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濕熱之方:王氏清暑益氣湯
本方是溫熱病大家王孟英在他的大作《溫熱經緯》中提出的。該書貌似述而不作,但實際上是作者將先賢有關溫熱病的論述,按照他的構思進行了相應的編排,並加上按語,是在拿先賢的片語,講述自己的觀點,這在當時是一種比較風行的中醫寫作方式。本方是在評價「薛生白濕熱病篇第38條」時提出的。薛生白認為在治療濕熱傷氣的時候,應採用清暑益氣的治法,用方選擇的是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組成為黃芪、蒼朮、升麻、人蔘、澤瀉、炒曲、橘皮、白朮、麥門冬、當歸身、炙甘草、青皮、黃柏、葛根、五味子)。但是,薛生白也不無保留地告誡說:「方中藥味頗多,學者當於臨證時斟酌去取可也。」
王孟英在其後的按語中認同了薛氏的觀點,認為李氏清暑益氣湯「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因此在其後列出自己在處理此類病證時的方案,這就是王氏清暑益氣湯的來由。
暑熱證受季節因素的影響,在夏秋季發病。「暑」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外感因素,但其本質離不開濕和熱,故有暑多挾濕之說。暑邪雖屬外感六淫之一,但與其他邪氣襲人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暑邪直入氣分,不形成表證。暑熱襲人,汗出傷津,形成熱不去,濕仍在,津已傷,而氣隨津脫,這是暑邪傷人的常見病機。因此,治法當以清熱、化濕、益氣生津為主。病證中濕熱是因,氣虛和津傷是果。
那麼濕熱膠結應該如何治療呢?溫熱學派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突出顯示出傑出的智慧,為後世所推崇。長期以來,治療濕熱都以清熱燥濕為基本大法,黃連、黃芩等葯是當然之選。但是,治療外感濕溫,此法則難於取效。而溫病學派選用清透滲利之品,化濕、利濕與清涼透熱相合。清利之品與苦寒之品的區別是很大的。苦寒之品雖燥,但寒助濕性,易使濕熱變為寒濕,使治療更為棘手。而使用清利之品,可通過通利小便等方法使濕有去路,以利助清,使熱隨濕去或者使濕退熱孤,則治療上更適合濕熱病邪的特點。
方中西瓜翠衣、荷梗、竹葉利濕清熱,使熱隨濕去,黃連清熱,知母、石斛、麥冬生津養陰,西洋參、甘草、粳米補氣。上面說過,這時應該最好不用黃連。後世醫家也認為此處不太徹底,批評黃連的運用。但是,實踐證明,少量使用還是可以的。本方未注用量,按照溫病學派的一貫思想,黃連是應該少用為好的。
實驗證明,清暑益氣湯能有效對抗內毒素血症的發生,研究者認為這與本方能直接抑制細菌生長與的代謝,減少內毒素產生,並使大量內毒素和細菌排除體外有關。
本方用來治療夏季熱、中暑等卓有成效。此外,本方還特別適合於入夏後常低熱或自覺發熱,伴口渴口乾,多汗乏力等癥狀的亞健康人群。這些病證也許在物理及生化檢查中並不能顯示明顯異常,但患者自覺癥狀顯著,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同時不明原因的不適,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影響。針對上述人群,王氏清暑益氣湯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推薦閱讀:
※夏天到了,經常被蚊子咬的人,是因為體內缺什麼嗎?
※今日立夏,夏季養生須知
※陽氣若足千年壽,夏季養陽避開這4點
※腿毛茂盛的男生夏天應該刮腿毛嗎?
※夏季出租房沒有空調如何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