗臉刷牙後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冬季飲食養生】日間腦部血流量比夜間少1/5,故中午小睡30~40分鐘為宜,然後用手指按摩百會、風池、印堂等穴,或用梳子梳頭按摩頭皮,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消除疲勞和頭昏現象,加上用冷水洗臉則精神充沛。【冬季飲食養生】腳底有許多經絡循行的穴位,如湧泉穴,通過熱水透穴可以提高體溫0.2℃,能改善周身毛細血管的功能,有保溫和助眠的功效;腳素有第二心臟之稱,護腳能強心,毛細血管擴張充血促使心臟活動加強,又可防止腳部凍瘡的發生,減少皮膚瘙癢症。【冬季飲食養生】鼻粘膜里有豐富的血管和海綿狀血管網,血液循環十分旺盛,當冷空氣經鼻腔吸入肺部時,一般已接近體溫。人體的耐寒能力應通過鍛煉來增強,若依賴戴口罩防冷反而使人體變得嬌氣,更容易患感冒。【冬季飲食養生】冬天手腳長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此時,如果馬上用火烘烤會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縮力,出現動脈瘀血、毛細血管擴張、滲透好增強,局部好瘀血。輕的形成凍瘡,重的造成組織壞死。所以,冰凍的手腳只能輕輕揉擦,使其慢慢恢復正常溫度。施氏葯對臨證治驗舉隅中醫辨證論治根植於中國古代醫學樸素的辨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其法則嚴謹,力求葯盡其用。歷代醫家遣方用藥多有闡發,豐富和完善了中醫治療體系。近代醫家施今墨先生獨具匠心,擅 長臨證施治,廣用藥對,功效卓著。筆者受「施氏葯對」啟迪,通過臨床實踐獲益菲淺,現舉病例說明如下。精要配對巧治消渴證關某,男性,65歲,1997年4月16日初診。患者自述多食易飢7年,雖多食而形體消瘦,伴口乾多 飲,多尿,大便正常。西醫確診為糖尿病(Ⅱ型),長期口服西藥降糖,但病情纏綿反覆。診見 舌質紅,苔黃,脈滑;查尿糖(),空腹血糖10.3mmol/L。診為胃火熾盛,陰津虧虛之「消 渴證」,治宜清胃瀉火、養陰益氣,予玉女煎合施氏葯對(黃芪對山藥益氣;玄參對天花粉 生津)治之。處方:生石膏30g、知母12g、生地12g、黃連6g、牛膝6g、黃芪15g、山藥12g、 玄參15g、天花粉15g。囑患者嚴格按飲食治療規則進食。7劑後患者諸症明顯減輕,原方繼 服14劑,複查尿糖、血糖均已正常。按:此病例主要病機為胃強脾弱,陰津虧耗,屬消渴證中的「中消」。治療宜從益陰補氣入手,清其胃而兼滋腎陰。施氏運用黃芪合山藥益氣護脾,玄參合天 花粉生津止渴,相互扶持,配對精要,寓意深妙,可助玉女煎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之力。而消渴證後期多陰虛燥熱甚,並致瘀滯諸症,祝湛予先生由此增用丹參合葛根活血化瘀,生地合熟地 滋陰補腎,也為施氏葯對之引申。筆者臨證體會,氣有餘便是火,使用施氏葯對,益氣藥劑量不宜過大,不然反致傷陰劫津。生熟葯對攻失音證袁某,男性,36歲,1996年8月3日初診。患者聲音嘶啞一年,曾診為慢性咽炎,經戒煙酒及西 葯抗炎、霧化等治療,效果不佳。每遇風寒或油煙異味則聲嘶加重。現患者聲音嘶啞,咽干 咽痛,吞咽困難,夜間陣咳,其聲不揚,伴咯少量粘稠痰,飲食、二便正常。舌紅少津,苔少微 膩,脈細。證屬肺腎氣陰雙虧,虛火上犯之「失音」證,治宜滋陰益氣,通絡開音。予施氏訶子亮音丸(生、煨訶子,生、炒桔梗,生、炙甘草,鳳凰衣)加減。處方:生、煨訶子各9g,生、炒桔梗各 6g,生、炙甘草各6g,生、熟地黃各6g,麥門冬12g,木蝴蝶6g,馬勃粉12g,蟬衣6g,胖大 海9g,白僵蠶9g,囑溫葯慢咽,5劑後癥狀明顯減輕,守方再服15劑而音復症除。按:生葯指乾燥後未經炮炙的中藥;熟葯指炮炙後的中藥。方中生訶子對煨訶子,味苦酸澀,清 金溫腎並舉;生甘草對炙甘草,清熱益氣寓於寒溫相合;生桔梗對炒桔梗載葯上行肺咽;生 地黃對熟地黃,補腎涼血寒溫同行。生葯秉土氣屬陰,清利咽喉;熟葯承火氣屬陽,補氣潤肺。加上麥門冬益氣滋陰;馬勃粉、木蝴蝶、蟬衣利竅開音;胖大海、白僵蠶化痰宣肺止痛,諸 葯合之,共奏宣肺、通竅、增音之功。


推薦閱讀:

針灸的記載文獻有什麼?
腸胃不好 9種食物助你養腸胃
我負中醫 中醫負我
中醫驗方系列三
中醫說 | 喝茶有講究,養生別犯錯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