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概論基礎問題之二
1.如何理解社會化及其在人與社會相互關係中的作用?
①社會化,人接受社會文化和對社會的適應過程。即人作為「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全部過程。經過這過程,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展,人的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②它包括內化、角色學習和獲得價值標準的統一過程。
③社會化的新傾向:
A.重視研究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失序對於個體成長的影響。
B.拓寬對個體概念的理解,認為個體既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群體或社會單元。
②從個人方面分析社會化在人與社會相互關係中的運用:
A.社會化是個人得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獨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B. 繼續社會化是個人適應社會變遷所必經的途徑。
③從社會方面分析:社會化是人類社會及人類文化不斷延續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A. 沒有經過社會化的人也就沒有社會。
B.沒有社會化,社會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會目標也就不能實現。
C. 沒有社會化,社會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續和發展。
2.簡析狹義的和廣義的社會化領域。
①20世紀50年代以前,社會化研究針對少年兒童。這一階段所形成的研究範圍和重點,以及由此延續下來的傳統,屬於狹義社會化研究。
②50年代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人們不再只是研究童年時期的社會化問題,而是開始全面探討包括一切角色學習在內的社會化過程。同時,不同角度的關於社會化的研究開始出現聯合的趨勢。社會化被認為是一個包含了內化、角色學習和取得價值標準的統一過程。由此形成並出現了廣義的社會化研究。
3.社會化的主要機構有哪些?
①社會化的社會機構,是指承擔著社會化任務或者發揮著社會化功能的各種社會機構或社會環境。
②家庭:個體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社會環境。
③學校:專門為社會化目的而設立的學習機構。
④工作單位:個人進行職業社會化的主要場所。也是檢驗家庭和學校社會化成果的場所。
⑤同齡群體:由在年齡、興趣愛好、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等方面比較接近的人們所自發組成的社會群體。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⑥大眾傳播媒介:是指社會組織為在廣大社會成員之間傳遞信息、互通情報所採用的各種通訊手段。
4.簡述社會學研究社會化的三種角度。
①文化角度:社會化是文化延續和傳遞的過程,其實質是社會文化的內化。受文化人類學的影響,屬於社會學的文化學派。
②個性發展角度:社會化是人的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社會人是經由社會化過程而形成的具有個性的人。受心理學影響,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立場。
③社會結構角度:重視人與社會關係的社會方面,社會化就是要使人變得具有社會學。角色學習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的功能在於維繫和發展社會結構。
5.簡述劃分社會化過程的要點。
①年限或時間界限。
②不同年齡段上的人具有的個性發展或心理發展特徵。
③不同階段個人所要達到的目標。
④為達到不同階段的社會化目標所採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
⑤不同階段,社會化任務的主要執行者或承擔者。
⑥在社會化的每個階段,實際上都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發展,或是非正常的發展。
6.當前我國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①早期社會化的困境:
①早期社會化:從幼兒時期到青少年時期的社會化階段。
②特點:社會化主體不成熟,社會化執行者多樣性。要求社會能夠提供穩定和統一的社會規範和價值標準。同時,還應提供權威形象。
②社會失范與再社會化問題:
①社會失范指社會規範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亂和趨向於多元化的現象。
②再社會化,廣義,在生活急劇轉變中,一個人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而適應另一種對他來說全新的生活方式的過程。可以是自願的,也可以是被迫的。狹義的,強制性的教化過程。對青少年的再社會化應當以教育、挽救為主。
③社會變遷與成人的繼續社會化:生活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人們的人格也必然會發生變化。
④代差問題:
①代差,狹義,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廣義,年輕一代與年高一代在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別。
②社會學上,兩代人生活的這個時代里,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變化速度與程度。也反映了兩代人在社會化階段、社會化內容和社會化速度等方面的差異。
③必須高度重視代差問題的存在,應對代差的性質作具體分析,應適當處理代差問題。
7.怎樣認識我國當前轉型社會中的代差問題?
①代差,狹義,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廣義,年輕一代與年高一代在思想、價值觀念、生活態度以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別。
②社會學上,兩代人生活的這個時代里,整個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變化速度與程度。也反映了兩代人在社會化階段、社會化內容和社會化速度等方面的差異。
③必須高度重視代差問題的存在,應對代差的性質作具體分析,應適當處理代差問題。
1.簡述角色理論的四個重要來源。
①芝加哥學派。說明人們的交往中可以預見的互動行為模式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②林頓。角色:在任何特定場合作為文化構成部分提供給行為者的一組規範。
③完形主義心理學,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強調人類的一切心理過程都是通過整合模式的發現與創造而形成的,根據完形主義創造的涵義是人類社會行為的基礎。
④社會戲劇論。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於將人際關係的個人系統置於有意識狀態。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在扮演具有高度創造性的角色。
2.什麼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認識自身的角色集?
①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與行為方式。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
②角色集: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包括兩種情況:多種角色集於一身,強調個人內在的角色關係;相互依存的一組角色,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3.如何正確認識不同類型的角色以及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自賦角色與自致角色:
A.自賦角色,歸屬角色,建立在血緣、遺傳等先天的或勝利的因素基礎上的社會角色。
B.自致角色,自獲角色或成就角色,指通過個人的活動與努力而獲得的社會角色。
C.兩者區分是相對的。工業化以來,許多先賦角色變成了自致角色。
②自覺的角色與不自覺的角色
A.自覺的角色,人們在承擔角色時,明確意識到了自己正在擔負一定的權利義務,意識到了周圍人都是觀眾,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觀眾。
B.不自覺的角色,人們承擔某一角色時,並沒有到自己正在充當這一角色,而只是按習慣性行為去做。
③規定性角色與開放性角色:從社會角色規範化的程度上所作的區分。
A. 規定性角色,有比較嚴格和明確規定的角色。
B.開放性角色,指那些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社會角色。
④功利性角色與表現性角色:社會角色追求的目標上所作的區分
A.功利性角色:追求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的社會角色。其價值就是實際利益的獲得。
B.表現性角色。不是以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或報酬為目的,而是以表現社會制度與秩序,表現社會行為規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等為目的的社會角色。
4.社會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內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
①社會角色的確定:
A.角色的確定,認同,證明一個人的實際身份地位、能力以及其他條件與他所承擔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B.實際生活中,通過社會交往,確定自己的角色。社會關係發生變動,重新確定角色。
C.角色確定不當包括:不能勝任、未能承擔合適的,選擇了不適當的。
D.角色的有效性,及某種角色確定是否得到了公認。其獲得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結果。
②社會角色的表現:通過利用環境因素和個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角色的權利義務及其行為規範和形象。
A. 布景和道具:需要的是真正的實物。
B. 衣著、儀錶與言談舉止:
C. 台前台後的表現與社會角色表現上的配合。
③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
A. 承擔角色時,遇到他人或社會對角色的期望。
B.在角色承擔者對角色有所認識、了解,也就是角色領悟後,才能開始表演。
C.角色實踐。常常與角色領悟相一致。收到其他因素影響,偶爾會不一致。人們常常作出角色建設,即創造性的表演角色。
5.簡述角色失調的不同情形。
①角色衝突: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在角色之間或角色內部發生了矛盾、對立和地處,結果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
A. 角色不同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角色外部的衝突。
B.一個人承擔多種角色後,引起個人心理上的衝突和緊張,稱為角色內部的衝突。
②角色不清: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轉型期社會的急劇變遷,常常是造成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③角色中斷:一個人前後相繼所承擔的兩種角色之間發生了明顯矛盾的現象。常常是由於人們在承擔前一種角色時沒有為後一階段所要承擔的角色做好準備。
角色失敗: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失調現象。是由於多種原因使角色扮演者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不得不中途中止表演。或雖未中斷,但已經困難重重。最終,其表演實際上也是失敗的。推薦閱讀: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長期不上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到底是社會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你現在的生活,是你想要的那種嗎?
※懂得越來越多對人到底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