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劉長林中醫理論八議⑧| 中醫哲學對人類的重要貢獻
易象陰陽與複雜性
此處所談有關認識論的四個方面,既是中醫哲學的貢獻,同時也是易學哲學的貢獻。它們為建立「象」科學,特別是「象」生命科學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開啟世界認識的「象」層面
前面已經反覆說明,中國傳統認識著意研究的是天地萬物自然存在的狀態,即現象,古人稱其為「象」,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揭示現象的規律,而不是現象背後的抽象共性的規律。
《易傳》說:「見乃謂之象。」(《繫辭上》)指明象就是萬物的自然呈現。又說: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繫辭下》)
可見,《周易》所「觀」所「取」,都是事物自然之現象,將這些現象原樣拿來加以概括,總結出八卦之象與辭,作為通達天地萬物變化規律的工具。這就是所謂「觀物取象」和「立象盡意」。
八卦實際是將天地萬象歸為八個大類,每一大類劃定一個範圍,而將天地萬象依自身屬性原樣分別納入八個劃定的範圍之中。每一大類(卦)的規定性,由代表該類之卦象標示。這樣的概括歸類,對原物之象沒有任何傷害和減損,保持了原樣。故八卦對天地萬象的概括,不是抽象,是意象—概括卻不離象,概括的結果也以具有概括性的象來表達,即八卦之象。依此原則揭示的關係與道理,即為象層面的規律。
《內經》以陰陽為天地之道,萬物之本。同樣,陰陽直接與現象相對應,是不損害、不脫離象的概括,所揭示的是現象本身的規律,同時作為規律還以「象」的形式呈現。《素問·五運行大論》說:
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這段論述十分重要,它指出了象層面規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象規律既具有普遍性,同時其每一個具體顯示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個體性,因為它們是在象層面發揮作用,而象層面極具複雜性和多變性。陰陽作為天地之道,其關係會生出無窮變化和無量結構,本質上皆不離陰陽。但若單純以邏輯推演(「數推」),既不可能窮盡,也不可能如實、準確、全面地把握它們。因為,每一個現實存在的陰陽關係結構,都是豐富具體的、特殊個別的、生動變化的。它們是現象層面的存在,必須直接面對,做到具體地實際地「觀」和「取」,才能真正把握(「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就是說,陰陽對應的是現象,屬於複雜性範疇。陰陽的確具有最深廣的普遍性,但不可將其做簡單化、抽象化處理,不可僅僅依靠邏輯推演來認識。那樣做,就會捨棄很多象本身的要素與關係,就會破壞陰陽之「象」的品格。
象,作為事物的自然呈現,其每一個側面、每一個要素都是該事物自身內部及與外環境之天地萬物全部複雜關係相互作用的某種特殊產物和反應,蘊涵著無限多的關係和碰撞,故「象」是事物的「自然整體」層面。而一切人工合成的整體及分解後又重新組合的整體,其內外關係的自然性已被破壞,其關係的無限已變為有限,故與自然之整體有本質性的差異,不可相提並論。所謂「象科學」,就是要在尊重、保持事物之無限複雜的自然整體關係的前提下,尋找事物的運動規律,亦即自然狀態下現象層面的規律。因此,只要把握了「象規律」,也就把握了形成該「象」的全部無限多的複雜關係。此即所謂「以簡御繁」。
象,作為事物的自然整體層面,無疑是世界成為現實存在的重要層面。在越是複雜高級的領域,其對事物的作用和意義就越是重大。而我們就生活在現象當中。所以,對現象本身的認識應當成為人類認識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醫藏象學說和辨證論治理論正是沿著這一方向和路徑,通過對生理病理之「象」的把握,來揭示人的生命結構和診療規律,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醫學體系。因此,可以稱其為「象醫學」。
20世紀30年代後,隨著還原論局限日顯,系統論和複雜性科學問世。而世界上最原初的系統,最複雜的事物,其實正是還原論刻意要破壞、要捨棄的「現象」,也就是《周易》和中醫哲學所要觀、取的「象」。至今,複雜性科學建立的重要觀念和理論,如混沌(含蝴蝶效應)、自組織、湧現、非線性、分形以及路徑依賴、隱喻說明等,都已屬於現象或接近現象層面。在這個意義上,現代複雜性科學與中國象科學有不少交匯點。
但是,複雜性科學是從還原論科學走出來的,儘管是一種本質性的超越,仍不可避免地與還原論科學存在某種聯繫。而中國象科學沒有還原論的原始經歷和痕迹,其出發點就是以時間演進和自然整體為本位。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應當看到,中國象科學與現代複雜性科學,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就傳統認識而言,西方的大智慧在於,有條件地成功地將複雜性做了簡單性處理,提出了實體概念,在簡單性和可以做簡單性處理的領域,取得了並將繼續取得輝煌成就。而中國的大智慧在於,尊重原始的複雜性,在原則上保持原始複雜性的狀態下,發現了天地之道和眾多規律,為象科學開創了通路。中西方在傳統認識上,屬於世界的兩個不同層面。
確認「象」的整體結構及形成
由於複雜性科學的歷史原因,它對世界複雜性的探討總是從某一局部領域或某一特定方面開始,然後向外延伸推廣,以致具有某種普遍性。例如曼德爾布羅特提出的分形理論,是幾何學領域的突破,從平滑幾何過渡到自然形體,由考察雲彩、山嶺、海岸線、樹木等的形狀得出分形理論。之後,局部與整體具有自相似性,且有無限嵌套精細結構這一分形概念,又被推演到眾多領域。
《周易》和中醫哲學對「象」的複雜性的把握則不是這樣。由於是從自然時間過程出發,放眼世界整體,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立足於天地萬物。可以說,天地萬物作為一個大統一整體,乃是《周易》和中醫哲學認識世界的起點。
前引《易傳·繫辭下》的話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可見古聖發明八卦之理,是縱覽天地萬物之象而獲得。八卦代表統攝整個世界的八種自然物及其性象功能,是可觀世界作為一個大自然整體的結構模型。而八卦同時又是古人分別認識和理解萬事萬物的始基,用以推演天地萬象的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化生而成。在八卦和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是乾坤二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萬事萬物都是由天地所生所化。故《易傳·繫辭上》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內經》沿《周易》之路前行,對《周易》的認知方式進行了理論概括,並加以發展,提出了「天地氣交,萬物由之」的重要思想,將其貫徹到全部中醫學理論的建構之中。《素問·六微旨大論》寫道: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張介賓註:「本者,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火燥是也。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是也。言天者求之本,謂求六氣之盛衰,而上可知也。言地者求之位,謂求六步之終始,而下可知也。人在天地之中,故求之於氣交,則安危亦可知矣。」「上者謂天,天氣下降。下者謂地,地氣上升。一升一降,則氣交於中也,而人居之。而生化變易,則無非氣交之使然。」「樞,樞機也。居陰陽升降之中,是為天樞,故天樞之義,當以中字為解。中之上,天氣主之。中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即中之位也。而形氣之相感,上下之相臨,皆中宮應之而為之市,故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變化於茲乎見矣。」(《類經·運氣類九》)
《內經》提出,萬物的發生在天地「氣交之中」。這裡是人與萬物存在之所,也是一切生化變易的根源。人與萬物如何得以出生?為何有「生長壯老已」之終始?又為何或健或病,或順或逆?原來皆取決於氣交,皆可在天地氣交中找到原因。故天地氣交這個「象」之最大的整體結構,應當成為認識的起點和重點。
天之六氣,可以三陰三陽劃分。地之六步,可以五行終始統領,而五行也是陰陽的延展。總體說來,天氣屬陽,地氣屬陰,天地氣交,是為最大的陰陽結構。所謂「皆中宮應之而為之市」,就是天地陰陽二氣在天地之中處互換交合,從而化生萬物。由於天地氣交實質上是周期往來變化的最大的關係場,也可謂人和萬物存在於其中的最大的有穩定動靜節律的時間場,這就決定了由天地氣交所生之物,其整體也都具有陰陽結構。
綜觀上述,我們可以稱中國傳統的做法為「大自然整體觀」,稱現代複雜性科學的做法為「局域性整體觀」。
如果以現代複雜性科學的概念表述,天地氣交之中,乃人類生存最大最複雜的環境系統。天地氣交之生化變易,則是這個大環境系統「自組織」的「湧現」。而陰陽合和,正是其自組織和湧現過程的基本結構與運行規律。人和萬物由是而生而化,因此也都稟賦了陰陽結構和陰陽法則。而相對於人和萬物的「自組織」,天地氣交的作用和影響又成了「他組織」。《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不僅人和萬物的生成並具有陰陽結構取決於天地氣交,其生成之後,一方面固然有了相對獨立的本系統的「自組織」,另一方面天地氣交這個「他組織」的影響作用,也決不可忽視,必須給予充分的估量。現代複雜性科學也認為,他組織的作用對於事物的變化和演進,的確常會具有決定意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二」可以對應「天地」,「三」可以「天地氣交」為解。「沖氣以為和」,說的是天地及萬物的陰陽二氣的合和關係與作用。可是為什麼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愚以為,說「負」和「抱」並非為分別前(抱)和後(負)。若為分前後,則應說「負陽而抱陰」,因腹為陰,背為陽。而分前後在這裡也沒有意義。老子說負和抱的意義是為了指明,萬物之陰陽結構系由外來,為天地二氣所賦。在這個問題上,《內經》與老子是一致的。
為此,有必要指出,中國大陸流行的所謂「內因論」,影響巨大,其實是不能成立的。傳承於19世紀初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對立統一規律,強調事物的內在對立關係始終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和決定因素。這個論斷明顯屬於還原論和簡單性的範疇,不具有整體性和普遍性,不適於說明系統關係和複雜性問題。
從宇宙的無限性來看,宇宙本身無所謂內外,以宇宙的視角看運化,無所謂內因外因。就具體事物來看,母系統和子系統、外環境和內環境、自組織和他組織、內因和外因,都是相對的。在母、外、他之外,還有更大更外的系統;在子、內、自之內,還有更小更內的系統。因此,所謂外因,從更大更外的系統看,則是內因;而所謂內因,從更小更內的系統看,則是外因。於是,如果堅持唯內因是根據,起第一位作用,就會沿著微觀重於宏觀的方向一直追下去,這不是還原論和簡單性是什麼?
由上可見,《周易》與中醫哲學既不是內因論,也不是外因論,而是以大觀小的自然整體論。
指明「象」的主要特徵及應對
「象」即自然狀態下的現象,是世界存在最複雜的層面。對這一點,《周易》有清醒的了解,並以解決這種極端複雜性為己任。《易傳·繫辭上》寫道: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朱熹註:「賾,雜亂也。」(《周易本義》)雜亂,複雜而無序也。「至賾」,指極端複雜而無序。「至動」,指瞬息萬變而無常。上面的三段話表明,《易》作者有充足信心認為,用體現意象思維的六十四卦之象數辭,就能夠把握自然之象中的至賾至動。
那麼,「象」的複雜性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易傳·繫辭上》寫道: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陰陽不測之謂神。
《內經》也說: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素問·天元紀大論》)
」上面這些論述表明,陰陽作為天地之道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規律、必然,是不得逾越的「道」,另一方面,它又「神用無方」,隨機不定,不可預測。陰陽的這種二重性正是源於「象」的複雜性,「象」之至賾至動就表現為:既有序,又無序;既確定,又隨機;既有常,又無常。可以說,規律性與隨機性相互嵌套,規律中潛藏著隨機,隨機又存在於有序之中,正是「象」的主要特徵。現代複雜性科學關於混沌的理論,也有相近的論述,可以參考借鑒,但畢竟比《周易》和《內經》晚了兩千餘年。
對於這種狀態,《易傳·繫辭下》的一段話描述得更加精細,而且提出了正確的處理原則: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易傳》作者認為,《易經》以陰陽之道揭示了萬事萬物一切可能的變化和運行規則,能夠指導我們取得成功,故「不可遠」。那麼為何又說「為道也屢遷」?道之遷,不是說陰陽之道失效或須要修改,而是指陰陽之道的具體作用和運行沒有定準,不是按照固定程序進行。所謂「為道屢遷」,也就是「神用無方」。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意思是,陰陽二爻在重卦六個爻位上的變動沒有恆常之規,完全是不確定的,因為陰陽二爻所代表的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具有變動性、隨機性、不確定性。但是,儘管千變萬化,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又永遠不會超出陰陽二爻活動的範圍。這就是事物在自然狀態下所具有的二重性:規律性與隨機性相互嵌套。因而,既「為道」,又「屢遷」。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句話與第一句「《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綜合起來,就是我們面對現實具體事物運用陰陽之道所應採取的原則與方法。典要,指經常不易之準則,這裡當特指重大儀節所設定的儀式和動作。就是說,陰陽之道須臾不離,但不可當作死板的模式,其具體表現和應用要依具體情況的變化而定。《內經》強調,「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以象之謂」,就是要追尋事物陰陽的具體變化和可能的反常。
以上表明,在「象」層面,要想精準確認一個事物,把握其具體性質,從而利用或改變它,光有陰陽之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陰陽綱紀之下,找到更為具體的規律,以「唯變所適」。我們知道,簡單性科學所崇尚的規律或理論的標準形式是:a+b=c。a、b、c都必須代表確定性的質和量。此種線性形式顯然不適宜「象」層面。而《內經》和後世中醫學,運用意象思維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體現在藏象經絡和辨證論治的理論之中。
中醫的辨證方法,大致分四步,標示四個層次:一、辨陰陽。二、辨表裡、寒熱、虛實。三、辨藏府經絡、氣血津液。四、辨患者特殊證候。這四步,都在陰陽的範圍之內,一層套一層,一層比一層具體,一層比一層的概括性縮小,直至綁定患者本人。
中醫辨證的目的是要在患者的癥候,即病象層面尋找到疾病的本質和規律。在創立辨證理論的時候,醫家已經知道陰陽系天地萬「象」共有的規律,被視為「道」,故辨證從陰陽始。即在雜亂無章、變化萬千的病象中,先做陰陽兩性的歸類。奧妙就出在陰陽這一規律的形式,它能夠滿足既是規律,因而有確定性、秩序性;同時又容納不確定性、隨機性,因而不破壞「象」的整體本性,保持其原貌。陰陽之所以能夠兼容此二者,是因為它實際上只是依據象本身的性質、劃定了一個屬於何種象的範圍:氣之動為陽,氣之靜為陰。這一分類的界限是確定的、不變的,但界限之內是自由的,不再加任何其他限制,故界限兩邊能夠把一切象的運動統統歸納進去,非陰即陽,非陽即陰。這樣,就把象運動的隨機性、不確定性和無限多樣性統攝到一陰一陽之確定性、秩序性、有限性之中。
而後面,辨表裡、寒熱、虛實以及辨藏府經絡、氣血津液,是逐層再分類,其類的規定越來越具體,但也都只是劃定了一個象的範圍,因而既有確定性,又容納不確定性,只不過它們所圈定的範圍越來越小,直至將患者病患的確定本質及本人特有的證候握住。
在逐層辨析證候的過程中,醫家發現,某些癥狀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勾連的關係,常常並列或相繼出現,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癥候鏈,對病患的性質和轉歸起規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醫家將這些具有常規性的癥候鏈逐漸總結成不同的辨證法則,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於是有了六經辨證、藏府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理論,並成為中醫依「象」對「病」的分類。
總之,還原論的抽象性的概括、定性和歸類(包括實驗室的試驗方法),以丟棄、忽略事物的很多關係、屬性、要素為必要條件。而陰陽辨證的意象性的概括、定性和歸類,則尊重、保持事物的全部既有關係、屬性、要素而不加以損害,因而始終在事物的現象層面、即原始的自然整體層面做探索而不離開。
可見,中醫學在生命和診療領域,為把複雜性當作複雜性處理豎立了豐碑,打開了通路。其中的哲學和方法論,應該對其他領域也有啟示意義。
發現「象」的本質與分形網路
象的本質是什麼?換言之,使象能夠成為象的是什麼?北宋張載說:「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對此,《周易》、先秦諸家以及《內經》皆有論列。象的本質是「氣」,因氣而成象,故有「氣象萬千」之語。這裡說的「氣」,其根本指「元氣」—其細無內,其大無外,無名無形。而在元氣與形之間,還存在有某種規定的氣,它們「有名而無形」,如陰陽二氣即是。
發現和證明「氣」的存在的是中國心學(廣義)和中醫學。這兩者密不可分、相互包含。中醫藏象經絡理論和針灸氣功治療,皆以「氣」為基礎,明顯通過「氣」來實現。在人的認知系統中,能夠直接感受氣、運行氣的是心。這些,前面已有論列。
有大量的實踐和無可辯駁的理論證明,無形之「氣」是與物理學和西方哲學所說的物質不同的另一種形態的實在。「氣」的發現、證明和運用,是中國人在哲學和科學上對世界的最大貢獻,而且「氣」的意義和價值還遠遠沒有充分展露。
現象,作為一切現實存在系統的自然湧現,具有無限的連通性、感應性、自組織性、奇妙性、創造性、突現性等。世界上的一切神奇妙化皆在現象之中。許多事實表明,這些變化和特性是不可能完全用有形物質來解釋的。
生命現象尤其奇妙。美國聖塔菲研究所人工生命理論創立者蘭頓認為:
生命是一種形式性質,而非物質性質,是物質組織的結果,而非物質自身固有的某種東西。無論核苷酸、氨基酸或碳鏈分子都不是活的,但是,只要以正確的方式把它們聚集起來,由它們的相互作用湧現出來的動力學行為就是被我們稱為生命的東西。
蘭頓等現代的一些生命科學家,不僅關注承載生命的特殊物質成分,而且認為活起來的關鍵在於讓這些物質成分以正確的方式組織起來,從而湧現出合於生命的「動力學行為」。這種生命觀比起將生命視為某些特殊物質的屬性或存在方式,無疑有了巨大提升。
但是,如何才能正確地組織起來?如何才能湧現出合於生命的「動力學行為」?在下認為,《內經》關於「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思想,以及由「有名而無形」的氣化過程統攝生命形體的理論,是揭開生命奧秘和生命本質的正確之路。
至於人的思維和各種心理現象,就更是至今物質科學無法企及。思維主體的「我」是怎麼產生的?思維的內容作為信息軟體為什麼能夠支配作為「硬體」的大腦物質和人身整個形體的行為?這些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問題,物質科學實在難於啟齒。看來,唯有「氣」登場,才能「活」起來,才能掀起心靈的神秘面紗!
歸根結底,「氣」是時間本位思維和以主客相融方式把握到的世界本原,而物質實體是空間本位思維和以主客對立方式所獲得的世界本原。物質實體以空間屬性為主,而氣以時間屬性為主。生命的本質在時間,故光用物質難於透明,必須由「氣」點睛。
依《周易》和中醫哲學,就人們觀察所及,象分陰陽,陰陽是氣。氣無所不在,無不通透。物(人)在氣中,氣在物(人)中。在氣的作用下,陰陽結構成為一切系統最基本的整體關係構成。每一系統,其整體以及各層次之子系統,皆以陰陽為基本關係。就一定意義可以說,在物質構成上,原子(各種粒子)是一切系統的原始單位,而在自然整體關係上,則陰陽是一切系統的原始單位。
大大小小不同層次的陰陽結構嵌套在一切系統之中,顯示出局部與整體自相似的特徵。這種情況可以與現代複雜性科學的分形理論相印證,不過,後者所指分形結構是有形的,陰陽結構之分形是無形的。在系統內外,由於相互嵌套的陰陽的作用,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整體關係網路。這也就是在現象層面不斷發生非線性運變、不斷有新事物創生的根源。可見,氣和陰陽的理論展現出一幅與物質科學完全不同的世界圖景。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天網並不只在天上,天網是道的體現。它無形,故曰「恢恢」,但無所不在,無不容通,故曰「不失」。老子的天網,也就是我們說的陰陽網路。天網之跡,就是萬物在自然狀態下變化著的現象,而現象的本質和規律正體現在由氣的運化所形成的陰陽網路之中。
當把「氣」概念引入,則可進一步理解「象」或現象的深淺與層次性。事實上,象不僅指感覺器官所能直接或間接覺察的信息,而且包括感官不能覺察、由「心」通過「氣」卻能捕捉到的信息。它們都是事物運化的自然呈現,只是存在的深淺不同,層面不同。扁鵲能透視人的五藏六府,其所「視」也是「象」。這就是說,「象」作為認識論範疇,既包括事物系統外在的自然呈現,也包括事物內在的自然呈現;既包括感官所能把握的信息,又包括心意所能把握的信息。氣為象的本質,故心意藉助氣捕捉的「象」,應是更為深層的和具有本質意義的「象」。
如果說,西方傳統主要是認識世界的物質構成,並通過物質構成認識世界,那麼中國傳統則主要是認識世界的陰陽網路之象,並通過陰陽網路之象認識世界。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關於陰陽網路的廣普性、深入性,這裡再舉一個實例與大家一起探討,那就是對中西文化形態做比較。
普遍認為,思維方式決定文化走向,可看作文化基因。中國傳統主流的思維方式至少有如下幾項:
「(1)在時間和空間二者中,更重視時間,慣常以時間為本位看世界。
(2)強調整體,以天人合一、主客一體的方式審視天地萬物。
(3)以意象思維為主,善於將意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協調運用。
(4)重視關係(包括人際關係)超過實體。
(5)長於內向體驗,情感因素佔據重要位置。
(6)偏向綜合,喜重調和統一。
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人文、科學、藝術、哲學、宗教、政治等的基本形態和本質特徵。經研究可以確認,以上以及只要與中國文化主流掛鉤的思維,皆具陰柔偏向,而與女性的思維心理特徵一致。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維方式剛好與中國逐條相反,具有明顯的陽剛偏向,而與男性的思維心理特徵一致。西方與中國恰成對稱互補的格局。
正是因此,中西兩種文化體系在各個門類的主流上,也是中國偏陰,西方偏陽。無須一一列舉,只以人們最為熟悉也最為普遍存在的民居為例:
中式民居:從北到南,都或以住房,或以圍牆把院子空間圍在當中,住房坐落四周,窗面朝內,牆背朝外。有的街門內外,還設影壁。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圓形土樓有代表性。
西式民居:住房一概建在所轄地塊中央,周圍空地不設圍牆,只立低矮欄杆或種矮小排樹,以示界限。住房門窗開向四方,直面外周空間。
中式民居表現出中國人心理性格偏內斂含蓄,與重時間多向內體驗有關。西式民居則表現出西方人心理性格偏外向爽直,與重空間多放眼眺望相連。顯然,前者屬陰,後者屬陽。
不僅如此,中西兩種文化之主流在發祥地和移動方向上,也有陰陽對稱的關係。請看,大體說來,中華文化主流發祥地在甘肅東部和陝西南部,屬陸地高原,處中國大陸西北,其發展是向東向南移動。陸地高原屬陽,處西北屬陰,向東南屬陽。而西方文化主流發祥地在地中海東部沿岸及海島,屬近海低地,處歐洲大陸東南,其發展是向西向北移動。沿岸海島屬陰,處東南屬陽,向西北屬陰。
中西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兩條主線,這種陰陽對稱不能不使我們感到驚奇。這就是說,陰陽網路關係不僅在自然界,而且在社會人文領域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文與自然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不應當截然分割。可見,兩三千年前,《易經》六十四卦用陰陽解析人事是有道理的。中醫學十分重視社會心理情感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並把人的品德與體質聯繫起來研究,是非常先進、正確的。所以《內經》關於「天地氣交,萬物由之」的論斷,需要做全面的理解和發掘。
作者:劉長林中國社會科學院
新媒體編輯:朱蕗鋆
推薦閱讀:
※辣媽遭遇史上最慘烈感冒,如何擺脫這種「說不出的難受感」?
※中醫調理慢性疲勞
※中醫五音療法 [圖片]
※中醫頸部腫塊自測
※被失眠害慘了?!中醫教你一夜安睡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