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裝成玩具,才能保住小命
來自專欄瞎說大實話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第十放映室(ID:dsfysweixin)
微信版詳見:你必須裝成玩具,才能保住小命
如何面對恐懼——通常是恐怖電影主角所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
如何製造恐懼——則有賴那些「施虐成性」的創作者,數十年如一日,苦苦研習。
血腥與駭人場面,它們很有效,有效到甚至無需親眼得見,只要稍加回憶,就能撥起無數漣漪。
相比那些金玉其外,內里卻腌臢諂媚的電影而言,看似污濁變態的恐怖片,有時正是「文明社會病」的一劑解藥。它毫不掩飾也從不做作,把某些真實,勇敢袒露給你。而作為一名恐怖片影迷,我們總在期待好的折磨。
這種折磨與鬼魂與殺人狂與惡魔等息息相關。但我們最想看到的,還是一個足夠完美的被折磨對象。
其意志與肉體一而再再而三被摧毀,但依然苦苦掙扎,留著一口活氣。
前者求索於生物本能,大腦對疼痛的直接反射。後者有賴共情能力,稍顯複雜,影響也更加綿遠。
如法國導演巴斯卡·勞吉哈成名作《殉難者》,其殘虐壓抑程度,足以讓許多資深影迷咂舌。甚至被《滾石》雜誌,稱為「本世紀迄今最贊的恐怖片」。
片中活剝人皮場景,可以入選任何恐怖鏡頭駭人度榜單。荒謬而又絕望的結局,飽含一種虛妄苦厄。整整十年後,他又帶來新作《噩夢娃娃屋》,號稱要再給你的小心臟捅個對穿。
變態人魔、老宅深鎖、血腥虐殺,經典酷虐狂想一應俱全。傳統恐怖片劇情通常簡潔, 一方面是避免過於複雜的線索分散注意力,從而削弱對驚嚇的觸感。
但《噩夢娃娃屋》卻桀驁不馴,未完全遵循這一鐵律,反而在幻想與現實的交界處徘徊,以虛實並舉兩條故事線,交錯出一段讓人腳底生寒的舊日夢魘。
許多單親家庭中,無論失去哪一方的關愛,很容易造就子女的極端性格。正驅車前往郊野的這家人也不例外。正處青春期的姐妹,與一力支撐家庭的母親,總有些難以調和的矛盾。姐姐叛逆而現實,找個男人談談戀愛,即使對方是個不良少年。
妹妹自閉而喜好幻想,但她迷戀的不是粉紅色軟綿綿的東西。她執著於描寫,夢想成為一名恐怖小說家。
更何況這屋子不僅陰暗如囚籠,還滿是娃娃玩具,有種說不出的詭異。
早時她們偶遇的糖果車已經停至屋前,下來的並非什麼善男信女,而是兩個瘋狂變態。
他們對母女三人痛下毒手,一番搏鬥之後,母親拼盡全力,終於制服了變態。鏡頭一轉,十幾年光影即逝。僥倖得活的妹妹貝絲,如今不僅成家立業,還實現了成為恐怖小說家的夢想。
這本取材於當年經歷的半自傳,不僅讓她名利雙收,也讓她終於得以從童年陰影中走了出來。但一通來自老家的電話卻讓她疑竇重生。電話那端,久未謀面的姐姐薇拉,歇斯底里懇求她回來,語氣中充滿絕望瘋狂。
這次出行,將再次擊碎她剛剛拼湊起的生活。
原來,那晚慘痛經歷,讓姐姐的精神趨於崩潰。回家的第一晚,貝絲就目睹了姐姐自殘,她神志不清瘋狂尖叫。
雖然母親含辛茹苦照顧她多年,但愈演愈烈的精神問題,讓她再也沒法忍耐。
而母親似乎也隱瞞著一些可怕的秘密。所有線索,都指向一點——
當年的噩夢,已捲土重來。
一覺醒來,更可怕的事情發生。貝絲髮現鏡中的自己鼻青臉腫,不知是被誰毆打至此。
她只能前去找姐姐質問,誰知道對方一個巴掌,把她打回了現實。原來以上一切,均出於貝絲的幻想。當年那個黑夜,母親並沒有戰勝變態,而是被割喉致死。姊妹兩人這些年來一直都被變態囚禁於老屋,作為洩慾禁臠。
妹妹貝絲,出於保護自己心智的目的,編造出一系列幻想,讓自己得以逃離絕望的真實世界。夢醒時分,痛苦歸來。當年刻薄叛逆的姐姐,卻成了保護貝絲的人。但她們沒有時間互舐傷痕,她們必須在一息尚存之際,設法逃離這人間地獄……
變態與老屋,的確是太過常見的題材。按常理推斷,這樣一部「不思進取」的電影,居然能在豆瓣拿到6.5分以上,實在有夠蹊蹺。這就要從「新法國極端主義」說起。《噩夢娃娃屋》中凸顯的視覺風格與創造性的結構,也正來源於此。所謂「新法國極端主義」,是源自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風格稱謂。
出自影評人James Quandt一篇充斥著嘲諷與不屑的文章——
電影猛然決定打破各種禁忌,彷彿蹚過一條充滿血肉與精液的河流,並讓電影里每一幀出現的肉體——無論性感還是醜陋的,都在以各種方式被洩慾、殘害、侮辱。
的確創生初期的這類作品,充滿了「剝削電影」特質。片中充斥對肉體折磨、異化的迷戀,以極端姿態,反覆拷問家庭、親子等傳統主題。
但聳人聽聞的表象之下,卻有著與歐洲藝術電影共通的氣質,並非美式血漿片濃烈,也不似日本恐怖片焦灼。
大量場景,一眼就可看出偏向復古的調色風格,但對陰影的巧妙運用,壓低了暖色調的天然親和,反而透出一種因年代久遠而生就的清冷疏離。
片中不適鏡頭俯拾即是,例如貝絲假裝洋娃娃的戲份。她必須扮演無聲無息的人偶,以期從變態巨人手中倖存。
被無法預測的惡魔擺弄,遠比任何直接的痛苦更令人膽寒。可見導演有意擺脫傳統血漿片窠臼。先以變態對娃娃的摧殘,預示出貝絲可能的境遇,在觀眾心中埋下定時炸彈,一面期待一面抗拒,接下來的可怕場面。
片中最為出色部分,當屬虛實交替的場景轉換。邊彰顯女主角從地獄返回人間又再次跌落地獄的心態巨變,邊一波三折把觀眾拖進層層相接的意識迷宮,甚至結尾處,小十君仍不敢相信這場噩夢已然終結。
很多人都有過兒時夢魘,如影隨形糾纏不休,通常是種種悲劇的原點。這種與現實經歷的共鳴,成為《噩夢娃娃屋》能夠如此震撼人心的精髓,配合得當的緊湊節奏與規規矩矩的音效鋪陳,也讓這部電影鮮見短板。
可以想見,看似老套爛俗的題材,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正因其重現了我們無法迴避的記憶。
那些無法被時間稀釋的淤青,只有重新凝視,才有被治癒的可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