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年援外工作紀實

人民網記者 崔鵬2010年08月13日05:28來源:人民網5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撰文說:「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六萬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30多年前,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國家經濟困難,但是我們還得拿出必要數量的援外資金。我們真正發展起來了,要用相當數量來援助,中國發展以後不要忘記這一點。」10多年前,江澤民同志指出:「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經濟發展了,或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而忘記窮朋友。」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表示:「中國是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道路上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將盡最大努力支持和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使21世紀真正成為『人人享有發展的世紀』。」無私援助,主動承擔國際義務;共同發展,鑄就南南合作典範。60年來,我國對外援助風雨無阻,步履堅實,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讓世界矚目的援外發展之路。無私相助,六十年援外碩果累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百廢待興。但經歷過貧窮和苦難的中國人,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所需、所急感同身受。1950年,中國即開始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援助對象首先是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隨著對外關係的發展,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後,中國的援助對象已擴展至亞非20多個國家。上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在訪問非洲十國期間,宣布了中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其核心是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受到發展中國家普遍歡迎,並成為中國開展對外援助的基本指導綱領。八項原則的影響有多大?原中國對外經濟聯絡部副部長程飛說,中國曾幫助茅利塔尼亞修建了公路、煤廠、港口、火電站、供水工程等項目。在此過程中,達達赫總統深深感到中國的援助是無私的、無條件的。「達達赫總統拿著『八項原則』,到非洲尚未同我們建交的國家,一個一個地親自做工作,或是派他的特使做工作,先後促成9個國家和我們建立外交關係。」程飛說。對來自中國的援助,坦尚尼亞第一任總統尼雷爾評價:「無論是中國給予我國的巨大經濟和技術援助,還是我們在國際會議的交往中,中國從來沒有左右我們的政策或損害我們國家主權和尊嚴的企圖。」柬埔寨副首相兼財政部部長吉春說:「作為一名與中國合作的柬埔寨公民,我深切體會到,中國所提供的任何援助都是無條件、無政治壓力的。」1971年,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了由23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23個提案國全都是第三世界國家。在投贊成票的76個國家中,有58個是第三世界國家。事實證明,中國的援外政策贏得了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信任和敬重。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是第三世界國家「把我們抬進了聯合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步入改革開放新時期。舉國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繼續加強和改進對外援助工作。1995年,中國在繼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政府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援助的基礎上,開始通過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具有政府援助性質的中長期低息優惠貸款,有效擴大了援外資金來源。進入新世紀,全球發展問題更加突出,聯合國提出了「千年發展目標」,中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一步加大援外力度,並更加關注受援國扶貧、民生和發展能力建設。截至2009年底,中國累計向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並向30多個國際和區域組織提供捐款,支持這些組織開展多邊援助活動。儘力而為,促進受援國自主發展「量力而行,儘力而為。」60年來,中國始終堅持援外事業發展與自身基本國情相結合,在提供對外援助時,充分尊重受援國意見,結合其發展需求,通過援建項目、提供物資、開展技術合作和人才培訓等形式實施援助。據商務部統計,迄今,中國援建了220多個農業領域項目、近700個工業領域生產型項目、1000多個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項目,幫助受援國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繁榮了城鄉經濟,為受援國自主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緬甸農機製造廠位於曼德勒市40公里外的塞鎮茵鞏村。這是中國援建的一項跨世紀工程,1999年立項,2003年竣工移交。緬甸農業機械製造總局局長吳溫茂說,該國農業市場對農用機械的年需求量大概是1.5萬到2萬台,這家企業生產的農機能滿足40%的市場需求,「緬甸農機廠生產的農機質量過硬,達到了國際先進標準。」然而,在農機廠投產前,緬甸全國僅有農機6萬台左右,農機耕作面積僅佔耕地總面積的23%,其餘77%仍靠牲畜和人力耕作。農機廠的建造,對緬甸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率的貢獻甚巨。中國在提供援助時,十分重視技術的傳授和轉讓。上世紀60年代,非洲許多新獨立國家急需發展農業生產。其中,地處撒哈拉沙漠邊緣的馬里氣候乾旱炎熱,食糖長期依靠進口。1961年,中國派出7名農業專家奔赴馬里,在2年多的時間裡成功試種茶樹和甘蔗,試製出茶葉和蔗糖。消息很快傳遍非洲大陸,馬里周邊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紛紛前往參觀。從那時起,許多非洲國家開始向中國提出派遣農技組的請求。到70年代末,中國向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提供了農業援助,除農業技術試驗站、推廣站外,還援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農場。60年里,根據受援國的要求,中國在援款項下向受援國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物資和設備。例如,向阿富汗提供了包括機械設備,辦公、生活、醫療用品和糧食等在內的多項物資,為其國家重建和難民救助提供了有力支持;向辛巴威、寮國、尚比亞、玻利維亞等國提供支線飛機和運輸機,促進了這些國家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高度重視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培養工作。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來華留學政府獎學金,並為受援國培訓技術人才,至2009年底,共向7萬多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提供了政府獎學金,並為173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培訓人員12萬人,涵蓋經濟、管理、農業、醫療衛生、司法、教育、環保等20多個領域的150多個專業。真情傾注,改善民生造福當地人1963年,剛剛獨立的阿爾及利亞瘟疫橫行、缺醫少葯,向國際社會發出緊急救援的呼籲。當年4月6日,根據中央指示,湖北省組建了24人醫療小分隊前往阿爾及利亞,揭開了中國醫療援外的序幕。40多年來,援外醫療隊員用精湛的醫術、周到的服務,治癒了成千上萬病人,受援國交口稱讚,其中600多名隊員獲得所在國總統授勛的榮譽。在非洲一些偏遠地區,人們雖對遙遠的東方很陌生,但提起中國的醫生都伸出大拇指;一些孩子甚至被父母起名為「中國娃」,他們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紀念、感謝中國的援助。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共向69個發展中國家派遣了援外醫療隊,累計派出援外醫務人員約2.1萬人次,診治受援國民眾約2.6億人次,有54支醫療隊約1300名醫務人員在48個發展中國家提供服務。從派遣援外醫療隊,到援建學校、體育場等基礎設施,再到解決當地吃飯、飲水等問題,中國的行動實實在在改善了受援國民生。長久以來,西亞、非洲不少國家乾旱缺水,人們不得不趕著駱駝、毛驢到很遠的地方取水。面對當地百姓的渴望,自1964年起,中國就派遣水文地質人員,幫助一些亞非友好國家開闢水源,改善供水條件,一次次地幫助他們打井、實施供水項目。在尼日的津德爾省,中國援建的供水工程解決了該省長達30年的缺水問題,24米高的水塔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中國水塔」。中國還向遭受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災難的國家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緊急人道主義援助。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發生當天,胡錦濤主席分别致電印尼、斯里蘭卡等受災國家元首,表示誠摯慰問,對遇難者表示沉痛哀悼,這也是最早到達受災國的國際慰問。與此同時,中國民間救援行動匯成愛的暖流。原紅十字會黨組書記江亦曼說,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年人,還是學齡前的小孩子,都踴躍向海嘯災區捐款。據統計,中國政府通過多、雙邊途徑向海嘯受災國提供了6.87億元人民幣的救災援助,並組織國際救援隊趕赴海嘯災區。此外,中國紅十字會還募集民間捐助共計4.43億元人民幣向受災國提供救災款物,並為印尼、斯里蘭卡、馬爾地夫、泰國和緬甸共建造9個用於安置災民的友誼村。近6年來,中國政府累計實施對外緊急救援行動近200次。根據受災國要求或國際社會呼籲,中國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和現匯資金援助,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展開災後重建,有效幫助受援國減輕了災害,獲得受援國政府及人民的歡迎和國際社會的盛讚。雪中送炭,心手連接鋪就友誼橋中國60年對外援助的歷程,是一部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友好交往、團結互助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坦尚尼亞、尚比亞獲得獨立。但兩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個共同難題——外國封鎖,他們急需一條鐵路發展銅礦貿易。兩國先向世行和西方國家提出援建坦贊鐵路的要求,但均遭拒絕。1965年,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訪華,正式提出希望中國援建坦贊鐵路。劉少奇同志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意見,回答說:「帝國主義不幹的事,我們干,我們幫你們修。」1967年尚比亞總統卡翁達訪華,也表達了同樣的意向。1967年,中、坦、贊三國政府代表團在北京舉行會談並正式簽署協定,確定中國為援建坦贊鐵路提供不附帶任何條件的無息貸款。為修這條鐵路,中國先後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5.6萬人次,最高峰時,曾有1.6萬多名中華兒女在非洲原野上艱苦施工,與當地百姓結下深厚的交情。坦贊鐵路建成後,尼雷爾高度評價說,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卡翁達稱讚:「患難知真友,當我們面臨最困難的時刻,是中國援助了我們。」多年以後,每當卡翁達會見來自中國的友人時,都要談起當年的往事,都會讚嘆不已。有太多的事迹讓人動容,有太多的故事讓人追憶,有太多的感激讓人自豪。中國的對外援助,不僅為受援國的建設帶來了技術,還帶來了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融,鋪設了一條友誼之橋。位於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葉門,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向中國打開了友誼之門。當時,整個葉門共和國沒有一條公路。中也建交後,中國駐埃及大使兼駐葉門公使陳家康,是騎著毛驢從港口城市荷台達到首都薩那遞交的國書。1957年12月,葉門王國副首相巴德爾王太子來華訪問。雙方會談中,巴德爾王太子請求中國政府幫他們修公路。毛澤東同志當即決定,幫助葉門修築這條從薩那到荷台達的公路。原中國駐葉門大使羅小光說,那時的條件非常艱難,這條公路幫助葉門共和革命取得成功,經濟社會得到發展,因此葉門人民把它稱為革命之路、友誼之路。在異國他鄉,中國的援外工作者與當地民眾手牽手、心相通,成了「友誼的使者」,不同文化、膚色、種族的人在長期合作中相處融洽。在許多受援國,隨處可見以友誼命名的建築物、公路,還有以中國人命名的街道,它們是友誼的結晶,凝聚著大愛無疆的人間真情。繼往開來,譜寫和諧世界新篇章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在應對衝擊、克服自身困難的同時,積極兌現援助承諾,僅2009年,中國政府就向116個國家和地區組織提供了經濟技術援助,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衛生、教育等領域實施各類項目900多個,為發展中國家培訓近萬名管理和技術人員。追求和平、發展、合作、和諧——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全世界面前變得越來越清晰。2000年以來,中國在致力於本國發展的基礎上,通過逐步擴大對外援助規模,減免世界最不發達國家和重債貧窮國債務,有針對性地開展援助和合作,積極推動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發展中國家的落實。截至目前,中國已與50個國家簽署了免債議定書,免除這些國家對華到期債務380筆。中國的免債舉措廣受國際社會好評,並推進了全球對發展中國家減免債務行動。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舉行,為南南合作樹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會上,胡錦濤主席宣布了旨在加強中非務實合作、支持非洲國家發展的八項政策舉措,在非洲和全球引發了熱烈反響。峰會召開3年來,本著友好協商、密切配合、高效務實、互利共贏的原則,在中非雙方努力下,這八項舉措已全部如期落實。2009年11月,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宣布了中非務實合作新八項舉措,涉及農業和糧食生產、醫療衛生和重大疾病防治等多項內容。現在,「新八項舉措」正在積極、穩妥、有序地落實,充分體現了中方的良好願望,即高度重視中非傳統友好,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開展對非合作,深入發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60年援外之路,艱苦卓絕,成效卓著。眺望未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新形勢、新目標、新挑戰。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仍將繼續對外援助的偉大實踐,既致力於本國發展,也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在南南合作、共同發展的征程上書寫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推薦閱讀:

國軍抗戰全紀實
【紀實攝影】盤錦市盤山縣繞陽河捕魚節之一
【紀實攝影】2015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桑科草原全景紀實之十二
紀實攝影先驅布列松
現場點穴紀實

TAG:工作 | 中國 | 十年 | 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