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學堂丨臓腑之間的關係

點下面鏈接太極招生

玄門正宗,武當太極拳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人體是一個無形有質與有形有質生理組織器官統一的有機整體,無形有質決定著有形有質,道醫的生理學是執兩用中,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晰體用兼全。無形有質的生理組織器官是由臓腑、經絡等許多組織器官所構成的。各臓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係;而且還以經絡脈線等等物元傳輸結構,表裡立體交叉,形成聯繫通道,在各臓腑組織之間,相互傳遞著各種隱顯雙態度信息,在氣血津液環周於全身情況下,形成了一個非常協調和統一的整體。

一、臓與臓之間的關係

臓與臓之間的關係,道醫學和傳統中醫學在理論上,看似是以五行的生克乘侮來進行闡述,實質上是以五德能量的盛衰生克乘侮而論。而且僅以五行的生克乘侮進行闡述,並不足以從本質上全面地把握住精炁神,把握住質元、物元、體元三元系統的全面性。只有老子的抄一以為天下牧,以唯德辯證法,才能更為全面而系統地把握住臓與臓之間的父系。

1心與肺

心屬火,禮德之居。肺屬金,義德之居。陽火禮德可克陰金鬼魄邪義,陰義能耗損陽火禮德。陽金義德益使陽火禮德明達。

心與肺的關係,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係。「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心主血與肺主氣的關係,實際上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

肺主宣發肅降和「朝百脈」,能促進心行血之作用,因此肺中的先天氣和後天氣都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符合於「氣為血帥」的一般規律。反之,只有先天氣正常地推動血液循環,方能維持肺呼吸後天氣功能的正常進行,故又有「呼出心與肺」之說,這也符合於氣舍於血的一般規律。但是,聯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兩者之間的中心環節,主要是積於胸中具有先天氣與後天氣特質,並且和諧統一的「宗氣」。由於宗氣具有貫心脈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從而強化了血液循環與呼吸之間的協調平衡,因此,無論是肺的氣虛或肺失宜肅,均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而導致血液的運行失常,澀遲,而出現胸悶,心率改變,甚則唇青、舌紫等血瘀之病理表現。反之,若心氣不足、心陽不振,瘀阻心脈等導致血行異常時,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出現咳嗽、氣促等肺氣上逆的病理現象。這即是心肺之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2心與脾

心屬火,禮德之居。脾屬土,信德之居。陽火禮德生陽土信德,陰火則生妄意。陰土妄意耗陽火禮德。

心主血,脾統血.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心與脾的關係至為密切。脾內精炁神充盈活力旺,脾的運化功才能正常,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脾氣健旺,脾的統血功能正常,則血行脈中,而小逸出於脈外。因此,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方面。在病理上,心脾兩臓亦常互為影響,例如信德不足,心中禮德失其承載,必然思慮過度,不僅暗耗心血,且可反過來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和信德能量發揮作用;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無源,則可導致血虛而心無所主。若脾不統血而致血液妄行,則也會造成心血不足。以上種種,均可形成以眩暈、心悸、失眠、多夢、腹脹、食少、體倦、面色無華等為主要見症的「心脾兩虛」之病理變化。

3心與肝

心為火,禮德之居。肝為木,仁德之居。陽木仁德生陽火禮德,陰木生陰火,陰火耗陽木之仁,陽火禮德益陽木仁德之暢。

心主血,肝藏血。人體的血液,生化於脾,貯藏於肝,通過心以運行全身。心中精炁神足而旺行血功能就會正常,則血運正常,肝有所藏;若肝內精炁神不足則不藏血,將導致心無所主,血液的運行必致失常。正是由於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關,故在臨床上「心肝血虛」亦常常同時出現。

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由心所主,但與肝的疏泄功能、與肝中陽木仁德能量的支持亦密切相關。由於情志所傷,多化火傷陰,因而在臨床上心肝陰虛、心肝火旺常相互影響或同時並見。

4心與腎

心為火,禮德之居。腎為水,智德之居。陽水善智能克陰禮,火中陰禮能耗陽水善智。陰水劣智能克禮德。

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而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而屬於陰。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素問·六微旨大論》說的「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即是從宇宙的範圍來說明陰陽、水火的升降。所以,在理論上認為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腎水必須上濟於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而稱為「心腎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濟」。反之,苦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獨亢,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凝聚,那末,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即稱為「心腎不交」,也就是「水火失濟」。例如:在臨床上。出現的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或見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等症,多屬「心腎不交」。

此外,由於心腎陰陽之間亦有密切的關係,在心或腎的病變時,亦能相互影響。例如:腎的陽虛水泛,能上凌於心,而見水腫、驚悸等「水氣凌心」之癥候;心的陰虛,亦能下汲腎陰,而致陰虛火旺之症。

5肺與脾

肺屬金,義德之居,脾屬土,信德之居。陽信土生陽義金,陰信土生陰義金,陰義金耗陽信土,陽義金益陽信土。

肺與脾的密切關係,主要表現於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個方面。

機體氣的生成,主要依賴於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是否健旺,直接與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在津液的輸布代謝方面,則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和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所構成。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有助於脾的運化水液功能,從而防止內濕的產生;而脾的轉輸津液,散精於肺,不僅是肺通調水道的前提,而且,實際上也為肺的生理活動提供了必要的營養。因此,二者之間在津液的輸布代謝中存在著相互為用的關係。

肺脾二臓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主要也在於氣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謝失常兩個方面。例如脾氣虛損時,常可導致肺氣的不足;脾失健運,津液代謝障礙,水液停滯,則聚而生痰、成飲,多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可出現喘咳痰多等臨床表現。所以說「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當然,肺病日久,也可影響到脾,而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或使脾氣虛,從而出現納食不化,腹脹,便溏,甚則水腫等病理表現,稱之為「上病及中」,亦是「培土生金」治法的理論依據。

6肺與肝

肺為會,義德之居。肝為木,仁德之居。陽金可伐陰木,陰金能損陽木,陰木能耗陽金。仁德能助義正,義正能制陰怒。陰義可敗仁慈。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表現於氣機的調節主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協調,對於全身氣機的調暢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若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多致氣火上逆,可出現咳逆上氣,甚則咯血等病理表現,稱之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肅,燥熱內盛,亦可影響及肝,肝失條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的同時,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暈頭痛、面紅口赤等症。

7肺與腎

肺為金,義德之居。腎為水,智德之居。陽金生陽水,陰金生陰水,陰水耗陽金。義德生善智,陰義生劣智,劣智耗義德,善智益義德。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表現於水液的代謝和呼吸運動兩個方面。腎為主水之臓,肺為「水之上源」,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有賴於腎的蒸騰氣化。反之,腎的主水功能,亦有賴於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因此,肺失宣肅,通調水道失職,必累及於腎,而至尿少,甚則水腫;腎的氣化失司,關門不利,則水泛為腫,甚則上為喘;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問.水熱穴論》所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協助。腎氣充盛,吸入之氣方能經肺之肅降而下納於腎,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若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於上;或肺氣久虛,久病及腎,均叫導致腎不納氣,出現動則氣喘等症。

此外,肺與腎之間的陰液也是相互資生的,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所以肺陰虛可損及腎陰,反之,腎陰虛亦不能上滋肺陰。故肺腎陰虛常同時並見,而出現兩顴嫩紅,骨蒸潮熱,盜汗,乾咳音啞,腰膝酸軟等症。

8肝與脾

肝為木,仁德之居。脾為土,信德之居 ,是木與土,仁德與信德之間的關係。土之載木,信德厚則仁德豐,仁德足則陰土弱,信德豐則陰木製。

肝臓血而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兩臓的關係,首先在於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之間的相互影響。脾的運化,有賴於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脾的運化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從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現,可見精神抑鬱,胸脅脹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等症。

其次,肝與脾在血的生成、貯藏及運行等方面亦有密切的聯繫。脾運健旺,牛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脈外,則肝有所藏。若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導致肝血不足。

此外,如脾胃溫熱鬱蒸,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可見,在病理上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肝脾兩臓在病變上常常是互為影響的。

9肝與腎

肝與腎,腎母肝子。腎水肝木,腎智肝仁。陽水生陽木,陰木耗陽水。善智生慈仁,劣智敗仁慈,仁強抑劣智。

肝腎之間關係極為密切,有「肝腎同源」之說。肝藏血,腎藏精。藏血與藏精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即是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的關係。

血的化生,有賴於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盛,亦有賴於血液的滋養。所以說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稱之為「精血同源」。在病理上,精與血的病變亦常相互影響。如腎精虧損,可導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 另外,肝主疏泄與腎主封藏之間亦存在著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若二者失調,則可出現女子月經周期的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經;男子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症。

由於肝腎同源,所以肝腎陰陽之間的關係極密切。肝腎陰陽,息息相通,相互制約,協調平衡,故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響。如腎陰不足可引起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而導致肝陽上亢,稱之為「水不涵木」;如肝陰小足,可導致腎陰的虧虛,而致相火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腎陰,形成腎陰不足的病理變化。

10脾與腎

脾為土,信德之所,陽土克陰水,陰上損陽水。腎為水,智德之所,善智潤善信,劣智損信念。

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故有「脾陽根於腎陽」之說。腎中精氣亦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因此,脾與腎在生理上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它們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病理上亦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可見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水腫等症。若脾陽久虛,進而可損及腎陽,而成脾腎陽虛之病證。

二、六腑之間的關係

六腑,是以「傳化物」為其生理特點,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主要體現於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和密切配合。

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傳於小腸,通過小腸的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其清者為稍微物質,無形有質為精,有質有形為微。經脾的轉輸,以營養全身;其剩餘之水液,吸收後,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之化源;其濁者為糟粕(食物之殘渣),下達於人腸。滲入膀胱的尿液,經氣化作用及時排出體外;進人大腸的糟粕,經傳導與燥化,而由肛門排出體外。在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還有賴於膽汁的排泄以助飲食的消化;三焦不僅是水谷傳化的道路,更重要的足三焦的氣化,推動和支持著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所以《靈樞,本藏》說:「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由於六腑傳化水谷,需要不斷地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虛實更替,宜通而不宜滯,故《素問·五藏別論》有「胃實而腸虛」、「腸實而胃虛」的論述,這說明了飲食在胃腸中必須更替運化而不能久留,所以後世醫家有「六腑以通為用」和「腑病以通為補」的說法。

六腑之間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消灼津液,則 可致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膈燥結,便閉不行,亦可影響胃的和降,而使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又如膽火熾盛,常可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而見嘔吐苦水。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而使膽汁外泄,可發生黃疸病證。應當指出,六腑雖然是以通為用,但亦有人過不及之異,故必須認真進行辨證分析。

三、五臓與六腑之間的關係

臓與腑的關係,實際上就是陰陽表裡關係。由於臓屬陰,腑屬陽;臓為里,腑為表,一臓一腑,一陰一陽, 一表一里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臓腑之間的密切聯繫。

1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表現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熱赤、尿痛等證。反之,如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可見心煩,舌赤,口舌生瘡等症。

2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亦是通過經脈的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肺氣的肅降,有助於大腸傳導功能的發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於肺的肅降。若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的肅降,而產生胸滿,喘咳等證如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便困難;肺氣虛弱,氣虛推動無力,則可見大便艱澀而不行,稱之為「氣虛便秘」。若氣虛不能固攝,清濁混雜而下,可見大便溏泄。

3脾與胃

脾與謂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裡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故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氣升,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故《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胃褥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兩臓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完成飲食的傳化過程。故《臨證指南醫案》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士得陰自安。」

由於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因而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即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可出現食少,嘔吐,噁心,脘腹脹滿等症。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腕,胃失和降,亦可影響及脾的升清與運化,可出現腹脹泄瀉等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這是對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症的病理及臨床表現的概括。

4肝與膽

膽附於肝,有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膽汁來源於肝之餘氣,膽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發揮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反之,若膽汁排泄不暢,亦會影響肝的疏泄。因此,肝與膽在生理和病理上密切相關,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波及於肝,終則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此外,肝主謀慮,膽主決斷,從情志意識過程來看,謀慮後則必須決斷,而決斷又來自謀慮,兩者亦是密切聯繫的,

5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通過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的氣化。腎氣充足,則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從而維持水液的正常代謝。若腎氣不足,氣化失常,固攝無權,則膀胱之開合失度,即可出現小便不利或失禁、或遺尿、尿頻等病症。例如,老年人常見的小便失禁、多尿等,即多為腎氣衰弱所致。


推薦閱讀:

看財星與人的關係論
約會幾次後,可以升級為男女關係?
怎樣與家中老人保持良好關係
四步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
『婆媳關係』[婆媳關係]把惡婆婆扼殺在搖籃里

TAG:醫學 | 關係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