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煲湯食材屬性2 - 捨得養生堂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小米(粟)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胃。
功效:健胃除濕,和胃安眠,滋養腎氣,清虛熱,補虛損。
主治:胃虛失眠,婦女黃白帶,胃熱、反胃作嘔,糖尿病,產後口渴。
驗方參考:
1、小米15克,制半夏6克,小煎服,治胃弱或消化不良引起之失眠。
2、小米、黃芪各30克,水煎服,治婦女妊娠黃白帶。
3、小米粥:小米15克,大米50-100克,同煮粥,空腹食用,可治脾胃虛弱、身體消瘦。
4、羊骨粟米粥:羊骨適量(搗碎),陳皮5克,良姜10克,草果10克,生薑50克,用水煎濃汁,去羊骨、藥渣,加入小米適量煮粥食用。可治虛勞,腰膝無力等症。
玉米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胃、腎。
功效:止血,利尿,利膽,降壓,降脂。
主治:小便不通,膀胱結石,肝炎,黃疸,高血壓。
說明:上述功效均指玉米須。玉米供食用,營養價值很高。而玉米芯的性味功效與玉米須的利尿作用基本相同,多用於水腫病,亦可治小兒夏季熱。玉米油有降血脂作用,對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循環障礙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驗方參考:
1、玉米須30克,車前子15克,甘草6克,或加小茴香3克,水煎服,治小便不通及膀胱炎,小便疼痛。
2、玉米須、玉米芯各60克,水煎去渣代茶飲,治尿少、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
3、玉米須150克,水煎服,治高血壓、黃疸,尿路結石,膀胱結石。
4、玉米須60克,加冰糖適量水煎服,治肺結核。
5、玉米須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治咳嗽。
6、玉米須30克,茵陳、蒲公英各15克,水煎服,治肝炎,黃疸,膽囊炎,膽結石。
7、玉米須、香蕉皮各30克,黃梔子10克水煎後冷飲,治高血壓、鼻血、吐血。
8、玉米芯100克,燒存性,黃柏6克,共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三次,溫開水送服,治腸炎,痢疾。
9、玉米須6克,玉米30粒,蟬衣三個,蛇蛻一條,水煎服,每日一劑,療程一個月;或用玉米須、西瓜皮、冬瓜皮、赤小豆適量,煎水代茶飲,持續服用,對慢性頑固性腎炎效果較好。
10、玉米研細粉與粳米適量同煮粥,用白糖調味食用。有寧心和血,調中開胃作用,適用於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防治。
11、玉米須酒釀:玉米須15克,水煎20分鐘後,去渣,加入酒釀100克,煮沸食用,有解熱透疹作用,可治風疹塊。
糯稻
糯稻性味甘、微寒、無毒,入肺、脾,有止汗利尿潤肺作用,主治盜汗、自汗、尿頻尿急,肝炎,百日咳等症。
1、糯稻根須3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盜汗、自汗。
2、糯米根250克,水煎服,治血絲蟲,乳糜尿,嘔吐,尿痛,尿頻,尿急。
3、陳年(二至五年)糯稻根60克,水煎去渣,加入冰糖3克服食,治百日咳。
4、糯稻草60克,洗凈後切成約一寸長,加水500克,煎取250克,一日兩次服食,治黃疸型肝炎。
5、糯稻草,燒灰淋汁,加熱黃酒等量混合,洗滌患處,治跌打損傷和痔核腫痛,有消腫止疼、活血化瘀之功。
小麥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除熱,止渴,利尿,養心除煩,養肝氣,益胃止汗。
主治:口乾咽燥,小便不暢,失眠,外用有消炎,止疼,去濕作用。
說明:北方小麥皮薄出粉率高,性平;南方小麥皮厚出粉率低,性溫。新麥性熱,陳麥性平。小麥的蛋白質含量比大米高(大米為7%,小麥為10.7%)。小麥磨麵粉後剩餘之麥麩(即麥皮)有緩和神經的功效,能除煩,解熱,潤臟腑,安神經。現代醫學證實,小麥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和蛋白質,有治療腳氣病、末梢神經炎的功效。
驗方參考:
1、小麥60克(去殼),甘草20克,大棗十五枚,水同煎,早晚兩次分服,治失眠,婦女臟燥(薏病)。
2、小麥30克,黑豆20克,合歡花20克(布包),水煎後去合歡花,喝湯食麥、豆、亦治失眠。
3、小麥30克,紅棗十枚,龍眼肉10克,加水煮熟後連渣食,治自汗(不論天寒天熱,白天常常出汗)。
4、小麥面炒黑、小米糠炒黃各30克,混合,用紅溏水沖服,一日三次分服,治腹瀉。
5、小麥麩30克炒黃,加適量紅糖拌和,用大棗煮湯沖服,一日兩次,治全身浮腫。
6、小麥100克,淮山50克,同搗碎煮粥,用適量白糖調味食用。適用於脾胃虛弱者調補之用。
7、小麥100克,花生米50克,同煮粥食用,適用於營養性浮腫,營養不良,貧血等症。
8、小麥50克,生牡蠣30克(先煎),黃芪30克,紅棗10枚,水煎服,可治盜汗。
9、小麥50克,柏子仁20克,夜交藤25克,水煎服,可治陰虛失眠。
10、羊肉麥粥:小麥(去皮)100克,羊肉250克,生薑30克(拍破)。同煮粥食用,適用於身體虛弱,風寒咳嗽,肺結核等症。
11、糯米麥粥:小麥300克,糯米250克,同煮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養心神,斂虛汗,厚腸胃,強氣力作用。適用於平時汗多(自汗),精神疲倦,小兒腸胃虛弱,婦女心神不寧,神經衰弱等症。
12、地骨皮(枸杞根皮)10克用紗布包好,放入雞湯或魚湯內煮半小時後撈出,再下麵條,柚子擠汁入湯內,用適量食鹽、蔥、姜調味食用。有振奮精神、溫暖身體,增強荷爾蒙分泌的作用。
浮小麥
浮小麥即小麥水淘浮起水面者,性味甘、涼,入心經,有益氣除熱,養心生津,止虛汗、盜汗,骨蒸虛熱的作用,用於治療虛熱多汗、盜汗、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如無浮小麥,可用麥麩代替,功效略次於浮小麥。
1、浮小麥30克,加大棗30克,或加糯稻根30克、青桃干6克,或加茯苓、麥冬各10克,水煎服,治盜汗,虛汗。
2、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大棗十枚,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五至七日,治盜汗,虛汗。
豌豆(麥豆)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心、脾、胃、大腸。
功效:益中氣,解毒利水,除呃逆,止瀉痢,解渴通乳。
主治:泄痢,小便不利,下腹脹滿,消渴,婦人乳閉。
說明:豌豆其苗柔婉,摘其嫩苗頭,可作菜炒熟食。我國南方還有一種相似豌豆的名叫「雪豆」,又名「荷蘭豆」,其性能基本與豌豆相似,其豆莢鮮嫩清甜可口,可炒熟作菜吃。豌豆淡煮食之才顯上述功效,因其性寒難消化,不宜多食。
驗方參考:
1、青豌豆煮熟淡食,或用嫩豌豆苗,搗爛絞汁,每次服半杯,一日兩次,治消渴。
2、豌豆苗一把,洗凈搗爛,布包榨汁,每次半杯,略加溫服,一日兩次,治高血壓,心臟病。
3、豌豆煮熟食之,治產後乳汁不下。
4、核桃仁豌豆泥:鮮豌豆仁750克,煮爛後,搗成漿泥狀,去皮、渣,核桃仁60克用開水稍泡片刻後剝去皮,用油炸透撈出,剁成細末,水適量煮沸,加入白糖240克和豌豆泥,攪勻煮沸,加入藕粉(先用冷開水兌好)勾成稀糊狀,撒上核桃仁末即可食用。有潤燥滑腸,補腎作用,適用於貧血、腸燥便秘、腎虛咳喘等症。健康人食之更能增強記憶力,祛病延年。
綠豆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入心、肝、胃。
功效: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消腫下氣,厚腸胃,除煩熱。
主治:綠豆水煎服主治火眼癰瘡腫痛,下肢脹滿,小便不通,口乾,消渴,暑熱,瀉痢,解藥草中毒;生綠豆加水搗爛汁服主治丹毒,煩熱,風疹。
禁忌:脾胃虛,腎虛腰痛及體虛寒者忌食,此類體質的婦女尤忌。
驗方參考:
1、綠豆60克,生甘草60克,水煎服,可解食物及藥物中毒。
2、綠豆60克,金銀花30克,水煎服,可預防夏令疾病。
3、綠豆30克,研末,每次10克,開水送服,治乳部瘡癤腫痛。
4、生綠豆、研末,調米醋敷患處,治腮腺炎,跌打損傷。
5、綠豆、胡椒各等量,共研末,每次5克,一日三次,開水送服,治泄瀉腹痛。
6、綠豆60克,車前子30克,水煎分兩次服,治熱瀉,糞便臭穢,肛門灼熱。
7、綠豆煮湯飲,或加鮮絲瓜花八朵同煮,溫服,治中暑。
8、綠豆芽500克,搗爛絞汁沖白糖服,治小便疼痛、小便頻數,尿熱尿赤,淋濁。
9、綠豆、海帶或海藻、芸香(臭草),水煎加紅糖服,治濕疹、皮膚瘙癢。
10、紅糖綠豆沙:綠豆100克,煮至極爛,用適量紅糖調味食用。夏季可常食之。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祛熱毒,消腫脹,利小便作用,可治小兒瘡癤,中暑。
11、綠豆100克煮至豆皮開裂時,加入粳米50克,同煮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解毒,止渴除煩,利水清腫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瘡毒癤腫,高熱口渴,小便不利,食物中毒,以及預防中暑。本品可作為夏季清涼飲料。注意:腎虧體弱消瘦或夜多小便,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宜食用。
13、薺菜粥:薺菜(鮮品)500克切碎,粳米100克,同煮粥,淡食為宜,或少量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補虛、明目、止血、利尿作用。適用於脾虛水腫,慢性腎炎,便血,尿血,吐血、咯血,視網膜出血,目赤,目暗,乳糜尿等症。註:薺菜古名護生草、雞心菜,廣東稱為菱角菜,四川稱煙盒草,上海俗稱枕頭草。
14、菊花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加入菊花粉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祛風清熱,清肝火,降血壓的作用。適用於風熱目赤,肝火頭痛,高血壓,冠心病,眩暈,目暗等症。汗多或脾虛便溏者不宜食用。
15、石膏粥:生石膏30-100克搗碎,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有清熱、止渴、除煩作用。適用於高燒不退,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口渴多飲等發熱性病症。注意:非高熱患者不宜食用;陰虛發熱、低燒、脾胃虛弱者亦不宜食用。
16、薤白粥: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時加入薤白10-20克,同煮熟食用。有寬胸行氣止痛作用,適用於冠心病胸悶不適或心絞痛,慢性腸炎菌痢等症。
17、砂仁粥:粳米100克煮粥,加入砂仁粉,3-5克,生薑3-5片,用香蔥、油鹽調味食用。有健脾暖胃,調中氣,助消化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瀉痢、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氣逆嘔吐等症。
18、肉蓯蓉粥:肉蓯蓉15-30克於砂鍋內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蔥、姜、油、鹽調味食用。有益肝腎,補精血,潤腸作用。適用於腎虛陽痿,腰膝冷痛,筋骨痿弱,大便乾結,性機能減退等症。大便溏稀者或性慾亢進者忌用。
19、葛根粉粥:粳米100克煮粥,葛根粉30克,煮沸即可食用。有清熱,生津,止渴,降血壓作用。適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糖尿病,慢性脾虛瀉利,夏季或發熱期間口乾煩渴等症。
20、磁石粥:磁石50-100克搗碎,於砂鍋內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生薑、香蔥、油、鹽調味食用。有養腎臟,強骨氣作用。適用於老年腎虛,耳鳴耳聾,頭目眩暈,心悸失眠等症。
21、棗仁粥:粳米100克煮粥,半熟時,加入酸棗仁汁(炒酸棗仁30-50克,搗碎水煎濃汁)同煮熟食用。有寧心養肝,安神止汗作用。適用於老年性失眠,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等症。
22、杏仁粥:大米250克,南杏仁50克(搗爛如泥),同煮粥食用。有止咳平喘作用,適用於氣喘咳嗽日久不愈的患者,亦可作用癌症病人的輔助治療。
23、生薑炒米粥:粳米50克炒至焦黃,生薑片30-50克,同煮粥,用花生油、食鹽調味食用。有溫中祛寒,化寒痰,健脾胃,下氣止嘔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胃寒嘔吐、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
24、茯苓餅:粳米粉、茯苓細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適量,調成糊狀,攤烙成薄煎餅食用。有益胃,補氣作用。可治氣虛體弱,心悸,氣短,食少,失眠,浮腫,大便溏稀,神經衰弱等症。
蕎麥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降氣寬腸,健胃止痢,有降血壓作用。
主治:腸胃熱積泄痢,自汗;外用治丹毒瘡腫。
驗方參考:
1、炒蕎麥研末,水泛為丸,每服6克,一日兩次,開水送服,治慢性瀉痢,婦女白帶。
2、蕎麥麵炒香,用適量開水攪成糊狀服食,治夏季痧症。
3、蕎麥子,磨粉後篩去殼,加紅糖烙餅或煮熟食之,治出黃汗,亦可治發熱,泄痢症。
4、蕎麥子、蔓荊子各等分,研末,用燒酒調敷患處,治偏頭痛。
5、鮮蕎麥葉60克,藕節四個,水煎服,治高血壓,眼底出血,紫癜。
6、鮮蕎麥葉6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或蕎麥麵炒黃,用米醋調成糊狀,塗於患處,早晚更換。治瘡毒,癤腫,丹毒,乳癰和無名腫毒。
7、取三個公雞膽汁和蕎麥麵適量,做成綠豆大的丸藥,一日兩次,每次6克,治痔瘡。
8、蕎麥根一把,水煎加適量紅糖食,治小兒牙疼。
糯米(江米)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暖脾胃,補中益氣,縮小便。
主治:胃寒痛,消渴,夜多小便,小便頻數,脾胃氣虛泄瀉,氣虛自汗,妊娠腰腹墜脹,勞動後氣短乏力,體弱。
說明:糯米性粘滯,難於消化,小孩或病人宜慎用。糯米可釀酒,可以蒸糕,可以煮粥,可以炒食,糯米粉可做湯圓。糯米煮粥,有滋養胃氣作用,故有「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之稱。
驗方參考:
1、糯米60克,煮粥食,一日四次,忌食生冷硬食,治妊娠惡阻。
2、糯米煮粥至極爛,加紅棗十隻同煮更好,治胃寒痛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3、糯米爆成米花30克,桑白皮30克,水煎服,一日兩次,治糖尿病,煩渴不止,尿崩症。
4、常食糙糯米粥,或加薏米30克,紅棗十隻同煮更佳,治肺結核,貧血,神經衰弱及各種慢性虛弱病。
5、糯米糍粑,用火烤軟熟食,用溫開水或溫酒送服,治夜尿頻數。
6、糯稻芽30克,大麥芽30克,水煎服,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食滯不化。
7、糯米、蓮子、紅棗、淮山適量,同煮粥,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胃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引起的泄瀉症。
8、糯米50克,槐花米100克,共炒黃,研為細粉,早晨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10克,可治瘰癧。
9、糯米、小麥麩各100克,同炒黃,研成細末,每次服10克,一日三次,可治盜汗不止。
10、糯米500克,淮山藥50克,共炒熟,研成細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許,開水沖服。可治脾胃虛寒,久瀉,飲食減少。
11、糯米酒適量,雞肉200-500克,蒸熟食用。有補虛損,安心神作用,適用於產婦或病後體虛者作補益之用。
12、糯米麥粥:糯米100克,小麥120克,同煮粥,用適量白糖調味食用。有養心神,厚腸胃,斂虛汗,強氣力作用。適用於小兒汗多,精神疲倦,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婦女心神不寧,煩躁,神經衰弱等症。
13、糯米百合粥:糯米100-150克,百合50-100克,同煮粥,用適量紅糖調味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養胃潤肺作用。可治陰虛胃痛,多食易飢,心煩失眠等症。
14、參棗糯米飯:糯米250克加適量水,蒸成飯,倒扣盤中;党參、大棗鋪在糯米飯上面,葯汁中加入白糖50克煎濃汁倒在糯米飯上即可食用。有健脾益氣作用,適用於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症。
15、八寶飯:薏米、白扁豆、蓮子肉各50克(溫水浸泡後蒸熟),紅棗20個(泡發去核),核桃肉50克(炒熟),龍眼肉50克,糖青梅25克,同放大碗內,放入蒸熟的糯米飯,然後蒸20分鐘後把八寶飯扣在大圓盤中,再用白糖100克水煎濃汁淋在飯上即可食用。本品色香味形俱佳。有健脾、養胃、滋腎、益陰作用。適用於體弱,消渴,飲食減少,大便溏薄,浮腫,神經衰弱等症。健康人食用,可增進營養。註:八寶飯的配料並無嚴格規定,還可有以下幾種:1、紅棗、蓮子、薏米、蜜桂花、蜜櫻桃、蜜桔餅、蜜冬瓜加糯米配製而成;2、糖蓮子、糖冬瓜、糖青梅、葡萄乾、金桔餅、糖桂花、蜜棗或大紅棗、紅綠絲加糯米配製而成;龍眼肉、南瓜子肉、豆沙、白糖、豬油加糯米配製而成。八寶飯的製法大抵一致。
米糠(米皮糠)
性味:苦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健脾胃,消腫利尿。
主治:腳氣、浮腫,泄瀉。
驗方參考:
1、米糠250克,水煎去渣,加紅糖服食,一日兩次,治腳氣病,若加黃豆100克同煮效果更佳。
2、糯米糠、小麥芽等量,磨粉做糰子,蒸熟食之,每天吃三至五個,治婦女妊娠浮腫,脾虛腹瀉。
3、米糠5公斤,麥麩子3.5公斤,大豆面0.5公斤,紅糖120克,混合做餅,500克做成四個,每次食一個,一日三次,連續七天,治腳氣病。
4、谷糠5公斤,加水10公斤,泡浸二十四小時,再用布袋過濾去渣澄清,將清水入鍋熬成膏,攤布上貼患處,治骨髓炎。
粳米(大米)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健脾養胃,止渴除煩,固腸止瀉。
主治:腸胃不和,暑熱吐瀉,小便不暢,煩渴。 說明:粳米是日常之糧食,人們習慣稱為大米、稻米。入藥用陳久多年者為佳,名陳倉穀米。用於止瀉健胃、除煩止渴,則以陳久之穀米或用粳米炒黑入葯。大米治病宜作粥食。米粥具有補脾、和胃、清肺功效,是老弱婦孺皆宜的飲食,尤其對病後脾胃虛弱或有煩熱口渴的病人更為適宜。米湯有益氣、養陰、潤燥的功能,性味甘平,含有大量的煙酸,維生素B1B2和磷、鐵等無機鹽,還有一定含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營養素,有益於嬰兒的發育和健康,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並對脂肪的吸收有促進作用,亦能促使奶粉中的酪蛋白形成疏鬆而又柔軟的小凝塊,使之容易消化吸收,因此用米湯沖奶粉或給嬰兒作輔助飲食都是比較理想的。最近由廣東省農科院培育出來的「黑優粘米」,是我國古老的名貴稻種,是一種類似黑珍珠似的黑米,其所含營養成份比上等優質白米豐富得多,為新型的保健食品,它具有滋補藥用價值,含維生素C等八種以上的維生素,二十種以上的氨基酸和稱為「生命的火花」的鋅、銅、鐵等微量元素,故又稱長壽米、補血米、葯米。
驗方參考:
1、陳倉米30克,柿蒂七個,加水同煮熟,去柿蒂服食,治腸風下血。
2、粳米磨成粉,炒焦,每服5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3、粳米15克,炒黑,用水一杯煎服,治小兒吐乳。
4、人蔘粥:人蔘3克(或党參末3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調味食用。有益元氣,補五臟,生津液,抗衰老作用。適用於年老或病後體弱,久病贏瘦,食欲不振,五臟虛衰,心慌氣短,失眠健忘,勞傷虛損,慢性腹瀉,性慾減退等一切氣血虛弱,津液不足之病症。本品一般宜於秋冬季節天氣寒涼時作早餐服用。身體健康者宜慎用;陰虛火旺者或炎熱季節不宜食用。服用本品期間,不宜同時食用蘿蔔,竹筍和茶葉水。
5、党參粥:党參20克,粳米50克。先將粳米炒至黃黑色,再與党參同煮粥,煮好後飲用粥湯。有補中氣,和脾胃,除煩渴,止泄瀉作用。適用於脾虛泄瀉,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症。
6、黃芪粥:生黃芪30-60克,濃煎後去渣取汁,粳米100克同煮粥,煮熟後加入適量紅糖、陳皮一克,再煮沸食用。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消腫利水作用。適用於中氣不足,內傷勞倦,體虛自汗,慢性腹瀉,慢性腎炎,慢性肝炎,瘡瘍潰爛久不收口,年老或體弱浮腫等一切氣血不足之病症。陰虛火旺舌紅脈數者忌食。
7、茯苓粥:粳米100-150克煮粥,煮至半熟時,加入茯苓粉100克同煮熟食用。有除濕健脾,消痰利尿作用,適用於肥人多痰,小便頻數或小便不利等症。肥胖之人常服用,有減肥健美作用。
8、制何首烏50-100克於砂鍋內,濃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大棗3枚,同煮粥,用冰糖調味食用。有補肝腎,延年益壽,養血抗老作用。適用於肝腎虛損,頭暈耳鳴,頭髮早白,以及老年人高血脂、血管硬化,血虛便秘等症。大便溏稀者忌食。服食本品期間忌食蔥蒜、蘿蔔、茶葉。
9、枸杞粥:枸杞3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補腎養陰,益血明目作用。適用於肝腎虧損,頭暈目眩,久視昏暗,腰腿酸軟,以及老年糖尿病等症。脾胃虛弱便溏者忌食。
10、佛手粥:干佛手10-20克,水煎取汁,加入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和香蔥適量調味食用。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作用。適用於胸悶氣滯胃痛,噯氣嘔吐噁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腹脹疼等症。
11、麥冬粥:麥冬20-30克水煎取汁,與粳米100克同煮粥,用適量冰糖調味食用。有清心潤肺,養陰止渴作用。適用於肺燥之咳嗽,咳血,熱病傷津,胃陰不足,口乾思渴,虛勞煩熱等症。
12、貝母粥:粳米100克煮粥,將熟時加入川貝母粉末5-10克和適量冰糖(或白糖),煮沸即可食用。有潤肺定喘,止咳化痰作用。適用於體弱或老年人的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咳嗽氣喘等症。注意:川貝味苦,不宜多用。
谷芽
谷芽是稻穀在一定水份和溫度下萌發的芽,經晒乾後炒熟入葯。谷芽甘、平、無毒,入脾胃,有健脾消食中和的功效,主治飲食停滯,腹痛噯氣,胃弱食少。
豇豆(飯豆)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健脾、止消渴,補腎、生精髓、和五臟,調營衛,理中益氣。
主治:消渴,口渴;外用治腮腺炎。
驗方參考:
1、帶殼干豇豆60克,水煎後吃豆喝湯,治糖尿病,口渴,尿多。
2、豇豆子或葉一把,搗爛敷患處,治腮腺炎。
3、豇豆子30克,煎湯服食,治白帶、白濁。
4、豇豆子50-100克,大米100-150克,同煮飯,用油鹽調味食用。有益氣、健脾、消腫作用,適用於脾虛水腫,腳氣病,小兒病後脾胃虛弱等症。
黃豆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煮湯飲,清熱利小便,解毒;製成豆漿性寒,腸胃易於消化吸收,能清利大小便,解熱潤肺,寬中下氣。
主治:胃中積熱,水脹腫毒,小便不利。
說明:黃豆藥用價值不如黑豆。但黃豆是一種營養豐富、用途廣闊的農產品。據國外報道,義大利人發現黃豆能夠降低血清膽固醇;在國內,民間多作為單方應用,是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病者的有益食品。
驗方參考:
1、黃豆一把,加干芫荽3克,或加蔥白三根,白蘿蔔三片,水煎溫服,可防治感冒。
2、黃豆適量,放水中浸軟,加白礬少許共搗爛如泥,外敷患處,治癤腫疔瘡。
3、黃豆皮,燒炭研末,每服10克,一日兩次,開水送服,治腹瀉。
4、黃豆皮120克,水煎分三次服,治大便秘結或習慣性便秘。
5、黃豆100克,浮小麥50克,大棗5枚,水煎服,治體虛自汗、盜汗。
6、地龍胡椒豆:地龍60克,白鬍椒30克,黃豆500克,清水2000毫升同煎,煎至水干後,晒乾黃豆食用,每次食20-30粒,每日二次,有祛風、鎮靜、止痙作用,可用於癲癇病的輔助治療。
7、黃豆150-200克,海藻、海帶各30克,同煮湯,用食鹽或白糖調味食用。有清熱、降壓、散結、軟堅作用,適用於高血壓、單純性甲狀腺腫、慢性頸淋巴腺炎等症。
注意:體弱、胃寒怕冷及大便溏稀者忌食。
8、黃豆豬肝湯:黃豆100克煮至皮裂豆熟時,加入豬肝100克(切片)煮熟分三次服食,連服三周,可治貧血,面色萎黃,夜盲,營養不良等症。
豆油
豆油味辛甘,性熱,微毒,有潤腸通便之效,外用治瘡疥。
生豆油250克,加溫,頓服,治腸梗阻,服後約一至三小時大便即通。
黃豆芽:黃豆芽鮮者煮食味甘,性寒,無毒;干者水煎甘、平、無毒。入脾胃、膀胱,有利濕清熱之效,主治胃氣積結,胃中積熱,水脹腫毒,濕痹筋攣膝痛,破婦人惡血。
1、黃豆芽水煎三四小時,溫服,連服數次,可預防或治療懷孕期高血壓。
2、黃豆芽250克,豬血250克,同煮湯服食,可清除腸胃積熱。石粉廠、水泥廠及礦山工人經常食之,可預防矽肺。
3、黃豆芽隨量,煮湯服食,連續服食三日,忌食油與其他糧食,可治尋常疣。
黑豆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腎。
功效:補腎滋陰,補血明目,除濕利水。
主治:腎虛腰疼,血虛目睹,腹脹水腫,腳氣,自汗盜汗。
禁忌:中滿者慎用。
說明:黑豆一般煮熟食之或配藥煮熟食之能治病,但不消化,故中滿者或消化不良者宜慎食之,黑豆若炒熟食之則其性極熱,易生熱性疾病。黑豆芽及皮、葉、花均可入葯治病,黑豆皮中藥稱「料豆衣」或「穞豆衣」,有解毒利尿作用;黑豆芽稱「大豆卷」,能清熱解毒,水煎服,可治風濕性關節疼;黑豆葉搗爛外敷可治蛇咬傷;黑豆花能治目翳。
驗方參考:
1、黑豆制豆漿,煮熟喝,可止自汗。
2、黑豆衣10克,浮小麥10克,治陰虛盜汗,自汗,尤其是熱病後虛汗。
3、黑豆15克,黃芪10克,或加浮小麥6克,可止盜汗,自汗。
4、黑豆同塘虱魚,煮湯食用,治老人腰疼。
5、黑豆同鯉魚煮湯食用,治腳氣水腫。
6、黑豆250克,黃酒750克,水煎分作數次服食,治胎動不安,腰疼。
7、黑豆30克,浮小麥30克,水煎服,治盜汗眩暈。
8、黑豆30克,紅花6克,水煎沖紅糖100克,溫服治經閉。
9、黑豆炒熟研末,每次10克,用蘇木10克煎湯送服,治室女經閉。
10、黑豆、紅糖各30克,薤白一把,水酒四杯,水六杯同煎,空腹時頓服,治血絲蟲病。
11、黑豆500克,煮濃汁冷飲,解藤黃、斑蝥中毒。
12、狗肉500克,黑豆60克,煮至爛熟食,治年老或腎虛耳聾,小兒夜尿、遺尿。
13、益母草黑豆糖水,益母草30-50克,水煎取汁,加入黑豆60克,煮至熟爛,用適量紅糖調味服食,亦可加入1-2湯匙米酒或糯米酒服食。每天一次,連服七天為一療程,有活血,祛瘀、調經作用,可治婦女閉經。
14、黑豆腐皮湯:黑豆50克,豆腐皮50克,同煮湯,加適量油、鹽調味食用。有滋養補虛、止汗功效,可治自汗過多及陰虛盜汗等症。
15、黑豆元肉大棗湯:黑豆50克,大棗50克,元肉(龍眼肉)15克,水三碗同煎至一碗,早晚兩次服用。有健脾補腎,補心氣,養陰血作用。適用於血虛心悸,陰虛盜汗,腎虛腰酸,鬚髮早白,脾虛足腫等症。
16、法制黑豆:熟地、山萸肉、補骨脂、當歸、茯苓、枸杞子、旱蓮草、五味子、桑椹子、黑芝麻、菟絲子、地骨皮各10克,水煎四次去渣,葯汁混合,加入黑豆500克,食鹽100克,浸泡至黑豆發脹,然後小火熬至葯汁乾涸,晒乾黑豆裝瓶備用,每次服食10-15克。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功效,適用於身體瘦弱,神經衰弱,尿頻遺精,腰酸腿疼,筋骨無力等症。
高粱
性味:甘澀、溫、無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固腸胃,止吐瀉;高粱根利小便,治難產。
主治:小便不通,婦女倒經,腹瀉。
驗方參考:
1、紅高粱根60克,扁蓄草30克,燈心草6克,水煎服,治小便不通,浮腫氣喘。
2、高粱褲(即裹在高粱稈上的葉)五個,加糖100克,水煎服,治尿閉。
3、高粱根七個,水煎去渣,用湯煮雞蛋兩個,加糖少許服,治膝痛,腳跟痛。
4、紅高粱花,水煎加紅糖服,治倒經。
5、高粱花10克炒黃研末,紅糖開水沖服,治小兒赤白痢疾。
6、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鍋內炒至黃赤色,有香味為度,除去上面多餘的粗殼,每次食3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7、高粱穗、茜草、茶葉、紅糖各10克,水煎代茶飲,治高血壓。
8、高粱米6克,放鍋內炒至炸裂,石榴皮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小兒腹瀉。
飯鍋粑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助消化,厚腸胃,止泄瀉。
主治:消化不良,飲食成積,久瀉不愈。
說明:飯鍋粑俗稱飯焦,有健脾止瀉作用。
驗方參考:
1、飯鍋粑500克,炒成焦黃,炒焦山楂60克,山藥120克,砂仁30克,共研細末,每次10克,白糖水調服,一日兩次,治老人或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久瀉不愈。
2、飯鍋粑炒成炭,研細末,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治飲食成積,消化不良,寒瀉不止。
3、焦鍋粑60克,砂仁、小茴香、桔皮、花椒、白朮各6克,共研細末,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治胃弱,胃脘飽脹,不思飲食。
番薯(紅薯)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通乳汁;外用消瘡癤腫毒。
主治:大便帶血,腹瀉,便秘,濕熱黃疸,水臌腹瀉,夜盲,消渴,乳癰,瘡癤。
說明:番薯能作為主食,亦能作菜,可蒸、煮、烤食、又可晒乾磨粉做成各種食品,也可製成芡粉、粉條、酒、醋等。但不宜多食,多食會滯氣引起燒心、吐酸水、腹脹和放屁。
驗方參考:
1、番薯嫩葉苗、蕹菜嫩葉、紅糖適量,同搗爛敷於臍部,經一兩小時後可瀉下腹水,瀉盡腹水可愈,治水臌腫脹,肝硬化腹水。
2、番薯嫩葉100克,羊肝120克,同煮熟食之,連續兩三次有效,若選用紅黃種番薯葉更好,治夜盲。
3、生白番薯洗凈去皮,切碎搗爛,亦可加鮮魚腥草等量同搗爛,敷於患處,敷至局部發熱即行更換(約兩三小時之久),連敷數天可愈,治乳癰瘡癤。
4、用鮮番薯葉適量,冰片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治纏腰蛇(帶狀皰疹)。
5、番薯鮮嫩葉,洗凈切碎,加食鹽適量,共搗爛水煎後,趁熱洗患處,治陰囊濕疹,洗後撒上滑石粉。
6、鮮番薯葉,加白糖適量,共搗爛貼患處,治療指療;若加紅糖搗爛敷患處,則可治無名腫痛。
7、鮮番薯葉250克,煮熟後淡食其湯,治小兒疳積,夜盲;若用油鹽炒熟食,一日兩次,治便秘。
8、鮮番薯葉,鮮冬瓜適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日期不限;或用於番薯藤適量水煎服,治糖尿病。
9、番薯煮湯食,治濕熱黃疸、習慣性便秘。
10、番薯粉加白糖,用開水沖熟或煮熟食,治口乾咽痛。
11、番薯粉適量炒熟,裹敷患處,治跌打損傷。
12、鮮番薯葉,搗爛調紅糖貼臍部,治大小便不通,敷傷口可治蛇、蟲、蜂、蠍傷。
13、鮮番薯葉,搗爛,沖入開水大量灌服催吐,治誤食河豚或蕈類中毒。
14、干番薯藤30克(鮮藤100克),辣蓼頭30克(鮮品60克),水煎服,治痧氣腹痛,嘔吐泄瀉。
15、番薯藤60克,川木瓜60克,或加食鹽少許炒黃,水煎服,治絞腸痧,腹痛,腹瀉。
16、番薯500-1000克,削皮切成小塊,加適量水煮熟,加生薑3片,紅糖適量,再煮片刻即可食用。有寬腸通便,益氣生津,補中和血作用,可治老年人腸燥便秘,婦女產後血虛便秘。
17、番薯粥:番薯100克(去皮切片),大米100克,同煮粥食用。有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強腎陰、通大便的作用,適用於老年人便秘。
18、豬肉(五花肉)250克,切塊煮湯,煮熟後加入番薯葉再煮片刻即可食用,以淡食為宜。有養血益氣通乳作用,可治產後乳汁不足。
刀豆(挾劍豆)
性味:甘、溫平、無毒。
歸經:入胃、肺。
功效: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治咳喘。
主治:虛寒呃逆,頭風痛,胃寒嘔吐,疝氣,腰疼,老年咳喘,小兒百日咳。
說明:刀豆豆莢很長,其形如刀,故又稱挾劍豆,豆莢內有粉紅色豆子十多粒。刀豆外殼稱刀豆殼或刀豆衣,刀豆苗稱刀豆蔓。
驗方參考:
1、帶殼老刀豆30克,生薑三片,水煎去渣,或用鮮刀豆殼60克,水煎後加適量紅糖溫服,一日兩次,治胃寒呃逆。
2、刀豆60克,炒干研末,每次6克,開水送服,或用刀豆子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續三日,亦治呃逆,小兒疝氣。
3、刀豆殼燒灰搽患處,治鵝口瘡。口服10克,治虛寒呃逆。
4、鮮刀豆莢,放飯上蒸熟後白糖蘸食,治久痢。
5、刀豆子炒干研粉,每次6克,開水送服,治小兒小腸疝氣,若用紅糖生薑湯送服,一日三次,可治喘咳。
6、刀豆子15克,水煎後加冰糖或蜂蜜飲服,治小兒百日咳或老年咳喘。
7、帶殼刀豆子30克,豬腰子(豬腎)一個,同煮熟食;或用刀豆殼60克,雞蛋一個,加水同煮,飲湯食蛋,治腎虛或妊娠腰疼。
8、刀豆殼七個,燒炭存性研末,拌糯米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治老年腰痛。
9、大刀豆燒存性,研細末,每次3克,一日三次,用溫黃酒送服,治頭痛,肋間痛,跌打傷痛。
10、帶殼老刀豆,焙乾研末,每次6克,或用老刀豆蔓焙乾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調服三至五次,治鼻竇炎。
11、刀豆根30克,加黃酒或紅茶3克,水煎服,治頭風痛。
12、刀豆根60克,糯米30克,黑豆一杯,芝麻10克,白果10克去心,裝豬膀胱內燉熟食,治陰囊疝氣。
13、鮮刀豆殼30克,雞蛋1個,酒、水煎服,治頸淋巴結核初起。
大麥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調中,疏肝利氣,回乳。
主治:食積不化,食欲不振,飽悶腹脹,積滯下痢,婦女斷乳或乳汁鬱積引起的乳房脹痛。
說明:大麥在一定水份和溫度下萌發的芽,稱為大麥芽,晒乾後炒熟應用。大麥芽的優點是既能消食化滯,又能回乳舒肝。大麥芽是製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又能經過加工熬煉成為麥芽糖(飴糖),富有營養,為老、少及體虛者的滋補品。哺乳期間忌食。
驗方參考:
1、大麥芽60至120克,水煎服,治米食積滯和婦女斷乳時或乳汁鬱積的乳房脹痛。
2、麥牙糖隨意食,可退乳。
3、大麥芽微炒,研細末,每次10克,開水送服,治婦女產後大小便不通。
4、大麥芽60克,赤小豆30克,煮粥食,一日兩次,治水腫。
5、大麥芽、茵陳各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治肝炎。
6、大麥芽、谷芽各15克,鴨腎一個,用線扎住兩頭,同煮熟後去內衣食之,治小兒贏瘦、消化不良。
7、炒大麥芽、蒼朮各等分,研細末,每次3至10克,一日兩次,用白糖開水調服,治小兒疳積,慢性腸胃病,不思飲食,腹脹下痢。
8、大麥芽、神曲各15克,水煎服,治胃弱,消化不良,飽悶腹脹。
9、大麥葉一把,搗爛絞汁一杯,加入白糖飲服,一日兩次,連續數十日,治傳染性肝炎。
10、鮮麥苗一把,滑石粉15克,水煎去渣服,一日兩次,連續七日,治黃疸。
11、大麥芽10克,山慈菇3克,共研為細末,用濃茶水調敷患處,治乳癰。
赤豆(紅豆、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腎、膀胱。
功效:除熱毒,散惡血,消脹滿,利小便,通乳。
主治:癰腫膿血,下腹脹滿,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煩熱,乾渴,酒病,痢疾,黃疸,腸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熱毒癰腫,血腫,扭傷。
禁忌:陰虛而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忌食。
說明:赤豆又名飯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煮汁食之通利力強,消腫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則令人黑瘦結燥。中藥另有一種紅黑豆,系廣東產的相思子,特點是半粒紅半粒黑,請注意鑒別,切勿誤用。
驗方參考:
1、赤豆同鯉魚(或鯽魚)煮湯服食,利水消腫,治腳氣甚效,兼治小兒夏日因血熱而致的多發性癤腫。
2、赤豆120克,煮湯當茶飲,治水腫。
3、赤豆250克,煮粥食,可通乳。
4、赤豆微炒,水煎代茶隨意飲服,治產後惡露不下,腹痛。
5、治誤吞玻璃渣:赤豆適量煮熟,盡量飲服,然後再服瀉劑,赤豆和玻璃同大便排出。
6、赤豆用水浸軟,搗爛,用水或醋或蜂蜜或雞蛋清適量,調成膏狀,外敷患處,治腮腺炎,熱癤。
7、赤豆研成粉末,用冷水調敷患處(已潰爛的瘡瘍,敷在瘡口周圍,以便排膿),一日兩次,治熱毒癰,外傷血腫及扭傷。
8、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100克同煮粥,以淡食為宜,加白糖調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通乳作用。適用於水腫病,下肢濕氣,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
9、茅根赤豆粥:鮮茅根200克(干品用50克)洗凈,水煎半小時後去渣,放入粳米200克,同煮粥服食,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蠶豆(胡豆)
性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蠶豆快胃,和臟腑,止血,解毒;蠶豆花止血、止帶、降血壓;蠶豆梗止血;蠶豆衣(蠶豆皮)健脾利濕;蠶豆莢燒炭研末外用治燙傷、膿皰瘡。
主治:胎漏,產後風,便血,吐血,鼻衄血;外用治瘡毒。
禁忌:有過敏體質者忌食。
說明:蠶豆含有一種毒素,多食會引起中毒,尤其是小孩。中毒癥狀類似黃疸的名叫蠶豆黃病,這種病多在食蠶豆後一至四天內發病,最初發低燒或高燒,頭疼,腹痛,隨後全身皮膚呈淡黃色,小便棕紅色,此病來勢急,嚴重者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死亡。故鮮蠶豆須經開水煮透方能食用;干蠶豆也要用水多泡浸幾次,入葯多為殼、梗、花、葉。
驗方參考:
1、蠶豆殼燒炭研末,加黃丹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黃水瘡。
2、蠶豆殼燒炭研末,或加冰片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天皰瘡。
3、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10克,加白糖少許,開水調服,治胎漏。
4、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送服,治產後風。
5、蠶豆梗苗150克,水煎加甜酒服,治產後腹痛。
6、蠶豆花陰乾研末,每次10克,用開水沖服,治吐血鼻血、婦女白帶。
7、蠶豆花10克,開水泡當茶飲,治高血壓,咳血。
8、蠶豆磨粉,每次服10克,紅糖調食,治膈食。
9、蠶豆炒熟,磨粉,每次12克,加白糖少許調服,治胎漏下血。
10、陳蠶豆(三年以上)120克,紅糖90克,水5杯,於砂鍋內用小火煎至1杯服用,可治水腫。
11、蠶豆殼10公斤,紅糖2.5毫升,治慢性腎炎,對蛋白尿陽性者,療效較好。
12、鮮蠶豆葉搗爛擠汁,每次服20毫升,每日兩次,治肺結核出血,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等症。
13、蠶豆秧莖30克,水煎服,治泄瀉。
14、冬瓜皮蠶豆湯:冬瓜皮30-60克,蠶豆60克,清水三碗,同煮湯服食。有健脾、除濕、利水、消腫作用,適用於心臟病水腫、腎臟病水腫等症。
扁豆(眉豆)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扁豆清暑解渴,健脾和胃,除濕止瀉,解毒下氣,和中止呃;扁豆花最宜於祛暑,扁豆衣清熱去濕。
主治:脾胃虛熱,嘔逆,霍亂吐瀉,暑濕或脾虛泄瀉,煩渴,酒醉嘔吐,婦女白帶。
禁忌:脾胃寒滿者慎用。
說明:扁豆炒至黃色略帶焦斑者,即為炒扁豆,健脾功效強;扁豆用水煮至豆皮鼓起、鬆軟時撈出,即生扁豆,化濕性能好。生扁豆一定要煮至熟透方可食用,否則會引起中毒。
驗方參考:
1、用扁豆粉搽患處,能解毒生肌,治痘毒引起全身糜爛者。
2、生扁豆莢三十個,搗汁,用涼開水沖服,治暑濕腹痛,霍亂吐瀉及因喝酒或吃魚鱉所致之吐瀉腹痛。
3、生扁豆15克,晒乾研粉,涼開水沖服,能解一切鳥肉中毒及輕粉中毒。
4、生扁豆10克,紅棗十隻,水煎服,連續三四日,治百日咳。
5、生扁豆煮熟食之,治婦女白帶,胎動不安,嘔逆少食(煮湯服食)。
6、生扁豆(去皮)30克,白糖30克,煮熟服食,一日一次,連續一周,治婦女白帶。
7、扁豆苗60克,水煎去渣,再打入雞蛋數個同煮,早晨空腹服食,亦治白帶。
8、扁豆花晒乾研末30克,每次5克,黃酒沖服,亦治白帶。
9、扁豆花隨量,糖適量,水煎服,治痢疾,婦女白帶。
10、生扁豆50克,晒乾研細末,每次10克,米飯湯送服,治惡阻;若嘔吐重症者,配用黃連粉1克,飯前開水送服,治急性腸胃炎,嘔吐腹瀉。
11、生扁豆葉搗汁,沖開水服,治中暑。
12、扁豆花15至30克,水煎加糖服,治小兒消化不良。
13、白扁豆(去皮)20克,淮山30克,同煮湯,加少許紅糖再煮片刻即可食用,每日服用兩次,連續服用,可治脾虛有濕,赤白帶下。
14、扁豆15克,党參30克,淮山30克,薏米30克,砂仁2克,水煎服,治脾虛消化不良,身重,手足無力等症。
15、白扁豆50-80克,炒至半透,與粳米100克同煮粥,用少量食鹽調味食用。有健脾消食,清暑止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振,噁心嘔逆,慢性泄瀉或便糖,暑濕瀉痢,夏季煩渴等症。若加入人蔘6克則效果更佳。
16、扁豆淮山粥:扁豆、淮山、粳米各100克,同煮粥食用。有健脾、強胃、止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小兒消化不良等症。
羅漢果
性味:甘、涼、無毒。
歸經:入肺、脾。
功效:清肺潤腸,化痰止渴,消暑潤喉。
主治:百日咳,急、慢性支氣管炎,急、慢性扁桃體炎,血燥便秘,喉痛聲嘶。
說明:羅漢果產於我國南方,味極清甜,比白砂糖甜三百倍,可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羅漢果有裂紋者或搖之有響聲者皆味苦,不堪食用。若切開後,存放時間不能過長,否則也會變苦而不能食用。
驗方參考:
1、羅漢果煮豬肉湯食,治肺燥咳嗽,大便秘結。
2、羅漢果一個,柿餅15克,水煎服,治百日咳。
3、羅漢果豬肺湯:羅漢果一個,豬肺100克(切小塊),同煮湯食用。有潤肺消熱,止咳化痰作用。適用於口乾咽燥,肺熱咳嗽,百日咳及小兒痰核(即頸淋巴腺炎)。
4、羅漢果沖劑:羅漢果250克(打碎),水煎三次之葯汁合併,煎至稠粘,加入白糖500克,拌勻,晒乾後壓碎裝瓶備用。每次取10克,用開水沖服,可治急慢性喉炎、咽炎。
龍眼(桂圓)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胃。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肌肉。
主治:思慮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贏,病後或產後體虛,及由於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禁忌:患有外感實邪,痰飲脹滿者勿食龍眼肉。
說明:龍眼肉有補心脾、益氣血作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中藥,但鮮龍眼肉多食卻易生濕熱及引起口乾,入葯治病多用干龍眼,又名桂圓肉。
驗方參考:
1、龍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
2、龍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500多克後,即可治癒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虛症者及大便下血數日不愈者。
3、龍眼肉10克,蓮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貧血體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4、龍眼肉10克,花生米(連紅衣)12克,水煎服,亦治貧血體弱。
5、龍眼肉、炒酸棗仁各10克,芡實12克,煮湯睡前飲,治失眠、心悸。
6、龍眼肉乾七個,連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細末,分四次服,一日兩次,用鍛赭石1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
7、龍眼龍30克配白糖3克,若素體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參片,碗口加蓋,每天在飯鍋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靈膏(亦稱代參膏)。凡年老體衰贏弱病者,每次用開水送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婦臨產前服之尤佳。
8、龍眼肉15-30克,大紅棗15克,水適量,同蒸熟食用。治婦女崩漏,貧血,血小板減少。
9、龍眼乾、大棗、生薑各適量,水煎服,治產後浮腫。
10、龍眼肉、雞蛋,蒸熟食用,治月經不調,產後虛弱。
11、龍眼乾14枚,生薑3片,水煎服,治脾虛泄瀉。
12、歸元仙酒:龍眼肉、當歸適量,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後,每日少量飲之,有養血益顏之功效。
13、龍眼肉15克,蓮子、芡實各20克,同煮湯食用,可治貧血,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神經衰弱等症。
14、蜜餞姜棗龍眼:龍眼肉、大棗各250克,同煮至七成熟,加入鮮薑汁兩湯匙和蜂蜜250克,調勻煮沸,冷卻後裝瓶。每次服用龍眼、大棗各6-8粒,每日三次。有補脾胃,益心血作用。適用於脾虛,血虧,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萎黃,浮腫等症。
15、糖漬鮮龍眼:鮮龍眼50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反覆蒸、曬數次,至使色澤變黑,最後拌入白糖少許裝瓶,每次食龍眼肉4-5粒,每日兩次。本品有「力勝人蔘、黃芪」之說。可養心血,補氣力,安心神。適用於老人、病後、產前產後體虛,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症。
16、桂元醴:龍眼肉200克,浸泡於60度白酒(500亳升)內,半個月後即可飲用。有補心脾,助精神作用。適用於失眠,健忘,驚悸,虛勞衰弱等症。
龍眼核
1、龍眼核三顆,燒炭存性研末,沖熱酒服,治胃寒痛。
2、龍眼核炒干研末,每次15克,開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
3、龍眼核(去黑皮)研末,每日空腹時開水送服6克,治便血。
4、龍眼核500克,洗凈,放瓦上焙乾研末,每次10克,用黃酒送服,治疝氣疼痛。
芒果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止渴生津,祛痰止咳,健胃止嘔。
驗方參考:
1、鮮芒果葉煎水洗患處,治濕疹瘙癢。
2、芒果核、黃皮核適量,水煎服,治睾丸腫大。
3、芒果生食,止渴生津,開胃消食。
4、芒果生食或煎水飲,治慢性咽炎,聲嘶,暈船嘔吐。
5、芒果生食,並取果皮擦患處,治多發性疣。
木瓜(番木瓜)
性味:甘、寒平、無毒。
歸經:入心、肺、肝。
功效:健脾胃,助消化,清暑解渴,潤肺止咳。
主治:咳嗽,胃痛,消化不良,濕疹瘡毒,婦人乳少。
說明:木瓜有兩種,上述功效是指產於廣東、廣西、台灣的番木瓜,可生食,酸甜可口,未成熟果實可切片炒熟當菜食;產於我國東南、西南和華中一帶的叫宣木瓜,不能生食,只供中藥用。
驗方參考:
1、鮮木瓜,煮魚湯服食,治婦人產後乳汁缺少。
2、鮮熟木瓜一個,去皮後蒸熟,加蜜糖服食,治咳嗽。
3、熟木瓜生食或煮熟食,或晒乾研粉,每服5克,一日兩次,治胃病,消化不良。
4、未熟木瓜,晒乾研粉,每次10克,早晨空腹服,驅絛蟲、蛔蟲。
5、木瓜葉搗爛外敷,治癰癤腫毒。
6、姜醋煮木瓜:鮮木瓜一個(切片),生薑30克,米醋30克,同煮熟食用。有補氣活血,祛風散瘀,解郁調中,解毒消積作用。適用於病後體虛,產後乳少。
檸檬
性味:極酸、涼、無毒。
歸經:入肝、胃。
功效:止渴生津,化氣和胃,祛濕安胎。
主治:咽痛口乾,胃脘脹氣,高血壓,心肌梗塞,不思飲食。
說明:檸檬似橙而小,黃色呈橢圓形,果汁多,肉脆,聞之有芳香之氣,食之味極酸微苦,一般多用來製作飲料或蜜煎成其它食品,如檸檬片,檸檬餅,檸檬果醬等。林檬雖然味道欠佳,但其營養和藥用價值卻頗高,而且還具有潔膚美容的妙用。用檸檬酸製作的檸檬香脂、潤膚霜和洗髮劑,具有防止和消除皮膚色素沉著的作用。孕婦肝虛嗜食,故又稱為「宜母子」或「宜母果」。
驗方參考:
1、檸檬一個,馬蹄十隻,水煎服,每日一次,治高血壓,咽痛口乾。
2、咸檸檬茶:檸檬煮熟,去皮晒乾,裝入瓷罐中,用鹽適量腌制,貯藏日久者更佳,每次用一個,開水沖服。有下氣,和胃,消炎作用。適用於急性胃腸炎,腹瀉,嘔吐,食後飽脹,呃逆等症。
3、鮮檸檬肉絞汁,用小火煎煮成膏狀,冷卻後加入白糖粉將膏汁吸干,裝瓶備用。每次服用10克,用開水沖服,每日兩次,可治熱病傷津口渴,中暑嘔惡,以及先兆流產腹痛,胎漏下血等症。
4、糖漬檸檬:鮮檸檬500克,去皮核切塊,用白糖250克浸漬一日,用小火煎熬至水分將干時停火冷卻,再加入白糖適量,裝瓶備用。有生津止渴,開胃,安胎作用。經常食用,可治食欲不振,口乾消渴,以及妊娠食少,嘔惡等症。
5、檸檬露:一公斤涼開水,加入檸檬酸0.35克,食鹽2克,白糖100克,複合維生素B溶液10毫升,食用香精0.2毫升,混合攪勻並蓋好,貯存於冰箱內隨時食用,是夏季良好的清涼飲料。
枇杷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
功效:枇杷果肉潤燥止咳,和胃降逆,清肝寧咳;葉能清肺下氣,治熱咳,止咳逆。
主治:口乾煩渴,肺熱咳嗽。
說明:枇杷多食易發痰熱、傷脾。枇杷葉、根入葯。
枇杷葉
枇杷葉(刷凈毛)60克,水煎分兩次服,治咳嗽,黃疸,防治流感。
枇杷根
1、枇杷根60克,水煎服,治糖尿病。
、枇杷根120克,水煎加入紅糖適量,溫服,每日一次,連續四日,治黃疸。
蘋果
性味:酸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補心益氣,止渴生津,潤肺化痰。
主治:中焦諸氣不足,消化不良,口乾咽燥,便秘,高血壓,慢性腹瀉。
驗方參考:
1、蘋果乾粉10克,空腹時溫開水調服,一日兩三次,治輕度腹瀉。
2、每日早晚空腹吃蘋果一兩個,治大便燥結。
3、每日飯後食蘋果一個,對消化不良,反胃有效。
4、每日食蘋果三次,每次250克,連續食用,治高血壓。
5、燉蘋果泥:蘋果一個(削皮切片),隔水燉熟喂幼兒服食(可用湯匙搗成泥狀)。有和脾生津,澀腸止瀉作用。可治幼兒單純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口渴等症。
葡萄
性味:甘酸、平澀、無毒。
歸經:入脾、肝。
功效:葡萄果肉補血強志利筋骨,健胃生津除煩渴,益氣逐水利小便,葡萄乾健胃益氣,為滋養品,葡萄藤祛風利水;葡萄根和葉有安胎、消腫、利尿作用。
主治:煩熱口渴,筋骨濕痹,熱淋澀痛,肝腎陰虛,心悸盜汗,乾咳。
說明:葡萄是世界上主要水果品種之一,我國的宣化牛奶葡萄、新疆無核葡萄、北京玫瑰香葡萄等都是著名的優良品種。葡萄不僅可食用,還可用於防治肥胖。辦法是於飯前慢慢咀嚼500克左右葡萄,然後再吃一些富含蛋白質而脂肪較低的食物,如煮老的雞蛋、醬牛肉、燉兔肉、韭菜炒豆腐乾等。500克葡萄的含糖量與熱量只相當於半兩糧食,但吃到胃裡飽足感強,加上高蛋白食物延長消化時間,所以能維持較長時間不餓。據報道,加拿大人發現葡萄、葡萄汁、葡萄乾和葡萄酒都有抵抗病毒的功能。虛弱患者最宜食用葡萄,它含有多種糖分,而且主要是葡萄糖,易為人體直接吸收,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但由於含糖分多,多食令人煩悶,眼暗。便秘者不宜多吃。葡萄根、藤、葉入葯。
驗方參考:
1、葡萄乾30克,早晚嚼食,或飲葡萄酒30亳升,可治病後體弱,疲乏無力,頭暈心悸,連服有效。
2、葡萄乾30克,生薑皮10克,水煎服,治營養不良性水腫。
3、紅葡萄酒,早晚各飲15亳升,治貧血,血小板減少,連服有效。
4、鮮葡萄500克絞汁用小火熬至膏狀,加入適量蜂蜜,每次服一湯匙,可除煩止渴。適用於咽干津少,熱病煩渴,食欲不振等症。
5、鮮葡萄150克,鮮藕250克,共搗爛絞汁,加蜂蜜適量,用溫開水送服,可治小便短赤,尿中帶血。
6、葡萄汁、芹菜汁各15亳升,用溫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治高血壓。
7、優質葡萄酒,每日早晚各飲20亳升,可補氣血,健腰腎。
8、葡萄乾30克,大棗15克,水煎服,治胎動不安。
9、姜蜜葡萄汁:綠茶10克,沸水沖泡後去渣,兌入鮮葡萄、生薑汁各50亳升,蜂蜜適量,趁熱服,可治細菌性痢疾。
葡萄藤、根、葉:
1、干葡萄藤10克,水煎服,治妊娠惡阻。
2、葡萄根、藤、葉一把,水煎服,治妊娠胎氣上逆。
3、鮮葡萄根10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肝炎,黃疸,風濕痛,加酒同煎服,則治跌打損傷。
青梅(烏梅)
性味:酸、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肺、大腸。
功效:止渴生津,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
主治:蛔厥腹痛,嘔吐蛔蟲,夏季痧氣,泄瀉痢疾。
說明:烏梅,是用未成熟的青梅,或成熟的黃梅經煙火熏制而成,因為外皮呈烏褐色,故稱烏梅,入中藥用。未成熟的果實呈青色,叫青梅,亦入中藥用。浸酒稱青梅酒,是夏令家庭防暑治痧的飲料。青梅用鹽水夜浸日晒,經十天後起白霜,稱白霜梅,亦入藥用。
驗方參考:
1、大烏梅十枚,或加川椒6克,苦楝皮25克,水煎分兩次服,治蛔厥腹痛,嘔吐蛔蟲。
2、烏梅10至20枚,水煎成濃液與烏梅頻頻含服,治魚骨鯁喉。
3、烏梅十個煎濃湯,飯前空腹飲服,對腹瀉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4、青梅酒的製法與功效:
製法:取肥大烏梅若干,放瓶內加高粱酒浸泡,酒以浸沒青梅約一二寸為度,密封一個月後即可飲用,此酒以越陳越好。
治療:
(1)飲用適量青梅酒或浸酒的青梅一個,有止嘔、止痛、止瀉、止痢作用,對夏季痧症、腹痛嘔吐、腹瀉痢疾有治療作用。
(2)用青梅酒局部患處擦試,可治風濕筋骨痛,坐骨神經痛,扭挫傷,腰肌勞損,腰痛。
5、青梅膏、丸的製法與功效:
製法:取肥大青梅十斤,煮至極爛,去核,過濾後再煎,濃縮成稠厚之膏即青梅膏,捻成丸藥如黃豆大即青梅丸。
治療:
(1)用青梅膏塗患處,治皮膚表層血管瘤,雞眼,贅疣。
(2)治療小兒突然發高燒(甚至抽搐),口鼻呼熱氣而大便秘結者。先用蓖麻油之類通便,再用烏梅丸一至三粒開水溶化,白糖水調服。若飯後吞服三丸,每日兩次,可預防腸道傳染病。若內服10克,一日三次,則治牛皮癬,婦女月經過多,崩漏。
6、青梅煮酒:青梅30克,黃酒100毫升,同蒸20分鐘,每次溫服10-30毫升,可治食欲不振,蛔蟲腹痛,慢性消化不良泄瀉等症。
桑椹
性味:酸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肝、腎、大腸。
功效:止渴解毒,寧心利水,潤肺通便,滋肝腎,補血養顏。
主治:口渴煩熱,消渴,解酒毒,久咳,習慣性的便秘。
說明:桑椹是桑樹之果實,故又稱桑果。干品入中藥,鮮者可作果品食用,有甜酸之味,能止渴生津,潤肺通便。
驗方參考:
1、白桑椹熬膏,每次兩匙,早晚開水沖服,治久咳,亦治瘰癧。
2、鮮桑椹絞汁,每次15克。連服數日,治習慣性便秘。
3、桑椹15克,水煎常服,治失眠。
4、桑椹、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止自汗、盜汗。
5、鮮桑椹50-100克,水煎服治風濕性關節痛,肢體麻痹,各種神經痛,貧血,神經衰弱等症。
6、桑椹子50克,肉蓯蓉、黑芝麻各15克,炒枳殼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治腸燥便秘。
7、蜂蜜桑椹膏:鮮桑椹絞汁,小火煮至粘稠時,加入蜂蜜適量攪勻,同熬至膏狀,冷卻裝瓶。每日早晚各服1-2湯匙,溫開水送服,治青年白髮,血氣虛損,未老先衰等症。
8、桑椹糯米酒:桑椹子5000克,絞汁,與糯米飯(糯米3000克煮成)拌勻,再下酒麴適量裝罐,外用棉花和稻草保溫,七天左右即可取酒服用。每次四湯匙,用開水沖服。有補肝腎,明耳目,抗衰老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之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等衰老癥狀。
9、桑椹糖水:紫紅熟透的鮮桑椹60克,加水兩碗煎至一碗,用白砂糖或冰糖調味服用。有補肝益腎,養陰潤燥作用。適用於神經衰弱失眠,習慣性便秘,老人腸燥便秘等症。
山楂
性味:酸、冷、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健脾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
主治:飲食停滯,油肉食滯,胃脘脹痛,腹瀉腹痛,腸風下血,小腸氣痛,月經過期不通,月經後期之瘀痛,惡露不盡。
禁忌:
1、脾胃虛弱者慎用。
2、服用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明:山楂系中藥之一種,以肉厚核小者質佳,可製成山楂餅供小兒食用,有健脾消食之功。近年來,各國對山楂的醫療作用研究甚多,認為山楂有降壓,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國內外用山楂製成各種製劑,用於治療高血壓、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高血脂症,都獲得了明顯效果。
驗方參考:
1、山楂炒炭30克,水煎服,治食積腹脹,食肉停滯,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小兒體質瘦弱者慎用)。
2、山楂炒焦研細末,白糖水送服,每次10克,一日三次,治腹瀉。
3、山楂30克,紅白蔗糖各15克,水煎沖細茶5克飲服,治痢疾初起。
4、山楂晒乾研末,艾葉煎湯送服,治腸風下血。
5、鮮山楂十顆,打碎,加紅糖30克,水煎服;或製成糖漿,連服一個月,治高血壓。
6、用山楂、荷葉適量煎水代茶常飲,對治冠心病和高血壓症效果很好。亦適用高血壓,肝火頭痛,暑熱口渴。
7、干山楂肉30克,微炒,水煎服,治產後血暈。
8、干山楂肉30克,水煎加紅糖30克服食,治月經過期不通(經閉);若用黃酒或童便沖服,治產後瘀血,留滯腹痛。
9、蜜餞山楂:山楂500克(去核),水煎至七成熟,加入蜂蜜250克,小火煎至熟透,冷卻後裝瓶備用。有開胃,消食,止瀉痢,活血祛瘀作用。飯前食用可增進食慾;飯後食用可治肉食不消;大量食用可治瀉痢,以及冠心病,心區不適等症。
10、山楂酒:干山楂片適量,浸泡於60度白酒內,七天後酌量飲用,可治勞動過度,身痛疲倦,婦女痛經等症。
11、菊楂決明飲:生山楂片、草決明各15克,菊花3克,用開水沖泡半小時後飲用,每日數次,可治高血壓兼有冠心病患者。
12、山楂50克(洗凈切塊)備用,瘦豬肉1000克煮至六成熟撈出切塊,用生薑、花椒、蔥、料酒、豆油等調料與肉塊拌勻,腌一小時後投入油鍋,炸至微黃色撈起,生山楂炸後,倒入豬肉與山楂同炒,用麻油、味精、白糖調味食用。有滋陰潤燥,化食消積作用。適用於脾虛積滯,高血壓,高血脂等症。
柿
性味:生柿甘澀、涼、無毒;干柿(柿餅)甘、溫、無毒。
歸經:入脾、肺、大腸。
功效:潤心肺,止咳化痰,清熱解渴,健脾澀腸。
主治:咽喉熱痛,咳嗽痰多,口乾吐血,腸內宿血,腹瀉痢疾,酒毒。
禁忌:
1、體弱多病,產後病後和患外感風寒等病和貧血患者不宜食用。
2、忌與蟹同食。
說明:
1、柿子含有大量的柿膠酚、可溶性收斂劑、膠質、果膠,未成熟的柿子尤甚,食用柿子後,上述成分與胃酸接觸,會凝結成不易溶解的粘稠狀物,再與未消化的植物纖維凝結或硬塊,即糞石,稱為胃柿石症,小的胃柿石可以隨糞便排泄,大的則可能成為疾患,出現胃脘痛、噁心、嘔吐等癥狀,有胃潰瘍的病人,還可能誘發胃出血或胃穿孔。此病症一般在吃柿子後一小時左右出現,也有的過幾天後出現,空腹時胃中分泌胃酸濃度較高,此時食用柿子,很容易罹患胃柿石症。因此,空腹時不宜食用柿子。
酸棗(四眼果)
性味:酸澀、涼、無毒。
歸經:入肝、肺。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止痛。
主治:燒傷燙傷,外傷出血,牛皮癬。
說明:酸棗樹為高大喬木,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其果實呈橢圓形,又稱為鼻涕果,外形似橄欖而稍大,熟時皮呈黃色,味酸甜可食;果核仁堅硬而有小眼。
驗方參考:
1、酸棗樹皮(去外皮,取二層皮)煎濃汁塗患處,治燒燙傷,若晒乾研粉外用,則治外傷出血。
2、酸棗樹皮煎濃汁塗敷患處,治牛皮癬。
3、酸棗根30克,水煎溫服,治胸痛,便血。
桃
性味:甘酸、微溫、微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解勞熱,益顏色,潤肺,益氣血,生津液。
說明:桃以少食為佳,多食令人生熱,長癰癤,胃脘膨脹;與冷水同食則容易引起腹痛泄瀉。桃未成熟的乾果名碧桃干,有止虛汗,盜汗的功效;桃在樹上經冬不落,叫癟桃干,又名桃梟、桃奴,有生津、止汗、養胃、除煩等功用;桃樹膠治結石、乳糜尿、糖尿病等;桃仁破血祛瘀,潤燥滑腸;桃花去痰,消積、利尿、下瀉;桃葉發汗與殺蟲。
桃葉
1、鮮桃葉120克,煎水沖洗陰道,治外陰炎,陰道滴蟲病。
2、鮮嫩桃葉,搗爛塞患處,治鼻癤。
3、鮮嫩桃葉,搗爛敷患處,治對口瘡(項部癰),腳癬,手癬,蜘蛛咬傷。
4、鮮嫩桃葉,搗爛敷患處,治燙火傷,有止痛消炎生肌作用,葯干後即換新葯,連續使用有效。
5、鮮嫩桃葉,石榴皮,共搗爛,調生桐油搽患處,治燙火傷。
桃樹皮
桃樹皮燒炭存性,研末,調茶油敷患處,治燙火傷。
桃樹根
桃樹根一把,水煎服,治胃痛腹痛。
桃仁
桃仁搗爛,用紗布包好,塞入陰道,每日換一次,連續數次,治陰癢(陰道滴蟲病)。
桃花
桃花十五朵,水煎服,一日三次,治多年痢疾。
西瓜
性味:甘淡、寒涼、無毒。
歸經:入心、肺、脾、腎。
功效:消煩止渴,解暑清熱,利水下氣,解酒毒。
主治:口瘡喉痹,口乾煩燥,暑熱,血痢,小便不利,黃疸水腫,酒毒,中暑內熱。
禁忌:體虛寒,胃弱者慎食。
說明:西瓜系清甜生津之品,有清涼解暑之功,故夏季暑熱時食之令人舒暢。然而,其性質屬於寒涼,體虛胃寒、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否則引起腹瀉或腹痛。藥用價值西瓜皮勝於西瓜,有解暑清熱,止渴利尿作用。
驗方參考:
1、西瓜汁,或干西瓜皮30克,水煎服,治腎炎水腫。
2、西瓜皮、赤豆、茅根各30克,水煎服,治黃疸及腎炎水腫。
3、西瓜皮、冬瓜皮、黃瓜皮各30克,水煎服,治腹水。
4、西瓜皮60克,水煎服,治咽干喉疼。
5、西瓜藤30克,焙乾研末,分三次用開水沖服,治急、慢性鼻竇炎,鼻出血。
6、大蒜西瓜汁:西瓜一個,挖一小洞,放入去皮大蒜頭60-100克,再將小洞蓋好,蒸熟取汁飲用。有利水,消腫,解毒作用。可治水腫,急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
7、西瓜汁:西瓜(最好用白皮,白瓤、白子的三白西瓜)取瓤絞汁,隨量飲用。可治感染性高熱,口渴,煩躁,神昏,尿少等症。
8、西瓜番茄汁:西瓜、番茄各適量絞汁,隨量飲用,可治夏季感冒,發熱,口渴,煩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小便赤熱等症。
9、糖漬西瓜肉:西瓜去子切條,曝晒至半年,加白糖拌勻腌漬,再曝晒至干,加白糖少許即可食用。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作用。可治目赤,口瘡,熱病消渴等症。
10、西瓜速溶飲:西瓜絞汁熬成膏狀冷卻後,加入白糖拌勻,晒乾壓碎,裝瓶備用,每次15克,用開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水腫,小便不利,熱病,糖尿病,目赤腫痛等症。
香瓜(甜瓜)
性味:香瓜甘、寒、無毒;瓜蒂苦、寒、有毒。
歸經:入胃、肺、大腸。
功效:香瓜清熱解暑止渴;香瓜子清熱解毒利尿,香瓜蒂催吐胸膈痰涎及致毒食物,或作外用藥。
主治:香瓜治暑熱煩渴;香瓜子治腸癰、肺癰;香瓜蒂外用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鼻炎,鼻中癟肉。
禁忌:
1、凡脾胃虛寒,腹脹便溏者忌食。
2、有吐血、咳血病史患者,胃潰瘍及心臟病者宜慎食。
說明:香瓜蒂即甜瓜蒂,中藥名「苦丁香」。
驗方參考:
1、香瓜洗凈,任意食,可解暑熱。
2、香瓜子30克,加白糖適量,搗爛研細,用溫開水沖服,治腸癰肺癰。
3、香瓜子15克,炒全當歸30克,蛇蛻3克,晒乾研末,每服10克,一日三次,治腸癰(闌尾炎)。
4、香瓜葉搗爛敷患處,治頭癬。
5、香瓜蒂燒存性,研成粉末,亦可與細辛粉同用,取少許吹入鼻中,一日三次,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和鼻中癟內。
6、香瓜蒂烘乾研末,每次用0.1克分為三份,先用一份從兩個鼻孔深深吸入,約四十分鐘後,清潔鼻腔再吸一份,再隔四十分鐘吸完最後一份。七天後用同樣方法吸0.1克,吸完0.4克為一療程,治黃疸或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肝硬化。一般慢性肝炎用兩個療程即可;若肝硬化則需要三至五個療程。
吸葯以後,鼻腔內流出大量黃水,每次可達一百毫升。吸葯時,患者頭須向前,使黃水滴出,切勿吞咽,以免引起腹瀉。有時會出現頭痛、畏寒、發熱,類似感冒癥狀,或出現肝脾疼痛增加,此類癥狀一天後即可自然消失。
香蕉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潤肺,止煩渴,潤大腸,通血脈,解酒毒,降血壓。
主治:熱性便秘,痔瘡出血,煩渴咳嗽,高血壓。
禁忌:凡腸胃虛寒、便溏者勿食。
驗方參考:
1、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一兩條,治痔瘡出血,大便乾結。
2、香蕉皮或果柄或根60克,煎水代茶飲,治高血壓。
3、香蕉花水煎服,能防治腦溢血(中風)。
4、香蕉花30克,搗爛沖開水服,或加蜜糖服,治痢疾。
5、香蕉兩條,冰糖煮食,每日一兩次,連食數日,治咳嗽日久,便秘。
6、鮮香蕉根120克,搗爛絞汁煮熟,加食鹽少許和服,治肺炎咳嗽。
7、鮮香蕉根莖或葉搗爛絞汁,塗敷患處,治癰腫、癤腫。
8、冰糖香蕉汁:香蕉1-2條(去皮切段),冰糖和水適量,蒸熟食用。每日1-2次,連服數日。有清肺,止咳,潤腸作用。可治肺燥咳嗽,便秘,痔瘡,大便出血等症。
9、香蕉3條去皮,玉米須60克,西瓜皮60克(鮮品用200克),加水四碗同煎至一碗半,加冰糖調味食用。有平肝,泄熱,利尿,潤腸作用。適用於肝陽上亢高血壓,胃熱煩渴等症。
杏
性味:甘酸、微溫、冷利、有小毒。
歸經:入肝、心、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熱去毒。
禁忌:孕婦忌食。
說明:生杏多食易傷筋骨,動宿痰,生痰熱;小兒多食易生膈熱瘡癰。杏仁為常用中藥,有止咳定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分苦、甜兩種,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於滋養,多用於虛咳或老人咳嗽;苦杏仁治實症咳嗽。民間用杏仁、綠豆、粳米磨成漿,加白糖煮熟飲用,為夏天解暑、清熱潤肺的清涼飲料,名曰「杏仁茶」。
杏樹葉
杏樹葉60克,水煎服,治痢疾。
杏仁
1、杏仁放瓦上焙焦研末,香油調搽患處,治黃水瘡。
2、杏仁研末,用香油調搽,治熱癤。
3、杏仁10克,生薑三片,白蘿蔔60克,水煎服,治傷風咳嗽。
4、杏仁12克,水煎服,治咳嗽氣喘。
5、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七至十粒,或加白砂糖共搗爛,開水沖服,一日兩次,治肺病虛弱,老年咳嗽,乾咳無痰。
楊梅
性味:酸甘、溫、無毒。
歸經:止渴生津,健胃消食,除煩祛痰,止嘔噦,止泄瀉,滌腸胃,解酒。
主治:果實治心胃氣痛,痢疾,吐瀉;樹皮能止血治痢,外用治刀傷出血,跌打傷,筋骨痛。
說明:楊梅多食令人發熱,長瘡,生痰,傷筋,損齒。
驗方參考:
1、楊梅用陳酒浸(酒越陳越好),每日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痢疾。
2、楊梅用高粱酒浸,每次食一兩枚,一日兩次,治腹瀉,痧氣腹痛。
楊梅樹皮
1、楊梅樹皮6克,水煎服,治腹瀉及牙床潰瘍。
2、楊梅樹皮研末,每次3克,開水沖服,治急性胃腸炎;若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用開水或燒酒送服,治腰骨挫傷疼痛。
3、楊梅樹皮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瘰癧。
楊桃(陽桃)
性味:酸甘澀、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楊桃果止渴生津,下氣和中,開胃消食,葉搗爛外敷有消腫止痛之效。
主治:咽痛口乾,小便不利,痔瘡出血。
說明:楊桃味酸甜,皮肉脆軟,表面色青和青黃,可生吃或作蜜餞食用,因果實呈五角形,故稱五斂子、五稜子。
驗方參考:
1、楊桃生食,一日兩三次,每次一兩個,治咽喉痛。
2、鮮楊桃,切碎搗爛,用涼開水沖服,治小便熱澀,痔瘡出血。
3、楊桃5個(切碎),和適量蜂蜜煎湯服用,可治石淋,砂淋。
4、楊桃5個,搗爛絞汁,用溫開水沖服,治脾臟腫大。
5、楊桃速溶飲:楊桃1000克,搗爛絞汁,小火煎至膏狀,停火冷卻後拌入白糖粉500克,裝瓶備用,每服10克,用開水沖服,每日三次,可治瘧疾,脾臟腫大。
楊桃根
1、楊桃根加紅棗、豬瘦肉同煮食,治白帶。
2、楊桃根50克,豆腐120克,同燉服,每日一次,治慢性頭痛。
楊桃葉
鮮楊桃葉,搗爛敷患處,治跌打腫痛,癰疽腫毒,能止血止痛,卻熱拔毒。
椰子
性味:甘、溫、氣香、無毒。
歸經:入肺。
功效:椰子果肉補虛強壯,果汁清暑解渴,消腫止血,並能驅蟲;椰子皮止鼻血。
主治:鼻出血,驅薑片蟲、絛蟲。
驗方參考:
1、每次取椰子半至一個,先飲椰汁,後吃椰肉,每日早晨空腹一次食完,三小時方可進食,驅薑片蟲、絛蟲的效果與檳榔相似,且無副作用。
2、鮮椰子汁適量飲服,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圍水腫。
3、椰子粥:椰子肉(切碎)、糯米、雞肉各適量,同煮粥,用油鹽調味食用,適用於脾虛倦怠,食欲不振,手足無力,體弱頭昏等症。
公司簡介 - 聯繫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戶服務 - 隱私政策 - 博客風格 - 手機博客-訂閱此博客網易公司版權所有?1997-2011
推薦閱讀:
※(原創)麥收情懷 - 孔雀寨主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奢侈的沃爾瑪 - CD2020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老公性侵女同事被咬掉舌頭我想離婚 - 雅晴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遠投定點浮漂釣技巧 - 釣魚社會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原創)ChinaJoy 表演秀(二) - 夏雲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