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後現代的旗手 利奧塔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
簡單總結利奧塔的思想:批判宏大敘事,因而走向眾聲喧嘩,再批判眾聲喧嘩,確證精英主義。總之利奧塔雖然很努力地宣揚多元和差異,但他並不真的認同多元差異的社會文化,這只是他作為精英知識分子確證自身自由和隨意的話術。骨子裡精英知識分子的高姿態才是他的本性,很噁心,比起他的論敵哈貝馬斯,利奧塔實在不是一個很討喜的人。相比之下哈貝馬斯雖然強調共識,強調共同理性,但是實際上卻是個溫和的自由主義者。他倆的論戰雖然都幾乎陷入互貼標籤的境地,但利奧塔似乎更氣急敗壞一些……
|現代性宏大敘事的衰落
後現代被利奧塔規定為元敘事的衰弛,用來稱呼當代社會的知識狀況,抵制科學的宏大敘事。因此,後現代就意味著現代性的衰落,而現代性的代表就是元敘事和宏大敘事。
元敘事是指那些為其他敘事提供概念或者主題基礎的敘事,而就知識而言,元敘事就是為各種知識提供理性標準的話語。現代性知識的元敘事是從啟蒙時代就確定下來的普遍理性,在現代性的進程中,科學成為唯一合法的知識,通過一種名為宏大敘事的話語機制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建立了一個現代性的普世框架。
利奧塔對其定義的現代性機制持有非常明確的批判態度,他認為現代性的宏大敘事通常是未經批判的,從而為敘事賦予了一種難以忍受的霸權。他認為追求一致和同一的普遍理性對自由是一種損害,是不合法的,只有多元理性才是值得肯定的。
而現代性的宏大敘事在當下的時代已經衰落,這引發了知識合法性的危機。利奧塔針對這種危機提出了後現代的精神,以此來解決現代性衰落的問題。
|對後現代的複雜態度
而後現代,按照利奧塔的界定,就是對元敘事的懷疑。
不同於現代性在啟蒙時代確定下來的普遍理性,後現代主義推出了另一種尊重差異的理性,也就是多元理性。後現代知識推崇想像力,有不穩定性的特點,拒絕穩定的系統和決定論。由此,後現代被視為宏大敘事和普遍真理的掘墓人,必將開啟一個尊重差異、文化多元的新時代,一個差異性壓倒同一性的時代。
利奧塔似乎對這種反對絕對主義的懷疑精神尤為著迷,但是我們在他的文化批判那裡可以看到他實際的態度。他認為後現代狀況下的大眾文化——也就是他說的「當代一般文化」——是一種鬆弛懈怠的「無所謂」的文化,在這種文化里,品位和標準是無足輕重的,金錢才是價值的唯一體現。
後現代「懷疑元敘事」所造成的文化狀況是不可接受的,利奧塔對現代性的態度,因而也從完全的批判,變成了一種隱隱的懷舊。
|後現代,永無休止的現代性
利奧塔無法忍受後現代的文化狀況,因此他聲稱後現代文化並不是現代主義的文化的終結者,而是預示了一種新的現代性,「後現代主義是煥然一新的現代主義」。
後現代與其說是對眾聲喧嘩的描述,不如說是對現代性尚未墮落時期的懷念和復歸。在利奧塔的這種理解下,後現代被看成是未墮落的和永不停歇的現代精神,也就是其「創造性重寫」。利奧塔把重寫現代性看成是對後現代更加恰當的表述,這體現了後現代對現代性的實現,而這種實現是富有創造性的。因此我們看到,對宏大敘事的消解和對差異多元的追求,只是過渡到一種新的精英主義的階段。
這種精英主義在利奧塔的美學中體現得更加明確。利奧塔的美學是一種推重崇高的美學,這種崇高性意味著永不停歇的先鋒姿態,能夠不斷地懷疑現有標準並不斷地創造,以創新確證現代性,而崇高只能通過形式自身的重寫完成,甚至於後現代本身的生存狀態都是以形式作為本體的。利奧塔的後現代美學是一種反對趣味共識,力求創新的行為姿態,不規定任何東西,因而這也保持了開放和自由。
|進階的現代性
利奧塔著重強調的是現代性初生時期的先鋒姿態,僅僅是一種不具有穩定性的精神,因而他對於新的現代性只能提出某種預兆,卻沒法真的給出一副具有吸引力的細緻藍圖。但是在利奧塔的論敵哈貝馬斯那裡,我們能找到關於未來社會的確切描述。
哈貝馬斯與1981年在《德意志批評》上發表《現代性對抗後現代性》的論文,之後又在1985年寫了《關於現代性的哲學話語》。在這些文章中,哈貝馬斯認為後現代性永遠不可能存在,因為現代性依然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宏偉工程。舊的現代性是以主體性作為其基本原則的,立足於此,我們取得了各個方面的成就,但是現代性確實也在當下遇到了危機,主體性原則也處於衰頹當中。
但是現代性有這些問題並不意味著後現代性說的就是對的,哈貝馬斯認為我們仍然處在現代性發展的最新階段,這一階段由波德萊爾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這種現代意識的主體性尚未完全發育出來,啟蒙的理想尚未實現。僅憑一個「後」就想超越現代性是不可能的,後現代不過是中產階級品位庸俗者的一種反動,利奧塔對宏大敘事的懷疑意味著對人文理想和社會希望的背棄,是完全消極的。
要擺脫現代性當下的危機,哈貝馬斯認為要把未充分展開的主體性作為切入點,要回到生活世界。因為語言被哈貝馬斯看作是通向交往參與者的生活世界的必經之路,在哲學上要從意識哲學轉變到語言哲學。在這種轉變中,舊的理性重建了自己,把自己轉變為了新的理性,也就是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意味著作為知識和觀念載體的語言世界存在,在滿足四個有效性的要求下,交往行為能夠獲得共識達成一致意見,展開積極有建設性的對話。知識合理性的問題也就克服了個體的自我,進入了主體間的領域。
沒啥可總結的,和文學理論沒有啥直接關係。不過交往理性似乎就是在強調整體,這個好像和結構主義的氣質是一致的,只不過結構主義更關心整體的客體,但是交往理性更關心整體的主體——我以前似乎把結構主義照此理解過。
推薦閱讀:
※「待我長發及腰」的原詩你知道么
※為什麼探春強烈反對搜檢大觀園?
※中國十大人文景區排行榜
※標準的電子郵件格式是什麼?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