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者的自我救贖

施虐者的自我救贖

來自專欄成長筆記

之前我寫的一篇文章→殺人不見血是最可怕的摧殘,突然得到了大量的關注和回復,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也證明了我看過的一份資料中的數據或許是真的:中國90%的人經歷過冷暴力,70%的家庭中存在冷暴力。原本我以為這個數據有些過於誇張了。

這兩天很多網友問了很多問題,包括自己正在遭受冷暴力、曾經遭受冷暴力,詢問如何才能擺脫影響的;也有很大一部分覺得自己就是冷暴力的施虐方,詢問如何才能克服冷暴力的;當然也有少部分覺得我寫的荒誕不經、胡說八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這回事的。我可能沒辦法一一回復沒一位網友的問題,只能用文章的形式來慢慢解釋,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

今天,我要說的是關於冷暴力者如何克服自己的施虐傾向。

在給我的回復中,大部分認為自己是冷暴力施虐者的,其實只是擅長用冷處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人,我把這類人稱為情商低,當然有人不同意,不過我會在另一些文章中說明。我們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到底是不是施虐者。

冷暴力施虐者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徵;

1,他需要一個奴役對象。施虐者在心理上想要他人臣服於他的腳下,因此在體現等級地位的工作中,這種情況隨處可見。比如新進員工被老員工、領導排擠、凌虐;比如經常發生的性騷擾,在某種程度上,性騷擾是一種權力的體現,並不單純是上司好色。

而在伴侶的關係中,較為麻木、被動、缺乏自己思想的那一方常常成為施虐對象。他常用的手段是貶低對方,偶爾滿足一下TA的最低精神要求,並告訴TA:「你這麼愚蠢,只有我才能受得了你,誰也不會愛你。」

也有少部分施虐者的目的並不是控制,而是單純地玩弄別人的感情。這種人往往冷酷無情,卻又裝作深情款款,他非常聰明,明白對方想要什麼、想聽到什麼,極其擅長甜言蜜語,同時又深諳人性,懂得如何吸引女孩子注意,讓她們瘋狂地愛上自己。但他們只是為了玩弄感情,並釋放自己的施虐慾望。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流行的PUA學理論,有著教會人成為施虐者的某些傾向。它們都具備一些共同特徵:捧高和貶低、吸引和否認、激勵並難過、沉醉而又失望。

這些都是在玩弄人心。

2,他的眼裡只有自己。伴侶對他們來說,並不是愛的對象,而是利用對象。施虐者會向伴侶提出各種高要求,如果對方做不到,那麼就會落入他的陷阱,成為他肆意玩弄的獵物。而且他們還會裝作受傷的樣子,認為是伴侶辜負了他,從而讓自己顯得很無辜。

如果伴侶滿足了他的要求,他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感恩,只會理直氣壯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3,他需要打敗別人。因為施虐者缺乏感受快樂的情緒,所以當他看到別人,尤其是受虐者快樂的時候,他就會嫉妒和憤怒,然後不擇手段地來打壓對方,包括使用性的手段。當伴侶想要的時候,他表現得毫無興趣,並對伴侶進行譏諷和嘲弄。

施虐者的樂趣就是找到他人的不足之處,然後加以貶低和侮辱,所以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特別善於發現不足。

中國文化有一個名詞叫做「忠言逆耳」,很多施虐者都用它作為保護自己的外衣,這一點也要注意。

4,他離不開他人。雖然施虐者如此強勢、蠻不講理,但其實他是離不開受虐者的。埃里希·弗洛姆—一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曾說:「施虐者必須要靠他人才能生活,所以他只能依靠受虐者來創建一種生活,二者是共生關係,他從未想過把自己的伴侶真正毀掉。」

參照以上的條件,如果你真的是施虐者,並且意識到這一點,同時又想改變的話,那就可以繼續往下看。

新精神分析學認為,只有對生活感到枯燥明顯的乏味的人,才會具有明顯的施虐傾向。他們的生活沒有理想、志向和價值,與其說像一潭死水,不如說是空白一片,沒有任何其他的色彩。他覺得自己被所有人遺棄了。這種想法讓他憤怒和嫉妒, 並仇視其他人的幸福。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受虐者看起來並不是一副受氣包的樣子,而是很陽光開朗,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施虐者就是要吸收他們的生命力,才能緩解自己無處安放的空虛,同時又將黑暗的世界觀扔給對方,令對方痛苦。

這種情形更像是施虐者學會了吸星大法,他不需要修鍊內力,只需要把別人的吸收過來就夠了。

但無可否認的是,施虐者真正不滿意的其實是自己。

說來奇怪,這類人往往有一個非常高遠的目標,那個目標遠在天邊,遙不可及,他想要變成他卻根本做不到,只能選擇自暴自棄,用卑劣的行徑掩蓋自己的無能,在黑暗中詛咒他人永遠得不到幸福。

如果有一個形象要代言的話,《犬夜叉》裡面的奈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他對自己太不滿意了,所以與妖怪做交易,讓外形變得美麗,又拚命丟掉自己的人類之心,讓自己更加冷酷無情。

所以,施虐者的內心其實是自卑的,他打擊破壞他人,是為了忘記自己的失敗。但是這種行為只會導致兩種結果:

1,他會越來越自卑。他非常清楚自己欺負了別人,所以內心深處是害怕被報復的,這讓他無法獲得安全感,所以他時刻都要保持攻擊的姿態;

2,強烈的焦慮感。因為他要時刻保持攻擊,所以他的神經非常敏感,這導致他在遇到某種突髮狀態時,會爆發出內心的破壞性,比如他可能突然想殺了某個吸引他的人。

最終的結果可能讓他徹底地精神分裂。

弗洛伊德對人生的見解是消極的,所以他說施虐者不可改變。但現代的心理分析學更傾向於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前提是你必須相信自己可以被改變。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能夠改變,那麼說什麼都是白費的。

我開出的藥方有三個:

第一,承認自己的失敗。這一點很難,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失敗的,是個LOSER,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逃避,不願去面對這個事實。但是事實永遠是事實,哪怕你看不到,周圍的人也看的清清楚楚,不如就直接面對;

第二,重新審視自己的目標。承認自己失敗之後不是為了讓你自暴自棄,重新看一下自己原先的目標,是不是太不切實際。如果不明白的,推薦你看一本書→《皮囊》,這是2018年迄今為止我看過的最有現實價值的一本書。看完之後你會明白,一點一點地實現每一個小目標,比一開始就樹立一個大的目標更能讓你有成就感。

施虐者缺乏的是現實的成就感,所以才會把這種感覺轉嫁到虐待他人的身上。

第三,找到真實的自我和情感。如果上面兩個只是從「術」的方面做一些調整,並且能夠在短時間內達成的話,找到真實自我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本」。

在這裡,有兩種理論需要注意:

1,遺傳論。即如果你的長輩有施虐傾向,你也很可能有施虐傾向。放棄這種認知吧,這種結論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2,童年論。很多人受到了影視劇和一些書籍影響,認為童年非常重要,童年的一切決定了你的一生。有一個典型的說法,就是童年如果你虐殺動物,長大後就會成為虐待狂。

在心理學上,童年的確很重要,但是童年的虐待和成人的虐待是不一樣的。哪怕一個人回溯童年,對於他現在的虐待傾向也沒有積極的作用,最多有助於專家研究虐待傾向的形成條件。

這種形成條件是:

他的童年可能處在一種極度不安、沒有信心、沒有自由,甚至沒有自發性的環境里,天性受到了太多的壓抑,自己又孤立無援。之後他和別人的交往,都源自於某種特定的需要,或者是利益關係,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我喜歡你才跟你交往」這種真實理由,所以,在相處的過程中,他們需要特別小心,不讓自己的這種想法被對方發現。

而在應對矛盾時,他使用了對自己最小傷害的方式。這種方式很可能就是你們所說的,出現了問題和衝突的時候,他避而不談,用冷漠或者迴避的態度來對待你,很多人不明白是為什麼,其實就是因為這種方式他受到的傷害最小。

所以說,想要改變自己,必須要找到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情感,也就是尋找真正的自我。將你的行為與你的內心相統一,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把你和他人的關係重新梳理,不要只關注對方的缺點,不要試圖把什麼都控制在手裡,那隻能顯示出你內心的怯懦。

受虐者若是想要擺脫施虐者的控制,那就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內心,承受得住他的打擊,又讓自己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自暴自棄之中。

而對於施虐者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別說「我的人生就這樣了。」這對你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你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當然,如果你的施虐傾向非常嚴重,那我還是建議你去找專業的心理分析師,通過階段性的治療過程,或許才能真正讓你走出來。只是看一篇文章是不夠的。

還有一點:冷暴力虐待傾向男女都有,不是只有女性是受害者。同時,同性戀中存在的比例可能更大。

推薦閱讀:

現代版人際關係36計,有點意思
當你工作或學習能力變差,小心是抑鬱症
佛學說苦,究竟什麼是苦?
面對口吃,我能自救
三個故事,測測你的情商是不是你的硬傷

TAG:心理學 | 冷暴力 | 虐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