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保健: 經常刺激身體五大穴位, 保健養生一步到位。

《黃帝內經》對人體經絡、穴位的作用推崇備至,認為其可以「決生死,治百病」。

經絡向內歸宿於五臟六腑,向外通達於四肢百骸、五官九竅,把人體各部分聯繫起來;

而穴位是經絡氣血輸注出入體表的部位,是經絡上的功能點、敏感點,通過一定的刺激,可打通經絡、調通氣血、驅邪扶正、調理疾病。

中醫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陰交、足三里、湧泉、關元。

靈樞·脹論》:「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日本·森立之《素問考注》:「膻中名出焉,而無包絡。可知包絡,即古之膻中。以包絡心臟,故云心包絡,略雲心包。」

位置:膻中穴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時,患者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胸部人體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

主治:刺激該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病證,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

三陰交:

位置:位於人體下肢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取穴方法:用手按時比其他部位敏感,有點脹疼的感覺。

主治: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調經止痛,寧心安神,補陰除煩。

適用於腹脹腸鳴、大便泄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痛經閉經、小便不利、神經衰弱、腎虛陽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勞等病症。對心、腦病有一定的作用,為主要保健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取穴方法: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併攏,當中指尖著處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脛骨外緣,脛骨前肌與伸趾長肌之間。

治療方法:

1、手指按壓: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2、艾灸:每周用艾條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髮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以上兩法只要使用其一,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主治: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第一要穴」,刺激該穴能預防和減輕很多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並對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很明顯。

《黃帝內經》中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位置: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主治:經常按摩此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

對咽喉腫痛、頭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風、高血壓、癲癇、女子不孕、月經不調、怕冷、陽痿、遺精、更年期綜合征等疾病,均有療效。

位置:當臍中下3寸。

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主治:經常按摩該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對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很好的療效。

男科病症,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婦科病症,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外陰瘙癢,各種婦科炎症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穴位按摩可緩解過敏性鼻炎
胃痛怎麼辦 趕緊按這個穴位
女人腰痛怎麼緩解? 按摩5穴位緩解腰疼
媽媽4大穴位按摩 治療寶寶外感風寒性咳嗽 試一個好一個

TAG:養生 | 身體 | 保健 | 穴位 | 刺激 | 保健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