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為何在科考時把蘇軾從第一變第二?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兼工作詩、作詞,是知名詞人,和他的老師晏殊一樣,都曾做到很高的官,也都非常會寫詞。歐陽修是一個很提攜後進的人,在認識蘇軾之後,非常欣賞他,也不怕蘇軾將來會給他造成威脅,因而傳成佳話。只不過,這段佳話中還有個有趣的波折。

北宋嘉祐二年,蘇軾二十二歲,參加進士考試,歐陽修剛好是當時的主考官。蘇軾寫了一篇應試文章叫《刑賞忠厚論》,歐陽修大為讚賞,想要拔為第一。但那場考試中,歐陽修的門生曾鞏也有參加,只是進士考試時,用的是糊名制度,考生的姓名等個人資料都是保密的,主考官看不到(就像現代考大考時,閱卷老師也不會知道考生姓名一樣)。歐陽修懷疑這篇可能是曾鞏寫的,怕人家說閑話,認為他偏心自己的學生,另外,他看到這卷子上引用了一段典故,自己是個飽讀詩書的人,卻不記得看過這典故,怕是考生寫錯了,於是就把這篇文章從第一變成第二,另一篇也寫得不錯的,則置為第一。

沒想到,發榜以後,得第一名的居然是曾鞏,而那篇本來該得第一的文章,原來是蘇軾所寫。歐陽修一方面替自己的門生高興,一方面卻又覺得蘇軾有些可惜。照當時的習慣,發榜後,考生要寄信給主考官表明感謝,並拜見主考官,蘇軾也不例外,他寫了一封感謝信給歐陽修,歐陽修看完之後,便對別人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思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這老人該早點退位,留位置給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當蘇軾與歐陽修見面時,歐陽修問他卷子里那段典故的出處為何,結果蘇軾說,那個典故是他根據史書記載推敲當時情況,認為這是「想當然耳」。歐陽修聽了,非常佩服,認為他不是讀死書之人,也善於運用資料,還對自己的兒子說:「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家都會知道蘇軾。」可見歐陽修對蘇軾的欣賞,確實不在話下。

歐陽修在仕途中提攜了蘇軾這顆超級新星,同樣地,他的詞風也影響了蘇軾。清末馮煦的《蒿庵論詞》說歐陽修的詞是「疏雋開子瞻(蘇軾)」。意思是說,歐陽修雖然曾位高一時,但也有被貶謫的時候,當他被貶時,雖然覺得愁苦、不如意,但他仍想辦法去排解、轉念,讓自己保持豁達的心情,有時他會藉由遊山玩水來排遣,再寫到詞作裡面,也就是馮煦所講的「疏雋」。這點影響了蘇軾,蘇詞中也有許多借著接觸自然來排解失意的特點。

延伸知識|唐宋八大家的恩怨情仇

明代文選家茅坤曾編輯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裡面收錄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及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共八人的文章,「唐宋八大家」也因此得名。

這八位文人,其實彼此間都有著深厚或複雜的關係,像唐代的韓愈和柳宗元,他們在創作散文這方面,有共同的理念,雖然經常分隔兩地,卻一直有書信來往,維繫了一輩子的友誼。

而宋代的六大家,關係就比較複雜了。三蘇是父子關係,蘇軾、曾鞏與歐陽修的關係前面也已說明,但其實歐陽修除了賞識蘇軾之外,對蘇洵也是讚譽有加的。蘇洵年輕的時候不用功,一直到二十七歲,才發憤讀書。嘉祐元年時,他帶蘇軾、蘇轍兩兄弟上京,先去拜謁歐陽修,同時把自己所寫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一看驚為天人,激賞不已。再加上後來蘇軾、蘇轍同時考上進士,所以蘇氏父子因為歐陽修的關係,在當時曾名噪一時。而大器晚成的父親能培養出年少有成的孩子,也說明了這三人都是天資相當聰穎的。

不過,另一個文人王安石,和他們的關係可就沒有這麼好了。王安石推行新法,激起朝廷中的反對聲浪,文武百官分裂成新黨、舊黨兩大派,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舊黨則以司馬光為首。歐陽修、三蘇等人是親舊黨的,像蘇軾就曾因看出弊端而反對新法中的許多條款,與王安石也常因政治理念不合而唇槍舌戰,而蘇洵也寫過文章暗罵王安石。但政治歸政治,文學歸文學,有時還是能看到王安石與蘇軾互相稱讚對方的作品。後來兩人也和解了。如果沒有政治的紛擾,只談文學與學識,或許他們會成為知己吧!

微信號:dushuzhi_com書評 | 書話 | 書單 | 書摘


推薦閱讀:

康震_蘇軾
蘇軾:逆商越高的人,走得越遠
蘇軾題畫詩彙編
蘇軾水調歌頭賞析
活得有滋有味的蘇軾 陸蓉

TAG:蘇軾 | 科考 | 歐陽修 | 修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