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兩岸三地藝人的政治正確虛幻嗎
兩岸三地網上輿論場近來針對藝人「政治表現」的爭議非常火爆,從不同價值觀及政治立場進行頗具 殺傷力的討伐。黃安揭發了多名「台獨藝人」,獲大陸網民喝彩,但他本人又遭到島內輿論的「封殺」。周子瑜「道歉」風波成了高潮,卻不是結尾,緊接著台灣藝 人羅志祥因在大陸說「我們都是中國人」,被島內綠營媒體口誅筆伐。
香港女歌手何韻詩前年積极參与「佔中」,後被內地網民抵制,事業每況愈下。她19日表示「效仿李嘉誠從內地撤資」,而「撤資」所指是取回在淘寶店的1000元人民幣抵押金,遭到內地網民的嘲弄。
在不同價值觀群體看來,藝人不斷「犯忌」,踩了「政治線」,這反映了有關政治問題在兩岸三地都變得尖銳,這會對藝人言行造成更多約束。
通常說來,不捲入政治爭議是藝人重要的生存之道。像把兩岸三地同時當做市場的那些藝人,不主動碰相關敏感話題是很多人的「座右銘」。如果不得不碰,他們採取一些「圓滑」態度往往能夠得到理解。
個別藝人主動碰政治,是一種特殊選擇。他們對由此將產生的尖銳反應按說應有所準備。
少數藝人對兩岸三地信息流動已經「一體化」了解不夠,仍然「到哪兒說哪兒的話」,搞「兩面派」,被媒體揭發出來,需要「吃一塹長一智」。
網民「打架」,兩岸三地的官方都不宜干預,更不應介入。這是三地價值觀的自然碰撞與磨合,想擋也擋不住,官方插手說不準就會弄巧成拙,倒不如就讓網民們自行「了斷」。
現在大陸與台灣網民動輒就打到臉書上,台灣官員和著名政客經常就此站出來發聲,他們短期內或許撈取了政治得分,但長期看這不可能是優質的政治利益來源。政客參加網路「茬架」降低了整個台灣的格局。
內地官方極少就兩岸三地網民的恩怨表態,更不會像台灣官員那樣斥責對岸的「網上暴力」。這樣的高姿態是對的,網路小青年的事,官員們還是離遠點好。
兩岸三地網民從各自價值觀角度「揭露」藝人,都會給藝人造成損失。哪一邊網民所代表的市場更大,他們對藝人的制約力就越強,這是市場的法則。在這裡市場轉化為一定程度的政治力量,這也是藝人面對的現實。他們有選擇的自由,並且需要承擔選擇的後果。
這是大中華圈政治現實的一種表現形態,它的近乎原生態有很強可持續性,傳遞出圍繞國家認同的大量信息。它們不斷碰撞,會讓一些隔閡變得具體、可視,但也會展示重要的深層結構和趨勢,為理性提供更多證據。
政治上的對錯總是相對的,局限在一定時空內的。香港和台灣都有能搞出與大陸針鋒相對「政治正確性」的圈子,但大陸有質的寬廣,而且向歷史延伸的能力更強,它對歷史趨勢的代表更加可信。
一些人可以選擇在台灣或者香港特定圈子裡的「政治正確」,用他們狹隘的利益定義「人民」這個詞。這一切都需在歷史中大浪淘沙,滾滾潮水不認「道德高地」,誰也沒有「一級保護」的特權。
黃安自己就是藝人,他後來刪除了所有揭發「台獨藝人」的微博,但他帶來的思考不會飄散。輿論看來不總像排浪那樣整齊,它也會是漩渦,整個輿論之河令人感慨萬千。
推薦閱讀:
※環球時報:未來十年的文化,詮釋中國話語
※環球時報:美媒妄稱佔中發起人為「年度思想者」
※諶青凡:看環球時報的民主論
※環球時報:對「佔中」表態,「發哥」不能太瀟洒
※環球時報:台灣學生懼開放變化,激進還是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