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中國文化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我國偉大詩人李白這一聲感嘆,引發了古往今來無數人的共鳴。人,生於永恆的天地間,目睹歷史長河在斗轉星移中流淌,沖刷著一切印記,帶走了所有過往。如何在無限的宇宙中使有涯的人生長存,成為人類長久的思索與追求。
與天地共存,是全體人類揮之不去的情結,人們需要找到一種永恆的存在,用以證明自己和宇宙曾經的聯繫。於是,便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在中國,人們通過與萬古高懸的月亮建立起來的聯繫,實現了這一夢想。中國文化里的月亮,因而被賦予了幾項重要的意涵。
「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是聯結古今的紐帶無論何時,當我們仰望一輪明月,那位兩千多年前的美人便走出《詩經》,踏月而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在月光的照耀下,她的面容如此光彩奪目,她的舉止如此從容優遊。千載之下,仍然牽動無數後人的情思。古代中國人以一首月下讚歌,向我們展現著他們美麗優雅的存在,使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如此美麗的根源,確認了自己所繼承的優良血統。我們的古人因之得到了永生,而我們也不再感到無根者的孤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有明月為證,我們的祖先衛國忘亡,中華大地上曾經的金戈鐵馬,跨越時空迴響在我們的耳邊,一個個蕩氣迴腸的過往,傳承著堅強不屈的精神力量,鑄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中國的歷史進程,有了一輪明月的聯結,即使經歷了無數劫難,卻仍能夠綿延不斷,以至永遠。
「舉杯邀明月」——月亮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就聽過嫦娥奔月的故事。相對於紛紛擾擾的人世,月亮是一處清雅的空間。那裡有蘇東坡嚮往的瓊樓玉宇,有李賀夢中開滿金桂,香氛瀰漫的月宮大道,有美麗的仙女環佩叮咚地漫步。現實中的孤獨失意,人生遭遇的艱辛坎坷是無法避免的,這時候,和李白一起舉杯邀明月,和蘇軾一同乘風歸去。當我們的心靈飛上了月亮,置身其中,心靈便會得到洗滌和撫慰。在我們對月抒懷之後,心裡的不滿和憤懣得以消解。在重獲安寧之後,我們可以整理思緒,重新出發。
「千里共嬋娟」——月亮是傳遞感情的使者中國人對月亮情有獨鍾,漢字「朋友」的「朋」就是由兩個「月」組成的。有一種解釋說,能一起看月亮的人,就一定是好友。這種解釋在中國文化里有不勝枚舉的例證。「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與王龍標雖然相隔千里,但藉助於天空上的一輪明月,把朋友間的無盡思念之情,無時不在的相伴之意,準確無誤地傳遞了過去。不僅如此,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流傳千古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中,通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詠嘆,既抒發了他對過去一切人、事、物的追思與懷念,也發出了對未來的人、事、物的期盼與呼喚。月亮使得所有中國人,藉由月亮這位永恆的信使,無論生活在哪一個時代,都可以接收到來自前代的情意,無論生活在哪一個地方,都能夠收穫到來自遠方的思念。
「玉斧修月」——月亮是光明的延續《酉陽雜俎》中已經記載:「……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戶修之……」古代的中國人早就知道,月亮的光明是反射自太陽的光芒。月亮上凸出的部分承擔著這個任務。這則神話告訴我們,為了使世界在太陽落山後不至於陷入完全的黑暗,必須有大量不知名的仙人,用玉斧對月亮進行精心的修護。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卻用自己的力量反射出光明,將人類從黑暗中拯救出來,更有無名的苦修德道的仙人,他們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在月光照亮了人們生存空間的同時,神仙們的不求回報的行為,也照亮了我們的精神空間。在魯迅先生提到的,那些在黑暗時代為民請命的人和拚命硬幹的人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月亮和修月者的影子。
可以說,月亮是大自然對人類特殊的恩賜。而中國人對月亮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在中國文化里,月亮所承載的意涵還有很多,許多民俗活動都圍繞月亮展開,最為著名的就是中秋時節的月亮,它代表著人們對團圓和美滿的期望;蟾宮折桂,則表達了人們對學業有成的祝願和讚美;而月下老人的形象,注入了對幸福婚姻的祈願……
穿越千年,燭照古今。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必須深入理解中國人的月亮情結,明白月亮在中國人生命中的重要地位。研究中國的月亮文化,是解密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它將把我們帶入一個神聖又奇妙的世界。
推薦閱讀:
※Craft+侗輯|Gaeml? Kam? 侗族!
※上聯:蘇詢、蘇軾、蘇轍,兩代三人,衣缽文采垂千古;如何對下聯?
※裝逼前,請先花5分鐘了解國畫發展史!
※上聯:水是命,怎麼對下聯?
※文化常識備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