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資訊】送別京劇表演藝術家王金璐 一門藝術絕活兒逝去
大孫女王加悅手捧王金璐先生遺像。京華時報記者 王海欣 攝
6月7日上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金璐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舉行,葉少蘭、孫毓敏、六小齡童、張火丁等梨園同仁,以及數百位戲迷觀眾等趕來送王先生最後一程。近幾個月來,京劇界接連送走了吳素秋、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等國寶級藝術家,葉少蘭說:「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沒有的藝術絕活兒,這個損失是不可彌補的。」
送別 六小齡童等各界人士趕來送別
王金璐1919年生於北京,原名王慶祿。他1934年進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藝,14歲拜馬連良為師,15歲後專攻武生。他成名很早,曾跟李玉茹、宋德珠搭班唱戲。上世紀50年代調入陝西省京劇團,因腰部受傷回京休養。70年代末,他幫助學生們恢復了不少傳統武生戲,自己也重登舞台演出《挑滑車》等重頭戲。90年代初,他曾主演電視劇《武生泰斗》,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昨天早晨,王金璐先生遺體告別會開始前,已有數百位戲迷觀眾在大禮堂外排隊等候,中國戲曲學院的師生們忙著接待來賓。告別廳外的大屏幕上,播放著王金璐先生從藝70周年專場演出《長坂坡》《八蜡廟》《林沖夜奔》等劇目的錄像,不少戲迷觀眾駐足觀看,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他在舞台上依然精神矍鑠。告別廳兩側寫著一副輓聯:「國戲棟樑生部冠軍亦演亦教育桃李,武生翹楚關聖神韻兼楊兼黃展芳華」,來紀念王先生的藝術生涯,以及他為戲曲人才培養作出的貢獻。
由於王金璐先生在京劇界聲望很高,前來悼念的京劇界人士也非常多,武戲演員出身的六小齡童也特意趕來送別。譚元壽的兒子譚孝曾代表譚家趕來送別,他透露,父親得知王金璐先生去世的消息後馬上給王家打去電話,「我們兩家關係密切,在上世紀50年代,我父親就曾和王先生一塊演出」。戲曲學院教授張火丁說:「王老先生來看過我的演出,也給了我很多鼓勵。他為人謙和,是位非常慈祥的老人。」
追憶
葉少蘭:80歲演大戲很難得
昨天送別儀式後,年過七旬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說:「王老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他很受同行和觀眾們的尊重。他在京劇武生藝術方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對於武生藝術的弘揚、繼承和發展貢獻很大。另外,他在戲曲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貢獻,培養了很多學生。」
葉少蘭表示,王金璐先生在教學上能做到親自示範,這對一位高齡的武生藝術家來說特別難得。「他在60、70歲,甚至80多歲的時候還能在舞台上表演,這對於後學者和青年演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更加難得的是他演出的是《挑滑車》《八蜡廟》等難度很大的劇目,他的一招一式非常規範,充分展現了楊派大武生的規矩和英武氣質。」葉少蘭回憶,王金璐先生在40歲時是受過重傷的,有將近20年沒有登台演出,「這說明他基礎紮實,真吃過苦,沒有一定的毅力和敬業精神,是肯定登不了台的」。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京劇界接連送走了吳素秋、梅葆玖、李世濟、王金璐等國寶級藝術家,這讓葉少蘭很難過。他說:「我走出悼念大廳的時候,心裡太不是滋味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沒有的藝術絕活兒,這個損失是不可彌補的。這是我們最痛心的,他們的離去就把這些絕活帶走了。當然,他們也留下了寶貴財富,徒弟們也繼承了很多,這點是很慶幸的。這些藝術家生前為了藝術的繼承發展,都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這讓我們更加懷念他們。」
京華時報記者 田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