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的兩種模式-拉動式和推動式

供應鏈的兩種模式-拉動式和推動式

來自專欄供應鏈生態

文/孔令華

供應鏈的兩種模式-拉動式和推動式

按照供應鏈的驅動方式來劃分,可將供應鏈劃分為推動式供應鏈和拉動式供應鏈。

推動式供應鏈(Push,Make to stock)是以製造商為核心,產品生產建立在需求預測的基礎上,並在客戶訂貨前進行生產,產品生產出來後從分銷商逐級推向顧客。

推動式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很低,但提前期較長,按庫存生產是主要的生產方式。許多功能性(functional)產品、比如汽油、牙膏等產品,往往採用推動式生產。

 拉式供應鏈(Pull, make to order)是指消費者導向或需求導向的供應鏈,銷售訂單啟動補貨要求,製造商再快速生產,並實現快速補貨。許多新穎性(functional)產品、比如汽車、手機等產品,往往採用拉動式生產,豐田生產模式

「準時生產(Just In Time)」就是拉動式生產。

純粹以供應鏈的模式來確定供應鏈的先進性是錯誤的,其實推式供應鏈和拉式供應鏈各有優缺點。絕大部分企業採用的是推一拉組合戰略。概括起來,推拉戰略有兩種情況,一是分層次,二是分產品。所謂分層次,就是供應鏈的某些層次以推動的形式,其餘的層次採用拉動式,比如汽車行業,主機廠採用拉動式,供應商則採用推動式,主機廠可以不備庫存,供應商則備足庫存以防斷線。所謂分產品,就是有些物料採用拉動式,有些物料則採用推動式,2002年聯想學DELL,推VMI(供應商管理庫存),INTEL不會響應,CPU必須備庫存,其他的物料則採取所謂的VMI,就是讓供應商乖乖備庫存。

戴爾也是一樣,計算機組裝完全是根據最終顧客定單進行的,典型的拉動戰略;但零部件是按預測進行決策的,是推動戰略。也就是說,供應鏈的推動部分是在裝配之前,而供應鏈的拉動部分則從裝配之後開始,並按實際的顧客需求進行,是種前推後拉的混合供應鏈戰略。

家具行業備材料,服裝行業備布料,先不著急做成成品,訂單來了再做,都是這個道理。

1999年我在北京冠捷工作,工廠有兩個台灣廠長,一個主張做JIT,一個主張做庫存,中層覺得很難做,其實是誤解,主張做JIT的廠長,說的是用JIT的方式生產客戶訂單,主張做庫存的廠長,說的是供應商要為我們做庫存,骨子裡是一樣的,只不過關注的點不同,一個擔心交付不了,一個擔心庫存過多。

衡量供應鏈的好壞,不能僅僅看其模式,更為關鍵的是看供應鏈效率,看績效。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不同企業,供應鏈是千差萬別的,格力的空調不愁賣,多做點庫存又何妨?某些空調賣不掉,又多做庫存,佔用資金、佔用物料,還賣不掉,豈不是雪上加霜。

推薦閱讀:

安全庫存量的計算和設定
關於庫存管理的秘訣
陳亮:轉換思維,快速清理庫存變現技巧
工廠管理:生產計劃與庫存管理,110頁P講得太透徹了
什麼是庫存周轉率 ?

TAG:供應鏈 | 訂單 | 庫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