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虛證及用藥
館友「妙手回春ptrixl」: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五臟虛證及用藥」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7年1月26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健康」下「中醫養生」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360doc個人圖書館
1.五臟虛證及用藥 肝
肝,陰中之陽臟,魂之處,血之藏,筋之主,其為風木之臟,主疏泄而藏血。疏泄指肝對於全身的氣機、血液、水道、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暢達、宣洩的功能和特性。以保持肝本身功能和其他臟腑功能活動的重要條件。肝藏血,指肝具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血海」也。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血運暢達、藏血才能保障;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養,其疏泄始能正常發揮,故前人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肝之藏血,其體為陰,是疏泄功能的物質基礎,也是肝本身乃至其他臟腑功能活動正常進行的物質基礎。(肝臟實體屬陰而其功能屬陽。)朱丹溪有雲: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何況陽主動,陰主靜,人體常居陽動狀態之中,精血、陰氣最易耗散。故此示人保護陰精,強調養陰在養生、治療上的重要性。具體對肝臟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陽動狀態,肝體精血則易耗散而常虛。肝虛泛指肝的氣血不足。臨床表現有視物不明、聽覺減退、容易恐懼等(《素問.臟氣法時論》)。如「肝氣虛」、「肝陰虛」、「肝血虛」一、肝氣虛肝之精氣不足,功能減弱,致升發無力,疏泄不及的病理變化。因肝陽氣不足,肝血不足導致。肝為疲勞之本。長期勞累,勞傷肝氣,肝氣不足,目酸而易疲勞;氣不上行,津液不能布散頭面,則口乾面燥;氣不載血上行,則腦部缺血,頭目昏花,視物模糊,思維不清,面色萎黃;肝氣不足,肝經壅滯,易為暑濕所傷,而易中暑。肝陽不足則晨起經絡僵硬、酸冷;肝陽不足夾風濕鬱熱則目紅而肢痛。 肝血不足則中午易疲勞、思睡;肝血不足,肝虛火而多夢。熬夜加重。肝氣血不足,肝不疏泄脾胃,食而腹脹,日久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後天失養則肝氣血不足日重。多見於臟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見肝腎陰虛導致肝氣陰兩虛;肝氣虛弱,血失歸藏的出血證;肝氣虛衰,心神經失養的憂鬱證,肝腎氣虛,以致腎失封藏固攝能力,出現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症。《靈樞·本神》:「肝氣虛則恐。」《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肝氣不足,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為面少華色,唇淡乏力,耳鳴失聰,容易恐懼等。常吃枸杞子,浸酒或煲湯;或用女貞子,杜仲,菟絲子煲瘦肉湯若脾胃虛寒,肝鬱氣虛,應該進行溫脾養胃、舒肝益氣的治療:「附子理中丸」+「補中益氣丸」+「逍遙丸」,逍遙丸有舒肝健脾的作用。二、肝陽虛肝之陽氣不足,疏泄與藏血功能低下,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本證多由寒邪直中臟腑,折損陽氣,或陰(精)血不足,陰損及陽,或肝陽虛損,無以升發,陰寒之氣充斥臟腑而發病。其病位在肝,累及於腎。肝陽虛是肝臟的陽氣虛損,而導致肝臟功能低下或衰退的病理變化,肝氣虛為病之始,肝陽虛為病之漸,所以肝氣虛必然會導致肝陽虛,二者相輔相承互為因果。典型癥狀: 面帶青色,趾指甲枯淡,脅下堅脹,或筋寒攣縮,不能固握。眼生黑花,視物不明,形寒肢冷,脅下作痛,下肢不溫,頭身麻木。憂鬱善恐,怏怏不樂。性慾缺乏,陽萎不舉或舉而不堅,睾冷囊濕,無夢滑精,女子少腹寒痛,月經後期或淋漓不斷,帶下清冷,宮寒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弦遲。 根據形寒怯冷,指甲淡白,睾冷囊濕,陽萎不舉,舉而不堅,旋即陽萎,腹滿能食,面青目昏,耳聾,善恐,經遲,崩漏,帶下清冷,宮寒不孕等,即可辨為肝陽虛證。 肝陽虛證常見於驚恐、陽萎、虛損等疾病中。肝陽虛證多由驚恐過甚或久居逆境,陽氣消沉,或直中寒邪,日久失治,消磨陽氣而來。中醫術語中習慣上不稱肺陽虛、肝陽虛,實際上肺氣虛而有寒象者即為肺陽虛(如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為剛臟,內寄相火,肝陰肝血為本,肝陽肝氣為用,肝陰肝血雖多不足之證,肝陽、肝氣亦有用怯之時。其證疲憊乏力,悒悒不樂,巔頂冷痛,脅肋、少腹隱痛,陰器冷感。脈弦緩。肺陽虛可用附子合乾薑、炙甘草;肝陽虛可用附子合桂枝、黃芪。肝藏血賴肝陽的溫煦、肝氣的推動來調節周身血量以營養全身。肝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血屬陰,氣屬陽,為人體之根本,《難經,七十五難》中說:「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腎屬水,水能生木,肝屬木,木性曲直,水乃肝之母。腎陽不足必然可以引起肝陽不足,肝陽不足也可引起腎陽不足。只有肝陽充足,才能固守經脈,使寒邪不致內侵,筋脈得於溫養,身體關節活動自如。肝的疏泄條達全賴肝氣(陽)的調節氣機,升降出入,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和津液的運行營養全身;助腎溫煦脾胃腐熟消化食物,使水谷精微得升,濁氣得降;肝氣(陽)平和,情志舒暢,水火既濟,神魂自安。反之即可發生病變,如脾胃失於溫煦可出現脘腹脹滿,脅肋滿悶,食後腹脹等證;肝功能低下,母病及子,累及心臟,可出現心氣不足,胸悶短氣,驚悸失眠等。張潔古在《醫學啟源》指出:肝虛,以陳皮、生薑之類補之」。肝陽虛是肝的功能減退,對於陰柔滋膩之品,收斂固澀之味,如熟地、菟絲子、鹿角膠等,宜少用;且記肝喜條達,宜少佐1-2味調氣之品,藥量宜輕,以舒其郁滯之氣,枳殼、香附、木香、青皮。同時可用附子溫肝陽,黃芪補肝氣,柴胡升舉肝陽,三者合用助其生髮之機,使腎氣蒸騰以行氣化,肝木條達以主疏泄,脾氣旺盛氣血生化有源,氣順血和,臟腑功能協調,病當自除。又:肝虛寒證的立法和方葯肝虛寒證的主要病機為肝陽虛,因此,溫補肝陽是其基本的治療大法。但由於其常合併有肝血虛的因素,故尚須同時考慮其體陰用陽的生理特點,因而其具體立法上有別於其它臟腑的虛寒證。秦伯末先生指出對肝陽虛證的治療,溫肝散寒必須「在養血中佐以溫葯生髮,不能單用溫熱葯」。古代醫家在治療肝虛寒證時每每養血葯與溫補肝陽葯並進。如張仲景組方多用當歸與桂枝合用,當歸、阿膠與艾葉合用,當歸、羊肉與生薑配對,當歸與吳萸聯用;孫思邈治肝虛寒證亦是如此,多選當歸、地黃與吳萸、細辛聯用,或以枸杞與酒配伍。在選葯上,宜用辛溫性潤之品以防其劫傷陰血,且性須「入肝走血分以助長生氣」 (《秦伯未文集》);古代醫家多選用生薑、細辛、吳萸、淫羊藿、艾葉、巴戟天、川椒、木瓜等,秦伯未認為「這類藥物除散肝寒外,還能增強肝用不足」,並認為溫肝散寒,和血通脈當以肉桂為主,不主張使用附片。總結歷代醫家的經驗,肝虛寒證的治療當以養血和脈、溫補肝陽為基本法則,臨床上多以暖肝煎為基本方。但由於個體差異,肝虛寒證的臨床表現常常有所不同,須根據其主症加以調整:①以四肢厥冷為主症,宜選用當歸四逆加吳萸生薑湯溫肝散寒、養血通脈。②以頭頂冷痛伴吐涎沫為主症者,為肝胃虛寒並見,宜選吳茱萸湯加減溫肝暖胃,降逆泄濁。③以脅下痞塊、堅滿、腹脹不欲飲食為主症者,為肝痞症,宜選用《聖濟總錄》茱萸湯加鱉甲、牡蠣溫肝散寒、軟堅散結;乙肝後期常表現為肝腫大、精神疲憊、腹脹、不欲飲食、少氣懶言、形寒肢冷與肝虛寒證十分吻合,若能採用溫補肝陽法,可另闢一條蹊徑。④以神志變化為主症,其表現為鬱鬱不樂、神志恍忽、善悲易恐、沉默痴呆、少氣懶言、舌淡苔白滑者,宜選用桂甘龍牡湯加淫羊藿、巴戟天等溫補肝陽、鎮靜安神,唐容川在《血證論》雲「肝氣虛,臟寒魄劫、精神耗散,桂甘龍牡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常有類似的臨床表現,在病理上與肝虛寒證的病機有相通之處,中醫目前多採用瀉火化痰、重鎮安神法治療,但療效欠佳,不妨採用溫肝法一試。⑤筋脈拘攣或痿軟、關節不利同時兼有肝虛寒證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當歸四逆湯加吳萸化裁以溫肝散寒、養血和血、通脈活絡;如為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欠溫、痿軟無力或肢體縱緩不收,久治不效者,可採用葉天士溫補肝陽法進行施治,藥用肉蓯蓉、巴戟天、虎骨、沙苑子、精羊肉膠等。⑥脅痛隱隱伴胃脘冷痛或隱痛、嘔酸呃氣、四肢不溫、痿軟無力而久用溫脾暖胃法不效者,當考慮肝陽不振,方選大建中湯溫肝暖胃。王高說:「肝有寒,嘔酸上氣,宜溫肝,肉桂、吳萸、蜀椒,如見中虛有寒加人蔘、乾薑,即大建中法。」張錫純則主張以黃芪、桂枝為主要藥物組方。⑦月經不利,經來少腹冷痛,經色淡,或漏下,伴形寒肢冷、精神疲憊、倦怠乏力者,可選用溫經湯或芎歸膠艾湯溫肝散寒、調和沖任。治療法則:溫補肝陽。施治方法:(一)內服方葯1.基本方葯:(1)溫陽補肝湯加減:黃芪15克、党參15克、肉桂9克、白芍6克、肉蓯蓉15克、巴戟天9克、葫蘆巴9克、杜仲9克。本方適用於肝陽虛之本證。(2)當歸補血湯加味:當歸6克、黃芪30克、党參12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細辛3克、鹿茸6克、甘草6克。本方適用於肝陽不足,陰血虧虛者。(3)腎氣丸加味:附片6克、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藥15克、山萸肉20克、澤瀉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烏葯9克、沉香9克、小茴香6克。本方適用於肝腎陽虛之證。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00~250毫升,分2~3次溫服,每口1劑。2.加減變化:若畏寒肢冷,顛頂陣痛者,基本方(1)加吳茱萸9克、生薑9克;若面色慘白,口唇發青,加川芎15克、人蔘6克;若婦人經閉,脅肋少腹寒痛,宮寒不孕,帶下清冷,崩漏,加川芎8克、香附10克、法半夏9克。懈怠疲勞者,基本方(2)加羊肝或雞肝、豬肝等。若陽痿囊冷陰濕,下肢不溫者,基本方(3)加鹿茸6克、菟絲子15克;肝陽虛,精寒腎冷,滑精無夢者,加五味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二)外敷藥物1,小茴香5克、黃芪10克,共研末,加麝香0.5克置紗布上,貼於腎俞、肝俞、神闕、下極等處。任選2處,每天保留8~24小時,連用7天。2.吳茱萸4克,研末,置紗布上敷期門或神闕。(三)灌腸療法黃芪30克、益母草20克、香附8克、附片10克,煎取汁150~2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每日一次,保留灌腸20分鐘,7日為1療程。一般可用2~3療程。同時可將藥渣輕輕按揉陰部或少腹。適用於男子陽痿,女子少腹冷痛者。(四)飲食療法(1)當歸生薑羊肉黃芪湯:當歸20克、黃芪15克、生薑6克、羊肉250克,煎湯內服,並將羊肉食下。適用於陰損及陽之肝陽虛證。(2)黃芪粥:黃芪50克、粳米150克,煮粥,加少許紅糖,可長期食用。適用於素體陽虛者。(3)枸杞羊肝湯:枸杞20克、羊肝200~250充,煎服。適用於肝陽虛。施治要點:(一)本證多表現為肝的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其治療關鍵在於補.溫、養並舉,切忌用辛溫通陽之品。臨床經驗表明,黃芪為溫補肝陽之要葯,肉蓯蓉、肉桂亦為常用之。(二)腎陽乃一身陽氣之根本,肝陽不足者腎陽必虧,故補肝陽之時,一定要兼顧腎陽。三、肝血虛證肝血不足所產生的病證。以肝血的調節功能失常及相關臟器失養為特徵。肝血來源於脾胃腐熟、運化的水谷精微,同時又化生於腎精。若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運化失常,生血之源不足,或腎精不足,不能化生肝血,或肝臟有病,耗傷肝血,以及患各種出血性疾病,則會導致肝血不足,出現肝血虛證。肝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多見於虛勞、眩暈、不寐、雀盲、月經不調,以及西醫的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等疾病。以頭暈眼花,視力減退,或夜盲,或肢體麻木,婦女月經量少、色淡,閉經,面色、瞼色無華,爪甲不榮,舌淡,脈細等為常見症的證候。肝血不足,陽氣易升,故頭暈耳鳴;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目失濡養,所以目澀眼花,甚或夜盲;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白無華;爪為筋之餘,肝血不足,不能榮筋,故爪甲乾枯脆薄;肝藏魂,肝血不足,魂無所舍,故夜寐多夢;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二脈,則月經量少而色淡,甚或閉經。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血虛之象。【主證】(1)可有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陰血,或生血不足等導致血虛的病因病理基礎。一般屬慢性病,久病。(2)有面、舌等顏色淡白,脈細等血虛的主要特徵。(3)有視物模糊、眼花,或肢體麻木等上述臨床表現,是肝血虛失滋養的表現。【辯證】肝血虛證①眩暈耳鳴,面白無華──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②爪甲乾枯脆薄──肝血不足,爪甲失養。③夜寐多夢──血不足以安魂定志。④視力減退,甚至雀盲──目失所養。⑤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血虛筋脈失養。⑥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之脈。⑦舌淡苔白──血虛之證。⑧脈弦細──血虛不能營養血脈。【鑒別診斷】 肝血虛證與肝陰虛證鑒別: (1)均為慢性久病,有導致肝陰、肝血不足的病理基礎。肝血虛可有失血過多病史。(2)肝陰虛證全身可有兩顴潮紅等陰虛內熱的證候,有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或眼花,手足蠕動等症。(3)肝血虛證重在頭目、肢體失養表現,有面、舌等顏色淡白,脈細等血虛的特徵表現。肝血虛證的治療,以養肝補血為法,常用四物湯、歸芍地黃湯、當歸補血湯。若見肝陰虛證,可選一貫煎等;若見肝風內動,可選補肝散、補肝湯、養血勝風湯之類。補養肝血──四物湯 常用中藥: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阿膠等。 中醫有句話叫「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肝的媽媽是腎,肝虛應該補腎,龜板就起到補腎的作用。 在飲食方面可以吃一些鹿蹄筋、甲魚湯,能夠讓陽氣旺一些。動物的蹄筋相當於人的跟腱,力由足起,蹄筋是很好的補陽食物,而甲魚湯能夠滋潤陰液。《內經》載「酸入肝」,「甘溫補血」,所以肝血虛之人要多吃酸甘、甘溫之品,如核桃、栗子、菠菜、牛肉、動物肝臟等:忌吃辛辣之品,因為辛辣耗血、眼睛澀、痛者尤其不要吃大蒜、洋蔥。附、肝虛熱證是肝血虛的一種癥狀 肝虛熱證表現出來的癥狀首先是缺乏液體,如乾燥,眼睛乾澀、視力減退。現在很多人熬夜打電腦、寫稿子,最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的癥狀。電視廣告流行的各種滴眼液正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缺陷,很大程度上開拓出了滴眼液的產品市場。 還有人表現出來看東西眼花、目眩,眼前發黑,有時候眼前出現小黑點,還有發落的癥狀,西醫中把這叫玻璃體渾濁,中醫稱之為肝的經血不足。 肝虛熱的另一種表現是精液不足無法潤養筋,於是筋缺乏彈性,變得乾癟枯燥,從而容易扭傷斷裂。另外,這種病人還會表現出性衝動頻繁,但是堅持不了很久,這是假熱的表現。這種人經常還會出現的癥狀是五心煩熱,到晚上手心腳心會很燙,忍不住要往牆上或者其他涼的地方去摸。 小肚子兩側也就是女性卵巢位置的一條經絡是肝經,如果肝經總是綳著,小肚子特別緊,這就是一種熱象,是一種亢奮的局面。肝虛熱的男子脈極虛,摸起來像蔥管,裡面是空氣。本來脈裡面應該有血,經血流失之後充滿了空氣,中醫里這種情況叫「男子失精,女子夢交」。需要趕緊補益,補肝的陰血。人正常的性行為有陰陽互補平衡的功能,遺精之後火還下不去,完事以後還想來,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種癮或者魔。很多青少年有手淫和遺精的問題就是這個道理。治療這種病症的辦法可以用一些陰柔的補益肝血的藥物,如阿膠、龜板膠、黃柏、生地、酸棗仁、知母、川芎、茯神等藥物。食療方法: 老年人手腳麻木或者不自主顫抖的,用雞肝5隻,天麻20克,加水適量,兩味同煮服食,每日一次。 眼睛乾澀者,可用豬肝適量,白水燉服,不要加鹽及其它調料,每日50克。三七燉雞 母雞性溫味甘,能溫中補脾、補腎益精;三七性溫味甘,能止血化瘀、消腫定痛,是一種優良的止血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三七有縮短血液凝固時間及使血管收縮的作用。本方具有補脾腎、益氣血、止血消瘀補血美容抗衰老調理月經等作用方葯 補肝湯化裁 當歸、熟地、首烏、阿膠、白芍、元肉,紫河車等。四、肝陰虛又稱肝陰不足。指肝臟陰液虧虛的證候。多由氣鬱化火,肝病及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所致。症見眩暈耳鳴,脅痛目澀,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動,經閉經少等。肝陰是維持肝臟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若情志不遂,或腎陰虧虛,可導致肝陰不足,出現肝陰虛證。肝陰虛證的臨床表現,以面部烘熱,脅肋隱痛,失眠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兩目乾澀,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為主。肝陰不足,內熱煩擾,為其基本病理變化。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則面部烘熱;陰虛脈絡失養,則兩脅隱痛;肝藏魂,虛火內擾,魂不守舍,則失眠多夢;陰虛內熱,則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虛熱內擾營陰,則見盜汗;肝陰不足,目失滋養,則兩目乾澀;陰液不能上潤,則口乾咽燥;肝陰不足,沖任失充,故月經不調;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肝陰與肝陽應保持動態平衡,肝陰虛常導致肝陽上亢;肝陰有賴腎水滋養,故腎陰不足常是肝陰不足之由,肝陰虛時常與腎陰不足並見(肝腎陰虛證)。肝陰虛的治療,以養肝滋陰為法,常用補肝湯、一貫煎等方劑。若見肝陽上亢可選瀉肝丸、龍膽瀉肝湯;肝腎陰虛可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之類。「血液運行上下全賴乎肝,肝陰虛證則不能滋養血脈」。陰血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在生理狀態下,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肝陰虛證,營陰虧損,血脈不充,以致血液運行不暢而瘀滯。又因瘀血阻滯,妨礙陰精的化生,可加重瘀血,導致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緩慢,微循環障礙而出現微觀血瘀證。「逍遙散」:為疏肝理脾常用方劑,方中仍以柴胡為君,順其條達之性以疏肝解郁,當歸、杭芍、白朮、雲苓以養血柔肝健脾。「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氣、和血止痛見長,亦在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氣葯中佐以杭芍養血柔肝,以免耗傷肝體。吐血多為火勝所致,明代繆希壅在《先醒齋醫學方筆記·吐血》中明確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補肝不宜伐肝,經雲:"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肝為將軍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一貫煎」:本方乃於滋養肝腎葯中,少加疏肝利氣之川楝子組成,以使肝體得養,氣機條達。五、肝陽上亢又稱肝陽上逆,肝陽偏旺。本虛標實證。多因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亢逆無所制,氣火上擾。症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口苦咽干,舌紅,脈細數等。治宜平肝潛陽,滋陰降火。 肝陽上亢證的發病男性多於女性,但無統計學意義;45歲前發病率較低,腦力勞動者多於體力勞動者,與季節關係不大。肝上的陰陽必須平衡,如果肝陰不足,肝之陽氣就會急劇上升,這時人就會面紅耳赤、頭漲頭痛、急躁易怒,中醫稱之為肝陽上亢,西醫用血壓計一量,很可能發現血壓變高了。(神經性頭痛主要是指緊張性頭痛、功能性頭痛及血管神經性頭痛,多由精神緊張、生氣引起,中醫學歸屬於頭痛、腦風、頭風範疇,屬氣血虧虛、肝陽上亢、瘀血症等引起.)治法:滋陰潛陽 方葯:地黃,白芍,枸杞,首烏,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決明子,菊花等。中醫治療可用平肝補肺以抑止肝木等方法。正天丸疏風活血,養血平肝,通絡止痛。用於外感風邪、瘀血阻絡、血虛失養、肝陽上亢引起的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神經性頭痛、頸椎病型頭痛、經前頭痛。安神膠囊安神定志,疏肝解郁,健脾補胃,清腦寧心等。可以有效地改善睡眠狀態,消除失眠、多夢、早醒、易醒等癥狀。主治:肝氣鬱結,心腎不交,肝陽上亢,心血虧虛,即: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症,躁狂抑鬱症,偏頭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松齡血脈康膠囊用於高血壓病及原發性高脂血症見有頭痛眩暈、急躁易怒、心悸失眠等屬肝陽上亢見症者安宮降壓丸清熱鎮驚,平肝降壓。用於胸中鬱熱,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項強腦脹,心悸多夢,煩躁起急,高血壓症。清腦降壓片平肝潛陽。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症見頭暈、頭痛、項強、血壓偏高。腦血栓片活血化瘀,醒腦通絡,潛陽熄風。用於因瘀血,肝陽上亢出現之中風先兆,如肢體麻木,頭暈目眩等和腦血栓形成出現的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天麻鉤藤顆粒平肝熄風,清熱安神。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等所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震顫、失眠。
2.五臟虛證及用藥 脾
脾虛,中醫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一、脾氣虛證: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常見於泄瀉、胃脘痛、腹痛、水腫、痰飲、哮喘、痿證、小兒疳積,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氣統稱中氣,故脾氣虛證屬於中氣不足範疇。 脾虛證的變化較多,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氣虛證,不難與心和腎相鑒別,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癥狀。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由於氣虛多歸於脾,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因此,確定氣虛,排除心臟、腎臟氣虛,則大多為脾氣虛。 辨證注意點:首先是氣虛。其次脾所主的功能減弱。如運化水谷功能減退可見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或見腹瀉(腹痛不甚,無穢臭),再發展下去可見消瘦,面色不華,或虛浮等氣虛。再次,排除濕、痰之證,如苔膩舌胖,形豐等。1.基本方葯: (1)六君子湯:党參12克,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適於脾虛諸證。 (2)參苓白朮散:党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各100克;炒扁豆75克,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各50克,各葯共為細末,每次G克,開水或棗湯送下。適於脾氣虛而挾濕諸證。2.加減變化: 脘腹痞悶脹痛,噁心嘔吐者,於方(1)中加木香、砂仁、藿香各8克; 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於方(1)加炮附片6克、乾薑8克; 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於方(1)中加竹茹、枳殼各10克; 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於方(1)中加炙紫菀、冬花、白前各10克; 若兼見帶下色白質稀量多者,可於方(2)中加蒼朮10克、車前子12克,澤瀉10充、柴胡10克; 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10克、芡實12克、煅龍牡各15克。 小兒疳積,服用方(2),再加雞內金30克,神曲、麥芽、山楂各100克,為細末,每次服3克,1日3次。飲食療法 (1)益脾餅:白朮120克、乾薑、雞內金各60克、熟棗肉250克。將前三味軋細焙熟,共合棗肉,同搗為泥,作成小餅,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細嚼咽之。 (2)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後,於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堅持每日服用。 (3)薏米蓮子粥:薏苡仁30克、蓮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適量。先煎苡仁,繼入蓮子肉,待粥成後加入冰糖,作早點食用。 (4)山藥扁豆糕:鮮山藥200克、扁豆50克、陳皮3克、紅棗肉50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碎,共合均勻後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大麥湯:羊肉100克、草果5個、大麥仁50克。羊肉切片後,與草果熬湯,過濾後用湯煮大麥仁,熬熟,加鹽少許即成,亦可在濾汁後與肉同煮食之。施治要點:(一)脾與胃互為表裡,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燥濕相濟,生化正常。故有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不足,要在於益氣、健脾、運脾。臨證用藥,以李東垣為代表,用參、芪補氣,二術健運,升柴舉陷,陳皮、木香理氣,用之適宜,效如桴鼓。另外,由於脾虛之證與水濕關係密切,或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或寒濕困脾,脾不健運,由此在治療時,應結合病情,參以燥濕、化濕.滲濕之品,以濕去而脾運顯健。(二)脾氣虛弱常由飲食失調,或勞倦損傷,或吐瀉太過所致,病屬慢性,病程較長,且經治療後,愈而複發。難於鞏固,因此在健脾益氣、化濕昇陽治療後,病情緩解,痛、瀉。利已止,仍不可驟然停葯,需常服用香砂養胃丸之類藥品,調理善後,以利脾氣恢復。(三)健脾理氣之品,常為辛香性味,且具發散、行氣之功,如木香、厚朴、積殼、陳皮等之類,一則可疏通氣機,治療氣滯諸證,另一則用之不當,又可辛散耗氣,對脾胃氣慮而氣機不暢者,若單的使用此類藥物,或用之太過,反使脾氣進一步受損。因此,治療由虛而痞滿者,應以益氣健脾為主,適當配合理氣葯,更不可濫用苦寒瀉下,否則必然導致痞滿加重,犯虛虛之戒。參精補腎膠囊補腎助陽,益氣健脾。用於腎陽不足,脾氣虛弱所致的神疲倦怠、腰膝酸痛,夜尿頻多,畏寒肢冷。絞股藍總甙dai片養心健脾,益氣和血,除痰化瘀,降血脂。用於高血脂症,見有心悸氣短,胸悶肢麻,眩暈頭痛,健忘耳鳴,自汗乏力或脘腹脹滿等心脾氣虛,痰阻血瘀者。二、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慾減退、腹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多由脾氣虛發展而來,火不生土所致。脾陽虛即脾氣虛加上寒象,所以不難與脾氣虛鑒別。但脾陽虛有許多兼證,如可出現腹瀉,或水腫,或白帶清稀。這裡均要排除邪實存在才能成立脾陽虛的診斷。這裡的邪實主要指濕。【臨床表現】腹脹納少,腹痛喜溫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周身浮腫,小便不利,或白帶量多質稀,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本證以脾運失健和寒象表現為辯證要點。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濕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濕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濕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濕盛之徵。治療溫中健脾。小建中湯加減:本方能甘溫補中,益氣散寒。白芍15克、桂枝10克、乾薑10克、黃芪12克、白朮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飴糖30克(兌服)、甘草10克。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苓桂術甘湯加減:本方能健腫益氣,溫陽化飲。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朮15克、法半夏10克、乾薑6克、黃芪12克、甘草10克。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實脾飲加減:本方能溫運脾陽,以利水濕。茯苓15克、白朮12克、大腹皮10克、乾薑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牛膝l0克。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加減:脘腹冷痛,手足不溫者:小建中湯加減+蜀椒6克、廣木香10克(溫中散寒行氣化濕)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伴氣短乏力者:實脾飲加減+黃芪15克、党參10克(益氣溫中)若嘔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脹滿者:苓桂術甘湯加減+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氣溫胃)施治要點: 1。脾陽虛衰多由脾氣虛弱發展而來。脾陽虛必並脾氣不足,因此,脾陽虛與脾氣虛常相互參見。故臨床治療用溫中運脾之治時,常與健脾補氣葯如人蔘、飴糖、白朮、炙甘草等配合使用。 2。脾陽虛引起的水腫病,原則上忌用峻下逐水之法。因為此法運用峻烈的瀉下藥物,使水濕從大便出,水腫雖一時消減,但亦傷正,且水腫常可復起,故忌用。只有經過較長時間的使用補脾益胃的藥物,方可使得脾氣康復,水濕得以運化,中焦斡旋得力,水律濕濁各歸其道,加之中陽日旺,雖不去瀉水,而水濕自消。補脾陽虛 冬季氣溫驟降,脾易受寒困,造成脾不運化,或素體脾虛。人的脾一旦形成陽虛,其消化功能就日漸變差,食欲不振,怕冷,大便不暢。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許多人一喝酒就會出現腹瀉,用中醫分析這其實就是脾陽虛造成的。原因是,在酒精的作用下,脾陽會更虛,所以脾陽虛的男士定要戒酒。進補原則:脾虛的男士冬季應以補陽運脾為主,多吃性溫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蓮子、芡實白朮、砂仁和乾薑。同時,山藥、大棗、蓮子富含澱粉,容易吸收,且有健脾益氣的作用,一般家庭在冬季的飲食上,可多偏重一點。在肉類的攝入上,應該選擇細纖維的魚肉為主。食療方案:在保證每日營養均衡的基礎上多喝山藥粥、大棗粥、鯽魚湯、鯉魚湯。三、脾陰虛指脾精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人體各部的濡養,有賴脾氣散精輸布。若脾虛不運,陽損及陰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若胃陰虛,或脾虛不運,陽損及陰,或飲食營養不足,均可使脾氣散精無源而致本證。臨床表現多有胃陰虛癥狀,並見飢不欲食,肌肉消瘦,體倦乏力等。多見於各類營養不良證。(胃陰虛多為陽熱之病所傷,以納化功能失常為主,臨床以飢不欲食,食不知味,口渴欲飲,乾嘔呃逆,或胃中灼熱,或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脈細數等為特徵。治療以生津清熱為主,藥用石斛、沙參、生地、蘆根、烏梅、花粉、玉竹、麥冬等甘寒涼潤之品。)預防: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等,患食辛辣香燥、油膩炙煿之品,戒除煙酒。 宜甘潤養陰,選擇溫而不燥,涼而不寒,淡而不利的藥物,如山藥、扁豆、苡仁、蓮子肉、黃精、玉竹、天花粉、沙參、麥冬、葛根、粳米等。如兼見脾氣虛形成脾氣陰兩虛者,可選用參苓白朮散、資生丸、六神散、滋陰健脾丸等;如脾胃陰虛者,宜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等。四、心脾兩虛,病證名。指心脾兩臟氣血虛弱的病變。病因:心脾兩虛證是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勞倦傷脾,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久病失調及慢性出血等引起。主要證候:本證以心血虛、脾氣虛為特徵。心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則失眠多夢。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於頭目,則眩暈健忘。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則面色不華,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氣血兩虛則月經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舌淡、脈細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血,心主血,兩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聯繫。治宜補氣攝血,益氣健脾,養血安神。心脾兩虛證的治療以補益心脾為大法,可選用歸脾湯。但若以氣虛為主,則病變多偏於脾虛,治宜補益脾氣,方選參苓白朮散等;若以血虛為主,病變部位多偏於心虛,治宜補養心血,方選養心湯、補心丹等。
3.五臟虛證及用藥 腎
腎虛指腎臟功能減弱,需要根據不同的癥狀調治。腎之陰陽俱虛,腎氣化生不足,症見滑精、早泄,尿後滴瀝不盡,小便次數多而清,腰膝酸軟,聽力減退,氣短,四肢不溫,脈細弱等,治以補腎為主。腎虛分腎陰虛和腎陽虛,要根據不同的癥狀做不同的診治。腎虛多為長期積累成疾,切不可因急於求成而用大補之葯進補,或者用成份不明的補腎壯陽藥物。而應慢慢調理。腎陽虛又稱腎陽衰微、命門火衰。即腎臟陽氣虛衰,是腎臟陽氣衰竭表現的癥候。多由素體陽虛,或年老腎虧,或久病傷腎,以及房勞過度等因素引起的。(多由心、脾陽虛及腎,損耗腎陽所致,亦可由房事過度,腎陽損耗所致。) 腎陽為各臟陽氣之本,對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溫煦的作用,故又稱「元陽」、「真陽」。腎陽充足,則人體機能活動旺盛。腎陽不足,對各臟腑的溫煦功能減弱,出現腎陽虛證。如腎陽虛衰,虧損嚴重,可致命門火衰證;腎陽虛衰,脾失溫煦,可致脾腎陽虛證;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可致膀胱虛寒證;水濕失於溫化,泛溢肌膚,可致腎虛水泛證;腎虛水泛,水氣凌心,可致腎水凌心證。癥狀: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男性易陽痿早泄,婦女易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痛,心悸咳喘。以溫補腎陽為法,常用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之類。若腎陽虛不能溫養子宮而見婦女宮寒不孕者,用艾附暖宮丸;腎陽不能溫煦脾陽,脾腎陽虛,五更泄瀉,完谷不化者,用四神丸、理中湯、四逆湯;腎陽虛而見浮腫者,用濟生腎氣丸;腎水凌心而見心悸氣短喘急胸悶者,用真武湯、苓桂術甘湯;導致命門火衰者,可用扶命生火丹之類。茶療中草藥茶主要有碟清草、蟲椹草、蟲草等。腎陰虛腎陰虧損,陰不制陽,致虛火虛熱內擾,甚則動血擾神,並腦髓、骨骼、齒、發、官竅失養的病理變化。腎臟陰液不足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傷腎,或稟賦不足房事過度,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用現代說法來說,就是:腎陰虛-供給中樞神經、泌尿生殖系統的營養物質不足。癥狀:腰膝酸軟、兩腿無力,眩暈耳鳴,脫髮齒松,盜汗失眠,夢囈磨牙,口乾,尿黃,大便乾燥,男子陽強易舉或陽痿、早泄、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腎為先天之本,腎中陰精,是一身陰液的總源。陰精虧損會引發各種疾病,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消渴(糖尿病)等。腎陰虛可以吃哈士膜、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等進行食補,補腎藥物則有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葯,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凡腎虛之人,宜常食之。腎陰虛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及輔助治療。不管是陰虛還是陽虛也好,匱乏到一定程度,就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比如說腎陽虛時間長了會有腎陰虛的癥狀,就是兩種癥狀都有很多。所以補腎陽的時候,一定要補腎陰,而且要陰中求陽,而且在補腎陰的時候也不是一味的只用補腎陰的藥物。腎虛的藥物治療應用滋陰補腎的藥物。此類藥物既有溫和葯又有甘寒葯,如制首烏、熟地黃、五味子、黃精、墨旱蓮、女貞子、龜甲膠、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參等。
4.五臟虛證及用藥 心
首先心臟,心臟的虛證包括:心氣虛證,是指心臟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凡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久病或勞心過度均可引起此證。心陽虛證,是指心臟陽氣虛衰所表現的證候。凡心氣虛甚,寒邪傷陽,汗下太過等均可引起此證。心陽暴脫證,是指陰陽相離,心陽驟越所表現的證候。凡病情危重,危症險症均可出現此證。心陰虛和心血虛。【臨床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面色談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若兼見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為心陽虛。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則是心陽暴脫的危象。心為陽中之太陽,以陽氣為用。若「陽氣」不足,則「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功能必大打折扣,是為心氣虛了。「身體由於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心氣虛便是其中的一種,心主血脈,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神,常表現為心悸,氣短,多汗,過度疲勞則會加重病情,嚴重者則會發展成心陽虛,即「心陽不振」。心陽虛是心氣虛的重症。除了心氣虛的癥狀外,還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多見於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心陽虛證的原因同心氣虛證,並多由心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來.臨床表現是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虛寒癥狀,如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心陽虛證的治法為溫通心陽,方用桂枝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保元湯等 主證:除有心氣虛的癥狀外,還出現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而胖嫩,脈弱。或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為心陽虛脫的危候。 辯證:多見久病體弱,暴病傷陽耗氣,年老臟氣衰弱,稟賦不足等情況。 心陽虛,心陽不振,陽氣不得外達,故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陽暴脫,宗氣大泄,則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氣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 治法:溫通心陽,回陽救逆。金匱腎氣丸柏子養心丸附子理中丸 方葯:桂枝甘草湯加減或四逆湯加減。 附子、肉桂、乾薑,五味子,桂枝等。」心陰虛和心血虛。指陰液虧損,心與心神失養,虛熱內擾,以心煩、心悸、失眠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心陰虛證為臨床常見虛證之一。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消灼心陰;或因勞傷太過,心陰暗耗;或熱病傷陰,心陰虧損;或肝腎陰虛日久,致使心陰不足。 心陰虛症常見於心悸、怔忡、虛勞、不寐等病證中。在心悸、怔忡病證中出現心陰虛證,表現為心中動悸不安、胸悶不舒、虛煩失眠多夢、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甚至出現心中動悸不能自主、惕惕若驚、心痛陣作、五心煩熱、盜汗自汗、脈結代。虛勞病中出現心陰虛證,表現為心悸煩躁、氣短乏力、口乾、舌淡、脈細數無力。不寐病中出現心陰虛證,表現為心悸、五心煩熱、不易入睡、舌紅、脈數。相似證候的辨別 同心氣虛、心陽虛一樣,有了心的定位癥狀,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認定心臟功能異常,可與其他臟腑區別開來,不同臟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癥狀。 心血虛、心陰虛證的定位癥狀多見以下幾種: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這組癥狀在心的陰血虛方面比較多見。如果舌紅、升火、脈細數,或有盜汗測可辨為心陰虛。缺少紅、赤、熱、汗的癥狀,或見有脈細、舌淡、面色不華,則可辨為心血虛。辨證注意點 有心的定位癥狀,再加上陰虛或血虛癥狀,單純的心陰虛,心血虛辨證不難作出。心的定位癥狀除去心悸、怔仲,還有神:失眠、多夢、神誌異常;心所在部位:胸悶、胸痛;汗:盜汗,大汗;舌:舌體運動及色澤變化等。但是常見的,比較肯定的,是前面幾項。胸、汗、舌的變化,也可由其他臟腑所引起。施治要點硃砂安神丸養血安神丸磁朱丸(一)思慮過度,耗傷心陰可致心火獨亢,引動肝腎相火內擾,病人可遺泄頻作,耗傷腎陰,亦可心煩易怒,肝膽火旺,因此單純用滋養心陰法效果不顯時,要注意清肝滋腎,平伏相火,適當選用黃連、石蓮子清心火,知母、黃柏瀉腎火,黃芩、桅子平肝火。可提高治療本證的療效。 (二)在心陰虧耗的病人中,常見促脈,多責之心陰虧損,虛火偏旺,治宣清養心陰,這即是"促脈惟將火病醫"。但臨床常見促脈而伴見四肢浮腫,動輒氣短,形寒舌淡,此時促脈不可作熱病治療。當辨為心氣、心陽虛弱,而用益氣溫陽之劑,這時對促脈的治療即所謂"實宜涼泄虛溫補"。據我們觀察,臨床上促脈所見的伴隨癥狀,還可見到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候,病機上的矛盾,使治療頗為棘手,這時常以附子配川連,或附子配麥冬、生地同用,可取得較好療效。 (三)老年人的心陰不足,用藥常虛不受補,補之失當,則易助邪,所以味厚、粘膩等大補之品往往不相宜。只宜清補、平補、緩補、調補為佳。要達到補不助邪,補之能受,方為恰當。藥物可選用黃精、玉竹、麥冬、北五味、沙參、元參、何首烏、生地等;若嫌滋膩,適當加砂仁、白蔻仁、橘紅等和胃之品以監之。橘紅【藥用部位】為芸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植物形態詳"橘"條。【功能主治】消痰,利氣,寬中,散結。治風寒痰嗽,噁心,吐水,胸痛脹悶。①《醫學啟源》:"理胸中、肺氣。"②《綱目》:"下氣消痰。"③《本草匯》:"能除寒發表。"【選方】①治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五更安五分於掌心舐之,即睡。(《怪證奇方》)②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憨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上細銼,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局方》二陳湯)③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揚飲之,甚良。(《談野翁試驗方》)④治風痰麻木: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爛去滓,再煮至一碗。頓服取吐。不吐加瓜蒂末。(《摘元方》)⑤治產後脾氣不利,小便不通:橘紅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⑥治乳癰,未結即散,已結即潰,極痛不可忍者:陳皮(湯浸去白,日干,面炒黃)為末,麝香研,酒調下二錢。(《聖惠方》橘香散) [展開]【宜忌】陰虛燥咳及久嗽氣虛者不宜服。
5.五臟虛證及用藥 肺
肺虛論曰:肺為華蓋,復於諸臟,若肺虛則生寒,寒則陰氣盛,陰氣盛則聲嘶,語言用力,顫掉緩弱,少氣不足,咽中干無津液,虛寒乏氣,恐怖不樂,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診其脈沉緩,此是肺虛之候,虛則宜補也。肺虛,泛指肺氣不足或肺陰虛而言。臨床表現有少氣,呼呎淺短,耳聾,咽乾等(《素問·臟氣法時論》)。參見「肺氣虛」、「肺陰虛」。一、肺氣虛肺氣虛損不足,臨床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多見於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金復康口服液黃芪、北沙參、麥冬、女貞子(酒制)山茱萸、絞股藍、淫羊藿、葫蘆巴(鹽水炒)、石上柏、石見穿、重樓、天冬。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用於治療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氣陰兩虛證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患者,或與化療並用,有助提高化療效果,改善免疫功能,減輕化療引起的白細胞下降等副作用生桂口服液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於改善肺氣虛寒所致的鼻癢,鼻塞,噴嚏,流清涕,畏寒。益氣祛痰合劑清熱化痰,補益肺氣。用於肺氣虛痰熱症,症見:咳嗽痰黃,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等。潤肺止嗽丸潤肺定喘,止嗽化痰。用於肺氣虛弱引起的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久嗽聲啞。肺氣虛證的臨床表現為咳喘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感外邪,氣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弱等。由於肺主諸氣而司呼吸與聲音,有輸布精微至全身,通調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氣不足,一則胸中宗氣虧少,呼吸失司;二則衛氣不足,衛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襲;三是肺氣虛少不能通調水道,布散精氣而致水液失調,臟腑周身失養。所以肺氣虛的辨證要點大致有以下幾方面:①咳嗽聲低無力,喘息短氣,聲怯懶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榮,畏寒自汗,疲乏無力,易患外感,或脾氣虛導致大腸傳送無力而致便秘,雖有便意而大便難下伴汗出氣短。③除上述肺經癥狀與全身表現外,多見舌質淡,苔薄白,脈虛或細弱。 肺氣虛又可發展為肺陽虛,前述癥狀更加嚴重,且有背寒怕冷,反覆感冒等陽虛表現。如肺氣虛與脾虛或腎虛同時存在,可出現浮腫,小便不利。治療方法 (1)對本臟虛損、肺氣不足。症見氣短喘促,或咳嗽,聲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壓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者,當補益肺氣,宜用保元湯加五味子:人蔘9克、黃芪15克、生薑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開水浸泡,代茶飲。也可用人蔘胡桃湯加五味子:人蔘9克、胡桃仁30克、生薑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對易患風寒感冒,症見鼻塞、頭昏頭痛、惡風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者,宜用玉屏風散加紫蘇:黃芪15克、白朮15克、防風12克、生薑6克、紫蘇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當益肺氣固表,宜用玉屏風散(前方去紫蘇)煎湯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風丸1次6克(或沖劑),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蔘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3)對虛寒性慢性鼻竇炎,症見頭昏、惡寒、自汗等。當以補肺氣為主,兼以通竅、解毒。宜用鼻通寧滴劑(含辛荑、蒼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黃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對肺氣陰兩虛兼腎陰不足,症見陰虛內熱、舌紅口乾、乾咳少痰、手足心發熱、失眠盜汗、夢遺失精、大便乾燥等癥狀。治療宜用補陰煎加減:生地15克、麥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參10克、地骨皮10克、女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腎潤肺、清虛熱止乾咳的作用。 (5)對肺氣虛兼腎陽不足,症見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頻數、餘瀝不禁者。可補氣溫腎,宜用保元湯:人蔘9克、黃芪15克、肉桂6克、生薑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肺氣虛適宜食物母雞(一年內)老母雞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主要是從中醫上來說,母雞的雞肉屬陰,比較適合產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者食用。而老母雞由於生長期長,雞肉中所含的鮮味物質要比仔雞多,這是使雞湯味道更鮮美的主要原因。另外,老母雞中脂肪含量比較高,燉出的湯也更香一些。豬板油豬板油不單單是肥肉,而是肥膘!豬肚子上的成條狀的肥肉。板油一般指這種生的肥膘。豬板油不是肥肉熬的.應該是豬肚子里肥油.很大一張,一板一板的.有薄膜包裹的油.如果熬豬肉油的話應該是豬油。豬板油是做很多菜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原料。豬肺豬肺質嫩,色紅白,適於燉、鹵、拌,如「鹵五香肺」、「銀杏燉肺」等。肉羹肉羹是台灣傳統羹類料理具代表性的一種,也是台灣河洛料理的代表菜色之一。二、肺陽虛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吐涎沫,質清稀而量多,短氣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不渴,舌質淡胖,苔白滑潤,脈遲緩或遲弦。 肺陽虛證如見於肺痿病中,其臨床表現以吐涎沫,質清稀量多,短氣息微,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飲食減少,口乾不渴,小便頻數,甚則遺尿為特徵,此由肺氣虛餒,陰寒內生,氣不化津,清陽不布所致,治宜溫肺健脾,益氣化涎,方選甘草乾薑湯(《金匱要略》)合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見於哮喘病中,其臨床表現以喘促氣短,吸淺呼長,吐痰清稀,言語無力,咳聲低弱,自汗形寒,四肢不溫,口不渴,脈遲弦或遲緩為特點,此系肺虛有寒,氣不溫煦所致,治當溫肺益氣,化痰平喘,方選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甘草乾薑湯,酌加黃芪。 肺陽虛證以年高體弱、陽虛之人為多見,每於冬寒季節病情加劇,甚則咳喘頻頻,不能平卧。本證亦好發於寒冷高原地區,此與高原氣寒凜烈,寒易傷陽有關。 肺主一身之氣,氣屬陽,《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肺氣虛寒,氣不布津,水飲不化,其病機演變可見三種情況:一是肺氣虛寒,衛陽不足,易致陽虛外感,症見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四肢不溫,語聲低弱,脈沉遲無力;二是肺氣虛寒,水津不布,聚而為飲、為水,症見咳喘胸滿,痰出稀薄,狀若白沫而量多,甚則肢體浮腫,頭暈目眩;三是肺氣虛寒,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症見肢體腫脹,小便不利。 肺陽虛證應與「肺氣虛證」、「風寒犯肺證」、「寒痰阻肺證」相鑒別。 肺氣虛證與肺陽虛證:氣屬陽,肺陽虛證是由肺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成。肺陽虛證與肺氣虛證相較,除氣短、神疲、聲怯、自汗、面白等肺氣虛弱之表現外,還兼有陰寒內生之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脈遲等陽虛表現;肺氣虛證病變尚輕淺,沒有寒象,而肺陽虛證病變較深較重,有寒象。 風寒犯肺證與肺陽虛證:二者皆為肺之寒證,但一表一里,一實一虛。風寒犯肺證系外感寒邪,肺氣失宣所致,其症以咳聲重濁,伴頭痛、鼻塞、流清涕、骨節酸痛、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等表實症為主;肺陽虛證是肺氣虛弱,陰寒內生,其症以咳聲低弱,畏寒肢冷,吐涎沫,自覺背部寒冷,脈沉等為主。 寒痰阻肺證與肺陽虛證:前者為實,系感受寒邪,或暴飲寒涼,損傷肺臟,痰濕留滯而成,正如《難經·四十九難》所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臨床可見咳喘胸悶,痰白質稀量多,甚則不能平卧,伴有惡寒發熱,浮腫少汗,身痛,脈浮等寒邪束肺之症。後者屬虛,乃肺氣不足,虛寒內生,水津不布所致,臨床可見咳吐涎沫,質稀量多,伴有畏寒肢冷,氣短息微,自汗,喘促,神疲乏力,面白等虛寒之症,據此為辨。附:《金匱翼》雲,「溫法有二,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兼補。」肺陽虛的基本治法正為溫補。咳嗽:痰涎清稀、頭眩、心悸、畏寒、肢體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脈沉滑。《景岳全書·咳嗽》雲,「凡脈見細弱,證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咳嗽,皆不必治嗽,但補其陽,而嗽自止。」溫肺湯(林佩琴《類證治裁·咳嗽門》、喻嘉言《醫門法律·咳嗽門》)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乾薑湯以溫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喘證:喘息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狀,惡寒,無汗,形寒肢冷,背涼,面色青晦,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白滑,脈弦緊。小青龍湯加減。哮證:呼吸緊迫,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胸膈滿悶如窒,面色蒼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緊。小青龍湯加減。肺脹:虛滿而喘咳,痰清稀,尿少,面唇青紫,舌紫暗,苔白滑,脈沉細。溫陽補肺湯加減。三、肺陰虛陰液不足而不能潤肺,主要表現為乾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熱、盜汗、便秘、苔少質紅少津脈細而數或咳血等。證因分析:多由久咳久咯耗傷肺之陰液;或因癆蟲襲肺,燥熱之邪犯肺爍爍肺陰;或是汗多不固,陰津耗泄等,均可導致肺陰虧虛。肺陰虛,治療宜養陰潤燥,降火止咳,方用百合固金丸(《醫方集解》)。 主要臨床表現為:乾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干,聲音嘶啞,形體消瘦,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肺陰虛證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現肺陰虛證,則多表現為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干,潮熱顴紅等「虛咳」特點,此由肺陰虧虛,肺失濡潤,而虛熱內生,肺氣上逆所致,治宜滋養肺陰,肅肺止咳,方選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若肺癆病中見肺陰虛證,其臨床表現多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胸痛,潮熱顴紅,盜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虛損」為特徵,此系癆蟲蝕肺,陰津耗傷,清肅失職,肺氣上逆而為病,治宜養陰清肺,殺蟲止咳。方選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勞葉等葯。若咳血病中出現肺陰虛證,臨床表現每見咳嗽少痰,痰中帶血,其色鮮紅,胸痛,潮熱盜汗,顴紅,口乾咽燥等特點,此緣肺陰不足,清肅不行,陰虛火旺,火灼肺絡所致,治當滋陰潤肺,涼血止血,方選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合四生丸(《婦人良方》)化裁。若肺痿病中出現肺陰虛證,常見咳吐濁唾涎沫,質地粘稠,不易咯出,咳聲不揚,氣急喘促,形體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乾等臨床表現,是由肺陰不足,虛火內熾,陰津枯涸,肺氣上逆所致,治療應滋陰潤肺清熱,方選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化裁。總之,肺陽虛證在不同疾病中臨床表現各具特點,可據此加以辨析。 肺陰虛證常見於久病體弱者,以陰虛火旺,形體消瘦,顴紅,午後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症為常見。肺陰虛證每於秋燥季節有所加重,多久病不愈,對人體損傷較甚。 肺為嬌臟,主治節,外合皮毛,易寒易熱。肺陰虛證在其病機演化過程中常伴見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肺陰虛損,久病不愈,影響人體衛外機能,易感受外邪,而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乾咳少痰,咽喉疼痛等外感表證;二是由於肺陰虛損,子盜母氣,脾胃受累,而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漸致形體消瘦;三是肺陰不足,陰虛火旺,火傷肺絡,而見咳嗽咯血,潮熱顴紅等虛損之症。 本證通常須與「燥邪傷肺證」、「肺氣陰兩虛證」、「肺腎陰虛證」相鑒別。 燥邪犯肺證與肺陰虛證:秋季燥邪主令,易傷津液,外感燥邪,則成燥邪犯肺證。本證邪從外入,與陰虛肺燥的臨床表現多有類似之處,如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咽干,心煩等症。但二者在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上有所區別。燥邪傷肺證,系感受外邪所致,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鼻乾燥,脈浮等表證;肺陰虛證是肺之陰津虧耗,津液不足,虛熱內生,每由內傷而致,故不兼表證而常見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等陰虛火旺的表現。以上可資鑒別。 肺氣陰兩虛證既肺陰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既有一定聯繫,又有所區別。肺氣陰兩虛證既可由肺陰虛證,陰損及陽,演變而來,也能由肺氣虛證,汗出過多,或過服溫熱,火熱劫陰發展而成,臨床除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聲音嘶啞等肺陰虛表現外,還同時有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容易感冒等肺氣虛證,可資鑒別。 肺腎陰虛證與肺陰虛證:腎藏精,為水臟,居於下焦,肺主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於上焦。在五行中,肺屬金,而腎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響。因此,肺陰虧損,遷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久病傷腎,腎陰虛耗,可形成肺腎陰虛證;而腎陰虧損,勞傷過度,腎陰虛竭,陰虛火旺,虛火灼肺,亦可致肺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除具備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外,還伴有動則咳喘加重,骨蒸盜汗,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經不調等腎陰虛證的表現,可與單純肺陰虛證相鑒別。肺陰虛應當滋陰潤肺。應用川貝枇杷膏、萊陽梨糖漿、川貝雪梨膏等可以治療肺陰虛的,草藥有天門冬、麥門冬、沙參、旱蓮草等。 燉雪梨川貝:雪梨1個,川貝母6克。將雪梨挖去核,川貝納入梨中,蓋好孔,用白線紮好,放鍋內水燉,約1小時左右,梨熟爛,飲湯食用,每日1次,連服3~5天。功效:本方用於肺腎陰虛感冒之發熱、咳嗽等。有滋陰潤肺,清熱化痰的功效。 桑菊薄荷飲:潔凈的桑葉、菊花各5克,苦竹葉、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上五味一併放入茶壺內,用沸水溫浸10分鐘,頻飲,也可放涼後飲用。 絲瓜花蜜飲:潔凈絲瓜花10克。以沸水沖泡,溫浸10分鐘,加入蜂蜜適量,溫服,每日3次。 鮮藕薑汁:去節鮮藕500克,生薑50克。將藕與姜洗凈,切碎,以潔凈紗布絞取汁。一日內分數次服完。 白鱔魚沙參湯:活白鱔魚250克,沙參15克,玉竹15克,百合24克,百部10克。將鱔魚去腸雜,洗凈切碎與余葯共加水適量燉熟,入少許鹽調味,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數日。 要徹底擺脫肺腎陰虛的狀態,首要的就是要補腎,研究發現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如《本草從新》說它「保肺益腎。」《藥性考》亦云:「蟲草秘精益氣,專補命門。」《柑園小識》還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凡腎虛者選用天然氨基酸含量較高的冬蟲夏草4克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等共燉,連續服用一個月大部分肺腎陰虛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推薦閱讀:
※老人用藥十二忌
※骨質疏鬆該如何用藥?
※老年人用藥注意六大原則
※鈣拮抗劑用藥,需注意以下幾點!
※中草藥大全 52—19 肝硬化腹水用藥
TAG: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