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談青花瓷藝術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悠久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在歷史上留下無數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東方民族風格的青花瓷,就是華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青花是我國陶瓷裝飾中發明較早的方法之一,大約在公元十三世紀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紀六十年代的元代中期,景德鎮制瓷業的名師巧匠們在窯器「以青為尚」,單色青釉為主的基礎上,大膽敢闖,博採眾長,改革色釉把我國人民最善於駕馭的毛筆用到瓷器上,使它顯示了獨特的功能,創造出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鮮明的「青花」,這是推陳出新的結晶。從元代青花創立掘起,到明清兩代,青花瓷得到空前發展,尤以明代盛況一時,被稱為我國青花瓷的繁榮時期。自元代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官窯,為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民窯也在壯大,官窯和民窯所產瓷數量大、品種多、質量高、銷路廣,成了景德鎮制瓷業生產的主流,一直沿襲至今久盛不衰。 青花,是一個白地藍花瓷器的專有名稱,屬釉下彩裝飾。它是以鈷料為著色劑,於潔白乾燥的坯胎上,用毛筆繪畫出各種圖案,然後罩上透明釉,入窯高溫(1 3 0 0℃上下)焙燒而成,使畫面呈現美麗的青色。青花瓷受到人們的珍視和喜愛,它的特點鮮明,它除了發色靚麗,呈色穩定,永不褪色,更主要的是,紋飾圖案典雅秀麗,淋漓酣暢,富於變化。人們可以從流傳至今的古代青花瓷器上看出,一批沒有留下姓名的制瓷工匠把自己藝術之魂全部融進一件件晶瑩靚麗的瓷畫作品之中,無不展示出東方人的智慧、靈巧、開朗、飄逸的風采。 任何工藝美術都必受到它特定的材料、製作工藝與使用目的制約。青花有它自己的藝術語言,是以單一的藍色青料,通過紋樣的表現,以青白對比的手段,達到純凈、樸素、鮮明、大方的藝術效果與質感美。從青花的發展史來看,也是由簡單的線描一一線描加拓染一一線描加分水,後又有洗色、潑墨、噴刷、網板刻線貼花及絲網漏印等技術,使各個不同時期的紋樣形成不同的風貌。 線描是青花的一種重要手法,也是我們民族繪畫的藝術特徵,通過線條來表現各種事物的形象,這種由線條所描繪的形象,往往是經過概括提煉的,最能表現事物的特徵和內在結構,更好地表現出各事物的精神實質和各個時代的社會風俗。譬如民間大眾嚮往的「福」、「祿」、「壽」、「喜」,本是不合瓷畫要求的東西,但瓷藝家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居然也將其納入青花瓷畫中,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常見用松枝組成的「福」、「壽」字圖案,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就是這種寓意祥瑞,別具一格的民間風俗畫。 青花瓷繪畫在各個時代中,繼承創新發展。「嬰戲」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從古至今,多喜歡以兒童生活情景作為繪畫題材。明清青花瓷畫上,留下了不少從各個角度去描繪兒童生活的作品,其畫生動活潑,逗人喜愛。迷藏圖、習武圖、放風箏圖、斗蛐蛐圖、玩竹馬圖、蹴鞠圖、對奕圖,極其逼真傳神,純真自然,親切感人。瓷藝人生活在民間,對生活中四周的情景深有體驗。青花紋飾常見有菊、蓮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等花卉紋,禽鳥有飛鳳、鷺鷥、鴨和鴛鴦,獸類有麒麟和鹿。龍的運用也較多,極有特色。山水人物紋樣,從明代作品來看,充分發揮白地作用,以簡練的線條,色面,表現出「春水柳岸」的嫵媚、「秋江月夜」的寧靜,具』有深遠的藝術意境。 青花以單一的藍色作為表現形象的手段,強調大的「黑白」對比效果,疏密層次的節奏,及外輪廓形象的刻劃,使人一看,形象鮮明,且富有層次感,像單色的民間剪紙和藍印花布,值得很好學習借鑒運用。江西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鄔書遠先生就運用剪紙、蠟染、刺繡、皮影、瓦當,在傳承傳統紋飾上,創新了「民族印象,新青花、新民俗」青花瓷畫。青花裝飾主要以線條描繪紋樣,在紋樣輪廓範圍的基礎上,施以濃淡不同的料色,如同繪畫上的勾線填色,使整個裝飾紋樣更加生動細膩,富有深淺層次的變化。在青白對比中,使紋樣的輪廓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達到裝飾效果上的富有層次節奏的韻律美,形成不同的色彩情調、民俗情調、人文意境美感。民間藝術應用到陶瓷青花瓷畫中,使其有原始味、民間味,給現代中國工藝美術以生機和新的文化價值。 青花瓷藝術作品,它的畫筆韻味、料色韻味,猶如一幅幅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作品,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人們在欣賞一件件瓷藝術作品時,那種全然融入瓷畫中的精神享受,那是何等的美也、醉也。青花瓷畫作為一種繪畫藝術,有別於其它畫種。它不僅色調明快,藍白相映,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而且畫面布局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有動有靜,有聚有散,顯示出作者運用各種傳統筆法進行構圖的功力,內容豐富多彩,有的抒情含蓄,有的寫實奔放,做到了雅俗共賞。 任何藝術都有「欲露不露」的含蓄美。而青花瓷藝術還須加上一條「該露欲露」的內在美。例如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畫,完全突破了歷來規格化的束縛,出現了大量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各種大小動物題材的畫面,構圖精緻,線條洒脫,時而逸筆草草,畫景成物,自然逼真;時而率意勾勒,抽象概括,形神兼備。如天啟崇禎時期「吹簫行風圖」、「達摩面壁圖」、「秋溪晚渡圖」、「春江水暖圖」、「枯石寒禽圖」、「荷花鷺鴛圖」就達到了青花瓷畫所特有的藝術感染力。
一代青花藝術大師王步先生,一生致力於青花藝術的研求與實踐,大膽革新,創造了分水勾線的「沒骨法」、「淌水法」,以筆意簡練,博大精深和水色瑩澈,淋漓盡致的藝術特色而獨樹一幟。他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開創了青花藝術一代新風,尤其晚年喜遇新中國過著幸福生活,他激情滿懷地「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以其精湛的青花技藝,融匯中國水墨畫之筆意,別開生面,創作了許多氣勢磅礴、筆意奔放、淋漓酣暢、博大精深的青花藝術傑作,為景德鎮青花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當藝術更新的時候,我們也必須隨之而更新,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一種休戚相關之感,有一個與之分享和被強化的精神力量,這正是人生所應貢獻於時代的最令人滿意的東西。青花瓷的發明至今700多年,各個時代的青花瓷畫藝術有各種時代的特徵,其藝術風格相沿成習不斷更新。元代青花藝術裝飾紋樣複雜,層次較多,但主題突出,繁而不亂;明代官窯青花藝術風格工整細膩,重在工筆畫法;民窯筆調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寫意。明初洪武時期,開始改變元代花紋滿、層次多的風格,多留白,圖案簡練。永樂宣德時期圖案花紋豪放優美,繁縟清麗,文化畫作品大量出現;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圖案風格,花卉多纏枝花,人物簡筆寫意,往往襯以亭台樓閣,大片流雲,有一種仙幻的味道;成化、弘治至正德時期,圖案裝飾纖細秀麗,別具一格,給人以美的享受;晚明清初,用筆率意洒脫,構圖形成多用寫意,題材豐富,且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清代青花藝術以康熙為代表,題材極其豐富,除花卉、禽鳥、魚藻、嬰戲、人物山水外,民間喜聞樂見的演義小說、戲曲故事比比皆是,青花藝術到了清代康熙年間進入繁榮時期,獲得「青花五彩」之美稱。 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的發明與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在幾百年悠久的歷史過程中,每個時期的青花瓷都具有每個時期的獨特風格,這充分反映了古代陶藝的偉大成就。在改革開發的今天,文藝繁榮的大好時代,景德鎮人將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展示自己的實力,把青花這個古老的陶瓷裝飾藝術賦予新的生命,煥發出永恆的青春,得到更新、更大的發展。
推薦閱讀:
※魅力無窮的青花瓷
※30青花瓷般的女人
※青花瓷2~女人花-夢回1930
※日本伊萬里青花瓷質量是否超過當時中國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片上的「魁星點斗」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