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生子女的真實寫照: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爸媽只有我【深度推薦】

祝天下母親節日快樂!

中國獨生子女的真實寫照: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爸媽只有我

來源 | 每日經濟新聞

有一篇題為《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只有你》的文章在網上走紅,戳中很多人心窩。上世紀70、80年代出現的獨生子女,曾經是令人羨慕的對象,所有的寵愛都是一個人的,可是當父母漸老,這些獨生子女遇到了怎樣的困惑?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報道稱,中國有1.5億獨生子女家庭,今後可能都將面臨類似的困惑。

以下為第一財經日報原文

作者:王羚33歲的獨生子汪陳最近很憔悴。9月份,汪陳的爺爺爬樓時摔倒,髖骨骨折。老爺子還沒出院,汪陳的媽媽又查出腦部有腫瘤。汪陳跑完骨科病房跑腫瘤病房,感覺「壓力山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希望當年我爸媽能多生一個,至少可以幫我分擔一些吧。」汪陳感慨道。目前,中國大約有1.5億個獨生子女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使得這些家庭與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風險度更高。

1.5億獨生子女家庭

關於中國到底有多少獨生子女家庭,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這主要是因為獨生子女狀態的動態性。也就是說,一個人是不是獨生子女,這種狀態是在不斷變化的,如果其父母再次生育,那麼他(她)的獨生子女身份就會失去。人口學將獨生子女分為終身獨生子女和屆時獨生子女。終身獨生子女指的是此人的獨生子女屬性將保持終身不變;而屆時獨生子女指的是,在某個時點為止,此人沒有其他兄弟姐妹。人口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屆時獨生子女的年齡越大,變化為非獨生子女的可能性就越低。北京大學人口學者郭志剛、復旦大學人口學者王豐、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人口學者蔡泳在合著的《中國的低生育率與人口可持續發展》中判斷,當一個屆時獨生子女滿10歲時,如果生育政策方面沒有大的變化,基本可以視為就是終身獨生子女。按照這個口徑,他們估計,2005年全國30歲以下人口中終身獨生子女數量為1.5億人。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預測專家王廣州運用人口抽查數據和計算機模擬模型估計,2010年全國獨生子女的總量在1.45億。這個結果與郭志剛等人估計的1.5億人相差不多,但卻與國家人口計生委在2007年公布的9000萬獨生子女總量相差懸殊。據郭志剛等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懸殊,一方面可能是計生委在統計時採取了較低的年齡上限,排除了很多年齡較大的獨生子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根據領取獨生子女證的登記人數,會存在漏登的情況。最後,還有可能是依據了很高的出生漏報率和較高的生育率估計。按照1.5億獨生子女家庭計算,若僅計算獨生子女與其父母,按照3人的家庭規模,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的人口就有4.5億之多,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事實上,考慮到祖父母輩,獨生子女家庭涵蓋的人口比例更高。獨生子女家庭原本也可能是一種自然的家庭結構,由於疾病、意外、生育意願等多種原因也會造就一定數量的獨生子女家庭,但比例較低。

《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只有你》原文如下作者:楊熹文,網上人稱老楊,常住紐西蘭。 代表作《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我人生中唯一一次覺得不該堅持夢想的時刻,是出國後的第三年,我第一次回家小住二十天,因為有事要去朋友的城市,才在家停留了幾天便沒心沒肺地拿著行李上路了。那天早晨我送媽到公司班車車站,再轉身去找自己的公交站,過到馬路對面的時候,下意識地轉頭看,車水馬龍的熱鬧清早,街邊擠滿賣早點的攤鋪,越過小販激烈的叫賣聲,我看見那站在馬路另一頭的我媽媽,整個人獃獃地望著我的方向。這個將近五十歲的女人,肩膀聳動,鼻尖通紅,眼淚像斷線的珠子,流滿了整張臉,她看著即將離開自己的女兒,竟傷心地哭成了孩子。那天一整天都在下著雨,在趕往朋友城市的一路上,窗外的景色都是濕答答的暗色調。我在心裡狠狠地扇自己耳光,甚至幾次下了決心,不然就不走了,永遠和爸媽在一起。這是我離開家三年後第一次回家,作為爸媽唯一的孩子,這是多麼自私的行為,可我總是能為這件事找出若干冠冕堂皇的借口,「學校假期好短啊,我有很多功課要做的!」「我現在打工的地方很好,不想因為回國就辭掉!」「回國幾周這邊的房租還要照交,多不划算啊!」……1、二十幾歲的我,實在是個沒良心的年輕人,我認定自己是個闖四方的女漢子,而不是我媽想讓我成為的乖乖女。爸媽口中那個「在銀行上班和爸媽住在一起快要結婚了未婚夫是個老實人」的小紅或是小麗,我一丁點都沒興趣去打聽。我是個江湖青年,滿腦子都是闖蕩四方的豪心壯志,我嚮往瑞士的雪山和倫敦的建築,憧憬埃菲爾鐵塔和撒哈拉沙漠,我甚至在牆上的地圖標出南極的方位,相信自己有一天總會到達……於是我總是有做不完的作業,打不完的工,攢不夠的錢,計劃不完的未來。爸媽有時期盼地問起「孩子什麼時候回家呀?」,我心虛地回答,「就快了,就快了。」我就這樣敷衍了他們三年,我的爸媽也為此等待了三年。我不在的日子裡,微信就是我和爸媽之間的紐帶,我和爸媽的交流,全隔著小小的手機屏幕。這一端,我在早晨起床時看見媽為我精心布置的房間,在課間休息時看到爸為陽台的盆景做了個小鳥巢,晚上去打工的路上收到花園裡枸杞結果的照片,又在無數個入夢前的深夜收到爸媽隔著時差的「晚安」,我從未錯過他們生活的任何一個重大細節,可是爸媽的另一端,卻沒有這樣頻繁響起的提示音,我說「媽我和同學吃飯呢一會再說」,「爸我累了改天聊」,於是他們只能從我的隻言片語里,儘力地拼湊出我的生活全貌。2、我從童年時就開始發誓長大後一定要遠走他鄉,因為爸媽從未停止過爭吵。這個家有很多快樂的時刻,但並不總是持久,我看見媽摔爛了家中的花盆,爸喝醉了跌跌撞撞地深夜晚歸,我作為唯一的觀眾,只能窩在角落裡啜泣,把發誓要遠行的想法一遍遍隨指甲掐進手掌中。我的媽媽,因為這樣的生活,總是很難開心,很容易因為我的任何調皮和不優秀而動怒,我的屁股常常布滿巴掌印,而爸爸往往沉默地坐在床邊觀看,或者去做殘酷的幫凶,我一直都淺淺地記恨著。成年之後,爸媽的性格隨年齡變得圓厚,媽不再歇斯底里地指責我爸,而爸也不再喝到不省人事,但是在大學畢業後住在家中的一段時間裡,又讓我感覺到了親情的束縛。我晚歸不得超過七點鐘,不然爸媽就會瘋狂地打我的手機;我不能十一點鐘後睡覺,媽會一遍遍敲響我房門,叮囑我「快睡吧孩子」;我也不能略過任何一餐,爸會受挫一樣地自言自語,「這不是我姑娘最喜歡吃的一道菜么?怎麼連筷子都不動一下。」台灣文學家蔣勛說,「母愛有時候也是一種暴力,儘管我和我的媽媽很親,但母愛有的時候真是暴力,因為她不知道這個愛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是多大的負擔。」這是在那段時間內,我對爸媽的看法,愛意過濃,束縛太多,接近暴力。所以當我遠行時,就像一隻掙脫了牢籠的鳥,迅速地投奔了天空的熱鬧,以至於常常忽略了爸媽發來的近況。我記不起媽去廣場跳舞,後來因為老師要統一著裝,她就不去了,甘願在家為我的房間擦灰;我也忘記了爸推掉了酒局,只願意在家伺弄花園,或者一遍遍看我的藝術照;爸媽的生活無聊而空洞,我不在家這一事實讓他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曾經每日為我準備三餐看我吃到肚皮圓漲的日子,在陽台上目送我上學去的背影一點點縮小的日子,每個學期末在火車站等待我列車到達的日子,歲月統統都將它們剝奪了去。3、爸爸朋友的孩子和我一同在紐西蘭生活,回國的時候去我家做客。她後來和我說,「你媽媽握著我的手,反覆摩挲著,什麼都沒說,眼淚就流出來了。」而過年時我的親戚在qq上發來消息,「大家吃著飯喝著酒,突然有人說起了你,你爸就捂著臉哭了起來。」那時候我心裡那個遠行的孩子才真正肯停下來,迫不及待地向家的方向奔跑,四處飛濺著眼淚。直到我回家後,才真正一點點意識到爸媽經歷的煎熬。除去那個我媽哭到讓我想放棄夢想的時刻,還有爸每天都變著花樣準備的晚餐,媽失眠了幾年的老毛病突然間不治而愈,愛聚會的爸總是翹了班回家,甚至有一天我和媽走在路上,一向節儉到極致的她竟然肯在路邊乞丐的碗里放上幾塊錢。她哼著歌,我的心裡卻只聽見酸楚。我第一次體會到獨生子女父母的孤獨,是在國外酒吧打工的時候。酒吧里有一些賭博機(在紐西蘭賭博合法),有些中國老年人語言不通無處可去,就經常來這裡消磨時間,拿幾枚硬幣把玩大半天。我有時和他們聊天,他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兒女。一位伯伯說,他二十幾年前和老伴來紐西蘭定居,在這裡生育一個女兒,那時夫妻倆辛苦經營一家中餐館,無暇照顧孩子,結果長大後的女兒完全融入西方文化,不會說也不想說一句中文。老伯有一次拿了一些英文資料,不好意思地問我,可不可以教他一些簡單的詞語。後來又拿出一張畫滿符號的紙,他說自己想買個iPad跟上女兒的時代,這些符號全部照抄女兒iPad頁面,希望我能告訴他這些奇奇怪怪的字元都代表什麼。我儘力回答老伯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小心翼翼地用最直白的語言解釋。因為看到老伯,就想起了我的爸媽,我希望他們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身邊就正有一個願意幫助他們的人,而我更希望,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就在他們的身邊。我和朋友討論過獨生子女的問題,他說,「集千萬寵愛於一身,也集千萬孤獨於一身。」我點頭同意,卻不禁想我們的父母,才是最孤獨也最缺乏安全感的存在。朋友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正在上語文課,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著課本,校長突然走進來沖著老師耳語一番,結果她丟下課本瘋一般地跑出去。後來才知道,那個四十幾歲的女教師,唯一的兒子,在幼兒園玩遊戲的時候,被一輛倒退的卡車卷進車輪里。後來女教師再也沒出現在講台上,聽過的最多的傳聞是,那個曾經看起來幸福快樂的母親,瘋掉了。我小時候也有過差一點令爸媽崩潰的經歷,八歲時和爸媽說去附近小花園玩,二十分鐘就回家,結果半路上遇見了小夥伴,就去她家裡玩布娃娃,直到天色漸晚才想起來回家。打開家門的那一瞬間,守在家裡的媽撲向我,痛哭流涕,眼睛紅腫,後來爸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時,早已報了警,走遍了附近所有的街區找我喊到嗓音嘶啞。這件事在爸媽的心裡埋下了一顆擔憂的種子,直到現在他們還在一刻不停地擔心著,「平時別去不認識的地方」「開車不要太快」「晚上回家注意安全,鎖好門」……我就從這樣的叮囑中意識到獨生子女對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對於已經不再年輕的父母,大概他們對我們的期待,就像是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道的,「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有一次看見知乎上討論,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人回答,「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我不知道別的獨生子女是否有這樣的感覺,這句話戳中了我的心聲。我的人生中有過很多不如意,幾次想不開,最後令自己豁達的,也只有「我走了,爸媽就什麼都沒有了」。我的心裡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設想這樣的結局,所以我更願意好好努力。4、幾年前決定出國,和朋友吃了告別餐,他很不理解地問我「不知道你一個女孩子怎麼想跑得那麼遠,對於我來說,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啊!」那時我心裡裝著整個世界,對這樣的聲音完全不屑,抓起桌上的啤酒喝了一大口。後來遠行,經歷了身邊朋友因為覺得家庭重要而中途學業,也聽見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問我,「我也想和你一樣遠行,可是捨不得爸媽,該怎麼選擇?」家人或是夢想,這似乎是擺在年輕的我們面前最艱難的選擇題。我一直不是個合格的女兒,缺席了爸媽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時刻,沒資格對想要遠行的年輕人提供什麼建議,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嚮往自由,一定要去世界的什麼地方去看一看,那請不要讓這次遠行成為逃離,世界上還有一種遠行,離開是為了更好地回歸———你可以遠行,但要保證身體健康,每周打一次電話,教會爸媽用微信,有事沒事把生活照發給他們,少抱怨別報憂,告訴他們,你把自己照顧得挺好的,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你按時吃飯,每早榨一杯果汁,定期去健身房,偶爾去參加派對也沒有喝到酩酊大醉。你工作辛苦,卻不透支健康,勤於鍛煉,沒有發福的大肚子和臃腫的大腿。你雖然還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可卻正走在成功的路上,每一分努力都慢慢換來了收穫。你常常希望每一天有一百個小時,因為生活總是忙碌不停,可是爸媽需要你的時候,再忙你都會出現在他們的身邊。5、我從國內回到紐西蘭的時候,爸媽到機場送我,我在走進安檢前的最後一刻,回過頭和爸媽揮手告別。我從爸媽那忍住淚水的目光中讀懂一份不舍,而似乎又看見另一層含義,孩子你好好奮鬥,早日實現夢想,到時候再安心回家,我們一直在這裡等著你。我的父母是中國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們把最好的人生給了我,再用剩下的人生用來守候。我至今還在為夢想一刻不停地奮鬥著,希望早一天「帶爸媽和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也希望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滿足爸媽年輕時因為我而放棄的夢想」。我想告訴所有正猶豫著或者已經在路上的年輕人,如果選擇遠行,請風雨兼程,好好奮鬥吧。可無論何時,都請記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媽,因為二十歲的你擁有整個世界,而爸媽呢?他們什麼都沒有,他們只有你。

-END-

【本文經中國社會學編輯節選】

讀中國社會,關注中國社會學

文章不代表中國社會學立場

版權問題請聯繫sociology_cn@163.com

推薦閱讀:

002航母將首次海試,印度感嘆被中國超越
星砂賦--中國贛州原始風水網--
中國最神秘的湖泊,生活近8億多斤的魚,但卻無人敢釣?
中國十大名寺方丈們的極品佛珠,難得一見!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概述

TAG:中國 | 賺錢 | 獨生子女 | 子女 | 推薦 | 真實 | 深度 | 生子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