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辦法,能讓孩子安全、自信、愛學習?

有一位參與HeyMom課程的媽媽問我:為什麼年齡一樣大,別人家的孩子學習、畫畫、彈琴,一坐就是一小時,而我的孩子卻連幾分鐘都坐不住呢?我告訴她,因為「坐得住」是你的需要,不是他的需要呀。她追問我,那他的需要是什麼呢?可能的答案有很多,這篇文章也許可以提供其中一種答案。

我們先來看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吧。

這個實驗叫做:Still Face Experiment(靜止臉實驗)。

實驗中,Ed Tronick教授讓媽媽用平時的方式,和1歲的女兒玩耍了一段時間。然後,媽媽換上了一張面無表情的「靜止臉」,無論女兒怎樣試圖重新獲得關注——她咯咯地笑,手指向遠處,手舞足蹈,尖聲大叫——媽媽都毫無反應。

幾分鐘後,女兒把頭偏向了一邊,不再看媽媽,並且陷入憤怒、悲傷和失望的情緒中。這時媽媽趕快恢復了常態,重新和孩子玩耍互動,孩子也很快就破涕為笑了。

你會發現,雖然才1歲,小嬰兒卻對媽媽的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非常敏感:當媽媽笑著和她交流、對她的動作給予熱烈回應時,她表現得很開心;而當媽媽表情變得淡漠、不再回應,她的情緒也迅速地低落下來——即便媽媽人就在那裡,並沒有消失,她也會有種「我的媽媽怎麼不見了!」的感受。

Tronick教授說,在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中,最糟糕的一種情況就是「冷漠」。可以想像,假如視頻里的媽媽在女兒進行了一系列努力、陷入失望之後,沒有「立刻回來」,而是繼續保持「靜止臉」,那麼女兒可能就會陷入更深的絕望之中。

所以,凝視、觸碰、說笑、打鬧、擁抱,所有這些和媽媽的互動,對孩子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嬰兒期的親子互動:建立情感聯結

剛出生的嬰兒是不具備照顧和保護自己的能力的,求生本能會促使他們用哭鬧、粘人來尋求父母的照顧(John Bowlby)。這種照顧不僅僅是滿足嬰兒吃喝拉撒的生理需求,還包括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求。這個過程里,媽媽給予孩子關注、回應、愛撫,兩人之間建立起深層的聯結,孩子也逐漸形成了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美國心理學者Nathan Szajnberg發現,那些嬰兒時期和父母互動較多的孩子,成年之後在情緒和行為的穩定性、人際關係等方面都有相對更好的表現。《情感依附》一書中,有一位接受訪談的中年男子尼古拉斯,事業成功,有良好的的生活適應能力,他談到了自己的一段童年經歷:

「我最早的記憶是我們去廣場玩兒,廣場離我們曾經住過的地方不遠。滑梯、沙箱和別的孩子都很有趣,但那天我找不到母親了,驚慌失措。那一定是我大約三歲的時候。我轉來轉去,四處尋找她,越來越害怕,然後我突然看見了她,那一瞬間我有一種巨大的、如釋重負的感覺。接著她把我抱起來,擁抱我,整件事就結束了。」

如果尼古拉斯在找不到母親時所經歷的那種恐懼,被母親漠視,甚至不屑,這種恐懼就有可能延續下來,影響到他以後對知識的探索和人際關係的發展。

幼兒-童年期的親子互動:被愛、安全和自信

不僅僅是嬰兒,親子互動對於幼兒期、童年期,甚至更大的孩子都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父母時常通過互動,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安全和自信,ta就會有能力探索環境、發展社交技能、學習新東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常常是冷漠的,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並通過各種行為來試圖「找回」父母。

她吃飯磨蹭,或許是因為這是你們為數不多的相處時刻,而她發現她吃得越慢,你就越關注她,和她說更多話——沒錯,訓斥有時比冷漠還好一些。

他做事不專註,也許是因為環境里有很多讓他焦慮的事情,他的精力無法安放在你希望他安放的地方。

我不是說,你一定要時時陪伴在孩子身邊,隨時隨地給他回應——這樣往往是過猶不及的——只是在他需要的時候,讓他知道「你在那裡」,就可以了。(關於給予孩子回應的方式,可以點這裡看有關文章)。

親子互動:還可能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如果你也曾是個「別人家的孩子」,相信你從小到大最常被家長們問的一定是:你是怎麼學習的?分享一下方法嘛。我猜你也和我一樣,總是一臉無奈地表示真的沒什麼「學習方法」啊。不過在HeyMom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忽然有了一點小感悟,有效的、可以「複製」的學習方法或許還真的有。

幼兒園的時候身體不好,爸媽又都要上班,我常常一個人在家。我媽怕我孤單,就把她講的故事都錄成了磁帶(暴露年齡),《西遊記》、《水滸傳》、《365夜故事》,這幾十盤磁帶後來都成了我的壓箱寶貝。有時候一邊對著書看,一邊聽媽媽講;有時候自己玩,她的聲音就被我當做背景音樂,一直放著。

雖然媽媽本人不在身邊,但我只要打開錄音機就能聽到她的聲音,就能重現出她講故事時我們交流互動的場景和感受;雖然《西遊記》的書是冷冰冰的,但當它承載了我和媽媽之間的情感聯結,就好像有了溫度。

這本書後來被我翻來覆去地看到很破,精彩的故事段落都能背下來;反覆聽讀之後,認了字、能自己看書,於是又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回想自己「愛上」學習,應該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吧。

最近HeyMom在做一系列線上課程,用親子共同完成任務、每天短時積累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專註力。我們發現那些親子互動比較好、氣氛流動的家庭,孩子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所以,如果你和孩子之間有很好的情感聯結,你們在一起做一件事(比如讀書、運動)時,這種情感聯結就有可能轉移到這件事上面。當ta對這件事本身有了感情,興趣、專註力、毅力都不再是問題了。這難道還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嗎?:)

文 | Luna

圖 | 電影 Little Boy

文章轉自公眾號【HeyMom養育研究所】


推薦閱讀:

爸爸付出越多,孩子越聰明!震驚了!
孩子得了閉口老不好,多半是廢了? | 護膚研究所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二胎媽媽剖白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問題多
孩子吃了消炎藥後,如何調理恢復抵抗力?

TAG:孩子 | 安全 | 學習 | 自信 | 辦法 | 沒有 | 愛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