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仍過不好,這讓我好焦慮啊

道理都懂仍過不好,這讓我好焦慮啊

——記6.23線下讀書會(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樊登讀書會)

道理都懂仍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還缺最重要的一環——體驗。從安全可信任的關係里了解真實的自己,去感受和表達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治癒自己,而「懂道理」其實不過只停留在想法。

《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第6版)被稱為是一本焦慮症的自助手冊,講述了與焦慮症有關的很多內容,包括什麼是焦慮症,焦慮症的成因,治療方法等。它的舊版名字很拉風並且九不搭八——《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正好在6月23日我們邀請到了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和樊登讀書會廣州分會的小夥伴們一起聊聊這本書以及焦慮這件事。

焦慮不僅僅是心情緊張

心跳加速,冒冷汗,手抖,來回踱步,腦子一片空白,慌張,擔憂……提到焦慮,大家一點也不陌生,讀書會開始不久,就有好幾個成員很快地拋出了日常焦慮的的具體情況回應劉醫生的提問:大家焦慮的時候是怎樣的?

A:有兩個事情都是要做的,但一天的時間有限,我想要找出最好的安排,但是似乎焦慮填滿了我的腦袋。就會在家裡來回踱步,多走了好多次,而腦袋冒出幾個安排卻一直沒有定下來,我陷在糾結里,究竟先做哪樣?怎麼做好?然後時間也就刷刷的溜走……

B:上台前我做足了準備,但是一到上台我整個人就蒙圈了,完全忘記演講稿,腦袋一片空白,心加速砰砰跳的我卡在那裡,完全不知道要怎麼辦,感覺很無助、很沒面子啊……

C:有段時間我經常就反覆檢查鎖好門沒,鎖好車沒,不知道這是傳說中的強迫症呢還是我真的因為沒記性,所以多看一眼究竟鎖好沒……

在大家暢所欲言之前,現場氣氛還不活躍。

這次新的線下讀書會,很多小夥伴彼此是第一次見面(其中有些人甚至是從珠海過來),而且那天也是第一次來到一個陌生又撩人好奇心的地方——一家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機構。大家先後抵達,陸續落座圍成一個大圈,好奇的眼睛多處打量,目光觸及的彼此因為還不熟悉只好微笑示意,表示友善,並沒有再多些交談,房間里瀰漫著淡淡的尷尬和焦慮。今天的讀書會可以聽到什麼分享?心理醫生怎麼看待和解決焦慮呢?這裡能不能滿足大家的好奇心?此時此刻,我們正好感受著一份恰到好處的「焦慮」:接下來,要做什麼?

一輪自我介紹和提出期待,時不時帶出歡迎掌聲和笑聲,有人開始提到樊登老師對這本書的分享,有人表達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然後話語主導權落在了本次讀書會的帶讀人之一——心理醫生劉晟君。他很坦白地和大家交流:就像剛開始不久(大家自我介紹的時候),我一直在體驗著焦慮,因為我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來和大家講課,我心跳加速,手會抖,說話聲音可能也會有些顫抖,語速可能會變快,心裏面會慌張,這就是焦慮,有生理反應、行為表現、內心體驗

焦慮其實很普遍,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過焦慮,它是普通人里常見的一種情緒,有些人能比較好的處理這樣的感受,也有人處理不好,以致嚴重影響了社會功能(生活與工作等),患上了焦慮症。

聽到現場小夥伴們把自己日常遇到「焦慮」時的身體狀況、行為、感受都表述的那麼清晰、細緻,劉醫生半開玩笑地說「恩,看來大家的表達能力、社會功能都比較良好。」,大家輕鬆地哈哈大笑起來。他補充道:「有些患有『述情障礙(見文末註解)』的人,雖然有焦慮行為和生理反應,但就是識別不出情緒也說不出來什麼感受。 」

焦慮到來怎麼辦

為了大家更感性認識到焦慮症究竟會是怎樣的情況,劉醫生還分享了幾個具有強迫行為、強迫思維的一些患者的經歷,這些基本無法控制的反覆行為和想法讓患者備受煎熬,他們不能夠理性地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有效率地處理好生活和工作的事。聽到這些,小夥伴們不免產生疑問:當焦慮出現的時候,我們究竟能做什麼?

《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一書提到了很多治療信息,包括:放鬆療法、暴露療法、運動、飲食、改變錯誤觀念、冥思、藥物治療等內容。現場來的小夥伴中有正念禪修、健身教練、學校輔導員、職場媽媽、創業者、心理學愛好者等等,相信大家讀過這本書都有了切身的感受。

1、讓身體舒服一些。

放鬆訓練、正念練習等對於身體從緊繃狀態恢復過來是很有幫助的,從身體著手,先讓焦慮的自己緩下來。

2、讓自己「想開一些」。

焦慮通常伴隨著很多擔憂或者恐懼,那些不合理的歸因、負面的自我評價很多時候是通過自動化思維而來的,根植於我們「三觀」的核心信念始終在影響著我們的感受和判斷,焦慮的人們常常在做消極自我對話。這裡不得不提「核心信念」,它大多是潛意識裡的想法,這類信念來源於我們童年時的深刻經歷,它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是人生中喜悅和苦難的根源。有時朋友好心相勸的「想開點」並不起效,或許是因為我們自己依舊無意識地恪守著那些消極核心信念,還困在曾經的心理傷害里而不自知。

3、讓情緒釋放一些。

焦慮來了的時候,要注意表達情緒,焦慮的時候通常會是害怕、擔心、還有感覺失控。其實人最難控制的是情緒,而部分焦慮症患者卻是特別會「控制」憤怒,他們從小就被家長訓斥:小孩子凡事都應該要聽話。在一些不恰當的時候,他們已經被教育為總是習慣性地不去關注自己的真實感受,特別是自己感覺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

處理情緒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表達,可以是寫日記、和信任的人傾訴等等。通過表達情緒來釋放情緒,讓它可控地自然流露。關於溝通和表達的技巧,特別是你生氣的時候,或者是孩子惹你發火的時候,怎麼辦?伊理雅通心理諮詢師唐迎嬋現場回應:家長當然也可以表達憤怒,但是要注意方法。劉醫生順便給現場小夥伴們簡單介紹了另外一本書《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可以啟發我們:先描述觀察到的具體情況,然後說出由此產生的感受,再傳達一下你的需求,最後提出請求。

思考「焦慮」的作用是有意義的

說了那麼久,似乎「焦慮」就是一個不好的東西,那麼為什麼人類進化了那麼久,去掉了尾巴還保留了這種情緒,大家有想過會從「焦慮」中獲益嗎?

劉醫生拋出問題,話鋒一轉,大家都陷入思考:哈?焦慮有什麼用???

在適當的時候,病人或者來訪者可能會被提問:「你覺得這個焦慮有沒有給你帶來一些好處?」 在一些臨床個案中,可以慢慢從來訪者那裡了解到:家庭中孩子的心理疾病能夠把支離破碎的家庭給重新組合起來(孩子一出現病症父母就會趕來看望);妻子的疑病症能喚回夜不歸宿的丈夫(丈夫會因為要照顧家中的「病妻」而不能像以前那樣晚回);已經成年的女兒會通過極度地自責而變的抑鬱,以至於能把早已去世的嚴厲母親在自己幻想層面喚醒(我像我媽那樣嚴苛地對待自己)……不難發現,除了這些不合時宜的做法,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

「焦慮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這樣的思考有什麼用呢?

當我們迫切地想要解決自己的焦慮時,其實這種姿態本身就會導致新一輪的焦慮,這種姿態讓我們和焦慮緊緊鎖在一起。而當我們能夠思考「焦慮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的時候,這種思考會讓我們暫時跳出焦慮,與它拉開距離,「焦慮」和我們不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這種思考帶來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可以看到「焦慮」是一種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焦慮」還是「不焦慮」,我們的思考會讓我們拿回情緒的主動權。

道理都懂仍過不好這一生?還缺最重要一環——體驗

我們知道,不應該過分追求完美。

孩子如果考了98分,滿心歡喜等待讚賞,等到的回應卻是:你怎麼不考100分呢。這樣環境長大的他,日後真的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嗎,還會欣賞那個考了98分的自己嗎?真的能夠不去追求完美嗎?

我們知道,應該理智地分析情況。

當父母吵完架後,情緒很沮喪或者憤怒。而小孩子僅僅是回家後稍微磨蹭了一下再寫作業,父母就對他大發雷霆,他們將對彼此的負面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搞得像孩子做錯了什麼。

這樣環境下的孩子長大後,他偶遇一個熟人,熟人沒理他,他真的還能理智地去分析有可能是熟人沒注意到他,而不是他做錯了什麼嗎?

《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中提到,受恐懼症、驚恐發作和廣泛性焦慮折磨的人群尤其容易產生消極的自我對話。面對這些消極的自我對話,人們常常可以說出很多道理。我們聽過很多道理,我們知道很多「應該」和「不應該」,但是我們真的相信嗎?看了好些理論和書籍,懂得的道理也不少,不過我們仍然有些事情改變不了——這聽起來確實很絕望,但是心理諮詢和治療可以提供幫助。

「有個來訪者在治療中痛罵治療師,罵完後他神清氣爽。這個體驗讓他知道原來我真的可以攻擊別人(原來他在和人交往中一直壓抑著自己的不滿和不開心,以至於讓自己焦慮)。」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要大家去找治療師罵一頓,而是讓我們知道「我隨時可以做一件事(我應該做一件事)」和「我真的做到這件事」是有差別的。

一個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總和自己過不去的人,他或許知道自己已經比大多數人要好了,可是他仍然無法欣賞自己。如果在生活中他幸運地遇到可以和他建立安全、可信任關係的人(例如,伴侶),讓他在日常里也感受到自己是值得被欣賞的,自己是可愛的,那是一個真實的體驗,這就會彌補從「知」到「行」之間的重要一步,讓他感受到,啊,原來被愛被欣賞是這般美妙感受,真正地治癒了那個曾經受傷的「小孩」。

如果沒有遇到那樣的人,那麼你與一位可信任的、有能力的心理治療師建立的治療關係將是專業、安全、可行的體驗,這份體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關係,好的體驗會開始在你身心生根發芽。感受這些體驗的強度和重要性,並不是看書或者聽道理就可以得到。在專業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中,諮詢師(或治療師)無條件地接受來訪者(或病人)整個人的各個方面,並試圖去理解來訪者他自己認為最不堪的部分之後,他體驗到原來自己還可以這樣地被接受和理解,他才能夠做到去欣賞自己和並與自己和解。

解決焦慮的方法很多種,只要大家想去用,隨時都可以做到。道理我們都聽過,但是如果沒有一次真的體驗,仍然只是頭腦里的一次想法而已。


註解:述情障礙(alexithymia)又譯作「情感表達不能」或「情感難言症」,它並非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可為一種人格特徵,也可為某些軀體或精神疾病時較常見到的心理特點,或為其繼發癥狀。述情障礙患者不能適當地表達情緒、缺少幻想,普遍存在於心身疾病、神經症和各種心理障礙的患者中。由於述情障礙者對情緒變化的領悟能力差,心理治療反應不佳,常給治療帶來不利影響。

-------------------------------------------------------------------------

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歡迎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廣州伊理雅通心理諮詢中心】

推薦閱讀:

大部分人的焦慮都源於不敢嘗試且害怕出錯
教你克服焦慮
如何應對考前焦慮
年度最戳心視頻: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我們的下一代
緩解讀博中伴隨的抑鬱情緒 (物理篇)

TAG:焦慮 | 心理諮詢 | 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