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或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新四化成目標國內很多智庫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未來的經濟引擎,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中長期動力。但他同時分析稱,雖然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但城鎮化如要充分發揮其經濟拉動作用,將牽涉到很多領域的體制轉型。政治局會議點兵城鎮化 未來10年或增40萬億投資需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測算的資金需求則更多。他在中共中央黨校主管的《學習時報》12月3日頭版刊發的《釋放改革的紅利》一文中寫道,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厲以寧點題新城鎮化: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多年來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但是經濟增長帶來房地產泡沫、勞動力價格上漲,以及貨幣升值最終使得競爭力出現下降。在競爭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也必然下降,這是2012年經濟放緩的一個重要結構性因素。

為什麼要和什麼是新型城鎮化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投資與出口後勁不足等問題,而內需不足在短時間內又無法快速提振。投資、消費結構已經接近「臨界點」的判斷已經基本形成共識,尋找新的驅動,調整投資結構已經迫在眉睫。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在第七批城鄉規劃督察員培訓暨派遣會上講話指出,傳統城鎮化模式積累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鎮化轉型刻不容緩。新型城鎮化的邏輯主線與路徑高層提出新型城鎮化大致沿著這樣一條邏輯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擴大內需是調結構的首要任務→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分析人士推測,放之中國,推動中國經濟走上監看復甦和持續發展道路的這個平台應該就是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強調消費升級和城市智能化新型城鎮化,精細作管理將體現在「信息化」、「智能化」。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可見未來的城鎮化進展中不再是鋼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強調消費結構升級、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城鎮化將成調結構、經濟再平衡平台李克強在論述城鎮化始終強調將城鎮化與其他配套改革聯繫起來,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揮城鎮化綜合效應,釋放內需巨大潛力。一位接近國務院高層的人士表示,未來新型城鎮化有可能成為推動財政金融、戶籍制度、公共服務等改革和行政區劃等調整的平台。新型城鎮化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模式強調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加上勞動力供給趨緊,過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業、政府之間,城鎮居民內部,城鄉之間)中的不平衡將降低。從需求面來看,在增加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這將有利於擴大城鄉居民消費,促進消費率的上升。從供給面來看,未來的城鎮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作用將弱於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率,將成為新型城鎮化面臨的主要挑戰。

成都地改經驗或成為新型城鎮化樣本成都的「城鄉統籌」雖然只有四個字,卻代表了國民經濟的全局。成都的改革不僅涉及土地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小調整,而且涉及現行國家征地制度的根本變革。成都的實踐提醒大家注意我國有比土地流轉更根本、更基礎的工作有待完成,即對農村各類土地和房產資源普遍的確權、登記和頒證。中西部地區難以複製東部地區經驗,新的城鎮化改革促進經濟增量發展將很有可能出現在四川地區。雖然當前尚未言明增量改革的方向,但是四川地區綜合配套改革將很有可能會成樣本向全國推廣。

No.01成都城鄉統籌第一步:提出三個集中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嚴重的二元結構,城鄉分割,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治本之策需統籌城鄉發展。四川省成都市從2003年開始,就把城鄉統籌作為地方施政綱領。幾年來,該地區創造了豐富的綜合改革實踐經驗。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機會,先期規劃工業項目開始往那裡移動,投資往那裡移動。在2003年成都借鑒江浙經驗提出「三個集中」:將空間資源仔細分配,工業項目向工業區集中,農民要向中心村、集鎮和城市集中,耕地要向種田能手集中。No.02成都城鄉統籌第二階段:城鄉之間搞掛鉤交易從2004年到2007年,成都的城市化矛盾加重,國土部提出如果農村的建設用地收縮一畝,城市的建設用地就擴大一畝相掛鉤的辦法。掛鉤政策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發生。成都用這個政策在城鄉之間,以國土交易中心為平台一批一批地搞掛鉤交易。首先它當中間人先借錢給農村集體,讓集體騰出地來把指標給它,然後用指標跟高價地去換,獲得差價,然後拿出錢來給農村建設用地投資。No.03成都城鄉統籌第三階段:2008年開始土地確權「三個集中」最後集中的主要是農民,2008年1月成都就計劃啟動農村產權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確權。先把已有的資源劃清楚,誰家的房子多大,宅基地多大,院盤多大,給一個法律表達,確定了資源的主體,然後開始議價。確權推動了土地市場化的流轉,搭建了農村集體土地交易的平台。成都最成功的做法就是在確權方面進行了地方統籌。這種地方統籌不是證券化,而是通過用增減掛鉤政策加快農村產權改革。No.04成都城鄉統籌第四階段:土地流轉交易有效的保護體系建立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清楚的產權建立以後,推進了土地的市場化流轉。因為現在人口已經流動了起來,農民進城可能永遠不回農村了,那他原來擁有的土地和房屋權利就得有一套相應的權利體系來保證它的流轉。這是中國幾十年沒有完成的任務,現在成都完成了。於是就有了第四步,2010年以來,成都在確權流轉的基礎上,推動了全面土地流轉交易的進行。

新型城鎮化推向全國的多種模式選擇這些年來在全國先後出現過各種新型城鎮化的改革嘗試,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廣東模式以及江蘇模式和浙江模式。從共同性來看,分析人士將之總結為: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地向集約經營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區集中和土地有償轉讓使用。鑒於此,各地的共同經驗可能會集中整合,作為全國性規範推出。

成都模式:以大城市帶大郊區發展成都模式。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郊區的發展模式。其主要做法是對土地確權頒證,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設立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鉤機制。以發展較好的區域作為起步點,確立優勢產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另外再配以農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天津模式:以宅基地換房集中居住天津模式。天津的小城鎮發展主要又分為四種子類型:整體推進型、都市擴散型、開發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為鄉鎮政府主導的「以宅基地換房」,先解決搬遷農民的安置問題,然後通過土地集約增值的收益發展地區產業,解決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將農民的集中居住與城鎮化、產業化有機結合。廣東模式: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廣東模式。廣東模式又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集中的中心鎮為發展依託;二是山區模式,即圍繞著縣城,發展專業鎮。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過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進而實現城市周邊地區的快速崛起。蘇南模式: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蘇南模式。蘇南地區採取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方式。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並由政府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蘇南模式的主要特徵: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溫州模式: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溫州模式。溫州模式是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體、迅速發展為推動力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溫州,當地政府扶持個體私營經濟,這是改革開放後地方政府有了自己可追求的利益,利用本地區可利用的資源,發展地域經濟的方法。

新型城鎮化的障礙與制度突破口有望率先在戶籍制度上打開缺口人口城鎮化滯後:長期以來各個地方都把推進城鎮化簡單地等同於城市建設,過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區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把農業的轉移人員僅僅當做生產者、當做勞動力,而不願意接受他們本人和他的家屬進入城市成為市民。結果導致了現在比較嚴重的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人口的城鎮化嚴重地落後於土地的城鎮化。事實上,在將近7億城鎮人口裡,有將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這就是專家所說的「半城鎮化」或「偽城鎮化」。[詳細]戶籍制度改革是關鍵:目前,土地城鎮化快於人口城鎮化。戶籍制度變革和建立農村制度的退出機制是農民進城的關鍵,地市級以下可以全部放開。在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統計數據上的城鎮化率,而是要把實踐人口的城鎮化作為主要任務。應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大中城市落戶限制,有序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詳細]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鎮化重中之重土地制度現狀:中國城鎮化的制度基礎,包括三大支柱(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經由行政審批設立城市,以及唯有國有土地才可合法出讓)和一把利器(征地權),總的特徵是高度的行政權主導或政府主導。一個地方算城市還是算農村,由行政權決定;原本屬於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一旦被劃入城市範疇,在法律上就成為國有土地;從農民的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唯一合法的通道就是帶有行政強制性質的徵用或徵購。[詳細]土地制度改革正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後削弱了農民進城的能力。在現行《土地管理法》下,農民從農地徵用中獲得補償的上限是土地農業產值的30倍,無法從農地徵用的巨大增值收益中獲得收益。國土部已開始農村用地緊急確權工作。國土資源部已開展《土地管理法》第二輪修訂前期準備和研究工作。在新一輪修訂當中,將包括加大耕地保護力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政府土地收益改革、存量用地制度改革等關鍵領域的改革。[詳細]城鎮化新階段:政策劍指改善民生強化公共服務:從新型城鎮化的政策指向來看,具體內涵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農業現代化。已經不是單純的依靠土地城鎮化的方式進行,而是在了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的前提下,推進戶籍制度、醫療、生育及社保等各方面配套政策來完善人口城鎮化的質量。新政策著重於分配領域,有利於擴張國內需求、改善需求結構。然而需求擴張必須與供給擴張相輔相成。成功的新型城鎮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過促進效率保持總供給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時通過改善分配來拉動總需求增長。[詳細]多種經濟政策合力: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廣泛的經濟體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經濟的供給能力;具體領域包括財稅改革、尤其是結構性減稅,鼓勵民間投資、增加競爭、破除壟斷,控制房地產價格的上升,以及改變基建融資方式等。從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來看,隨著新型城鎮化政策的落實,中國經濟將出現深刻的轉型。[詳細]城鎮化兩大趨勢:城中村改造與新城鎮開發土地資源集約利用:以改變現有居住生活方式、高效利用現有城鎮土地資源為目標的城鄉土地資源再開發。比如,城市裡的「城中村」或城市周邊的一些郊區居住用地,性質可能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這些地塊位置優越,卻居住分散,不利於土地資源的集中利用。於是,政府採用置換和整合的方式,將原住民遷出並集中安置,然後將這些原本權屬於農村集體組織的地塊徵用回來,改變為國有土地,進入招拍掛市場,實現土地高效利用。以民生改善為根本:傳統城鎮化模式積累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城鎮化轉型刻不容緩。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必須逐步改變傳統的增長導向型城鎮化模式,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不單純追求城鎮化的速度,更關注城鎮化進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質量。不過,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就是傳統投資佔比的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投資的增速大幅回落,而這取決於經濟的增長。
推薦閱讀:

專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幾個要點
城鎮化
截至2014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
陽宅風水之二:發富的城鎮和陽宅
簡新華:新型城鎮化不能單靠戶改 2013-06-28 》

TAG:城鎮化 | 新型城鎮化 | 城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