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這道坎,女人該怎麼過?
在情感中,女人有很多困惑,為什麼男女之間的溝通總是那麼難?為什麼總是出現雞同鴨講的現象?為什麼女人越努力,男人越迴避、越遠離?
盧老師將從依戀理論的角度幫助你找到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讓你學會更有建設性的溝通!
關注「心之助」,即可點擊右下角「寫評論」,參與火熱討論!被點贊最多的評論將成為頭條哦!
在當下的中國,很多女人往往對年齡有一種焦慮感,似乎如果不在指定年齡發生一些事情,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成為孤家寡人,社會邊緣群體。
25歲以後,很多女性就開始以結婚為目的和人交往,在她們的時間表上,30歲成為結婚的最後死期限。
這在很多女性看來就是花期結束的時候——過了30歲,似乎女人就是早市上的黃瓜到了晚上,是要拋售的時候了。
而35歲,則在很多女人眼中是另一個死期限——必須在35歲前有一個孩子。一般來說,如果35歲前孩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這在很多女人看來,就是一種功德圓滿的象徵。
但往往到了這個時候,也是很多女人人生第一波危機的時刻。
這個危機叫做「自我標準」的危機。在此之前,可能很多女性都會以父母的意志為軸心,從工作到情感到生活,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標準來制定的。
當工作進入軌道,生活也開始穩定,孩子也沒有那麼佔據自己的時候,卻發現老公早已遠離了自己的視線。
這時候,往往就是到我們要還債的時候了。豆腐渣工程往往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最大的危機在於,我們用自己的腳穿別人的鞋。
我們該從事什麼工作,嫁什麼樣的老公,什麼時候有孩子,該怎麼過日子,如果這些都由父母來決定的話,這就意味著我們根本沒有青春期。
沒有青春期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本來應該在12歲開始思考人生,現在到了20年以後才開始。
12歲思考人生的好處是什麼?你那時叛逆一下,最多也就是離家出走,考試掛科什麼的,最多休個學也不算什麼。
現在你都拖家帶口子了,才忽然發現,這工作其實你一點兒也不喜歡,這個伴侶根本不是你認真為自己選的,甚至連孩子的到來你也沒有準備好。
其實,就是一句話:我還沒玩呢,怎麼就開始了後半生呢?這就好像是建設一個大樓,如果在打地基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有調整,就算推翻從來,成本也小得很,現在樓都建起來了,成比薩斜塔了。
父母告訴我們:只要按他們說的做,我們就會幸福,只要我們工作穩定,有一個不離婚努力賺錢的老公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我們就會有幸福。
可是到了這個年齡,我們還能這樣騙自己嗎?告訴自己其實不想要夫妻之間的溫存,沒有情感的慰藉和身體的激情的需要;
告訴自己其實找一個人讓自己心動的男人一點兒都不重要;
告訴自己,其實對一個男人的呵護和渴望以及欣賞的需要只是一種幻想;
告訴自己每個晚上,一個人睡在床上孤枕難眠只是做一個賢惠老婆的必要條件而已;
告訴自己,老公很上進,天天加班,這很好,雖然這個家已經成了旅館……
這個時候,很多女人都已經放棄了作為妻子的需要而只是要求男人履行父親的職責而居然不可得。
可是,誰為你這幾十年的沒有女人味道的生活負責?
最大的危機在於,你發現父母的話不靠譜了,他們的標準某種程度甚至對你是一種毒害。你需要形成自己的標準,完成對自己的解放。
35歲,往往是一個女性開始在性、心理、心靈、自我和親密關係全面覺醒的時刻,她在這個時候,往往才開始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知道自己是誰。
但這個時候,女人們往往就會發現,自己因為這些年在婚姻中積澱的塵土,已經不想為那個「熟悉的陌生人」付出了。
或者她甚至發現自己之所以沒有那麼多投入的願望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湊和,而非真的動心而在一起,也就是說兩個人本來情感基礎就很淡漠,到了危機發生的時候,他們自然很難有真正的投入了。
其實這個時期,也是女人一生中最成熟的時刻,無論是自身的女性魅力還是思想的成熟,還是經濟的獨立,都是一生中的最高峰,此時掙脫父母意志的羈絆,尋求一種為自己負責的人生是最合適的機會。
其實青春期的主題就是分離——個體化:分離是指,我和父母分離,我和老公分離,我和孩子分離,這種分離不是說要和誰決裂,而是說我的感受,我的思想和我的行動都是自發和自主的。
而一個孩子和父母是不能分離的,孩子痛苦,父母就感同身受,相反,父母痛苦,孩子就內疚不已。這種共生的狀態,讓我們無法區分什麼是我的幸福,什麼是父母的幸福。
這種分離遲早要完成,因為我們是有著自己的意志和感受的,這種以犧牲為要旨的文化不得不讓位為雙贏的文化。
我們需要首先找到自己的需要,也找到父母的需要,以一種談判的心態努力找到雙方的重合點,不光是要自己為對方而調整,也尋求對方為自己而調整。
我們需要學會部分為對方負責而無法對別人「無限負責」。學會為自己買單,而不為別人買單。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有限性,那就是我們無法讓別人永遠幸福,永遠快樂,那不是我們的能力所限。
我們需要學會不斷自我肯定,以及到能夠肯定我們的人群尋求肯定,而非一生都糾纏著沒有能力肯定我們的父母尋求他們的肯定。
我們需要臣服於宇宙的規律,服從能量守恆定律,它不依我們的意志而存在,我們只是實現其意志的細胞而已。
比如每一個選擇都有其代價,而有些喪失,就是喪失,它不會是大片里的大結局,生命不是手指甲,而是我們的手指,斷了就不會再來;比如父母的情感可能不是我們作為孩子可以維繫的;比如發現浪漫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無法面對喪失而有的一種幻想……
此刻,我們才成為我們,而融入了比父母更大的存在。
那時,我們才能做出決定,而這些決定往往是需要絕大勇氣和絕大能量,甚至是傷筋動骨的。
但這是必然的,因為這是一個纏綿了幾十年的病痛,它定義了我們,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定義我們自己。
推薦閱讀:
※世界那麼大,你想怎麼看?
※我們到底該怎麼樣去欣賞一件說法作品呢?看完這裡也許你就知道了
※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他賺了13億!到底怎麼回事?
※想委婉地勸說女友減肥,該怎麼辦?
※貓咪打擾主人睡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