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

相對論前傳(4):四歲才說話,用圖像思考的左撇子愛因斯坦的秘密(上)

今天我跟大家聊一個大眾關注得比較少,但是很輕鬆有趣的事情。稍微了解一下這些事情對愛因斯坦的「天才」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信心或者恐懼只是因為不了解,這是對未知的一種恐懼。比如古人看到電閃雷鳴就嚇得要死,以為是老天發怒,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只是自然現象,我們除了會擔心閃電把家裡的電器打壞之外,基本上就沒什麼其他的擔心了。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事情背後的原理,我們對它的恐懼也就隨之煙消雲散了。

這些屬於自然科學範疇的事情我們很好理解,物理定律、數學法則能夠非常清晰明確的描述這些事情,但是,那些非自然科學或者心理學這種沒有那麼明確的數學公式的領域呢?

比如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從小到大似乎總有一些這樣的同學,他們平常呢,該玩的玩該瘋的瘋,甚至上課在那裡看小說甚至睡大覺,但是很奇怪這些人考試的時候成績還能考的非常好。要是那些平常在你眼裡非常認真刻苦的同學考高分,你會覺得很正常,但是這些平常看起來壓根就沒怎麼學習的人,你覺得這些人是「天才」,而這種「天才」就是我們對未知事情的一種解釋。

你想想,古人把無法理解的閃電當做是上天的發怒,而現在我們把那些人無法理解的才能當做是上天賜予的才能(即口中所謂的「天才」),這兩種無法理解的東西最後的理由都被歸為上天,這兩者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

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會對上面這個結論感到驚奇,無非是因為如今解釋閃電的物理學已經相當普及,但是解釋大腦,解釋才能的科學還不那麼為公眾所知。20世紀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都發生了爆炸性地增長,因此有一些偏小眾的東西不怎麼為大眾熟知也是非常正常的。比如上面讓很多人感覺奇怪的「天才」,在腦科學專家的眼裡,這些都不是什麼秘密。

說到天才,我們相對論系列文章的主人公絕對是大家都嘆服的天才,愛因斯坦的在20世紀科學界的分量,再怎麼說都不為過。我在看愛因斯坦的傳記和其他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這些事情在一般的眼裡頂多只是覺得有點奇怪(不過天才有多少奇怪的事情似乎都不顯得奇怪),但是在腦科學專家眼裡可能就比較有意思了,這些平常而又不平常的細節可能就暴露了這位天才思考方式的一些秘密。

我現在立馬能夠想起來的有三件事情,接下來我會把這三件事寫下來,大家看看能不能從這三件事里發現什麼共同點,看看能不能發現一些關於愛因斯坦的一些秘密。

愛因斯坦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這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說愛因斯坦直到四歲的時候才會說話,他們爸媽都很著急,生怕自己生了一個白痴出來。可能這個事里有那麼點誇張的成分,可能愛因斯坦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說話,但是不怎麼愛跟別人說話,直到四歲才開口;也可能是愛因斯坦出名了以後,別人故意把這個故事改得讓愛因斯坦顯得更加「弱智」,這樣對比他以後的天才就更顯得勵志。

但是不管怎麼說,無風不起浪,不管最終的事實到底是不是有這麼誇張到四歲,愛因斯坦開口說話比同齡人晚這是可以肯定的。用比較科學一點的話說就是: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發展的比較遲緩一些,那這是為什麼餓?是偶熱還是有什麼原因呢?

第二件事:愛因斯坦後來很多次跟別人說過他「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說他在考慮問題的時候都是用圖像思考的。用圖像思考,這是什麼意思呢?愛因斯坦做了一些解釋,比如在思考一個物理過程或者一個物理場景的時候,他都是先用圖像的方式在自己的大腦里思考,那些原子電子磁場電場在他腦袋裡都是非常生動的原點曲線,他在大腦里用這些圖像思考,思考出結果出來之後再「努力的」把這些思考的過程用數學語言描述出來。

在愛因斯坦的眼裡,用圖像思考的過程是簡單美好的,是他非常擅長的,而後者用數學語言來描述這些圖像的過程則相對吃力一些。前者其實是他超強物理直覺的一種表現,而後者則表明他對數學的運用並沒有像物理那樣得心應手。

對愛因斯坦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大家又有什麼看法呢?大家在思考物理問題的時候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這又意味著什麼?

第三件事:這又是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愛因斯坦是一個左撇子。雖然有時候愛因斯坦在大眾面前露面時是用右手寫字,但是他本質上依然是一個左撇子,是一個可以用右手寫字的左撇子。左撇子的意思是內心更加習慣於用左手,不是說他就不能用右手寫字了,就像我們一般的右撇子,依然可以用左手干很多事情一樣。

那麼左撇子和右撇子到底又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僅僅只是左右不同而已,但是有什麼其他的不同?

秘密

所以,就是這麼餓三件事:四歲才會說話、用圖像思考、左撇子。這些看起來很隨意的事情後面到底有沒有隱藏著什麼共同的秘密?(你們心裡在想肯定是有什麼啊,要是沒有的話你寫這些東西來逗我們玩啊~)

對,肯定是有的,不然我也不會挑這三件事跑來長篇大論。不過鑒於已經寫了這麼多了,解釋就放到後面一篇再說吧。

但是,我還是想強調一下我寫這篇的主要原因:我想告訴大家有很多的恐懼畏懼都是來自於未知,來自於不了解,因為無法理解這些事,所以感覺害怕恐懼,而科學的精神正是探索這些未知。消滅了這些未知,也就消滅了心裡的恐懼,這樣會使人從內心深處變得更加自信,更加強大。

近代的科學革命已經把人格化的上帝趕出了我們的物理世界,但是我們的腦海里依然會有「天才」「天賦異稟」這些「無法理解」的大腦層面的東西。如果能夠通過愛因斯坦的例子讓大家明白這些事情也都是可以理解,而不是由上天決定的,從而讓人不再無謂的的羨慕那些「天才」,那就阿彌陀佛了~

我是【長尾科技】,一個致力於用最通俗的語言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數學等高深理論的科技媒體。關注微信公眾號【長尾科技】,回復「相對論」、「量子力學」獲取最新的原創文章,有問題可以回復「【提問】+你的問題」,期待你的到來~

weixin.qq.com/r/BDpQSN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對論
從牛頓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與質能公式
為什麼沒有東西能夠超過光速?
「相對論」與「自我認識」淺思隨筆

TAG: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 | 相對論 | 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