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編劇蘇亮創作手記:我想講講電影里你看不到的事(第583期)
關於「中年危機」的緣起
蘇亮:一個熱愛電影的孩子夢想成真
《港囧》對於我來說一部意義非凡的電影。
記得我第一次在七棵樹後期公司看粗剪成片時,大屏幕上放著《港囧》,我腦海里卻是各種記憶不斷湧現,彷彿另外一部電影在眼前流淌,這部電影,是講一個熱愛電影的孩子如何夢想成真的故事。
我叫蘇亮,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家的不完整卻帶給我一種對人與人之間關係天然的感受力和敏感度。從喜歡聽故事,到喜歡講故事,再到喜歡編故事,大概在18歲那年,我就堅定要將「導演」作為畢生的職業。
很幸運,我如願考進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很幸運,畢業後做了編劇導演。雖然像很多苦逼小編劇一樣,寫了很多不署名又賺不到錢的劇本,但也算真正開始了講故事的人生。
「中年危機」情緣
我命運的第一次轉折是在2008年,一部名叫《老爸快跑》的電視劇。
那是一部講述「中年危機」的劇,由徐崢主演,而我則是第一次跟電視劇的小編劇。為了創作,徐崢當時推薦我看很多類似主題的電影,《杯酒人生》、《土撥鼠之日》等等,並啟發我如何去寫每一場戲。那段日子真的好似對我開啟了一扇門,雖然徐崢飾演的「張三」只是一個底層不起眼的小古董店主,但我仍努力寫出屬於他的浪漫與詩意。
也許受那部劇影響太深,我內心一直有種寫一個「中年危機」電影故事的衝動,而且心裡的男主角就是徐崢。殺青前,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他,他開心地給我留了郵箱,讓我有想法就寫給他。可從那部戲以後,兜兜轉轉幾年時間,寫過不同故事,拍過不同片子,但關於「中年危機」的故事,卻成了內心一個未完成的心愿。
直到2013年,我又一次接到徐崢導演的電話,再次與他相遇,他提出讓我加入他的工作室,我負責創作主管,編劇的第一部戲就是《港囧》,那時我驚訝發現,這竟然就是一個關於「中年危機」的電影故事。時間已經過去五年,這一次,我不會再錯過。
關於「中年危機」的緣起,時常讓我覺得緣分妙不可言。關於《港囧》有很多定義,「爆笑喜劇續集」,「史上最賣座系列」,「高票房電影」……我知道這部電影對很多人的意義都不同,但對我來說,它很簡單。
《港囧》,是我與夢想的重逢
(2008年《老爸快跑》)
(2015年《港囧》)
第一次聽到故事
第一次聽到《港囧》的故事,是在一個陽光很好的下午。
導演坐在家裡大大的飯桌前給我們講故事,當時他講得很簡單,故事大致是:一個人想去香港找他的初戀約炮,但一路都被一個笨蛋騷擾阻攔,總是約不成。兩人一路遇到的各種磨難鬥爭,正好和香港電影經典場景和片段奇妙地融合對照,在這部電影里,能看到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
當時聽完的直觀感受:好玩之餘還有一點感動。覺得這是一部獨特的電影,腦子裡有無數的畫面產生。導演告訴我們,他不著急拍,而是想把這個故事好好磨出來,這將是一部能勾起很多人回憶的電影。
「磨出來」,我當時並不知道這個詞的意義,甚至在創作這個故事的過程中,你也不會感覺時間的漫長,因為它已經變成你生活的常態。從2013年4月開始,劇本整整做了18個月的時間,進組拍攝後,劇本仍在修改。
第一次聽到故事時,我才二十多歲,等到電影上映時,我已經三十了。
我們的劇本會從北京開到大理,從大理開到海南,從海南開到香港,從香港開到上海,會議記錄寫了足足十幾萬字,會議錄音也有數百小時。我們修改的劇本版本按照地名區分,有銀楓版,三亞版,日壇版,大理版,五一版,觀塘版,傲雲峰版,偉業街版,星程版……
觀眾在電影院看到的是一百分鐘的故事,而每個創作者在電影院看到的則是三年的歲月。
其實很正常,任何作品的創作都是漫長且艱辛的。也許這就是電影的魅力,你不只是在創作一部電影,而是你已經在電影里生活著。如今電影上映,萬般感觸,坐在電影院里看著畫面流動時,我腦海里總會想起那個陽光午後,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時的新鮮與好奇。
龐大的香港資料館
《港囧》的創作初期是頭腦風暴,這時候需要搜集大量資料來刺激腦洞。為了這個故事,導演要求我建立一個龐大的香港電影資料庫。
首先我整理出了一個《香港電影拍攝場地攻略》,搜羅了幾十部香港電影經典場面的拍攝地點。包括:
《英雄本色》里周潤發雙槍掃射的教堂
《甜蜜蜜》里黎明張曼玉騎車經過的街道
《無間道》里黃秋生墜樓的門口
《志明與春嬌》裡面楊千嬅是在哪個路口吸煙
《花樣年華》里梁朝偉是在哪家餐廳幽會,全部都被挖出來
(《喋血雙雄》周潤發掃射的教堂)
(《無間道》里黃秋生墜樓的地點)
(《花樣年華》里梁朝偉張曼玉幽會餐廳)
(《志明與春嬌》楊千嬅余文樂與警察一起抽煙的小巷)
我們把每個場景都列印成照片,貼滿整整一面牆,然後從視覺上來找靈感,尋啟發。最初我們希望電影里的故事場景就從這裡面挖掘,對於普通觀眾,這會給他帶來一種強烈的港片味道和懷舊情懷,而對於資深影迷,這又充滿了解謎尋根的樂趣。
除去場景資料,我還相繼建立了《香港電影經典台詞庫》,《香港電影經典動作場面庫》,《香港元素庫》,並且把所有香港經典電影片段截取成視頻,分檔管理。
同樣,徐崢導演也認為香港電影的黃金配角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特色。於是我搜遍網路,整理出了《香港147位影視黃金配角》。
(147位黃金配角的資料)
(香港經典電影片段參考)
這份資料里,裡面無論是大家熟悉的香港電影的黃金配角,還是TVB里你只是看著面熟但永遠叫不上名字的小角色,無論是如今還在演戲的,還是已經退出影壇,甚至過世的,全都被挖了出來。
扮演的士司機的阮毅雄就是從這份資料里找到的,他從二十多歲開始在TVB里扮演的士司機,如今快六十了,還在扮演的士司機。還有飾演開鎖王的車保羅,年輕時在TVB很有名,後來經濟陷入困境一度淪落在路邊賣魚蛋,他被香港無線拋棄,無戲可拍。
徐崢導演把他們都請回來參演我們的電影,讓他們重回片場。看到這些老演員,你會覺得做這件事不只是為了一部電影,而是為了一種真正的電影情懷,為了那些值得尊敬的最具香港精神的電影人。
按照資料庫的內容,我們創作組兩次前往香港採風,每條街道每個小巷挨個的走,仔細地看。雖然行程滿滿,馬不停蹄,但有時候導演也會坐在一個地方發獃半天,我猜他看著眼前的香港,心裡正在默默構建這個故事吧。
(導演望著街道發獃)
(《喜劇之王》里周星馳大喊「努力奮鬥」的那片海)
(這樣的小巷,導演不知道走了多少條)
(導演蒞臨香港真正的一樓一鳳)
(每天看景回去都要開會到深夜)
資料庫的建立和香港之行的採風,讓我們真正用眼「看到」了這個故事,在日後創作中非常有益。而這一路其實也是感動每個創作者的過程,你來到了小時候在電影里看到的場景,有種夢幻成真的感覺,而那些演員,就好像童年時陪伴你成長的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老朋友。
《港囧》里,導演只是儘可能地把這些老朋友請出來與大家見面,無論這位老朋友是一個人,還是一條街,抑或一首歌,我們都懷著一種即崇敬又親切的感覺。
當有些聲音稱之為這是一種「商業算計」時,我只能說,當初的我們真的是懷著一種情愫,也許只有你也走過這一路,才會真正明白《港囧》為什麼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在玻璃板上「搬磚」
「搬磚」即為搭結構,這是徐崢導演在創作中提煉出的一個名詞。
回顧整個創作過程,基本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在「搬磚」。徐崢導演和束煥老師都是特別重視類型片原理的人,這也是我在這個團隊得到的最好學習。
進入劇本前,故事結構必須打牢,這個時期方案可以反覆推翻,方向可以不斷變換,每條路都試著走一下,直到找到最佳方案,然後讓其牢靠到每一個故事點都無法動搖,牢靠到編劇心裡十分有數每場戲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戲劇目的,然後剩下的工作才是引入橋段和情節設計。
「搬磚」工作充滿樂趣,但又十分煎熬。樂趣在於這時候你的故事充滿無數可能,煎熬在於有時會有一種慢慢黑夜尋不到方向的迷茫感。我們的創作室很小,大概幾平米,但室內前後有兩塊大板,一塊木板上貼滿香港圖片,可稱之為「視覺化靈感源」,一塊玻璃板上寫滿故事結構,這是真正「搬磚」之地。
我們把故事點寫到上面,像搭積木一樣前後左右調換位置,整個故事通過圖表一目了然,方法非常好用。有時開會去早了,常會發現導演一個人默默坐在桌前盯著大玻璃板沉思,琢磨著這個故事。屋子雖小,但很能凝聚創作之氣。
(「搬磚」的各種版本,這只是一小部分)
我記憶最深的是創作中間的一次「磚房倒塌」,那是一個沉悶的下午,導演說出整個故事方案要大變動時,所有人都沉默了。那時的劇本創作已經大半年了,這時候推翻重來,確實需要勇氣。
最初故事版本是徐來要去約炮,發現初戀被綁架,然後和拉拉一起去營救,營救途中發現了關於老婆的真相,一個非常港化的故事。
就故事本身來講沒問題,唯一問題就是它不像囧途故事,綁架初戀的強情節一出,基本沒人會再關心徐來的心靈成長。
那次「磚房倒塌」我相信每個人都是煎熬的,因為你知道了什麼是不對的,但對的究竟是什麼,還在摸索……我記得那天大家看著寫滿故事線的玻璃板,都有些迷茫。
(我在為被推翻的故事版本最後拍照留念)
往後幾個月的時間,編劇又開始「搬磚」,逐漸去接近內心中的那個正確答案。這個發生在一天的故事,並不好寫,難點在於在保留兩個夥伴上路的原有設定上,怎麼能從故事裡面找到更具深意和新意的主題。
作為續集電影,在創作起始,就已經上了枷鎖。而且導演一直在強調的「升級感」,不但是喜劇和動作的升級,更是情感和情懷的升級。
現在《港囧》極具爭議,但我一直認為這是非常具有價值的探索。
原本導演可以選擇更為保險的方式來講故事,但觀眾和市場是需要嘗試的。這個項目,前有《泰囧》觀眾的高預期,後有票房的高壓力,導演本身還有個人化的表達和思考,從中求得一個最佳平衡,十分不易。
雖然這個平衡現在來看,還存有問題,沒有做到最好,但我認為這才是編劇最有意義的學習經驗,「隨心所欲的放」不是難事,難在「規則裡面的收」。
在玻璃板上搬磚,既是我們的工作方法,也是創作續集故事的真實寫照,想突破,就要踩在玻璃板上冒點險,不嘗試,怎麼會知道這塊兒磚應該擺在哪裡呢。
橋段設計和編劇分工
故事結構搭好後,便是引入橋段。瀟洒哥趙英俊的鬼馬,束煥老師的童趣,以及徐崢導演與生俱來的喜劇創意,都開始大展拳腳。
編劇小團隊也有分工,獅子座的瀟洒哥負責刺激腦洞,常能給白羊座的徐崢導演新鮮靈感,但火向星座的兩人也常常爭執不休,水瓶座的我和束煥老師負責落地和軟化。
瀟洒哥還負責「破壞」,不合理的情節他直接破壞掉,但不會重建,這種帥氣又不負責的行為常讓大家頭疼,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逆向思維,才能很好地保證創作的反常規。
鐵頭究竟怎麼爆炸,炸幾次,我們想了很多方案,包括在多佳麗惹惱黑社會的段落,也是出了不同版本,我們甚至還想過拉拉誤闖進去發現當年的陳浩南和山雞還坐在那裡。
(鐵頭的另外一個版本,總擔心演到一半兒會窒息)
(眾多主演光替之中最銷魂的一對兒)
囧系列的喜劇性不完全在於語言包袱,而是真正的動作和情境喜劇。
由於不同的人物性格,從而在一個情境里造成巨大的行為邏輯反差,產生戲劇性危機,引發笑料。在這一路不同的場景設計中,不但要力求橋段的動作和喜劇性的精彩,關鍵還要把徐來的人物成長脈絡不露聲色地埋進去。
同時,為了「升級感」,我們還暗藏鋪排了一條警匪懸疑的線,前面希望它以喜劇色彩呈現,等到二幕結尾時,內心衝突與外部危機同時達到高潮,一併爆出,從而進入三幕的最後營救,救得不止是人身,還有人心。總之比起《泰囧》,《港囧》一直試圖構建一個更加複雜的戲劇性壓力系統。
劇本階段最有效率的創作我認為是在海南的閉關時期。在海邊的一個別墅里,我們編劇團隊被關起創作。那時每當我和束煥老師開始寫作時,屋裡靜的好似沒人,這時瀟洒哥常常坐在泳池邊,憂傷地45度角仰望天空,腦中想念著嘈雜的大北京。
(閉關時的海邊,想家時望望北方)
(劇本創作後期瀟洒哥已經瘋癲)
在海南,束煥老師寫了一稿,融合了邢愛娜的一稿,然後我們跟導演逐場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後,再由我和束煥老師分頭寫。
束煥老師寫一個版本,我寫一個版本,然後第二天大家一起圍讀,挑出各自好的地方再合併一起,最終調整成為第二稿劇本。然後徐崢導演進行第三次具體的戲和台詞的修改。
我和束煥老師都覺得這是一種十分高效率的方式。一個前面架橋,一個後面修路,隨寫隨讀,感受到問題,當即修改。直到完成拍攝稿時,很多戲我們已經連演員調度都已經標出。幾場重頭的動作戲,我們做出了詳細的故事板和動態視頻。
(已經標註演員調度的劇本)
(嚴謹科學的故事板,只是這部電影變成了黑人主演)
(動態故事板視頻截圖,警察的搏鬥戲過於基情)
(導演在片場研究著故事板)
拍攝稿完成後,開機拍攝,進組之後的劇本修改工作由我擔任。這也是很好的學習經歷,因為有時候只有真正進入到場景,演員全部化好妝面對面坐下開始講話時,你才能切身感受到這時候他真正應該講什麼樣的話,這跟你坐在家裡面對電腦想出來的台詞是很不一樣的。
(我的心裡惴惴不安)
(我的心裡還是惴惴不安)
(導演現場的標誌表情)
(導演終於淡定了)
原來寫電視劇,追求的是量。而電影劇本寫作,真的要珍惜每一個字。電影太講究分寸,在有限時間裡怎麼能讓全部信息量最有效的傳達,是一門學問。前期寫劇本習慣台詞寫多,因為這時候候是跟著編劇的心理節奏在走,但真到鏡頭前,你也許會感到觀眾的思索節奏已經快過於你了。
關於節奏的學習不能只在文本上,在片場,在影院,才是一種更為直觀的感受,其實所謂節奏,就是要讓觀眾始終追你。
跟著徐來一起成長
寫完這篇稿前,港囧票房已經近16億,在答謝會上,徐崢導演很誠懇地講出了這部電影關於「分裂感」的問題。自己很感慨,也很自責,雖然大家盡了全力,但作為編劇團隊,本應該能讓這個故事更好。
但導演說的對,電影拍完就完了,重要的是在其中獲得成長。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只是劇作上的經驗,更是一種理性反思。關於這個故事的口誅筆伐,可謂波濤洶湧,但作為創作者,照單全收。
途,是一條路。囧,是想去去不了,要得得不到的心。囧途,就是心路。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條心路,每個電影都是講一段囧途。我們努力三年就是為了,讓每一條囧途,都能走進觀眾的心裡,讓他們在路上看到真正的自己。
推薦閱讀:
※看完《初戀這件小事》你是否想起了你的初戀?
※辛普森一家的哪個角色比較重要?
※愛情公寓5值得我們期待嗎?
※有哪些歐美電影值得推薦?
※《忌日快樂》女主為什麼會反反覆復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