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者心理調適及生活質量知識問答

慢性病患者心理調適及生活質量知識問答 作者:佚名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4163

一、什麼是慢性病?

慢性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一種疾病狀態,表現為逐漸的或進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慢性病的種類很多,主要包括有心腦血管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等)、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以及腫瘤等。慢性病已經對全世界人群的生活質量和健康帶來了巨大影響。根據對1998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估計,43%歸結為慢性病所致,而中國已達到了60%。

二、人的「身心」是如何相互協調,構成整體的?

現代醫學認為,人是一個「身心」統一的有機整體。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既有心理的反應,如焦慮、緊張不安、逃避或鬥爭,也有生理的反應,如血壓升高,心跳、呼吸加快,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加等。健康的生命力旺盛的身體組織能促進人的良好心理狀態,產生喜悅、幸福、滿意、積極、輕鬆、愉快的情緒,使思維敏捷、聯想迅速、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增強、善於決斷分析,綜合、理解力增強,對環境有良好的適應力,容易忘記疲勞和煩惱,提高創造力;而疾病等往往會心理方面產生負面的影響。同樣心理狀態的變化對生理過程也有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很多情況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有時是不易覺察的,但可以用儀器測定。在消極不良的心理狀態下,即使是一個正當青春年華的人也會兩眼遲鈍無神、皮膚焦黃枯萎、胃納差、消化不良、睡眠不佳、神態獃滯、舉止蹣跚,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消極不良心理狀態是作用於人的心身的一種不良的緊張刺激,干擾人體神經內分泌、免疫、內臟、骨骼、肌肉等各個系統的生理過程,內部平衡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反過來,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會使精神和軀體的技能和耐久力提高,雙目有神、皮膚光澤、消化良好、精力充沛、富有活力,從外貌上看比實際年齡年輕的多。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心身健康,生命力旺盛,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增強。

三、臨床工作中如何通過調節病人自身的心理狀況來促進疾病的治療與康復?

①心理因素可以促進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在一些疾病的發病中心理因素起很重要的促發作用,如不良的情緒可引起應激性潰瘍;也可促使已患疾病的發展和變化,如:心理應激可促使血糖控制不良等,同樣地,也可通過改善病人的心理狀態來促使疾病的康復。②個性心理特徵在疾病發生和康復中具有重要作用:表現為疾病的易患傾向性,如具A型性格者(即具較強時間緊迫感、不耐煩、強競爭性、言語和舉止粗魯)容易得冠心病。同樣地,病人的個性特徵也影響著疾病的康復過程,依賴、被動、靈活性差的個體不利於疾病的康復,因此,糾正或調整病人不良的性格特徵可以促進病人的康復治療效果。③通過調整人的高級心理活動,可以調動或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以達到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的目的:在祖國醫學中如「氣功」就是通過調節意念與呼吸等來使機體內各部分的生理機能得到最佳的調整,以起到祛病、強身、養生及益壽的作用,在國外類似氣功的方法,如瑜珈、禪宗、靜默、導引術等也被廣泛用來預防和治療疾病,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可見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康復與治療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調節或調動自身的積極心理因素 ,是促進疾病康復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什麼是心理調適?

所謂心理調適,是指利用心理學的方法與手段,充分調動一切有效的內外資源,以達到緩解或消除心身障礙,促進自身心身功能向好的方向轉化的過程。心理調適的目標是排除心理障礙,恢復心理平衡,消除痛苦情緒,營造快樂心境。

五、心理調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常用四種調適方式:①信息調適:病人通常會去尋找他們認為能協助解決問題的信息,他們希望有自己想要的讀物,有機會與其它病人交談需要了解疾病有關的信息。②行動調適:包括直接的行動和抑制某些行動,直接的行動旨在改變具有壓力的周圍環境,而行動的抑制則是避免一些對自己有害的行為,如停止吸煙、酗酒等。③內心調適: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較能面對自己的慢性疾病。④尋求外界支持:長期、持續的支持是慢性病人所需要的,包括家庭、社區對慢性病人生活上、精神上、醫療保健上和就業等方面的支持。

六、慢性病患者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通過詳細觀察影響自身健康的各種內外因素,並採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著重下列四個方面:①生理病理因素,包括對疾病先兆癥狀(如嚴重支氣管哮喘發作前喘氣癥狀加重)、與疾病相關的癥狀(如緊張性頭痛之前,肌肉緊張性的增加)及疾病進程(如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的調節;②環境因素,指對能引起疾病癥狀發生(如寒冷刺激可引起周圍血管收縮反應)及促使與疾病相關因素增加的環境刺激(如人際關係緊張可導致血壓增高)的調控;③認知過程,即通過自我暗示、自我指導,從而調節機體的生理心理反應;④行為,包括降低或消除與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的行為,如高冠心病人、糖尿病人不吃高脂肪食物,通過行為調節或控制疾病的某些癥狀,如用放鬆訓練可減輕緊張性頭痛病人的疼痛癥狀及肌肉緊張。

七、慢性病人為什麼需要進行心理調適?

慢性病人因為長期需要承受疾病的折磨,經歷漫長的病程,所以往往產生極為複雜的心理活動。一開始大都有僥倖心理,即不肯承認自己真的患了疾病;一旦明確診斷,又易產生急躁情緒,恨不得立即服上靈丹妙藥,於朝夕之間把病治好。但是,目前許多慢性疾病還沒有令人滿意的特效治療方法,所以迫使廣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無可奈何地去適應漫長的疾病過程。

慢性病人隨著病情變化,緊張、焦慮、憂愁、急躁 、煩悶等消極情緒也經常出現。許多研究表明,慢性病人存在有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學者對五千多例慢性病人的研究發現,24.5%的人有情緒障礙,其中17%的人有抑鬱癥狀、14.7%的人有焦慮癥狀;並且,高血壓、心臟病、關節炎和糖尿病病人情緒障礙的發生率較高。因此,針對引起心理障礙的具體原因,以及緊緊圍繞慢性疾病病程長、見效慢、易反覆等特點,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心理調適,使其調節情緒、變換心境 、從而能振奮精神,頑強地與疾病作鬥爭。

八、慢性病患者心理調適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①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人有生老病死」,慢性疾病儘管會對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帶來不便或影響,但並不是什麼絕症,還是可以進行治療和控制的,因此,要相信自己的病會逐漸好起來,而不是自暴自棄、消極對待。在生活中不要時時想到自己是個病人,認為自己不行,要以「正常人」的身份去面對生活。

②健康教育 我們編印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向病人提供與疾病治療有關的一些知識,提供病人一些具體性的指導,以使病人採取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去除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加強遵醫行為,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目的。有研究發現健康教育能夠改善病人生理、心理狀況,改善病人的治療行為,提高病人併發症治療的作用。

③活動與鍛煉 活動與鍛煉有益於心身健康,從生理方面看,可增加肺活量,提高肌肉強度,改善心血管機能,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率等;從心理方面看,可增加自信心,自我控制力及自我滿足感,改善在工作、疾病壓力下的大腦活動節奏,改善身體形象和自尊,清理、宣洩在人際交往或工作應激中的情感,降低應激水平、擺脫輕度煩惱。

④放鬆訓練 指通過自我意識的調整,以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和肌肉處於一種鬆弛寧靜的狀態。

⑤家庭與社會支持 慢性病人除面對較多身體上的壓力外,還必須面對較多的社會與家庭的壓力,如社會上的歧視、家人的不理解等。因此,社會上應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家庭成員應該給予他理解和關懷,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配合病人進行積極的治療,以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家庭保持和諧的氣氛。

九、慢性病患者活動與鍛煉的形式常有哪幾類?

①欣賞性活動,如看電視、報紙、小說,聆聽音樂;②智力性活動,如打麻將、撲克、下棋;③保健性活動,如練氣功、打太極拳、做健美或韻律操、跳舞;④休閑性活動,如散步、養花、釣魚、書畫、做家務;⑤創造性活動,如寫作小說、論文,攝影等;⑥人際交往活動,如與人交談、走親訪友、集體聚會、交流經驗等。選擇的鍛煉方式應該是適合自己生活方式且為生理能力所接受的,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並且要定期做醫療檢查,以便對活動與鍛煉加以調節。

十、慢性病患者對鍛煉的認識有哪些誤區?

①抱無所謂的消極態度,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好,不需要鍛煉,或者認為自己有病不能夠去鍛煉。實際上,無論你自我感覺是多麼良好或不好,都需要進行有規律的鍛煉。②認為鍛煉花費太大。事實上許多活動與鍛煉幾乎不需要任何物質上的條件,只要求有適當的身體條件、有決心、有毅力就行。③擔心與害怕,有些人擔心會出事,害怕對身體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可找一個伴一起去,活動或鍛煉並不要求你取得什麼好成績,應當把它當作一種娛樂或消遣,你也不用拿自己去與別人作比較,你自己感到滿意就行,要看到積極的好的一面,發現一些支持和鼓勵自己堅持下去而不改變的事。④認為鍛煉只應在體育場中進行,而事實上,鍛煉可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不用運動衣,也可不需專門的訓練設備,可因人因地而定,如伸伸腰、彎彎腿,上下樓梯等。⑤誇大失敗,在任何鍛煉中都有可能會出現不太舒服的時候,應該把這些反應看作鍛煉過程的一部分,往往無什麼大礙,過一段時間就適應了,必須看到其積極的方面,保持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活動與鍛煉隨心情或條件改變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堅持下去。

十一、放鬆訓練有哪些方法?

①靜默法 具體做法是身體姿勢自然,雙手自然垂放在雙側大腿上,穿的衣服寬鬆,使身體上不感到有任何的不舒適,然後雙眼微閉靜坐,凝神於自己感到愉快的某一形象物體(如一束鮮花)或某種意境(如暢遊於湖光山色之中),調整呼吸(平、穩、有節奏),排除一切雜念,從而使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②漸進性放鬆 令受訓者進行身體局部一組肌肉先緊張後鬆弛的練習,然後根據指導語逐步進行身體其它部位肌肉先緊張後鬆弛的練習,按從手開始,後上肢、肩、頭部、頸、胸、腹、臀、下肢一直到腳的順序進行放鬆練習。做的過程中要將注意力放到進行緊張與鬆弛訓練的局部肌肉上,緊張時要去充分體會其不適感,放鬆時要充分去體會其舒適感。做完一遍全身各肌群的緊張—鬆弛訓練後,再用意念從頭到腳掃視全身一遍,看是否還有某些肌群部位的緊張不適,如存在就又進行局部肌肉的緊張—鬆弛的訓練,經過反覆練習以達到全身的放鬆。③生物反饋放鬆 指在上述放鬆方法的基礎上,藉助現代化電子儀器將體內不易感覺到的生理活動信息,如心跳快慢、血壓高低、皮膚溫度等顯示出來,讓受試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放鬆訓練,學全有意識地調控自身生理活動,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十二、慢性病人可達到內心的幸福嗎?

有學者綜合數個慢性病有關的理論指出,慢性病人仍然可以在與疾病共存的情形下達到內心的幸福。

十三、什麼是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又稱生命質量、生存質量,是指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的體驗。生活質量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作為宏觀評估不同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被廣泛理解為人類生存的自然、社會條件的優劣狀態。其內容包括國民收健康、教育、營養、環境、社會服務與社會秩序等方面。

十四、生活質量測評的目的是什麼?

70年代後,為了適應現代人更看重活得好而不是活得長的積極心態,能全面反映不斷變化的人群健康狀況,生活質量被引入醫學領域,它是相對生命數量(壽命)而言的一個概念,是以病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狀態水平,目的是從醫學角度評估疾病和治療手段對個體生活狀況的影響。

十五、生活質量包含哪些方面?

生活質量是一個綜合評價指標,具有多維結構,主要由下列3個方面構成:①軀體健康,包括患病情況,慢性癥狀及自我評價的健康;②心理健康,包括焦慮、抑鬱、認知、幸福感與滿意度等內容;③社會健康,涉及到社會網路組織、社會支持、社會交往的頻率和社會參與的程度等。

十六、生活質量評定有哪些基本特徵?

①多採用動態式行為術語來說明,即著重於某種狀態下的行為能力的評定,而不是實驗室檢查結果。②在評價時主要採用自我評價,著重個體對軀體、心理及社會狀況的主觀感受及反應。③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個體健康的影響。④儘管提供了通用的參考標準,但易受個體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影響。⑤生活質量具有變化性,即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十七、生活質量有哪些評定方法?

通常為下列三種方法:①訪談法,即通過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廣泛交談來了解對方的心理特點、行為方式、健康狀況和生活水平等,進而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定。②觀察法,指在一定時間內由研究者對特定個體的心理行為表現或活動、疾病癥狀及副反應等進行觀察,從而判定其綜合生活質量。③評定量表法,是目前廣泛使用的一種方法,即編製具有較好信度、效度和反應度的標準化測量表,以對被測者的生活質量進行客觀的綜合評定。

十八、生活質量量表如何分類?

常分為三類:①普適性量表,用於一般人群生存質量測定,如SF-36;WHOQOL-100;②疾病專用量表,用於特定人群(病人及某些特殊人群),如:用於癌症病人的有FLIC,FACT-G,QLQ-C30等,用於慢性病人的有糖尿病人量表、骨質疏鬆病人量表和慢性阻寒性肺病病人量表等。③領域專用量表,側重於測定某一領域的生活質量評定。

十九、常用的普適性生活質量量表有哪些?

①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有關生活質量測定量表100項(簡稱WHOQOL-100量表),是用於測量個體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的國際性量表。包含100個項目,覆蓋了生活質量有關的6個領域和24個方面。其中文修訂版在中國人群應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②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僅包括26個條目,與WHOQOL-100量表相關領域具有較高的相關性,是一個簡便、快捷的測定工具。其中文版也已進行了研製。③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又稱簡化36醫療結局研究量表,共包括36個條目,涉及軀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兩方面,是目前國際上最為常用的生命質量標準化測量工具之一,在我國已建立中文版本。

二十、生活質量評定與健康測量的關係如何?

Torrance認為人的壽命由兩個重要部分組成:生命的數量和生命的質量。人的生命有兩個維度即數量和質量,數量即個人生存時間的長短,質量指在生命過程中健康狀況如何、生活質量如何。隨著健康觀和醫學模式的轉變,發病率、患病率等傳統數量指標已不能表達健康的全部內涵,因此用生活質量評價健康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其應用使健康測量發生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人們開始重視一些正向健康指標,如主觀健康、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心理健康等測量。生活質量的評價不僅從人的生物屬性出發,而且將人作為社會的人來對待,重視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狀況,並能從正性和負性兩個方面表現健康的積極和消極的因素。

二十一、在醫學領域,生活質量測評主要應用於哪些方面?

①一般及特殊人群健康狀況評定;②腫瘤及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測評;③臨床治療方案的評價與選擇;④預防性干預及保健措施的效果評價;⑤衛生資源配置與利用的決策;⑥探討健康影響因素與防治重點

二十二、如何進行現場生活質量測試?

①建立良好信任協調關係: 測試前應向病人耐心講解測評的目的、意義與方法,尊重病人,禮貌用語。②調查方式: 生活質量測試量表一般由調查對象本人填寫,因病重、殘疾或文化程度較低者,可由調查員解釋,被測定對象填表,但非導向式。③準確填寫調查表:對所有項目的回答都要求受試按照自己的標準、願望,自己的感受或體驗來回答。如果某個問題不能肯定如何回答,就選擇最接近自己真實感受的那個答案。填完後檢查一遍,看是否有空項、漏項已及時補上,整個資料一定要完整、準確。

二十三、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有哪些心理危機?

①對「疾病」的壓力:隨著外表和生理功能的退化和慢性病的發生,老年人對於強身保健特別關心,有些老年人對身體健康顯現過度的焦慮,表現對未來無能的恐慌,行動或思考上力不從心的感受,因而感到對自己不滿。有時老人無法接受衰老的事實時,會自然的採取自我防衛的措施。如不願意別人說他老,不願承認年老而產生的容貌及體型的改變等。

②「退休」的壓力:一個人自每日繁忙的工作中突然賦閑下來,除了經濟因素外,以往的聲望地位已被別人取代,生活需要新的調整。

③「孤獨寂寞」的心理壓力:因社會變遷帶來了家庭結構的改變,子女們紛紛成家離去,「子女回來探望」的期盼成為老年人生活的目標。當男性退休或者老伴去世後,生活的空缺太多了,自己若又缺乏處理家事的經驗,對日常生活簡直有無從下手的感覺,這時孤獨感就特彆強烈了。

④對「死亡」的恐懼:老年期對死亡的恐懼,其中之一是害怕親人離去後(尤其是配偶)的孤獨無依;另外就是對於死亡背後未可知的害怕,此時非常需要親人給予安慰與愛的表達。

二十四、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有如何克服心理危機?

①堅持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保持身體良好的狀態,才會有更健康的心理;②保持忙碌的學習,多找事做,不要老是躺著。③好好利用休閑時間,尋找充實的休閑活動。④應該盡量改變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心境上要知足常樂。⑤能保有獨立經濟、獨立生存能力的老人才握有快樂的基本源泉。⑥要逐漸適應退休與收入的減少,並應及早有周全的準備。⑦面對現實,充滿勇氣樂觀的歡度余年;退休後保持開朗的心,對社會的一切事物加以觀察、欣賞,也許會有另一番感受。⑧保持社會關係,退休後不要從社會中退縮,避免過孤獨生活,促進生命的活力與生機。⑨多參與社會公眾事務並發揮個人的才智與專長,為社區、鄰人服務。⑩重新調整與家人的關係,與家人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二十五、心理老化的表現有哪些?

1、已經沒有任何創新的企圖,而且經常感到空虛乏味。2、對需要付出較多腦力的工作,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3、認定自己屬於時代的落伍者。4、覺得家人及周圍的人都在和你過不去,而想超然於眾人之外。5、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視而不見,反應冷淡。6、常不厭其煩地向別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全然不顧人家願不願意聽。7、當生活稍不如意時,常常會怨天尤人。8、當面臨突發事件時,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無措。9、平日里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圍繞自己為中心進行的。10、越來越變得固執已見,自以為是。11、常常曲解別人的好心勸告,聽不進別人的任何意見。12、嘮叨起來沒個完,而且沒有心思聽別人講話。13、常找不到自己放的東西,費很大勁才能找到,記憶力明顯不如以前。14、常常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之中,並感到不安。15、自感辦事效率明顯降低了。16、做某一件事時總是一拖再拖。17、漸漸對那些沒有用途與價值的東西產生興趣。18、對生活中的繁雜之事感到厭煩甚至懼怕。19、常找借口逃避與陌生人接觸。20、漸漸變得感情用事,言行中的理智成分越來越少。21、經常白天也需要較多的睡眠,而且要靠喝濃茶提精神。

二十六、如何防止防止心理老化?

① 要培養樂觀開朗,胸懷寬闊和不服老的思想,樹立人老心不老的觀點和產生老驥伏櫪的行為。

② 樹立積極人生態度。人生好像是一個生活舞台,儘管有主角配角,悲劇喜劇之別,但是只要樹立積極人生態度,任何人都可以作出有益的貢獻。

③ 勤奮好學,積極用腦,廣閱博覽,可以延遲大腦衰老。

④ 善於把自己的情緒調節至最佳狀態,培養良好情緒。

⑤ 永遠對人生和大自然充滿好奇心,是防止心理老化的良好方法。好奇心就是接受新鮮事物,求知進取的積極生活態度。生命不息,活動不止。

⑥ 豐富生活內容,培養多種興趣,專註和鑽研並從興趣愛好中尋求樂趣。

⑦ 經常動手,活動身體,不要懶於做事,創造條件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廣結朋友,接觸社會。

⑧ 要懂得生命哲理:人的生命總有盡頭,但人的智慧和才能會永世長存。

 

二十七、老年心理常見的矛盾有哪些?

①角色轉變與社會適應的矛盾:這是老年人退休後帶來的矛盾。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有研究顯示,工人退休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社會適應良好。但離退休幹部生活的重心忽然變成家庭瑣事,廣泛的社會聯繫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很不適應。

②老有所為與身心衰老的矛盾:老人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所謂退而不休、老有所為。然而,很多年高志不減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並不理想。他們或者機體衰老嚴重,或者身患多種疾病,這就使得這些老年人在志向與衰老之間形成了矛盾,有的人還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惱和焦慮之中。

③老有所養與經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根據國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獨立的經濟來源或可靠的經濟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老有所養與經濟保障不充分的矛盾,既是社會矛盾,也是社會心理矛盾。

④安度晚年與意外刺激的矛盾: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滿地度過晚年,而且大多數老年人都希望長壽,但這種美好願望與實際生活中的意外打擊、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深刻的矛盾。

二十八、老年人如何調適心理和養生?

無論社會或家庭為老年人提供多麼好的養老環境,如果老年人不調適自己的心理,不會養生,也不可能達到健康的長壽。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樂觀是養生的唯一秘訣。」老年人要健康長壽,就要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做情緒的主人。遇煩惱能排除,遇挫折能頂住,遇疾病不發愁,喪失親人能承受。這樣才能心情愉快,使身體保持蓬勃向上的健康狀態。

①進取養生:進取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進取心的人熱愛自己的生活,有生活目標,有精神支柱,生活充實。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就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有進取心的人有執著的追求,遇困難不氣餒,能刻苦鑽研,發奮學習。多動腦,堅持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可以延緩大腦的衰老,又可延緩機體的衰退。

②淡泊養生: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貪圖功名利祿、心胸開朗、無憂無慮、無仇無怨、無悲無悔就能保持愉快、滿意與積極情緒,自然有益於健康。淡泊是一種高尚的境界:寬容、謙虛、平靜、知足、不攀比。老人要做情緒的主人,要制怒,面對現實,聽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經得起歡樂與憂傷的考驗。

③遺忘養生:老人要記恩不記仇,要有容人之量,要珍惜時間和精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做到情緒平穩。要遺忘什麼呢?遺忘經歷的坎坷,遺忘個人的恩恩怨怨,遺忘心煩的小事,,遺忘力所不及的事,一個哲學家說得好:「快樂之道無他,就是自己的力量所不及的事不要去憂慮」。

④宣洩養生:宣洩就是毫無顧慮地談出自己的心事,有的醫生把這稱為「凈化作用」。醫學專家和心理專家都認為減輕憂慮或消除憂鬱的有效良藥是「跟你信任的人談自己的問題」,找個知心朋友,把心裡的煩惱、苦水一古腦兒倒出來。「盡抒胸懷」,可以減輕不舒服的感覺。傾訴心事,研究發現心理狀況得到改善後就可使身體狀況也得到改善。

二十九、老年人日常生活四不宜

1.不宜情緒太激動:因為當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跳加快、小動脈痙攣,使血壓升高。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有些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腦動脈硬化等老年病,如果這些人情緒過分激動,就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腦溢血,造成樂極生悲。 2.不宜過食美餐: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若吃得過飽,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發生急性胃腸炎等疾病。3.不宜飲酒過量:因為老年人的肝臟解毒功能差,承受能力弱,喝了酒易醉,再者,老年人的胃粘膜萎縮,受到過量酒精刺激,易引起急性炎症即出血,甚至會引起嘔吐。4.不宜過度疲勞:因為疲勞可誘發疾病,特別是有高血壓的老年人更要注意。美國一學者研究發現,高血壓患者說話30分鐘血壓即開始升高,停說一分鐘,血壓恢復到原來水平。

三十、健康「三好」指的是什麼?

好習慣是健康的「銀行」可以從「健康儲蓄」中提取「健康利息」,享受終生。好營養是抗衰延年的保障。好心境是防病益壽的免疫劑。

三十一、老年人如何享受生活每一天

可以用四句話說:一個中心,二個基本點,三大作風,八項注意就行了。

「一個中心」是以健康為中心。兩個基本點,第一點叫糊塗一點,第二點叫瀟洒一點,什麼事看開一些。所以糊塗一點,瀟洒一點,度量大一些,風格高一些,站得高一些,望得遠一些,這種處人處事多好啊。三大作風: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就能永遠快樂。八項注意:四大基石、四個最好。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四個最好: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有這些,我們個個都健康七八九十,百歲不是夢。

最近我們總結了四名話,很簡單的四句話:「天天微笑容顏俏,七八分飽人不老,相逢莫問留春術,淡泊寧靜比葯好」。只要我們按照這樣生活,所有病都很少,我們都能健康一百二十歲,。

三十二、老年人養生四不宜

1.不宜喜怒無常:老年人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有利於各器官協調,充分發揮生理功能。2.不宜看悲劇:老年人多愁善感,喜回憶往事,人生途中受磨難較多者看悲劇後會觸景生情,出現食欲不振,神情獃滯,夜不能寐。3.不宜猛回頭: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頸椎骨質增生,高血壓等,突然猛回頭使頸動脈受壓,會引起大腦血流減少,缺氧;頸部旋轉時,交感神經受到刺激,腦部血管發生痙攣,出現眩暈、耳鳴、噁心嘔吐,來嚴重的會突然暈倒。4.不宜練腿功:人到老年骨質松疏變脆,承受力降低,肌肉韌帶日趨萎縮硬化,肌纖維縮短,韌帶鬆弛變大,容易失去重心而突然跌倒,發生脫臼骨折,還可招致顱內出血,造成偏癱,甚至死亡。


推薦閱讀:

如何打造有質量的生活?
生活會越好起來的
我眼中的5S
如何在工作壓力超大的情況下,提高生活質量?
好物|有哪些能夠瞬間提高生活品質的小物品

TAG:生活 | 心理 | 知識 | 生活質量 | 慢性病 | 慢性 | 患者 | 質量 | 病患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