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和針灸療法
07-07
關於良導點、良導絡產生的原因,中谷義雄認為主要是與交感神經的機能有密切關係,是通過內臟--體表交感神經反射在體表形成的現象。我們認為良導點、良導絡都是足經絡現象,而且"良導點"不是"穴位","良導絡"也不是"經絡"。 "穴位"是針刺施術的部位,是經絡學說和針灸療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可是人們對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的理解卻並不都定正確的。許多針灸書籍對"穴位"下的定義是:"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筆者認為這是不正確的,"穴位"不在體表,而是在體內一定深度的地方。在《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等經典著作中既沒有"穴位"這一名詞,更沒有"穴位"的定義。而是稱為"氣穴"或"節"。 從《針灸甲乙經》開始,在描述一個"氣穴"時,都同時指出"取穴"和"針法"兩個要素: ①取穴,即體表的進針位置。 ②針法,即針刺的方向及深度。 例如:"會陰,......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之間,...,刺入二寸......。""兩陰之間"是體表的進針位置,"刺入二寸"是該穴的深度。對於一些不能簡單地直刺、斜刺的穴位,更應具體交待。例如"啞門",取穴:項後正中入髮際五分,第一頸椎凹陷中,這是針刺的進針位置;針法:直刺一寸,向喉結方向斜刺1-1.5寸,這說明啞門穴的具體位置。由此可見,氣穴不在體表,而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人們將"進針位置"和"氣穴"混為一談了。因此,我們認為中谷義雄在體表找到的"良導點"不是氣穴。而且我們發現,在一個氣穴上往往存在幾個相距很近的一組良導點,例如:在鳩尾穴上我們曾找戊到4個良導點。如果良導點就是氣穴,那就存在4個鳩尾穴了,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從《黃帝內經》直到50年代初朱璉著《新針灸學》,各種針灸典籍中都未見"穴位"這一名詞。不知何人何時將"穴位"這一名詞引入文獻中,並結它下定義。 "穴位"是後人的俗稱,這一俗稱是不確切的,顧名思義,"穴位"應是穴的位置,所以它是"位置", 而不是"穴"本身了。 "穴"的本義是"空洞"的意思,許多人也是這樣理解的,國人習以為常,人云亦云,不加深究,翻譯成外文,問題就出來了,如按"洞"直譯,應譯為""Hole","穴位"是"穴"的位罾,應譯為"Position of Hole"那就成了笑話。特別是耳穴,小小的耳郭上有數百個耳穴,如譯為"Hole",那幺耳郭上有幾百個"洞",外國人怎能理解?於是只得將"穴位"譯為"Point",可是"Point"是"點"的意思,並非"穴位"的原意,而且"點"是普通名詞,作為專有名詞實不妥當。 筆者認為:古人"穴居野處",人類和野獸居住的岩洞、土室稱為"穴",所以《內經》中將神氣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稱為"氣穴。吳昆注《素問》時說"人身孔穴,皆氣所居,故曰氣穴。"所以譯成英文應譯為"Qi"s Room"。順便說明一下,"氣"一般譯為"Energy",Energy是能量的意思,可是"氣"並不是一種能量,在英文中沒有對應的詞,建議音譯為"Qi"。 如前所述,"穴位"這一俗稱是不確切的,應恢復為《內經》中常用的名稱--"氣穴"。 那麼氣穴又在什幺地方呢?筆者認為氣穴是經脈上氣血輸注的一個區域,也就是經脈分枝的地方。經脈是主幹,從經脈上支出許多"絡",《靈樞·脈度篇》說:"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我們認為這些從經脈上橫向支出"絡"的地方就是"氣穴"。竹木分枝的地方稱為"節",所以《內經》中將經脈上橫向支出絡脈的地方亦形象地稱之"節","節"乃"氣穴"之別名。《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靈樞·小針解》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這就是說絡脈與經脈交會的"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也就是絡脈滲灌的地方,所以也就是"氣穴"。竹子的節叫做"竹節",那麼按照現代的習慣,經脈的"節"應該叫"經節"。譯成英文應"Node of JING"。順便說明一下,經脈一般譯為"Meridian"或"Channel",可是"Meridian"是子午線,"Channel"是管道、溝渠,都不是經絡的原意,外國人很難理解,所以這裡建議音譯為JING ......點擊這裡下載doc文件(下載說明) 本篇文章來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醫藥網</a> 原文鏈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12/15/83/03/75.ht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