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青綠山水畫的復興——記楊啟輿先生及其藝術
楊啟輿(1926-2008),男,號公孫大伯。1926年生於湖南常德。1948年入**大學美術系,1952年南京大學美術系本科畢業。現為福州畫院畫師、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曾任福建美術家協會副**、顧問。畫風嚴謹沉厚,有意回歸唐宋。色彩與水墨並重。
楊啟輿被稱為「當代復興大青綠山水畫的第一人」,他於花甲之年才開始投入青綠山水藝術的創作,在二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產生了許多精品,他的青綠山水藝術成長道路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其藝術有著鮮明的特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回歸傳統,得廟堂之氣;第二是色墨並重,工寫兼宗;第三是中西融合,不拘一格。這些特點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與地域文化的傳承、當時的社會風潮以及楊啟輿本人內在的經歷、學識、修養密切聯繫的。 他的青綠山水藝術在當代畫壇可謂是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青綠山水畫的復興
——記楊啟輿先生及其藝術
文/陳傳席
我曾說過:「楊啟輿先生是當代復興大青綠山水畫的第一人。」後來,這句話被很多學者認同並引用,我們現在來考證這句話是否能夠完全成立。
中國的繪畫本來都是以顏色為主的,我曾考證過「繪」和「畫」二字,「畫」原指畫直線,畫井田線,「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繪」指用很多顏色會於絲織品上。「畫」的本義是無色而只有線,「繪」指眾多顏色的作用。「繪畫」又稱「繪事」,顏色是主要的。所以「繪畫」又稱「丹青」。青綠山水畫其實就是重色為主的工筆山水畫,因為山水以青綠色為多,故稱「青綠」猶如中國陶都的紫砂壺,這種壺以紫砂泥為多,其實朱泥,綠泥更珍貴,但數量少,故統稱為紫砂壺藝術。工筆重彩的山水畫中有的用大量硃砂、雄黃、赭石等呈現出來的也不是青綠,但也統稱「青綠」。青綠山水再加描金線或上金色,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氣氛,叫做金碧山水,其實也是大青綠的一種。
《青山千仞大無邊2》 84×56cm
要說正宗的山水畫,再也沒有比青綠山水正宗的了。要說傳統的山水畫,再也沒有比青綠山水傳統的了。山水畫作為自覺的藝術,形成於六朝晉宋(劉宋)時期,至中唐以前,全部是青綠山水,現有第一幅捲軸山水畫展子虔的《游春圖》,以及唐代的一些山水畫,全是青綠。至中唐王維始有水墨山水。荊浩《筆法記》有云:「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吾唐代。」就是說,古代的山水畫都是以賦彩(即青綠)為主的,水墨山水畫,興起唐代(其實為中唐)。但到了五代、水墨山水畫才成為一時山水畫的主流。但到了北宋後期,青綠山水畫又一次大復興,王詵首先改水墨為青綠,接著宮廷里一大批畫家都全畫青綠山水了,現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傳為宋宗室趙伯駒所作,其實是北宋院畫的《江山秋色圖》,還有大量的團扇山水都是大青綠,而非水墨。南宋以水墨剛勁的大斧劈皴山水為主,元代以抒情寫意的文人畫為主,南宋和元也有青綠山水,不但不居主流,且鮮有人專門從事青綠山水畫的創作。明代沈周、文徵明都是以水墨山水為主,也偶作青綠,但不是十分正規的大青綠,只有仇英學**古法畫過正規的大青綠山水。自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論」,認為青綠山水「其術亦近苦矣,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畫,殊不可**。」之後,畫青綠山水者就更少了,清代以降,畫青綠山水畫的名家,很難令人回憶起來,雖然也有人談到青綠山水的重要,但力行於此引道者鮮見,金城在《畫學講義》中也談到「畫設色山水法」,「青綠山水一道」,但他自己卻很少畫青綠山水,偶爾一畫,水平也一般。他自己還說:「余致力藝術三十餘年,自謂於花鳥一門,少有心得。」後來,只有張大千和賀天健等人畫過一些青綠山水,但他們仍然以水墨山水為主。可以說他們畫過青綠山水,卻不是志在復興青綠山水。何海霞也畫過青綠山水,但他也以水墨山水為主,他去世前多次感嘆,沒有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青綠山水的研究和創作,非常遺憾。我曾把楊啟輿和何海霞二位先生稱為「南楊北何」,但真正志在復興中國青綠山水的畫家只有楊啟輿先生。
《壁立千仞》41.2×30.3cm
有人畫青綠山水,稍有名氣,或年齡稍大,便改作水墨,有人畫青綠山水,但仍以水墨為主。其原因大抵如董其昌所說:「其術亦近苦矣。」而楊啟輿先生本來是學**水墨山水畫的。他1926年生於湖南常德,這裡是清初大畫家「四僧」之一石溪的故鄉,石溪是畫水墨山水的高手。也是楊啟輿先生喜愛的畫家之一,他的弟弟就是研究石溪的專家。啟輿先生於1948年肄業於湖南大學中文系,因為自幼愛好繪畫,同年又考入國立**大學美術系,這個系後來又改為南京大學美術系。他在校時受教於傅抱石、陳之佛、楊建侯、秦宣夫等諸大家,畢業後分配到福建省至今,他本可以畫一手得心應手的水墨寫意山水,一天可以畫幾幅,輕鬆而自如。但當時畫家都在畫水墨山水。幾乎無人畫青綠山水,楊啟輿先生有感於斯,又通過對畫史的研究,知道中國山水畫本來都是青綠山水,但青綠山水卻在北宋後一蹶不振,專攻青綠山水而成為大名家且帶動一世者,幾乎沒有。出於對中國傳統藝術的責任心,楊啟輿先生決定努力奮鬥,振興青綠山水畫。這是一門垂絕的藝術,而楊啟輿已是花甲之年,他做好了各種準備,準備受貧受苦受累,齊白石準備變法時說過:「餓死京華,諸公勿憐」。「給楊啟輿做出了榜樣。決心一定,他就把全部精力用於青綠山水的研究和創作上。
《神秀金鞭溪》 24×50.2cm
他首先研究唐代以前的青綠山水,那時候的山水當然都是青綠,皆跡簡意澹而雅正,格調高古,但失之過簡。楊啟輿師主得其格調之高;繼之研究北宋的大青綠,尤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細密精緻而臻麗,色彩豐富,濃艷而不俗。楊啟輿師主得其用色之法。再之,又師法元明以降至現代很多的青綠山水,集從所善,融為一家。然後,他又更集中的研究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其色彩濃重,雄渾、厚實,靜穆,而且畫者用色之大膽,造型之誇張,都給楊啟輿以啟示和鼓舞。
《秋山欲嫁》66×72cm
在研究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楊啟輿又到各地名山大川去寫生,以前,他也到過很多山水之地,那時以水墨畫的眼光去觀察山水的,這次他又以畫青綠山水的眼光去觀察山水,自是不同。由是,他的青綠山水畫大進。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古人「三十而立」,楊啟輿刻了一方印:「七十而立」。
《雁盪》55.5×77cm
「畫人不可無年矣」,黃賓虹、齊白石都因為年高而得名,楊啟輿為了振興中國的青綠山水,更加強對身體的鍛煉,他本來就愛好武術,拳術、劍術都得到同行的稱讚。他練武,一是為了強身,畫青綠山水,不但要有過人的精力,還要有一幅好的眼力,按照醫學上的說法,人到45歲左右,眼就花了,但楊啟輿七十歲後,眼力仍然很好,這就為他繼續畫青綠山水打下了身體基礎。其二,他從劍術中悟繪畫藝術,劍舞與書畫皆以「意氣」為上,練劍即練書畫,石濤曾說:「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意懶則淺薄無神,不能書畫。」楊啟輿說:「在**劍實踐中,每當起舞完成一個套路,必須心靜,神聚、氣斂、身靈、勁整。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六合為一整體,務必精神抖擻,全神貫注,容不得半點疲軟鬆懈。」這和創作書畫是一致的。他還說:「劍舞雖形如飛鳳,有一種翔動美。但其架勢必須步步穩健,重心平衡,腰為軸心,力送手肩,順手肩,達於劍,招招舒展,劍束相抱,八面拱心。」且要心力堅強,果斷而不遲疑。凡出劍皆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發力須先虛後實等。而且運腕最為重要,這都和書畫相通。石濤《畫語錄》中還專設《運腕章》,所以,楊啟輿練劍其實也是為了他的書畫事業。
《秋高圖》67.7×68cm
有了體力和眼力的基礎,有了傳統青綠山水畫(包括民間畫如敦煌、永樂宮壁畫的傳統)的基礎,有了師法造化的基礎,他的青綠山水畫在題材和形式的多樣性中體現出他的性格之同一性:其畫皆嚴謹工整而不失生動之趣;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大氣磅礴而不失細微之妙。當代可謂獨樹一幟。
《天籟》47.8×59.2cm
楊啟輿先生花甲之年改道青綠山水,而今年近八十,矢志不渝,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中青年從事青綠山水畫的研究和創作。本來已近垂絕的這門藝術,而今在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北京、河南、河北、黑龍江、天津、安徽、江西、山東、湖北等各地都有一大批中青年專門從事青綠山水的創作,而且風格多樣,形式不一,有的在傳統基礎上,又借鑒西洋畫法,有的又加入現代意識,總之青綠山水畫勢頭正興。如果僅僅只有楊啟輿先生一人在畫青綠山水,那隻能說他在從事這門藝術的創作,還不能說是復興。而今,青綠山水畫的創造已經形成一股熱潮,楊啟輿先生可以說「吾道不孤矣」了。所以我說「楊啟輿先生是當代復興大青綠山水畫的第一人。」
《浩翰》 125×249cm
畫家需要青山綠水,青山綠水也需要畫家真實地表現它,楊啟輿先生身體健,精神旺,進一步的復興青綠山水,勢在必然矣。
2004年元旦於南京師範大學
(作者簡介: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山水畫史》著作者)
推薦閱讀:
※從黃海之畔到泰山之巔 開啟山水聖人之旅
※張際才山水畫欣賞
※李可染:山水大家的牧牛情調
※從容度日,與山水共清歡
※縱情山水 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