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動物篇(29)·大滅絕(上)

動物篇(29)·大滅絕(上)

來自專欄百科不大全·動物篇

大家久等了……最近由於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導致停更了一個月,多謝各位還未取關。

雖然現在也未能完全恢復,但我會盡量抽時間繼續更新的。


之前我們從最原始的多孔動物門,一路介紹到了無脊椎動物的頂點節肢動物門。

在進入脊索動物的章節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大滅絕

在最早的震旦紀(距今6.2億~5.4億年),多孔動物門、刺胞動物門出現。隨後就是著名的寒武紀(距今5.4億~4.9億年),扁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棘皮動物門、節肢動物門紛紛出現,迎來了地球上物種空前繁榮的時期。

然而,正如一句老話——物極必反。接下來,第一次大滅絕到來了。

第一次大滅絕

寒武紀之後,就是奧陶紀(距今4.9億~4.4億年)。此時的地球,海洋覆蓋面積比現在更大,大概就是這樣。

記住最下麵灰色這塊「岡瓦納大陸」

因此,在奧陶紀初期,海洋動物空前繁榮,三葉蟲、海百合、巨型鸚鵡螺都是其中的代表。甚至連最原始的魚類——無頜類,也在此出現。

七鰓鰻,無頜類的後裔,據說很美味

不過由於板塊運動,上圖中的岡瓦納大陸不斷向南極移動,從而影響了洋流變化。

於是……Winter is Coming。

隨後,地球上85%的物種滅絕,在大滅絕中排名第二。

對於奧陶紀大滅絕的原因,也有另外一種觀點:

  1. 一束來自6000光年外的伽馬射線擊中地球(就是讓班納變成綠巨人那個);
  2. 1/3的臭氧層被破壞;
  3. 紫外線殺死了大量浮游生物,生物鏈從底層崩塌;
  4. 大氣層中出現大量二氧化氮,遮住陽光;
  5. 氣溫迅速下降。

總之……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

第二次大滅絕

奧陶紀之後,就到了志留紀(距今4.4億~4.1億年)。

受第一次大滅絕的影響,一些動物躲進深海(受大氣層變化影響較小,溫度也更恆定)。

由於海水壓力影響,它們的體型大大縮小,其中的代表就是鸚鵡螺。奧陶紀的巨型鸚鵡螺可達11米,而到了志留紀它們就只有不到2米了,並從淺海移居到海面200米以下。

而在志留紀,接替巨型鸚鵡螺成為食物鏈霸主的就是海蠍子。

之前在螯肢亞門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它們最大的天敵就是自己

百科不大全:動物篇(12)·節肢動物門·螯肢亞門(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但在志留紀,更為關鍵的則是——裸蕨植物登上了陸地

雖然它們還沒有進化出真正的「根」,但通過莖的分枝形成了毛髮狀的「假根」,裸蕨植物可以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養料,脫離水邊生存。

裸蕨植物的假根

裸蕨植物登陸後,逐漸改變了陸地上的生態環境,隨後才有植食性的節肢動物登陸。

目前發現最早登陸的節肢動物,多足亞門中的一種

此外,在志留紀時期也出現了有頜魚,從此魚類進入繁盛期,並開啟了接下來的「魚類時代」——泥盆紀(距今4.1億~3.55億年)。

早期的有頜魚——盾皮魚,體型最大可達4米,頭、胸部覆蓋骨質甲片

至於「頜」為什麼這麼重要,原因很簡單——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有頜魚之前,無脊椎動物最高級、最複雜的就是「咀嚼式口器」。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就好像一組精密的剪刀。

而脊椎動物特有的「頜」,則更像是一把鉗子。在粉碎食物這件事兒上,無疑是鉗子更具優勢。

因此,脊椎動物得以逐漸佔據更高的生態位。畢竟,進化史從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一部吃貨史……

然而,物極必反again,動植物登陸之後,第二次大滅絕來了。

這次的罪魁禍首,是西伯利亞地下的岩漿忽然爆發,其規模甚至達到了離譜的3000億m3(黃石火山群的300倍)。

接下來的情節,就和各種災難片如出一轍:

  1. 岩漿先滅絕了一波;
  2. 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升高;
  3. 海水被污染、酸化,從而形成酸雨;
  4. 火山灰逐漸積累,在大氣層中阻擋了太陽能,從而導致氣溫又開始下降;
  5. 漫長的永夜、降雪。

2010年,蘇佛里耶火山爆發。想像一下這個規模的上萬倍

在這次大滅絕中,消失的物種雖然只有72%,不如第一次,但它的持續時間卻是大滅絕中最長的(200萬年以上)。

不過由於這次大滅絕,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為陸地植物的發展帶來了契機,之後也進一步推動了陸地動物的發展。

第三次大滅絕

泥盆紀之後,就到了石炭紀(距今3.55億~2.9億年)。

石炭紀這個名字,來源於這個時期蕨類植物的興盛,並在之後形成了地層中的煤炭(目前50%的煤炭來自於石炭紀)。

此外,石炭紀還有個別名「巨蟲時代」。

由於此時植物繁茂,含氧量很高,所以昆蟲的體型都非常巨大。翼展達到1米的巨蜻蜓,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有頜魚之後,兩棲動物也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了此時陸地上的主角。

比如兩棲類的始祖——魚石螈,它們的尾鰭像魚,體表有鱗,但長有四肢(忽然覺得有點像山海經體)。

到了二疊紀(距今2.9億~2.5億年),爬行動物逐漸登上舞台。

比如盤龍目,它們體表鱗片較少,皮膚比起爬行動物反而更像之後的哺乳動物。

P.S.盤龍目屬合弓綱,合弓綱曾經是爬行綱下的一個亞綱,現已獨立出來。

嗯,你們知道接下來我要說啥的。

好日子不長,第三次大滅絕來了。這次也被稱為「大滅絕之母」,98%的海生物種、96%的陸生物種滅絕,基本相當於把地球上的生態重啟了一次。

而至於這次大滅絕的原因……至今未明。

目前有幾種猜測:

  1. 西伯利亞火山爆發;
  2. 隕石撞擊;
  3. 全球暖化→海洋溫鹽環流減緩→海洋缺氧→不產氧的硫酸鹽還原菌大量繁殖→釋放硫化氫;
  4. 以上皆是。

Anyway,在這次大滅絕期間,地球變得幾乎不適宜任何生物生存:

  1. 含氧量下降到10%以下;
  2. 氣溫上升到70℃以上;
  3. 海洋被蒸發掉了2/3;
  4. 酸雨持續了數萬年。

不過好在還有一些植物倖存了下來,並在之後的數百萬年期間逐漸修復了地球的生態。

第四次大滅絕

第三次大滅絕之後,就進入了三疊紀(距今2.5億~2億年)。

btw,二疊紀、三疊紀的名字,是由於二疊紀的化石層剖面由紅色砂岩+鎂質灰岩構成,三疊紀的化石層剖面由白色石灰岩+紅色砂岩+黑色頁岩構成。

差不多一個意思

每次大滅絕之後,之前佔據生態鏈頂端的物種都會退出舞台。所以隨著第三次大滅絕,巨型昆蟲淡出了,接下來在哺乳動物之前都是爬行動物的天下了。

然而,這次還沒輪到恐龍,因為這片子叫侏羅紀公園,而不是三疊紀公園……

可還行?

這個時期的代表,有食草的肯氏獸,體長4米。

以及肉食類的引鱷,體長5米(現代鱷魚的遠親)。

三疊紀可以說是鱷類的天下,比如體長6米的波斯特鱷,它們的地位就相當於三疊紀的霸王龍。

以及造型有些奇特的角鱷,體長4米。

雖然恐龍的進化程度更高,不過食物鏈的法則還是「拼發育」,所以在三疊紀時期它們還是其他爬行動物的一盤菜。

始盜龍,體長1米

但這些大型爬行動物剛剛興盛,第四次大滅絕就來了。

這次的罪魁禍首,還是岩漿。

和第二次大滅絕類似,由於板塊運動,大量的岩漿從美國東部爆發,隨後就是一樣的套路……溫度上升、酸雨、火山灰、冰期。

大滅絕之前的大陸板塊(一大坨,所以也叫「盤古大陸」)

大滅絕之後的大陸板塊,撕裂開了,有些現代的影子

在第四次大滅絕中,70%的物種滅絕了(五次大滅絕中最低),尤其是爬行動物中的大型鱷類。只有少數體型較小的存活了下來,並逐漸演化成現在的鱷魚。

而同樣小巧的早期恐龍,也倖存了下來,並在之後成為了統治地球時間最長的物種。

這部分,我們下次再說。


P.S.此處應該有侏羅紀世界2的植入,可惜並沒有……


推薦閱讀:

醫學黑科技!讓眼盲的人終能重獲光明…
胡說——為什麼天上掉錢不是好事
太空爭霸賽③:蘇聯航天巨擘科羅廖夫
科普:古生物百科大全,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上)

TAG:動物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